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的基本使命

教育的基本使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的基本使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1)

为了充分了解“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卫类高职学生职业“初心与使命”意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某卫类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的护理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56份。回收率94.5%。

(一)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追求,但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

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来本校上学的原因”,发现大部分学生有了自己的职业追求,71.43%的学生是想通过来校学习到更多新的知识;76.46%的同学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这部分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对职业进行了合理的规划。通过对“您学本专业的初心是什么”问卷调查,75.79%的学生认为是在校期间能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练就专业技能;55.29%的学生认为本校专业就业前景不错,以后想找个好点的工作;61.11%的学生想将来从事医卫行业的工作;也有49.74的学生想为“健康中国”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说明这部分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时候,已将自己的专业与今后就业方向、职业目标进行了相融。也有部分学生对专业认识不清,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针对自身的优点、职业追求和职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而“专业认知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通过问卷调查“你选择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数据显示,有21.56%的学生是别人推荐的,有23.81%的学生是家人安排的,还有21.43%的学生是随便选择的。这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欠周详思考,会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比较迷茫,没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更是很难形成其“初心与使命”的意识。

(二)大部分学生明白自己的职业使命,但学生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

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职业使命感是社会导向的,更多源自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倾向于指个体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赋予使命的感知、认同和自觉践行”。医卫类高职学生的职业使命,更多的是将自己的医卫职业与国家的医卫事业相融,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通过问卷调查,“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不断钻研专业技能、救死扶伤、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出力量,其中服务社会占比91.4%,救死扶伤占比86.51%,不断钻研专业技能占比83.33%,通过数据,说明大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具有本专业职业使命的意识,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所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是医卫类高职学生的共同愿望,也是实现其“初心与使命”的重要途径。与本科院校相比医卫类高职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将知识转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问卷“作为医卫类学生您认为要承担哪些使命”,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本领,将“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进行专业实验实践,练就专业技能”,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需要先通过“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为职业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小部分学生对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对社会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意识不强,这使得工作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二、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我认知不准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培养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基础。但是,通过现状调查,我们得知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的时候对自己的专业认知不清楚,他们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不清楚,对所学专业的工作的前景更是不明白;部分医卫类高职学生未能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在进行学校和专业选择的时候,高估或者低估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规划与目标,更不会关注所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也未形成“初心与使命”的意识,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的意识的形成与培育。

(二)学校培育不到位

医卫类高职院校在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对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医卫类高职院校比较关注于学生的技能教育,忽视学生的人文教育;重视学生专业教育,忽视学生思政教育。而人文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基础性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家庭期望值过高

家庭及家庭成员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医卫类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在进行学校选择和专业的选择上家庭显现出非常大的影响力,他们都是由家长直接进行选择的。而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期望和想法考虑进去,有时候甚至会忽视了学生本人的想法,这就造成学生对所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并非自己的意愿,因而在专业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趣,进而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初心与使命”意识。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尤其是社会网络环境对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当代医卫类高职学生基本上是“95后”“00后”,他们出生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生活方式急速变革、互联网技术兴起并快速发展,他们是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成长的一代,他们从出生就被各种信息裹挟,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塑造阶段,面对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筛选和辨别,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这样会影响医卫类高职学生“三观”的塑造与形成,进而影响其“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提高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对策

(一)找准认知,提高职业能力

自我认知是学生制定职业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医卫类高职医学“初心与使命”意识培育的前提。医卫类高职学生要找准认知,认清自我,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不断奋斗。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学生可以利用“SWOT”等常用法则来分析自己的优点、缺点、优势和劣势,充分认清自己,认清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并根据自身现有的优点和优势扬长避短,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奋斗方向。另一方面,医卫类高职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医卫类高职学生从事医卫工作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医卫类学生从事医卫工作岗位的必要素质。医卫类学生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学习机会,结合社会用人需求,着力提升个人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能力,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育,丰富培育手段

良好的培育能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形式多样的培育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效果。医卫类高职院校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培养手段,提高培育效果。一是进一步加强传统的培育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育、会议教育、榜样教育等与现代的PPT教学、视频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教育相结合,增强培育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培育的效果。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拓宽培育手段。建立网上QQ群、微信群,让学生交流学习信息与心得,增强培育信息的畅通性;利用“学习通”“钉钉”APP等新媒体,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拓宽培育的途径,增强培育途径的便捷性;开展线上答题、答题闯关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培育过程的趣味性。将“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意识。

