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1 16:49: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德育成效是当前我国学校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外学校德育在教育方法、途径以及内容上都显示出众多特点,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国外 学校德育工作方法 比较研究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德育实效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本文拟在分析国外一些国家的德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思考,为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1.美国、日本、韩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比较与分析
德育工作方法是为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当今国外学校无不重视研究、改进德育途径和方法,以求德育的最佳效果。从国外一些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概括地说,它们所施行的德育方法,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从人类教育史来看,学校教育形式由个别化授课制发展到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教育发展上的一大进步,当今世界各国学校的一切学科包括道德知识的传授仍以课堂师授为基本形式。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美国称学校德育课程为“公民教育”,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开设的有公民课、道德价值课、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世界观方面的教育课等。
日本文部省从1990年起实行一套法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日本大学的教育系或教育学院的学生必须学习专门改进了的课程:德育和专门活动,以及全部规定的学科,必须获得德育的基本学分。日本现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有相同的地位。学校开设了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
1.2 德育渗透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美国不仅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咨询、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等形式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品德的完善。美国不仅重视利用大众传媒等加强德育工作,而目重视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教育。美国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就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此外还有美国国会大厦、白宫、林肯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等十多所规模宏大的场所和一百多处参观点。这些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是美国向其国民开展德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在进行德育课显性教育的同时,国外一些学校都特别注重德育课程与其它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隐性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内容。日本学校注重通过国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国语课采取循循善诱和情绪感染的方法,培养学生尊重国语的态度和团结、诚实、谦虚、自律和合作精神。历史课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日本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历史作用,并展望日本的发展前景。地理课要求青少年加深对国土的认识,了解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他们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韩国的国文、数学、自然、科学、体育、实验和劳动技能等课程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德育内容。国文课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等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体育课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实验和劳动技能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1.3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
一、以专业理解与认识创设和优化
学校德育环境现代社会,作为专业化组织的中小学,在其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行政事务等诸多方面,德育工作居于优先的位置,这是由学校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所决定的。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的全面负责人,以专业理解与认识创设和优化德育环境,必须按照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通过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努力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为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以及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群体中多元价值观存在,青少年学生个体自我意识张扬。在中小学办学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念、工作学习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使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全面坚实的支撑,校长必须“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标准》第12条)。要发挥文化育人对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全局,对具体学校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育人环境的建设与优化。以学校硬件建设而言,“一切为了学生”,教育教学设施的布局、建设、调整与完善,必须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准则,创设引导与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优美环境和便利条件。从软件建设来说,必须从端正与优化教师的教风着手,为形成学生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奠定基础。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办学,形形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会以各种途径侵袭教师队伍,动摇教师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甚至改变教师的职业行为。为了给中小学生树立行为的榜样,校长必须规范、培育与维护教师的职业道德,营造教师自觉遵循职业道德的氛围,引导教师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鼓励提升教师形象的道德行为,遏制教师队伍中出现的败德现象,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守护者。课堂教学是传承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鼓励教师探索和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作用,就需要校长在从参与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的备课、说课、评课等活动,到深入课堂了解师生教与学实际情况的过程中,自己头脑里必须有德育这根“弦”,引导教师自觉地探寻课堂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以实现教学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理念,提示、指导与帮助教师关注和发掘各门课程教学中蕴涵的德育因素;以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忱,高度关注课堂教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重视地域文化的重要作用。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愈益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作为校长,无论学生成长过程如何曲折,都要以“不抛弃”、“不放弃”的执著,引导教师重视个性化的德育工作和个别教育,指导教师寻找打开“问题学生”心灵的钥匙,尽最大努力让问题消失在学校,而不是将之推向家庭和社会。在居民居住环境变化、家庭对独生子女过度呵护等的催化下,与工业化社会相伴生的所谓“孤独感”,在现今青少年学生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学校的各种活动,要着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关怀,才有可能使学生具备现代和未来社会所要求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毫无疑问,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塑造适应时代需要的学生优秀个性品质,决不是单凭学校的引导与培养就能完成的。