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设工程管理方向

建设工程管理方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设工程管理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设工程管理方向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

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其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相对增多,但是,从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对于建筑行业的人才培养存在极大的缺失。虽然,很多院校认识到了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对应的专业。但是,优于缺乏教育经验,多数院校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其培养的人才缺乏应用能力,自然在进入岗位后,会存在严重的技能缺失。因此,我院针对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程体系设计原理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了完成某项认为并且获得对应的工作成果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其具有完整性与目的性,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而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其本身就是一项为岗位服务的专业教学,其最终落脚点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岗位的需求,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以建设工程管理为基本导向,并且确定职业岗位群与各个岗位相对典型的工作任务,明确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从而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之为原理,最终形成该专业课程体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思路。

2构建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框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该种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参照是建设工程管理,因此,我院在相应专业的教学中,以建设工程管理为主线,对其所需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加以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的全新课程体系。以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文化课程和职业道德素质课程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以成本估算技巧、进度计划把控与项目控制能力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基础工程施工等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形成该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课程开展的指导。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策略

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了基本的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大的框架,具体的实现需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在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必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3.1以行业、企业的需求着手

从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就业调查与跟踪来看,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以中小型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单位为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这部分单位的岗位需求作为基本参考,以保证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

3.2以岗位以及主要工作任务为参考

在目前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来看,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这部分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工作内容更为简单,且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有限,对于本科及以上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优势。而这部分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人多岗的能力。其岗位的工作内容会相对较多,但是对专业需求也会有所弱化。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可以适当的扩展专业课程的项目。

3.3以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为准

无论是何种专业,其都具有基本的专业课程要求,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也不能忽略其基本的教育需求。因此,在课程设定上,也需要以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准。

4形成基于工作工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完整工作任务特点的学习情境的设计,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以管理才能为导向“双合成、双证融通、三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造价管理、信息管理、合同管理)的能力要求,跟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要求在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参与下完成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取出典型工作任务并通过分析归并形成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分析最终形成了融理论、实践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课专业课程设计实际上是以当前的社会需求为第一准则所设计的核心课程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要结合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进行。打破传统的高职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化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保证其进入岗位后具有对应的专业能力,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从根本上实现人才的满足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民.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系统化安全管理[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04~106.

[2]李理.高校建设工程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5(15):125~126.

[3]张喜艳.《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2012(09):136~137.

篇(2)

[关键词]新常态工程管理;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1-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建筑企业数量众多,截至2013年末,我国建筑业企业共有79528家,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499.31万人。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呈“金字塔”状,即存在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大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微型企业。

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新”,即发展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常”,即相对稳定,不是短期状态,而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长期阶段。[1]可见,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格外重要。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这亟待地方工程管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基于广西区域建设对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约有200家大学开办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2] [3]广西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2002年才在桂林理工大学(原桂林工学院)率先开办,2004年、2005年在广西工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相继开办。

(一)广西工程管理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1.就业区域分析。根据我校对2010年-2014年工程管理毕业生区内、区外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广西毕业生在广西就业的居多,约占毕业生总数的75.6%,且呈上升趋势。

2.就业单位情况分析。根据广西2010年-2014年建设工程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广西全区建设工程毕业生就业情况均集中在建筑施工企业、勘查公司和相关设计单位,其中区内就业占比66.35%,区外就业占比32.97%。可见,根据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培养适应建设项目技术与管理岗位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培养目标定位

新常态下建设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体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培养具有独立组织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能在工程实践中创业、创新,为大中型建设企业输送工程一线“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土木工程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定“打造多学科渗透交叉、通多精一、知识与能力并重、应用和创新并举、技术和管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基础平台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模式

应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基层和生产一线需要的工程管理建设行业人才,构建“宽口径、厚基础、创特色、主应用、重创新”多学科交叉和一体化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人才培养模式构架如图1所示。

(二)人才培养途径

在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主应用、多学科、创特色、重创新”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主应用”,即为重视实践技能培养、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以“应用型”为主导的复合型人才;“多学科”指为学生搭建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平台,注重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向多个专业方向拓展的能力,毕业时具有较宽的就业面;“创特色”是指打造我校“强工程技术、主项目管理”的专业特色,凸显我院有较强土木工程特别是其中的岩土工程学科的优势;“重创新”主要是指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具有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应用创新的能力。

