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的社交功能

体育的社交功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3 09:15: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的社交功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的社交功能

篇(1)

一、技术发展范式下的耐克产品创新

营销策略组合的4Ps与4Cs理论,是营销学发展史上的两大经典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s作为传统商业营销时代最基础的营销策略组合,强调的是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在商业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与沟通的基础上,4Cs的核心在与消费者战略,更关注顾客需求(Consumer’sNeeds),关注顾客所愿意支付的综合成本(Cost),顾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渠道上更注意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产品是品牌的核心,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在传统商业时期,耐克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体育用品。耐克的产品种类包含篮球系、足球系、网球系、跑步系和专属定制系列(NIKEiD)。每个系列包含服装、鞋帽、配饰和球类等产品。在价值主张上,耐克追求更安全、更耐用、更轻便、更舒适、更美观的产品,不断进行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并且不断地尝试往产品中注入科技手段,从最初的华夫鞋底到加有气囊的鞋跟,到今天的聚酯纱线一体成型,再到最新推出的完整自动鞋带功能的新运动鞋(NikeAirMag)无不体现其产品创新的价值取向。另外,耐克实行高质高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采用专柜和专卖店的形式,保持其对外传播的一致性;在产品线设计上,有耐克、乔丹(JORDAN)、匡威(CONVERESE)和锐步(REEBOK)四个品牌,覆盖不同的细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在品牌沟通策略上,投放广告、赞助体育赛事、和明星合作代言人其体育用品、多种公益活动营销,一起构成了耐克品牌致胜的法宝。现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领先者,得天下。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技术是人的代具,技术是与人一同进化。耐克品牌一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同样也把信息科技的进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营销理念逐渐将重心从产品创新转移至科技创新。耐克在诞生之初,耐克使用领先技术的设计来打造防滑轻便、支撑性优越的运动鞋耐力。耐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然后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音乐运动产品Nike+IPod。到2008年,Nike+上线苹果AppStore,成为其科技产品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接下来,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手表,线上提供运动训练活动、支撑与服务应用程序不断被开发出来,开发自己的运动社区,与第三方社交平台合作(见下表1)。耐克通过高科技优化产品结构、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运动与社交沟通的强化,来拓展品牌内涵,重塑经营模式。

二、科技与大数据驱动下的品牌经营理念创新

作为体育用品领导者,耐克品牌经营理念的最大创新是,与时俱进,利用科技全面突破,深化品牌内涵。这种转变如同苹果手机缔造神话一般,是理念的全面创新,经营战略的全方位的突破,不是仅仅在设计、产品或者促销等一池一地的变化。如果将在传统时期的耐克看做一个提供优质运动服饰装备的“裁缝”,那么现在的耐克则是一个集运动产品、休闲锻炼、健康管理和社交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达人”。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之后,耐克品牌价值内涵的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运动设备提供方面,更加致力于融入数字化运动产品,用以检测和跟踪健康数据;第二,耐克拓展了定制化运动方案服务:将运动数据可视化,用户可以检测运动过程和效果、激励用户坚持运动;运动方案个性化,针对用户设定目标机个人体能基础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第三,努力搭建运动类垂直社区。在Nike+各种社区内聚合运动爱好人士,组织赛事并分享运动感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体育品牌依然按照传统理念开展经营,遇到多种困难。主要表现为体育品牌还停留在产品提供者层面,收入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盈利过于单一;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品牌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难以有效突围;各大品牌产品库存压力巨大,如前面屡次爆出危机的李宁品牌;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国内品牌模仿国际一线品牌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推陈出新,打造新概念上能力较弱。与同类运动品牌相比,耐克则在大多数体育品牌仍在传统运行模式不变或者挣扎之际,在科技和社交方面双管齐下,形成独家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即便是阿迪达斯等,短时期内也难以模仿和超越。具体来说,耐克品牌内涵的变化,引发了新业务生态圈的构造和升级,实现丰富多元的业务模式,如表2所示,耐克除了继续传统业务之外,新增加的业务主要围绕着数字化、定制化和网络社交展开。新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手段整合世界,以互联网中介的沟通产生了庞大的虚拟社群。耐克的数字化技术和社群建设自称体系,是其核心科技,消费者在使用了耐克产品和耐克社区平台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运动休闲、社交娱乐的体验;耐克品牌则通过这一系列的产品和程序搭建了完整的、开放的品牌生态圈,实现体育产品运营到体育事业运营的升级转化。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中沉淀了众多的用户信息,如个人身体数据和社交数据,有利于耐克进一步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三、耐克品牌价值创新:从运动产品提供者转变为健康时尚引领者

