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7: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以上论证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人类隐性智慧定义的工作框架内模拟人类显性智慧(人类智能)生成知识,创建主客双赢的策略解决各种复杂问题。而这是现今其他各类技术做不到的。不过,由于在人工智能系统工作的基本过程中,(1)中客观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人类给定的知识未必能够理想地体现客观规律,也未必能够完全满足求解问题的需要,(2)中人类预设的求解目标也不见得完全合理,(3)中人工智能系统各个环节必然存在各种不理想性。因此,人工智能系统对人类显性智慧能力的模拟不可能完全到位,人工智能系统提供的问题解答也有可能不如人类自己求出的解答。换言之,人工智能系统所模拟的人类显性智慧能力,原则上不可能超过人类自己的显性智慧能力。如果说人工智能系统确实也有超人的地方,那主要是它的工作速度、工作精度、持久能力等因素,而不可能是显性智慧中的智慧品质。至于一些人所宣传的机器超越人类甚至机器淘汰人类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无论是人工智能系统,还是其他各种机器系统,它们共同的问题之一是:机器没有生命,没有目的,不可能自主发现应当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可能自主形成机器的智慧,尤其不可能无中生有地形成超越人类和淘汰人类的荒唐愿望,因此更不可能产生淘汰人类或灭绝人类的行为。
2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图2的人工智能系统模型表明,完整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必须具有如下环节:信息获取(感知)、信息传递(通信)、信息处理(计算)、知识生成(认知)、策略创建(决策)、策略执行(控制)以及反馈学习优化等基本技术系统,这正像“人”这个智能系统必须具有感觉器官(信息获取)、传输神经系统(信息传递)、思维器官(信息处理、知识生成、策略创建)以及执行器官(策略执行)。 其中传感(感受信息)、通信(传递信息)、计算(处理信息)、控制(执行信息)等技术属于信息技术。可见,人工智能系统是一个全局整体,其中包含着传感、通信、计算、控制等信息技术环节;这正像人这个智能系统是一个全局整体,其中包含感觉器官、传输神经、丘脑和执行器官这些信息器官。如果把人工智能系统称为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而把其中的知识生成和策略创建称为核心人工智能系统,那么,则有:完整的人工智能系统=核心人工智能系统+信息技术系统其中,核心人工智能系统处于完整人工智能系统的核心,处理知识和智能层次的问题;信息技术系统处于完整人工智能系统的外周,处理信息层次的问题,同时担任核心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两端接口:一端是从环境获取本体论信息(传感),另一端是对环境施加智能行为(控制)。这就表明,信息技术系统提供给人类的服务主要是方便快捷的信息共享,而不可能提供如何认识事物本质的服务(因为这需要知识),更不可能提供如何解决问题的服务(因为这需要智能策略)[2]。
3“新型”信息技术
近十多年来,先后出现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各种互联网的应用技术。人们把它们称为“新型”信息技术或“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新型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正是核心人工智能系统的知识生成和策略创建技术。不妨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加以说明。图3表示了大数据技术系统的工作流程。由于有着多种来源、多种背景以及多种格式,大数据通常是病态结构或不良结构的大规模数据集合,其中可能包含垃圾、病毒和黑客攻击程序。因此,如图3所示,大数据技术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智能分类:把无用的数据识别分类出来加以过滤和抑制,把有用的数据按照某些特征进行分类,再分门别类地送到恰当的云计算(和云存储)系统,进行相应的信息处理,为知识生成(知识挖掘)做好必要的准备。通过知识挖掘生成了足够的知识之后,才可以把这些知识(结合求解目标)转换成为用来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其中,智能分类、知识挖掘和策略创建都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可见,如果没有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就只能是数据,而不可能转换成为有用的知识和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智能策略。
由此可知,大数据技术的核心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把它比较确切地称为面向大数据的智能技术。而把它称为新型信息技术则没有真正抓住大数据技术的要害和本质,模糊了人们对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认识,不利于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不利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真正的智能物联网模型不是别的,正是图2所示的模型。如图2所示,只要在综合知识库内设置“对物控制的目标”,那么“外部世界的物”的信息就经由传感器获得,经过通信系统传送到计算系统并在这里进行必要的处理即把信息变成适用的信息,接着由认知系统转换成为知识,然后由决策系统根据控制目标把信息和知识转换成为智能策略,智能策略再经通信系统传到执行系统之后转换成为智能行为反作用于所关注的“物”,使它的状态符合预设的目标。近来人们在密切关注着“互联网+”。其实,“互联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当前人们所关注的互联网推广,这里的“+”就相当于信息化的“化”,就是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理解则把“互联网+”理解为互联网升级,就是把以计算机为终端的现有互联网升级为以人工智能系统为终端的智能互联网。这就是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大脑”提案。应当认为,互联网推广,即把互联网应用到各行各业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正常要求。但是,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大势来看,互联网升级即把当前常规互联网升级为智能互联网则更为必要,这将为中国信息化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新活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国民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其实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具体应用。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人工智能技术,单凭信息技术很难有效地应对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未来更多更复杂的技术挑战。
4结束语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机械工程;应用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对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视。就电气机械工程领域而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电气机械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智能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有效的提升了电气机械工程自动化效率。鉴于此,本文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 人工智能概述
