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1 16:49: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

篇(1)

【关键词】“晒”文化 网络思政教育 问题 引导

1、大学生网络“晒”文化的形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最新的资讯可以通过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迅速传播,网民关注网络的热情也十分高涨,特别是对于网上的热点话题和事件,通过网民的评论和转发,其影响范围便会得到扩大。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网络获取必要资讯的同时,也愿意通过各类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晒”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晒”的文化,其中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负面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显得十分的重要。

2、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全面认识。不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都认为网络思政教育不实际,他们更偏重于现实中思政教育面对面交流的模式。但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离开网络再来谈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非常片面的。所以,针对现在95后的大学生,必须要努力的学习与网络相关的知识,正确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真正内涵,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思政教育,主动与大学生接触,从线上线下两方面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他们的网络行为,认真分析其背后的思想动态与原因,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方法。

其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网络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各类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大学生能更加便捷的接触网络,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和行为都深深受到网络资源和舆论的影响,这就使得思政教育者不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在面对大学生对于网络资讯错误认知或网络行为有失规范的情况,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往往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采取传统的批评教育、说服说教的方式开展工作,这样的工作具有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大多数都是针对紧急事件采取的应急之举,没有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其教育往往不太理想。

最后,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网络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堂,在网络上面形成热议的舆论往往是现实社会中难以得到解决的难题。而对于大学生来讲,网络资讯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特别是这些热点事件,深深的吸引了大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参与到其中,在匿名的空间里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但很多高校都不太注重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这使得许多不真实的、负面的信息在大学生中传播。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往往在时候才开始启动补救机制,错过了有效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机。

3、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晒”出正能量

3.1 搭建网络平台,集思广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开展时间补偿,运行模式还不够完善,网络思政教育者的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工作方法也急需创新。面对大学生在网络上面表现出的各类问题,仅仅依靠思政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为网络思政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首先,要多吸收一些拥有网络技术的管理者、网络舆情研究的专家、互联网行业代表等,加入网络思政工作的大部队。这些在网络舆论或技术方面的经验,能够为思政工作者提供更多视角与信息,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发现问题及隐藏在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而不同学科专家的加入,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从而不断的创新网络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

其次,积极搭建移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交流平台多是通过自主的选择形成的,其选择具有随机性,这样非常不便于网络思政工作者对于学生整体思想状态的了解。所以,为了克服这一弊端,应该积极搭建专门的网络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YY语音群等,将所有管理的学生和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成员都添加到群组当中,一方面可以实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他们不正确的思想和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群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问题,学会全面的看待问题,学习知识,找出差距进而来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3.2 坚持“心对心”的交流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体上属于优势群体,在与受教育面谈时,会不经意表现出其强势的一面,使得受教育者不敢表达或是有意的保留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效果时常不理想。随着网络平台的搭建,大学生在隐藏真实身份的前提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愿意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想法。正是由于这种真实性,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应该尊重大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进行换位思考,增强大学生们对思政教育者的信任感,坚持“心对心”的交互方式。

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中“晒”出自己的的生活状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别人“赞”自己。网络思政教育者应该多多倾听大学生们的声音,敏锐的发现他们隐藏起来的想法。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隐藏”自己的身份,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关注的网络热点时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舆论氛围,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综合的运用网络课堂、网络云端、在线咨询交流等方式,将线下的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的交流结合起来,在互动的方式中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4、结语

篇(2)

