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篇(1)

精致化指将科学化管理模式与人本化管理模式进行相互融合,将其有利因素合理保留,排除各自的不利因素限制。具体要求如下:需将科学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考虑,即注重管理过程的总体把控,也不能忽略管理细节,需要追求细致入微、周到全面。精致化的教育理念目前已得到教育机构和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教研机构热门课题。精致化教育模式要求教育过程尽量周到全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用细致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全方位人才提供支持与保障。

二、当今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管理问题

第一,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的大学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日常事务繁重,有所束缚,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发和研究,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细致化管理也沦为形式。迄今为止,以行政管理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仍在大部分高校广泛存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当今我国大部分高校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仍主要依靠思政理论教学模式,授课教师也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过度追求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忽略了思维方式的开发和引导。造成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参与性低,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和领会能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第三,思政管理力量相对薄弱。从我国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多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思政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繁杂。因此,绝大部分思政工作者的日常工作都被各类繁琐的一般性工作占据,无力进行管理模式的开拓和创新。专业人才偏少,多数思政工作者创新开拓意识不足,对于新型管理理念的接受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细致化思想政治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的需求。第四,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不足。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以往传统报纸报刊等文化传播媒体,成为现今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与传播途径。互联网功能强大,信息量丰富,获取方式简便,是大学生之间或与外界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当今多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运用仍不够了解,缺乏对大学生生活现状、思想动态的及时掌握,无法驾驭现代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为高校内实施思政教育工作造成阻碍。

三、大学思想政治精致化教育实施方式分析及建议

(一)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

我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是辅导员,其专业教育水平与工作态度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直接影响,决定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成果。我们要合理依照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队伍的现状,建立适合大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整套高校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完善精致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机制,提高思政教育队伍水平。

(二)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

建立精致化思想政治多方联动教育工作体制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作用,起到促进思政工作效果的目的。

1.家庭的作用尤为重要。家庭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是我国民族文化、思想道德理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方面传承与改进的重要桥梁。

2.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学生通过系统规范的教育体系进行知识学习的主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课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和完善的计划性,传播我国普遍的政治思想理念,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加强精致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互联网的使用

篇(2)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概述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但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新要求[2]。基于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审视时可以发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倒逼具体教育层面进行调整与优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挑战。立德树人十分注重德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提升,其同时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成功道路上的关键性因素。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立德树人依然无法较为轻松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对于高校内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契机,将立德树人较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难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同时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较为陈旧,且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影响性十分深远,这势必会进一步压缩立德树人的融入空间,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大环境也无法较好形成。此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也往往被长时间沿用。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模式时,教师在课堂上机械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并不可取,且机械性的进行理论知识讲述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兴趣不断降低,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也会受到很多负面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过于陈旧,且单一、固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被长时间沿用时,教师在主观上也不会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化融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因此,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往往也会陷入较为迟缓的不良状态之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片面也是立德树人融入上的难点性因素,且会导致立德树人在融入上缺乏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是“主阵地”,往往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实际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使得书本内容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往往也是课业论文的创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德育教育内容占比较低,且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占比较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较为单一和片面,实际教育状况更是差强人意。从立德树人融入的视角来看,这一状态下,德育教育相关内容很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事宜,而教育中并未将立德树人作为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立德树人直接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占比自然相对较低。这一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会受到影响。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无法较好融入。

(三)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缺失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形式单一与内容片面的特征较为显著,而专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也是不争事实,这也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3]。立德树人这一理念中,立德是基础,树人是目标,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科学的调整与优化,动态教学中最好有专项教育教学活动充当立德树人融入的载体。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为缺失时,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及一些具体的德育教育知识很难形成完整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进行的努力也无法较好转化为立德树人成效的取得。立德树人融入的关键在于让大学生对“德”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并能够将“德”“法”“礼”等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而在缺乏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知识学习很容易成为一个机械性的过程,德育教育相关努力对大学生思想认知的积极影响更是无法充分显现出来,这也会大为削弱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价值。

三、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策略

(一)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更好融入需要以向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为基础,高校以及思想政治教师也要对立德树人这种新的教育理念进行深入了解,并在充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迎合立德树人融入的趋势和一般要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立德树人相关知识的了解,并对其他高校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经验进行借鉴,促进自身教育理念的调整和转变。立德树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极高,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与教师都要对德育教育事宜给予足够关注,通过思想意识层面对德育教育,以及立德树人了解、认识、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为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创设更好环境,这也是立德树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影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的前提基础。