品牌虽是无形的,但却是一家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美国市场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表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3]品牌的价值包括用户价值和自我价值两部分。品牌的功能、质量和价值属于用户价值要素;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则是品牌的自我价值要素。耐克与时俱进,非常重视品牌建设。首先,耐克品牌具有前瞻眼光,重视高科技智能产品的研发,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满足用户需求,是不断更新品牌的内涵与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之处。2006年,全球的第一代可穿戴运动设备。Nike+iPod,通过内置在Nike跑鞋里的芯片与iPod连接在一起,使用户能够在运动时通过iPod获得并记录其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心跳、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开启了利用大数据管理健康的经营战略转型。其次,持续输出时尚运动理念,针对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产品功能和质量,强化品牌资产。在传统体育理念中,一般人认为运动是专业运动员所进行。耐克品牌通过广告、公共以及线上社区、口碑传播等手段,持续进行运动理念和品牌价值的输出,扭转消费者对体育锻炼痛苦寂寞的印象,培养消费者运动习惯,实现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将运动变成了一件时尚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耐克利用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和功能升级,如后来推出的GPS定位功能,专门用以提供运动训练支持的APP,耐克社区、教练服务,线下活动等等,满足不同用户的运动需求。第三,从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角度来看,耐克利用网络社区,实现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另外,用户在网络社区之间的互动,作为口碑营销的手段之一,为耐克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品牌忠诚度与美誉度提供动力。作为最早涉足运动类App的Nike+社区,依靠配套的运动装备产品、专业指导以及丰富的社区活动,在2012年初,注册用户达到500万,2013年就聚合了1800万用户,在2014年时,这个数字达到了2800万[5]。在NIKE+社区里,用户可以通过和所有Nike+应用程序分享的统一登陆,使用。用户通过Nike+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训练指导,可以利用APP寻找耐克的店铺,可以预约线上丰富的活动,可以使用线上清晰详细的音频及视频的教程。耐克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体育类的线上产品,便于用户选择和使用,使得产品在圈子中获得不错的口碑。见下表3。

四、展望:从体育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升级

在未来,科技的进步让“交流与传播的实践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还跨越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成为想象与创造未来的途径。”[6]体育营销除了继承传统对体育产品营销模式之外,品牌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利用能力及网络搭建能力,是体育品牌实现从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关键转型。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认为:“体育营销是把营销原理和营销过程应用到体育产品或服务以及借助于体育来进行营销的非体育产品。”[7]即通过科技与网络实现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与社交活动互通互联,这是未来体育营销创新的焦点。通过梳理耐克品牌的营销理念创新,可以探索未来体育事业营销可能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方面,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体育用品更加融入高科技,创新的智能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满足;第二个方面,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提供体育服务,弥补单一产品提供的不足。如耐克智能设备和相应的运动类应用软件,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更进一步关联用户,提升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和理解的深度,加强用户粘性;第三个方面,运动、健康与社交紧密关联,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和运动类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获得了更专业的运动服务和体验,通过运动实现健康管理;其次,品牌自身网络运动社区的搭建,以及和其他第三方社交平台的合作(微博,微信、豆瓣等等),用户将自己运动数据分享到国内主要的社交平台上,通过运动获得社交价值。这些信息组建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为商家提供动态的、全面的、社交关系的用户大数据,“样本即总体”的大数据模式在商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冷东红 单位:复旦大学

注释:

[1][2]徐琳.体育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6.

[4]数据来自中华网:[EB/OL].

[5]参见耐克官网http:///cn/zh_cn/c/nike-plus[EB/OL].

篇(2)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大学生的各种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以及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 的关系。结果表明:1)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最强,其次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 外貌动机最弱;2) 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 机,其他动机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与他们的锻 炼持续性显著相关,而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没有显著相关。

关键词:锻炼;锻炼动机;锻炼坚持性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85-03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t he Motivation and Sticking Exercise

CHU Yuede,JIN Wenhao,WANG Yingch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amine sexual disparity in college stu dents'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exercise motivatio n and exercise sticking by questionnaire. Conclusion: 1) College students' healt h motivation is the strongest, Enjoyment and competence are stronger, social and appearance are the weakest; 2)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s found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enjoyment and competence motivation; 3)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enjoyment, competence, health and sticking exerci s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are found between social, appearance and stickin g exercise.

Key words: exercise; exercise motivation; sticking exercise

大众健身是运动心理学的三大领域之一[1],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该领域的心 理学研究逐渐增多。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很丰富,而锻炼动机就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2-5]。锻炼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进行锻炼的心理动因和内部动力,它直接决定参与体 育锻炼的目的、强度、频率和效果[4]。

对锻炼动机问题的较系统研究可以追溯到1968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了一个解释身体 活动原因的理论模型[6],之后Becker等1977年提出了健康信念模型(HBM)。自我 决定理论是Deci和Ryan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7],它是一种内部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调节越接近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人 们的锻炼意向就越高,参与锻炼的时间就越长,因为锻炼意向中包含着很强的自我投入和主 动参与的情感成分[8]。

已有研究表明,锻炼动机具有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社会文化差异。总的来说,男性锻炼 动机强度高于女性。综观国内外的锻炼动机研究,结果存在很多的不一致。多项研究[ 9,10]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方法存在缺陷、研究水平较低和自变量太广泛、差异源 太多造成的。另外,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如除了存在性别差异,是否还有其它差异 ,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有什么关系。如果能够研究出男、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的异同,并 且得出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那么,我们就能够为男女大学生的锻炼提供理论知识 ,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锻炼效益。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1) 男、女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 社交动机强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女大学生的外貌动机强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的两者在健 康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2) 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呈正相关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西南地区两高校的321名大学生,其中男大学生125名,女大学生196名,年龄为17~25岁 ,平均年龄为20.8岁,标准差为1.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Frederick 和Ryan[11]修订的《身体活动动机测量》量表。该量表共有30个题 目,包括5类动机,即乐趣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因为觉得它有趣、好玩、刺激,可 以使自己感到快乐)、能力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因为希望获得新的技能和对自己能 力的提高 )、外貌动机(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健康动机(指参 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促进身体健康、获得强健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和社交动机(指参加 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和朋友相处或结交新朋友)。

