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经济价值

企业经济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经济价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经济价值

篇(1)

一、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

我国传统业绩评价指标主要是从企业经济价值实现角度出发,以杜邦分析体系为理论基础,通过财务指标从企业偿债、盈利、营运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反映。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原有的评价体系已不适用,其主要存在的不足包括:过分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没有显示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只注重从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的角度评价;对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反映不足;没有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显然,在以科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主体的今天,这些不足已制约了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现代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已不再适用。

针对传统指标体系过分重视财务指标而忽视非财务指标等诸多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在想方设法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取代原有的体系。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有EVA(经济增加值)和BSC(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这里我们主要探讨BSC评价指标体系。

二、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改进观点

(一)BSC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优缺点。20世纪九十年代,企业的经营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其能否取得战略性竞争优势,而战略性竞争优势最终会在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上体现出来。为了综合反映企业的业绩,1992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罗伯特・卡普兰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总裁戴维・诺顿在总结了12家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管理业绩评价工具BSC,即平衡计分卡。

BSC是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基本框架由财务、顾客、企业内部经营过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紧密联系的四个方面组成的。之所以称之为平衡计分卡,是由于要平衡兼顾企业战略与战术、长期与短期目标、财务与非财务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的诸多因素给予量化的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杜邦模式的评价体系,BSC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弥补。然而,伴随着这些优势,BSC体系也存在着一些应用上的不足:首先,在指标的创建和量化方面,要求企业必须能准确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由于有些信息难以收集,比如员工激励程度等,对企业信息和反馈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指标的不集中,BSC四个方面,24个指标,为了体现其整体性,切忌单打独斗,而要想合理整合,权重问题却难以解决;第三,该指标要考核多层面,所需数据也是多方面的,成本相对也高;第四,各种财务指标可能在评价时发生冲突,非财务指标的确定也有很大的主观性,而且这么复杂的体系也存在操作的难度;第五,BSC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外部相关者和人力资源等问题,但是却仅仅将外部相关者范围局限在员工和客户上,其主流思想仍然是评价企业实体单纯的自我经济价值实现能力,而忽视了其社会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实现能力。

(二)BSC的改进观点综述。不可否认,BSC体系相对于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具有相当的优越性,但是无论是理论合理性还是现实可行性,其本身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对此,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众多观点中或者以EVA为核心构建BSC指标体系,利用前者的单一指标计算的便易性与价值动因的较高的追踪能力同后者的战略全局性与非财务指标的相关性相互结合并互补,完成BSC体系的改进;或者是结合AHP(层次分析法)或KPI(关键绩效指标)的理论以达到在提高BSC体系价值动因追踪能力的同时,一定程度地解决了BSC体系中的指标权重问题。无疑,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对BSC战略指标体系做出了弥补和修正,都起到了一定的改进作用,然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改进方法都没有根本上解决BSC指标体系“经济价值偏向性”问题,即他们只是在BSC体系对企业经济绩效的评价方面做了改进,并没有考虑到拓展BSC体系内容和评价范围的问题。他们仍然将BSC指标体系作为对企业自身经济价值实现能力的衡量工具,而忽视了对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和社会活动参与者的效用和意义的评价作用。

三、基于“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BSC评价体系的改进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企业“三重绩效”的平衡模式,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企业价值取向的,考虑经济、生态、社会三重绩效,考虑跨时空利益相关者价值实现的新型业绩评价模式。在该种评价模式下,企业是一个使用多重资本、追求多重价值的“社会经济生态人”,因此企业绩效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当代利益相关者,还包括后代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人类利益相关者,还包括非人类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要求企业不仅追求经济利益,而且追求生态利益和社会利益,尤其是后代利益相关者和非人类利益相关者更加注重企业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实现企业的整体综合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应以“三重底线”为基础,追求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为全体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其中,经济绩效是指企业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经济财富,主要通过经济增加值(EVA)、净利润等经济指标来反映。生态绩效主要考察企业在生态平衡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表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护和增强生态平衡而创造的生态财富,主要通过各项生态技术指标来反映。社会绩效是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效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社会责任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主要通过社会评价指标来反映。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重绩效”平衡模式是一种全面考虑了企业综合绩效的业绩评价模式,它更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的BSC体系改进。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下对BSC模式进行改进,就是在构建BSC评价体系时,不仅注重对企业经济价值创造能力的评价,还要注重对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考核,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内容和理念与BSC评价体系有机整合,再通过对EVA和AHP的借鉴,以形成一套宏观上和微观上均较为完善的、适应我国经济现状的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所以,本文关于BSC评价体系的改进建议就是:将“三重绩效”理念融入BSC体系,实现两者交叉整合。