对于人工智能,其主要是通过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操作,从而实现节约人力资源这一目的,有效的增加了经济效益。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够代替人工工作,还能够完成一些人工不能完成的工作,由于机器操作完全受到精确的程序控制,并不会出现工作疲惫状态,能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同样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呈现出人工智能与人们生活相互促进以及发展的新局面。
2.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发展现状
对于智能化发展,是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主要是由于社会需求与人工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在电气机械工程当中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当前智能化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诸如农业灌溉、信息处理以及电气化工程等,不仅仅有效节约了人了资源,还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经济财富[2]。换一种说法,智能化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电气机械工程而言,电气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自动化,才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电气机械工程的安全运行。现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3.1电气机械工程中变电站的自动化
电气机械工程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同时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具有重大影响。变电站作为电气机械工程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直接关系到电气机械工程安全运行,智能化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能够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从而有效提高操作准确度以及工作效率。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依据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实现自动的职能变动,其主要是采用微机设备代替电磁装置,利用电缆代替电力信号,从而实现了数据传输的自动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3.2机器故障检测实现自动化
众所周知,机械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老化、磨损等原因出现故障。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之前,一旦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必须通过人工查找故障点,不仅仅效率低下,还对故障位置拿捏不准确,促使电气机械工程的运行效率低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智能化可以在电气设备运行时,自动记录运行数据,一旦出现故障,只要根据不正常数据,就可以快速查询故障位置,有效减少了故障排查时间,从而有效增加了电气机械工程效益[3]。
3.3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控制系统在电气机械工程中尤为重要,其实现自动化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有效增加电气机械工程经济利益。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从而实现经济型办公。最橹饕的是在日常的机械故障处理、数据控制等均可以实现经济节约型,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会有所节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有必要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办公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从而使得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了电气机械工程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宇博.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5,02:92.
去年年初,昆山市政府公布了一份富士康工厂的机械化数据:自从2014年iPhone 6上市至今,富士康已经使用机器人(又或者是机械手臂)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工人,当地工人数量由11万人减少到了5万人。“工人的饭碗会不会被机器人给抢走了?”这是机器人大规模进入企业引发的无数劳动者的担忧。
而在去年3月9日,世界冠军、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阿尔法狗”(AlphaGo) 在首尔上演的围棋“人机大战”和今年年初AI机器人AlphaGO的改进型Master再次完胜人类围棋顶尖高手,更是引起科学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伦理上的争议,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恐惧与担忧。
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工业界,研究人员都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挑战进行了大量研究,最新消息显示,微软、谷歌等公司已经成立了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希望能对这一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智能机器产业前景广阔
在《男儿当自强》的激昂旋律中,一红一黄的两只雄狮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舞着优美的动作。5月3日,《小康》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的巨轮(广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办公大楼,首先跳入视线的便是这两只一红一黄的雄狮,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人在舞狮欢迎宾客。该公司副总经理洪润龙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公司研发和生产的智能机器迎宾雄狮。