(三)加强沟通,促进家校交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而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了主导作用。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家校交流,能有效地避免单纯依靠家庭或者学校教育片面地了解与教育学生,实现家庭和学校信息的互通有无,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和培育学生,促进医卫类高职学生“初心与使命”意识的培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畅通家校交流渠道。学校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信息库,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同时,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建立学校与家长交流的QQ、微信群,多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交流。学校教师定期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同时家长定期向学校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信息互通有无,双向配合,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四)努力适应,营造良好环境

篇(2)

2006年9月颁布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这一规定的一项重要意义就是明确了义务教育承担的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使命?在义务教育阶段,首先应该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把“成人”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目标。

从性质和宗旨上看,义务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全民性教育,是最低限度的教育。一方面,它是国民教育序列的基础,是发展高层次教育形式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基础;另一方面,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强调的是培养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而不是培养专业和专门人才。

何谓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可见,以成才的观点指导义务教育发展,必然强调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世界观等全面发展要素的培养,进而导致学校为接轨高层次国民教育,过早地将学生发展引向专业化、定向化以及评价方式上的“一把尺子”量人的现象。这种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基础教育,远离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宗旨,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不仅无法实现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即使能够培养出所谓的“人才”,也只能是片面发展的应试“人才”。而这正是今天的义务教育为世人所诟病的主要方面。

篇(3)

【关键词】办学理念 基础性理念 应用性理念

从20世纪末开始,“理念”一词广泛出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当中,并成为学校推进教育改革、落实现代教育思想的依据,成为学校促进办学特色、治理方式和发展路径多元化的基础与理由,同时生发出了“办学理念”的提法。随后,陆续有学者基于自身理解对这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指随时代进步而变化的、影响和决定学校整体发展的、反映教育本质要求的、来源于办学实践又作用于办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1]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2]有的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教育哲学;[3]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4]还有人将其界定为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5]

以上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办学理念的特征,但也存在思考不周密之处。第一种说法失之于笼统,第二种说法过于强调校长个人的作用,第三种说法将办学理念等同于一般的教育观念,第四种说法缺乏对办学理念涉及诸问题的提炼,第五种说法则没有表达出办学理念的丰富性。综合借鉴上述说法,笔者所理解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价值,以及在核心价值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教学思想和管理观念的校本化、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指引办学方向和方法的概念和观念体系。

如今许多学校在设计办学思想时都把办学理念当做一个单独的条目,与学校发展目标、培养目标、“一训三风”等内容并列使用。其实这是一种误用。如果我们把办学理念独立出来,那么“一训三风”等是什么?它们就不是办学的理念了吗?办学理念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它应该是表达学校价值追求的一个结构清晰、逻辑连贯、层次分明的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两个方面。

一、基础性理念

学校办学的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与稳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以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内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它的构成要素有核心理念、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学校定位、学校愿景、校训、品牌标志等。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基础性理念结构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与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环境建设的逻辑起点和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一个理念要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关键是必须具备这些基本属性: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最抽象、最深刻的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实态和愿景;差异性——具备有异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所有领域;超越性——能够成为脱离时间束缚的“永恒”存在。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刻、丰富且独特的战略个性,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必须确立鲜明而校本化的核心理念。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科学的核心理念,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物质形态的完美展现,使办学的理念、行为和环境建设形成完整的“价值链”,那么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整体文化力大大提升。甚至可以这么说,核心理念的确立,是学校文化战略建设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6]

2.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独特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的繁荣、教育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所应承担的角色和义务。学校使命可具体划分为育人使命(即回答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办学使命(即回答要办什么样的学校)。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必须要靠使命驱动。学校的使命不仅回答学校是做什么的,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做,是学校终极性的存在。学校使命的厘定可以帮助学校正确寻找自己在国家发展和教育系统内的位置,培育自己的核心发展力;可以帮助学校确定优先发展的方向,有利于对资源的集约配置。崇高、明确、富有感召力的使命不仅能为学校指明方向,而且可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明确工作的真正意义,激发内心深处的动机。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职业行为当中。