论文摘要:本文以湖州师范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例.阐述分析了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着重就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从正确认识网络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质量的思政教育网站、加强网上舆情引导、整合网上资源、营造网络文化氛围、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消费的主要群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的发展与繁荣,提高了信息利用率,扩大了信息的利用范围,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开展。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不稳定性等特点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对于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一般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经历了初步探索、主动建设与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对于一般的地方高校而言,限于信息网络软硬件建设限制,网络思想教育的起步一般都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之后开始的。然而,在网络思政教育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目前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地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主动占领了网络这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兴阵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学校不仅建立了如先锋网等思政教育类的主题网站,同时,学校也整合了校报、广播台等传统媒体,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这一举措拓宽了学生的获取信息来源,增强了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一项针对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对校园思政网访问情况的调查显示:超x~96%以上的学生至少每学期都会浏览1次校园网:72%的学生每周都会关注一下校园网上与学校相关的新闻报道;而仅有13%的学生会每天浏览校园网。调查认为.网站页面呆板、形式单调、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等原因是造成了学生对思政类网站访问不积极的原因。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教育类主题网站都存在着不够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单纯依靠以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网络思想教育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与技术准备,重视网站技术建设而忽视网站内容建设,网站点击率偏低等问题。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很多思政教育类网站的定位不够准确:一部分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思政教育网站建设。认为单纯地建设和维护好一个思政教育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即是做好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还有一部分则认为网络思政教育即传统思政教育在网络上实施,即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进行施教与受教的接受式灌输过程。

我认为,网络思政教育是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作为载体,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注重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对网络思政教育认识不够全面,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思政教育类网站没有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

观念创新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先导,着力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教育的新理念,主动超前地实践和探索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掌握网络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制高点,才能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打开思路、明确目标.从而使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取得切实的效果。网络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教育新途径、新载体,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管是对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管理者来说,还是对广大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网络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必要将网络思政教育放在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才能向全体师生有效渗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增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根据大学生认识和接受特点,充分利用网络本身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貌和具有平等的沟通平台等特点,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包装,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努力使这种吸引力保持长久和稳定。要精心规划、精心设计,贴近师生、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实际,多开办一些针对性强、互动性强.有新意、有品味的栏目和节目,丰富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校园网络宣传的知名品牌,不断增强网络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努力开创网络宣传的新局面。打造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我认为可以通过丰富以下两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第一。把网站设计得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比如可以在网页上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资源,还可以开办一些如“教学问答”、“心理咨询”、“校长书记信箱”等互动栏目。此外,还应该将网站的界面设计得清新怡人,能够较好地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浏览网站过程中感到“很好玩”、“有意思”。

第二,注重网站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将网站内容与校园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格调高雅的网络文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缺乏思想性、艺术性的网站和内容,难以对广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加强对网站内容的更新,不断开发出与学生网络生活相关的新技术和新花样,可以始终保持受众对网站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也是吸引上网者反复访问站点的动力之一。

3.强化教育载体交互性。加大传播方与接收方的互动沟通交流。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在正面的宣传教育,但更多的是通过情感交流的形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来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最大特点及优势.是突出了其教育双方的平等,从而适应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低下,使学生厌烦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它总是把受教育者放在被动接受和服从的位置上。所以,网络思政教育要想改变上述情况,吸引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同时处于网络这个自由而平等的世界,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份的平等性,即在互联网上,人们没有时空、民族、文化、等级、年龄、性别等的限制,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网民”,他们可以与任何人进行自由的交流和交谈,庶民百姓甚至可以与国家元首直接沟通与交谈。

二是思想交流上的平等性.就是在网络上,尽管参与者的身份地位可能不同,但他们交流的是信息、思想,在这种交流上他们是平等的。网络的权威是凭借着能力和魅力树立起来的,而不是以社会等级或官位、职称作基础。

三是参与政治的机会的均等性,即在互联网上,无论是平民还是总统,只要你愿意,就都可以发表言论,参与讨论,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多,谁也不比谁的机会少。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求得互识和共识.最终促进交往双方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

4.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上舆情引导机制,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对高校来说,校园BBS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散地。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校园BBS必须严格执行实名制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消灭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以此提高校园论坛的品位,提升网站的整体水平。

篇(3)

网络德育工程是近年思政教育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学界和实务界理论探讨多,实践操作少,有突出影响的网络德育工程更少。本文尝试从博客和博客圈出发,探索网络参与德育工程构建中的作用,对创新大学生思政网络系统做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