在巨轮(广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有限公司一楼的展厅里,记者还看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机器臂手,“这些机器臂手广泛运用到各个行业的生产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机器化生产已达到70%。”研发总监毕辉介绍说,为从事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部件、控制系统、柔性自动化技术开发、制造,公司与多家国际著名的智能装备、精密机床企业建立深度紧密伙伴关系,引进全球领先的前沿技术,解决目前制约国产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发展的控制系统技术与精密制造技术。目前,巨轮(广州)公司在工业机器人控制器以及RV减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部件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重载、轻载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自动化立体仓库、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具备高敏捷性、高稳定性、高一致性和高安全性。
“2014年,在国家发改委和广州市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成立专业投资企业。主要专注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完成相关技术项目的落地与二次开发。” 广州中以智慧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伦明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智能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是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广阔,借助以色列在智能机器人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公司依托旗下的中以智能制造基金、中以机器人基金、中以机器人研究院以及以色列英飞尼迪投资集团的丰富投资管理经验和庞大的资源优势,专注于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领域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引进,推动相关技术项目在国内特别是在广州的二次开发和落地,促进关键技术创新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智能装备和机器人产业作为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加速布局。广州提出到2020年将培育形成超千亿元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b备产业集群的目标。事实上,不仅仅是广州,东莞、长沙、武汉等地都在争夺人工智能产业这一蛋糕。广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赵必荣告诉《小康》记者,广州开发区智能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和机器人三大细分领域,基本形成了从上游关键零部件、中游整机到下游应用集成的完整链条,其中机器人产值规模最大,占智能装备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主要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有市场前景的工业机器人,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并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家用机器人。
智能装备产业一直是广州开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目前拥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73家,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32.5亿元,近五年持续保持16%的复合增长率。开发区拥有广州数控、广州启帆、巨轮智能、瑞松、明珞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智能装备企业,以及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广州分中心等以智能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为主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同时还引进了库卡、发那科等全球机器人巨头。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将投资1.08亿元,建设集机器人销售、展示、技术支持、小型加工中心制造与仓储等于一体的华南基地,目前已在“广州机器人产业园”落实4万平方米的用地;库卡机器人公司去年也已在开发区成立广州分公司,目前正在筹备选址设立机器人新工厂,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
广州开发区从2014年开始规划建设占地448公顷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工业产值200亿元,培育1-2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百亿级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3-5家相关配套骨干企业。目前,全区集聚智能装备企业75家,2016年实现工业产值110亿元,约占全广州市规模的三分之一。
年轻工人“要做机器人的主人”
近两三年以来,《小康》记者在广州、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走访时发现,在“转型升级”、人工成本日益上涨等大环境下,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程。
在东莞,“无人工厂”已经出现,工厂中每天近百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需要的只是每条线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企业主告诉记者,以前整个工厂要650个工人,现在生产相同的东西,只要60个人就已足够。
去年年初,昆山市政府公布了一份富士康工厂的机械化数据,称自从2014年以来,富士康已经使用机器人(又或者是机械手臂)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工人,当地工人数量由11万人减少到了5万人。
2011年,富士康CEO郭台铭宣布“百万机器人计划”,计划投入100万台机器人到生产线上,此前富士康自主研发的“FOXBOT”机器人开始在山西晋城批量制造,正式成为富士康的一员。如今,6年过去了,根据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此前宣布的数据,超过4万台机器人被部署在富士康各个生产流程环节当中。
《小康》记者此前在走访位于汕尾市的深汕合作区部分生产企业时也发现,这里新建的工厂,大部分都以智能机械代替了大量的工人。“机械可以日夜不停地工作,不会喊累,不会闹情绪,不会要加工资,更不会喊要罢工,而且没有安全事故。智能机械的好处显而易见。”大部分企业主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赵必荣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机器人确实要比工人好管理,最深有体会的应该是生产线部门。”
2013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各地积极推动机器换人有政策引导的倾向,但更多的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在中国一些沿海地区,人口红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结构矛盾等问题正在倒逼国内制造企业以机器换人。同时,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原来的农民工可能难以承接新的工作,企业招录不到所需劳动力,也只能进行机器换人。
虽然实际上目前很多领域单位产量所需机器人的成本并不低于劳动力成本,但“机器换人”这一大趋势依然存在。
然而,工人的饭碗真的会因为机器人的来临而失去吗?