不可否认,BSC指标评价体系在部分角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企业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的评价要求,如客户角度的客户满意度、内部经营角度的顾客投诉率、学习与创新角度的员工满意度等。但由于其主要评价标准是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即经济价值实现)的度量,因此其指标设计主要基于企业的经济价值链内绩效相关因素,相对的BSC体系中的生态绩效指标与社会绩效指标只是作为绩效评价体系的辅助指标和卫星组成部分。而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理念引入BSC体系,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则可以很好地对BSC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整体上,“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从战略全局上考虑了企业的社会绩效与生态绩效,结合BSC对企业经济绩效的科学评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企业综合业绩的度量与考核;具体组成上,“三重绩效”平衡模式对经济绩效的评价指标以EVA和增加值为主,在企业经济绩效评价方面实现了EVA与BSC的结合与互补。

在整合过程中,可以将企业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战略因素,分别融入BSC体系的四个标准战略角度上的核心元素或者业绩动因,制定各个滞后和超前指标、目标和措施。通过自上而下的推演,在四个常规战略角度框架内辨识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和业绩影响因素。最终使生态、社会方面的战略相关因素(或企业综合业绩动因)变成常规BSC指标评价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自动地进入其因果关系链,通过层次递进的架构向财务因素、企业战略成功转化并整合。首先,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和“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理念,企业在客户方面的战略安排不仅会影响其经济绩效,还会通过客户和部分对外行为对其生态和社会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改进后的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后面简称为新体系)在客户方面除了保留BSC体系已经具备的市场占有率、新顾客增加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以评价其经济绩效,还另外引入了与环境相关的ISO14000体系认证和“绿色营销”比例等反映企业生态绩效的指标,以及企业诚信等级、企业与客户纠纷次数、广告的社会效应等反映企业在客户方面的战略安排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指标用以衡量企业的社会绩效;其次,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的理念下,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已不仅仅是基于提高企业经济业绩的目标,而是基于企业经济、生态、社会三重绩效全面提高的更高要求,是兼顾了企业与其相关利益主体的全面成长。因此,在学习与成长(创新)方面,新体系引入了环保节能技术研发经费比重与节能设备引入成本等生态绩效评价指标,同时还引入了员工人均收入增长率、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率、培训费和保健费与营业收入之比等指标,以通过对员工利益与成长的评价而达到衡量企业社会绩效的目的;再次,对于传统BSC体系的内部经营流程,新体系不仅引入了资源利用率与废品处理率等相关指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源耗用和“三废”处理情况的度量,反映企业生态绩效的实现能力,还可以运用生产者责任制度设计水平、顾客投诉率等指标反馈企业在内部经营流程中以员工和顾客为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最后,在“三重绩效”平衡模式理念下,企业的财务运作不再是以满足股东利益为唯一目标,还要满足代内员工利益与代间后代人利益,满足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新体系中将原有BSC体系的财务方面指标结合EVA等价值评价指标后用以度量企业的经济绩效,而对于财务方面战略安排的生态绩效和社会绩效,则是通过环保绿化费用比率与税金、公益捐资支出率等指标进行评价。这样,无论是战略整体上还是具体指标上,都实现了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影响因素向BSC指标评价体系的成功融入,完成了“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与BSC体系的有机结合。(表1)

根据“三重绩效”平衡模式改进BSC指标体系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在BSC已有的四个战略角度外增设一个“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

