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探究教学的特征

探究教学的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探究教学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探究教学的特征

篇(1)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内涵;思维特征

探究,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探讨深究”,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探索研究”。综合这两者的意思,表明探究应该是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讨的方式,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一)探究是人类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探究”是人类的天性。布鲁纳曾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从婴幼儿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就对其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床上的被子,屋顶上的吊灯,将之抱在怀里的母亲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对他(她)来说都是新奇的。稍微长大学会说话时,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教育者(老师、父母和其他教育者)如果善于启发,那么就会在满足该孩子好奇心、教给该孩子基本常识的同时,激起该孩子对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和深究的欲望,这应该就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有些教育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出于不理解。对于他们众多的“为什么?”,总是出于不耐烦,或者干脆回答说:“等你长大就会知道了”。久而久之,儿童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逐渐失去了问“为什么?”的兴趣,探究的天性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孩子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处于麻痹状态,结果严重阻碍了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个体发展对阅读教学的内在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重新看到了人类的这种天性,也意识到“探究”的重要性。它明确地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力、思辨力和批判能力。”由此可见,“探究”也成为了本次阅读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继承和超越。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对阅读活动进行生硬的肢解和技巧性的分析,对文本进行“纯生理式”的解剖,将原本生动丰富,意境深远的文本分割成一系列毫无生机和情趣的字词、修辞手法、句型“灌”给学生,把学生当成“容器”。“结论几乎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爱因斯坦语)。传统阅读教学方式是更多地单向的活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视学生求真、索理、探究的天性于不顾。其不良后果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培养,不利于学生的想像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旧事物批判继承的过程,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探究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应是对传统接受式阅读教学方式的完全否定,而应继承传统阅读教学中一些合理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阅读教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的接受能为学生提供丰厚的知识储备,为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探究性阅读教学所应放弃的只是那些机械划一、盲目跟从书本和权威的做法。探究性阅读教学对传统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变革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上,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视学生为主动的建构者,还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的探究思维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仅以知识为本位。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以学生个人的知识、生活阅历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去探索,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激起一朵朵思维灵感的浪花,使探究性阅读教学得到深化,并使隐藏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背后的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种优化的思维品质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维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灵魂。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的整个过程。“新课标”的阅读部分也无处不闪现出对思维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对思维培养的上,提出了明确的方法――“探究”;在探究的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思维,以拓展探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探究气氛上,提倡自主、融洽,并且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

阅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这一交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思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展开对话,这一过程是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以及世界观对文本的解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然后,再通过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达到对文本更高层次的理解,从而拓展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丰富自身的世界观。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方法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探究性阅读的对象――文本,是思维的产物,阅读方法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利器。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思维方法去阅读,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去领悟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同时,又在阅读中使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当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应更多的考虑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方法,重新审视思维方法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力求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在思维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思维特征

(一)重视学生体验基础上思维的主动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让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自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体验、感悟中去发现某些事物和问题。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贴近生活,加强学生的体验,强调自主性与体验性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情趣所在。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强调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思维方法的一次改革,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重要地位,注重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探究性阅读教学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真实呈现。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二是围绕探究问题进行探究的主动性;三是总结探究结果及问题再发现的主动性。因此,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换为探究教学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还学生以本位,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自主选择的角度、启发学生思维,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积极主动且自主完成探究性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和探究任务。

(二)关注探究中思维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反对结果的唯一性。歌德指出:“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应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探究性阅读教学应如歌德所言,重视探究的过程和开放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把思维的过程和空间留给学生。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充分体验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喜怒哀乐,在自主构建中掌握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发展,而这一发展所依赖的正是探究的“过程”。袁振国先生指出,“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具有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内容的开放性。二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三是探究结果的开放性。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老师所应关注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怎样查找资料进行论证,始终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从而形成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预先设定好的答案。

(三)探索思维方法运用的综合性

篇(2)

关键词: 探究式物理教学 思维误区 教学策略

1.引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究式物理教学的特征

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运用适当的方法。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征提出几点看法。

2.1问题情境持征和思维开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听琴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琴声,从而提出问题。设置一系列物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2实践探索特征和能力培养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3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体、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活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特征。

3.探究式物理教学中常见误区

大学物理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对探究理解的“误区”,阻碍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3.1误区1:频繁提问即是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问题探究”,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见问题性特征并非等同于“频繁地提问”。问题探究的特征应有如下三层涵义:(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3.2误区2:重能力、方法的培养却轻知识的落实、掌握。

