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实践的成效

社会实践的成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实践的成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实践的成效

篇(1)

3、考核评价失据

学生的社会实践从内容到形式各式各样,而评价社会实践的质量高低、程度深浅、选题适否、效果好坏等方面缺乏具体客观的量化评价指标,教师评定社会实践成绩时存在较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教师通常只要求学生撰写符合一定字数要求的社会实践报告,依据实践报告的文字表述将实践成绩区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不同等级。由于社会实践要求标准过于宽松,导致有些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滋生轻视、糊弄、应付等心理,甚至认为社会实践可有可无,抄袭杜撰、弄虚造假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也增加了教师评阅社会实践报告的难度。

4、激励惩罚空缺

由于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安排社会实践的实际教学课时,社会实践教学质量基本不纳入教师的考核体系,教师评阅实践报告则相当于完成教学任务,既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计入教师的工作量范畴,更没有将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纳入职称和职级评定体系范畴,激励惩罚的缺失导致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大打折扣。对于学生而言,社会实践报告难以反映社会实践的真实状态,原因在于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采取书面文字标准,欠缺客观的实践标准,因此针对学生也难以进行激励惩罚。

5、交流反馈不畅

当前大部分高校自上而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投入,教师把绝大部分精力用于理论课授课和职称职级评定,对于社会实践教学的交流研讨很少花费时间认真开展。由于课表没有安排师生交流研讨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难以系统地得到释疑和解答。同时,校际间的社会实践教学经验也很少沟通交流。

二、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教学机制的改革探索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中的现存问题,自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对全院本科生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改革创新。改革创新后的考核评价机制被运用于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仍有不尽完善之处,但经过1780人次的社会实践教学检验,该考核评价机制较之以往机制已呈现出显著成效。

1、社会实践教学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部署下先后对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具体改革措施是:寒暑假之前依据课程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社会实践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社会实践选题和规划。考核评价社会实践不再要求学生提交几千字枯燥乏味的实践报告,而是要求学生将社会实践场景、实践过程以及实践结果拍摄成照片或影像资料做成PPT文件,最后将社会实践的经验、感悟、体会、心得等进行精炼的文字总结(600字—1000字)。下学期开学初,在课余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PPT文件的展播和答辩,每个学生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PPT文件,向全班同学以及指导教师、辅导员展示社会实践内容,一边进行口头讲解,阐释社会实践的选题意义、实践内容、心得感悟等感性或理性认识。在座听讲的同学和老师如果对讲解的内容有疑议,可以举手提问并要求解答。待所有同学讲解完毕后由全班同学进行民主投票评选出优秀和良好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民主投票的结果进行成绩评定。事实表明,学生民主投票的结果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出社会实践的质量高低,当二者出现背离的个别现象时,指导教师则可以及时予以纠正。

2、教学机制改革后的成效显现

(1)避免了弄虚作假现象

由于展播的PPT文件必须有学生本人社会实践的照片或影像资料,使得以往那些弄虚作假现象难以滥竽充数。比如,有些学生没有亲力亲为进行社会实践却仍然能杜撰出几千字的实践报告,评阅教师难以辨别真假,而PPT文件却以鲜明生动的形式再现了社会实践的过程、内容,使人一目了然。依据PPT文件展示的内容和学生讲解时的情感流露,社会实践的真与假、深与浅、好与坏一清二楚,不再难辨。

(2)调动了学生内在积极性

由于社会实践的PPT文件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展播并决定成绩,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人定夺成绩的做法,这一考核方式恰好符合了90后大学生敢于展现自我、追求个性、争强好胜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从实践内容的选取到PPT文件的制作,都极力追求完美,以期获得好评。他们期待的不仅是实践成绩,更是期待老师和同学对其奇思妙想的创意、社会焦点问题的评判、为人处事的方式等方面的肯定与褒扬。而且,成绩的评定取决于全班同学民主投票结果,他们既是参赛者更是评判者,程序的公正透明保障了结果的公正公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搭建了分享互动平台

每个学生展现的不仅是实践内容,更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和成熟,适应社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他们将亲身体验、感悟、心得毫不保留地与老师、同学分享交流,使那些没有进行此项实践的同学也能产生心灵共鸣和情感体验,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同学当中产生了放大辐射效应和事半功倍的实效,而且同龄人之间的经验交流远比教师理论灌输的效果好得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在质量优良社会实践的激励感染氛围下,那些敷衍了事的社会实践相形见绌,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们赶学比超的心态,社会实践一次比一次精彩纷呈。