(二)持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得到较好丰富,特别是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教育内容的丰富对立德树人融入程度的加深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贵阳师范学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立德树人理念进行了较好融合,德育教育内容的占比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一直以来,贵阳师范学院对时事性较强的理论都进行了德育教育层面的转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德育教育层面的内容也成了大学生思想在政治教育中的基础内容。其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将实施政治理论和知识,作为基本的德育教育内容选择。一旦时事性较强,且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内容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内容时,立德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环境便会越发良好,立德树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能够显得更为“平滑”。

(三)定期开展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定期开展一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别是德育教育相关活动可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更好融入,德育教育韵味浓重的专项活动更加可以为立德树人的融入提供一个具体支撑。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着一些热门的社会事件,进行德育层面的引导,通过与学生进行热门社会事件分析、互动,将德育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此外,立德树人融入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可以突破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诸如同学生一道深入到福利院、烈士陵园参加专项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对德育知识,一般性的思想政治知识等有更好认识。在这些专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特别是德育层面的引导也能够促进立德树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深度的不断增加。

四、结语

篇(3)

一、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同大学生两者之间利用语言、符号等作为沟通的工具以此来沟通和交流思想认识情况和情感情况的双边过程。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沟通的特点主要有:沟通双方均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沟通过程中双方信息属于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属于双方情感的沟通;沟通过程中会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存在而造成障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形式主要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一般来说正式沟通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以及谈话等事项,其余的沟通属于非正式沟通形式。还包括集体和个人的形式、语言和非语言、面对沟通和间接媒介沟通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中产生的问题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法比较陈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渠道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它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沟通信息是否能够及时传递和反馈。[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方式主要是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次数比较少,在高校内部少有出现。一般来说,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采用非正式沟通,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和快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开展,主要是利用宣传、社团以及互联网络和通信网路进行,借以来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正式沟通常常需要组织大型的会议和交谈,这样就导致各方之间的协调不周到,矛盾较重,而且沟通工作效果较差。

2.大学生实现政治教育沟通过于专业化

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比较专业的思想政治术语来讲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从而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在教育者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双方地位、知识背景、文化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使传递的信息出现语言和语义上的理解偏差。[3]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质量相对较低,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目标。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浮于表面

许多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方面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而且进行的沟通工作主要是流于形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开展之前,组织方一般只会将效果纳入规划之中,并没有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常常都是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但是常常都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才进行。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优化对策

1.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模式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过程中不能够仅仅依靠非正式沟通的方式,还应当综合其他的沟通方式来开展沟通工作。尤其是正式沟通方式的采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的时候必须协调好组织者、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从而逐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在沟通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个人或者是集体的沟通交流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积极有效的预防各种事件的发生。

2.采用多种模式加深大学生的理解

沟通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运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要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联系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地位,从而适当的进行引导和交流。不仅如此,还要综合运用网络技术、社会环境等来开展交流工作,从而构建有效的沟通氛围,加深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的理解。

3.从本质上提高沟通工作的有效性

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沟通对策。[4]不仅如此,还应当逐渐细化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的范围和内容,明确沟通目标,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适当的沟通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工作才能够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意识。

四、结论

篇(4)

[摘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与主阵地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里,有利于在深化辅导员德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开拓新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实践教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教育大辞典»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解释,再加上道德教育,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来看,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核心点,得到了诸多学者的认同。三个核心点虽各有侧重,但又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德育。我们有时也把“德育”叫做思想政治教育,即“大思政”。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让大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品德教育的任务是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大思政”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具体方法或模式,“大思政”描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然状态。在这种应然状态下,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学校的全部空间,渗透到学校的全部领域。高校德育大纲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十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学校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分工协作、团结统一的工作状态。从德育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党团组织、思政课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的思想理论、政治教育,辅导员应该侧重于学生的品德养成、行为教育。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主渠道,一个是主阵地,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深刻认识与处理好“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对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负有最大责任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主渠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除党团校承担少量的理论教育外,其余都是通过思政课教学来实现的。党团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属于思政课范畴。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般被称为“小思政”。思政课,从课程名称上看,它区别于“一般课”“理论课”“思想课”“政治课”“思想理论课”“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思政课”。思政课,首先是一门课,其次是一门理论课,最后是专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一门课程,这是它的课程定位。思政课专职教师所从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课的结构与形式为依据(由教师在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对特定的对象讲授特定的内容),是在具体时间内的教室里(课堂可以延伸、扩展到教室以外)对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即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项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是极具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但它并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部。