量表采用Likert 7级量度,从“没有这种动机和想法”到“这种动机非常强烈”。 陈善平 等(2006)[12]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结果表明,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 度和效度。总量表的Cronbach α值为0.922,各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10~0.910之间。

本研究对该量表做了内部一致性的检验,结果如下: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值分 别为0.921、0.859、0.826、0.782、0.764和0.773,都超过了Nunnally[13]认为 的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值0.70。

在量表施测的同时,本研究还同时测量了人口统计学指标,包括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 间和锻炼持续时间。

1.2.2 研究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实际发放问卷451份,回收399份,回收率88.5%,剔除极端数据和空 白问卷等无效问卷 78份,最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是321份。

所有的数据都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学生的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 的锻炼动机顺序从高到低依次 为健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男、女大 学生在健康动机(F(1,320)=2.08,p>0.05)、社交动机(F(1,320)= 0.80,p>0.05)和外貌动机(F(1,320)=0.09,p>0.05)上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在 乐趣动机(F(1,320)=5.10,p

2.2 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的关系

锻炼坚持性是指个体长期坚持锻炼的时间,即个体连续每周至少锻炼一次的持续时间。 本研究计算了锻炼动机和锻炼坚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相关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健康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显著相关,外貌动机 和社交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没有显著相关。

2.3 讨论从表1的结果看,本研究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较为一致[14,15]。锻炼动机的排序 依次为健 康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总体来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是 以健康动机为第一位的。

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体育教育和舆论的宣传,无论男、女大学生都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够 促进健康的功能,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在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 上表现出男大学生的动机强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的动机强度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男大 学生更能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乐趣,更能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更想通过体育锻炼展示自 己、证明自己,喜欢与其他人比较。而女大学生将锻炼的目标定向于锻炼的效果,很少去体 验锻炼的乐趣,而且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要求女性文静,不张扬,从而影响到她们的能 力动机。童建民等[16]认为,大学男生对于竞争意识的培养和竞争欲望的满足程度 都显著高 于大学女生。男生比较注重体育锻炼中对异性的吸引,通过体育锻炼展示自己的特长,体育 场地周围异性的观看可以强化男生进行锻炼的愿望,而女生对于异性是否观看的关注程度不 如男生,不像男生更强烈地表现自己的强大和力量[15]。这些因素都可能使得大学 男生的乐 趣动机和能力动机强于女生。按照本研究的定义,外貌动机是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控 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社交动机是指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是为了和朋友相处或结交新朋友 。可能只有经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控制体重、改善体型和外表,而能够坚持长期锻 炼的大学生没有多少,所以大学生的外貌动机不强,大学生结交朋友更多地可能在饭局、舞 会、网络上,较少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社交功能,导致他们的社交动机不强。

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和健康动机与锻炼持续时间相关显著,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与 锻炼时间相关不显著。这暗示我们,大学生的锻炼时间与追求身体健康、追求乐趣和展示自 身能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傅遐龄等[17]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特别是那些体型适中的 女大学生 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并不十分强烈,多认为自己属于健康人群,眼下还不需要通过体育锻炼 来维持自己的体型。身体比例匀称、苗条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来保持和改善自己 形体的动机最弱。大学生们为了维持朋友关系或结交朋友更可能愿意在饭桌上而不是在体育 锻炼中。因此,大学生的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没有显著相关,但从相关系数也 可以看出,三种动机与坚持性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这暗示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锻炼 坚持性,仅仅提高动机是不够的。

以上研究结果部分证实了研究假设,即男大学生的乐趣动机、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 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两者在健康动机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男大学生的社交动机显著强 于女大学生的社交动机和女大学生的外貌动机显著强于男大学生的外貌动机的假设没有得到 验证。大学生的锻炼动机与锻炼坚持性成正相关关系这一假设也得到部分验证。

3 结 论

1) 大学生的健康动机最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次之,社交动机和外貌动机最弱。

2) 男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显著强于女大学生的乐趣动机和能力动 机,其他动机两者没有显著差异。

3)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健康动机、乐趣动机和能力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显著相关,而社 交动机和外貌动机与锻炼持续性没有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05,11-13.

[2] 李薇.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走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 115-117.

[3] 解缤,郭秦岭,王长生.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主体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06,29(3):327-329.

[4] 李佑发,魏高峡,陆亨伯.21世纪初国际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宁 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1):14-18.

[5] 王长生,王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研究发展格局及趋向的思考――第 七 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研究现状剖析[J].西安体育学院院报,2003,20(4):110-114.

[6] 毛志雄,张力为.锻炼动机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20(2):35.

