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的习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客家;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客家人和许多其他汉族一样庆祝许多同样的传统的节日,诸如新年(农历12月25日―正月15日)、清明、端午(农历5月5日)、中秋(农历8月15日)等等,其中又以春节的庆祝最为隆重,而且极具客家文化特色和浓烈的乡土色彩。本文,笔者试图从对赣南地区某一客家聚居县的客家人春节习俗的描述中,来探讨客家的传统文化。
一、相关概念
本文要谈到客家人,那么到底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客家人?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
客家人是我国汉民族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许多学者从客家这个群属所特有的文化特质―客家方言的角度来区分客家人和非客家人,他们用“方言群”(group of dialect,or dialectal group)来界定客家。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归入自己的群属,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对方操有与自己相同的语言―客家方言,同样,其他群属之所以把客家人从自己的群书中区分开来,最爱简单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在于客家人在语言上与其他的群属迥然不同。
本文,笔者将用“方言群”来界定客家人,而不用民系和族群等概念,首先,我认为“方言群”的概念更能反映客家人的本质特征;其次,我认为“方言群”这个概念与民系、族群相比,它强调的方言,更加客观和直观。
二、客家人春节习俗
客家方言北片的闽西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地,赣南的赣县、南康、信丰和大余北部,兴国和于都南部,上犹和崇义东部等地区,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抵达赣南的第一站。笔者的家乡正是客家摇篮地中独具代表意义的于都县。春节,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新年,它包括两大重要部分:过年和元宵节。在笔者所在的赣南客家地区,据我所调查,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开始蒸米酒,过年前半个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年糕和制作肉丸、鱼丸,同时会准备一些年后招待客人的食品,如煎米果、做烧卷子、亚果子、糖苏等各种特色客家美食,处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息。此外,农历12月23日,当地客家人会在家祭灶神,二十三日晚后便要把灶台从里到外洗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像取下烧掉,到了三十日早晨再把新像贴上,这一送一迎灶神,都要摆置酒水、煮熟肉、糖果、米果等祭拜,在灶前还要烧香、点烛、在门外放鞭炮。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大家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家人也陆续赶回家过年。通常家长会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各家各户会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将门窗都清洗干净,还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准备过一个干净的年。接下来,就是过大年了,这一天客家妇女们会很早就起来,准备年夜饭的食材,男士则会起床开始在厅堂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在各自家门外燃放鞭炮,宰杀鸡鸭,并点上香烛插放在门前,小孩们则要跟着大人一起作揖拜祭祖先和各方神仙。
除夕晚上,勤劳的客家妇女准备好丰盛的年夜饭后,先会将一些饭菜和肉、糖果、水果以及酒水摆放在客厅挂有祖宗画像的供桌上,还会在香案上点好香烛,家族的每个人都会祭拜列祖列宗并许下新年愿望,此外还要用一个大的盘子盛上煮熟的鸡鸭、酒水、水果、饭菜、米果,到自家门外,由自家长辈端着盘子,对着四面双腿做微微下蹲得动作进行祭拜,其他族员则会点燃鞭炮,并点上香烛,然后一起作揖祭拜各方神明,祈愿。接下来,大家便可就坐,开始品尝丰盛的年夜饭,说到这个年夜饭,笔者所调查的客家县也是有讲究的,年夜饭的餐桌上必然有几道必不可少的特色客家菜肴,比如鱼丸、肉丸、鱼包子、米粉肉、拼盘、炒鸭肉、炒香肠等,还有吃年夜饭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家里最年长的人会坐在上席,旁边坐长者的妻子,长孙也是坐在最年长家长旁,依次则坐着其儿子,小孩坐下席,客家妇女则依着自己配偶坐,而以前客家妇女是不能上座吃饭的,只有等客家男士吃完后才能入席吃饭,改革开放以后,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她们才开始可以和客家男士一起入席就餐。