“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最大限度地优化中小学生的外部成长环境,校长应当延伸德育的视野,为建设与完善学校德育体系,整合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认识、发掘与运用家庭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的德育因素,以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丰富学校德育的形式,拓展学校德育的途径,创新学校德育的手段。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与时俱进是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生命力所在。为此,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求中小学校长必须在专业精神的追求上,具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在借鉴其他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经验的同时,时常反思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理念,回眸学校德育工作的历程,检视德育工作的思路,总结德育工作的成败,发现德育工作中的问题,探索德育工作改革之路。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校长要不断提醒自己见贤思齐,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恪守道德行为规范,使自己的言论和行动成为师生员工的楷模。
二、以专业知识与方法组织和领导德育具体工作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德育工作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时代的变迁,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观念和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正面临一系列挑战,长期搭载于任务型工作之上的“大一统”的德育方法,遇到了空前的阻力,甚至一些曾被奉为经典的德育工作理论与做法也在实践中逐渐减弱了以往的成效,陷入“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的困境。尽管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许多经验和做法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并充满争议,形成了所谓“新办法不明”的状况。受某些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影响,或受所谓社会新潮的感染,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可归为这样几类:一是政治动员型,即将学校德育活动当作政治运动来进行。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表现形式有明显改变,如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把德育专题展示活动包装得“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但“领导动员,层层表态,典型宣讲,人人发动”的“人民战争”模式并没有改变。表面上轰轰烈烈,但理想、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并没有成为内在的活动目标,既然没有渗入活动内容,也就没有因此进入学生的头脑,更难以产生行为上的效果,热热闹闹过后,鲜有德育实效痕迹。二是刻板循旧型,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学校就怎样做,“拷贝不走样”,停留在统一要求的层面,止步于文件上的一般性规定,不去发现和研究德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更不是根据时展的要求,主动去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具体实际的德育工作新内容与新形式。三是平庸媚俗型,把学校德育活动装扮成“演出秀”,许多活动内容与形式追随社会流行,模仿演艺时尚,这种“跟风追潮”将崇高依附于平庸、升华寄托于媚俗,如此,试图取得德育的实效,岂非缘木求鱼?因此,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就难以避免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要取得德育的实效,既不能将德育等同于政治宣教,也不能将德育简单混同于时尚化的文体活动,更不能迎合低俗,应让德育回归德育。《标准》第14条要求校长“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的知识”。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持者和责任人,首先应当从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领导德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主要属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领域,分布面广,内容丰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领域,如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规范,等等;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如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课程教学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艺术和体育对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等等;在管理学领域,如少先队、共青团、班主任等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对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及其培育方法,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与作用,学生综合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等等。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是校长能够把握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方向、驾驭德育工作进程、提升德育工作水准、取得德育工作实效的基础,也是衡量校长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小学校长职业身份与角色行为的重要构成。把握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从专业方法论的角度来衡量,就是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把握党和政府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内容、要求以及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抓住德育工作的关键,将德育落实在学校各项具体事务中。学校培育学生思想品德、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各项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的。因此,校长必须了解和把握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与规范,才能清晰判定教师可为与不可为的行为边界,明确应当倡导与必须遏制的言行,确定哪些是需要予以激励、哪些是不能放任的做法,提倡教师群体遵纪守法的行为、积极健康进取的氛围、严谨科学正确的教风,保证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业上的导师,也是其人生成长的导师。中小学作为培育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场所和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特别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去教育青少年学生。但这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与熏陶过程。为此,校长应当“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掌握促进优秀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标准》第15条),要深刻理解以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重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合格公民的意义,并以此引导学校文化的建设,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内涵。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正是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德育区别于当今社会其他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标准》第16条要求校长“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健康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为此,校长必须深入钻研相关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特别是要了解和掌握现阶段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将自己个体的实践性教育知识进行认真梳理、归纳与总结提升,构成既基于理论又源于自身实践的知识与方法体系,形成观察、思考、评价与谋划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学校的主体工作是课堂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怎样让教学起到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达成“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效果?为此,校长必须深入了解与把握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在培育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特点与作用,为指导教师挖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与教育性打下基础。