据目前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状况,总体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见图2)。在这个总体模式的指导之下,结合“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力训练”模式,“多元化课堂为一体”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具体培养方案和过程来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导向。

在复合型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路径下,我校结合实施的学业指导教师制度,在入学之后学业导师给予不定期的指导,特别是在专业选修课阶段给予明确的指导。学业导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讲解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毕业后的就业状况、发展方向等。经过指导,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其知识面,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培养其专业方向的兴趣。

(三)开展以“行业标准+执业资格+专业建设”的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为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强调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突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课程―课程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这一过程(见图3),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方面,开展适应开放式教学的实验中心建设、校企合作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实体及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通过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实习基地的联动实践教学系统,形成课程设置、案例教学、专业技能培训、实习基地实践、科研项目五方面教学内容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整体提升。

三、总结

工程管理≠技术+管理。要实现真正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适应新常态下的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不仅要全方位实行上述改革,而且还要注重综合实践环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在新常态下,广西地方高校必将找到新的战略思路,把稳方向、沉稳换挡、平稳爬坡,适应新常态,推动人才培养发展行稳致远。

[ 参 考 文 献 ]

[1] 关于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N].广西日报,2014-11-06.

篇(3)

近几年江西省范围农村配电网通过逐步改善和优化,使其电网规模和设备水平在一定程度都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我省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上还是存有一些不足之处,若不及时解决将成为农村配电网建设日后的发展道路上的不小阻碍。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对加农村配电网建设的管理工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首先对农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相关概述,其次主要对如何做好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并列举出。

关键词:

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关键环节

相对其它行业管理工作而言,农村配电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更具约束性。农配网建设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项工程,建设人员需要充分考虑到其未来发展,将科学技术全面带入农配网建设项目中,同时结合农村电网的特征来有效提高农配电网建设管理效果,如此一来,农村配电网建设才能按我们期望的方向进一步得到良好发展。鉴于此,笔者主要针对江西省范围农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以下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其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配电网投资占据比例较为偏少,使得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中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情况;以及高中低压配网设备没能跟上经济发展脚步导致未能及时更新,以至于农配网建设中不符合其标准结构。其二:居民用电需求还未与现代经济接轨,导致用户供电及用电量不稳定,其次农配网结构不是很坚固,供电容载量相对规定要求来说偏小;线路载面较细以至于线路之间互供能力不达标,导致设备过负荷甚至造成停电现象,而检修停电时间在全部停电时间中占据比例最大。其三:农配电网的电线损坏率持严重上升现象,造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少部分地区为了逃避缴纳电费而采取窃电行为;②对电线损坏情况管理不当以及居民对自家用电情况没有充分进行检查了解,甚至不会想到这方面的事由;③用电计量抄表设备年数已久,使得低压集抄台区运行不稳定,设备落后的问题更是导致电业工作人员的抄表数据不详细等情况发生;④农村配电网发展步伐缓慢,建设中也遇到多重困难,对现代化电力网建设或改造等管理的认知度不够,导致问题的形成未能及时去解决,这种想象普遍发生在农村地区。其次,在电网建设中,大家都着重对主网的建设,从而忽视了对农网的建设和改造。总之,当下对农配电网建设工作的管理较为宽松粗略,而农配电网改造资金短缺的问题导致建设没能持续性发展下去。国家对于“节能”很感兴趣也很重视,但是降损节能工程却得不到相应的支持,电网降损效益若是得不到社会及大家的支持,且良性循环机制也未能得到相关建立,那么一些有效措施也将受到限制无法将其有效推广和实施。