3.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意志品质和行动准则等共同本质及表现出来的活力。学校精神既是整个时代精神在学校中的反映,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时代精神的发展与深化。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7]学校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就能对学校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职员工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4.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学校根据自身条件、环境要求、发展趋势等因素,合理地确定学校发展的基调、特色和策略的过程,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宗旨所作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做出的方向性选择。其含义是通过分析学校的主要职能,揭示本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本质差别,抓住学校最基本的特征,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从内容角度分析,学校定位大致由定性、定向、定形三个方面组成。“定性”是指确定学校的性质,即在详尽分析学校在区域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能作用的基础上,筛选出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导性和支配性的职能;“定向”是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包括学校的发展方针、目标走向、战略模式等;“定形”是指学校形象的确定,即确定学校内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特质。准确的办学定位既能体现学校历史的纵深感,又能表明学校的现实形态,同时对学校发展具有指向性,能够明确回答学校“从哪里来”、“在哪里”、“到哪里去”的问题。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定位,才能使办学目标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发展力,赢得社会声誉。

5.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是着眼于长远战略的全局性工作的标杆,是对“我们代表什么”、“我们希望成为怎样的学校”的恒久性承诺。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彼得·圣吉指出:“共同愿景,特别是有内在深度的愿景,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望和抱负。由此,工作就成为追求有更大价值的志向目标的过程,……愿景能够振奋精神,焕发生气,扩张激情,从而能够提升组织,使之超越平庸。”[8]学校愿景的构建意味着学校有了创新与发展的灵魂,使学校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进而提升学校的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的、睿智的、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进入所有管理者都做出郑重承诺的道路。惟有如此,才可能成功地走向愿望的将来。

6.校训

校训是学校提出的对全校师生具有规范、警策与导向作用的行动口号。正因为校训对师生言行具有很强的劝勉性、规约性,所以笔者将其称为学校哲学的“实践观”。它往往是学校核心理念的具体、生动而形象的写照。校训以优美的语言文字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简洁形象地表达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学校特色和精神风貌;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培养和造就学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训要求依托学校的性质,体现学校的意志,是学校着意建树的“应然之风”,甚至是带有某种“终极”意义的学校指针。校训是对学校抽象的核心理念的具体生动的写照。核心理念作为学校的“精神图腾”,它往往在最深刻最本质的意义上影响着学校中人,但却不一定时时走到前台“抛头露面”;而校训则不同,它作为行动准则,作为师生行为的座右铭,必须经常呈现,《辞海》对“校训”的界定是要“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以期产生“耳提面命”的效果。因此,校训有延展核心理念的内涵,将其具体化、形象化的使命。

7.品牌标志

学校品牌是指学校享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能充分体现综合实力的个性化战略;学校品牌标志则是以特定符号对这种战略的指称。学校品牌是学校主导价值观的体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标志及其差异化的手段,是学校信誉和质量的表征。虽然当今的学校总体上还处在“升学率时代”,但通过研究和借鉴企业发展的历程,可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预见,教育领域“用升学率说话”的时代,必然会升华为“用品牌说话”的时代,品牌终将代替“数字”,成为学校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和最重要的识别符号。[9]品牌竞争将成为未来教育竞争的最后归宿!拒绝承认这一事实就是拒绝发展,无视品牌建设就是无视我们的未来。谁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谁能迅速行动起来打造和经营自己的学校品牌,谁就能在即将到来的教育品牌时代中赢得先机、占据高端。

二、应用性理念

学校办学的应用性理念,是指由基础性理念生发的,具有阐释性、实践性、灵活性特征的办学指导思想。它可能因学校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应用性理念主要体现于学校两大职能领域——教育和管理。前者除整体性的教育理念外,还可包括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德育理念、科研理念等;后者除整体性的管理理念外,还可包括办学要略、规划理念、人才理念、行为准则、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等。此外应用性理念还包括办学理念的应用文本,如学校宣言、学校格言(或称学校口号)、师生誓词等。其结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应用性理念结构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的价值观对教育内在规律认识的提炼,是对教育行为持有的基本态度和主张,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信念,是本校教育理想、培养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略的集中体现。它是在本校语境中思考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应当怎样、它有什么价值、如何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等问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具有根本性和坚定性。教育理念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方向和方法,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和前途。

在教育理念确定后,学校还可以设计下位的课程理念(对课程设置与实施所持有的价值观与基本策略)、教学理念(在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的概括)、德育理念(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科研理念(学校及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规律等的基本认识,以及进行教科研所信守的基本主张)等。

