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如何做好证券投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如何做好证券投资

篇(1)

【关键词】吉林;工薪阶层;证券投资

吉林省吉林地区的国民经济在快速发展,工薪阶层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据统计,2012年吉林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15%,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占个人所得税总额的50%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收入在不断增多,其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以往的“工薪阶层都是低收入者”的观念也日益被淡化。

而随着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防范风险的能力也在同步增强,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证券投资的经济条件。

一、吉林省吉林地区工薪阶层证券投资面临的问题

1.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上涨过慢

对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来说,收入主要有两个来源——工作收入和理财收入。由于目前大部分工薪阶层的理财观念比较传统,加之我国整体理财的条件不够成熟,理财收入相当有限。相比而言,工作收入在工薪阶层的经济来源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他们理财的重要基础,更是工薪阶层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而2012年联合国公布72个国家工薪阶层收入,人均月工资1518.48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9327元;中国人均月收入为702.31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为4134元,两者相差近一半,显示中国工薪阶层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的一半。这个结果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收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确实偏低。2012年吉林地区工薪阶层人均收入仅有30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4134元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个影响吉林地区工薪阶层收入的因素就是工资上涨过慢。据调查在2003年-2012年之间,处在社会中间阶层的工薪阶层的薪水上涨速度最慢。

“从2006年开始,工资就再也没有涨过。”这是吉林市受访者张莹的话语。张莹在吉林市的一家大型国企工作了10年,从2003年-2006年,工资从4000元/月涨到6000元/月,但从2006年至2012,工资仅从6000元/月涨到了8000元/月。类似于张莹这样的情况在吉林地区比较普遍,工薪阶层工资涨速过小是个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物价的上涨,固定的工资收入中用于必要生活支出比例必将增大,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必将减少。

2.投资理念相对趋同

目前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大部分处于20周岁到60周岁,其中25周岁到50周岁的人群比重最大,也就是处于家庭事业发展期和成熟区这两个人生阶段的人群比重最大。他们对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有诸多近忧远虑,认为自己的工作前景、子女未来教育、父母养老送终、健康身体的保障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资金的变现能力、货币的流动性等方面有较多要求,所以投资的基本目标比较一致,都是为了获取正常工资外的收益来满足生活所需或者对未来的保障。

3.选择投资对象比较困难

这两个人生阶段的工薪阶层正处于人生的旺盛期,无论是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还是对社会的了解都使他们工薪阶层在基本生存需要上有所满足的前提下,开始更多地关注能实现提升生活质量、改善消费品位的相关项目。他们不仅对旅游、健身、美容、娱乐等方面有普遍追求,而且对教育、房产、汽车、人际关系的维系有较大的差异性支出,所以在能使有限的经济收入用于实现更大的效用水平方面的证券投资策略组合方面也有不同的要求。

4.工薪阶层缺乏专业的证券投资知识,不会运用专业的方法解决投资问题

在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金融专业毕业,他们的专业各种各样,对证券市场的了解更是有限,更不用说一些专业的分析方法,投资方法了。他们对分散投资的报酬率,债券的价格变化,以及投资方向都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有一些工薪阶层还喜欢看一些投资理财书籍进行投资,但是市场上各类投资理财书刊汗牛充栋,真正有价值的、有实用操作且简单可行的方法几乎没有,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一样,照本宣科会害死人,反而走进一个误区。

二、对吉林地区工薪阶层面临问题的解决建议

1.以不同收入水平分类分析,根据资金实力进行投资选择

虽然同为吉林地区的工薪阶层,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

(1)低收入者一般应该采用比较传统与保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比如购买国库券。

(2)中等收入的工薪阶层一般投资观念相对传统,家庭的理财观念要求绝对稳健。所以他们应该每月做好支出计划,除正常开支外,可将剩余部分分成若干份进行重点证券投资产品的投资理财,切忌广而全,频繁交易。而对于风险较大的股票市场,考虑到工薪阶层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专业知识也相对匮乏,可以不做重点考虑。保险、基金和国债等投资产品仍是该收入水平工薪阶层的主要选择。

(3)至于高收入工薪阶层的证券投资策略中,可以考虑将大部分资金用于进攻型投资,更大地发挥“钱生钱”的功能。而又考虑到风险因素,“攻”的资金中又可以分为“稳攻”和“强攻”两部分。对于稳攻部分,有一定投资理财概念的人可以选择购买一些市场波动度较小、预期报酬较稳健的证券产品,如混合型基金、大型蓝筹股等,力求年收益率达到5%-10%的水平;强攻部分则为某些高风险高收益发证券产品组合。可以考虑在专业理财规划师的指点下,将部分资金投入各类预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上。