[7] 刘海燕,闫荣双,郭德俊.认知动机理论的新近发展――自我决定论[J].心理科学 ,2003,26(6):1115-1116.

[8] 龚高昌,孙宁.体育锻炼研究综述[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4-58.

[9] 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4.

[10] 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 (3):42-47.

[11] Ryan R M,Frederick C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 [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rt psychology,1997,28(4):335-354.

[12]陈善平,阎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中文版MPAM-R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 体育科技,2006,42(2):52-54.

[13] Nunnally J C. Psychometric theory (2nd ed) [M].New York: McGraw Hill.

[14] 朱菊芳,张天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16(2):57-76,34.

[15]陈宁建.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差异分析[J].文教资料,2006,4:31-32.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湖南、山东等5所中学进行调查,随机抽取班级,从班级中分层取样(见表1)。共发放1682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379份,其中男生817人,女生562人,年龄在12~18岁之间,平均15岁。问卷有效率为82.0%。

1.2 研究工具

1.2.1 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自编身体锻炼参与情况调查表,包括锻炼强度、体育成绩、坚持性(锻炼年限)等。在2007年3月首测间隔1个月后再测,两次测验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1,且相关系数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从而说明该调查表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

1.2.2社交能力诊断问卷郑日昌编制的社交能力诊断问卷经以往的研究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信度为0.87,效度为0.73),适用于青少年群体。共30小题,得分越高说明社交能力越低,最高分120分。最低分30分。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 查阅了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

1.3.2 问卷调查 社交能力诊断问卷和身体锻炼情况调查表

1.3.3 数理统计 采用t检验、因素分析、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所有数据进行了处理,所有处理过程均是利用SPSS 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1.3.4 个人访谈 在社交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两组被试中随机抽取志愿者进行个人访谈,以定性方法验证个体锻炼与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中学生身体锻炼情况与社交能力调查情况及性别差异

2.1.1 中学生社交能力调查情况及性别差异 本次调查的中学生社交能力的得分,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的数据表明,男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得分显著低于女生(P<0.05),说明男生比女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

2.1.2 中学生身体锻炼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得知,①72.9%的中学生每周锻炼次数在2次或以上,即拥有锻炼习惯;②约85.5%的中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或以上;③本研究锻炼强度64.6%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是中等,有24.7%的中学生的运动强度比较大,只有10.7%的人群运动强度较小,以上统计表明,中学生的锻炼多以中、大强度进行锻炼。符合年青人的身心特点。

2.2 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关系

2.2.1 锻炼情境与社交能力 根据参加锻炼时是否结伴进行,分为两组锻炼情境:1组是经常结伴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另1组为不经常结伴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对两组被试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得分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596,P=0.008),说明结伴的锻炼情境更能促进中学生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2.2.2 锻炼习惯与社交能力 根据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将被试分为两组:第1组是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他们经常每周0~1次,即没有锻炼习惯的组;第2组是经常每周锻炼2次以上的学生,即拥有锻炼习惯的组。为了检验这两组学生社交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对被试总体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这两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差异(t=5.843,P=0.000)。说明拥有锻炼习惯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要高于不经常参与锻炼的中学生(P<0.01),这也说明积极的身体锻炼对中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2.3 每次锻炼时间与社交能力 根据每次参加的锻炼时间的长短,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经常每次锻炼30mm以内的学生;第2组是经常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60mm之间的学生;第3组为经常每次锻炼60mm以上的学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时间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影响(F=9.998。P=0.000)。为了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社交能力的差异,对这3组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第1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低于第2组的学生(MD=4.61,P=0.000)和第3组(MD=5.48,P=0.000)学生的社交能力,其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而第2组和第3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著性(MD=1.07,P=0.32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受每次锻炼时间的影响,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时将对个体的社交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2.2.4 锻炼坚持性与社交能力 根据学生参加锻炼时间的长短。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锻炼年限为1年以内的学生;第2组是锻炼年限为1~3年之间的学生;第3组为锻炼年限为3年以上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坚持性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有非常显著影响(F=12.437,P=0.000,P=0.01)。为了检验不同因素水平之间被试社交能力的差异,对这3组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第1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明显低于第2组的学生(MD=4.13,P=0.007)和第3组(MD=6.72。P=0.000)学生的社交能力,其差异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而第2组和第3组学生的社交能力没有显著性(MD=2.94,P=0.143,P>0.0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受锻炼坚持性的影响,锻炼坚持达到1年以上的中学生社交能力比1年以下的明显高。

2.2.5 锻炼强度与社交能力 根据学生参加锻炼的强度,将被试分为3组:第1组是经常进行小强度锻炼的学生,第2组是经常进行中等强度锻炼的学生;第3组经常进行大强度锻炼的学生。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锻炼强度对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无显著影响(F=1.562,P=0.472,P>0.05)。

2.3 多因素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

2.3.1 多因素方差分析 为了检验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影响,进行了交互作用检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中,每周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坚持性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2.719,P=0.041,P<0.05),其余因素的交互作用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哪些锻炼因素

可以更好的预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本研究对锻炼频率、每次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坚持性这4个因素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社交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 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性别中学生之间的社交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男生的社交能力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一是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明显多于女生,锻炼可能成为促进个体社交水平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素;二是受传统文化和性别角色的影响,女性的社交能力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3.2 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