2.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对学校所遵循的一系列管理原则与所追求的管理理想的概括性表达,是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学校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是一切治校行为的出发点。一方面,管理理念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另一方面,它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优质学校之“优”固然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优质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水平的提高,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必须借助强势的、优质的、高效的学校管理。这其中,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行为至关重要,但最为核心的还是建立起科学适用的管理理念。

在管理理念确定后,学校还可以设计下位的办学要略(从学校的实践中高度概括出来的、为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而需着重实施的办学领域和策略)、规划理念(学校在谋划发展时所应遵循的核心信念和原则)、人才理念(学校对教师的基本态度和用人的基本出发点)、质量理念(主要表明学校对办学质量的价值追求)、服务理念(确立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的基本价值观和规则)、行为准则(指本校教职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做人处事的“镜子”与“尺子”)等。

3.宣言誓词

严格地说,这一板块不是独立的办学理念,而是依据各自性质和需求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机融于其中的文本。这些文本包括三类:一是学校宣言,指学校就办学理念与理想而对外的公告。它的功能主要有二:对办学理念的公示,对学校所信奉和追求的教育理想的庄严承诺。它是办学理念的载体,它以文本化的形式全面、直观而生动地展示学校的理性形象,传达学校的价值追求。二是师生誓词,即师生承诺必须信守的规约。它以宣誓的方式,将学校的价值观分别内化为师生的信念与追求,具有引导、激励、规诫师生的效用。三是学校格言,指充分体现学校核心意志与办学特色、用以鞭策全校师生的警句。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性理念的稳定性只是相对而言的,“变化是这一时代唯一恒久不变的东西”。文化的延续性特征同时也可能表现为滞后性,当学校在新的历史机遇期所制定的新战略与原有理念发生抵触,必须要求学校文化与之相匹配时,基础性理念就必须为服务于学校发展而调整。但无论是从实然还是应然的角度说,学校新文化的建立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基础性理念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不宜用颠覆性手段,尤其是核心理念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在理论上说应该是学校“永续”的存在。另一方面,正因为文化所具有的延续性特征,应用性理念的灵活性也是相对的,不能朝三暮四随性而为。如教师要将学校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课程实践,是需要经历一个从顺应、认同到内化的过程的,这个过程在有的学校里或许还比较长,若课程理念不断出现“新说法”,则教师的实践就很可能“魂不附体”。所以调整应用性理念,需要对价值澄清、改革阻力、时间精力等变革成本做一些预估和考量。笔者认为对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的灵活性的理解,从理想状态来说不是频繁变更,而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其内涵,适度扩大其外延,以确保在延续的基础上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燕来.中小学校办学理念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4.(5).

[2]何晓秋.办学理念和理念办学[J].中小学校长,2004.(10).

[3]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2006.(4).

[4]陈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办学理念[J].教育情报参考,2007.(1).

[5]罗欣,郑金洲.办学理念:问题探寻与改进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6).

[6]沈曙虹.学校核心理念策划的若干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13.(6).

[7]陶行知.我之学校观[A].//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71.

[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5.

篇(4)

形考任务1(阶段测验1)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20分)

题目1

1.【选择题】“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19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提出来的。

选择一项:

A.

朱利安

题目2

2.【选择题】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

,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选择一项:

C.

《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

题目3

3.【选择题】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选择一项:

B.

色诺芬

题目4

4.【选择题】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

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选择一项:

C.

古希腊雅典、斯巴达

题目5

5.【选择题】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

,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选择一项:

B.

《大唐西域记》

题目6

6.【选择题】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

著作

选择一项:

B.

《比较教育研究》

题目7

7.【选择题】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

”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教育因素。

选择一项:

C.

名族性

题目8

8.【选择题】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

的方法去探寻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选择一项:

D.

