时间:2023-07-23 09:1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作为民生关注的焦点行业-医疗行业,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除了“看病难看病贵”外还有医德医风的建设、医患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医疗卫生人才职业素养的缺乏等。如何结合行业标准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使医学教育者对医学生职业教育产生新思考
1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并取得巨大的成就。医务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影响医生队伍形象。当今普遍存在医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较薄弱的现象,部分医院感叹医学毕业生中多“知识型”少“能力型”的现象突出,部分医学毕业生岗位的角色转换严重滞后,因此许多的三甲医院通过“规培生”的模式对毕业后的医学生采取继续教育的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
2医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2.1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知片面
我国的医学教育过分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医学生只关心专业知识,不愿花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一些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知简单化为看病的工作,不能认识到医生职业素养主要由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部分组成,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将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学等人文类知识内化为职业素质。对于医生职业素养认知的片面,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失衡。由此导致,有些医学生不能转型为合格的医生,工作中出现对待病人冷漠、“大处方”、“大检查”,索取红包等现象,使医患双方的信任度剧降,医患纠纷频繁。
2.2职业教育与医疗行业联系不足
2009年,复旦大学对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了解程度调查显示:对于医疗行业9.2%的学生是不了解的,有85%的学生是部分了解,只有5.8%的学生是了解。现有的医学教育与行业之间联系不紧密,如医疗行业的就业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常常要到最后医院招聘时才会知道。医疗行业就业情况的信息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不对称的,或者是他们较难得到的[1]。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医学生对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现实要求能获得信息的途径较狭窄,信息量粗浅和片面,对医疗的职业素养的内容要求缺乏系统认知,同时对于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及行为实践能力也训练不足。医疗行业的用人单位一直呼吁培养适应当前转型期的医疗职业人才。
2.3医学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健全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的教育模式由就业管理部门在学生毕业阶段的就业指导中进行,同时依托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去灌输职业素养教育,这种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和职业价值观“一元化”时期发挥了充分的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传统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通过医学人文教育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强劲趋势。1978年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医学法学等学科列入医学院必修课,人文课程贯穿于医学教学全过程,1995年美国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人文课程。与国外医学人文教育相比,我国一方面缺乏与行业要求一致的理论教材和实践的经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偏少,课程设置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2]。另一方面,我们的医学高等教育缺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和多形式的实践途径。医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以至于医学生文化底蕴薄弱,医德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造力不强。
3加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
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人,医务工作者直接掌握人的生命权和尊严权。这是医疗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最大特点[3]。医学教育有典型的专业教育特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十分重要。医学高校可以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工程,建立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3.1加强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对学生开展实效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重新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气质、性格和能力,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有利于医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实现“人职匹配”。
3.2按照行业标准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2003年3月,WHO在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了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阐述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与以往标准不同,它在规定医学生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更多强调敬业精神、社会科学知识、思维技巧、再学习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5]。不可否认,《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提出及社会环境的变革,已将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更现实的境地,建立共同的适用的教育标准和相互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程序成为必然。按照GRME的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并贯穿在整个技能训练和考核始终,这将会为医学生将来恪守医德,更好地服务临床奠定基础。
3.3引入行业标准强化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
医疗行业有着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性,学校通常会让医学生到临床医院或基础医学院进行参观、熟悉临床工作环境及一般的工作流程,增加他们对职业的感知认识。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同时,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担任多种角色,从事各类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亲历实践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职业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将医疗行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贯穿于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实践培训,树立并强化敬业精神、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3.4健全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21-22.