为了使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与美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校长应当深刻了解和体验艺术与体育对学生良好个性成长的作用,从认知上改变学校只关注学生智育甚至只抓考试分数的状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影响其成长的突出问题,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由于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这一问题变得格外普遍与突出。因此,学校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校长就不能不去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从而为学校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乃至专业性的心理干预活动等,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解与支持。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还处在父母等家人的监护下,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城市的部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愈益加大,而另一方面,在相当大的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对孩子的管束则日渐减弱;在网络时代,除了实体意义上的社区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之外,“虚拟社区”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学校要对学生思想与品行养成起到主导作用,正面临与日俱增的困难与挑战。在“育人”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下,校长更需要深入了解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与作用,为构设与选择相应的对策方略打下基础。
三、以专业能力与行为开展德育活动和应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学校德育课堂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追崇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是中华民族几千来横亘不变的思维模式及价值取向,也是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对学生德育基本停留在对学生在校安全、卫生、纪律、仪容仪表等方面的要求,这样的德育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即指明了学校德育的方向,也指出了学生德育的目标。它解决学校德育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片面思维,也让学校德育有了丰富的内涵。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在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笔者的做法是:
1.研究学生、设计教法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班为单位进行,班主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与关键。班主任必须先要备好课,备课有三项主要的工作要做:第一是研究学生,重点是弄清学生德育方面的缺失。第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内容要分门别类,按周、学期做好计划,使之具有延续性。第三是设计教法,传统“说教式”德育方式延续到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学生德育中用处不大。如何紧跟时代潮流,最大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这就是教法设计。
2.重儒家文明为主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主张“礼治”“德治”“人治”。它既符合中华民族的思维、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所在。
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把儒家文明中的精华作为德育的内容,上学生弄清儒家文明中“礼治”“德治”“人治”意义与内涵;弄清儒家文明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弄清儒家文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与地位。重儒家文明就是要求学生的思想、行为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与现代的需要。
3.读经诵典、促良好班学风
读经诵典是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方法之一。诵读的经典可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常礼举要》《声律启蒙》等。
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系统地、实质性地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弄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内涵既体现在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上,也体现在对人的行为修养上。通过诵读,最终形成人人读经典,个个讲修养,大家树新风,班级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关键字】管理思想 德育管理 儒家学校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信息化高度发达,国际社会、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也将更加激烈,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将更为复杂多变,德育管理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的主流思想严重缺失,思想教育活动并没有实现应有的目标,教育目标没有真正的实现,思想教育效果不能真正体现,分析产生这些不良现象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当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在探索改革的道路的过程中,发现
2.儒家管理思想概论
2.1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儒家管理思想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管理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礼、中庸。仁主要是社会管理伦理学说,即所谓仁爱、仁义、仁政等。如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用仁把所有的公共管理规则统率起来。仁的学说反对管理生活中的苛,宣扬人类之爱的管理思想。他用爱人观念加强血缘联系,消除内部冲突,同时也有差等地把爱人观念按宗法模式扩展到整个社会。礼即礼仪、礼节、礼教,是维护封建管理等级制度和秩序的伦理规范。也具有处理管理主体的道德信条,这些规范一方面可以成为管理群体团结和谐的积极力量,另一方面则发展为管理式的繁文缛节和极端苛刻的纲常名教,中庸是一种管理思想、方法,讲究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适量守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除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对于如何管理,儒家采取的是“仁、“德”和“礼”。”仁”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礼”是儒家管理思想外在的管理规则。
2.2
3.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现状及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
3.1学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制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当前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往往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对德育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外延,轻内涵。一些人把德育教育简单化、表象化,认为所谓主课学好了,有了好的考试成绩,道德自然会提升,一味强调的”素质”出现片面性,其结果往往是外延较大,内涵较浅,忽略了德育教育管理工作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方面的重要性。
(2)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引导不够。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教材滞后,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3)学校的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与家庭教育不能有机统一。
总之,学校德育管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念,自信心以及综合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受挫力不足、对物质生活追求畸形、自信心不足等等这种缺失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全面成长。
3.2导致学校德育管理缺失的原因