历史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题目9

1.【简答题】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答:比较教育的特点:

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

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

第三,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

第四,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题目10

2.【简答题】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答:

比较教育的三大使命是:

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

五大任务是:

(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题目11

3.【简答题】学习比较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学习比较教育的意义:

(1)增长教育知识;

(2)学习别国经验;

(3)形成教育观念。

题目12

4.【简答题】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答: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题目13

5.【简答题】“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答:比较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

(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

(2)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

(3)比较教育的学科建制时期。

(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

(5)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

三、论述题(30分)

题目14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在这个动员大会上作为教师代表作表态发言,我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厚爱和信任。

本学期开学伊始,县局就决定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转师风、树师表、扬正气"》和《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达标》主题活动,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塑师德强师能活动的序幕。今天,我校又在这里举行动员大会,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一股强劲的东风迎面吹来,一声嘹亮的号角已经吹响,xx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即将开启新的一页,开创新的辉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赋予了我们为人师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而作为我们,不辱使命才是真担当。

多年来,在上上下下的一致努力下,我校取得骄人的成绩,也受到各方面的肯定。但我们也明白,从时展的角度看,从与发达地区、先进学校的对比中看,从我们自身所肩负的重任的角度看,我们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困难和困惑,矛盾和问题。诸如视野不够开阔,理念更新乏力,充电意识不强,基本功不够扎实等等,我们静下心来,深刻反思,再对照县局和学校部署开展的两项活动,就能更深刻认识其必要性和紧迫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做好本职工作,不辱神圣使命,实现自身价值,创造幸福生活。

为此,我代表全体教师决心做到:

一、加强学习 统一思想

认真学习县教育局两个文件和学校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参与两项活动,确保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强化师德 塑造师表

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对照文件,全面反思自己师德师能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改进和提高。不护短,不遮掩,照镜子,整衣冠,尽快把这种改进和提高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具体工作之中,以新的精神面貌投身工作,以新的工作成绩交出答卷,竭忠尽智,无怨无悔,为人师表,弘扬正气,为xx中学,为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三、博览群书 深化储备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我要续上一句,教师强则少年强。教师的境界决定学生的境界,教师的方向决定学生的方向,教师的习惯决定学生的习惯。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我们xx中学名师辈出,他们博览群书,独立思考,理念先进,身体力行,对学生循循善诱,言传身教,他们以自己的强健,铸就了学生的强健,这些强健的学生,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强者的作用。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博览群书,刻苦读书,独立思考,深入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借助书籍的缆绳爬出枯井,登上高峰;借助书籍的路标,走出沙漠,步入绿洲;借助书籍的滋养,摆脱庸俗,拥抱高雅。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思想日益清晰和深刻;把阅读和工作结合起来,让工作日益理性和自觉;把阅读和人格结合起来,让人格日益完善和高尚起来。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会让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自然会散发出高贵的气息,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我们向真善美的殿堂攀登。当然,丰厚的知识储备,会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更能自觉更新观念,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四、苦练内功 弥补短板

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贯彻落实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7-01

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教学的目的在于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与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的有机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探究教学新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胜任时代赋予人民教师的伟大使命。

1 正确处理高中政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内在要求

课堂的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一堂优秀的课离不开一份优秀的课堂设计。因此,有了一份优秀的课堂设计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堂优秀的课。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总结教育经验,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高中政治新课改培训时,李英姿老师在专题八中讲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李英姿老师这堂课的优点很多:在导入新课时结合了大量而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图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个政治学习研究小组学生的演讲也十分精彩,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学逻辑严密,师生互动很好等都是这堂课的优点。这些优点有参考和学习价值,有利于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李英姿老师的这堂课也有许多缺点,如:身体语言单一,过于严肃,学生讨论时间过长,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提问学生的数量和问题时间太多,而针对个别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太少,重点难点不够突出,没有结合学生自己身边的实例而过分重视大量图片展示教学,这些缺点都不利于学生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真正做到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

李英姿老师这堂课的以上所述缺点启示我们: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被已有的课堂设计所束缚,要善于在活生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扬弃课堂设计思路,不断补充已有课堂设计的空白。要适时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和谐统一!

总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失,要善于克服多种主客观因素对正确处理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的负面影响,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和谐统一!

2 正确把握高中政治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是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一环

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结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实际的基础上科学高效地学习新的概念和定义。比如在“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标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账面结算为例,归纳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讨论‘金钱万能’吗”。

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本课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明确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并正确看待货币的作用,既有知识的要求,也有能力的要求,最后还要求落实到树立正确金钱观这一思想教育目的上。因此,教材的线索是清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等都应该围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展开。至于教材中出现的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二因素、货币的派生职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的币值的变化及其影响等则是非重点,它们不应该作为共同的基础性要求扩充给全体学生,否则两个课时一定教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性要求,在选修教材中得以体现。

总之,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和态度,而不是死记硬背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整合教材,不断创新对新概念的理解处理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在反思和总结教育得失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把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要贯彻落实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的高中政治新课改理念,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1]因此,要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认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主体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学习,而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起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始终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任何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始终不忘教师的教育使命和职责。总之,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得失,真正做到要实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而作出应有的最大贡献!