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指标的稀缺性及其无法通过传统价值链或市场价格体系反映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生态绩效与社会绩效是企业作为生态环境的分享者和社会环境的参与者而应对环境的反作用力,而非起源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济价值链体系,超脱于市场体系之外。因此,许多生态和社会方面的战略影响因素仍然没有进入市场调节机制,而是经常代表了外部性。但希尔“社会经济合理性模型”表明,企业经营不可能独自在商业经济领域中进行,作为准公共机构,企业同时也如同社会文化、司法等领域相互作用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单纯依靠以往对于企业业绩和价值的理解,用经济绩效指标来评价企业的生态和社会绩效,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难度。通过对“三重绩效”平衡模式与生态及社会绩效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得出:常规的BSC体系仅仅反映了企业经济价值链条上的相关战略因素,而要想使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具备对企业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绩效的全面评价能力,则应在BSC体系四个标准战略角度之外另增加一个“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该角度中包含的生态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必须清晰地在企业战略的核心因素中得到体现。很明显,来自经济价值体系外部的战略相关生态或社会因素在常规BSC体系所有的四个战略角度上影响企业业绩,即它们不仅仅直接相关(针对财务角度),而且存在间接影响(关于其他方面)。因此,新增加的“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同样与四个常规战略角度相互影响,并按层次递进方式的因果链与财务战略角度紧密相连,从而将战略相关的经济价值链外的因素,通过战略互联管理体系来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对于新增角度中的评价指标,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中所包含的指标主要是用以反映企业的生态和社会绩效,体现其“非经济价值”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注意指标的设计目的和方向;其次,“经济价值链外战略因素”角度其他四个角度一样是战略相关的,生态、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必须是战略相关,即它们或者是战略核心因素,或者是业绩动因。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知识经济

企业经济管理,简单而言,是指企业以价值原理为基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生产经营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资金收支活动,其涉及范围囊括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售后业务等各个方面,既复杂又艰巨。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特征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管理上加强改革和创新,然纵观我国多数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仍较薄弱,造成企业内部产权混乱、财务风险预测薄弱等种种问题,加剧了企业风险。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稳步发展。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由来已久,但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定义才在美国产生,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1992年,COSO关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又将内部控制总结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所实施的过程,旨在为一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行性。”由如上分析可见,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内部控制职主要含如下几大方面:领导层用于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而进行的综合计划、控制及评价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等,可以说,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际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创新改革,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架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等几方面入手。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此重点探讨财务风险防范控制问题,具体如下:一是抓好筹资风险的评估。筹资是企业正常营运的有效保障,因此要事先对各种筹资活动(如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筹资的偿还计划等)做好评估工作,并加强事中的监督及事后的考核。二是抓好投资风险的评估。要加强各种股权投资及债权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预先考虑充分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做好应对预案。三是抓好信用风险的评估。本文所指的信用风险,特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结合不同客户的实际,构建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信用活动的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四是抓好合同风险的评估。企业的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法律纠纷而导致的被诉或败诉的几率,对此,企业应积极建立合同风险评估体系,严格规范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等各种行为,有效降低合同风险。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抵减利润的一大因素即是成本,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二是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产品价格受成本水平影响极大,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水平,则势必提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除了科学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外,还应重点抓好如下几点:一是抓好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采购成本管理控制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具有重大作用,做好该环节的管理控制,确保企业采购物资的价格优势,能给其后的一系列成本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仓库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物资储存及保管的部门,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由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做好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再由采购部门依据该计划进行采购,同时,由物资采购定价委员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进行监督。二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如建立全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台账,加强物资的领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和定额成本管理相结合;推行责任成本会计,划分责任成本中心,确定责任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考核标准,等等。三是抓好成本管理的事后分析。结合“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等措施,做好各种成本分析工作,如单位成本的分析、成本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营运支出项目的分析,等等,切实掌握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而有效改进成本管理工作。