在证券投资中,既要有对单个股票和债券、基金行情的把握,又要具有投资组合的理念,以适度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总体而言,在为工薪阶层制定证券投资策略时,要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不同需求目的以及对不同价格与风险类型产品的需求弹性,从而在保障他们现有资产与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实现未来资产价值与质量的提升。

2.以不同风险偏好分类分析,把握各类证券的风险特征,设定合理的风险和收益目标

风险偏好类型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年龄、收入、性别、经历和个性等具体因素。在吉林地区,年龄较小的工薪阶层不畏惧失败,所以多为风险趋向型投资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于风险的态度逐渐表现为中立型甚至规避型。总体而言,在吉林地区大部分人都属于风险规避型和风险中立型,对证券投资风险的整体承受能力相当有限。

(1)对于风险中立型的工薪阶层来说,可以采取在高、中、低风险型的不同投资工具中设置不同比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当然也可以将资金主要投入风险中等的债券和混合型基金上,这样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分析比较集中的品种,从而获取更高收益。

(2)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一方面可以采取在吉林购买国库券、债券基金、货币基金为主的简单投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各种年度报道与评比结果,选择有较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进行集合型证券投资。相对而言,由于货币市场基金与其他低风险理财产品相比较,在收益率相当的情况下,在投资门槛和流动性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可以满足偏好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对资金的高流动性和对收益的稳定性的综合要求,所以建议这部分人群首选作为投资工具。当然,随着吉林地区证券投资理念的深入,证券行业的发展,指数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均可以成为低风险的证券投资产品。

(3)对于风险趋向型的工薪投资者来说,可以增加证券投资新品种的比重,因为往往新产品在高风险的后面也隐含高收益。

参考文献

[1]吴革斌.浅谈如何做好家庭理财[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

篇(2)

2006年是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管理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一年,其主要突破,一是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这两大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二是我国在欧洲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级会计师资格、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设考,表明中国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选拔已走向世界。可以说,2006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为了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2006年9月,中国保监会了《关于保险业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业自2007年1月1日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报表;11月27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证券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6]22号),《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及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6]23号),《关于期货经纪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6]24号),要求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证券投资基金于2007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国家国资委也作出了类似的部署,要求中央企业在2008年底前全面执行新准则,其中,24家中央企业于2007年1月1日率先执行。2006年12月31日,财政部了《关于贯彻落实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会[2006]22号),特别强调各部门应协调一致,注意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与政府审计、证券、银行、保险监管和税收政策的协调与衔接,使政府监管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监管环境,确保两大准则体系的平稳过渡和全面实施。2006年3月,浙江省财政厅发出了《浙江省做好〈企业会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新准则宣传培训的力度,做好新准则的模拟测试、新准则实施准备和实施协调。目前,总的来说,新准则实施四个多月来,各方反映良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平稳、顺利实施。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

(一)《企业会计准则》在《会计法》中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

《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现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会计法》应明确指出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地位,制定、修订程序和要求等内容,明确企业会计准则的法律渊源及地位。

(二)企业会计准则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会计准则体系作为一个会计法规部门规章,对企业有一个约束力。与此同时,《公司法》中有一章规定财务报告要按国家规定的有关会计制度执行,并进行分配;按新《企业会计准则》,有一部分会计计量要采用公允价值计价,虽然净资产有增减,但无实质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在此,企业利润如何分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关系的协调问题

我国早期会计利润基本等于税务利润,现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采取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原则,与我国原相关税实施细则计算的税务利润的差距越来越大。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服务的,这与税收强制性的特点及保证国家政权建设、公共服务需要的目标不同。但会计利润与税务利润两者如何减少差异、减少会计与税收的协调成本值得研究。

二、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协调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除此以外的大多数企业执行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从企业方面来讲,目前还有执行财政部的、自1993年7月1日起执行的13个分行业会计制度,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同企业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两者怎样才具有可比性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值得研究。

三、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人才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事物、新业务层出不穷,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前提下,价值量的认定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和现值,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赋予企业会计更大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而且,有些职业判断往往是可操作利润或最有可能引发争议的地方,这进一步加大了职业判断的难度,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日益成为突出问题。目前,全国会计从业人员有1200多万人,截至2006年底,浙江省持证人员有64.7万人,在岗人员有59.8万人。其中,无技术资格者361749人,初级资格182486人,中级资格73163人,高级资格4816人,会计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财政部近期的十年规划拟打造全国领军人才1000名,浙江省也在2006年开始启动了浙江省地方高级会计领军人才培训工程。目前,浙江省地方领军人才培养已29名,各级地方财政部门也在加紧对当地骨干会计人才的发掘、培养工作,全省呈现出会计人才(特别中青年会计人才)队伍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浙江省不断完善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评价标准,高层次会计应用人才资格进一步向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会计工作第一线人员的倾斜,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申报实务型的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推进会计实务型应用人才的发掘、培养和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会计监管问题