网络德育工程;网络民主;学科关联参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的结合催生了新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方法、手段、载体,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如何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的确是一件应该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综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内又称“网络德育”“网络思政”。其研究内容是指有效地解决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道德问题的活动[1],或是指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政进网络”或“思政教育网络化”。网络思政研究有如下3个特点:一是网络思政研究文献众多,但多数只停留在网络对思政教育冲击和应对网络冲击的挑战理论探讨上;二是对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和作用倡议多,构建有效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和措施得力的实践少;三是网络思政教育手段和模式构建相对匮乏,效果不佳。与网络思政的理论研究相对应,网络思政的实践也出现了实践多、效益差的特点。有学者引用调查结论显示:目前我国已有90%以上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80%以上。却普遍存在着应用软件、教学资源匮乏和严重浪费与闲置并存的现象。校园网应用领域狭窄,不能满足教学和学习的服务功能,这也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情况[2]。有数据表明,“经常浏览”思想教育类网站的大学生仅占4.5%,“有时去看”的占36.3%,“想看,但不知道网站”的占21.7%,“暂时没兴趣”的占19.7%,“从没看过,也不想看”的占17.8%[3]。究其原因,主要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关注。网络思政横跨了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网络技术人员不熟悉思政教育规律和思政教育者不懂网络技术特性导致了网络思政教育主体的集体失语。因此,目前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思政教育在网络载体上的传播和网络对思政教育的挑战和机遇,而网络技术人员则主要是从网络技术角度添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思政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的简单应用,也不是网络技术简单的添加思政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重新盘点网络资源和思政教育规律,从深度合作交流的层面审视网络思政的作用。

二、网络德育工程建构原则探析

在网络世界,“新的社区形式的诞生把具有相同价值观和兴趣的在线者联系在一起并结成了相互支援和友谊的纽带,这也有可能发展成当面互动”[4],基于兴趣或者目的建立的QQ群、BBS、贴吧、聊天室、博客圈、SNS交友平台(以人人网为代表)都聚集了大量的网络使用者。在这些网络使用者中,以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占据着大多数。因此,不是我们的学生在网络里潜水了,而是我们思政教育者的雷达根本就对这些青年学生视而不见。以网易博客圈为例,随意以“中国大学生博客圈”或者“老王热线”为名称注册的博客圈[5],都能汇集起万名以上的博友。网络社区虽有逃离真实的虚幻和重构,但是作为现实的延伸,“平行地生活在屏幕前的人们仍然受制于欲望、痛苦和个人的死亡”,网络身份“真实性很强,很可能大多数计算机媒介下的通讯使用者以自己的线下身份创造了相应的在线身份”[5]129。因此,要增强网络思政的实效性,就必须从学生加入的网络社区出发,凝聚网络社区人气,让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健全人格和自我成长。

(一)网络民主:激发大学生网络热情的基石

目前,国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把其实施主体限定为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传播内容的把关人”,因此,改善网络思政就是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最佳的传播条件[6]。但信息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身份的平等性和网络局域性,任何一个人既是传播者也都是接受者。网络社区的大学生群体也具有既是教育受众又是教育者的特性。

1.大学和大学生的智慧需要网络民主的凝聚。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有着多元的价值取向。他们比较功利,注重自我,敢于表达自我,但也不一定很高调;对社会现状感慨多,关注多,但不一定事事都保持一致的价值观;自我成长成材愿望强烈,却不一定能有恒心和毅力扎扎实实的去实践。面对如此复杂和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当代大学生,想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引导其成长成才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在充分尊重大学生自我决定自由的前提下,不断凝聚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网络民主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手段和模式。主要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实现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交流、集中和反映,以及政治意愿的表达等。但在高校范围内,网络民主又有着更深一步的意义。网络民主不仅是大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的新平台。