3.2.1 不同锻炼情境中学生社交能力差异的分析结伴锻炼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于非结伴的学生。原因可能是。一是结伴运动的个体是通过群体活动的形式来实现的,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个体之间以体育锻炼项目为依托进行交往,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另一方面,在结伴运动中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提高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和感知,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效能,使自信心得到提高,这都有利于社交能力的提高。

3.2.2 有无锻炼习惯中学生的社交能力的比较分析本研究表明,经常参加锻炼的中学生的社交能力显著高于不经常锻炼的学生,这表明中学生的社交能力与锻炼习惯具有正相关。原因可能是:一是在体育锻炼中,加强了同学、师生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之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与别人的相互交流中锻炼和提高了个体的各种能力;二是体育锻炼中的社会交往还为他们提供了社会角色学习的机会以及对社会角色关系的认知。

3.2.3 不同锻炼频率的中学生社交能力差异的分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每周锻炼次数的增多,个体的社交能力也显著提高,由此我们认为,中学生社交能力与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具有一定正相关。正说明社会交往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体育锻炼中,人的锻炼频数越高,在一起接触的时间越长,个体之间的感情也就越深,这样就会增加个体交往的信心,提高他们交往的能力。

3.2.4 不同锻炼坚持性的中学生之间社交能力的差异分析

参加体育锻炼必须达到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对社交能力的提高表现出明显作用。随锻炼年限的增加,这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个体社交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必须长期坚持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3.2.5 对身体锻炼与社交能力情况的因素分析与回归分析

只有锻炼时间、锻炼频数、锻炼坚持性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只对锻炼的4个因素进行了交互作用的检验。还可能有其它一些因素存在,这样可能会导致在统计过程中出现只有3个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了显著性的结果。通过回归分析,在影响社交能力的4个体育锻炼因素中,每周锻炼频数、锻炼坚持性和锻炼每次锻炼时间3个因素均进入了回归方程。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由此我们认为,这3个因素能够更好的预测中学生的社交能力,对社交能力的影响作用也更大。

4 结论

4.1通过调查我国部分中学生,了解到男生比女生的社交能力明显高(P<0.05)。

篇(4)

摘 要 一年前,阿里巴巴以12亿元取得恒大足球50%的股份――亚洲足坛的俱乐部霸主恒大与互联网领域的巨无霸完成“闪婚”。作为一个影响13亿国人生活的国际互联网公司和投资公司,阿里巴巴的动作向来“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业内的带头作用和导向作用举足轻重。阿里巴巴在体育产业的动作频频,既显示了民营资本和互联网行业对体育产业的高度热情和紧密关注,也表明了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具有的号召力风头正劲,拥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体育产业在未来将成为各路资本新一轮的角逐标的。

关键词 互联网 体育产业 移动客户端 投资

互联网在中国老百姓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了,从单纯的信息渠道向多应用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交流的平台转化,网络体育群体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自发性群众体育群体。阿里巴巴在体育产业的动作频频,既显示了民营资本和互联网行业对体育产业的高度热情和紧密关注,也表明了中国体育产业视察具有的号召力风头正劲,拥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传统的体育产业向互联网+体育的发展模式转型有潜在优势:一、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基于互联网的干预项目有可能干预到大量的运动不足人群;二、互联网干预项目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影响,并能够根据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实施更为灵活;三、项目参与者能够与项目实施者进行实时互动,能够更及时获得相应反馈;四、互联网干预项目能够结合文字、声音、图片等多媒体进行健康宣教和干预,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五、相比于传统健康干预项目,互联网干预项目能够节省更多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2015年06月01日,国际足联召开新闻会,FIFA直接否决了中国举办2026年世界杯赛的可能性。我们从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在瑞士苏黎世参加国际足联大会向媒体表明的观点可以看出,中国有迫切意愿举办世界杯赛,但时机需要进行谋划,中国目前在积极地研究相关的技术环节。

蔡振华的言论在这之前一直被证券公司所用并且体育概念股一度掀起投资热潮,而布拉特上任后的一句话,似乎又为体育概念股在下周股市大盘上的表现画上一个问号。不知不觉间,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已经将目光转向体育领域。今年5月13日,成立仅一年的乐视体育宣布以28亿元的估值完成了8亿元的融资便极具代表性。当时,乐视体育CEO雷振剑对投资人的组合颇为满意,“万达的产业资源+阿里的用户资源+乐视的生态资源,三家公司一起投资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我们。”而这个由中国首富和前首富相继投资的,正是“互联网+体育产业”最具野心的试水者之一。

一家运动社交网站创始人申波对于“互联网+”的解读十分直白,他认为他们社交网着力在全民健身与运动社交,而乐视把重点放在媒体和赛事。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和实体世界进行连接是关键。互联网与体育的结合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这就好像滴滴这种利用互联网将分散资源集中的打车软件能一样,互联网的介入能更方便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互联网“把教练、场所、运动知识等线下资源连接在一起,用互联网迅速帮你找到陪你跑步、教你打球的人,同时为你推荐场地,顺便在运动过程中用可穿戴设备记录你的数据,反馈到专业人士那儿进行分析和指导。”