三、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

企业的人力资源并非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现实及潜在的智力水平、劳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无形的资产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否步入更高层次,而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手段之一即是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明确人力资源存在的经济价值,避免或降低人才的浪费及流失,同时,还能促进人才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模式的对机结合,将人力资源的经济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到实处。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可从如下三大方面入手:一是成本的取得核算。所谓取得成本,是指招聘劳动者所花的费用,其在招聘过程中已经发生,因此无论后期的实际使用程度如何,它都不会随着劳动者后期的价值而发生改变,因此对企业而言,取得成本是沉入成本,在支出该费用后,应在当期将其作为期间成本在收益中扣除。二是培训和开发成本核算。相较于其他项目投资,人力资源投资的不稳定因素更多,人力资源的培训结果往往因职员自身因素的差异而取得不同效果,也即是说,投入相同但所得效益不同,因此在培训核算方面,不能简单地以平均法来进行分摊,而应该构建培训收益账户,对每次培训的收益进行整体的核算。三是人力资源增值核算。对于初入企业的职工,为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是否得体以及该职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应单独核算该职工的增值价值,以方便管理层以此为参照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四、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财富,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对促进企业经济的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如,企业将开发出的信息资源有效投入到生产及经营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劳动手段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产生放大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此外,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只要能以信息为支撑,必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企业一旦能掌握利用好信息这一无形资源,必能充分获取其重大价值,且可能以几何级数增长。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一是抓好营销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营销水平对其盈利水平及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积极构建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该平台上集中管理企业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资源信息等,以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目标销售群体的具体信息,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营销战略。二是抓好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理论,对企业而言,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升企业绩效,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构筑于一个完整的信息控制链体系中,从而更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居有利地位。

总之,经济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企业应将经济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采取种种相应措施,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有效革新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企业成本,成本会计,会计理论,思考探究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理论的完善。企业会计作为以企业主体的经营资金运动为对象,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成为促进当前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企业成本是现代企业发展所涉及的重要因素,企业成本会计是针对企业成本核算为中心内容的管理活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时期,探究分析企业成本会计理论的实践与应用,是构建科学的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优化企业财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落实的重要实践性措施。

1 企业成本与成本会计分析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付出的相关资源的经济价值损耗。

企业成本是指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经济价值总和。它是企业在一定范围时间内,企业产品所归集的经济价值消耗总值。现代经济观点认为,企业成本从层次上可分为直接、有形的成本和间接、无形的成本形式。

企业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成本会计是企业成本会计人员为协助企业管理计划及控制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制定长期性或策略性的决策,根据经济价值的市场运作规律思考探究,以成本核算为中心内容,建立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进行降低企业成本与改良品质的企业管理行为。

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是一个互为矛盾、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总体上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依照市场价值规律,追求以最少的成本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成本的大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尺度论文格式模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企业成本会计,就是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控制所进行的财务活动。企业发展中,成本会计更加关注成本效益。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成本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构成元素,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正常运营。企业成本会计,是企业推行财务集约化综合监管的活动过程。实施企业成本会计有助于优化企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当前形势下,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企业成本会计的复杂性,探究和分析企业成本会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是推动现代企业和谐发展的必要措施。

2 对企业成本会计理论的认识 企业成本会计,是针对企业成本的核算与控制进行的相关管理活动。企业成本会计理论,是实现当前企业成本会计活动的科学性与高效性的前提与基础。

2.1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针对相关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发展所进行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以及成本监督。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以及成本监督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

2.2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的独立性问题 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作为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产品的资金耗费,在企业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尤为重要。一般认为,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职能是基于企业会计管理基础上发展的,是由相关成本的会计形式共同组成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企业成本会计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以成本预算和控制管理为手段,致力于成本要素的反映与监督思考探究,以完全成本核算、变动成本核算及标准成本核算作为其主要内容的经济成本管理活动形式,相对于其他会计行为来说,企业成本会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征。2.3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的目标分析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成本会计的目标是一定时期内相关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应达到的具体目的,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成本会计目标是成本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反映了特定环境对企业成本会计的要求。由于成本会计是一种对内服务为主的会计分支,不存在企业间的横向比较,成本会计的核心在于关注成本费用的计量,因此,成本会计目标应在职能范围内制定科学的根本性经济效益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企业成本会计的功能作用。成本会计正是从企业成本的计量、核算与监督等方面,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4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性

总体上说,成本会计的任务是在企业成本会计实践中,通过相关活动行为实现关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会计信息的有效提供。包括成本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服务摘要。