饭后,各自家便会准备好茶水和瓜果、零食,大家聚在一起吃零食喝茶聊天,家人会将灶具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都要整夜灯火通明,当地称之为“点岁火”,甚至有些地方猪牛舍也要点上灯。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便开始准点燃放大串的鞭炮,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各家还会在大门口贴上鲜红的春联,同时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当地客家人叫做“封岁”,也有叫“上红”。
正月初一,大家都会起得很早,全家一起吃素,人们见面互相拜年说些诸如“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小孩们穿着新衣,争相向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小孩发压岁钱,同时工作了的人还会给老人压岁钱。
正月初二至初五,客家人都会开始走亲戚拜年,尤其是新婚女婿是必须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一般都是夫妻两人一起去,可以当日回,也有住几天的,但是去的话是要注意客家人的礼节的,一般要带上一些水果、米果,一只小母鸡和香烛、鞭炮、红包等,到了岳父母家后,还要到女方家的仙灵墓前或者灵位前烧香点烛,燃放鞭炮,以示对女方家人和祖宗的尊敬。其他的亲戚,倒没什么特别之处,带些礼物即可。
除此之外,每年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期间,当地客家舞龙舞狮队都会出动,到各家各户去拜访,当地称为“打龙灯”和“打狮灯”,一般客家舞龙或舞狮队会由舞龙(狮)、吹唢呐、敲锣打鼓等成员组成,人数没有规定,一般为七至十五个,舞龙舞狮队每到一户人家或是一家商户门前,会先派一个主事的人去发帖,询问是否需要舞龙舞狮,若是需要的话,这家人会点燃准备好的鞭炮,舞龙舞狮队则会敲锣打鼓,吹着唢呐舞龙舞狮,绕着这户家的门前、客厅、神台、以及各个房间舞一圈,场面非常宏大和热闹,舞完后,会给他们一个红包,请大家坐下来喝茶吃食品。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又称“上元节”,客家人会照着年夜饭的规格准备一顿团圆饭,因为这将可能是一家人这一年最后一顿能够全都聚齐的饭了,这也会将过年的气氛推到一个新的,十五一过,勤劳的客家人则会陆续奔往各自的工作岗位了。
其实,不同地区的客家人,过年的习俗也许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同样都会有浓厚的年味和热闹的庆祝方式,因为传统的客家人们始终保留着古代中原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底蕴。
三、客家人的春节习俗透出的客家传统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客家语言、历史、艺术、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客家特产、客家民性以及客家传统价值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
客家人的春节习俗可以完全透视出客家传统文化,首先,客家人无论是平常还是过年过节,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使用客家语言进行交流,比如拜年的时候说的吉利话都是用的客家方言,很好的反映出了客家的语言文化魅力。其次,客家人从初一至元宵,传统客家舞龙舞狮队和唢呐队、山歌队的表演也无不彰显出客家的传统艺术魅力和能歌善舞的本领。
其次,冬至一到各家各户都会蒸米酒,开始晒制香肠和腊肉,打鱼丸等传统特色客家食品,充分地展现了丰富的客家饮食文化。另外,客家人平时饮食节俭,以素食粗粮为主,而逢年过节时则十分大方,讲究六碗八盆十样,菜肴实惠量足,客家人有“胁年胁节”之说,意思是一年到头节省下来的就是为了过年过节时用。不管穷人还是富人,过节时都要有鱼有肉,饲养了一年的猪、鸭、鸡等,平时舍不得吃,等到过年过节时便杀猪又杀鸡,全都拿出来招待客人,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客家人的那种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价值观念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最后,客家人春节期间,会有一系列祭拜各路神仙、灶神、列祖列宗的活动,这都是客家人传统的宗教活动,透露出一种浓厚的崇尚宗亲、敬奉祖先和神灵的观念,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客家人对祖先的敬奉要远超过其他神祗,敬奉的礼节和规格也要比神祗高很多。
参考文献:
[1]王东.那山那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第35页.