(4)增强了理论课教学实效

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获取第一手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是深入理解和全面领会思想政治课理论观点的关键途径。比如,某些学生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认知,在社会实践一段时间后深刻感受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开学后会以全新姿态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当中。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深化和扩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理论课讲授的观点有了新的更高层面的认识和理解,极大提升了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另外,老师通过倾听学生讲解社会实践,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使理论课的授课有了更强的针对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机制改革

对策鉴于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教学中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很有必要针对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教学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创新。因此,各高校应当顺应时展需求,转变实践教学理念,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系统高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机制,保障社会实践教育功能的全面实现。

1、严格组织管理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不同于专业课实践,应当由学校的教学单位、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和后勤等部门协调联动,设立教研机构、领导机构、辅助机构、督查机构等。学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和校长直接负责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作出统一部署与安排,科学合理地制定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及管理文件,包括社会实践课时安排、教学师资编制、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文件及教学档案建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划拨及管理使用方式等,确保社会实践教学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行。

2、完善实施保障

首先,规章制度制定是硬性保障。在实践教学领导机构组织协调下,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并逐步完善社会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是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保障。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设立专职的社会实践教学教师,理论课教师兼职指导社会实践势必影响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打破年龄和学历限制,在教学基地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再次,专项经费划拨是必要财力保障。高校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应定向划拨专项社会实践教学经费,高校应专费专用,保障社会实践教学有必要的财力支撑。最后,教学基地建设是场所保障。高校应广泛开发和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坚持合作共赢原则,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基地,这是实践教学良性发展的重要阵地。

3、健全考核评价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是提升教与学成效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不可或缺。首先,教育部或省市级高教主管部门应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该校(学院)的评估考核体系,如教学文件完备状况、经费投入使用情况、教学组织实施程度等;其次,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考核,如将教师的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履行职责等状况列入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岗位评聘或职称晋级的条件之一;再次,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和结果考核,借鉴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做法,除了撰写实践报告之外,还应要求学生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实践过程,使社会实践的考核具有客观的实践标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4、强化激励奖罚

学校应对在社会实践教与学中表现突出的师生或单位进行必要地激励,以此激发广大师生高度关注并认真对待实践教学任务。如每学期实践教学任务完成之后,通过教务处考评、师生互评、单位自评等方式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师生个人或单位,设置不同等级的若干奖项并予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并将此奖励作为单位或个人评优、保研、晋级等优选条件之一。而对于那些敷衍了事、弄虚作假的教师或学生,在严肃批评教育的同时给予年度考核不及格或警告处分的惩罚。

5、畅通交流反馈

篇(2)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拥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例如,通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深入社会基层,普及科普知识;通过“普法宣讲团”、“红色时尚宣讲团”等社会实践活动解读老百姓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通过“三农宣讲团”、“志愿者服务”等帮助解决一些生产、生活和管理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技术支持。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立足校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现实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同学重理论、轻实践,认为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看成是一种负担,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和投身社会建设的热情。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期间67.35%的大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不含专业实习),其中仅有32.47%的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十分重视,并认真撰写实践报告。”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在绩效评价上,由于社会实践的成效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作为评价标准,很难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进展情况及社会实践的整体成效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实践结束后,仅仅根据学生递交的一纸实践报告和盖有公章的单位证明缺乏强劲的说服力。一项调查显示:“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轻视实践过程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36.57%;仅仅委托实践单位开具实践证明,而不认真对待社会实践的学生占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总数的4.83%。”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从实践基地的建设情况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的、高质量的实践基地。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连贯性,使得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实践活动难以持续有效进行。集中表现为: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教育的需要;对实践基地建设认识不清,工作乏力;校地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使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少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而不用,只是单纯挂牌,搞形式工程。

    (四)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认同和支持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冷漠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多集中在基层,因此基层领导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由于某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或明确提出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部门,使得高校在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出现屡吃“闭门羹”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形式上存在的实践基地给社会接收单位形成一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虚化、表面化的不良印象,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形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期深入发展的阻力。

    三、高校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一)立足“三个服务”

    1.立足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锻炼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功效,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组织学生带着科研课题去调研、去实践,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

    2.立足于“服务学校长远发展”高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学校办学理念从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建立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机制。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品牌,促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立足于“服务社会基层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和智力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企业人员培训、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科研攻关,主动帮助社会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传播先进文化和尖端技术,注重打造实效工程。