2.5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的成本对象特征

现代成本会计拓宽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内涵和外延,其涉及的内容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与成本监督。成本对象是为了计算企业经营业务成本而确定的归集经营费用的各种对象。相对来说,企业成本会计的成本对象范围广泛。成本会计的功能就是计算产品成本,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企业产品成本的具体含义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管理目标,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种形式。与有形产品相比,无形产品具有瞬时性、不可分割性和多样性特征。

2.6 关于企业成本会计的计算方法体系

企业成本会计中,成本计算具有两重性,同属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功能范畴。因此企业成本会计系统应体现财务报告和会计管理的共性。成本会计的最终结果是形成财务报表为企业发展的最终决策服务论文格式模板。企业成本计算是为企业优化决策,有效经营和严格成本控制服务的。通常情况下,企业往往采用分批成本计算与分步成本计算方法来计算成本。基于实际需要,很多企业综合分批法与分步法进行成本计算,有些企业还采用诸如分类法、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等辅方法进行成本计算。

3 新形势下发展企业成本会计的策略探究  当前,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正在迅速发展,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新乡市下,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如下:

3.1 继续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的理论体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企业成本会计的科学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现代企业改革的深化思考探究,为企业成本会计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基于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严谨务实,要根据实际需求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实践的高度构建科学高效的企业成本会计理论成果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企业成本会计的功能作用。 3.2 创新适合国情的企业成本会计方法 科学合理的企业成本会计方法,对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长期实践中,很多企业积累了丰富有效的成本会计经验,注重以人为本,激励全体职工共同参于成本控制,优化成本管理措施,构建成本控制激励机制,各种企业成本核算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以经济目标直接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职工必将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优化成本运行。企业成本会计要针对各核算环节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成本会计的分析预测功能,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各种详实资料。

3.3 实现企业成本会计电算化和信息化 当前信息技术功能的拓展,推动了企业会计的质量效率。相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说,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的企业成本会计,加快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反馈速度,提升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有效地实施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是当前企业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很多大型企业公司在产品市场开发中的前瞻性,需要先进、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加快企业成本会计的电算化向管理型转变,为成本会计提供可靠的信息化技术支持,成为企业会计工作的重点。 34 完善企业成本会计的法律保障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日趋复杂化思考探究,企业成本会计的实施也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为了适应当前开放的多元化的经济环境需求,实现现代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企业要在加强和完善成本会计的服务职能基础上,构建和规范企业成本会计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保障运行体系,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企业成本管理。当前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对于企业成本会计人员来说,要在具备会计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拓展业务知识,深化学习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

结束语:总之,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活动过程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指标,成本会计作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措施,是当前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形势下,针对企业成本会计的相关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究,实践和落实发展企业成本会计的有效策略,是推动当前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倩倩《关于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思考》.企业纵横.2008

篇(4)

[关键词]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TU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101-01

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一个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营利,钱能控制企业的生死存亡,能够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营利能力,企业的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资金,资金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所以很多企业意识到要想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这种新的形式。

1.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些职能的总称就是企业经济管理。企业经济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客户和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用管理的系统发现和解决企业的问题,通过适当的管理系统以保证企业利润稳定实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强,经济是企业能否存活以及能否长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了企业的经济管理,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地位与存在的价值。

虽然说各企业对经济管理的意识提高了,但是在落实过程中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说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跟不上形式较为陈旧,企业的内部结构较为混乱等等,都直接的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说到底就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存在问题,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制作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2.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对实际而言,无论是中小型企业还是大型的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与经济效益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经济管理较好,那么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越高。

在中小型企业中,由于规模等要素的关系,只是一味的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所以使经济管理陷入了困境。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普遍生存能力较弱,各种管理制度还很不健全。如果能够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就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中小型企业经营的最大问题就是融资问题,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有利于规范中小型企业资金的获得和合理使用,有利于将利益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对劳动者、投资者、企业和国家等一些利益实现,比如说通过经济管理,就可以对劳动者时间、福利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对于大型的国有企业而言,通过企业的经济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抗击打能力,达到企业的管理经营目标。不仅如此,还能够提升企业对自身的发展需求,使企业进行科学化的决策。此外,还能提升企业运作的资本,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