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分析: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种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分析: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本框题通过传统文化面面观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中分四个部分进行探索,课前我交给学生四个较容易收集到资料的主题,分别从“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思想”四个方面选择主题――“中秋节、京剧、安顺老建筑、大同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四个主题,并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分四个小组收集资料,课上开始正式讨论。
第一组的主题是中秋节,首先由一个同学做引领式的发言。
甲:“中秋节的习俗由来(略)”
同学开始纷纷发言,表述自己的家庭在中秋节那一天的活动内容,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收集了不同地方的庆祝活动,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他们主要围绕“为什么历史久远的中秋节能保留至今”这个主题,通过讨论,同学乙作总结:“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第一组的讨论完成,用时8分钟。
第二组的主题是“京剧”,同学甲2作引领式发言:“京剧的概要(略)”。
发言完毕后,同学开始讨论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脸谱,家里的老人对京剧的痴迷等,也反思了现代年轻人对京剧的不够热衷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提出京剧该做改良了,不然会流失大量观众,也有同学欣喜的看到现代的京剧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也顺应时代的艺术特征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还邀请同学乙2演唱说唱脸谱,课堂气氛一度被推向。最后,该组学生经过探讨,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第二组顺利完成主题,用时10分钟。
第三组的主题是安顺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传统老建筑,同学甲3先对传统建筑这个概念进行了发言:“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实践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积累。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建筑形态上看,中国的建筑大体可分为:城墙、宫殿、礼制坛庙、园林、民居、陵墓、寺庙、道观、塔、牌坊、桥梁等几大类型。这些建筑类别大多结构奇巧、装饰精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态和风格。”
发言完毕以后,该组同学就自己搜集到的安顺城区老建筑展示了图片(略),并说明了历史,以及自己对该建筑的观感,引起了同学的强烈共鸣,都在这些建筑的美感中体会到了所孕育的那一份价值,都认为这些建筑是该被好好的保存下来的,通过谈论,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建筑对于今天的巨大价值。第三组顺利完成对传统建筑的感受,用时8分钟。
第四组的主题是大同思想,同学甲4作开场发言:“大同思想的内容(略)。”
然后,第四组同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人合一”等观点供同学讨论,他们的讨论还把和合思想与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观点相联系,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思想在今天的价值,最后同学乙4针对41页探究的问题作了总结:“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用时10分钟。
长空。出自李渔《笠翁对韵》(节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对联: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传统节日;西方节日;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今天人们庆祝的模式。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发展,当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相互碰撞时,很多在校大学生感到茫然,更多地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而忽视了传统节日的重要地位。①
针对在校大学生对待传统节日态度的现状,笔者通过互联网及腾讯QQ等媒介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填写完成后提交收回。本次调查收到调查问卷207份,其中有效问卷207份,有效率为100%。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了来自句容市的部分在校大学生,共计207 人,其中生于1990~1994年的有40人,生于1995~2000年的有167人。
2、调查工具
自编网上调查问卷,共13题。第1题了解调查对象的年龄信息,第2~4题了解调查对象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及方式,第5~6题了解调查对象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第7~13题了解调查对象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不同态度。
3、调查结果
3.1 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
3.2 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
3.3 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
4、结果分析
4.1 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情况
图2数据显示,有过半的在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然而只有不到10%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十分了解,甚至有极少部分对传统节日并不了解。