“短期内不会,目前机器人代替的大部分都是机械化的辛苦、危险的工作,都是一些现在80、90、00后不愿意干的又脏又累的活。”毕辉说,机器人逐渐替代人类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批量引入机器人不仅要建立在标准化、批量生产的基础上,还要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张伦明也表示,机器人运用到企业虽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工作,因为机器人没有思维,只能按照既定程序操作,无法灵活转变。
赵必荣说,人们在谈论机器人或者智能化的时候,潜意识里总会有一个观点,认为机器人与人工是对立的,所以喜欢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但几年下来的现实情况是,智能与人工非但不是对立的,很多时候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首先,智能制造并不排斥人工,例如人机交互技术就是工人与机器实现协同生产。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只是代替了一些简单、繁重、危险工序中的人工;服务机器人可在居家养老、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等难题;而语音识别和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只是帮助人们更有效率、安全地工作和生活。总的来说,智能机器并未对社会就业率带来较大影响。其次,智能机器正在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因其是多种技术的交叉融合,自身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清楚地意识到,机器换人已是势不可挡。危机,危机,正是危中有机,所以经济大转型时期,机会往往是并存的,就看你有没有敢于改变的勇气与决心。“作为工人的我们,只有通过知识和技能才能改变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剥削的命运。趁此时攒点钱,去学技术,去学知识,达到精通级别,才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王道。”年轻的工人喊出“要做机器人的主人”。 喜与优 去年年初,昆山市政府公布了一份富士康工厂的机械化数据,称自从2014年以恚富士康已经使用机器人(又或者是机械手臂)取代了超过一半的工人,当地工人数量由11万人减少到了5万人。
人工智能会否超越人类
去年和今年两次的围棋“人机大战”都以人类失败告终,这让许多人质疑人类智慧不如机器,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在陪伴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已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机器承担着越来越多(来自人类)的决策任务,更多人担忧的是,有一天会不会真出现如美国大片里机器人失控追杀人类的场面?
人工智能技术正变得越来越强大,那些最早开发和部署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公开讨论其创造的智能机器给伦理道德带来的挑战。
针对“人机大战”的两次惨败,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惠民认为,人工智能是个复杂概念,有些人工智能处理的是“可测度”的问题,比如各种棋类游戏,不论多复杂,规则是确定的,变化是有限的。计算资源和算法强到一定程度,电脑在计算上总是会胜过人类。但很多领域是不可测度的,包括人的创造力。比如google下棋赢了人,但是设计下棋程序的还是人。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发展很快,新的算法层出不穷。这个人工智能与多年前的深蓝电脑不一样。当时人们觉得,如果让深蓝来下围棋,它还太小儿科。而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战胜人类了。”中科院院士吴一戎说,“不过,我觉得人工智能对人类有威胁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等我们发展到了这个程度,自然会有相应的科学伦理出台。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跟上人工智能的发展步伐,它将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EmTech峰会上,微软研究院的常务董事埃里克・霍维茨(Eric Horvitz)说:“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转折点,人工智能理应受到人类道德的约束和保护。”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AI)又称为机器智能,John McCarthy将其定义为“制造智能化机器的相关科学和工程”[1]。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研究能否实现、如何实现这样的智能系统的科学知识和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著名研究型大学MIT的温斯顿解释为“人工智能是解决如何让计算机完成之前由人类才能完成的工作”[2]。其实许多研究者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基本上反映出人工智能的内涵与思想。简单的说,人工智能就是“关于研发人工构造出的可以模拟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计算机系统的理论和应用,这些系统可以取代部分目前人类正在做的工作”。
二、会计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
企业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人力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作为服务型的会计行业,因为它的人力资源通常表现为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可以说它是决定本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近几年来由于企业逐步迈向科学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所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会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都越来越高。虽然会计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现阶段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归结出以下问题。
(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数量众多,但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我国已有1600万的财会人员,而注会人数仅有16万。在这1600万人中,只有13%的人员经过专门的会计培训,10%左右的人员受到过大学或者专科以上的教育[3]。
(二)部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
一方面是由于现有会计人员大多知识内容单一、结构老化、层次不够丰富,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以及对本职工作感到枯燥、缺乏热情和敬业精神等使得业务素质不高;另一方面是职业素质不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和操守是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法规方面的培养不够重视,部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在工作中徇私舞弊甚至造假作假等,造成账务混乱,带来财务和税务的风险,降低了行业公信力。
(三)会计人员队伍能力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现状是队伍能力结构失衡,而且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边是会计行业中普通的核算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几乎达到饱和。另一边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有很大的市场缺口,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社会上供不应求[4]。虽然我国已经引入管理会计几十年有余,但是仍然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和全面推广。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适用于会计行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已经可以适用于会计行业的部分工作,会计行业发展的新特点将是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系统为主。目前的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和核算手段日新月异,它经历了从早期的手工核算到会计电算化,再到如今在审计、会计和税务等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的概念。正如知名企业家李开复所言,在未来的几年里,机器不仅仅只是取代一些低技能的低端工作,它可以完成人类大部分的工作,这里我们用“冰山模型”解释人工智能适用于会计行业的程度,如图1所示。