3.简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3.1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的经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专业的人去进行科学的管理,然而,现在企业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有管理经验的老员工直接进行管理,也就是资历决定地位,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此外,管理人才的职业操守也是问题,思想落后,管理知识浅薄等等。在市场经济中,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与企业管理人员直接相关,所以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3.2 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传统的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受限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中,企业仍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把单纯的创造经济利益放在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不在乎长久的发展,只对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的部门如销售、财务等部门重视,忽略其余部门,观念落后,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沟通,企业内部混乱,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生存。就目前而言,许多企业仍安于现状,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的管理理念也需要变化,要改变传统的理念,要将创新落实到管理工作中,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3.3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全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话就足以证明了制度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虽有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监管十分缺乏,因此执行度却不高,不仅如此,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仍不健全,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制度不匹配,制度过于陈旧,不适用企业的经济发展。此外,企业的制度过于形式化,难以执行也是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企业的内部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完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十分重要。

4.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创新策略

4.1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作人员,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所以说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很重要的。不仅要对企业的老员工进行合理的安排,还需要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创新。在招聘新人方面,需要用标准的管理模式对人才进行招聘,对企业的招聘机制要尽可能的完善,确保公平性。对于老员工,要注意安抚老员工的心理,为老员工提供进修、培训的福利,以提高整个队伍的管理水平。此外,还要建立奖励机制,对企业提出了有重要经济决策的人提供相应的奖励,以促进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4.2 改革创新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思想是头脑,如果思想存在问题那么要想完成一件事是十分困难的。在经济管理中思想就是经济管理的观念,要想对企业进行创新,就要先进行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由于一些管理观念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为传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新形势,不仅是管理员工还是普通的工作员工,都需要进行观念的转变,要使企业的管理方法、思维模式及管理理念转变,从而加强经济改革。

4.3 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并且加强控制监督

制度就是规则,是行为规范思想准则,起着约束的作用,所以说一个企业的经济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要对企业的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就需要精心的策划,对企业的各个运行过程进行协调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束缚企业的运行的问题出现,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并且要进行企业的监督机制,将制度运行下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结语:本文对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管理人员素质不足、管理理念落后以及管理制度不全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的策略,希望为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事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采海波.探讨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以某零售企业为例[J].现代商业,2014(32).

篇(5)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与竞争的焦点都转向了人力资源。本文拟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研究人力资源与企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与手段。

关键词:人力资源;企业效益关系

从价值的角度来讲,构成生产力的劳动力水平高,开发经济资源的能力强,资源浪费少,利用程度高,生产成本就低,效益就好。人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企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体现。换而言之,他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并直接关系到社会改革的成败。因此,人力资源合理的开发与配置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创造巨大财富

一、人力资源、作用于企业经济发展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主动开发型的管理。对企业起着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关键作用。有了人才,企业发展才有保证。

1、人力资源开发影响企业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资源,并且一直在提高。韦尔奇曾经说过:“人制造成功,当人事上出现问题时,我们的生意就会出现问题。”从根本上讲,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超强助力,它具有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力。

2、人力资本提高企业经济发展

微软说: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生命”,松下说:“松下电器是制造人才的公司”等等。这些企业深知人力资本是一种主动性资本,人力资本提高经济效益,应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措施,激发人才的潜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3、人力资源管理促企业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每个企业都是从原始积累到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更是企业稳、强和大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为企业带来好处,但这不是直接的经济价值。它主要通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来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人本”的经营。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留不住人才、招不进优秀员工、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经济不景气、收入低、用人机制不活和激励手段无效,致使企业里有才干、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另辟溪径,这部分流失的人大部分是人力资本含金量特别高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工人。因此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方面的问题。

1、人才管理、配置和使用的机制问题

有人说:“上司赖,同事坏,下属懒”,“上讨不了巧,下讨不了好,中间有人下套。”人才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了人才成长。对人才培养的考核、奖励、使用等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企业不能光靠整体利益来激励员工,比如“企业利润翻了几翻”,而应该更注重“对员工个体受益具体承诺”的激励。