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从企业内部来说,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基本建成了对外财务报告主体的会计核算体系,但原来政府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基础监督(如账簿设置、会计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监督)逐步“内化”到了企业中。从前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有些公司由于内部监督控制机制不健全,不能发挥对经理人的有效制约作用,导致管理当局“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因此,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如何做好会计监督工作、为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成为新形势下急需解决的新问题。而加快建设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因此,在企业内部迅速强化内部控制更为必要,要及时建立和完善与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相配套的内部管理制度,如公允价值如何判断?减值准备如何计提?新企业会计准则情况下会计原始凭证有什么要求,凭证何时具备?有什么要件等?要从政府层面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包括内部会计基础工作的重整)和引导、实施。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在2007年全国会计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会计管理工作还将再上一个大发展台阶,一个外有准则,里有内控,中间有信息系统,手中有会计数据,基础有人才,眼中有世界,脑里有国际战略,根本保障有完善的法规体系的美丽蓝图将呈现在人们面前。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财政部早在2006年就开始加快了内控建设的步伐。2006年7月,财政部成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委员会,专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制订咨询意见。目前,又了内部控制建设大纲,制订工作计划,组织研究了一批内部控制课题,建立了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共同参与的内控联席会议制度。财政部牵头起草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指引框架,加强与国外内控标准制定机构的经常性联系,争取用3-5年的时间,基本建成既融合国际先进经验,又体现中国特色的企业内控标准体系。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前,先以上市公司、金融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为重点,结合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审计工作,探索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强制披露机制和注册会计师专项审计制度,硬化制度要求,强化监管服务,既要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政策引导作用,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注意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引导有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咨询业务,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由传统审计业务向高端性、高附加值业务转轨,从而为贯彻执行新准则、提升中国公司治理水平、加强企业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提供内在机制的保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外部监督,建构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当前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一是要鼓励会计师事务所扩大非审计类业务的开拓;二是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努力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经济鉴证和企业服务中的作用。

篇(3)

近年来,股票市场的变化致使我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波动明显。本文以深沪两市8家证券公司最近3年的年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股票市场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行情看好,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偏高;而2008年由于股指深度下挫与股票市场交易萎缩,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大幅下滑。对此,证券公司应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股票市场 ; 证券公司;经营绩效;风险预防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2007307

中国自1985年9月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以来,证券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3月25日,中国已有107家证券公司。当前,我国证券公司所从事的是资本证券业务,但从所有的证券公司财务报告来看,有关股票发行承销、股票、股票自营买卖、股票投资咨询等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几次周期波动,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一直处于巨亏或巨盈的状态。例如, 1994年8月1日―2001年6月30日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持续攀升,从而使证券公司取得了巨额经营回报;而2001年7月―2005年12月由于股票市场的调整、震荡、股价指数下滑,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出现剧烈波动或持续下降,尤其是其自营投资大量亏损,导致4年中有19家证券公司倒闭或被接管。由此可以看出,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取决于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与股票市场行情具有某种黏合关联,而且此种关联在我国股票市场震荡剧烈时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利用2006年1月―2007年10月股票市场股价一路飙升和2007年11月―2008年11月股票市场股价又急速下跌这两个时段,分析股市行情与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关联性以及股市行情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作用成因,并从风险防范角度提出消除股市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回报影响的建议。

一、 文献回顾

1.国外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并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以股市环境变化为视角对证券公司的经营表现进行研究的文献尚未发现。在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方面,Dolvin特别强调上市公司的质量与证券公司经营的关系。他认为证券公司的发展以上市公司为依托,良好的上市公司群体无疑有利于证券公司的良好发展[1]。在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方面,Santomero和Babbel分析了风险度量问题,强调公司要正常发展就必须建立一个风险控制系统[2]。此外,Cummins从另一角度论述了风险控制问题。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促进证券公司发展的最好武器,同时各种各样的创新也体现了这个行业的风险资产多的特征,因此如何做好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3]。总的来看,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特征是切入点窄、缺乏系统性,并且仅以专题形式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某个方面加以研究。