“双证书”制度是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理想培养模式,即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取得学历和技术等级或职业资格两种证书的制度。
一、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的重要性
1. 是贯彻国家政策和法规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指出:高职院校要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是高等职业院校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体现。
2.是促进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医学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按着社会的需求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教育活动。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对于推动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提升在校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所面临的问题
1.“双证书”意识不强
很多医学高职院校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本人都缺少“双证书”意识,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学生来说可有可无。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学生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成为当今社会的适用型人才。医学生尤其应该把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自己的毕业目标,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2.获得“双证书”的途径少
由于管理体制、教育方式和行业准入的特殊性,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中“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目前国家开设了医师、药师、护士三大类执业资格认证考试,对于一些医学技术类专业如口腔工艺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等,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执业资格要求。因此,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中,除护理(助产)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无法或者无需参加相应的执业资格考试。
3.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双证书”教育的要求
由于负责学历教育的是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是人事、劳动部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与学校教育要求缺乏有效衔接。目前,医学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一些基本的职业技能训练未列入教学计划,学校的考试、考核仍以笔试为主,未能突出实践技能的操作性。实施“双证书”制度必须有相应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大纲作保证,在课程设置中尤其要强调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
4.欠缺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师资队伍
医学生就业竞争最主要的是取决于学校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这取决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想要培养具有“双证书”的学生必然要有“双师型”教师,医学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医学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型、教学型教师多,而技能型、实践型教师少的现象。在医学高职院校中,直接从专业技术岗位或实践操作岗位引进的师资数量不多。许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一般都是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就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虽然专业理论知识很强,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师资结构,严重阻碍了“双证书”制度在医学高职院校中的推行。
三、在医学高职院校中推行“双证书”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1.教育观念转变
要推行“双证书”制度,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育目的上,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转变。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结合学校的特点、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等,确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核的具体办法,鼓励学生提高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参与率;加强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与辅导,提高学生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
2.分析岗位需求
积极吸纳医院专家、用人单位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相关人员,共同分析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医学人才的客观需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岗位种类和等级,保证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有一个以上相应或相关的职业岗位可供选择。
3.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各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执业)资格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强调实践环节, 突出能力培养,与职业(执业)资格标准中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相吻合。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同时,鼓励学校教师编写适合职业资格考试特点的校本教材。
4.拓宽鉴定途径
根据国家和省里的相关规定,争取劳动行政部门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完善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建立医学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为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5.加强“双师”培养
近几年,由于扩招,医学生就业情况日趋严峻,从原来的十分吃香变成了越来越难找工作,而大毕业们不愿下到基层,不愿选择县医院或社区医院又让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医学毕业生们专业性十分强,就业范围又相对较窄。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医学生们尽快适应这种社会竞争,顺利找到工作岗位。
1 现今医学生就业情况
现今医学生的就业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医学院校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而工作岗位却几乎是固定不变的,这必然导致医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与此同时,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下到基层,去县医院或者社区医院工作,这又导致了一种更加矛盾的现象——人才招聘市场,好的医院前人满为患,竞争力十分强,而县医院和一些社区医院前门可罗雀,无人问津。一边人满为患,一边缺少人才。这些情况与现在的社会风气是有一定联系的,社会领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对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思想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更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大学生们的心态,如何去引导大学生,如何改善这一情况,就要靠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
2 医学院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医学生们缺少职业规划的意识或意识淡薄
通过一次临床医学某班召开的班会得知,班上7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何谓职业生涯规划,一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是说,大部分医学生不知道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学校重视事业生涯规划教育,经常对学生进行教育、召开讲座等,作用应该也不会太大,因为这是硬塞给学生的信息,而不是学生主动去了解、去学习的。
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和专业知识结合
我们知道,医学生日常的主要工作还是学习,上的最多的课就是医学专业课,可是,大部分的讲师在授课的时候,只顾讲授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去和临床、和实际相结合。这让医学生们学习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对临床这一工作岗位还是一无所知,只能人云亦云,跟着大多数人走。
2.3 职业生涯规划功利性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医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难免功利性,向往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三甲医院,而对基层医院例如县医院、社区医院等不屑一顾。我们说,志向远大固然是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准确的人生定位,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样才不会在社会功利性的风气中迷失方向。
2.4 医学生就业范围太窄