    (二)坚持“三个结合”

    1.“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以育人成才为核心,实践育人为手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高校通过动员、组织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生动鲜明、灵活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引发大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才能进一步解大学生之疑、释大学生之惑,从而使青年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当代最新成果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

    2.“与科技创新、专业实践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把实践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要着重解决好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实验教学资源、实习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学生在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确定实践的具体内容时都要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科技创新成果指导实践,又能在社会实践的同时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行就业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面临就业的学生利用假期到有关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运用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代生产的实际问题,将自己所学知识、创造成果直接应用于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一是可以缩短大学毕业生正式参加工作适应新环境的磨合期;二是能够促进实践单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长期实践的协议,为学生顺利就业开辟道路。

    (三)加强“四项建设”

    1.合理谋划,分类指导,推进机制构建科学化在社会实践中,应坚持合理谋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科学安排实践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方面,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安排;二是围绕育人目标,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学校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2.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发掘机制构建新载体高校要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强化资源意识,不断拓宽实践内容的设置领域,重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上,应该向着结合专业、发挥智力优势的高层次发展;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投身西部建设、投身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为平台,在基层岗位大有作为;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上,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专业实践与一般服务相结合,坚持假期实践与日常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模式。

    3.健全制度,完善体制,力求机制构建有保障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能够顺利运行的有力保障,既有利于社会实践的稳定开展,又有利于高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高校要建立多元化的长效保障机制,形成“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实现以学校投入为主向学校、学生、社会共同投入转变。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相应政策和制度,如完备的队伍建设制度、绩效考评细则、组织纪律细则、经费补贴等相关制度。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和防御性的安全保障制度,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篇(3)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对提高中职生的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上海市教委印发的《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明确将“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纳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情况作为衡量中职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校系统谋划实践方案,完善制度,丰窜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髙实践育人的成效。社会实践活动是中职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在中国制造业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职生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之外,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髙的职业素养。许多业内人士认为,适应性差及能力不足是困扰中职生毕业以后就业的主要因素。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它对提髙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业与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它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方面的指导,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主动投入到实践当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技术型人才奠基。因此,为了使学生的实践活动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

二、形成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的框架体系

近年来,上海商业会计学校重点研究财经商贸类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起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主线,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载体,尝试加强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创新举措。学校在“清荷”文化引领下,以培养学生的财经品质(诚信的特质、规范的作风、专注的精神、创新的思维)为目标,不断寻找实践育人的有力抓手,逐渐形成了“三种形式、三个阶段、三类实践活动”的“三三三”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社会实践课程,以信息化手段完善评价方式,将社会实践表现纳入学分系统,整体推进学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达到了“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和实质是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其基础条件是进行资源拓展与整合,其导向和动力在于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各要素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为了整体架构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并形成相应的框架体系,学校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是落实责任,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社会实践是系统化的课程,学校需要不断地寻找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实践内容、实践形式的最佳契合点,需要与学科专业教学、德育工作、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形成实践育人的最大合力,提升育人成效。在推进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加强组织建设。一是成立“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其成员由学生处、团委、各教学部主任等组成,各条线部门统筹规划,统一协调,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二是建立和完善指挥有力、分工明确、措施得力的组织体系。三是着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的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另一方面是建章立制,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有效性。为此,学校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制定了《上海商业会计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清荷文化”育人体系的总体规划中,并扎实有效地落实,保证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实施推进、监督考核等过程有据可依、有序进行。

三、实施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拓展常态化的实践育人基地

积极拓展常态化的实践育人基地,是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基础条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稳定的实践基地能够促使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和持续化,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积累,更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在保留原有社会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共享共建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并注重发挥典型基地的模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基地网络。目前,学校已与上海市民政博物馆、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黄浦区半淞园街道等20多个'单位签订实践育人协议,建立常态化的社会实践基地。此外,学校基于长远规划,印制了《学生假期主题自由行活动菜单》,为学生在假期进行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提供相关信息。

(二)构建“三三三模式”