2.国内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的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证券公司经营风险与回报问题的学者也不多。陈道江首先提出了我国券商的经营风险问题,并基于三个方面分析成因:(1)证券市场主体制度性缺陷。由于国有股和流通股的人为割裂,导致证券市场上集聚了很大的系统风险。(2)交易机制的缺失。券商目前的经营困境与我国当前市场交易机制的缺陷有关。我国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是一个单边市场,赢利的方式只有低买高卖,跌则亏、涨则赢。(3)经营模式单一。当前中国券商主要局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业务和自营及委托理财四项业务,佣金收入占中国券商收入的1/2上,利润总额的90%以上主要集中在这几项传统业务上,而在企业并购重组服务、投资咨询、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和交易等一些创新型和延伸型业务上则进展不大[4]。伍兵研究了我国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他认为,从2002―2005年我国证券公司出现全行业亏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原因之一是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造成证券公司一条腿走路的局面。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的严重失衡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安排上的另一重大缺陷。尽管我国的企业债券出现得比股票早,但其发展却相当缓慢。目前企业直接融资主要来源于股票市场,这样就使得证券公司的业务增长不得不极度依赖于股票市场的表现[5]。此外,马庆泉提出了为挽救证券公司而挽救股市的观点,即搁置股权分置问题、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抓好上市企业的诚信问题、优质企业国内上市、股市的单边性质问题以及处置高风险券商[6]。上述文献表明,国内学者大多从宏观角度研究股票市场运作对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也有学者从完善内控机制角度对证券公司的危机处理加以论述。

二、实证分析

1.变量设计

目前衡量公司经营回报的指标有很多,如净利润、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等等。本文将选取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作为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评价指标。所谓营业收入是指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日常各项证券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取得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净利润是证券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的差值。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价值的基础性指标,计算方法为净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每股收益有基本每股收益与稀释每股收益之分。基本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而得出的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是以基本每股收益为基础,假定公司所有发行在外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均已转换为普通股,从而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通过计算而得出的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比率,它反映证券公司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该指标值愈高,投资所产生的收益越大。净资产利润率有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与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之分。全面摊薄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该指标强调期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反映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状况。加权平均的净资产利润率等于报告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平均净资产。该指标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映公司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2.研究假设

在深沪股市1 6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8家证券公司。本文以这8家证券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其2006年、2007年以及2008年的财务报告中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利润率、每股收益这四项指标的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深沪8家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数据列示单位:亿元

通过数据比较,笔者发现8家证券公司中至少有7家2007年的数据均高于2006年与2008年。由此可以认为,8家证券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数据的总体均值分别高于2006年与2008年,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本文将采取构造密度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的方法,将2007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的总体数据界定为样本组,2006年与2008年营业收入等四项指标总体数据界定为2007年样本组下相应的控制组,并对表3与表4的X与Y两个总体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的可能性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2: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营业收入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3: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4: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利润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5: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6: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净资产利润率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7: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6年度的控制组。

假设8:证券公司2007年度的每股收益明显高于2008年度的控制组。

3.数据处理

4.原因分析

通过对深沪8家证券公司近3年数据处理可以看出,与2006年比较,2007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涨幅明显;与2007年比较,2008年证券业上市公司经营回报跌幅显著。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股票市场行情变化是促成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频繁波动的本质因素。这是因为,与股票投资相比,债券投资的收益率显著偏低。尽管2006―2008年间,银行多次调整利息,但投资者仍对投资股票感兴趣,缺乏对债券的投资热情,进而不会深度影响债券的供求关系以及债券的价格。然而,2007年与2008年是我国股票市场剧烈震荡的两年,股价的波动影响着投资者对股票投资收益的预期,股指的涨与跌与投资者经营股票的投资热情以及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证券公司的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证券买卖的佣金是公司收入的最主要来源,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费与自营投资收益总计占到营业收入的72%以上。由此可知,股市行情决定股指走向,股指变动影响股民的投资热情,股票的投资行为改变着证券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从而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表5深沪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组成的年度数据比较分析单位:亿元

(1)2007年股市行情攀升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激增

图1和图2显示了2006―2008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的股价走势图。从两走势图看,2006年股价波动很小,股价增长缓慢[7],2006年1月4日,上证指数开盘价为1 163.88,深证成指为2 873.53;2006年12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价为2 675.47,深证成指为6 647.14。然而,2007年股票市场的表现超越了投资者的想象力,勇夺全球主流资本市场涨幅的桂冠。其中,2007年10月10日上证指数涨幅达6 124.04,深证成指涨幅达19 600.03,两市同时创下股票市场建立以来的最高点。从图1与图2的走势图中可以看出,2007年前10个月股指陡峭攀升,加速了场外资金的入市,股票与基金投资者纷纷通过证券公司开户赚钱,证券公司也格外重视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笔者认为,2007年不断刷新的指数高位与成交水平归因于两点:一是羊群效应[8]。大量理论研究发现,2007年的股票投资者具有高度的“羊群效应”的倾向。所谓“羊群效应”是指由于对信息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从众行为。2007年前10个月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的投资者与日激增,众多投资者处于疯狂的群体非理性状态。二是正反馈交易策略[9],即利用反馈机制制定交易策略。通俗地说,是指在价格升高时买进股票,价格下跌时卖出股票。2007年股价指数由年初开始连续10个月走高,这种行情恰好迎合了股民的兴趣。这段时间急于入市或放大交易的股票投资者都有使用正反馈交易策略的倾向,部分股票投资者会采用“盲从”或“跟风”等正反馈行为,追随股票市场的潮流,蜂拥购买各类上涨的股票。羊群效应与正反馈交易策略的有机叠加,促成了几乎全民炒股,全民致力于赚钱的疯狂。从表5来看,2007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比2006年大幅增加,其中增幅最小的是长江证券,达3.4倍之多,增幅最大的是宏源证券,有7.2倍之多;借2007年股价大涨之际,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投资成果丰硕,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也均有攀升,这些都可以从表4数据比较中得到印证。