综上所述,要真正贯彻落实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新理念,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正确处理高中政治课堂的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高中政治新教材中所出现的“某些概念和定义”;要贯彻落实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和谐的高中政治新课改理念,就要防止教师使命的“淡化”的三方面辩证和谐统一,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篇(7)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职业情感;情感结构;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66-04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LIANG Jian-ping1,ZHAO Jin-xi2,YE Chang-quan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Chongqing by mean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he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s composed of such 6 elements as sense of career dedication, sense of self confidence, sense of life loving, sense of mission,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different elements are mutually connected and affecting; in term of age, teaching age, gender and title, the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different extents, and shows absolutely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ing and grasp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ccupational emo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occupation eval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occupational emotion;emotional structur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职业情感的认识与建立是作为人的社会“二重性”――精神层面需求的重要体现[1]。在人类社会文明进入现代化的今天,对人的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性成长研究成为很多学者的重要选题,相关学者所关注的是不同社会职业人群职业情感的构成要素、结构特点对职业性成长的促进作用,这些成果也成为当今不少单位员工进行职业教育,以期提升他们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对于工作在学校体育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而言,对其社会性成长过程中职业情感的重要性理解还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广大青年体育教师群体而言,职业情感意识的建立显得愈加薄弱。因此,本研究以体育教师职业情感为切入点,探索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情感总维度与各维度在不同层面表现出的结构特征,为广大中青年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理解认识与职业情感素养的塑造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重庆市40个行政区县(包括19个区、17个县、4个自治县)366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介于23~59岁,平均年龄(32.67±7.89)岁;男性占68.58%、女性占31.42%;本科占78.4%,大专占15%;主要以中学2级、中学1级及小学1级职称为主,分别占38.5%、21.3%、19.1%;城市和乡镇学校分别占40.7%和31.4%;小学148人、初中147人、高中71人。总体来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囊括了重庆市不同类别、不同区域及不同层次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在依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关于职业情感的相关论述和借鉴David Watson所编《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与Brandburn所编《情感平衡量表》[2]的基础上,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特点,编制了包括职业自信感、职业爱生感、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创新感等6个维度、34个题项的《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情感调查问卷》,并运用该问卷在重庆市40个区县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直接抽样)。问卷题项的记分规则采用Likert 5级记分法,即非常重要5分、比较重要4分、一般3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分,得分越高,表明体育教师职业情感越丰富。共发放调查问卷413份,回收389份,回收率为94.18%;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率为88.62%。

通过对问卷的总维度及各维度进行信度检验得知:职业情感总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2,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819~0.892之间。根据Gay的观点,α系数在0.8以上,问卷的内在信度是可以接受的,问卷的可靠性较高,符合实际研究的需要[3]。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并以P<0.05的标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信息要素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整体差异性

在《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情感调查问卷》中,本研究根据研究的需要及结合体育教师职业情况,增设了年龄、教龄、性别、婚姻状况、学校类别、学历、职称、任教学校所在地以及任教学校级别等基本信息。通过运用一般线性模型中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得知:在年龄、教龄、性别和职称等方面,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不同信息要素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结构特征

1)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特征。

被调查对象的年龄介于23~59岁,平均年龄(32.67±7.89) 岁。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职业自信感、职业爱生感、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成就感以及职业创新感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见表2)(P<0.05)。由此得知,体育教师年龄的不同对于职业情感及其各结构维度的影响差异较大。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揭示不同年龄阶段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发展态势,本研究通过SPSS统计软件勾勒出脉络图(见图1)。由图1得知,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呈现出一种“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该结构特征与万建国等[5]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源于刚步入教师岗位时,由于工作的新鲜感促使其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然而伴随年龄的不断增长,来自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其起伏性较大,稳定性锐减;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练,体育教师在职场经验、阅历以及认知观念达到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进而推动职业情感居于高位运行的态势。