2.全面提高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水平

近几年农村配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得到大力支持,更是使我国建设坚强电网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得到加快。但若仔细检查就会发现在项目施工前存在了诸多问题,如:项目计划、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不少不确定的因素产生,虽然国家是农配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总策划,但是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却是由当地供电部门进行建设的,其中地区环境的区别和居民思想的问题都会使农配网建设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而为了处理项目实施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规划、招标等),相关工作人员都需积极结合运用配电网工程的管理系统。就目前我国农配网建设情况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以至于在农村电网工程建设中使电网结构没有实现最标准化的设计,而电网结构设计未能达标将产生一系列的成本浪费及路线上的漏洞,甚至对工程的资金造成影响及导致建设不能在预期竣工,即使在建设完工后对结算环节也会带来不小麻烦。因此,想要整体提高农配网建设工程的管理工作,第一要做的就是强化不同部门单位及群众对农配网建设和改造共工作的重视及认知度;其次对项目施工质量进一步加强,拟定相关切实有效的项目计划和对项目管理的有关法律及法规进行完善,实现管理工作上的精细化。以上对于农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列举了一系列相应的解决措施。

3.做好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

3.1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以强化

一些发达国家对于项目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资质认定是尤为重视的,同时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行业。因此,农村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是否能按照规划及设计意图来实现其优质的质量是有着严格要求,而为了使农配电网的建设及改造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需要各个单位对农配电网及改造工程不同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另外,因为我国对项目管理的相关系统研究和相关行业实践起步稍稍偏迟,导致对项目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也相对较为落后,而且江西省农村数量不胜少数,在实际的农配电网建设工程中更是会出现建设或改造工程量大但工期短的情况,尤其是在实际施工中遇到这些问题,相关人员为了赶工期而忽视了工程质量的现象发生,倘若农配电网建设出现了大小不等的质量问题,那么日后对人民的生活将带来严重影响。

3.2实施精细化管理

在管理工作上完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进行管理,针对工程中的各个因素都需实施“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链,此外,还需严格要求员工遵守技术规范以及操作规章,对工程每个阶段的工艺都要进一步加以优化,避免出现任何细节上的质量问题,如此才能达到整个工程的高质量目标。在管理工作上实现精细化再到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最后整个工程的建设必将达到预想目标,而实施精细化管理更是为实现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建设工期等管理工作的必经之路。

3.3日后的发展观念加以创新

就目前市场经济发展速度来看,使得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逐渐激烈起来,而若想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打下一片天地,最为关键的是在发展观念上加以创新,“行为由观念支配、思维来决定出路”,引用先进的观念必然会形成先进的管理行为。所以相关人员可以依据农配电网建设工程的特点来成立相关机构,要求现场施工检查小组务必保证施工的质量,其次积极配合相关监理人员进行工程施工质量监督检查。还可建立完善的安全及质量保护体制,务必对工程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起到保障作用。另外,不管是在工程资源配置上、项目经理选聘上、以及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上都需根据市场化要求去运作,更要通过多行业领域的合作及多形式的联合来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作用,由简单的对抗性竞争转变为合作性竞争,而这更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共同点之一[2]。

3.4加强农配电网工程的质量管理

要使农配电网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首先我们可以从对相关承包商的资质审查以及施工质量和材料控制上为管理出发点,其次对施工中间验收及竣工验收工作加以强化,最后务必实行监理制度并签订相关工程质量保证合同条款以及实行问责制度等对工程施工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管理。另外,考虑到县供电公司进行农配电网工程的施工点地势复杂多变,管理难度也相对加大。因此,我省县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相关配电网工程管理办公室,对员工进行专业训练,同时结合国网ERP系统上线建立项目库,对工程管理以及施工标准进行完善,切实把好工程质量这关。

3.5保证农配电网工程项目设计的科学性

第一、对项目设计部门的业务水平加以强化,全面提高项目设计的整体质量。应从实行质量管理体系为出发点,其次要求第三方与内部审核管理一并监督勘测设计人员的工作,并要求其根据相关项目设计规定进行分析及设计工作。另外,对设计和造价的培训应层次性进行加强,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新的技术和工艺,以此来提高整个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此外对于奖惩制度务必明确责任制,做到奖罚分明是对员工工作最基础的尊重,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人员的道德水准及综合素质。第二、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成本加以严格控制,以及对设计进行金额限制要求。强化设计工作人员对整个工程建设的造价认识,要求他们对项目费用进行全面统筹分析,做到合理规划项目的每个阶段和资金的投入方向,从而真正有效控制到项目的投资金额,以免造成因无计划而使施工过程中出现盲目浪费现象。第三、合理科学性的审查整个项目的施工工作,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对施工后续工作造成重复性修改的情况发生,更是浪费了不必要的资金及拖延了整个工期,使工程造价在一定程度上也随着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乃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配电网工程的建设则是保证我国农村得以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施工项目。因此,为了做好农村配电网的建设,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时刻保持认真的态度,务必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完善农村配电网建设工程管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使农村得以实现现代化配电网建设。