这样的愿景在体育产业近年发展的步履中逐渐可期。在投融界调查的项目中,IT互联网的体育产业项目占到了29%,这些项目均属于“互联网+”项目,“互联网体育产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体育产业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便捷、个性化的消费是新的发展趋势,移动客户端的诸多功能也正适合了这些要求。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将体育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消费者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挖掘体育产业的潜力。体育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移动客户端的出现也给体育产业灌输了新的思维和技术,使中国体育产业实现市场的过度与升级。乐视体育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在移动客户端上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客户端非常方便的观看体育赛事,线上与线下的共同运营,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专业与互动的交流平台。

许多电商都在体育推广中找到了上级,例如做手机出名的小米公司,前段时间推出了风靡一时的新产品――运动手环,戴着运动手环等可穿戴装备跑步,在app上记录自己每天的运动量,在朋友圈中查看自己在“微信运动”排行榜中的位置……全民健身时代,体育产业已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运动APP、可穿戴设备以及体育网络平台的发展,是互联网与体育结合的几种代表,而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正是“社交”。无论是观赛、监测数据等,让用户持之以恒的关键就是“好玩和有趣”,而社交就是“天然的动力”且“体育的受众是全民。”对于热爱广场舞的大妈而言,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召集人、找地方、记录运动,分享给孩子和朋友”的需求,“把她们聚合在一起,日益壮大队伍,广场舞也可以‘互联网+化’。”

体育对于运动场地的限制是不可避免的,运动就需要场地,体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体育有局限,大部分体育运动需要在户外,这也是体育运动具备了天然社交性。因此,线上线下的整合十分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场地资源并非优势,但对于一些体育行政部门,这却是让体育与互联网结合的切入点。

篇(5)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真正的智能手机还没出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Facebook用户刚刚突破一亿,Twitter还在向人们解释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

而2012年伦敦奥运会到来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不可思议的云计算技术

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虽然不像北京奥运那样美轮美奂,但是对于人文和技术的应用却让人印象深刻,传统文化和最新科技通过创意得以交汇融合。

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为了确保伦敦奥运会的顺利进行,英国政府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资金。奥运会能否圆满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力、通讯、数据处理等技术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营。尽管,为了安全稳妥和确保可靠性,2012伦敦奥运会项目首席集成师Michele Hyron表示,他们在本届奥运会IT基础设施中使用了一些虚拟化技术,但是云计算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想的一样,成为奥运会IT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

即便如此,云计算和与之相关的大数据处理等技术依旧将在整个比赛17天、34个场馆、302枚金牌、近3万名媒体人和上亿观众所带来的IT数据信息流处理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例如,作为整个赛事亮点的开幕式,其设计和展示,必然会用到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唯一赞助本届奥运会的企业,成为伦敦奥运会官方数字图像服务供应商。据伦敦奥组委透露,水晶石公司将为伦敦奥运会提供一系列的数字图像服务,包括伦敦奥运会全部的36个场馆以及许多非竞技场馆的3D可视化服务;开发包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在内的奥运会各个仪式上对数字动画有需求的视听素材。

此外,该公司还为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各个体育项目制作数字动画,帮助解释这些运动,加强对体育项目的演示。其中,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数字模拟被用于伦敦奥运会官方APP应用。而这些数字影像处理和渲染,就是应用了高性能云计算解决方案。

据说,水晶石需要大量的计算来进行图像的渲染,很多都是应用像联通这样的运营商的服务器在晚间完成的。这种大量计算应用的系统的资源复用,正是云计算的本质应用之一。

全方位围绕赛事报道的“云”媒体

据报道,2012年伦敦奥运会举行期间,将有85亿台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互联网。例如,媒体报道,今年奥运移动终端观看比赛的比例将大大超过往届,而在一些比赛现场,观众可能也会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向网友进行赛事直播。

根据英国电信公司估计,来自奥运场馆的网络数据流量将达到每秒60G,尽管主办发对赛事现场的WIFI和无线网络已经做了充分部署,随着诸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加入,网络塞车还是不可避免。这期间,云端存储以及各种APP应用成为亮点。浏览各大应用网站,你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关于奥运的APP,典型的如赛事资讯、视频直播类,另外还有预测和跟踪奖牌数量的计分板,以及让你像牙买加短跑明星尤塞恩·博尔特一样参加比赛的游戏,各种各样的应用可以满足每一个人的兴趣。

在中国,奥运期间“CCTV 3D”频道将转播所有提供3D信号的赛事,其中主要包括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游泳、体操等300多小时的3D直播节目。市民家中只要具备支持3D的高清电视机、装上数字电视高清互动机顶盒,戴上3D眼镜即可畅享3D奥运精彩盛况。而互动电视则针对看奥运比赛的特殊需要,还有独特的电视回放功能。以CCTV5奥运频道为代表,15个精彩频道48小时内直播过的任何奥运比赛或节目,你都可以随时调出随时看,看电视的节奏由你而定。

社交奥运 到底谁是主角?