构建“三三三模式”,丰富和完善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是构建长效机制的核心和实质。为了达到“时间覆盖全年,人员覆盖全校”的目标,学校系统化设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实践胄人的“三三三模式”,即三种形式、三个阶段、三类实践。1?三种实践形式,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62%的中职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集中在寒暑假,内容是参与社区服务,多呈现出自发的无组织状态。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按照“一周集中性实践”、“课余经常性实践”和“假期主题性实践”为基本形式,进行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和规范化建设。其中,“一周集中性实践”是以校内实践岗位、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为主要场所,在学生处、教学部统一调配和指导下,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岗位,如礼仪示范、校园环境保洁、啄木鸟行动、图书资料整理等。“课余经常性实践”以上海市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以主题志愿者团队为单位统一组织活动。如,双语志愿者团队、“美丽心灵”志愿者团队开展辅读学校“爱心献社会”活动、交通执勤实践等。“假期主题性实践”是以全国各地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场所,由学校统一组织活动,如井冈山红色社会实践、贵州黎平公益行等。其中,部分“课余经常性实践”和“假期主题性实践”是以团队为主体,打造实践精品团队。同时,学校还将个人自主实践作为一项有益补充,实现社会实践的个性化发展。2.三个实践阶段,确保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在活动准备阶段,学校统一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等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规划和#筹安排,包括组建队伍(或分组)、培训动员、准备安全预案和必要的资料与设施等。在活动实施阶段,学校按照活动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鼓励各队学生创造性完成活动计划,建立活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程和各项具体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安排和部署。在总结交流阶段,社会实践结束后,学校全面组织开展服务时间计算、成绩评定、汇报演讲、宣传报道、总结表彰、成果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环节,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发挥活动的示范和辐射作用。3.三种实践类型,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性学校根据内容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分为“红色实践”、“绿色实践”和“蓝色实践”三类。“红色实践”是指组织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井冈山社会实践活动、“带着团旗看上海”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励志向上的正能量,激励中职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绿色实践”是指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环保活动,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如“爱飞翔——公益社会实践活动”就是用全新的方式和实际行动来呼吁全社会关注乡村教育、乡村孩子和乡村教师。“蓝色实践”是指组织开展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如金融知识进社区、互联网知识大普及等活动。金融专业的学生通常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进入学校附近的社区进行普及金融常识和假币识别技巧等公益性实践活动,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了沟通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又向居民普及了金融常识,服务社区,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三)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考核机制

篇(4)

1.1缺乏对社会实践开展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经调查分析,51%的被调查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价”。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缺乏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方法,也较少形成一个统一的、合理的考评标准。经调查了解,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并不是实际性的总结评价,而是在实践结束后,收取学生的实践报告,然后评选出优秀报告进行表彰的程序化的评价。而实际上,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问题,既是检验社会实践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就很难检验实践活动的成效,具体的实践情况得不到及时总结和掌握,这就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在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将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1.2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有意义的进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并没有从学校的层面将教师设定在体系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师承担着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在没有更多的激励措施的前提下,专业教师一般不愿意参与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学校、学院动员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参与指导。所以,就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力和水平而言,对于实践的内容、组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问题,大学生自身可能无法进行有效地解决,在实践中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表层的东西,而做不到深层次的理解,实际的收获并不大。

1.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不足在对影响社会实践开展的因素问题的回答中,51%的大学生选择了缺乏相应的资金经费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持续性、有效性。尤其对于相当比重的公益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资金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没有资金就无法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学生的承受能力来看,根本不能支撑起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虽然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对持续性、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来讲,仍显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率,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内容、规模与形式,最终会影响实践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2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建议思考

2.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科学规划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中,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规定具体的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对社会实践的形式、组织规模、实践基地选择、开展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做好全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员工作,让社会实践的成果惠及每一位学生,使社会实践能够持续的、健康的开展下去。此外,高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转变以社会调查、参观实习、政策宣传等流于形式、表面化的实践活动,逐步向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类型上进行转变和创新。

2.2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学校应该建立专门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专职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活动项目化也是促进学校对社会实践科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将社会实践项目化是该校社会实践的一大特色,每年五月中旬由校团委响应上级要求向各学院下发社会实践主题,各学院积极组织发动学生,撰写上交项目书,且团队的人数控制在每队8~15人,以此充分保证项目运作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上交项目书的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选出进入初选的项目团队,之后入选团队要经过公开答辩的过程,最后经过激烈角逐选出校级重点团队及其他院级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实践结束后团队回到学校再进行项目验收,并且申报评优,通过评优小组审核和公开答辩评选出校级优秀团队,进而参评市级及全国优秀或最佳项目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起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从而确保实践活动更加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效果更加显著。