作者:蒋超 华繁荣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鹰潭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出现的问题;解决办法

前言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最为基础的建设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我国农田水利的持续发展依靠的还是我国的小型水利建设工程。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相对来说较为恶劣的天气条件,这样就需要我国建立健全农田工程的建设体系,同时还要完善工程管理的相关细则,这种措施能够很好的缓解和处理自然天气给予我国农田建设带来的困扰和不便。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还可以给我们的农田建设挽回损失。但是由于我国的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导致了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这样就为我国的农田的整体建设布局带来了隐患,大力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1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的状况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是:小型渠道、桥梁、涵洞、灌溉站、排涝站等。现阶段我国地方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主要的建设者是村镇一级的政府共同建设。工程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水利部门专项扶持农田水利建设的款项;另一个部分是农业部门专项扶持农业开发新项目的款项。通常情况下,这些款项只能够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建设需要。这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是我们现在非常担心的一个方面。文章针对这一方面进行六点分析。这六点是:第一点是前期的不深入的规划,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合作意识不足。第二点是重复建设很多,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没有完工的建设工程,很多的工程在最后会出现工程的纠纷。第三点是现有的小型农田建设工程自身的施工不足,建设工程存在非常严重的老化问题,工程的季节性和缺水性问题非常的严重。第四点是很多的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设工程的投入严重不足,地方政府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认知。第五点是存在着一个非常陈旧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谁人受益,谁人负担。第六点是基层的建设单位的自身能力不够,相对于其他的建设单位来讲是非常薄弱的,这一点需要加强。下面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1)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前期的不深入的规划,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合作意识不足。

现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常是由几个单位共同建设,这种状况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会比较混乱,尤其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多方面的参与就很难在工程的前期规划中有统一的意见,相应的工程前期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质量验收的标准等都很难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每个部门都有自己需要执行和遵循的标准和利益要执行,这种情况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就有可能出现盲目建设和随意建设的情况。这样直接导致了项目建设的质量,进度和设计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兼顾,不能从根本上释放农田水利工程利国利民的初衷;导致了旱涝等情况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2)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重复建设很多,同时也会出现很多没有完工的建设工程,很多的工程在最后会出现工程的纠纷。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问题,现在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很难统一各个部门的执行意见。这样就会出现,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建成之后几年之后,由于不符合另一个部门的设计要求或者质量检验要求,被推倒重建。这样的做法就会给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带来重复建设的问题。这样首先影响的是当地的农民,其次影响的是建设资金;有的时候工程建设完毕交付使用后,政府或者是建设单位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建设工程的管理和看护,这样就会使得工程在受到毁坏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修复,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浪费了国家的投入。

(3)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现有的小型农田建设工程自身的施工不足,建设工程存在非常严重的老化问题,工程的季节性和缺水性问题非常的严重。

在干旱的季节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功能问题就显现的尤为突出。现在我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这些工程建筑已经长久失修,由于没有得到妥善的看护,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建设功能。农田设施的功能消失,直接受影响的是我国的广大农民,一旦出现旱涝灾害,农民会遭受到非常重大的经济损失。

(4)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很多的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建设工程的投入严重不足,地方政府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位和认知。

按照我国的水利管理的管理原则,水利的渠道下一级的水利建设管理权归口建设地所在的人民政府所有,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建设费用全部由这一级的政府承担。但是根据我国的现有国情,我国的乡镇的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了,这种情况下政府只有向上级的政府来说明情况,争取建设资金。现在的政府负责人为了自己的政绩,都在建设一些利民的工程,但是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将政府的资金投入这些长远的建筑投资的。因此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现阶段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