2、人才的引进和稳定问题

实践证明“业兴则人兴”这是的一条真理。“将帅无能,系及三军”,

人才的稳定受多环境、岗位、人际、市场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主要因素有个人因素,如认为收支不成比例、用人机制不灵活、管理不善、没有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在企业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来是社会因素,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推动人才流失,从功利价值观上,个人收入成为择业的第一考虑因素,利益追求是人才不稳定的主要源头。

3、人才培养问题

一个企业持续成长的前提就是人才,因为人才是企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选拔管理人才,明确培养目标,就要制定培养计划,加大培养力度,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管理人才的成长。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1、优化人才招聘、构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优秀人才引进和员工的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对企业发展壮大具有深远意义。企业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2、搞好全员培训,高度重视员工的综合考评

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劳动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 108%,大学毕业提高300%。企业应该设置相关的考核制度,包括责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执行责任追究制及一些必要的激励措施,在制度上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工作人员自觉地将各项工作做好。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对策,人、财、物、信息等,是企业管理关注的主要方面,人是最为重要的、活的、第一资源,只有管理好了“人”这一资源,才算抓住了管理的要义、纲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永远都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任何管理者都不是万能的,更多的是“决策、引导、协调”的角色。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积累、创造、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参考文献

[1] 陆国太.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何跃美.企业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分析〔J〕.企业经济.2005.(01)

[4] 吴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4)

[5] 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 2008/04

篇(6)

关键词: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管理创新

1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不一致,就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取向的背离。在我国,这种价值背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企业社会效益。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社会效益意识很差,例如前段时间在这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播出的关于一些企业闲置污水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水臭水,不但污染了环境,而且还在社会上和群众中造成了恶厉影响,闲置设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省钱,但这样做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但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方面却不舍得投入,即使某些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产生社会效益并不是企业的主观意图,而是一种客观行为。正因为部分企业拒绝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导致社会上某些人产生了畸形的仇富心理。

1.2 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企业整体形象。有不少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获利,采取拼命降价、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等不正当的竞争方式,在获得短期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长期收益。前些年,“温州制造”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温州企业花费了很大的努力,才扭转了制假的社会形象。而由于国内企业自相残杀,中国产品在国际上市场的声誉也不是很好,这是忽视社会效益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明证。

1.3 公众缺乏信任感,企业经营活动受到置疑。越来越多的企业陷入巨大的经营压力之中,股东支持者开始怀疑企业是否应提供无回报底线的捐钱;被裁的员工不明白为何企业在自称生存困难的情况下还花费巨大特别是公司高层们对经费的盘拨。

1.4 国家制度规范缺失,企业投入难以取得经济回报。为数不少的企业主动投资一些既能产生重大社会效益、又能使企业获益的项目。比如,西部沙产业、草产业,发展沙棘加工、奶牛养殖、生态旅游等项目,上接市场、下引农户,使经济、生态、社会发展和农民致富相结合。然而,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企业参加生态建设的热情缺乏理解和支持,企业在贷款、土地租赁、项目审批等方面都困难重重,影响了企业的预期收益。更有甚者,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权力部门的非法阻挠,使企业既回报社会又获得一定收益的美好愿望破产。

2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现实可行性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企业自己发展,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尽管企业社会效益和企业利润并不总是一致的,但是二者还是会相互促进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久的发展下去。我们一定要以企业社会效益经营理念为指导,强调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

2.1 社会效益是企业获得长期利益的重要保证。企业和用户、社会的关系是客观的,失去这种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企业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怎样对待用户,是不是重视社会效益,关乎着企业的长期利益。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择手段,不注重维护用户的利益,从长期看公司的形象、品牌认知度、美誉度都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不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日本三菱2001年发生了帕杰罗事件,召回了全球范围内的135万辆车,却将8万辆在华的三菱车排除在外。这种处理方法就很不明智,直接导致三菱在华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迅速下降。