图3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对政府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结果显示近九成的大学生对于政府出台的政策不是很了解,这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度存在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觉得社会离自己还太远,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用不着去管它;二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关注,想要全面、系统地关注社会问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而很多大学生只注意积累专业知识,其他方面并未涉足,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关注,继而也就失去了兴趣;三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管它,即使自己关注了,也没有能力改变现实,自然没有必要去关注,以避免出现所谓"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图4反映了大学生了解传统习俗的方式,数据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通过长辈了解传统习俗,两成左右通过网络报刊了解,只有不到一成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了解,更有甚者对传统习俗一无所知。部分在校大学生不了解传统节日及其习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社会原因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志性文化现象,理应得到广泛宣传和大力弘扬。但遗憾的是,社会各界缺少足够的宣传力度,没有把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意义和作用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血液中去,致使不少大学生对此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
(2)个人原因
当今社会,不少在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的意义和作用不甚了解,因此对于传统节日缺乏兴趣,继而没有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欲望,因此仅仅只是通过长辈来了解传统节日,缺少主动探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
图5反映了大学生庆祝传统节日的积极程度,数据显示:只有大约一半的大学生通过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来度过传统节日,而对庆祝传统节日的低参与度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不够深刻。令人欣慰的是,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传统节日仍然充满兴趣,仍然希望在传统节日中体验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特色传统习俗。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节日文化的专题讲座及选修课程,同时举办一些相关活动拓展他们了解传统节日的渠道。
4.3 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态度
图6的数据显示,中国传统节日对大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志性文化现象,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②
5、结束语
现在许多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充满了热情,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是很感冒。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关系,即不是一味的排外,也不是一味的崇洋,两者应该兼顾,即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要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和标志性文化现象的重要地位,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西方节日浪漫、开放的元素,与传统节日互相取长补短。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独具特色之处,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很有内涵,西方文化很有新奇,只要二者兼顾,就可以度过一个快乐、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邹思敏.中国传统节日对于大学生的影响[J].都市家教月刊.2013(11):223-223
由文化精神、文化制度和文化物质三大层面构筑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在中国历史岁月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渗透其中的文化精神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也为中国传统动画情感基调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从精神文化层面探讨动画情感的表达是最实质的出发点。动画艺术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国传统习俗文化等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形成情感表达。
1.儒家的“中和之美”
儒家思想是古典文化在昌盛时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干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与变化。其鲜明的特点,深奥的内涵,也使其成为众多动画创作所追求表现内在情感韵意的主要载体。“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传统文化精神最基本的观念,主张通过对人类普遍规律的自我感知,将其贯彻到人与自然、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与人生价值等方面。从而教化众人应心胸宽广,心态健康平和,举止优雅得体,才学渊博而灵动。“仁者爱人”是儒教伦理精神的体现,提倡以道德来规范伦理,促进了道德自我的建立、人性智慧的提升与开发。造就中国人重气节、重操守,正义爱国的民族性格,也正是动画情感表现的本源。此外“刚健有为”“贵和尚中”是儒家思想对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处理人际关系方法的高度集中概括,培养中华儿女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观。这些都为动画人物性格设计提供了鲜明丰富的情感表达,也是动画片中英雄气节的文化缩影。2.道家的“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自然循环的规律及其本质是道家所主张的“道”。