(5)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个非常陈旧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是谁人受益,谁人负担。

我国的农民群众长时间的认为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该是水利相关的部门进行出资修建和管理。但是总所周知,我国的水利部门主要是靠收取水费来生存。要是没有国家的专项资金进行农田水利的工程建设,水利部门是没有足够的经费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的。现阶段的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应该实行市场化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民和水利部门积极的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6)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中,基层的建设单位的自身能力不够,相对于其他的建设单位来讲是非常薄弱的,这一点需要加强。

我国由于乡镇一级的政府正在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些原因。我国的水利工作部门存在结构不合理的地方。这些地方中,既有年龄层次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也存在成员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同时存在的问题还包括我国的财政部门对于这些农田基础建设的投入太少。这样也就影响了我国的农田建设工程的日常管理。

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中处理问题的建议

(1)建议一:我国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小型水利农田的建设工程中的管理工作,我们要重视管理带来的效益,要改变重视建设,轻视管理的现状。

(2)建设二:我们要着重的编制出工程管理的相关保护措施和具体的实施细则。

(3)建议三:我国要逐步的扩大农村中的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和科技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秀娟,龙德红.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2]刘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生活,2012(24).

[3]郭建,承晓培,陈汉新.新形势下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思考[J].江苏水利,2013(7).

篇(5)

【关键词】建设工程;全过程 ;造价连续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行造价管理体系的现状及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个行业的现代化管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建设工程管理的一部分,其管理体系日臻完善、成熟,成为建设工程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我国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存在着“多主体性、多阶段性、复杂性、系统性”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投资建设周期的不同,各阶段造价管理形式各不相同, 有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变更洽商费用测算、竣工结算、工程决算等;在各个不同阶段,造价管理的主体也不同,有建设工程发起人、决策人、可行性研究单位、专业工程设计院、招标人、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单位等多个不同的主体;不同的造价管理主体,其造价管理重点各不相同。

通过多年的造价工作,我们的工作范围,涉及到了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承担过不同的造价管理工作,逐渐感觉现有造价管理模式,虽然已经实行了全过程造价管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造价管理的多主体性,使上一层级的管理重点不能传递到下一层级管理单位,造成造价管理脱节,缺乏连贯性,工程造价管理处于分层断续的状态,给后阶段造价管理带来困扰。

例如: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有的项目法人在申请概算资金时,直接使用专业设计院最初编制的“初步设计概算”,没有考虑到方案和时间的变化,不对概算进行调整,申请金额不尽合理,致使批复的概算资金存在偏差,给今后造价管理造成隐患。这是造价管理单位的不同及断层造成的。

又如:招标过程中的造价管理不规范也给后续工作带来疑难。如有的招标工程量清单,对工程项目特征描述不严密,造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审计单位对某些条款理解不同,给工程结算带来困扰。这是因为在招标阶段的造价管理和工程结算阶段侧重点不同造成的。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加强, “跟踪审计””的方式正在逐步推行,表明现阶段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开始逐步向统一性、连续性转变;但现阶段的跟踪审计,大多发生在工程施工和竣工结算两个阶段,对工程前期阶段的参与较少,还不能形成连续统一的造价管理。

二、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方法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现行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只是全过程各阶段分别“存在着”造价管理,是一个断续的、分阶段的管理,而不是一个全面连续的、贯穿整个项目运行的连续造价管理。

我认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应该是在建设项目决策、设计、实施、竣工决算等各个阶段,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额掌控在批准的限额以内,并能随时纠正偏差,以保证项目投资目标的合理实现的连续性的管理。建设工程如果实行“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能使造价管理工作扬长避短,更进一步。而这种管理的实施,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

加强对工程前期阶段的造价管理,从造价形成的源头对工程造价进行管控。通过对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自项目策划到工程竣工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前期投资的控制,影响远大于后期具体施工期,前期虽然投入少,但对项目效益影响大。应将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工作范围由施工阶段、竣工决算阶段,逐步延伸到项目方案设计、初步设计阶段,从工程造价管理的初期就力求保证其科学合理。