2.2 社会效益是企业无形的资产。企业的公益形象,是能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依托有形资产获得更多效益的特殊的无形资产,它具有促进企业有形经济资产原子裂变式增长和使企业产生凝聚人心魅力的功能。企业在安排自身经营决策时要重视“公益诉求”的形象效益,不能采取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私益诉求”,甚至“不义诉求”的经营模式。TCL集团创业伊始就把自身发展放到整个信息化大局中去考虑,以“提升全民素质、让中国进入互联网世界”为己任。TCL电脑科技公司总经理杨伟强说:“企业只有满足社会的需求,注重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其价值。”以此为出发点,TCL集团旗下的亿家家网站也将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主动承担起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社会责任。TCL集团通过赞助活动对受众施加的品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将起到经济的推动作用。

2.3 社会效益需求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有人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划分为5种,即:安全性需求、赢利性需求、独立性需求、超常发展需求和社会效益需求,这些需求呈阶梯形结构,最高层次就是社会效益需求。我国很多企业赞助希望工程,参与光彩事业,也是为了回报社会。所以,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社会效益需求,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还体现着企业的价值。

2.4 优秀企业成功地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动发展。企业对社会作出无偿回报的问题,某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曾经说过:“慷慨大度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武器之一。”经相关专家分析得知,成功的企业,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是相互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构成一种优良品质循环。在我国,已有不少个案证明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3 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社会价值取向的几点建议

影响企业管理创新价值取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强化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效益意识,就必须多管齐下,形成企业注重社会效益的浓厚氛围。

3.1 国家要有完善的政策措施。在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要想提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认识,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推动。

3.2 理论界要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创新理论。现在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管理创新,很少触及企业管理创新社会效益的论题,这样就不能使企业管理创新的社会价值取向深入人心。

3.3 企业经营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要清楚的是,对于企业来讲,社会效益和企业长期利益并不冲突,因此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效益来赢得更多的企业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但是这要求我们以企业为主体,这样才能使企业充满活力。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之间的联系,使各种相关的知识都能够联系起来,推动知识传播,最终实现创新。知识管理需要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来促进创新。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分工最主要就取决于技术上,而不是资源,或者是资金。技术开发促进市场中新的需求,技术变迁决定着企业产供销流程体系和企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要想使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技术创新是根本途径。

创新型管理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中也包括了对创新的管理。在 “数位经济”时代,各种变化都非常大的一个时代,创新是最好的一种途径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管理创新,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时间很难的事情。创新不一定能够成功,当时要想成功就一定要创新。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先考虑做正确的事,然后考虑如何正确的做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找准位置,既是战略的选择又是战略的执行,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54.

[2]海峰,李必强.管理继承论[J].中国软科学.

篇(7)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如果将诚实信用贯穿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就会促进相关交易主体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最大限度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交易效率与交易总量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总量越大,就表明交易效率越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二者成反比的关系,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依照诚信原则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中,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预期,提高签约的效率。对于社会来说,企业间的诚信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交易对象的青睐。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最无价的利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才会对投资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二、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诚信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都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风险。贯彻诚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拥有良好诚信度的会计审计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审计失真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当诚信价值越大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变大。相反,当会计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在粉饰相关工作报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风险,从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降低。因此,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诚信价值,在博弈中所累积的“帕累拖效应”越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来越快。在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博弈

在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重复博弈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分配和制约权利,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权者往往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从事相关的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股东更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股东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职业经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就会高估企业的经济价值。而股东为了核实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企业运行状况,就会聘用或者委托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工作报告进行评估,确认经理人的经营成就,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很多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出任企业高管,在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评估中,变为徒有形式而失去其实质意义的经理自我评价,这就会让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企业中会计审计师对报告持有怀疑时,经理往往会利用其职权和身份,打压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他们为了不被辞退,只能一再得放弃自身得职业道德,对审计报告得准确性、真实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越低的审计成本、越高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吸引新的客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审计成本的竞争。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会计事务所以提高效率和交易总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弱化审计专业技术的方式来降低审计的成本,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会计审计部门之间成本竞争的加剧,就会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故意省去审计的流程,这就会使得审计失败的风险大大增高,会计诚信价值也面临崩塌。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审计监督标准和制度,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采取言听计从的态度,降低了事务所的信用度,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局面。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不断丧失的诚信价值必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