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天地万物以“道”为其基本的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道家提倡“道法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对待事物不要过于刻意。道家有着平和、宽容、淡然的处事态度。超脱自然,除去心中烦重心事就是快乐。心虚者,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趣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也教育世人虚心谦卑才是做人的美德。王强在他的著作《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提到“中国人在本性上是道家,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①。道教对人生态度的情感表现也为中国传统乃至现代动画片在衣着、场景的设计方面提供了质朴、简约、淡雅、清新等风格的视觉元素。另外,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动画艺术创作有很大影响和促进。蕴含民间丰富创作力与想象力的道家文化为动画设计提供了创作借鉴的源泉。如道家吸收了各地宗教神话传说,形成的庞大的神仙世界体系,为我们创建动画人物关系、人物性格造型提供了合理依据。
3.佛教“含而不露”的意境之美
佛教文化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精神,认为宇宙和人并不是由造物神主宰和创造的,而是因缘而起,世上的一切都存在于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流”中。王强还在他的书中提到“生命被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世的轮回之中,强调因果报应来奉劝世人要心存善念,多行善事”②。禅宗是印度佛学在中国创造发展的产物。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的音乐、书法、绘画、园林都呈现一种幽远清静、别有一番意境之美的魅力。佛教文化精神对动画的情感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意境”二字,“意境”一词起源于佛教,动画设计中的意境更凸显它在美学上的应用。比如,一些经典的水墨动画,其灵动性,浑然天成,充满了诗情画意,已经超脱了动画单纯的娱乐功能性,更多地用来表达艺术家内心情感与思想的产物,也是自然流露的情感艺术瑰宝。
4.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习俗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宽广,民族的多样性也成为传统习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主要原因,传统习俗文化精神更是在动画创作过程中被作为传达民族情感的重要媒介。传统习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不同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积累的文化宝藏,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精神支柱。传统习俗文化又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俗、服饰习俗,贯穿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的表现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价值。传统习俗文化在动画设计中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激励作用,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不同的民俗节日表达着不同的民族情感,不同的民族服饰风格代表着不同民族的个性彰显,也蕴含了动画设计者想要表露的情感基调。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动画设计情感表达的影响
1.对动画造型风格中情感表达的影响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文化,也造就了中国传统动画造型风格的多样性。可传承的文化风格有皮影、木偶、戏曲、建筑、剪纸、年画、水墨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表现形式使动画以不同的风貌和形态带给观众更多独出心裁的审美体验。剪纸动画是从皮影、木偶、年画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发展创造而成的。艺术家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赋予了剪纸动画片独特的情趣美感,表达了民间百姓对生命的热爱,对喜庆事物和大地丰收的赞美。比如,在动画《渔童》中,渔童从汉白玉鱼盆的莲花中诞生,莲花在古代民间象征着神圣,纯洁与美好,有用来辟邪的说法。继而渔童也成了正义、勇敢、机智的化身,担负起了惩恶扬善、除暴安民、保护百姓的职责。这是人们对传统剪纸文化心灵的寄托与依靠,也是对生命延绵不息和对大地母亲养育之恩的崇敬。《渔童》中渔童的形象非常可爱,也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情趣。以大量夸张的侧面表现形式来增加人物的艺术感染力。色彩明亮和鲜艳,乡土气息十足。剪纸动画具有形态上虚实相间的独特艺术美感、内容上朴实而热烈的精神内涵。
水墨动画是中国特有的动画创作形式,在强调诗情画意墨韵的同时更多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注重对意境的营造,虚实艺术的结合,画面景色淡雅柔和,人物生动传神,用细致的笔调传达了艺术家对传统美学精神的追求。水墨动画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设计成为中国传统动画艺术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是借鉴了齐白石的水墨画笔法,并给予它们生命。那活灵活现的小蝌蚪,毛茸茸活泼的小鸡,惟妙惟肖的大对虾爷爷还摆着长长的胡须,生动传神而又如影如幻的金鱼妈妈,这些绘声绘色的动画形象让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水墨风格带给这部动画更多的温馨、宁静、祥和之美。其角色的情感表现也刻画得细致入微,例如,小蝌蚪把鲶鱼当成了妈妈,吵醒并惹怒了它,小蝌蚪们吓得四处逃散,拼命地摇着尾巴躲进水草中。青蛙妈妈来帮忙,鲶鱼赶快道歉逃跑了,最后还不忘再伸出小头来看一下。非常传神地描绘了动物的人性化情感,让人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同时又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传统动画造型风格的神奇力量。显示艺术气息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成为动画造型风格表现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偶类动画是我国最早期的三维立体动画创作方式。和其他国家的偶类动画不同,中国的偶类动画是借鉴民间传统特色的泥偶、布偶和木偶等形式,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立体的人物背景效果,直接进行逐格拍摄。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亲切,立体感十足的视觉效果。