现在医学生毕业的去向要么是医院、要么是制药厂,就业面太过狭窄,而太过狭窄的就业面也导致了日趋严峻的就业情况。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实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可以多多鼓励医学生们自主创业、建设互联网平台、建设医生虚拟社区等等。让有特长的学生同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更多能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
3 探讨医学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3.1 增强医学生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医学院校应当改善对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体制,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之中,让每个医学生都能充分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哪里,对自己的未来又能造成什么重要的影响。
首先,医学院校应对辅导员和医学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先让辅导员和教师充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医学生的影响之深、意义之大,然后让辅导员经常召开班会,了解学生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还没有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进行引导,让所有同学都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教师则应在专业课上多多讲述临床实践内容,让医学生们看到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是什么样子的。真正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融入生活,而不是一次讲座就完成的简单事情。
其次,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以“畅想未来,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医学生们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3.2 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现今一部分医学生受社会风气和西方的影响,择业时功利性太强,过多的关注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非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而实际上毕业生们本该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利益,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医学院校在为医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对医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意义。
3.3 开创新视野,拓宽就业范围
我们在前面说到,造成医学生就业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就业范围太狭窄,现在医学生的工作岗位不外乎是医院、学校等地,选择少,就业难。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教育模式还是就业问题都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止步不前。教育模式上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那么就业问题是否也可以创新呢?当然是可以的。现代人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除了生病了去医院之外,平时若有小小的不舒服,或者只是想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会选择上网询问等。故医学毕业生可以选择建立医学虚拟社区、健康交流平台等等丰富多彩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医学院校的引导和建议。
4 结语
想要缓解医学生的就业压力,真正解决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医学院校还需持续探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方法,选择多种多样的途径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在医学校学习的时候,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从业方向比较随意。根据医学高等学校的调查来看,每年考上医学校并来医学校学习的学生,很多人报考医学类的学校都不是根据自己的心愿来的,而是为了升学、按照家人的想法;或跟风等原因而来医学校的。就自己所学的专业选择也很盲目[1],没有目标。学习生涯缺少目的性、缺乏动力、觉悟低。
2.就业阶段,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来,医学生就业方面较其他专业形势较好,医学生产生了傲慢心理,对就业方面充满信心,想法还在精英教育时代止步不前,没有竞争意识等。等进入社会才发现,自己的就业方向太单一、渠道少。很多学生把工作方向定位在发达城市、三甲医院、待遇优厚的单位,对于最近几年新兴的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和相关的职业,都有抵触情绪。
3.医学的道德伦理、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匮乏。很多医学人员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没有进入现代医学的心理社会学的学习。很多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文化素养不高,除了了解医学知识,在其他方面一无所知,语言的交流沟通和写作水平都不高,一旦与患者及其家人交流时,不能妥善处理医患之间的关系,这样会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连和同事交往和共事都很困难。这些都导致医学生就业竞争力薄弱,与自己理想的岗位擦肩而过。
4.临床的实际应用中,专业技能水平低。医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为临床工作是从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的技能。但现实中,医学生的临床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过多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学习和练习。
5.毕业的医学生求职水平差,也是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一大表现。当今,面试是寻求职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医学生在面试的时候,没有出色的简历;在与面试人员交流时也语无伦次,没有变通能力。这些不足跟医学校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欠缺有很大关系。
6.最后,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式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医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思想和现实脱节,脱离对父母的依靠产生了不安情绪等,这些都让学生产生了逃避和得过且过的心理,不能以正常面对挫折的心态去迎接工作。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削弱了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为了提高职业发展水平,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是加强医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重要途径
1.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课程的内容学习,对低年级,侧重他们的职业前途,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的最近目标和长远的职业规划[2];对中年级,要侧重他们的整体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高年级要侧重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增加就业能力培养。
2.就业指导课程要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不但要重视课程对知识理论的传授,还要根据医学行业的特点,结合医学生的真实需求,开发实践类的教学,针对学生在文化领域和交流沟通能力方面的缺乏,进行实践练习,用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投入。就业指导课程是医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要改善其教学环境,加大对课程的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课程所需的仪器和设备,让平时的课堂教育能够和就业指导课程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验到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以便于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还要加大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研究,让课程的书本和教师的思想能够完全跟上时代的要求。
4.完善师资力量。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既要又极强的专业知识,也要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5.创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评分系统,这样能够提升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成果,确保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科学合理的评分系统,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努力地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总之,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水平与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培养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只有這样,医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才能顺利完成就业,为医疗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吕杰.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消费导刊,2012(2):142.
[2]李锋清.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2,25(10):95-97.