掌握知识和掌握方法彼此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就知识和能力关系而言,知识也是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确实需要改革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探究程式的设计,以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目标。

3.3误区3: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4.探究式物理教学问题转换策略

下面我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4.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4.2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视过程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

4.3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突破难点营造良好的氛围。

4.4重视主体,发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5.结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从思维的误区中走出来,寻找合适的转换策略,这样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会会.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

[2]张正兵.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8).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1.引言

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探究型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2.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与特征

2.1语文探究性阅读的内涵界定

探究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的意思,从广义上来说是追根究底及好奇等,而狭义上通常是指科学探究或科学研究等。语文由于其学科特点在整合知识、技能培训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探究空间比较大[1]。因此,语文阅读探究性教学是把探究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质疑、提问、探索、交流、归纳及总结的方式寻求对文本和自我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2.2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相关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但是主张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因而符合教学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备一些独有的特征。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般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现,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和起点;其次,探究性教学更加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讲授,更加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最后,探究性教学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获得,更注重学生的认知及情感体验。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重视师生间及生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探究的过程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最后,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体验过程,更是一种对话过程。通过体验和对话,学生逐步形成对语文美的认识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3.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生在阅读时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认识误差,基于此,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3.1探究性阅读教学主体确定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以教师要正确定位,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具体而言,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与倾听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以一个参与者或者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因为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需要学生思维发散才能获取灵感,领悟内涵。同时,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选择策略

初中学生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差异性很大,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探究性问题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小组合作是不错的形式,可以将三至六人分为一组,组长可以轮流担任,每个成员都分工明确,同时要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发挥群体优势,实现探究目标。同时,分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及知识结构,充分发挥组员间的优势。

3.3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内容分析策略主要是对疑难问题的分析策略。一般而言,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一方面表现在文章的具体表达上,另一方面体现了文章的内容。对初中语文而言,诗词赏析是探究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诗词作者与我们无论是在阅历和思想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领悟诗词内在的含义[2]。另外,为了体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言之美,很多作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基本的结构框架。这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比如在一些记叙文中,一些用来表现人物的语言因为种种原因欲言又止,将其作为探究性问题提出,让学生联想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语言、神态或心理活动,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大有帮助[3]。

4.结语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科学探究式教学为基础,结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以引导为主的方式形成的一种教学形式。笔者对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继而对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确定、教学方法、内容分析等策略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春成.新语文课堂:探究教学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运用

前言

科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先进性,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够突出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它的运用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了关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仅实现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形成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态度。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科学探究教学具备几点主要的特征,即指导性、建构性和自主协同性,指导性指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准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另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问题提出、探究方法和结论等进行指导,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科学探究的实质性;最后,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景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蚂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在学生深入的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蚂蚁是靠什么产生嗅觉的呢?它跟人类一样有鼻子和眼睛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会对蚂蚁有更多的探索,对它们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1]。

2.2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动手实践;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新的科学知识教学进行设计和加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师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科学问题,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

2.3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应该是集体的任务,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磁极与方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分发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器具,比如磁铁,铁块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和感受科学的变化,比如平时喝水的温度,泡茶的温度,感受不同温度的水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乐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出发,构建自己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价值,营造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性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159-02

一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教材为基础,将教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自主质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教师不用直接为学生讲述教学知识的概念,他们可以采取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二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不用直接说明学生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解题工具和简单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所学的知识,将其运用到题目的解答中。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探讨出多种解题方式。这样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欠缺,还能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将实际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上,与小学数学知识相结合,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提问。对于数学中遇到的图形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向学生提问,这时学生就能马上被老师所提的问题吸引,进而积极去思考问题。现代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很高,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但教师仍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去学习。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就是要摒弃教师只传授知识的弊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能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该环节在探究性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好习惯。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小学数学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使得学生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一个好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部分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查阅书籍,学会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对于有疑问的知识要将其记下,并及时和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探究性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读书、思考、研究等方式,能够养成自学的好习惯。由于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有限,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对于新知识往往会有疑问或者疏漏,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形式,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老师对其进行细致的解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达到了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友谊,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并将其牢牢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更具有条理性。