2.网络民主提供了“自我关注”的平台。新的网络媒体为学生的自我关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种学生完全做主的“学生门户网”、网络班级、网络社团里,同学们可以发通知、组织讨论活动、投票等,这样的网络工具将每一个学生都变成网络集体的建设者。强调参与性和自我教育的特性使得自我欣赏的大学生能踊跃的参与网络媒体的建设。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提升,作为博客集成的博客圈为博客智慧的凝聚提供了新的革命性平台。在一个博客圈里,圈主可以设定各种专题类别的日志项目[7],各个圈友在自己日志里将不同的日志推送到圈里。这种既有集体又有个人表达的方式能够系统性的建立学生资料库、话题库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关注和更新也能建立起网上归属感。以博客圈构建的网络组织群体可以让每个有意愿的人都能参与圈的建设。每个参与者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隐名的特征又消融了师生的区别,人人都可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二)学科关联参与:网络思政生命力的保证

所谓学科关联参与,就是指网络思政教育的网络媒体必须以学生学习、研究切实相关的学科教育相结合。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体现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更应有持久生命力学科的深入和与日常教学的关联性。必须在思政教育的网络空间里体现学科的深度和自由参与的民主广度。深度保证人人有获取知识,学习提高的成长机会,广度拓展了个人的参与和兴趣。

1.学科要素:网上网下衔接的教学实践系统。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因此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人才培养进行。我们必须把现有的网络思政系统和教学相结合。网络系统只有在完成学生学习实践环节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和赢得学生的青睐。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延伸阅读少,自主交流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少。因此,网络思政系统可以从学生拓展阅读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一些新的网络功能。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网、文学专题网都有这样的功能。

2.关联参与:网络思政的辐射功能实现途径。“关联参与”定义为交际双方“不断寻找并抓住合适感觉的过程”[8]。学科关联参与即以学科为中心所形成的学科系统的参与。这种学科所延伸的系统包括学科教学之外所形成的网络教学系统、教学实践环节,也包括因为在同一网络系统内所形成的网络近邻关系。学科关联参与的优点是在学生实现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同时又能顺便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和感染。由于学科参与的需要,学生必须访问特定的网络系统,这就在学生网络参与上得到了保证。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一直以来重视高校门户网的建设和网络BBS等的舆情监控,应增加兴趣性互动参与,使学生个人智慧和集体智慧得到有效的引导。

三、网络德育工程构建实践与展望

在国内,对于网络德育工程的建设又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使用德育工程一词更可以体现综合开发网络媒体,实现资源整合。目前,国内高校利用新媒体构建网络德育工程成功经验鲜见报道。但是我国的网络思政教育研究毕竟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有不少成功的探索。研究构建网络德育工程的建构原则及其实践应该学习借鉴这些经验教训。总的来说,目前网络德育平台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网络课程和红色网站形式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另外一种是以学生BBS、QQ群空间、飞信等形式出现的学生通讯和信息交流平台。这些网络媒体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便捷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但从批判的视角而言,这类传统的网络媒体并没能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该有的职责,甚至延伸出负效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研究网络媒体特性和传播规律,也缺乏对信息时代大学生网民“网络身份”的把握。现有的网络德育工程不是以占领网络就是以监控网络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网络世界的无限性、自由性和隐蔽性完全消解了施教者有限的教育手段。以网络课堂为例,丧失了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参与,则该类网站的关注度被减弱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因为隐名形式出现的学生完全可以“潜水”或者“潜往他处”。大学生处于一个学习生活信息化、价值多元化和交际网络化的复杂社会环境中。网络新鲜事物的目不暇接导致学生选择审慎原则的丧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虚化,同时也导致了网络依赖、游戏成瘾、文化存疑和学习成绩滑坡等系列问题。因此,在网络德育工程的建构中,我们应该以学生自主参与的网络民主为基石,从学科关联参与的角度重塑网络文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教育的网络平台。未来的网络德育平台,必须摆脱校园网和传统红色网站单项传输的模式,从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最迫切追求的兴趣点出发,着力解决下列问题:一是打造“网络课堂”,化解课堂教学知识容量少,专题学习研究缺乏的课堂教学现状。二是利用网络民主,凝聚大学生网络注意力,培养大学生博客文化兴趣,化解游戏成瘾和网络依赖的不良习惯。三是实现知识存储网络化,解决目前学生学习资料散落和不成体系的问题,有效实现网络思政教育的沉淀和传承。四是学生自主开发网络资源,提升网络搜索和学习能力。

作者:麻法全 单位:浙江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2):96.