(2)2008年股市行情暴跌导致证券公司经营回报下滑

2008年是股市暴跌的一年。上证指数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5 265.00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1 820.81,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1 664.93点;深证成指2008年1月2日的开盘价为17 856.15点,在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6 485.51点,其中在10月28日经历了最低点5 577.23点。图1与图2也显示了深沪两市2008年的股价走势。截至2008年年末,有85%以上股市的投资者处于亏损与严重亏损状态,深沪两市股指持续走低销蚀了我国数以万计投资者的资产。2008年股市急速下挫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小非”解禁[10]。数据显示,2008年共有1 245.97亿股“大小非”解禁,其中股改“大小非”942.73亿股,新老划断后IPO“大小非”303.14亿股。 “大小非”解禁使得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东将发行价位极低的大小非流通股带入股市,按照现实高额股价的标准套取现金。由于 “大小非”解禁,股市大额资金流向了少数“大小非”的持有者,造成其他投资者全面亏损,严重挫伤了众多投资者的信心与投资热情。二是金融危机对股票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影响。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也波及中国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2008年下半年,我国外贸企业出口额锐减,数十万家企业倒闭,就业与择业矛盾异常突出。在社会需求收缩的背景下,绝大多数股票投资者对经济晴雨表――中国股市的预期缺乏乐观。“大小非”解禁与金融危机相互叠加,再加上投资者“追涨杀跌”的心态,使得股票投资者对2008年的投资极为谨慎,尽可能放低股票交易量,做到“优中选优”。从表5可以看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费净收入急速下滑,跌幅均在30%―50%之间;在证券公司自身投资方面,8家证券公司中有7家出现亏损,其中有4家净收益降幅超过了60%。此外, 2008年8家证券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全部为负值。

三、 结论与建议

2006―2008年我国证券公司经营回报波动明显,且波动规律与股市行情波动基本吻合。本文分析的结论是:第一,股票市场行情攀升,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良好。第二,股票市场行情惨淡,证券公司的经营回报也明显下挫。第三,合理预测股票市场行情和实施风险管理,将会提高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总体水平。基于此,证券公司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规范自身经营行为:

1.重视对股票市场风险的预测

证券公司的证券买卖业务、自营投资业务以及所属金融资产的公允计价均与股票市场的价格行情密切相关,因此,证券公司有必要搜集各种有效信息,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走向,科学预测与评价股票市场的短期发展方向与长期运行规律[11],并通过构建股票市场风险防范体系规划公司的各项证券业务。

证券公司需要关注的股票市场风险主要有:第一,经济循环风险。经济现象同自然界一样也存在循环现象。经济繁荣、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经济复苏是经济循环的四个阶段。在经济循环的每一个阶段,股市的风险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往往是股市最牛阶段,但其风险也将增大。随着经济的衰退直至进入萧条时期,股市也从不断走低直到极度低迷。当经济进入复苏早期,股市也会先知先觉,走在经济复苏的前面。第二,币值及利率变动风险。人民币币值是否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市。如果币值贬值比率高于股票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就会退出股市,选择收益率比贬值率高的投资项目进行保值。同样,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它的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更直接,利率的提高和降低会影响股市资金的供应量。在利率不断走低的前提下,股市会逐渐走高;利率呈上调趋势时,股市则会呈下降走势。第三,政策法规风险。政策法规的制订、实施及变更不仅影响整个经济,而且对股市的影响也意义深远。比如国有企业的国有股及法人股的处理以及2009年意欲重启IPO等。尤其是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新法规的出台实施或现有法规的重大修改都会对股市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政府根据股市的冷热程度出台一些鼓励投资或扼制投机的政策也是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