加强建设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连续管理,有效避免招投标和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脱节。解决招标文件条款制订不严密、工程量清单编制缺漏项等现象,改变过去那种等待施工中发现问题时,再现场签认、事后承认的被动管理模式,做好事前预测、过程控制、事后审核的主动管理模式,尽可能最大程度减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不确定因素。

加强各阶段统一、连续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有效避免工程索赔费用的大量发生。工程索赔费用的发生,除不可抗力外,多是因为前期管理估算不足,出现了超出计划的工程内容,索赔内容多发生在工程实施阶段。建设工程实施阶段,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管理的,多是监理公司,由于监理工程师没有参与招投标和合同签定等前期工作,对招投标文件条款、施工合同文本、工程量清单等的内容分析不是其工作重点,签认索赔费用时会出现:签认内容正确,但与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或工程量清单的计算规则相悖的现象,造成费用误差。而进行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后,统一了造价管理主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级造价文件的精髓,调节发承包双方的行为和利益,既降低业主的投入成本,增加项目利润,又可以促使承包商规范施工行为。

加强建设工程投资技术经济数据的积累、收集和整理,发挥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优势。传统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因为是分段进行管理,每阶段工程完毕后,没有一个连贯的造价分析,而全过程连续管理的实施,因为统一了造价主体,可以对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及时总结,对相应经济数据做完整分析,给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经济数据,为同类其它工程的决策提供参考,对后续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能弥补传统造价管理方法的不足,能更全面、更系统的进行造价控制,及时纠正偏差,保证工程建设资金更合理的使用。三、建设工程的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质量保证措施

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参与到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涉及各方面的管理知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要保证全过程造价管理的质量,必须有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

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主体,不仅要有懂得工程造价的专业人员,还要有懂得工程管理的管理人员,如有可能,应实行建设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的“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作为连续造价管理主体的管理人员,熟悉项目工作流程,能掌控各阶段造价管理重点,在掌握总投资限额的情况下,采用动态跟踪的方式来完成造价管理控制,对每一阶段造价管理做出评估,及时调整造价管理方向。

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主体,其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造价计算规则,还要熟悉招标文件的制订、施工合同的起草和签订、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本专业行业规范,能在合同管理、质量管理方面对建设单位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为业主投资决策控制提供依据。

连续造价管理主体内部应该坚持“三级复核”制度。无论哪个阶段的造价管理,都是由大量的工程数据组成,在工作中难免出现偏差和错误,现阶段,各地区造价管理部门,都对造价相关单位的管理提出了“三级复核”的要求,力争通过多个环节的管控,减少造价失误,只有将三级复核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保证造价的质量。

在工程竣工交付使用后,全过程造价管理还应对工程进行项目后评价,依据前期各阶段积累的数据,分析比较工程范围、进度和造价的变化情况、分析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造价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总结经验,提出意见,为以后类似工程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结束语

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的连续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的造价管理,可以保证建设工程各阶段、各环节的造价工作协调连贯地进行,可以保证建设工程投资科学合理高效的使用。近几年,我们在工作当中有意识的进行了一些连续性造价管理的尝试,体会到了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连续管理的优势,相信这种管理模式以后将会逐步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① 《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中国计划出版社)

篇(6)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管理;发展方向

一、序言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方面带动了同行业间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随之增加了行业间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高风险性的房地产企业而言,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里,其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仍滞留在起步阶段,不仅制约了其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严重影响了我国房地产建筑项目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脚步,造成其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距离不断拉大的现象,逐步形成了我国未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进步的瓶颈。

二、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的分类

1.按照信息来源分类,则主要包含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类。所谓的内部信息是指在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主要有项目决策信息、项目管理信息和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作业现场产生的信息等。它反映项目组织内部所拥有的信息状况以及信息的利用水平和能力。外部信息是指对项目建设活动有影响的外部环境各种相关因素的信息。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对建设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和许可方面的信息;有关项目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决策信息;政府有关部门的相关政治、经济的信息,工程定额和造价信息;劳动力价格、主材价格等市场信息。