从奥运圣火在伦敦碗熊熊燃起,到湘妹子易思玲斩获首金,再到超级丹卫冕成功,网民的奥运热情用“碉爆了”来形容毫不夸张。在腾讯微博,不仅参与话题讨论和“收听”冠军的用户急剧飙升,而且搜索“奥运”关键字结果在今天已经狂飙超过2亿条,这充分印证了国际奥委会社交媒体主管亚历克斯·霍特不久前“这是一届社交奥运”的预言。

而在腾讯微博微频道中,以“秒”更新的奥运指数跳动到一亿的时候,网友“苹果de幸福”对王皓发表了自己的安慰,而她也成为了此次奥运微博中诞生的第一位“亿”微博幸运用户。

今时今日的奥运会,在比赛正式开始之前,就已经被社交媒体统治了。从美国的Twitter到中国的新浪微博,社交媒体大有一统天下的气势。有些奥运选手在社交媒体上自己在奥运村的生活点滴,有些路人照片说今天偶遇了谁。比如说中国泳者孙杨加油,在夺金之后,迅速地在新浪微博上向粉丝表示谢意。这些场景,在电视时代是很难想象的。

“社交媒体是一个伟大的工具,它让观众和比赛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冬奥会滑雪明星琳赛·沃恩说,“这种方式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有些选手我从来没见过,但通过社交媒体,我们能产生互动,这太棒了。在这(社交媒体中),界限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任何时候都可以联系。”

作为运动员,全天候实时更新的Facebook、Twitter主页俨然已成为他们的数字名片,很少会有奥运选手没有社交媒体账号,他们随时更新内容,与粉丝互动。国际奥委会此前称,已有1000名以上奥运会运动员正在使用Twitter或Facebook服务。奥运赞助商在挑选运动员为自身代言之前,也愈加看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而对于像NBC这样的传统媒体巨头来说,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是一种挑战。在他们决定录播菲尔普斯的赛事之后,NBC的推特账户上出现了几千条抱怨的留言。“体育赛事当然是特别要求时效性的,NBC的录播显然是自己撞到了枪口上。”南加州大体育媒体和社会学院的主任丹·杜宾说。来自中国的张小姐干脆说:“我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在腾讯微博中获得最快的奥运会中国夺金情况。而在开心网上,则不仅能看到国内独家直播转播机构CNTV的赛事视频,了解奥运资讯、趣闻、用户妙语,还能实时与好友互动,并通过游戏赢取邮轮大奖。”

Twitter公司披露,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期间,用户发送的与奥运会有关的消息达到966万条。社交大佬Facebook等也推出了奥运会专用页面。

不过,面对如此强大的社交网络,伦敦奥组委显然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提防开幕式的细节被提前曝光,但事实证明,社交网络还是赢了。“国际奥委会将闯入一片未知的海域,落入成百上千万的脸谱和推特用户的人海战术中,这些用户会用社交媒体对本次奥运会的一举一动迅速作出传播。”在世界知名通讯社的眼中,奥运会所需面对的信息挑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显然是一大生力军。根据咨询公司尼尔森的数据,在30天的时间中,美国86%的智能手机用户和88%的平板电脑用户在观看电视期间,至少使用一次他们的手机或平板电脑。

篇(6)

摘 要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文章分析了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等三点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三种评价方式,即动作发展评价、健康体适能评价以及社交能力评价,以期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学前特殊儿童训练策略训练评价

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而言,运动康复训练的科学开展不但具有缺陷补偿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功能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功能。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并开展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社区环境。

一、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策略

首先,在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是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而言,为了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目标,应树立“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以“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为导向,将基础动作训练、体适能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合理的融入所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之中,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其次,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特殊儿童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在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应为“发展其基本运动功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开展训练时,训练的重点就应放在基本运动功能的训练以及听指令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等方面;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其语言、动作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所以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时,就应该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训练。

最后,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不但生理缺陷和身心特点存在不同,其对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是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成效的关键。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可以结合结构化的训练策略来开展;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听觉训练的康复教育原则和康复教育方法;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适应性训练的方法策略和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评价方式

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评价指的是根据运动康复的目标,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和运动康复训练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对后续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进行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动作发展评价。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指的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二版》(PDMS-2),PDMS-2主要是针对0~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设计的,主要的评价内容为0~7岁之间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和精细动作发展情况,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动作发展评价时,常用的评价量表之一;此外,《Brigance早期发育量表二版》(BriganceIED-Ⅱ)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

二是健康体适能评价。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所以,健康体适能也是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时,常用的主要为《Brockport体适能测试》(BPFT),其共包含了27个测试项目,能够让测试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时,灵活地进行测试,从而对接受测试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身心障碍者最佳身体测试》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测试。

三是社交能力评价。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评价时,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动作和健康体适能等显性的、表层的内容之上,同时还应该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衡量运动康复的效果。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弗吉尼亚州适应体育课程(UVA-APE)社交技巧清单,在这一清单中包括了应对冲突和问候他人等在内的10个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测试类别,能够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实现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跨越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当前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现状,探讨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高校 智慧场馆 现状 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广泛影响生产生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教育信息化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场馆是开展校园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繁荣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体育场地相对紧缺。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169.46万个,用地面积39.82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1.46平方米,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为了缓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足的问题,各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社团)活动等需求的基础上,需要对师生和社会(区)开放,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因此,很多高校都在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管理现状

