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7: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常见的语文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兴趣
一、知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生活常识,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活常识也正是作家们丰富阅历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本上丰富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呢?让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课本,教与学生。但这些生活常识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教师忽略。
二、融进生活,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
有些词语粗略看来并没什么好讲解,似乎普通极了,但细心一分析里面可蕴藏许多生活常识呢!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是星期日,我们全家一早就来到鼓山脚下准备登山。望着曲折延伸的楼梯,我心里特别激动……"这位学生将"台阶"误为"楼梯"了,叫人看了好别扭。为了让全体学生分辩清楚,我结合初中语文第三册《从宜宾到重庆》中写的"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好像是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及初中语文第四册《理想的阶梯》中写的"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让学生查阅词典、走进现实生活,分析"台价"、"楼梯"、"梯子"、"阶梯"的不同之处。并出了一道问答题:"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好像是数不尽的钢琴琴键。"把"台阶"换成"阶梯""楼梯"、"梯子"行吗?为什么?经过对比分析,同学们弄清了"台价"、"楼梯"、"梯子"、"阶梯"的细微区别,知道了"台阶"指的是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建筑物,多在大门前或坡道上;"楼梯"指的是架设在楼房的两层之间供人上下的设备;"梯子"指的是便于上下的用具,一般用两根长的竹子或木头并排做帮,中间横穿若干根短的竹子或木头制成;而"阶梯"是台阶和梯子的统称,一般用于书面语。自此,可以说学生已得到了较完整的书面知识。但是否满足了呢?我以为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面的知识虽精辟,但往往缺少相应的比对。学生常常只注意每个词的实际解释,很少将词加以比较,因此所得的知识只是单一的、片面的,缺少完整性、系统性。就拿"台阶"与"楼梯"来说吧,它们虽都是"供人上下的"建筑物,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与写作中的应用是有所区分的。经过细细比较可发现书本外的知识:"台阶"用于室外的建筑物,一般不用竹木制造。而"楼梯"用于室内的建筑物,可由砖、石、混凝土、竹、木等制造。根据对比分析同学们清楚地得出了明晰的结论:鼓山上的、重庆市内常见的上下设备是在户外山间开凿石头砌成或水泥等制成,所以得用"台阶"。而"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中的"阶梯"虽指的也是向上登攀的工具,但明显是书面语,所以还是用"阶梯"准确。一般地说"台价"、"楼梯"、"梯子"、"阶梯""台阶"各有所用,不可互换。学生弄清了这几个词语间的细微区别,分清了它们相应间的关系,因而在日后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上就更加准确,少出笑话了。
现代文中的词语有的还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某些词语一时不理解还可以通过手边现有的工具书查阅。但在古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填上的。它在相应的诗词环境中常根据诗词的意境有更深层的含义,要让学生理解这深层次的含义,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让诗词形象化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什么是诗词形象化呢?也就是利用美术绘画的原理,让学生边理解诗词内容,边在头脑里构图,画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连环画形式。
画面的内容随着对诗词的理解不断修改,以至完美。要让画面准确地反映诗词的意境,就要注意理解诗词中的"诗眼"、"词眼"。所谓的"诗眼"、"词眼"就是诗词中关键的字、词。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二十九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杜甫的《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区,花重锦官城"其中的"重"字,粗略一看只是"重量大"。而实际"重"写出了成都一带梅雨季节春花的特点――细细、密密久下不停的春雨蒙在花儿上,雨水慢慢聚集,久而久之汇成了小水珠,水珠渗入成瓢状的花瓣内,待花瓣内盛满了雨水,花就有了"沉甸甸"视感,因而显得"重"。当然通观全诗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写花的"重"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1.初中古诗词教学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点: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略诗歌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些都是对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可是,初中生年龄较小、知识积淀少、生活体验贫乏,要达到以上的要求确实不易,因此,中考语文卷中对这一部分的考查仅限于背诵默写。这样,势必导致有些教师仅看眼前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而偏离了终极目标。
2.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诵读欣赏”部分,另外也有专门的古诗词精讲课文,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古体诗《七律・》和《古诗四首》等。这些古诗词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占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而且所选内容都是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着实应该让每个国人熟读成诵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可是在课堂上,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仅停留在会背会默的阶段,而没有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做细致深入的分析引导,教会学生体味古诗词内涵、品味古诗词语感的方法。
3.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如下几点:中考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考查仅限于默写;初中生知识贫乏,生活经验不足,情感体悟较困难;很多老师图省时省力,不顾《大纲》的终极要求,只解决眼前应试问题。
二、解决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对策探究
1.营造氛围
教师设计每一堂课的开场方法有很多种,如用故事、视频、名句、图片等引入式,也有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式等。由于古诗词的内容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为久远,我一般在教学开始都会营造一个合适的氛围,将学生自然而然带入诗词意境。如教学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我首先播放中华“孝”文化中一位孤独老人周末盼子女回家,可是等来的却只是子女“忙”无暇回家的电话,然后是老人一阵阵的失落。由此,学生体悟到“孝”的含义,更进一步引入诗歌教学:在年逾古稀的老人眼中,子女就是全部,可是本诗中68岁作者的全部是什么呢?引入诗歌学习,从而更刻骨地理解诗拳爱国之心。