2.按照信息流动分类,可分为自上而下的信息、横向沟通的信息和内部与外部沟通的信息。建设项目信息流向,即项目管理工作路径,它与建设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置有直接关系。合理的工作路径,能够有效的发挥项目信息的效益。

3.按信息内容分类,可分为工程技术信息、经济信息和项目管理信息。工程技术信息是指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的与工程技术相关的信息,包括图纸、相关规范、技术方案、质量保证措施等。经济信息指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经济内容信息,包括预算成本、融资情况等。项目管理信息是指有关管理内容的信息,包括招投标管理、规划设计管理、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4.按照层次要求分类,可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和作业信息。计划信息是指房地产开发公司高层管理者确定的目标、规划和计划安排,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信息。控制信息是指管理层为实现项目建设目标对项目建设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所得到的信息。作业信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日常业务相关的信息和施工现场的各种信息。

5.按照信息时态特征分类,可分为历史性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历史性信息指已经发生并且被使用过的信息,但对项目管理人员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或仍有使用价值的信息,以文档资料的形势保存。实时信息指反映当前建设工程项目各项活动的信息以及反映当前外部环境特征的信息。这类信息对指导和控制项目建设各项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项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预测性信息是指在掌握上述两种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和主管人员的经验,对项目建设未来的各项工作进行预测性描述得到的信息,为房地产开发公司决策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

6.按照信息稳定性分类,可分为稳定性信息和流动性信息。稳定性信息指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在项目管理中往往可以重复利用,包括建设项目的目标,节点计划和各种协议或合同等。流动性信息是反映建设项目各项业务活动的实际进程和实际状况的信息。这种信息随工程进展而不断更新,包括建设项目的财务状况和工程进度等。

三、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的模块分类

1.投资管理模块,包括计划投资数据处理;实际投资数据处理;计划—实际投资比例分析;投资分配分析;投资控制以及报告报表生成等功能。

2.工程控制模块,包括编制项目进度计划;项目实际进度的统计分析;进度计划的调整以及项目进度各类数据查询;项目建设的质量要求和标准的数据处理;材料、设备检验纪录;工程质量验收纪录;质量统计分析、评定的数据处理;质量事故处理纪录及质量报告报表生成等功能。

3.成本控制模块,主要包括材料设备采购计划;材料设备招标文件、询价文件;分包工程招标文件;分包工程招标计划;报价对比分析;设计概算及各项分包工程标底文件。

4.合同管理模块,包括合同结构模式的提供和选用;各类标准合同文本的提供和选择;合同文件、资料的录入、修改、查询和统计;合同执行情况的跟踪和处理过程的管理;合同实施报告报表生成以及建筑法规、经济法规查询等功能。

5.行政事务模块,包括文件流传签批手续;行政管理规则;员工管理手册;办公固定资产及耗材的使用情况及支出统计等。

四、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条件

1.组建信息化领导小组及专业信息处理队伍。由于信息管理贯穿业主项目管理全过程,涉及到项目管理的各个部门和所有项目建设参与方,开发公司应成立项目经理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布置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工作,建立项目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程序,在相关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设立专职信息员,形成上通下达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体系。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复杂的管理问题、计算机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系统运行操作和维护等一系列问题,应组建一支素质过硬的专业信息处理队伍。同时,还要对项目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系统开发和应用的顺利进行。

2.建立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业主项目管理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需要有相应的信息管理机构来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的规划、协调和管理工作,大中型、复杂的建设工程项目,还应有信息管理负责人负责信息管理业务,掌握计算机技术,掌握系统开发和应用的规律和方法,具有开拓创新和统筹全局的能力。

3.建立信息系统运行制度。数据资源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血液,数据的完整与准确是系统的质量保证。因此,需要建立建设工程项目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相关制度,确保管理信息收集、存储、传递、加工和使用顺利进行。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建立统一的适用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信息编码标准;制定和规范各种纪录表格,坚持现场记录制度,保持原始记录的完整和规范;保证数据及时输入电脑,并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规范设计图纸等资料管理形式,对现场变更洽商给予特别关注;建立收发文程序,并与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接轨;规范会议纪要的格式;定期对现场进行照相,保留图像资料;重要文件或资料同时以纸质文件、电子版备份方式保存等。