结合上述风险考虑,证券公司必须对币值及利率的变动、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政策法规有全面的预测与辨析能力,积极地对各项风险加以预防与化解,努力降低证券买卖收益的波动幅度,合理确定证券自营投资方向。

2.加强对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

证券自营买卖主要指证券公司开设证券账户买卖有价证券并获取收益的行为。证券自营买卖的操作情况影响着证券公司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这两项数据的变化。表5中近三年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这两项数字的显著差异及每项数字在相应年度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说明证券自营买卖也是证券公司经营回报的重要来源。因此,证券公司对自身投资操作风险的管理与预防不可小觑。笔者认为,证券公司作为股票投资者,需要从如下方面管理投资操作风险[12]:第一,股票的选择。股票市场的股票并非都有操作价值。证券公司在选择股票时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行业范围。公司选择个股时要考虑到行业因素的影响,尽量选择高成长行业的个股,避免选择夕阳行业的个股。第二步,分析所选定行业内各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股市也是如此。公司需要分析行业范围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情况、管理情况、市盈率等众多财务指标、未来发展前景、利润预测、已存在或潜在的重大问题,确定各家公司股票的合理价格,进而通过比较市场价位与合理定价的差别来进一步压缩股票选择范围。第三步,运用技术分析方法。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证券公司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分析方法,结合所确定范围的各家股票的周期性波动图表,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选择超跌个股。第二,时机的选择。股市并非每日都有盈利机会,行情有明朗与不明朗之分,操作就有可做和不可做之别。从总体上讲,股市操作就是在上升的趋势中逢低买进,在下跌的趋势中逢高抛出。证券公司在股市具体操作中需要更多地借鉴技术分析方法,可参考的方法有置位操作与破位操作等。置位操作的原理是在股价上升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回调到重要的支撑位上买进;在股价下跌的趋势中等待股价反弹到重要的压力位上抛出。破位操作的原理是当股价涨破一个重要的压力位时顺势买进,而当股价跌破一个重要的支撑位时则顺势抛空。其实,证券公司的投资操作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本文仅为证券公司提供投资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思路,期盼证券公司借股票市场行情之势创造更多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 Dolvin, S.D. Market Structure,Changing Incentives,and underwriter Cert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2005,28(3):403-419.

[2] Santomero,A.M.,Babbel,D.F.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by Insurers:An Analysis of the Process[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7,64(2):231-270.

[3] Cummins, D.J.Convergence in Wholesale Financial Services:Reinsurance and Investment Banking[J].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5,30(2):187-222.

[4] 陈道江.我国券商危机的现实分析与对策思考[J]. 学术论坛, 2005,(10):66-73.

[5] 伍兵.我国证券公司生存危机的外部制度与内部治理缺陷[J].求索, 2005,(4):23-25.

[6] 马庆泉.面临市场化与国际化竞争的中国证券业[J].中国金融, 2004,(15):55-56.

[7] 王德河.股票价格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6):71-76.

[8] 崔显林. 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与对策[J]. 经济理论研究, 2009,(4):49-51.

[9] 何剑,姚益清. 基于正反馈交易理论的中美股市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 2009,(2):10-13.

[10] 李健夫.解决“大小非”问题与拯救中国资本市场[J].社会科学论坛, 2009,(4):124-151.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企;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10-02

1 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以各项财务活动、财务关系为中心展开的一系列的管理工作。从整体上来说,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大致上会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筹集资金,二是高效的运营资金,三是利润的分配管理。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企业进行财务管理,都脱离不了这三个步骤。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比较简单,严格的按照各种计划进行生产,所有的经营盈利工作都在掌控范围内,企业财务工作需要面临的风险比较小。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也进行了体制改革,虽然在企业性质上仍然属于国家所有,但是其经营运转也必须参与市场竞争,也就是市场经济环境会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2008年以美国为首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产生了影响,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上的变化,都会直接的体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这次金融危机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危机使企业的资金运转产生困难。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资金都是维持企业运转最基本的源动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企业的资金能够顺利的流转。国有企业从其发展历程以及行业属性上来看,往往具有融资方面的优势。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风投资金,在过去都很愿意对国企进行各种资金支持。所以资金运转对国有企业来说,在过去并不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与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比,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波及到了国企的融资。这种对国有企业资金上的冲击表现在多方面:金融危机造成了股市持续低迷、外国资本开始纷纷撤出中国市场、本土资本市场紧缩、商业银行信贷收缩等,这些都对国有企业的资金链产生了冲击,资金运转产生困难,直接导致企业的各个运转环节受到干扰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可避免的要应对这些危机带来的后续影响。