中国偶类动画的造型风格融入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情感。常以古代神话、寓言、童话故事为脚本,描述的多半是不辞劳苦大众百姓的生活内容,彰显了中国民间艺术的朴实无华、粗犷豪放的个性。短片《神笔马良》就是运用了泥偶的造型风格,以内涵丰富的中国童话小说为剧本,生动地刻画了马良这个爱憎分明、勇敢机智并闪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形象。小马良的外观造型简单朴实,脸型透露着善良与天真的个性。官老爷的形象是圆滚滚的肚皮、华丽的衣裳,脑满肥肠大腹便便的样子,揭示了官僚阶级肮脏丑陋的面孔。还有官老爷身边的师爷,脸型略尖而瘦长,一双狡猾的小眼睛,有点驼背,显示了其诡计多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丑恶内心。让观众在欣赏优秀泥偶动画作品的同时,又得到传统艺术审美的一种身心享受,更在无形中彰显了中华民族外柔内刚的民族气质与文化情感。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动画造型风格设计,中国传统动画所蕴含的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精神,都是其走向成功的关键。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追求、对正义与善良的赞美、对自由的向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动画艺术中最真切的情感表达。
2.对动画场景设计中情感表达的影响
动画场景设计涉及片中材质、光影、色调的设计,是剧情发展与角色表达的衬托与辅助,同样能用自身独特的方式表现主题,传情达意。传统文化在场景设计上对情感的抒发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装饰性设计的表达十分强烈。如水墨动画《牧笛》一片中,牧童沉睡在梦中,寻找丢失的水牛。一路上翻山越岭,遇到了渔翁,渡过潺潺溪流,询问了正在斗蟋蟀的牛娃们和羊肠小径上挑柴下山的少女,终于向着山顶奔去。艺术家借牧童的视角带我们领略了重峦叠嶂的山峰、云烟的美景、壮丽的激流。用儒雅的水墨风呈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憧憬,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与心灵的共鸣之音。又如《大闹天宫》这部取材于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画电影中,山、水、云及宫殿造型都是中国传统表现形式。山、树、楼阁的设计有棱有角,给画面增加了几分硬朗和坚韧感。云的形象加上其色彩背景,突出了朦胧仙境的意境之美,把整个环境烘托得逼真而又富有神话色彩。到处弥漫着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风情韵味,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完美境界。
3.对动画剧情节奏中情感表达的影响
剧情的节奏,指的是影片情节进展的缓急,是影片内在的节奏与韵律。剧情节奏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传统文化既有提倡“含而不露”之美的,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民族情操,决定了中国动画影片节奏的内在韵律。动画剧情的设计既要做到选材的趣味性,又要做到具有教育意义的思想性,才是其创作的最终目的。在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熏陶下,中华民族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的剧情都是健康向上、带有正面影响、具有教化功能的内容。比如,结尾都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或者结局向好的方向发展,带给观众一些人生哲理的启示。在中国传统动画人文精神的传达中,作为五千年历史积累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贡献的艺术价值是功不可没、绚烂而又夺目的。因为传统动画秉承“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所以更注重对剧情的塑造。因受众群体的定位多针对儿童,所以故事叙述相对简洁直白。中国传统动画深受绘画艺术的美学影响,强调了意境的创作和内在的情感表达。动画短片《三个和尚》汲取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和结尾所表达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样一个立意,作为影片的主题内容。叙事既直白简洁又具有强烈的煽情性和感染力。短片中出现许许多多重复内容,加强了叙事的节奏性。
寻求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体现韵味的意境。例如,三个和尚的赶路情景,小和尚赶路时被乌龟绊倒,瘦和尚赶路时与蝴蝶做伴,胖和尚赶路时趟过河水和鱼儿玩乐。动画片中三个和尚之所以没水喝,是因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不想出力,为了小利益而锱铢必较。但影片却在后半部分出现了转折,寺庙因为老鼠吃断了蜡烛而引发了火灾,在危急时刻,三个和尚终于明白了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解决困难。影片以小事见大道理,更抓住了作品内在的灵魂与情感,并陶冶了我们的艺术情操。中国传统动画在叙事上有着单线顺序式的模式,着重表现一个主要人物和一个贯穿整部动画的主要事件。人物的发展为情节做铺垫,从而更好地突出主角的性格特征。《骄傲的将军》这部动画片所表现的主角是将军,配角是师爷,还有一条“不刻苦,就要落后”的简单思想主线。所有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将军而存在的,师爷无时不在的奉承满足了将军的虚荣心,也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部动画短片虽然剧情简单,但蕴意却很深刻,故事对“临阵磨枪”这个成语进行了加工再造的延伸想象,使传统文化在动画的运用中得到更加丰满充裕的阐释。短片把将军这个打了一次胜仗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最终一败涂地的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夸张地再现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情感韵味。传统动画的剧情设计在对民族文化故事进行改编的同时,又对其包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了全面的思考与整合,使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在优秀的传统动画剧情设计中发扬光大。虽然在剧情设计方面,关于矛盾情节制造的复杂性,中国传统动画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传统动画所注重“以形写神”的内在精神文化,才是艺术家对动画剧情设计更深层次的情感抒发与艺术追求。
4.传统艺术对动画人物刻画的影响