如同上升的冰山一样,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引入会计行业。目前只有财务会计人员所做的部分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简单重复的工作,例如帮助员工阅读乏味的合同和其他文件将被善于记忆与运算的计算机系统所取代,审计、税务等基础的财务人员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审计、智能税务等人工智能系统。随着人工智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结合,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云计算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支持财务分析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人类将构建出智能财务决策支持系统[5]。但是冰山不会无限上升,因为人工智能是按照事先设定的规则执行程序的,它没有感情,不能彻底地实现灵活思考,例如在涉及人的方面――处理组织与人员、组织与组织和组织与人员的问题时,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完全智能地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财务会计人员。
(二)人工智能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及时引进并利用其高性能的运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等优势,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
1.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失误。会计行业在现阶段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实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巨大的数据量造成的人为失误,另一个原因是部分内部人员为了以权谋私而对信息进行了数据造假或者更改。人工智能系统的引入,则可以有效避免手工编制询证函而造成的潜在失误[6]。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会计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减少了会计信息混乱和财产流失的风险。
2.人工智能可以使会计行业的业务效率得到提高。其实自助银行的ATM存取款机其实已经取代了银行人员的部分工作,同时提高了服务的效率。例如人工智能的“智能”系统在对相关的科目、交易进行全面分析后,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进行风险评估和挑选样本函证。财会人员将不必在花费时间和精力在类似普通核算这样简单而费神的工作上,转而有机会去处理更加复杂的事情。
3.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可以处理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跟踪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对建模分析、对投资预测,相对于人类有限的信息存储量和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具有更加齐备的信息和高速的运算能力。同时,人工智能可以结合专家决策系统识别并提出消除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习来识别财务风险,化解安全隐患,建立预警模型。
4.释放人力资源和减少用工成本。现在的会计人员大多按照基本流程来划分工作职能。而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会计人员最主要的业务就是审核、记载、报告和存档等基础工作,现在人工智能的引进可以大量解决这种日常的、标准的、高频的工作,从而减少财务核算型人员,减少用工的成本。
(三)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1.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迅速处理许多以前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处理的事情,从枯燥乏味的合同阅读和一些其他文件的审查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且还可以在复杂的文件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让业务的处理流程和程序得到简化,同时极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拓宽人类的专业知识。结合互联网技术,会计可以实现集中的财务共享模式,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够亲身感受到公司财务的运营。
2.人工智能将改变传统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人工智能释放大量的会计人力资源,这部分人力资源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从自身实现转型,由普通核算人员向管理会计人员转型。即使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智慧,但是始终达不到和人类一样的智慧,因此会计行业中广泛涉及分析、预测和统筹等的管理会计将是财会人员的生机。人工智能会集中各种数据,管理会计将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来综合后发挥管理智能。
3.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由于人工智能裁减了部分普通核算人员,企业的行政管理层次也得到削减。和以前相比,引入人工智能后的组织结构精简干练。
4.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转变。目前会计行业中使用财务软件、税务软件和审计软件等就是人工智能迈向会计行业的第一步,这些软件像机器人一样提高工作效率。会计行业中的战略、顾问和服务三项职能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中呈现为金字塔形[7]。随着会计行业的一部分服务由人工智能系统去完成,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服务被一分为二。如图表2所示。
四、启示
(一)人力资源规划
科技的进步使人工智能正逐步取代部分会计人员,会计行业的岗位需求将逐步下降,虽然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智慧,甚至可以超过人类,但是人工智能并适用于会计行业的每一个领域。所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细分工作职能,挑选适合的“人”去担任相应的职能。
(二)人才招聘与薪金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算化的普及,作为会计人员,应该持续关注那些可以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加之现在人工智能的引用,财会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只单单注重其会计业务能力和从业资格证书,还应当考查其IT等相关技能,优先选取综合型人才。针对不同业务水平和能力的员工应制定相适应的薪金体系,合适的薪金体系才能留住和吸引人才。对于综合型、管理型的人才的薪金应高于普通核算型人才,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与引进,应逐步扩大两者的差距。
(三)人才培训与发展
时代在不断发展,会计企业也必须要加强员工的再教育。一方面会计行业应培养员工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让员工在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和财务会计软件之外多了解一些其他业务技能,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会计行业应大力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让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够在海量的数据中做出取舍,准确预测,做一些人工智能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四)企业文化整合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概念被引进,势必会在会计行业造成新观念、新思想与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的冲突。从组织内部来看,对已经遵守若干年的企业文化,尤其是老员工,总是沿袭自己习惯的做法,不愿意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但是一味地抱残守缺,只会阻碍组织的前进,甚至陷入“第二曲线理论”。因此,会计行业必须本着平稳过渡、充分沟通的原则对两种文化进行融合升华和重塑创新。