在体育场馆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实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很多高校已在场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通过网络技术构建场馆管理系统,实现校园网和体育场馆资源的信息化结合。场地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一般涵盖系统设置管理和分类管理,其中系统设置管理主要包含体育经费、现金交易、手动操作和其他基本设置等;分类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管理功能、场馆设置功能、订票信息功能、竞赛(或群体)活动用场功能模块、出入场功能模块和退票改签等功能。

在订场模式上,通过场地管理系统,校内外师生和社会人员均可实现场馆查询、预订、退订等操作,免去现场排队、付费的不便。同时,管理人员通过操作实现用户管理、信息管理、消息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了管理水平。

但是,“我国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发展慢,尚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目前的场地管理系统还仅仅是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其实现的主要功能就是场地预订。

当前,在大数据、云计算及“互联网+”的推动下,诸多高校正加快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智慧校园”逐渐取代“数字校园”,成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主题与潮流。“智慧校园”建设采用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行政办事效率、对接师生个性需求、升级校园管理职能等措施和手段,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以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

以此为契机,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智慧型体育场馆,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与功能

结合当前各种关于“智慧校园”的论述,智慧体育场馆可以被视为体育场馆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集智能建筑系统和智能体育专用系统为一体的复杂性系统工程。它遵循“以服务为核心,以管理为支撑”的理念,综合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技术,智能识别场馆使用人群的教学、锻炼等情景,以契合高校体育教学和场馆使用特点,加强体育场馆的管理效率,智能感知、信息交换,实现体育场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将体育场馆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注重同外部环境、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层面的协同,对学生课外锻炼情况、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锻炼等进行监测并提供反馈、指导,进而为体育教学、竞赛、群体活动、师生日常体育锻炼、社会(区)服务提供各项保障和服务。

基于此,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基本功能应包括:

(一)信息化平台的整合与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协同力。将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生活系统的组成部分,便捷实现体育场地的查询、预订和退订功能。

(二)场地可预约信息和数据的实时推送和传递

通过对体育场馆使用人数和人群密度的实时监控,获取场馆使用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体现出的规律,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并通过信息平台实现空闲场地信息的定向推送,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能。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课上与课下有效衔接

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监测,及时反馈并实现智能化的教学、训练与课外锻炼决策、管理与控制,以此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评价的客观性。

(四)监测运动强度与锻炼时长

通过记录长期锻炼数据,提供可行的锻炼建议与指导;通过摄像技术对运动者的技术动作、跑位等影像进行捕捉,从而为运动者提供反馈和指导。

(五)“玩伴寻找”

通过将智慧体育场馆与社交平台对接,创建基于相同运动爱好人群的社区,从而使场馆使用者能方面的找到运动伙伴,提高锻炼积极性和满意程度。

(六)大型体育赛活动的高效组织

为在高校举办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提供信息和信息推送等服务,并根据项目为赛事的组织提供参考,为赛事报告提供相关数据支持。此外,也可以实现场内屏幕直播和场外网络直播,并提供录像回看和下载功能等。

三、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发展方向

结合高校体育场馆信息化现状及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未来高校体育场馆智慧化的发展方向就是:将体育场馆设施纳入互联网,实现信息高速交流和共享,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感知化、互动化水平。

(一)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互联网技术是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基础。由于智慧型体育场馆伴随着各种数据的监测、收集和传输,未来高校智慧体育场馆中人与人、人与设施以及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输应该依托更加先进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更加高速、实时。而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准确使用,能够为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使用、管理提供进一步的决策依据。

(二)提高场地管理智能化水平

未来,各类智能化的终端设备将更加普及,成为人们的随身装备。此外,智能终端的信息获取和计算能力,可以促进场馆预订、使用、退订,体育设施登记、管理、维护、保养的智能化,帮助减少人力、物力的损耗,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率,使高校体育场馆更好的为体育教学活动、师生和周围社区人群的日常锻炼、及体育赛事举办服务。

(三)提高信息监测、感知能力

智能监控技术将对场馆环境、使用人数、体育器材等信息实时监测、收集,用于帮助调节场馆湿度、照明等运动环境;各类传感器则会对运动人群的运动数据等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从而为运动人群提供反馈和运动建议。这种对体育场馆和使用人群的整体感知和监测,也为高校体育场馆实现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依托。

(四)提高以运动为核心的社区互动水平

社交平台、物联网技术将人、物、信息联系起来,方便地实现互联互通。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各类技术将场馆设施、师生及周围社区人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以运动为核心的网络社区,提供需要使用场馆设施的人群提供互咏涣鞯目占洌也通过这种互动提高人们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主动性。

四、小结

“智慧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尤其是未来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也是与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发展的必然方向。高校体育场馆的智慧化水平也将直接影响校内外师生对体育锻炼的满意程度。当前,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本文试图通过智慧场馆内涵与特征的分析,描述高校智慧体育场馆的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对高校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发展方向的初步探索,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思考完善。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14.

[2] 曾小松,陈小蓉等.深圳大学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J].体育学刊.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