2.多读成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也是一种熏陶,一种积累。读到张口能诵、提笔能写、别人讲出上句我能对出下句的程度,表明你已有一定的文学能力。
教师在指点学生读诗时也有技巧可遁,第一步是要读准字音、句读;第二步是要读出感情。后者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读出感情非理解诗词表达了什么不可。可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刻理解诗词内涵有点难度,要在老师的有序指导下才能完成。我就以我教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例,浅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
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是学生课前动手搜集,教师课上补充。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时年诗人68岁,戎马一生、文武全才的陆游闲居在故乡山阴的一个偏僻山村。年龄大了,不能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但诗人对祖国刻骨的爱、对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令他夜不能寐,经深夜风雨的触发而一发不可收拾,于是托梦境表达了他的心声。了解了背景再来读诗就能读出一个孤苦无依、一心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诗人的情感。
接着再指点学生抓住重点字句反复品读。前两句抓住“不自哀”和“尚思”,年虽老而情志愈笃;后两句抓住“痴情化梦”的写法特征。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相信学生抓住这些再来品读本诗,一定会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最后提炼升华情感。学生可以结合陆游其它诗作,像《示儿》《游山西村》《钗头凤》等全面了解陆游,也可以与《过零丁洋》比较阅读,在此基础上提炼升华情感,读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一方面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另一方面则是壮志难酬无路请缨,两者相互激扬,这使得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从而全面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
3.要增加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
教师要教给学生押韵、平仄、意象等常识。尤其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并积累。如“桃”“菊”寓隐士情怀,超凡脱俗;“子规”“鹧鸪”表思乡念国之情……了解这些常见意象,帮助理解诗词含义。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要想真正理解距离我们如此久远、表达如此含蓄的古诗词,非要有生活体验不可。如对《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一般认为是睡觉的“床”,李白望月思乡在室内,可是古代的床身兼数任 ――可坐、可卧、可读书、可就餐等,大多数人比较倾向于“井床”之说,即“井口的栏杆”,如果这样便将李白思乡的空间由室内移到户外,所见所为更符合生活一些。
关键词:准 实 活 积累和运用
第一部分复习原则:准、实、活
一、准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多个纬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注意培养严谨的书写、思维习惯,积极的作业态度。
复习目标(内容)定位要准,共同制定复习计划,据《考试说明》,明确采分点(知识、能力点)考好,增素质,明确复习的每一步骤中,我要做什么。
复习主体定位要准,是学生复习、总结、提高、考试,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行为定位要准,引导和激励,组织和策划,指导和点拨。
二、实
梳理知识(方法)实:胸有成竹,对《说明》所及知识、能力了然于胸。
时间安排实:不乞求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争最大的课堂效益,具体的知识(方法)均有相应的典型材料,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复习行为实:认真,严谨,做好每一项复习。
教师指导实:既引又扶。指导(教给)科学归类、记忆、思维方法。提供一套知识能力卡片。
三、活
复习方法活:分工、合作整理识记型知识,如字词、默写段(篇),文言实词、虚词。
指导整理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卡片,为能力型题目打基础。组内外书面和口头交流,典型发言,张贴学生出专题试题,出一份综合试题。
思维方式活:整体感知多角度思考(三个联系)
联系相关文体知识
联系多种思维方式,正向(相关)思维,反向(相关)思维
联系生活
第二部分复习行为
根据《考试说明》识字、写字和积累运用占分15%、阅读和写作各占45%和40%及课外阅读材料占90%的要求,复习思路如下:
一、吃透《考试说明》,师生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如第一轮两个月,8周,40课时。
1、识字与写字。音、形、辨别常见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书写正确、端正、准确,7%占分、时间,3课时。
2、积累与运用。修辞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篇段默写、了解(课标)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约8%占分、时间,4课时。
3、阅读。一般阅读要求:感知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有自己的心得,脉络(部分间联系),段落中心句和关键性语句;作品人物和情景的独特体验、富于表现力语言的品位;记、描、说、议、抒五种表达方式的区分及在不同文体中表达作用。
4、写作。一般:表达方式选择、先后与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联想与想象。专门:“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说明文,明白清楚”。“写简单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据文章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扩写、续写;变换文体或表达方式改写;一般应用文,格式正确,语言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修改文章的习惯和能力。40%占分、时间,16课时(穿插在阅读文章中)。
5、第二轮一个月,20课时,练评4套试题。
二、改变复习方式,教师从事组织、指导、激励等服务工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识字与写字(3课时)
学生用一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生难字词搜集整理。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注音,体会意义,后2课时组内外全面交流、互抄,形成个人的初中常用汉字库。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张自认为能考的生难字词10个,用2分钟在小组内交流,全班由学生选若干张张贴与教室固定位置。
(二)积累与运用(4课时)
学生写“常见语病及例句”、“常用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等知识卡片在小组内交流,形成个人的文学常识库。
(三)阅读(18课时)
1、指导学生写如下知识卡片并在组内交流,选优秀者在教室固定位置张贴:
①段落内部层次关系及例
②小说常识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在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④记叙文(消息和通讯)、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
⑤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选记、说、议各一段文字仿中考出题,组内外交流互考,学生评出优秀试题及参考答案若干,贴于教室固定位置。
(四)写作(16课时)
1、学生写记、说、议等写作知识卡片并交流。
2、学生写记叙文开头结尾几种情况及例卡片并交流。