(二)主阵地

对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它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也就是说,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或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的主体队伍是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其中,辅导员、班主任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各类教师(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党政工群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量。思政课兼职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其所从事的是主渠道工作。思政课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或者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在面对课堂教学时,其所从事的是主渠道工作,在面对本班级学生时,其所从事的是主阵地工作。具有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体系中具有“双主体”属性,但要区别对待他们的主体属性。

三、认识主渠道与主阵地关系的意义

(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将“大小思政”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组织者对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与联系,认识得并不准确,。他们往往只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看到了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清楚具体是怎样的联系。更为遗憾的是,不少高校的党委书记、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党委副书记,甚至有的思政部主任,分不清楚“大思政”和“小思政”的区别,分不清楚“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区别,一味夸大“主渠道”对“主阵地”的补充关系,把补充关系上升到对等关系、超越关系。现实中表现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现不佳的责任怪罪在思政课教师教学身上,怪罪在辅导员工作身上,以教改为名,冲淡、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

(二)推动两支队伍联系,优化“大小思政”师资队伍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两个系统各自运行,两者基本上没有联系,或者说联系不够紧密,结果导致同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两大队伍彼此分离、互不了解,大大影响了育人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具有的理论优势,能从理论层面指导辅导员的实践工作;辅导员具有的实际工作经验,能从实践层面协助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将两支队伍联系在一起,优化“大小思政”师资队伍,长此以往,势必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三)深化辅导员德育工作研究,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

高校德育大纲规定的十大教育内容,无论是对辅导员个体而言,还是对辅导员集体队伍而言,要全面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了思政课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高校辅导员就可以在德育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上有所侧重、有所突破,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

(四)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开拓实践教学新局面

便于学生参与的诸如教学录像(或电影)、研讨、演讲、辩论、成果展示等思政课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完全可以视为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运用。这样就可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狭义地定义为思政课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将内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努力实现知行统一。独立地研讨它的特殊性,既有利于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本身的探讨,也有利于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还有利于与“大思政”实践活动的结合,有利于开拓实践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5)

1.网络消极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时代的来临标志了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在推动社会进人信息化时代的同时,带给长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从思想观念的影响看,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在涌人,且因其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也就更为直接的进人长学生视野,极具伪装性,新鲜性、另类性、域外性的东西会让长学生们感到新鲜,良惹不辨的受到其影响。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也将一些享乐至上的现念及生活方式传输给大学生,使得一些大学生迷恋其中,不惜以身一试,有的上网成瘾到包宿上网,将本应该用于学习的精力浪费到虚拟世界的神游中,将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情绪或情感转移到虚构的人物或对象上,内驱力或愿望力求获得释皎。网络的强大吸引力将这些大学生把自己与学校教育隔离开来,与学生社团隔离开来,与所有的能够给与自己正面影响的可能隔离起来,在深受不良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影响的同时,也影响了身体健康状况。

2.学习环境中学习精神涣散的相互影响

进人大学校园学习是大学生经过多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结果,实属来之不易,大学又是一个人的学校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的接壤期,作为大学生理应珍惜这段打造自己真才实学本领的学习时间,扎扎实实的习得专业知识。但是,校园大学生中的学习风气日下,投机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上课睡觉,有的逃课,有的考试打小抄,有的热衷于到社会做稚职,有的忙着交友或谈恋爱,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多下功夫。到了大三,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心理压力日重,浮躁情绪突出,觉得学习好并不一定就有好的工作的想法导致精力分散,整天忧心于怎样找到收人丰厚的工作,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法试图为自己谋求到就业机会。萃萃学子浪得虚名,在大学毕业之时,一些大学生本应习得的专业知识十成中竟然占不到一半,难怪就业时有些单位宁可用高职生不愿意用大学生。