[2]汪银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其分析[J].江淮论坛,2005(01):170.

[3]贾洪鉴.浅析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7(04):55.

[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郑波、武炜译.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0.

[5],中国大学生博客圈,老王热线(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人民检察院员工设立的以维护权益,预防犯罪为宗旨的博客圈)

[6]徐绍华.影响和制约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4(08):23.

篇(4)

关键词 网络 局限性 3I 思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33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离开网络依托就显得举步维艰。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态、认知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将网络工具的传播特点及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

1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限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了挑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条件、内容、方式的局限日渐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倒逼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条件局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点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因素。因为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①当思政教育特定在某个时间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进而影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观念、意识培养。可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

(2)内容局限。当前高校教育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文化建设仍简单停留在信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信息内容单一、乏善可陈,更新缓慢、传播滞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无界性,给高校网络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互联网英文网站超过80%,西方网络敌对信息的冲击,以及国内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效果,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只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不断从学生、家长、社会、行业吸收新鲜的有用元素,及时分享、适时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3)方式局限。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对等的,“你说我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得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行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网络微平台,有效化解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础上,紧抓“两个把握”,原创性地开拓了“3I”局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2.1 紧抓“两个把握”

(1)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态势。网络信息传递迅速、获取途径多、信息含量大、交流双向互通全球化、国际化优势明显,自然衍生出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与便捷性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②因此,基于网络微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态势,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会热点,掌握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对整个网络特征的把握,以对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动向,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权,以构建一个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网络思想舆情导向。网络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宣扬负能量,进行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网络的思想舆情导向,全程舆情监控,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做好舆情前瞻预判,把握网络文化教育政治导向,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③

2.2 开创3I局面新体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的局限,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的“微观固事”微信平台和“微固快讯”学生事务办理网站开拓云服务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学生日常通知、事务性申请等通过网络微平台执行,实现学生全覆盖、无纸化办公。

(2)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面聊”平台,开创性地建立“班级云日志”,作为学风建设创新举措,让高校思政工作者从云日志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联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设网络学习微平台――“小微网校”。“小微网校”秉承“私人定制,无微不至”的建设理念,将学院专业课重难点梳理成条,绘制专业图谱,汇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视频公开课,托送行业动态等;同时,线下开展工程训练小班,为学生开展定制式引导和服务。

(2)建立微固创新人才库,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经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创新人才库的建立还有助于校友工作的开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教育双向通道,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在教育中被动从属地位到主动创造性地位的转变。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扁平化传播的特点,我们拟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对等沟通交流的媒介,此举既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也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导师,了解专业动态。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创新体系立足实际,发挥了网络文化育人优势。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导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认真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网络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① 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9):92-93.

篇(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大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了解当前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析在网络环境导向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网络环境导向下的大学思政教育方面还存在的诸多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的观念

虽然当前我国的大学网络覆盖率以及达到100%,甚至很多高校的实现的全面的无线覆盖,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的影响,这种新型媒体只是改变了大学生基本的认知方式或者成为一般的社交工具,却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学师生对于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想法特别缺乏,思政教育工作没有做到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网络环境的变化,这严重制约了大学思政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效果的呈现[2]。

1.2大学生思政教育缺乏网络平台

与当前网络覆盖率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却没有一个有效统一的教育平台,而很多的高校辅导员也无法通过网络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说教,灌输教育的阶段,这种单一教育方式对于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提高有着非常大的限制,也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1.3网络思政教育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在我国对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早,但是对于这一块的研究多数着眼于对于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如何组织大学生利用网路平台开展有益的网络文化活动,并就如何避免不良的信息对学生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而至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研究就非常的缺乏,这就导致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制度方面非常的不健全,有些领域甚至出现的空白的情况,因此这也是造成我国网络环境导向下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不顺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网络环境导向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网络环境导向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的一些建议措施,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网络文化修养