3、学生收集论据资料卡片(每人一专题,在组内外互抄张贴)。
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于其他学科教学更注重对话,因为语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对话形式来进行教学,不但有利于提高师生交流的有效度,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主题式对话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主问题或是关键点来创设一个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和作者进行交流,从“对话”中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教学方式被称之为主题式对话教学。主题式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多环节模式,摒弃复杂的问题设置,而以主问题来引出文章的关键点,让学生围绕关键点进行自主地探究学习。在主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以描述性话语和学生展开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它的基本流程如下:
(一)初读感知,抓住文本的关键点
在这一环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感知从而为主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打下基础。初读课文时需要解决基本的文学常识和生字词一类问题,否则对主问题的解决将设下障碍。
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自学生字词”来对学生进行生字词的检测,再以“填空”来对作者和基本生字词的掌握进行检测,接着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二)创设主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这是主题式对话教学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以主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以对话形式来阐述文本的意蕴。同时,还需要以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文本的主题、人物形象等内容。
同样是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当对生字词和基本的文学常识有了掌握,接下来便是对奥楚蔑洛夫形象的掌握。教师以主问题“奥楚蔑洛夫最善变,课文中描写了他的几次变化?每次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勾画出相应的词句并作简单解释。”来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和作者形成一种交流,通过描述性话语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在文本中去感悟和理解。
(三)对“关键点”触发,会情悟理
这一环节是对对话的总结,更多的是对关键点进行汇总。如在刚才的对话后,学生对奥楚蔑洛夫形象只是一个零散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话来引导学生形成总体认知。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将各小组的意见进行汇总,教师进行补充,然后以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进行呈现。
主题式对话的优点就在于通过主问题让学生的多种理解得到汇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抓住主要问题解决阅读有积极意义,但也需要注意,因主题式对话不免显得“零散”,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通过一些小问题来进行补充。
二、“读悟式”对话教学
“读悟式”对话则一反教学常态,以读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来感受文本所蕴藏的意蕴。“读悟式”对话强调的是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情、境、意,最终形成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的目的。这一方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极好的作用,但也要注意要通过多种朗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基本步骤是:
(一)初读感知
这是初步感知文本的第一步,在初读中,学生需要对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和基本的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在读中解决基础性问题。教学中,通过运用泛读、配乐朗读等方式都可起到不错的作用。如在《海燕》的教学中,通过幻灯片来展示大海和海燕的图片,再以高尔基的简介来引导学生了解俄国革命,从而为理解“暴风雨”打下基础。
(二)精读细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思想感情和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一一品味朗读。在教学实践中,通常以学生读后的感悟和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来进行,同时,教师需要以点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句,教师就可用问题“这句话用越……越……有什么作用?‘暗’、‘ 低’‘压’各又表现什么?”来引导学生对黑暗环境的认识。
(三)体悟迁移
所谓的迁移是要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品读过程的“盲点”进行点化,让学生在悟中去形成一定的技能。为促使技能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评”的方式来进行,所谓“评”即点评,可以为教师对学生的点评,也可以为学生之间的互评。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自我认识升华为共同认识,从而丰富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如《海燕》中,有的学生只抓住了象征手法的应用,而对对比手法则忽视了,通过教师以海鸥为例来进行分析,小组间通过对企鹅、海鸭和海燕的对比,海燕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体悟式重在“悟”,但“悟”需要以“导”为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重点词语的点拨对话来引导学生从自读和交流中去全面地品味文本。
三、质疑探究式对话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提问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和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目前,在思想品德课中仍存在学生不敢问、不会问、不愿问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1. 专制型教师的教学风格及管理方法是造成学生不敢问的重要原因。
专制型教师在教学中用“成人化”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去要求学生,组织教学也易采用严厉的管理方式,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服从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打击,难以针对教师教学提出自己的问题。
2. 缺乏教师专业指导培养是造成学生不会问的关键原因。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本身就缺乏提问能力,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灌”或提问指向不明的现象,造成学生失去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更是无法实现。在现行的中考评价体系中,学生及其家长更偏向于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导致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主动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更谈不上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3. 学生缺乏提问的兴趣和动机是学生不愿问的主要原因。