在动画中,关于角色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我们往往会对人物动作的脸部表情、外部形象以及动作的姿态进行夸张处理,再加上象征性、比喻性的动作细节处理,使这个动作更趋生动与完美。比如,刻画一个处于极度愤怒的角色,在文学中会用“怒发冲冠”来形容。如果绘制在纸面上,可以从他怒目而视的表情,高高竖起的头发将头上的帽子都顶起等细节体现。一个“火冒三丈”的人物,细节上可以表现为大发脾气,挥动双拳,甚至用升起一团火苗表现其极致的情绪变化。在动画动作设计中,透过几个关键帧将动作表现得自然流畅,并能充分体现角色的个性和当时的情绪,除了从角色的行、走、跑、跳等动作下工夫,还要配合脸部的表情。动作和表情的配合可以得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假设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仅仅是打斗而面无表情,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会食而无味,味如嚼蜡。这可以通过借鉴戏曲艺术中,戏曲表演对人物情感表达的处理。分析戏曲人物表情和情绪配合的合理性与特定性,结合动画想象性和夸张性的特点,表现鲜明的人物个性。戏曲是通过动作来展现冲突以及人物的性格。戏曲的心理动作除了通过人物形体动作外,还配合表情动作传递人物的心理状态,表情与身体动作的配合,使人物更具有真实的情感。成功的动画设计就像一面折射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表演艺术家马金凤在表演“吃鱼”动作时,从剔刺到食肉,动作准确,表情满足,观众顿时闻到飘香四溢的鱼味;又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在诠释“武松”饮酒这一情节时,神志清晰,但朦胧的醉意使得脚步踉跄,对人物微醉状态出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三、动画艺术的情感表达与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
中华经典古诗文内容深远,哲理深刻,但离新时期幼儿的现实生活较远,不容易理解,我们把古诗文与幼儿现实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幼儿理解应用。在学习成语“背信弃义”时,教师结合幼儿喜欢动画片形象的特点,自编了故事:“猫和老鼠”,幼儿很快理解了成语的意思,成功拉近了经典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使诵读更加贴近幼儿实际生活。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成长,是经典教育的主旨。
二、拓宽思路,让幼儿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自参加课题第二届年会以来,我园积极拓宽研究思路,从单纯的诵读古诗文扩展到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研究、传统文化与各领域教学相结合的研究。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对高碑店民俗进行调查,召开课题会,帮助课题组教师开拓调查思路,明确调查任务。如我们调查了河东散灯花的习俗、新城“龟城“的传说、当地回民的民族习俗、高碑店的来历等等。教师不辞辛苦,来到乡下与年长的老人座谈,与老艺人探讨,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了调查报告20余篇。其次,我们还结合传统节日“端午节”开展系列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家园赛诗会,我园15个实验班均组织了幼儿实践活动,有近600名幼儿、400名家长参加了赛诗会。活动中我们边赛诗边品尝粽子,还栓五彩绳、吃鸡蛋、挂灯笼为孩子祈福,在赛诗环节幼儿诵读古诗文,演唱古诗文,表演古诗文等,形式多样,气氛热烈。有小组诵、亲子诵、家长诵,还有的班级邀请小朋友的太爷爷来园展示书法艺术。请家长交流端午节知识,孩子们画龙舟,手工制作纸粽子等活动,幼儿在玩、做、诵、看、听的环境中亲身感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学得待人处世的道理,促进孩子良好人格行为的发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纪念建国六十周年”组织了教师诗歌朗诵会。在朗诵会上,教师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王雅靖等三位老师表演的古诗词《虞美人》更是将诵、演、唱、画有效结合,唱诵交替,声音优美,意境深远,表演贯穿,动作到位;教师现场作国画“梅花”更使节目达到。教师把传统的古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三、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品德培养效果明显
经典古诗文内容丰富、哲理深刻,在开展诵读活动的同时,紧紧抓住经典诗文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除了语言课、社会课以外,我们成功地利用经典古诗文进行培养,收到很好的效果。幼儿首先明白道理,然后表达理解,而后生活实践,促使幼儿将深刻的道理转变为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不用教师、家长说教,是幼儿的自然行为。诵读经典让我们轻松完成了幼儿良好品质的培养工作。如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经典游戏进行改编,加上幼儿诵读内容,幼儿非常喜欢玩。将幼儿熟悉的动画片、故事与古诗文结合,幼儿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能较快理解古诗文的蕴意。我们把《弟子规》教学与幼儿品德培养有效融合,把《弟子规》中的孝、谨、信、亲、仁等思想落实到幼儿日常生活,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做事要将信用,亲近有仁德的人,努力学习等。在进行品德培养的同时,我们有效利用弟子规来规范幼儿行为,如中二班最近总是发生东西找不到的现象,一会儿兰兰的剪刀没了,一会儿班里的积木缺两块,放大镜也找不到了。于是教师巧妙地引领幼儿学习了弟子规“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并给幼儿讲解其中深刻的含义,结合幼儿实际生活与幼儿交谈,使孩子们明白了不乱拿别人的物品,自己需要时要先争取别人的同意再动手拿的道理。再如,以子课题《艺术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研究》的开展为契机,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请幼儿欣赏了青花瓷,并设计了活动;我们还制作过国画“熊猫”,帮助幼儿体会中国小写意的美。结合六一晚会,编排了“说唱脸谱”“老鼠嫁女”等节目,幼儿对中华国粹“京剧”、“古代结婚习俗”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抓住古诗文蕴涵的哲理,支持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认真挖掘古诗文的内涵,积极与广大家长交流,争取家长的配合,家园同步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等。通过课题研究为家长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幼儿园工作,家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拉近了家园间的距离,形成了教育合力。
四、积极创设主题墙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山不转水转下一句是水不转人转,这是一个对联,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