(1)学校对学生思晶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是影响德育教育的第一因素。从目前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隋况看,课程教学基本上为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或其他科目授课教师兼任。思品教学人员的配备隋况不难看出思品学科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地位是何等的低下。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教学交流,思品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学校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思想品德教学时常被其他学科挤占、兼任领导误课现象屡见不鲜。期中期末考试前取消思品课的现象更是家常便饭。
(2)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是影响德育教育的第二因素。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过分强调了其思想说教陛,正是这种思想性的语言上过分强调,反而限制了其思想性的真正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成熟时期大大提前,逆反心理愈来愈严重,传统的枯燥乏味的、脱离学生实践的纯说教式教育已被孩子们所唾弃,使得严密科学陛的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成为了不被人接受的说教工具,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日常知识的严肃性,也失去了它的思想的可信性。
(3)教育主管部门忽视德育教育成为致命因素。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纵观世界各国教育史,思想教育都是从儿童时期抓起。而作为我们国家的教育管理部门却对德育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先有人教出版社余桂元等发出否定岳飞、文天祥的言论,北京部分小学撤掉小英雄赖宁画像,后有上海市教材及人教版新教材删除了曾激励一代人成长《赖宁画像》。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重视教材的德育教育作用,使得我们目前的学生德育教育管理不尽如人意。当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4.
首先,有利于创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原则、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各个方面因为特定的内容和功能而自成系统,各个方面又因为相互作用而互成系统。我们既不能把管理的诸要素孤立起来,更不能把管理的诸要素对立起来,而是必须使它们保持必要的张力。同时,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管理的诸要素在横向上相互作用,也要求管理的诸要素在纵向上发展变化,永远不能停止在~个水平上。只有正确把握管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才能不断完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其次,有利于创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融洽关系。在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融洽关系表现为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在认识上的高度统一,以及由感情融合、心灵相通而达成的行动上的配合默契。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虽然角色不同,地位各异,但处于这个统一的共同体之中。共同体融洽与否,关键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观和管理实践,《论语》强调“正己正人”,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设身处地地为被管理者着想。儒家的管理思想,如果能够内化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管理者的自身素质,那么,在德育教育中就更容易营造出一种融洽的人际关系。
最后,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学校德育教育不同于学科教学,它具有德性教化的功能,所实施的是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的工程。因此,其效率和水平不宜单纯用数量标准来衡量,而应该以质与量之统一的“度”作为进行德育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德育教育的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等需要掌握适度”标准。
另外,儒家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对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儒家理论的核心。有了人才有管理,这种观点和儒家的哲学是分不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在学校德育管理中以学生为核心,有利于激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增加责任感和使命感。
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中庸,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几千年之前就明白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群一一分一一义,群是建立组织结构,分是实行分工,而人之所能建立组织结构和实行分工合作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存着“义”。当群体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中庸来协调,使组织高效运行。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学校的德育管理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分工合作意识,杜绝自由散漫和小团体主义。
4.2对在学校德育管理中融入儒家管理思想的有益探索
儒家管理思想所涉及的主要是国家、社会等宏大的、抽象的范围,而其基本精神则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运用儒家的管理思想,首先需要明确其适用范围,并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出有助于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
4.2.1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仁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仁爱作为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有利于缓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并在二者之间建立和保持一种比较和谐的关系“仁爱有利于在管理内部各成员之问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系,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一句话,“仁爱有助于实现管理的目标。“仁爱管理是对管理主题提出的基本要求,即是说,管理者要具有一种“恕道精神。所谓“恕道”,从积极的方面说,是指管理者要立身于社会,在事业上成功发展,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立身于社会,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管理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精神的特点在于,凡事都要做到推已及人,对人尊重。管理者具有恕道精神,管理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儒家的“仁爱”管理思想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不无指导意义。学校德育教育的对象是人,其管理具有双重指向性:既要面对学生,也是面对管理者自己。管理者不但要管好学生,更要管好自己。为此,管理者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仁爱”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一要严于律己,二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如果管理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样的管理者在学生中就不会有威信。正人需先正己。管理者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感化、教育和说服学生,成为带动和激励学生实现学校目标的榜样。正己,首先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同时也要求管理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管理者能严以律己固然好,但同时必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于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正确对待,如果一见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就指责、训斥和惩罚,缺乏与人为善的态度,那么,不仅学校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难以形成,相反会造成师生关系离心离德、紧张疏远,甚至失去学生对老师或管理者的信任和支持。孔子说:“宽则得众”。待人宽厚,能赢得人心,也是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所以,学校德育教育的管理者,在严以律己的同时,还要有宽以待人的胸怀和作风,对德育工作中发生的问题,管理者首先要深刻检查自己并主动承担责任。