3.休闲文化中的“时髦”和“猎奇”成分的浸染

追求时尚本当无可厚非,但时尚应该是符合民族审美心理的时尚。但一些大学生追求新奇,强调个性标榜,甚至于做到令国人感觉是美丑不分的程度。有的在公共场所中喧哗和随意乱丢杂物,偷得在自己的课桌和教师里宿舍中随便涂鸦,有的吸烟、喝酒,有的在个人的形象打扮上过渡标榜自己的新潮,很多同学表示可以把头发烫成爆炸式或买一条带窟窿眼的牛仔裤,一些女生乐于浓妆艳抹或着过度暴露的衣服,有的还会做指甲。这些学生只是在表面追求与众不同,但本质却没有什么内涵,经常产生焦虑或迷茫的情绪。如此等等,其表现都是与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儒雅形象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所不同的,将大学生的身份混同于“社会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着眼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经验应“扬弃”,保留其适合于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需要的部分,去除其已经成为形式化和教条化的部分。可从满足五个基点的层面去着眼:一是以接受主体的成长需要为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无疑是大学生,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真是教育必须是针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能够实事求是的对其进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塑性的。二是以内容的与时俱进为延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突出社会主义道德、生命道德、网络道德、公共道德、民族传统文明,追寻人生崇高价值的内容。三是以途径的拓宽寻求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为显性途径、以文化建设为隐性途径、以网络交流为互助途径、以咨询辅导为解疑途径,实现显性途径与隐性途径的对接,互助途径与自助途径的藕合,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丰富教育的手段、优化教育效果。四是以校园文化的熏陶环境浓厚教育氛围。校园文化要用心设计和打造,既重视利用课堂教育,一时一事的谈话教育、典型示范教育,要要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更多的环境因素利用起来,是的大学生能够时时刻刻生活在感受主流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五是以时间的延展为贯通。即追求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能贯通于大学生人生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终身道德学习和改造成为大学生人生中的自然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落脚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要立足于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即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取向、规范取向和发展取向。更好的实现管理取向的职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职能表现为,在学校的环境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管理。无论是任何学校,对教育对象的管理,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来负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是教育得以进行的条件,一方面是社会赋予的责任。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职能的需求,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践行国家意志的需要,形成统一的民族理想和统一民族思想和行动的需要。更好的实现规范取向的职能。规范既是现时空的,也是未来时空的。当下遵守规范是为未来打基础,在未来遵守规范才是规范取向的目的。在学校教育现实中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就是要使他们接受或内化社会规范,在内心深处把社会规范视为必须悟守的“绝对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职能,是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人服务的必然要求,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是大学生明确和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规范。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相关背景介绍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有效性受到高度重视,在我们调查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新时期经济不断发展,为教育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教育内部在不断的变革,教育发展不再只是注重成绩,更加注重教学效率和质量,注重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比重,从而实现教育在新时期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调查发现,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不不容乐观,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制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坚持对症下药,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素质,从思想入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究其根本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社会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教学自身在不断变革来适应社会需要。由此可见,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

二、目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从整体上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就其具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调查分析之后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综合素质不达标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教育新发展,对于教师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个人综合素质不符合新时期的新需要,严重制约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学生态度方法不正确

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错误。其中不少学生思想态度不正确,学习思想政治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往往都是考试前把重点知识内容背熟,在考试的时候拿一个好分数。还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课前从不预习,导致课上的效率和质量不高。

三、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我认为新时期提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扫清思想障碍

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与教学不相适应的部分。在我们调查分析的过程中我认为学校方面必须充分利用新时期的媒体设备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作全面的宣传。在不断宣传的过程中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从而送思想上扫清思想障碍,不断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师生素质

师生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要从师生入手,提高两者素质,从而实现教学的发展。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在新时期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其专业知识得到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同时学校要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此来满足教学实践在新时期的新需要,可以熟练的使用教学新设备,充分利用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新时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自实践,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此外,学生要积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中错误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身学习方法的质量和效率,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小结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传统的教学科目,在新时期其受到重视是时展的产物,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实际来设定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鲁凤.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境遇解析与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

[3]王东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转向及其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4]罗建晖.准确把握网络传播规律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5).

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教育方式 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90后大学生已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思想独立、性格张扬、更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但是90后的同学同样有很多的不足,他们缺乏合作、对网络过分依赖、心理较为脆弱等特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观察和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鲜明个性,理解和认同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分析,清楚地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可塑性,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信心。另一方面要针对他们的思想特征思考出对策,进行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平等的、有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加强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探索出信息时代下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在教育方式、师生关系、教育理念、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思想教育工作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高校才能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1 90后大学生特点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被赋予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90后大学生同样处于这个尴尬的时代。他们一出生就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给予的强大压力。“一代不如一代”的评语被广泛的运用到“90后”这个群体身上。在社会和父母眼中的他们“自私冷漠、心灵脆弱、叛逆孤傲、自我中心、社会责任感弱化。”如何理解、呵护和教育90后大学生,这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1.1 独立自信,但缺乏团队精神