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内容易掌握且考试难度系数较小,部分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只要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就可以,没必要去做过多的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疑惑。而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又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部分学生学习呈现被动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难以提出问题。
要让学生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需要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因此对学生方法上的指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以下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有借鉴意义:
第一,示范法。即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问题的提问方式、提问依据,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问题意识。
首先,教师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想品德课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及其表现形式。笔者把问题类型分为知识型问题、理解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综合型问题和评价型问题。在思想品德课中,知识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需要识记的身心发展常识、道德规范、法律规定及国情现状;理解型问题指向学生对某一概念、观点的理解和领会或对社会行为、社会现象的趋同性认识;运用型问题是指学生关于道德观及道德技能能否运用到某一问题的解决中的讨论;分析型问题主要指向学生运用自身经验及所学知识分析自我成长中纷繁复杂的问题以及人们所关注的存在争议的热点问题;综合型问题即一个问题中涉及被提问者多种能力及情感价值观的考察;评价型问题主要指对某一或某类行为的正向或反向评价。教师应考虑到初中生知识经验及认知水平,切忌把理论讲得过深、过硬,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其次,教师要通过常规教学向学生示范如何寻找质疑点,即什么是可问要问的。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质疑点的找寻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针对情境中事件的发生发展状况,并从多种角度设置问题,且让学生一起分析各个问题的设问目的。通过教师示范、师生共同分析的方式让学生“问”应有“源”,而不是漫无目地随口乱问(即无价值的问题);也不是毫无半点观察力和思考性地“随波逐流”(即不会问问题)。
最后,教师提示学生留意课堂练习及课外练习中常用的提问出发点。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不能只在一时,应随着初中生社会经验和知识阅历的递升,不断展示更复杂的情景及涉及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改进、更新示范的策略。
第二,实践法。实践法是指教师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实践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理设置质疑情境。思想品德课中质疑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导向性,不能为了让学生提高提问能力而致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宗旨于不顾,要服务于初中生思想品德体系的建构;要指向教学内容,在思想品德课课程安排的框架下,有目的地完成课程所设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键词】初中化学趣味实验动手能力
一、在初中化学中应用趣味化学实验的现实意义
化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最后开设的一门课程,综合性强,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数学、科学、物理及生物知识。虽然化学都是来源于生活,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学生平时很少留心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导致对化学这门课程了解较少,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收教师传递来的信息并死板地记忆,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对提高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没有帮助,甚至妨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质量较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培养。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具备了语言表达能力,对未知的世界依然非常好奇,对感兴趣的事情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利用充满趣味的化学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保持精力集中,全身心地关注化学研究。因此,趣味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轻松地实现化学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专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自学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基础。化学课程中的知识的学习理念可以概括为来自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也是运用化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这对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提出了很高的实践要求。将化学实验作为日常生活的缩影,用于尝试解释化学现象是最有效的方法。如可以用化学实验演示在烧杯中的氧化钙加水会发出热气,这是氧化钙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热量的现象,这就用化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常见的生石灰遇水会“冒白烟”的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采取趣味化学实验的具体措施