(五)完善信息系统
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财会行业的信息系统化水平,加快完善运行平台等系统设施,在财会工作中加入电算化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另一方面,只有适合自身领域的人工智能才是最好用的,必须结合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会计行业的具体业务。因而为了制造出可以被本行业所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会计人员必须参与相关的技术开发与研究[8]。
机械电子系统在近年来不断发展中已逐渐成为集计算机技术、机械电子学、控制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其最早由日本提出,被定义为利用电子技术完成控制学与动力学相关内容的操作,以此促进机械使用效率的提高。而后期在广泛应用中,美国机械工程师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机电一体化概念,具体指为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同时发挥网络信息协调作用,使机械运动下的机械与机电部件等保持相互作用的系统。从我国当前机械电子系统建设情况分析,其主要集中在机械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发展两方面,通过技术理论指导促进产品生产中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以此使产品使用效果得以发挥[1]。
2机械电子系统发展现状
在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迷状态的背景下,许多如机械电子行业等领域已呈现趋缓态势,而且国际机电产品以其自身高生产效能与科技含量等优势很快占领我国市场,致使本土机电产品的销量开始下滑,机械电子系统的发展进入瓶颈期。例如,据相关数据表明,国内机电产品在2012年大多依托进口,且前三季度所进口的总额达168.2亿美元,使国内机械电子设备难以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行业整体发展的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①关于新技术研发,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技术研究水平较低,大多产品设备不具备较高的科技含量,无法实现科技成果转换为经济效益的目标。加上大多企业关于产品与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少,产品设备的生产仍处于模仿阶段。②传统机械电子设备应用较为广泛。为节约成本,大多企业仍青睐于传统机械电子设备的应用,不具备较高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水平。③许多集成化与网络化等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制约行业的整体发展[2]。
3机械电子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机械电子技术自产生以来,应用与发展的情况可以三个阶段进行概括,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前处于电子技术应用的初期阶段,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对电子技术的应用了解较少,但也在电子产品制造中有所涉及。而第二阶段主要为20世纪80年代,机械电子技术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则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械电子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向于自动化与智能化,在理论与技术应用等方面都为机械电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其在未来发展整体趋势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集成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
集成技术的应用强调结合现代许多先进技术,要求在机械电子系统中引入集成概念,确保产品生产包含创新理念的同时,使生产各环节得到有效监督与跟踪,促进产品生产过程保持良性状态。而在网络化方面,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许多网络信息资源已可实现共享,为机械电子系统的发展提供重要工具,可利用其进行企业之间的交流或直接学习国外先进机械电子技术。同时,对于机械电子系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难题也可利用远程技术解决,带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3.2智能化方向发展
机械电子系统在人工智能概念提出后,无论从工作环境的改善或保证机械电子系统操作的稳定性都可通过人工智能计算完成。以当前社会电子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的发展也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生产管理全过程中的智能化,通过其与计算机科学与模糊数学等结合,带动机械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3模块化方向发展
机械电子产品在许多行业领域中都有涉及,所以产品种类繁多,若单纯依靠传统模式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制造,如动力接口或机械接口等将面临较多的难题,而通过模块化的应用便可解决这些难题,有利于数控系统实现标准化、集成化。许多如PLC、CPU或接口等模块都可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利用增减模块数量或以积木形式裁剪相应的功能,使数控系统具有不同的档次。
3.4科学计算可视化方向
机械电子系统中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应用主要进行对数据的解释与处理,改变传统信息交流过程中完全依靠文字或语言表达的现状,可通过引入许多可视信息如图形或动画等。同时,结合虚拟环境技术的应用,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周期也得以缩短,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使产品成本得以降低。另外,在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下,许多如数控技术中涉及的道具管理或参数设定等都可进行仿真演示,为产品的加工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3]。
4结论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U2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的负荷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显得尤为重要。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有了更加安全的保障,能够实现电力系统故障最小化目的,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性的提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单片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在继电保护应用中技术日趋成熟。
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意义
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步伐的快速向前,对电力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而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甚至有些地区不得不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来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局势。因此,加强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维护至关重要,而继电保护正是其中主要的保护手段之一。