90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喜欢独特有个性的事物,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在自我崇尚和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上。他们比其他年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强烈的表现欲,更乐于表现自己、证明自己,展示自己并渴望得到认可。但过分地注重和维护自我的权益,导致部分90后大学生特立独行,对集体冷漠,归属感不强,团队协作意识较差。

1.2 过分依赖网络,但欠缺人际交往

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使得他们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本领。这使得他们在知识结构上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以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网络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各种不同思想见地、不同的价值取向以及各种消极和积极的思想可以在同一过程中出现,这就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善恶的难度。

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使他们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部分出现了交流困难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90后的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不足,一般都是由于其缺乏自信心、缺乏同情心、过分地苛求别人、不懂宽容等。由于90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与人分享、合作的能力相对较差。

1.3 思想独立,但心理缺乏依靠,较为空虚

90后大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比较抢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不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那样个性鲜明。90后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但是他们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很难轻易对人敞开心扉,甚至故意装成熟装老成。但事实他们还是小孩子,内心还很幼稚和脆弱。90后注定是孤独的一代,他们缺少兄弟姐妹间感情的沟通和心灵上的默契,缺少知心朋友的情感倾诉,因此常感到不被理解和莫名空虚。但家庭的过度溺爱和保护,促使他们高度关注自我的情感起伏;而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的欠缺,又使他们对复杂事物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关系,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承受不了委屈,容易走向极端。

1.4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

改革开放成为90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变革的潮流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变革,必然通过学校、家庭等各种途径对他们产生影响。在这样一个多元化信息开放的时代下,呈现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趋势的大学生价值观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取向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在各个灾区的现场、各个大型活动的现场,你都能看到年轻的面庞闪现在人群之中,他们活跃,有激情,精力旺盛。他们注重个人和社会并重,注重事业与利益并取,他们不是默默地无私奉献,而是重视自我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存发展压力逐渐增大,催生了他们更加清晰、理性、务实的发展意识和生涯规划设计。

2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想法

2.1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新教育手段

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理论层面的灌输,体现为一种“灌输式”或者“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积极性没有被很好地调动。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的正面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一种体验式的、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并内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步入21世纪这一信息时代,网络依靠自身的超大的信息储量、超快的信息传递速度以及极为便利的共享平台使得这一信息传媒工具毫无疑问地获得了90后大学生青睐。所有这些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也势在必行。高校老师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主题单方面向教育客体输出教育信息的方式,主客体之间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双向地、平等地交流对话。

2.2 根据年级状况,分类进行引导

(1)对刚入校大一应当注重适应性与自立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新生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将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关系以及新的生活。对于独立性较强的90后大学生来说,要注重适应性教育,注意引导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学习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等。

(2)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针对大二90后同学,应积极组织素质拓展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素质拓展活动中让同学沟通交流更好;其次素质拓展作为一种很好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挑战极限、挖掘潜能、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同时也能提高90后大学生的自立性、自信心、团队合作精神。

(3)大三、大四侧重就业辅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之间做出选择,并做好大学生升学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辅导。

2.3 注重实际,更新教学理念

(1)坚持目标引导与层次化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积极动力,高校应给大学生以明确的目标引导,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积极努力实践,使他们充分认清自己现状,在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注重90后群体的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谈心、个别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显著的群体,只有了解他们的思想才能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让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他们在学习、生活、健康、交友、求职、恋爱等各个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能更加有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3)对90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喜欢挑战权威,民主意识强烈,希望听从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获取信息方式便捷和受教育机会增加,因此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的信心和理性也超过他前辈,对知识信息的把握在量和质上都可能超过教育者,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者的权威性。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也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如果能做到这点的话,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支持,有利于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加注重实效性,注重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不应回避反映现实的东西,而是加强引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学业监督者、心理疏导者、日常管理者、职业规划者等。

3 结语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他们出生在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新时代。他们理性而躁动、敏锐有点轻狂,独立而有非常具有依赖性等显著特征。90后的大学生已经是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扬、自信” 时代感鲜明、特点突出、颇受争议90后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形势,转变理念,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积极开展心理方面的主题班会,建立90后大学生的交往平台,帮助学生敞开心扉,纠正心理误区,以阳光的、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大学学习和生活。才能进一步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90后学生健康发展成为21世纪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将“中国梦”转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