第二,金融危机使得企业的资金运营产生困难。金融危机的到来,除了影响资金筹集环节外,对营运环节同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资金运营,通常包括对现金的管理、对金融资产的管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以及存货的管理等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内外市场需求减少,之前已经确定的订单被取消、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内通货膨胀又使得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运转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企业的存货增加,销路不畅,已经销售货物的账款迟迟收不回来,三角债现象日益突出,坏账比例增加,现金流运转出现困难,企业陷入经营性困难。

第三,金融危机使得国有企业的投资风险增加。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企业除了基本的经营业务外,还有一些投资项目,通过投资获得收益也是国企经营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国企投资方式很多,包括直接的资金投资,债券购买或则联营等方式。既然是投资就会面临着风险,这是市场经济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企业进行投资的风险往往是可控的,一旦发生了金融危机,就会使之前预测的经营风险加剧。例如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股市的低迷,就使得一些进行证券投资的企业在短期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除此以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局势的震荡,使得市场环境出现波动,企业在此时要想进行投资就会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些投资机会会受到损失,这也导致了国有企业在投资市场上的收益损失。

2 金融危机下国企财务风险应对的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这就意味着企业的生存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影响,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2008年在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早已经快速扩展到世界各地。这表明一国国内的金融危机会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面对危机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广泛性,国有企业如何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就变得极为重要,要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在上文我们已经分析了,资金对于企业运转的重要性。没有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即便是大规模企业也难以持续经营。面对金融危机,谁更加重视企业的资金管理谁就拥有主动权。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全面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是应对危机、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对资金的控制管理,措施如下,首先,保持现金流的顺畅。国有企业中,往往有一些长期闲置的资产,为了加强现金流的完善,企业可以将这些资产进行变现,并尽可能的要求以先进的方式进行结算。其次,加强对现金的使用规划与控制管理。在现金流有限的情况下,加强控制管理提高现金的收益对于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同样重要,一旦出现了金融危机,就需要将之前已经确定的现金预算进行调整,根据现实环境重新的制定现金流向规划,减少现金收益的风险。同时,企业应改革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结构,采取集中管理资金模式,并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

第二,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工作。账款回收困难是许多企业在资金运转中面临的难题,一些企业正是由于长期坏账的积累导致了企业经营运行困难,国有企业虽然有着资金来源的优势,但是账款回收工作同样需要重视和加强。如果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没有重视账款的回收,那么在危机爆发以后当负债对象纷纷出现经营困难时,恶性循环也会导致企业自身陷入困境。要做好账款回收工作,有以下途径:首先,制定完善的账款催收制度,包括待回收账款的定期清理以及账款的催收方式等,催收方式应该灵活确定,一些信用比较好的对象可以通过电话、信函等较为柔和的方式进行,一些长期拖欠款项巨大的可以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催收。其次,灵活的还款方式。很多企业拖欠款项并不是出于恶意,很多是由于企业内部出现了经营困难,对这种企业进行催收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允许抵押或者代位清偿、债权债务转移等方式。再次,将占款回收与具体负责工作人员的绩效结合起来,减少盲目出货造成的不良债务的出现,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工作人员对账款回收工作开展的力度。

第三,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企业能够从外部获得的各种资源有限,在开源这项工作陷入困境以后,节流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危机爆发以后,我国从形式上来看有限的控制了危机的扩大化影响,但是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带来的成本上升已经成为各行各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企业的成本控制在此时就显得极为必要。企业成本控制,需要从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方面着手。首先,在采购方面,国有企业之前一直有财大气粗的习惯,采购工作往往不加以严格的控制。要应对危机,就要求企业进行采购时,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购买价格合理,也可以适当加大海外采购力度,从而降低原材料成本。其次,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是许多企业经营生产中的重要开支,它包括库存和运输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存货进行经济批量管理,合理选择库存方式。运输上选择科学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速度,降低运输成本。再次,人工成本的控制。精简机构和人员,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整,对业务流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最大限度降低人工成本。

第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预先核定成本限额,并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和奖励制度。将企业的预算分成若干分级的详细预算单位,详细核算成本开支,按照计划采购,层层把关控制。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主要产品详细进行成本构成预算,为生产部门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制定与企业组织机构相适应的预算安排,并对预算编制、执行和评价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吴赛群.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如何应对美国金融危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金焱敏.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税金融,2009,(8):80.

[3]冯玲娟.金融危机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J].经营管理者,2009,(4).