1.1继电保护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以及正常运转情况。例如、当电力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出现异常或故障时,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自动、准确地从整个电力系统中切除故障设备,或者直接向电力监控警报系统发出信息,提醒电力维护人员及时解决故障,从而有效地防止其中电力设备的烧毁和损伤,甚至可以降低相邻地区供电受相应故障影响的概率。此外,通过继电保护技术还可以有效地防止电力系统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面积广、时间长的停电事故;
1.2继电保护的顺利正常运作,可以有效消除电力故障的同时,还能够对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经济发展的正规化做出了贡献,从而还能够确保社会生活和经济的正常运转,进而间接地为社会的稳定与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现状
2.1根据电力系统实际需求进行设备选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中,如何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设备选型是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基础。首先,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应当能够履行其功能与任务。通过继电保护装置实现系统运行状况监测、实现电力系统故障自动切除等任务需求。随着现代网络监控系统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继电保护装置还应能够支持网络监控系统,实现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网络化监控需求。因此,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应用中,应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功能基本需求人手进行设备的选型。同时注重继电保护装置选择性、灵敏性、速动性与可靠性的分析与评价。选择适宜的设备型号与品牌实现继电保护装置功能,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2.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功能应用
在现代电力系统设备继电保护应用中,主要应用继电保护装置的线路保护功能、母联保护功能、主变保护功能以及电容器保护等几方面。利用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实现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过程中变电站设备的保护,减少了变电站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首先,继电保护装置采用二段或三段式的电流保护,有效的预防了短路等情况是对设备的损坏。其次,母联保护、主变保护等利用继电保护装置保护了输变电设备,预防了电路故障造成的设备损害。通过继电保护装置的应用以及现代微电脑处理技术下的继电保护装置实现了自动监控、快速保护断开等功能,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输变电设备的安全。
2.3针对现代网络化需求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分析
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应用中也引入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综合自动化技术。通过多项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实现了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智能化、网络化等需求。首先,继电保护装置引入单片机技术,实现了微机化继电保护应用。利用单片机技术使继电保护装置正确动作率得到提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应用与发展中,变电设备计算机系统也需要相应的保护功能。因此,引入单片机、计算机技术的继电保护装置利用快速数据处理以及通信功能实现对变电设备计算机系统的保护。并利用网络通信功能模块方便中心监控人员的监控与故障信息收集。在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应用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促进继电保护技术发展、促进电力系统稳定供电的重点。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是得益于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同时,电力系统对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继电保护技术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不同的革新与发展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我国的继电保护技术将会向智能化、网络化、控制、保护、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并将不断向着新技术、高利润领域渗透。
3.1网络化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使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并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多年来,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随着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及通信技术在继电保护领域应用的深入,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 ( 这是首要任务) ,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运行状态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然,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亦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实现保护装置的计算机联网将使保护装置能够得到更多的系统故障信息,提高对电力系统故障性质、故障位置判断和故障测距的准确性。总之,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继电保护的性能及可靠性,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3.2继电保护智能化
智能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电力系统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的一些研究工作也转向人工智能的研究。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其应用研究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和非线性优化等问题的研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不确定因素对智能诊断系统的影响,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是今后智能诊断发展的方向。
3.3控制、保护、数据通信、测量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电力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各元件之间通过电或磁发生联系,任何元件发生故障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继电保护作为电力技术的一环,它对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力系统由于其覆盖的地域极其辽阔、运行环境极其复杂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气故障的发生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在电力系统中的任何一处发生事故,都有可能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正确地设置继电保护设备。
4.结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进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对继电保护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按时巡检其运行状况,及时发现故障并做好处理,保证系统无故障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张健康.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装备制造技术,2011,(02).