4.2.2儒家管理思想中的“礼”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有了“仁”的存在就可以成为人了,但是“仁还不能单独存在,孔子认为“仁的实现必须通过“礼”来表达和实现。《论语》中有载: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为人孝弟(悌)是孔子和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孝是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悌是弟妹对兄长应有的态度。“知孝悌”是孔子“礼”观念的核心内容。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激发学生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札乐来规范学校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好学、敬人的氛围。孔子的治道强调”正名,要求做到”名正言顺,各司其职,做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体现在学校德育管理中也就是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要各自与其色、职务相称,也就是其”实”与其名相符合。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约束各成员。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氛围,敬重自己的组织角色或职司,敬重老师,尊重学生,使组织秩序井然,能成大事。可见孔子治道之首,即制度化的组织治理。而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构建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制度,以及营造好学氛围,具有基础性作用。
4.2.3儒家管理思想中的“中庸”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的启示
综观儒家管理思想,“中庸之道”颇具影响力。“中庸之道”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法,强调管理适当适度、恰到好处,主张管理范围合理、不偏不倚。孔子的中庸哲理,讲的是无不不及,它的实际应用,就在于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从实质上说,“中庸”就是“适度,就是要把“时中”与“权变结合起来。“时中就是原则性,“权变就是灵活性。“时中”与“权变的结合也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正因如此,“中庸管理方法有利于实现管理目的它可以使人与物的管理处于合理的最佳状态,发挥最佳效益。与此同时,作为管理方法的“适度”并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使管理工作合于“度”,在方法上绝不能一成不变,而需要根据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
“适度”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度至关重要。“适度”贯穿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德育教育的正确决策需要“适度,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运用需要“适度”,学校德育教育的激励机制也需要“适度。现代学校具有开放性特征,其德育教育必须考虑条件的变化。学校面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德育教育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在这里,能否适应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德育教育的管理方法,实质上就是一个适度的问题。可见,为了使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期目的,在管理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对“适度”原则的正确把握。
4.2.4儒家管理思想中的“德、“义”在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论语?为政》中开篇就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段话道出了强调伦理道德的巨大价值,一个人一旦有了仁德,就像天上的北斗星一样,满天的星辰都会围绕着你,听从你的指挥。所以“德”是建立管理者权威的关键所在。只有制度权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道德感召力。
在孔子看来,“知”体现着个人对外在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个人对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没有一定的认识,就很难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首先从社会伦理方面人手。—个人有了较高的社会伦理修养,那么他也许不会成为—个对社会极有贡献的人,但是他起码不会成为—个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坏人。
另外,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要以义”为核心理念,激发学生的价值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在意志上向善。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利益和好处能够驱动人去做事,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中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但要注意“度的原则。《中庸》日:”羲”者,宜也。”义”就是受道德制约而有度的”利,这样获取的利才是善的。因此必须以有约束的”利”,也就是”义”来替代毫无约束的”利”。这对于教育学生树立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益”的价值观,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编辑
5.结语
[关 键 词] 学生网络生活;不同轨现象;关键期;网商
[作者简介] 李书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孟宪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办主任,政工师。
本文所述的网络生活,是指人类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特有的,区别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新的生活形态或样式。
本项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研、访谈(集体访谈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等方法,共收回有效问卷1149份(男生546人,占47.5%,女生603人,占52.5%),其中小学163份,初中213份,高中389份,中职206份,高职178份。用SPSS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一、当代学生网络生活的基本状况
(一)游戏、聊天、网上娱乐是学生网络生活的主要样态
1.持久不衰的网络生活样态――游戏
上网玩游戏是学生网络生活的普遍形态或样式。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承认自己玩过“网络游戏”的占71.6%,在所调查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基本都稳居前列(见图1)。访谈中证实,许多学生都有在线下载网络游戏、相关图片、声像的经历,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血腥暴力、赌博、社会低俗习惯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受到装备制度、升级制度等上瘾手段的困扰。游戏这种生活样态将持续存在。
2.普遍的网络生活样态――聊天
“网络聊天”依然是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一个普遍形态或样式。高达7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聊天”。调研结果尽管与北京师范大学三省市抽样调研结果[1]相比有点降低,但仍然体现出普遍而凸显的特征。
3.不断延展的网络生活样态――网上娱乐(娱乐时尚节目、电影、音乐、小说)
学生网络行为动机之一主要集中于娱乐、休闲方面,即通过网络看电影、听音乐、获取体育明星及新闻方面的信息等,在上网需求上,多数学生视网络为最方便快捷的信息来源,但很少与自己的学业发展相联系,其“玩”的目的大于“用”的目的。在五种样态间的排序,从北京师范大学三省市抽样调研结果的第三位上升到本次19省市调研结果的第一位。综合这两次调研结果,网上娱乐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网络生活样态。
(二)辅助学习是有待进一步激活的网络生活样态
调查数据显示:48%的学生认为网络对学习一般重要,与北京师范大学三省市抽样调研结果相比,有增长的趋势。尽管学生们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不如对网络娱乐、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表现出极大热情,但网络作为便捷迅速的信息资源库和自我知识更新的渠道,对学生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好的样态有待进一步激活。
(三)学校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不同轨现象”
本研究认为,与家庭相比,学校德育以其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性,最有能力保证科学、系统、全面地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在学校德育的引领下,学校、家庭紧密配合,才能最终达到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目的。
然而,在应对学生网络行为偏差问题上,学校、家庭所做的努力远未达到理想境界。其原因可能与目前学校、家庭教育与学生真实的网络生活之间存在“不同轨现象”有关。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网络生活充满好奇,产生强烈的向往和追求,而目前学校和家庭满足学生这种需求的能力却远远不足。一是学校计算机房开放程度不够,客观上不能满足学生需要;二是大部分家庭由于对孩子上网的过度忧虑而主观上限制甚至阻挠孩子上网。
二、学校德育积极应对学生的网络生活
(一)德育内容体系创新:突出网络道德法制意识的培养
学校德育内容的确定,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和精神风貌。面对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信息渠道多元化趋势下,学校德育亟待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制定和完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使学生不仅在现实生活,同时在虚拟生活中也能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增强学生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
(二)德育途径方法创新:加强对学生网络生活的指导