第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探究结论进行及时验证。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逐渐向问题的深处进行探究,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对于已经得出探究结论的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对探究结论进行验证,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学习养成严谨的态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收获学习并掌握知识的喜悦,这种方式能为学生以后学习数学增添动力。

第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练习和灵活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实际练习和解答数学题目的时候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思路清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马上向其讲解正确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能加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印象。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能够灵活运用为止,这样才能在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三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多是以引导学生学会系统的观察,以常见的物体作为解题的辅助工具和测量为基础,能够准确地对事物的属性加以描述,并采用分组、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该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中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解放学生的思想,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探究性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放思维,还使得学生养成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分组的探究学习模式增加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团结互助的机会,使其在学习的同时收获更多的良师益友。该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更受学生的喜爱,这不仅体现了教师传授教导知识的特性,还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能力,是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不可缺

少的引导者。

四 结束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多年来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教师把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6)

对于整个教学而言,其是由很多细节组成的,所以细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如果不注重细节问题,就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做好教学的细节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细节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细节处理

1前言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其教学的方向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朝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转变。同时作为初中的物理教师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观念,注重细节,从而才能够构建高效的课堂。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向以学生为主的方向在转变,并且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情景创造和设置的时候,创设的情景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层次性的特征。例如:在进行《密度应用》教学的时候,教师提出:提供一个弹簧测力计和烧杯、适量的水、一根细线,请你设计实验,并且测量出金属螺母的密度。针对这样的现状,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样解决,随后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就提出了几个问题进行补救:一要想计算出密度,应该确定哪些物理量;二质量应该怎么测量;三剩下的仪器应该怎么测量体积,学生根据这些参数就能够很好的找到解决的方法,经过讨论分析很快得到了实验的具体步骤。从案例中可以知道,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设计好问题,就会促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不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要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就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趣味性,也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确保知识更好牢固。

3要选取具有生活特征的素材

在新课改下,物理提出了新观念,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在开展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设置的课程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并且与学生的特征相符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对物理现象的探究,揭示出隐藏的物理规律,并且将物理现象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就能够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选取的素材一定要切合实际。例如:在进行《照相机与眼睛》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学校运动会的照片,引出照相机,并且对照相机的发展历程进行展示。然后将教师在工作时候戴眼镜批改作业的视频展现出来,但是看人的时候却摘下眼镜,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过渡到眼睛教学中。最后,根据学生带的远视和近视眼镜情况对“视力的矫正”进行探究,并且告诉学生应该如何防止近视。同时可以在教室里播放眼保健操,学生跟着音乐做。从上述案例分析指导,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学的素材要选自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显示真实性的特征,也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件使用必须具有灵活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且其能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太过于强调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样就促使很多问题显示出来:原本活泼、互动的课堂,现在却显得死板、缺乏灵活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例如:在某课堂中,原来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但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的深入进去,这样在开始的时候,就显得课堂比较僵硬,课堂的气氛不好,针对这样的现状应该怎样采用多媒体。首先在开展教学设计活动的时候,应该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对于课件的制作不应该要每个方面都兼具,也不要给人一种见到课件就看到教案的感觉,可以在重要的地方制作一个小视屏、几张图片等。然后在进行概念、公式讲解的时候,应该采用传统的板书方法,这样既促使课堂具有灵活性的特征,还能够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在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进行精心的选择。

5教学探究要具有合作性

现阶段,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其中物理应该采用开展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自己。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等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很多教学活动分组不够均衡,并且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热情,有的冷清,这样就促使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甚至有一些物理活动成为了少数学生的个人秀。针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学生刚接触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将前后四人分为一组,让他们开展合作,每次在探究实验活动之前,让学生自己思考,写出自己的探究思路;然后让小组的成员对实验的方案进行介绍;最后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法可以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6实验设计要有直观性

对于初中教学来说,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这门学科主要以实验的方式开展教学,所以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但是有一些实验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只利用文字显得过于空洞,很多学生在听完整节课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操作,更加不用说注重实验中的细节问题。例如:在进行《速度》教学的时候,有一项实验是对纸锥下落速度进行测量,这项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只需要测量距离和时间两个参数,就可以计算出速度。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实验步骤还是不构清楚,比较模糊,这样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针对这样的现状,在上课之前应该拍出几张照片,让学生开展照片开展实验。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整堂课程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从中进行反思和分析,可以知道,在实验中注重细节问题,并且对细节进行认真的处理分析,会大大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其中细节问题是关键,例如:课前导入、实验细节等,只有这样这些工作,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孔永吉 单位:刘化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成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链接网络社区的个性化和协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出独立思维、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英语知识的热情,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特征