1.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初中生在刚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多是概念性的知识,很少涉及大量计算和判断推理的,处于认知阶段,但是这个阶段需要更多地通过实验来掌握基本的化学常识,由于部分学校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投入精力和资金较少,师资力量不足,无法高标准地执行化学实验的要求,影响了趣味化学实验的推行。因此,学校要提高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增加趣味化学实验的配套投资。一是要扩大化学实验室的面积,解决当前化学实验室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增加化学实验的种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化学变化体验;二是增加对化学实验相关器械、材料等设备用品的投资,争取做到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三是对提高化学教师指导化学实验的能力,化学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向趣味化学实验的教学思想中来,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化学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师也需要通过自学、继续深造等方式提高趣味教学的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打好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作为学习初中化学的重要一环,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将会造成学生对化学课程不感兴趣,继而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学生的化学课程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在课堂上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新课标的要求下,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趣味化学实验的带动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将化学实验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酚酞试剂遇到酸性碱性溶液会变色的实验时,可以借用美术的知识要求每一名学生在白纸上画一朵花,将花剪下后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吹干后,再喷上酚酞试剂,可以看到白色的花转眼变成了漂亮的红色,这一变化一定会使学生大吃一惊,既锻炼了绘画能力,又增长了化学知识。同理,利用在小学生物上学到的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设计类似的化学实验,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感兴趣,在师生的交流中,课堂气氛也变得非常轻松。
3.课余时间拓展化学实验,使趣味化学实验融入实践
通过化学实验和课堂教学,学生可以掌握许多化学变化及其原理,化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化学实验不应只在课堂中进行,还应在课余时间拓展化学实验,使趣味实验可以融入到实践中。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作为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也可以邀请学生家长配合学生共同完成,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探索身边的化学常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去完成简单的实验,如探索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学生在家中可以自己制备澄清的石灰水,为了安全起见,可以采用食品中的干燥剂作为溶质,按照规定的比例加入水中,搅拌过后,静止一段时间,等不溶解的石灰沉淀下之后,再将上面澄清的石灰水倒出,如果还不够澄清,可以用过滤纸进行简单的过滤。石灰水配置完成后,找一根吸管插入水中,然后向水中吹气,然后观察溶液的变化,由学生自己将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实验中还存在的不足,对于实验中的困惑也要做好记录,找机会向教师请教。
4.摒弃传统实验思维,将化学实验变得更加灵活
按照过去的教学思路,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化学实验,学生也能在直观的变化中增长见识,但是却比较死板,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也比较被动。当前教育部门更提倡个性化教学,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找寻新的教学方式。化学实验并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形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查询新的实验方式,颠覆过去一本正经的实验流程,将多种化学实验进行有机结合。比如,教材中讲到使用氯酸钾可以制备氧气,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氧气与炭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三种化学变化可以在一个实验中进行展示,这个实验被称为“小木炭跳舞”,其实验过程是在试管中放入氯酸钾并进行加热,等熔化后加入玉米大的木炭继续加热,这时可以观察到小木炭在里面发出红色的光,并且不断地翻转,就像在跳舞。其原理就是木炭与氯酸钾制备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将木炭顶了起来,受重力影响掉下来后又重复上面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多种化学反应系统地连贯起来。
关键词:物理;学习评价;教学方式
一、物理学习评价的简介
物理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中基础的组成部分,以学生为评价主体,根据新课程标准,采用多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系统收集学生学习物理的信息,并对物理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在对物理课程现实或潜在价值做出判断的同时,既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导向,又启发教育者对教学实践做出诊断和反思,不断完善物理课程,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时效性。物理学习评价的评价内容包括了对物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对物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以及对物理学习情境的学习背景和学习潜能的评价,它们贯穿于整个物理学习之中,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淡化了拔优、评级功能,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功能、调理功能,促进和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二、初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根本目的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评价理念。多元的学习评价关注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改进、改善和发展;不是学生的过去和现在的,而是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了解学生的成长轨道和立足点,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评价的目标、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实施等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对学生个体需要的尊重,注重把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其个性发展目标符合学校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总之,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旨在体现:评价服务于有利于学生全面提高,有利于构建以学生者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2.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