德育手段是学校德育传递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或中介。德育方法、手段、载体是否得当,是影响德育效能的重要因素。优质的德育资源只有与合理的德育方法、手段和载体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促成德育效能的提高。在信息网络条件下,已有的德育手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必须借助网络得以优化。
1.学校德育要深入学生的网络生活
学生网络生活千差万别,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学校德育工作者理应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网络生活样态,理解和体验学生上网的不同动机,把握住学生在上网过程中的思想、情感、愿望、语言、行动,以及他和周围世界可能发生的关系,否则就会对学生出现的各种网络行为偏差无所适从。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所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将近400万网瘾少年。这一庞大的少年网瘾数字警示我们,学校德育要花大力气,深入观察和体验学生网络生活的样态或样式,找出问题所在,进行针对性引导,以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样态的健康发展。
2.学校德育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可控制有指导的上网条件
毋庸置疑,网络生活将越来越成为当今学生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特别是随着“乡乡能上网”、“乡乡有网站”等乡镇信息化普及工程的推进,农村学生网民数量会在较短时间内高速增长。顺应社会信息网络化这一发展趋势,学校应积极主动为学生创造可控制有指导的良好上网条件,否则,指导学生网络生活就成为空谈。学校可通过建立绿色阳光网吧和学生网络专用教室,定时向学生开放等多种途径,将学生网络生活纳入学校可控制能指导的范围。
3.学校德育要推进自身数字化进程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剧,计算机网络成为德育的新阵地、新工具。运用计算机、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数字技术,以文字、声音、影像、图画、动漫、视频、音频、论坛、在线调查等可识别代码的形式,呈现德育内容和组织德育活动,以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3]。在以不同表达形式命名的区域性德育主题网站、校园网德育平台以及班级主页上,学校德育在时间上得以新的拓展,即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信息传递方式,将学校德育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延长学生接受德育的绝对时间,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德育关怀。同时学校德育在空间上也得以新的拓展,即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学校德育活动冲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由学校、教师所构成的有限德育空间,与现代化开放式的网络空间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学校德育的信息网络化改造。
4.学校德育要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开始全面渗透到德育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学校德育工作队伍需要熟悉网络,主动加强有关网络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仅要善于利用网络,而且要提高网络德育工作的本领,有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解决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开发有影响力的教育软件和建立有吸引力的教育网站,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形象,产生良好效果。
(三)德育理念创新:把握规律,追求实效
1.学校德育要抓住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关键期
关键期一般是指有机体在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说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个体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经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到最好的水平。
小学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和中年级学段,学生的网络生活刚刚开始。这个阶段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使学生以渐进的方式,有限度地接触网络。而到了11~12岁时(小学五年级左右),学生内心冲动激烈,伴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心理学家霍尔形容这一时期为“疾风怒涛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网络生活将进入一段相对危险和困难的时期。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因网络而生的极端事件,也主要是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相对成为网络生活中的危机期,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关键期是在小学阶段。
学校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的科学引领应及时抓住这个关键期,才能较好地避免学生在不同网络生活样态中的行为偏差。
我们认为关键期内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引领,首先要解决的是上网的目的问题,即:“上网到底是为了玩还是为了用”。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学生玩了几年游戏,对计算机网络诸多有价值的用途一无所知,只知道玩网络游戏或漫无目的的聊天。这是很多学生不能够有效利用网络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关键期内科学引领学生的网络生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目的、带任务的上网习惯。
2.学校德育要关注“网商”
我们应如何直面学生多彩的网络生活,如何把握学生不同网络生活样态的健康发展,是今天的德育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学生网络生活样态中的诸多偏差,研究认为,解决的办法最终要靠学生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即是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增进学生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网商”概念由此提出。
“网商”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还没有更多的深入研究。在国际上这一概念最早只是作为“信息和交流技术能力”的代名词出现[4]。本研究提出“网商”概念,强调的是一种道德方面的智力商数。这个智力商数,以“IEQ”作为它的代码或符号,表达以“社会责任意识”为核心要素,以“慎独”“自律”为主要特征的驾驭和掌控网络的智慧[5],是人类进入信息网络社会特有的一种新的智力商数。当今学生在网络大潮中游泳,最需要的是这样一种驾驭和使用互联网的智慧。
“网商”概念的提出为家长教育、引导孩子上网提供了新视角,主张以增进激发学生驾驭和掌控互联网的智慧潜能,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对网络的追求和向往,肯定和发现孩子在驾驭和使用互联网方面的潜能和能力,激发学生主体内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精神力量和优秀品质,去创新自己的网络生活,抵挡互联网所固有的一切消极因素。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主体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网络生活引导到积极的方向。
如何通过德育引领提升学生的“网商”,是一个有待积极关注和深入探讨的新问题[6]。本研究尝试在“网商”概念下,建立一个全国取样的,经过标准化的青少年网络行为评价量表,用“IEQ”的值作为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反观调整自己的网络行为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经初步研究,“网商”常模的基本构想为:(1)以年龄和性别分组;(2)以离差方式显示“IEQ”的值,因为“网商”不是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的;(3)“网商”智力因素的分项内容至少包括:上网的目的;上网自控自律;下网后的自我反观等等,同时设想为学生开发一个防范“网络”和记录上网全过程,并自动做出网络行为诊断和提示的,被称为“数字同伴”的软件,为学生提供“网络生活风险预警与科学引领”服务,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智商,拥有驾驭和使用互联网的智慧提供科研支撑,使德育对学生网络生活的引领更加有力度,更具实效性。
(四)德育理论创新:建构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价值体系
目前已有的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多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及现实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这在信息网络环境中已显得力不从心,亟待将适应信息网络环境的德育理论与实践提到日程,要求德育理论工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与社会网络化趋势相适应的德育体系,促进德育理论的繁荣发展。
德育理论要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理论本身才能富含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网上的行为偏差防不胜防,学校德育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需要明确的价值导向,实现网络伦理价值观对学生美好网络生活的引导。