关键词:地理 信息 软件
一、背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它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代码,地理位置及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现实世界被表达成一系列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这些地理特征至少由空间位置参考信息和非位置信息两个组成部分。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多技术交叉的空间信息科学,它依赖于地理学、测绘学、统计学等基础性学科,又取决于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航天技术、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的进步与成就。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又是一门以应用为目的的信息产业,它的应用可深入到各行各业。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二、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介绍
当前,常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1) MapInfo软件
MapInfo系统是美国MapInfo公司研制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从1986年推出第一个DOS版本MapInfo V1.0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Windows版本MapInfo V3.0,其产品逐渐变得成熟,并很快流行起来。1995年和1998年分别推出MapInfo Professional V4.0和V5.0,使这个产品趋于完善。MapInfo是美国MapInfo公司的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是一种数据可视化、信息地图化的桌面解决方案。它依据地图及其应用的概念、采用办公自动化的操作、集成多种数据库数据、融合计算机地图方法、使用地理数据库技术、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功能,形成了极具实用价值的、可以为各行各业所用的大众化小型软件系统。MapInfo 含义是“Mapping + Information(地图+信息)”即:地图对象+属性数据。
经历了近20年时间,MapInfo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100家软件公司之一。产品行销58个国家和地区,有22种语言的版本,超过30万个正式用户。该产品在1990后进入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Arc/Info软件
Arc/Info UNIX/NT版(以下简称Arc/Info)是ESRI公司系列产品中最经典、功能最强大的专业GIS产品。现在已经用于全球范围6000多个重要机构和组织中,在我国也拥有150多个用户(截至1995年)。Arc/Info的第一个产品完成于1978年,主要在小型机上运行。1996年底,ESRI公司又把工作站版Arc/Info的全部模块移植到MS Windows NT之上,使工作站环境下的Arc/Info软件功能全部在微机上实现。1999年底推出基于Windows NT上的Arc/Info8.0,添加了ArcGeodataBase,Arctoolbook和ArcMap等功能。 中国3S吧
(3) GeoStar软件
GeoStar是武汉吉奥信息工程公司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eoStar系列软件最独特的特征在于矢量数据、属性数据、影像数据,DEM数据高度集成。
(4)MapGIS系列软件
MAPGIS 是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面向网络超大型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平台。
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多层体系结构,实现了面向空间实体及其关系的数据组织、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三维实体建模和分析,具有TB级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可以支持局域和广域网络环境下空间数据的分布式计算、支持分布式空间信息分发与共享、网络化空间信息服务,能够支持海量、分布式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采用分布式跨平台的多层多级体系结构,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具有面向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模型,可描述任意复杂度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完全表达空间、非空间、实体的空间共生性、多重性等关系。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GIS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在中国,数据问题是限制GIS发展的突出问题。GIS的研究对象和基础是数据,离开数据,GIS也就失去了价值。尽管我国GIS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从应用来看,GIS的发展规模和普及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在民用和经济领域,GIS的应用更为落后。目前,我国GIS的应用范围很窄,大多集中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所承担的大型项目中,社会普及率很低,对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这种情况与我国在GIS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GIS数据的保密性。随着大量GIS数据的共享和开放,GIS将在各个领域中发挥强大的功能,更好地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服务。
2.GIS软件开发的产业化及市场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GIS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GIS基础软件技术支持得到了全面加强。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软件品牌,如MapGIS、SuperMap、GeoStar等,并在较多领域内得到应用。但总体上看,中国GIS市场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规模偏小,空间分布不均衡,产业化及市场化程度还不够。GIS软件应用及开发主要集中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也有不少政府部门自己成立新的部门,承担自己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在市场环境中,与ArcGIS或MapInfo这样的产业化公司相比,这些机构和单位也许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但在市场拓展及售后服务方面则相形见绌,而市场及服务对于软件产品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为进一步发展中国GIS软件产业,我们在产业化及市场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