2.3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法及评价方法,如:对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主体,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务处、科技处、团委、专业教师、学生等代表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分为实践活动之前的方案论证是否科学可行、实践日志是否全面、实践总结报告是否规范、体会是否深刻、宣传是否广泛等方面;最后根据总结材料、实习日记、实践报告严格考核每个参加社会实践大学生的成绩,算作学分、记入其学籍档案。此外,作为社会实践对象的一方,他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反馈评价也应该成为学校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4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社会实践的专业指导高素质的教师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对于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保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起教师参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一,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将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纳入到社会实践体系中,使有能力、有专业的教师成为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校可以考虑建立科学、全面的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制度,把社会实践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考核、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以及参与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表彰和奖励,鼓励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并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第三,对于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树立典型,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2.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经费支持是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高质量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笔者访谈了解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曾组织过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国家级社会实践活动,这项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得到高校的资金支持,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企业以及许多明星给予的经费支持。而在充足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此次社会实践无论对参与组织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对帮助的留守儿童而言,都意义非凡。

篇(5)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因此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社会实践活动应有重视和支持,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目标的实现。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甚至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该活动。而正是由于资金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自找实践场所和单位,难免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把社会实践“运动”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这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但现实中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年年开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把它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并给予适当的奖惩,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6)

两者的共同点是:注重教育与引导年轻人;在活动过程中都提供学生特定的时间对活动进行思考、讨论与写作等反思活动;活动过程都包含着丰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掌握新知识、发展新技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直接融入学生的整个课程之中,可以促使学生直接应用课堂上学到的概念与理论;社区组织的服务学习首先着眼于社区团体本身的旨趣,主要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某一领域的活动,如资源回收、老人看护等。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学校组织的服务学习按其参与者规模来讲可分为班级服务学习、班级联合服务学习、学校服务学习、学区服务学习。美国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案例,服务学习可以在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中进行。

服务学习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般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制订计划,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服务时间和地点;参与活动的学生人数;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确学生、学校、家庭以及活动方各自所需承担的责任;活动评估;预算等等。第二步,提供服务,方案确定后,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展开服务学习。有团体服务,也有个别服务,这一般根据服务人数的多少来确定。第三步,反思是服务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服务与学习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是协助学生将“服务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催化剂。反思的历程包括服务前对准备工作的反思、服务中对服务过程的反思与服务后对课程成果的反思三个阶段。服务后的反思是服务学习反思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设计下以个人或团体的形式进行,常用的反思方式包括:讨论活动、写作活动等。现在较普遍地认为,服务学习如果真正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且有较为完善的计划实施和反馈,则学生将会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研究表明服务学习特别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一般价值感和学习能力感,特别是为边缘学生MarginalStudents提供了更大的自,对于那些缺乏学习动机、不合作、低自尊以及缺乏社会技能的学生、当他们参与到服务学习中,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社会能力、目标感、决策合作以及写作和思考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二是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被承认和被欣赏是青少年的发展性需要服务学习计划的成功实现不论是服务于个人还是某个组织对参与的青少年来说都是一种承认。三是通过服务学习帮助学生确定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通过服务学习学生做真正的工作从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参与服务学习后学生认为他们更具有社会竞争力在15年后更多的参与到社会服务机构中政治知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向往参与更多的政治活动。

二、对我国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启示

(一)从思想上提高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要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必须从思想上下工夫,深化对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有组织、有纪律、有规范。首先学校各部门统一认识,相互配合,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注重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更要强调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能力。其次要普及全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意义的认识,赢得社会各部门及单位对活动的认可和支持。最后,还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端正其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转变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盲目追求理论知识的心态,促使其自觉投入到实践中去,接受锻炼,拓展视野,提高素质。

(二)构建社会实践的组织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推进实践的规范化、有序化,是确保实践方案落到实处的有力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因此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来统筹资源,协调工作,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课外拓展结合起来。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活动考核评价机制,用科学的评价为活动建立正确的导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把社会需求、学生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作为考核评价的核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社会实践成绩的评定方法与理论课程的成绩评定也应有所区别,不仅要看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更重要地应观察其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活动的成效,以及参考单位的评价,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类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分别进行量化打分,制定较为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队伍实践活动指导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理论的有关内容延伸到课外,创造实践情景,精选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校、社会及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师的指导对增强实践效果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中,许多返乡参加实践的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指导,在计划安排上显得很盲目,没能结合自身特点,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同时,由于是在假期,教师都在休假,并且受实践地比较分散的束缚,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很难得到学校相关教师的有效指导,影响了学生继续参加实践的信心,使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打了折扣。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凸显主要问题