本研究认为,应该引入多样的研究方法,力求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学科研究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根据学生网络生活不同样态中所存在的各种行为偏差,本研究尝试建构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价值体系,并以《学生网络生活导航》系列读本为载体,以期对学生的网络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网络环境与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研究和调查[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0
[3] 李书华.班级――科学引领学生网络生活的主战场[J].班主任之友,2008,(12)
[4] 网络道德智商:培养青少年网民的自律和慎独意识[N].香港大公报,2006―12
[5]魏春洋.评估网络智商有专门考试[J].上海教育,2007,(09A)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9—0027—01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如何从实际出发,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而家庭作为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具有教育、经济、娱乐、情感寄托等功能,家庭必然是接受终身教育和推广终身教育的场所。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德育环境是学校、也是家长们的一个新的愿望和追求。
本文就学校通过家庭教育干预促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与思考谈几点看法。
一、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现状,以家庭教育干预为突破口分解德育任务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多干扰和塑造学生对人和物的态度和认识,过多干预学生的交往环境。二是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培养。三是缩小了学生的成长空间,剥夺了学生在锻炼中成长的环境。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善人格的塑造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家庭教育干预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对各年段德育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分年段确定德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安排德育活动,从而确定不同年龄段的家庭教育干预在德育工作中的基本支点,兼顾德育目标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基础和操作效能。
二、明确德育工作基本目标,多维度增强家庭教育干预的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优良的家庭育人环境,家庭育人环境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民主、平等、互助与互信等。同时家长德行统一、以身作则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
在家庭教育中,要动员家长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活动。要拓展文体活动的内容、形式,不管是在合唱演出、器乐表演、运动场上,还是精致的航模、书画作品上,都要为每个学生在校园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位置。学校要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搭建发展的平台。
三、营造学校德育氛围,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德育环境
1. 学校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水出于山而走于海”,学校德育工作更是如此。因此,学校要积极构建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发展、学校规划、德育教育的管理模式,并且将其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格局,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主动与家长联系,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建构策略
当前,中职德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德育实效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德育创新缺乏活力,德育工作推进困难,中职生道德素养发展与道德问题日益突显。在此背景下,德育特色建设已成为中职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式跨越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对学校德育特色研究进行梳理、评析,以作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研究的借鉴与基础。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特色的内涵
(一)概念界定。
对学校德育特色概念的界定,由于研究局限,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李季(2010)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王宗亮(2009)、陈子春(2012)等人认为学校德育特色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现代德育思想和学校独特的德育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校独树一帜、个性鲜明、成效显著的办学风格、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及德育文化。罗莹(2010)从职业学校办学特色的角度分析了德育特色的四层含义:实践特性,市场需求导向,被社会公认的办学风格,独特、优质、稳定、整体化的统一。王征征(2011)认为职校德育特色主要是职业特色,认为要加强对中职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并渗透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所有方面,在中职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上要符合职业的要求,突显职业性。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如下界定: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现代德育思想和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考虑学校特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努力挖掘、继承发展并积极创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
(二)功能与特点。
所谓功能,是专就事物的作用与价值维度而言的,学校德育特色的功能是指学校德育特色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本体或附加价值。李季(2010)、林冬桂(2010)等人归纳了学校德育特色的三大主体功能,即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为学校德育特色的特殊范畴,其功能理应符合上述特点。
关于学校德育特色的特点,主要是指其区别于其它事物或相关事物的特殊性而言的,王宗亮(2009)着重探讨了其独特性、示范性、稳定性与整体性;李季(2010)非常强调其创新性特点,陈子春(2012)对此进行了补充,认为优质性、发展性也应是学校德育特色必须具有的特点。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也必然具有其相异于上述特点的本体特点,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过程与构建条件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需要经历一些关键的阶段,研究者一般把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选择与确立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巩固与完善阶段、推广与革新阶段(陈子春,2012)。这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提供了路径参考与过程规划借鉴。
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非朝夕之功,它需要学校内外部相关条件或要素的有力保障与长期支持,有学者还专门对学校德育特色构建的内外部条件或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外部条件主要体现在国家或地区先进教育方针政策的导向、社区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相关科研团体及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社会媒体和舆论的广泛支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等方面(王宗亮,2009),而富有个性与创新性的校长、特色化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学校自身的物质基础条件、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则为其内部关键条件(王征征,2011;陈子春,2012)。中职学校由于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学生身心特点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德育特色的打造必须具有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形成合力。
三、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构建的原则与策略
在学校德育特色创建的具体实践中,学者们对其创建原则的论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性、客观性、循序渐进性、实效性(陈子春,2009),以及内生性与借鉴性(李季,2010)。