[关键词]儿科教学 渗透 德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35-01
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质。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思想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儿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指儿科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儿科教学知识传授和讨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的手段,充分挖掘儿科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并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1 在儿科教学中切实转变医德教育观念
医学院校一定要积极突破传统教育观之束缚,从而实现传统医学教育思想朝现代教育理念之转变,一是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院领导,不仅应当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医德教育,而且还应在行动上深化医德教育,不但要将医德教育放在和医学专业教育引言的位置上来抓而且还应当对医德教育实施系统化课程设置。二是医学院校要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所体现出来的医学教育目的就是应当切实满足人在发展上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此来作为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并在教育的过程之中积极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思想观,从而切实走出一条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观。
2 医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应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业务过硬、思想可靠的可用之才。结合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提高政治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就应该成为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只有使医学生把关心、爱护、同情和尊重病人这一人道主义最基本的要求内化为其内在的道德需要,才能不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因此新时期的医学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应该在以人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人本主义思想的宣传和灌输,使医学生们尽快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宏伟理想。
3 在儿科教学中要明确教育主体,形成“全员教育”意识
德育主体不仅包括承担德育任务的教师,还包括学生导师、带教教师、管理人员和医院职工。各级领导、教师和职工共同担负德育工作职责,形成“全员教育”意识。教育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以不同方式传递给医学生,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有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的意识,并贯穿于具体工作过程。在儿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医
学生了解患儿对生命的渴望及其家长对医生的殷切期望,这对他们树立职业神圣感和使命感有极大的益处,如当医学生看到教师始终把患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时,深深地体会到了儿科医生的奉献精神。
4 在儿科教学中要真诚互动,平等交流
目前教改强调的是课堂上师生的集体互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儿科教学中课堂上,老师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考,勤举手,课堂交流,课下讨论,而老师要及时地给一声鼓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让学生得到肯定和鼓励,处处感到老师的点点关爱,在爱的教育中触及灵魂的深处,从中有所感悟。
5 在儿科教学中寓德育理念于言传身教中
我们的医学生大多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模仿性很强。老师是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成年人,老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工作作风、言谈举止等犹如一本活教材有意无意间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人员所难以做到和无法取代的。所以儿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理念教育,老师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例如: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教态,从教师在实验室、医院带教等示范操作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心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从教师在医院带教时视病人如亲人、不怕脏不怕累,在紧急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动人场面中,学生耳濡目染找到了仰慕、仿效的榜样。只有教师品行端正才能真正感化学生,使学生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
6 加强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是一门科学,因此,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特别注重研究医学教育中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规律,借鉴和吸收其他行业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评估的研究,确定适宜的指标体系,力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德育工作进行宏观准确的评价。医学院校应鼓励和支持开展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科学研究,设立德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增加对德育的投人,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注重提高儿科教学中德育工作的科研水平,用科研的成果指导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秋玲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19).
[2] 沈雁霞.刘奇.浅论新时期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3] 肖肖,刘涛.当前医学生德育教育途径存在的向题及成因[J].当代医学,2009,15(27):111-112.
关键词: 廉洁教育;医学人文
面向医学生开展廉洁教育,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廉洁慎独作为医学人文修养的核心价值之一,因而也是医学院校负有的独特使命。医学生作为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与接班人,他们的医学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医学院校面向医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将不仅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增强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有助于推动幸福和谐社会的建设。