(1)探究式教学的信息技术支撑。“信息技术”简称IT,广义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技术”。本文中的“信息技术”是指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所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网络运用于英语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新课程理念的变化,要求课程资源具有广阔性、综合性、可探究性、亲和性和开放性。传统的课程资源已不能满足探究式教学的需要,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可提供反映真实的、丰富多彩的、隐含问题、跨越时空的情境。在教师给出学生一些基本概念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网上查找、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用这样的情境,诱发和支撑学生在具体学科中进行有效探究学习。

本文中的“信息技术下的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模式”,即信息技术与探究教学的有效整合模式,力求师生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展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探究热情,提高综合素养。

(2)探究式教学的英语学科特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味着以计算机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已作为一个“要素”融入到学科课程这一系统之中,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探究式教学模式与英语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合为一体,互为渗透,互为优化。因此,把握好英语学科特征有助于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下开展探究式教学。首先,不同于数理化,英语属于语言教育,不同于母语中文,它是一门记忆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殊的语言学科。除了本身语言点和语法结构繁复,它在探究式教学中充当媒介作用甚为重要,因此,课堂探究中意思是否通达、交流是否到位都直接关系着探究式教学的成败。此外,英语又是一门包罗万象、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还是一门集人生哲理与人类成长经验于一体的文学学科。在探究过程中,英语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脉搏,提升自身语言文化修养,尤其在探究成果的输出与完善过程中,英语作品的书面表达到位与否尤为重要。

把握英语学科特征,合理有效地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科课程的教学呈现出整体最优化发展的态势,进而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改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改革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有效途径

(1)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情境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与主动源自于有疑而问的具体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匹配”,吸引学生进入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为后面分析、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做好了心理准备。根据学科和探究内容的不同,问题引入探究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利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可以是通过实物教具、多媒体辅助提出问题,也可以是通过一个历史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也可以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的剖析,还可以是一部电影或电视片断,以及学生亲自参与的活动,作为课题引入的问题情境来创设。作为教者,我们应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六大特性:趣味性、挑战性、多样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

(2)自主探究中的教师引导与小组合作。信息技术下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引导。首先,多媒体操作需要教师进行必要引导。其次,指导探究体现了学生和教师在互动合作中,进行更明确、更客观的探究活动。教师的参与、指导对探究活动的开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比较缺乏,对探究过程、特征和科学方法不太熟悉,以及难度较大的探究内容中,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探究的程序性知识等都难以适应整个探究活动时,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可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指引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可全盘托出,要循序渐进,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探究的空间,并且给予学生适当鼓励,激发并维持其研究的欲望。

小组合作也是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同样也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倾向及个体差异,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充分展示自我,使小组合作互动增值,互补高效;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可以自觉承担相应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从而促进学生探究热情及责任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及激励评价,促使学生理解团队合作与个人竞争的重要性,并在小组成员的思维碰撞中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并强化自身探究能力。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探究式教学评价机制

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机制可分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档案袋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三种。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反馈、探究、交流。

(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主要分学生自评、互评与组评。学生自评是学生自己参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探究活动状况或发展状况进行自我鉴定的方法。在自评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提高,并形成自我成就感;互评建立在学生的自评的基础上,在发现对方的优点同时,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并共同提高;组评以学生小组为主体,通过确定评价方案、实施评价过程、形成评价结果、交流评价结论的全过程,对小组自身、组内成员和其他小组、其他小组成员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及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2)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探究式教学目标设定之后,在开展具体的探究教学活动之前,为了弄清楚学生在此前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开展所计划的探究教学,而进行的一种“事前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为了检查前一段时间的探究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下一阶段的探究教学的目标、进度和方法等,而进行的一种“事中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一段时期的探究教学结束之后所进行的一种教学评价,为了检查整个探究项目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而总括性地进行的“事后评价”。

(3)档案袋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档案袋型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结合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及与教师为主体的两种评价方式。不论是话题讨论、实验结果,还是反馈交流、表现评价,以报告、文章、作品等多元化评价形式存于信息技术下的档案袋记录中,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探究热情。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探究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探究及协作与分享的乐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科学态度与责任心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钧.教师获取信息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