相对于学校德育特色建构的具体策略,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二个方面:①理念指导策略,树立现代德育理念,坚持德育为首,全面育人,走德育创新之路(刘小养,2006)。②观念更新策略,树立新观念、新思维,注重人文性、和谐性、职业性、创新型(王征征,2011)。③目标制定策略,注意目标与现代教育理念、国家教育目标与学校实际的符合性,以及目标的系统性、连贯性与具体性。④管理与制度创新,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建立系统、协调、有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健全相关支持或保障制度,加强学生自主管理。⑤德育教师队伍培训培养策略,加强投入,安排培训、理论学习,聘请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德育专家来校作讲座,讨论交流,以老带新,完善监督与考核机制等活动(毛裕介,2012;李大珍,2010)。⑥大力开展德育科研,以课题带动德育创新。⑦德育途径建设的多样化、渗透化,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优化,德育学科以及其它学科渗透性德育,生活德育(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职业实践德育,社会实践德育,建设校内外基地,自主教育,班务活动社区教育,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健全高职生心理健康素质(丛峰,2009;李玉鸿,2010;李大珍,2010)。⑧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坚持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管理制度化、实施真实化(梁景萱,2010)。⑨德育资源挖掘与创新策略,主要是国家政策优势、区域优势、学校优势德育资源与传统的开发与利用(张晓冬,曾娟,2009)。⑩德育方法与形式创新,改革德育方法,变革德育形式,增强德育实效,加强德育过程的实践性、自和主导性(吴亚军,2005;温兆标,2005)。B11构建系统的德育特色评价方案与可量化、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促进德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吴永春,2013)。B12德育环境创新策略,通过校园文化创设育人氛围, 进行隐形教育(史晓鹤,马永明,程彬,2007)。
中职学校在德育特色打造的初级阶段,有必要认真借鉴策略建设上述几个维度,结合自身特点与学校实际,通过自主创新,探索出符合职校德育特色的具体策略体系,真正实现中职德育的品牌创新。
四、中职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机制与模式
对于机制来讲,大多数研究者都非常重视学校、企业、社会、家庭的协同,认为学校是主导,企业是关键,社会是重要阵地,家庭是重要支撑,必须充分发挥它们在德育特色营造中的合力作用(郭金玲,2007;朱广丽,2011)。还有研究者专门从学校层面探讨了“学校决策、政教督办、年级实施、班级落实”四级联动以及“全员参与、全面开发、全程利用、全有效果”的系统工作机制,以确保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胡焕荣,2007;薛丽君,2010)。
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应是立体的,坚持横向贯通与纵向连锁,如此,方可发挥整体效用,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另外,还有研究者主张通过课题带动、充分利用企业社区基地带动机制构建(李玉鸿,王学利,2010)。关注度的薄弱、研究力量的不足,使得中职学校德育特色的建设有必要选择科研路线。模式是一套联接理论与实践的控制系统,对模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具有先进性与创新性的理念;较为完善的内容结构,包括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系统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具体、可操作、发展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季,2010;祝长水,2011)。上述途径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模式提供了原理性参考。
五、述评与展望
学校德育特色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专门以“中职德育特色”的研究较为无力,存在以下关键问题:①多限于点的分析或讨论,从某一角度出发展开论争,相对而言中职学校德育特色作为一独立范畴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较为薄弱;②经验总结性研究、叙事性研究较多,对中职德育特色与品牌进行理论提升与深入探索的研究实为欠缺;③研究对象大多基于学校个案,针对全国或区域实际进行的宏观与中观研究甚是寥寥,这对提炼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化理论体系构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束缚。④缺乏德育特色或品牌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的研究,作为一种不断创新与持续发展机制,它的缺位必然造成研究迟滞和实践动力衰减。
对于研究方法而言,已有关于中职德育特色与品牌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性思辨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等三种方法:①理性思辨法,即基于某一特色或品牌建设,尤其是学校特色建设理论,以中职德育为对象进行相关维度分析与具体内容借鉴、演绎,最后得出相对“合理”的中职德育特色建设的基本框架,作为实践的参考(刘连亮,2004;丛峰,2009;游聪,2010)。这种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实践意义较为受限。②经验总结法,这种方法较为普遍,主要是各个中职学校以自己德育特色或品牌建设经验为基础,进行模式与机制、内容与方法提炼、总结,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史晓鹤,2007;曲景民,2012)。此种经验总结相关研究存在着理论起点低、经验性成分较重、片面性、浅显性等问题,理论提升、系统构建程度有限。③个案研究法,这类研究主要是指某些研究者以特色理论为支撑,以某个中职学校为个案,进行策略提炼与模式总结,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理论水平,改进工作方案(王宗亮,2009;李子春;2012)。此类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但由于个案较为局限,研究结论往往不具有推广性与普遍意义,故仍待商榷。
因此,以学校特色论和系统协同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系统、科学地构建符合中职学校德育特点与实际的德育特色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体系,应成为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中职德育研究与大多数中职学校工作的重点。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季.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J].小学德育,2010,(01):40-45.
[2]王宗亮.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3]陈子春.社会转型期中学德育特色的创建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4]罗莹.职业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王征征.论中职学校的职业特色及其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11.
[6]林冬桂.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J].教育导刊,2010,(09):53-56.
[7]刘小养.解读“两纲”精神创建学校德育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6,(05):57.
[8]毛裕介.青年班主任工作特色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49-50.
[9]李大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90-92.
[10]丛峰.探索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的高职特色德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3).
[11]李玉鸿,王学利,何成江等.整体构建高职和谐德育体系的思考与实践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56-58.
[12]梁景萱.“礼仪育人”德育特色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06):80-82.
[13]张晓冬,曾娟.“双全德育”铸造特色品牌[J].人民教育,2009,(03-04):46-48.
[14]吴亚军.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学校德育品牌[J].思想理论教育,2005,(11):64-66.
[15]温兆标.特色——高校德育之魂[J].教育探索,2005,(06):88-89.
[16]吴永春.开展特色活动 实施德育教育[J].职业,2013,(01):45.
[17]史晓鹤,马永明,程彬.突出职教特色 加强德育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18]郭金玲.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德育系统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7,(30):39-40.
[19]朱广丽,于友鹏,徐姝.职业学校艺术类学生特色德育体系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3):72-73.
[20]胡焕荣,陈和器.利用地域优势,突出德育特色[J].大家参考,2007,(03):64-67.
[21]薛丽君.觅渡,觅渡,觅渡——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之路[J].江苏教育研究,2010,(03):22-24.
[22]祝长水,陈安福,王本书等.育德育心 育心养德——四川省华阳中学特色德育模式探索[J].中国德育,2012,(19),62-65.
[23]刘连亮.构建学校特色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0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