评价的视角要扩大到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平等受教育权,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和感受全部的教育生活,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参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物理的考试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情感体验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制定可突现学生优点的评价项目和细则,以强化他们的优点和良好行为,从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可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激发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必要性,排除学生的障碍性,形成良性的自我管理和监督机制,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所有的学生都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是不合理的。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实现的,由于个体知识建构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老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新、奇、特,以多样化的认知观点来接受学生个体独特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尊重差异,把差异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在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又能引导主流价值观,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初中物理教学常用的几种学习评价方法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具有多元性和多主体性,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也必然成为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传统的试卷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的现象应该得到彻底改变。活泼多样的评价方式可以使评价更为真实可爱,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为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1.考试评价
考试,不是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部,也不是课程评价的全部,但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它在现阶段的普遍性具有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判定学生优劣而进行选择性的精英教育,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获得的成果认识到自己过去的学习状况,知道自己学会了哪些,哪些没有掌握,哪些需要加深理解。考试的方式可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采用试卷测试、听力测试以及实验操作等多种形式;试卷测试也可采取闭卷式、开卷式或开闭卷结合式等不同形式。闭卷式评价与开放式评价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闭卷式评价仍然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中常用的物理学习评价形式,可分为课堂小测、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等。闭卷式评价最显著的特点是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物理信息,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这些物理信息进行处理并在卷面上反馈自己的处理结果,教师再对结果进行批改并定分数或等级。
2.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情景化学习评价
物理来自于生活,教师应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情景,从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物理情景内容多样:小故事、生活现象、生活常识等,呈现方式可以是静态的图片、漫画、挂图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实验、实践,多方位呈现,多感观同步,学生乐于所学,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了“注意用电安全”的电学知识后,可以设计如下的测试题:发现有人触电怎么处理?引导学生讨论,问问:触电是怎么回事?家庭中有哪些常见的触电事故?触电怎么处理和如何急救?针对以上问题情景和项目,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处理办法,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分析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教师利用安全用电挂图,放映科教电影等水到渠成得到安全用电的知识,使安全用电的教育深入学生心思。
3.作业评价
作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学习行为,是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工具,也是达到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作业,学生能够正确地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初中物理作业的选择应基于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知识运用能力的检查,题目的设计上应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年龄特点,分层次布置,以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功能应是全方位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解答习题、实验探索、小制作、调研、活动、查阅资料、阅读理解、观察记录、收集信息等。作业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共同合作。解答习题是物理学科中常用的一种作业形式,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探究、调研、活动等形式则能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团体精神。生动活泼的作业形式和完成方式可以大大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建立能在作业过程中得到体现。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向,可以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论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行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习评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评价理论,才能使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这样,学习评价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物理课程的实施情况,并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明,杨国金主编.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9;25.
[2]廖伯琴等编著.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3]关于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
改革的意见[EB].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2010.
[4]沈玉顺主编.现代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徐勇,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钟启泉,崔允螂,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