大学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是大学思政教育开展的实施者,其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对于网络信息的应用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应用水平的高低。因此,网络环境导向下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对他们的网络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大学思政教师以及辅导员的网络信息水平,促进其可以有效的将思政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效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的全新的育人理念[3]。

2.2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

提高大学思政老师进而辅导员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必须要加强校园网络等硬件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日程,以提高高校网络建设的总体水平。同时,注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站、微博等新媒体取得了巨大发展,其相对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构建时一定要注意对于这些新媒体的利用,将这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网路思政教育平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深度。另外,在网络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大投入维护的预算,确保网络设施运行的安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给大学生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2.3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制度

通过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方面的研究,不断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制度,以给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一个可靠的制度保证,并且在此基础加强立法,再结合高校的相关规定使得高校的网络管理可以做到有法可以、有章可循。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大学的网络行为自律,网路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只有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运用新媒体的道德和法律教育,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机遇和挑战

0 引言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无论在数量还是活跃程度方面都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心智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改进和加强思政工作的方法,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使网络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真正达到“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工作目标。

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在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务的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1.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极大的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跨域地域、语言、文化的限制,交流和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高开放程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传播,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由原来的封闭向开放,由原来的灌输式转向参与式,互联网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延长了思政教育的时间。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平均为21.7小时,学生网民的该统计数据要高于平均水平。网络的即时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课堂的限制。互联网的交互性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间施与受的关系,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参与施教过程,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1.2 互联网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问题和挑战。它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施教手段等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深层次的震荡。

互联网中的某些错误理论、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负面影响。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使得网上信息繁杂,难于管理,其中有很多错误、不健康和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影响。

对于某些学生个体而言,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消磨意志,泯灭理想。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功效

2.1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

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多采用专业的政治教员利用规范化的材料,难以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2]。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切实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表现形式。比如,近几年多部高水平的红色影视作品,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网站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开放留言板块,让学生交流观后感想。

2.2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平等性,做到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自由、开放、平等的特性对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冲击。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以说一不二的管理者自居,要转变成为竭诚为学生服务的朋友,让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被广大学生接受的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2.3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灵敏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无所顾忌地、更加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洞察、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例如,大学生往往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借热点问题发生之际,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想状况调查。[3]

2.4 利用网络扩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延伸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场所,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摆脱8小时的束缚。在互联网扩大思政教育空间、延长思政教育时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最终达到让学生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求学。

3 网络时代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关系

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二者共同发展的原则,切不可出现两个极端。只有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同时利用网络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才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应将理论知识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精通网络技术,又具有高深理论水平的新时期网络思政人员。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备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又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网络信息动态,真正担当起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思政工作的重任。

3.3 强化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进行舆论引导

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监督和管理的任务,特别是在发现学生有错误观点和认识之后应能用的思想、观点、立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针对学生集中讨论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雅的学术文化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影响[4]。

3.4 提高政治敏感度,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互联网上信息流动速度极快,且网络对信息往往具有放大和歪曲作用。另外,互联网的出现为一些社会矛盾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渠道,反映到网上时,容易造成过激言论,怨气过于集中的情况如不及时疏导,也会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5]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稳定的敏感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科学预测出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干预和引导。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同时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状况,探索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举措,让思政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占领新阵地把握主动权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

[2]温海芳,谢克敏.网络思政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 中国远程教育,2002.

[3]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

篇(7)

关键词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ased on Internet

ZHOU Lingyan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Abstract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s a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life, vision has brought great improvements,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college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lso ushered in the era of challenges. From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gan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ource from the elements, processes, results analysi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aspect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clusions: First, the most fundamental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actual effect; second play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the spread of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rd, the basic tas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this stage is to cultivate literacy, th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of education; four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and corresponding demand for college as the ultimate goal; fifth, a sound legal system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fundamental ways.