2)不同教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特征。

教龄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累计时间[6]。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在教龄层面,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的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职业成就感及职业爱生感等维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水平(P<0.05),其中,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达到了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3)。由情感脉络图可知: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呈现出“中间波动大、两头波动小”的特征(见图2)。导致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伴随着体育教师职业认知度的深入和工作适应能力的加强,诱导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分化,即表现为有的教师工作热情饱满,积极投身工作岗位,而有的人对教师岗位产生倦怠和厌恶心理,甚至脱离教师岗位。

3)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特征。

被调查体育教师366名,其中男性251名,女性115名;各情感维度女性体育教师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男性教师,该结论与万建国等[5]所得出的“男性体育教师相比女性体育教师职业期待更高而导致的消极职业情感偏高”的结果基本吻合。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职业敬业感和职业爱生感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而其他情感维度的差异不显著(见表4)。

4)不同职称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特征。

职称源于职务名称,是对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业务成绩的等级评判[7]。本研究依据教师职称等级的设置现状,将体育教师的职称划分为中学2级、中学1级、中学高级、中学特级、小学3级、小学2级、小学1级、小学高级等8个等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知,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的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以及职业爱生感等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职业创新感和职业成就感维度上差异不明显,该结论与王凤英[8]研究得出的任何职称的教师基本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充实对于教师的重要使命的结论大相径庭。为了探究不同职称体育教师之间职业情感的差异性水平,经多重分析得知:小学3级与小学2级、中学1级与小学3级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3.1 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结构

通过本研究得到了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是由职业自信感、职业爱生感、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成就感及职业创新感等6个具体的要素组成。通过运用AMOS建模软件对数据库进行路径分析还发现,6个要素对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的影响水平分别是:职业敬业感职业情感(0.548)、职业使命感职业情感(0.530)、职业自信感职业情感(0.565)、职业创新感职业情感(0.667)、职业成就感职业情感(0.716)、职业爱生感职业情感(0.701)。由此说明,不同结构要素所表现的价值内涵对体育教师职业情感总体结构的影响水平不尽一致,但各结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组成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的结构。

3.2 体育教师职业情感结构差异性特征的启示

(1)在年龄层面,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脉络图呈现出一种“中间低、两头高”的态势,特别是职业生涯中期的“挣扎”状态与初期、末期的高位运行态势形成的鲜明对比,预示了体育教师职业情感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淡薄变得饱满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考验与磨练。(2)在教龄层面,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的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职业成就感及职业爱生感等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不同教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脉络图呈现出“中间波动大、两头波动小”的趋势,说明体育教师在执教生涯的中段会受到较多较大的干扰,而随着执教生涯的逐步推进,体育教师对于职业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能够有效排除不良因素的困扰,进而促使职业情感朝着积极健康、成熟稳定的方向发展。(3)在性别层面,女性体育教师的各情感维度得分均高于男性教师,表明性别的先天优势造就了女性教师更加注重和倾向于对职业情感的培育和塑造。对此也启示男性教师应当多向女性教师学习,弥补自身情感的不足之处,缩小与女性教师之间的情感差别,塑造积极健康、富有活力的职业情感去不断修善自己,同时也为教学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4)在职称层面,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的职业敬业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以及职业爱生感等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职业创新感和职业成就感维度的差异不明显。可见不论任何职称等级的体育教师基本认同创新精神对于教师职业的重要性以及都能够从执教过程中获得成功或愉快的体验。由此教育体育教师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机能方面得不断强化,特别是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应当提高知识创新、技能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自身工作岗位上顺利前行,享受更多来自执教过程的成功快乐体验;通过多重比较得知,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的职业情感差异主要体现在小学3级与小学2级(P<0.05)、中学1级与小学3级(P<0.05)之间。同一类别学校不同职称教师和处于不同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存在明显的差别,由此应引导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学习、强化机能的途径提升职称等级,以此来培养与丰富自我的情感,锻造一个更加热情洋溢的自我。

体育教师职业情感不仅是自身人格特征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培育与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9]。如何深入挖掘与有效运用体育教师职业情感并将其内化和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07-143.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9-82.

[3]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104-237.

[4] 吴明隆.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30-170.

[5] 万建国,陈鑫. 中小学教师职业情感分析――以中部六省中小学师德调研为基础[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31-136.

[6] 梁建平,龙家勇,常金栋,等.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人格结构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12):55-62.

[7] 汪玉侠. 教师培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职业情感[J].继续教育研究,2009(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