篇(5)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高职院校 研究述评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6

Abstract Lots of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y analyz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model, the practice application and so on. Though the existing research is of great value, there also exist some deficiencies .So the research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and the terminal learning software ,so that, we can promote th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In addition, we can combine it with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um small-class teaching reform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The quality of practice teaching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review; development trend

1 翻转课堂概述

1.1 翻转课堂的含义

翻转课堂,英文为The Flipped Classroom,有的学者也将其译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等,但其中最常见的译文是翻转课堂。关于翻转课堂的概念,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是从n前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课上讨论交流,课后巩固练习的角度阐述翻转课堂的概念。因此,笔者将翻转课堂定义为借鉴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支撑,对课堂与课外教学时间进行重新调整、分配与运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2 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发展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认可度极高的教学组织形式最早是从可汗学院开始的,它推动了翻转教学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在2011年7月的美国翻转课堂大会上,很多学者指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从课堂的主宰者成为了指点学生发展的导师;教学内容通过视频被保存了下来,学习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这种模式融合了单纯讲解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2012年4月,在美国的翻转课堂大会上,与会者通过展现翻转课堂模型图和普遍适应思想的构想图,向世界展现了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的本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逐渐在美国开始流行并引起狠多人的争论。

在我国,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但被称为高效课堂。典型的例子是山东杜郎口中学在1998年所尝试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2 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采用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有关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以“翻转课堂”作为检索词在“篇名”中进行精确检索,经过检索发现国内的有效文献自2012年算起,搜索年限截止到2015年12月,并将会议、报纸、访谈等不符合要求的各类非学术文章剔除,共检索出期刊2286篇,进而以“高职”为篇名在结果中搜索,共搜到相关期刊259篇;硕士学位论文102篇,“高职”题名的3篇。具体年份和论文研究数量见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最早是从2012年开始的,到2015年12月为止,共有2286篇期刊论文、102篇硕士学位论文,说明我国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15年增长速度最快,研究成果最多。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相关研究数量见表2。

表2数据显示明确运用翻转课堂作为篇名,对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最早始于2013年,并在2015年呈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期刊论文研究数量较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较少。通过对文献内容展开分析,总结出学者们对于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如下:

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本文通过对260多篇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此类研究是从探索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模式开始的。较早对翻转课堂与高职教育的结合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的学者是结合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大步骤:课前新知识的学习及检测,课上讨论及教师辅导,课后教师对问题的反馈及知识加深。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会面临学生的内驱力不足等诸多问题。随着课程建设及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有学者提出了“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建立空间课程资源,根据社会和企业的要求构建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实用性强的学习内容和资源。随后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分为自主学习和进入课堂讲解两部分。然后根据分类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分配学习任务,一半利用网络学习,另一半则在课堂由教师讲解疑难知识点。近来,随着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和二维码技术的发展,有的学者开始探索将所有的相关学习内容和操作方式转换为二维码附到书本知识后面,当学生对书本知识点存在疑惑时可以随时扫描二维码进行学习,解决疑惑,这不仅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践行着因材施教。

2.2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较早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的文献都主要从翻转课堂的可行性研究、开展情况等方面研究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高职教育之中。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在高职教育中最早应用翻转课堂的是实训类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和全校性的公共课程,李爱红教授最早对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该门课程中她运用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通过建立碎片化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式的实训体系、养成学生职业能力的项目体系以及面向过程的形成性考核体系来实现课程完整教学过程。其他很多学者都曾尝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基础会计”、“证券投资分析”以及很多实训课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2.3 翻转课堂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实训课程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制约着实训教学质量和进度,很多宝贵的课堂实训时间都用于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大大减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训时间,难以实现实训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训课程的这种困境,翻转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与导向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值得高职院校在实训课程中适当推广和普及。

通过知网文献分析发现,对于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是借鉴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没有完全贴合实训课程的需要,但细细分析学者们的观点发现,他们大都认同实训课程更需要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多数学者在作相关研究时都是以相应的实训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基于文献分析发现,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如何做好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并结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如慕课、微弹幕等,改善课堂效果,而不是只停留在论证翻转课堂是什么,为什么要用翻转课堂的阶段。

3 高职院校翻转课堂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公式也被广泛认同和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将会使未来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互联网发生巨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都将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实现知识的成型,并对线下的活动形成必要的补充和拓展,线上线下相互补充。

现有关于翻转课堂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的研究,虽然对于今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但是也不难发现,现有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借鉴阶段,很多研究成果仍然停留在论证和理论总结阶段,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为主,实践应用性和系统化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作为教学模式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高职院校翻转课堂应用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教学模式,对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以为在高职院校中实践翻转课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因此,为了促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研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紧跟互联网+教育发展趋势,今后的研究与实践应注意结合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终端学习软件,实现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灵活应用,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此外,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实训课程中运用翻D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应该根据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效果,采用分层教学和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弥补传统实训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并不断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爱红.翻转课堂的微课程改革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 [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61-64.

[2] 彭耀峰.国内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J].亚太教育,2015.7:123-124.

[3] 邬锦锦.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高职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