1.实践的形式还比较单一、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总体上还不够理想,创新性不够,少有突破。表现为形式陈旧、单一,内容苍白、单调,走过场,效果不明显等,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来看,很多实践活动并不能真正与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出现了高校在活动设计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节,造成了“两张皮”的现象发生。

2.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主要是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环节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自己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学校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都是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少数大学生才有机会参加。学生受益面过窄,只重视点而忽视面。

3.学生主动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但目前,学校与教师对学生应在社会实践中做主人的意识缺乏,引导力度不足,总以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应该更多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等待学校和老师安排差不多了,才安排大学生参与进来,组织者在活动开展之前就已把详细方案交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是让大学生被动的参与。许多学生把实践活动当成一项任务完成,因此,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的机会少,得到的锻炼也就少。

4.部分学校对大学生实践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

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客观资源的投入和主观思想的重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工作的状况。当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独立的课程,因而没有充分重视,没有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更没有切实抓紧、抓好,没有实际的奖惩措施,激发和调动不起学校和大学生全面参与的积极性。

5. 大学生实践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高校中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整个社会的认同度并不高。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但社会也有义务为这些未来的社会成员提供学习的平台,使他们在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贡献能力。但是现阶段,很多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未能深入地认识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巨大作用及对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对大学生实践关注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面上,不能深入下去, 致使社会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

6.缺少良好的运作机制、保障机制和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缺乏良好的运作机制,很多高校在进行社会实践方面,处于一种零散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组织、规范化程度较低。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存在团委、学生处、院系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 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组织形式不够灵活,组织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安排实践活动。

二、深化与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1.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的认识

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知国情、社情、民情和理解、运用、升华理论的活动。大学生一直从一个校门到另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较少,对国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还较差,容易片面地认识问题、思想很不成熟。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更多地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从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机制

社会实践是一门特殊课程,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书本与实践的有机结合1。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为保障实践主体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与企业和地方合作,同时争取政府的支持,确保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高校要建立统筹性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社会实践的开展与建设问题。高校要成立统筹性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使其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常设机构,而非临时建立的组织,全面负责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工作。

3. 创新大学生的实践模式

(1)以校园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大学校园既是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娱乐、交际、成长、自我展现的重要舞台,蕴藏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在就业压力和外部实习资源匮乏的环境下,校园应该也可以被开发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以学校为载体的社会实践主要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一方面加强社团建设,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扩大人际交往、锻炼社会活动能力,而且培养、锻炼、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2。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三自”教育功能,增强实践参与主动性。例如:建立学生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伙食管理委员会、学生图书管理委员会、校园文明岗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构或组织。再一方面,大学生可以组织自己的服务机构(创业、交际服务等)。还可以自发组织的各种竞赛及娱乐活动,培养领导、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

(2) 创新实践模式,坚持效益优先

一是积极组织尝试市场化运作机制。本着“双向受益、互利互惠”的工作理念,加强学校与地方合作、校企合作以及校校合作,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内容。探索以项目合作、服务外包、签订协议等为主要形式的有偿社会实践,逐步建立社会实践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推行社会实践立项运作。建立社会实践项目招标制度,通过学生组队竞标和个人竞标的方式开展项目立项,对有特色、有创意、出成果的实践项目在资金、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最大限度地优化实践资源配置,增强管理效能,推进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提升社会实践成效。

4. 健全保障机制

(l)资金保障方面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方面,学校应专门拨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并按时足额发放,切实保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教育经费拨款,这一部分比较稳定,但目前来看单纯依靠某一方的力量解决是不现实的,只有从多方面开拓渠道,寻求支持,注重实效,服务社会,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机制。

(2)制度保障方面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加强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稳定深入开展,也便于学校进行宏观协调,规范管理。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保障措施,建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要建立防御性的安全保障措施,规避风险,加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因此,高校要不断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应政策和制度,从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成绩考评、时间要求、奖励办法、工作量计算、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都应做出明确规定,使活动有章可循,实现运行程序的规范化。

5.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建立规范、完善的社会实践监控和考评制度,对社会实践进行质量、活动经费、安全等方面监控,根据监控情况对大学生和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公平的考评,以避免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无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要建立质量监控和考评制度,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学生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课程来抓,不完成者不能毕业;同时成立相应的实质性机构,负责这项工作的全程运作。通过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社会实践的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质和量的考评分析,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避免由于评价方法的老套单一,缺乏激励性,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