然而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技术思维倾向之下,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整个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两个不均衡:一是技术和人文的不均衡,二是人文元素间的不均衡。仅以第二点不均衡而言,廉洁慎独意识的培养相对于仁爱之心的培育,在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中就明显弱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然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方法。有鉴于此,课题组主张医学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医学生廉洁教育的有效途径,完善廉洁教育的内容、载体,建立廉洁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医学生主动将廉洁素质内化为自身自觉的职业道德,这一过程,课题组形象地将之称为“廉洁基因移植”。
一、廉洁基因的缺损表现
从课题组面向苏州地区医学生的廉洁教育调查来看,不可否认,大多数医学生的价值观是好的。但也同样不可否认,当前社会消极因素增多,导致学校思想教育的可控性正在减弱;医学生个人本位思想趋浓,与之对应的则是公民责任意识正日益淡薄。在功利化、自我化的思想倾向之下,医学生的廉洁基因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缺损。国内其他学者的同类调查也表明:短期内社会整体医疗风气不会彻底解决,这将对在校医学生的价值定位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而众多医学生在否定社会风气的同时,其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松动,无形中就会降低对廉洁信念的追求,严重的将会出现医德人格混乱。
除社会因素外,医学生廉洁基因缺损的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医学生廉洁基因缺损的主要表现为“四征”。
1.角色认知偏差。不少学生信奉成绩、能力为先,力求在应聘中取得具有说服力的硬性指标,而把廉洁慎独等人文修养视为软指标;也有学生认为自己将来只是普通护士、药师,地位低下没有机会主动腐败、也没有能力抗拒,只能选择从众;甚至还有认为医院工作辛苦、一些工作外的惯例报酬可以理解、接受。
2.社会认知不足。与上面学生不同,这类学生自认为面对诱惑有较高的自制能力而觉得廉洁教育没有必要,但事实上他们对于社会上的医疗腐败行为并没有切身体会,一旦遭遇,其稚嫩的心理经验其实很难抵御外界真正的诱惑。
3.个人追求降低。不少学生入校伊始尚抱有白衣天使的梦想,因此对于廉洁慎独往往信誓旦旦;但是越接近毕业越趋于现实,开始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廉洁慎独被搁置一边的同时其价值观已然开始扭曲。
4.医德情感淡漠。同样入校伊始,不少学生都怀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心,将病人视为亲人,但由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感受医疗情境,原初的医德情感最终往往沦为口号,非但没有内化为自觉行为,相反可能形成逆反心理。
二、廉洁基因的移植难点
移植原本是将植物从一处移栽到另一处,移植的结果一种是发生不好的变化,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花石之祸》载“岭南从来无牡丹,即移植者,俱不作花”。也有一种结果是往好的方向变化,如唐代柳宗元笔下郭橐驼所移之树“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现在医学所言器官移植是延伸用法,而课题组所言廉洁基因的移植则属于比喻用法,正如器官移植可能产生的排斥反应一样,这种排斥也是廉洁基因移植的难点所在。
产生排斥反应的第一种原因在于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受体特征。在今天,同一年龄段的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即便是同一人,在校不同阶段其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教育者必须时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相应调整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举例而言,早前学生比较喜爱文本阅读和写作,通过阅读节和廉洁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形式效果良好,但是曾经成功的经验未必就适用于现在,今天的学生可能更愿意接受微信随拍、微博随写的活动方式而反感于传统的阅读和写作,不加辨别的经验教条做法只会产生排斥反应,严重地可能会像《大医精诚》所言“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产生排斥反应的第二种原因是教育者的过多灌输。由于学生个性意识、权利意识越来越强,教育者如果过分以“为师者”自居,必然会造成双方思想上的隔膜、情绪上的对立。就教育者而言,是想通过加强自身在廉洁教育中的牵引功能来提升教育效果,但这种包揽的做法很可能会让今天的学生反感而不被理解。诚如种树郭橐驼所言“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廉洁基因的移植应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教育者要做的仅仅是为学生开展廉洁教育创造条件、给予指导和激励。
产生排斥反应的原因第三种则是廉洁教育未能持续有效开展。观之今天高校开展的各类廉洁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运动化。运动化教育的动机是急功近利、表现是虎头蛇尾,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结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从传统的书法绘画、诗文创作到与时俱进的漫画、微电影,各高校一年积累的廉洁文化教育成果看似丰厚热闹,其实大都是临时抓人搞突击,为获奖而开展的廉洁教育已然严重偏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树木移植尚有谚语“三年活不算活”,意识品质的教育却“只争一朝一夕”,这种廉洁基因移植的成活率可想而知。
三、廉洁基因的移植策略
廉洁基因移植提高成活率,基本策略就是善于种树的郭橐驼所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针对上述产生排斥的三点原因具体而言:一是要贴近学生,我们的教育内容、活动载体、评价机制等都要贴近学生实际而不能一厢情愿,否则很可能出现学生消极参与甚至厌烦抵触情绪;二是要多元渗透,廉洁教育必须融入各类载体和环节中,“两课课堂”、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环境营造,应该无孔而不入,既要充分挖掘传统教育手段,也要尝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夯实廉洁教育平台,增强廉洁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要持续推进,廉洁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不断根据形势发展和学生状态的变化,调整教育内容和转变教育形式,坚持通过长期持续的潜移默化,帮助护生巩固和内化慎独意识,逐步养成廉洁行为。
基于此三原则,课题组在苏州卫生学院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所推行的三法谨供参考:一是环境熏陶法,营造并发挥校内外历史文化景观的濡化功能,如以校园周边的沧浪亭和石湖为载体,以导游为教育形式向学生阐述隐逸主题与廉洁慎独的关联,又以校内巡抚衙门为载体,以话剧表演和专题讲座为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体验理想抱负与廉洁慎独的关联;二是社会实践法,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法院、检察院、临床医院以及社区等社会开放式课堂,旁听贪污受贿案件的审判与忏悔,了解医院相关科室的廉政风险防控点,感受普通模范人物的奋斗精神和奉献品质,在古今对照中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三是榜样激励法,一方面放大古代官员的成长经历以为镜鉴,同时重视朋辈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先进人物事迹,寻找、拍摄、讲述身边的最美同学、最美教师、最美后勤阿姨,尤其是推动家风教育,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了解家庭祖辈和父母身上的朴实之风,自我设计家庭未来的家风家训,以此提升自我在家庭中的精神角色定位,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价值行为。
总之,廉洁慎独是医学人文修养的核心价值之一,医学院校负有对学生开展医学人文正式启蒙的神圣使命。在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之际,把握其特点,贴近学生、多元渗透、持续巩固,提前给他们的思想植入廉洁基因,有益于其增强免疫力,亦有益于未来医疗卫生行业乃至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参考文献:
[1]周煜. 医学生廉洁素质教育与医学专业精神的培养[J]. 医学与哲学(A).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