Key words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大学生这个网络主体的人数越来越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表明,每10个大学生就有7.2个网民的比例计算,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在校大学生网民高达1826.32万,是中国上网群里的最大比例人群。对于大学生而言,上网的用途主要为:购物、查找资料、学习、游戏、娱乐、聊天、下载、阅读、新闻、邮件等基本用途。当然,在这其中,上网聊天和娱乐的比例占总人数的50%以上。网络科技的发达为大学生们带来了新时代的视听盛宴,这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相较于传统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了庞大的信息资源库,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体育、科技、金融等各个方面。丰富的资源库让当代大学生们的生活、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也趋向于多样化,形成新时代双向性教育模式,使得教育更加趋向于民主与平等,从而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自我性格。

网络因其开放性、隐蔽性、及时性成为大学生的新宠,同时也为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困恼:过多信息的无效筛选、不良信息的传播性等让大学生这个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动摇,从而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同时,在目前的国际互联网的各类信息中,80%以上的网上信息以及95%的服务信息均是由美国提供,我国在信息传递中所占份额仅占0.1%,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的思想、民族认同感对大学生网民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网络低俗的消极文化让学生真假难辨。由此可见,网络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迫不及待。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概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广义上来看,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实施的教育行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就是当代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在这其中,包括了教育客体及与其有关的他人和社会之间发生的一切作用。从狭义上来看,是指教育主体使用教育手段对教育客体所产生的有效用的结果,从某一方面来说,它反映的是教育主体希冀能够通过教育手段希望能够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它能够通过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表现教育手段的有效性,是一种检验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区别的,因为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特性带来的(下转第135页)(上接第61页)就是和传统教育不同的特征:在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主动性不再取决于教育主体,而更多的是取决于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互动,是一种平等的、开放式的学习,因此,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具有互动性的;网络的特性绝对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网络的开放性、隐私性、便捷性、新颖性在为教育客体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选择”的伤害,网络的无序传播、舆论的多元化传播、信息中复杂的内容,在产生积极效用的时候很可能出现一些非预期的效用或者是错位的消极效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双面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效用的存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一个效用产生负面效用后,可以采取其他的教育手段进行互补,或者利用另外一种传媒方式进行弥补,从而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互补性。

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思考

3.1 建立对话模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首先是要建立在网络中的,而网络具有开放性,给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建立的是平等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双方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平等的交流平台打破的不仅仅是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打破的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隔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强迫性地将教育内容传递给教育客体,教育客体只能被迫性接受教育主体灌输的内容,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占据主动地位,无法直接阐述出教育客体自我的认知过程。缺乏交流的教育课程使得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产生思想上的隔阂。而在网络平台中的交流,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存在于同一个平等的平台中,双方是同等地位的个体,双方能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从而消除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间的隔阂,让双方在不断的自我认识、精神沟通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平等的交流平台能够促进教育客体主动进行思考。双方的一种交流,一种合作,而不是传统式的单方面灌输。对话模式能够让受教育者主动追求道德上的提高,不断地修炼自我,提高自我。当然,对话模式对于教育者的要求相对而言有所提高,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及时发现教育客体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将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引导,将大小道理陈述清楚。

3.2 提高教育主体素质

教育主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执行者,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教育者本身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客体的思想,所以要提高教育传播主体的综合素质,创造最佳的传播者条件。教育主体自我的声誉以及形象受到自身知识、素养的限制,所以作为教育主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育主体应该对自我需要进行教育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上有所专门研究,成为该方面教育的专家,能够获得一定的权威性,才能够使得自我在教育客体的教育过程中满足需求;第二,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在网络上应该表达客观、公正的信息,使得教育客体能够接收到足以信赖的信息;第三,教育主体需要在网络上下均能成为道德模范,能够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够以足够的表率作用、个人魅力影响教育主体,增强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3.3 健全网络法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