五、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一个完善、成熟的建设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有效地辅助业主进行项目管理,各模块的负责人及项目经理对各系统信息一目了然,可以非常及时、有效的针对当时出现的问题展开工作,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最重要的是通过建立这样的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将工作成果和成功经验进行积累,不管是一个大的开发项目中的各个子项目,还是一个大型开发公司中的不同的项目公司,都可以从中最大限度的获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六、结语

随着政府规范土地管理,严格城市土地规划的政策和法规,房地产业的大环境趋于合理化,房地产开发公司应与时代同步,以规范、长久的心态从事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开发,这也是本文详细分析、论证房地产开发公司工程管理体系确立的最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1.1信息化建设体系不完善

实现建筑工程业主方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从制度和方法上保证相应执行环节中的方向和方法符合实际需求。在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体系层面的构建。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在开始阶段便陷人了一种混沌模糊的状况,负责人不能对相应的建设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在部门设置和执行流程等方面缺乏具体详细的依据,这使得基层的信息化建设人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以有效把握建设方向和尺度,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审核与评定阶段很难根据准确的指标进行评价。

1.2信息化建设技术支持不充分

软硬件技术支持是建筑工程业主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造成的信息化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软件和硬件技术等级标准与项目管理工作实际的需求不匹配,在引进相应管理软件和系统构架搭建的过程中,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往往会引进一些相对廉价的技术,认为信息化建设发展就是购买一些软件安装在电脑上,能够接人互联网查询下载资料就可以了,这种认识偏差导致的技术水平不足,往往会因为技术应用本身的层次较低,使得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操作性问题,管理效率大大折扣

1.3信息化建设人才储备缺乏

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离不幵专业人员的实践操作,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准确合理的操作相应系统,信息化是难以发挥应有效力的。建筑工程业主管理信息化人才储备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员知识结构和实际管理经验不均衡上。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需要管理者对于工程项目的流程有着准确的认知,同时能够通过丰富的经验识别具体项目的管理重点,而拥有这种经验的管理者往往工龄较长,在知识结构上与当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存在距离,同时由于一些传统工程管理理念的影响,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1.4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建设拓展空间不足

现阶段,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是很快的,系统的更新应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建设发展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拓展性。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业主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关注点往往局限在眼前较短的一段时期之内,相应软硬件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也仅仅以适应当期需要为出发点点,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从长远的角度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构建人才体系,在经过不长的一段时间后,相应的软硬件和人员知识能力结构便可能不在适应实际需求,需要再次的建设投人。

2.提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2.1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建设体系

为了全面实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通过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提升工程管理效果,建筑工程业主方应充分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构建。首先,管理层应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带头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为指定短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使信息化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其次,在信息化建设发展制度层面应制定严格的实施与评价细则,结合国家指导性文件、行业规范标准充实制度,保怔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第三,体系建设应联系实际,应在深人分析当前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可执行性。

2.2全面提升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

建筑工程业主应根据资金储备水平,选择具有实用性的软硬件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来,在软硬件建设过程中兼顾技术的可行性和整体系统的对接有效性。通过系统构建实现内部工程管理者对于工程资料查询使用的便捷性,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及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建筑工程业主除了重视传统的计算机系统平台的构建外,同时也应针对移动端的工程管理信息化进行投人,使工程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工程管理工作。

2.3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储备体制

人才储备使实现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建筑工程业主方应健全人才培养储备体制。应从当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人才综合能力的提升制定规划,重视对于现有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改造和优化,同时应大胆启用新人,让更多的具有信息化专业背景的人员承担工程管理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这部分人才的实际经验。建筑工程业主应将人才个人发展与的公司进步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与进修机会,让员工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积极投身岗位工作,实现培养人才留着人才的目的。

2.4保证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建设拓展空间

信息化建设的拓展性,是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筑工程业主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更多的从长远角度出发,在软硬件建设标准与人才培养工作中适当提升标准,充分利用拓展空间实现当前和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过渡与对接,减少技术革新对于信息化管理工作造成的迟滞性影响,保证建筑工程业主信息化建设长期不间断的发展下去。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