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名师课堂

地理名师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20 16:17: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名师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理名师课堂

篇(1)

【关键词】课程基地;教学改革;内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61-02

【作者简介】侯沛成,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42)党委书记、校长。

一、 思想先行

课程的定义较多,一般认为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基地则是一种以建设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为基础,主要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体验性教学“新课堂”,是现有课堂的延伸、升华和互补。它具有校本底色、课程统整、思维品质和技术创新等特质。

建设课程基地,旨在通过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直观理解。通过参与式学习,巩固演绎拓展课堂教学原理;通过展望学科前沿知识,引发学生求知欲,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专业学科分支,领略学科科学体系,为学生升学服务;通过实践体验,发现学生天赋,感受学科之美,促进学生在自然喜欢中多元发展,为学生兴趣、特长、专业、职业和事业融为一体的人生未来奠基,并将学习作为终身的生活方式。

另外,我们还大量参考并借鉴了生命哲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相关文献,为课程基地的建设做好了思想高度的武装和统一。

二、 成果初现

学校始终坚持“基地要扎根课堂”的建设管理方针,鼓励教师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难题,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以此为基础不断研讨和完善利用课程基地开展教研活动的方案,形成问题解决模型和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基地建设立足于服务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将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努力将课程基地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平台,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近3年来,学校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300余项,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多次获得连云港市教育管理目标奖和教育管理质量奖。

目前已经完成了《身边的生物科学探究》《连云港海洋地理》《3S技术在我身边》《我们家乡连云港》《海州乡土文化》《ARCGIS初步教程》等六本校本教材,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课件和案例。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校内外资源。相关学科组的教师共发表基地建设和学科教学方面的论文30余篇,开展省市级课题研究5项。课程基地还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优势和“港城名师工作室”这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主办市333工程青蓝课程5次,开设公开课、讲座30余节(场),举办连云港市优质课、基本功等各类大型教学类比赛5次。学校先后与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等10余所兄弟学校结为共建友好学校,充分发挥课程基地对全市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内涵发展

1.彰显特色,构建三级课程基地体系。

自2011年启动课程基地申报工作以来,我校先后成功申报并建成了江苏省基于3S技术地理创新课程基地,连云港市地理、生物和艺术课程基地。依托省、市基地平台,以点促面,学科联动,在校内又先后规划建设了化学、英语、语文等课程基地,最终形成了省、市、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通过构建课程基地体系,创生了凸显学科情境的新课堂。基地以建设学科的物化平台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追求,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等方式,拓展了教育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地理基地将GIS技术引入课堂,利用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学习方式;生物基地通过改进演示设备、设计探究实验、创设互动平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基地体系建设,整合“课内外”、“跨学科”和“校内外”的课程资源,整合相关学科教学力量,形成教学合力。建设专家指导团队,参与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与南京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等院校签署共建协议,提升建设层次。三级课程基地体系的构建,开创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为学校打造特色学科、形成办学特色提供了契机。

2.释放潜能,追寻生命课堂教育价值。

教育的起点和重点都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素养上,而生命教育的活力在于创新。

在课程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我校以完整生命的发展、独特生命的形成、精神生命的提升为最终目的来重建课堂生活,铸造生命课堂,让教学流动生命的智慧,使每一个生命潜能得到最适宜、最充分、最全面的释放和生长,促进了教学方式与育人模式的新转变。构建了以“生活课堂有效课堂生长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为逻辑主线的实践路径和操作策略,形成了包括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内的高中生命课堂的系列教学范式和案例。积极创建民族教育、生物探究与人文教育等学科教室,创设对话与开放的课堂,打破课表、教室对教育方式的“束缚”,推进课堂教学行为优化转型,领跑学习革命。例如:组织数学、语文等教研组与课程专家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细化,结合学生能力基础,确立重难点,通过模型建构、微视频等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生物学科以生命科学馆的实物和标本为中心,引导学生直观感知,培养兴趣,深入探究;地理学科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就走进3S实验室,在专业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

篇(2)

关键词:教师;反思;合作;高效课堂

叶澜说:“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加上地理等选修学科在高考中地位和学校的现状,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教学内容和考试要求并没有减少。如何实现减量不减质,已真真切切地摆在我们地理等选修科目老师面前。我们不少老师以“快步走常回头,以增加训练量”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策略来应对教育变革,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怎样让学生快得益,多得益呢?笔者认为,唯有学习并践行新课程理念,努力建设高效课堂,以效益换时间。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间的反思与合作就是实现这个理想的翅膀。下面就我的教学经历谈一点想法。

一、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及时弥补教学之不足,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说明教师的经验好比宝库,开启的钥匙就是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教学环节,才能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技能。余文森又说:“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只有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魅力,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反思习惯的养成,贵在及时和坚持。反思方法和途径有多种,其中教学后的及时反思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审视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寻找课堂教学流程中出现的纰漏,督促自己及时矫正和弥补教学中的问题,也有利于今后扬长避短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新授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中的地球自转周期时,我是这样安排的:让学生读图完成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区别和联系,并要求学生记住。学生在我的指挥下“毫无悬念”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结果检测发现,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却并不理想;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备课时对教材研究过于肤浅;上课时拿着教案照本宣科,只满足于解决了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原因这个“为什么”的问题。没有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氛围和通过活动增强探究能力。

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介绍地球自转周期的概念。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假如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如何?(2)假如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如何?(3)假如地球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自东向西如何?(4)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和公转方向同时改变为自东向西如何?学生通过画图自主探究得出了结论。教学思路的调整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对恒星日与太阳日差异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立教于学;教学是一门学问,需要不断研究。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课堂,研究课堂,才能把更多、更高效的课带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要反思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寻找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的差距,让“问题”转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对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案例也要反思,寻找成功的原因,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二、真诚协作,借力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塑造成功课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是一个善于揣摩同行和名师的教学方法并为己所用的老师。一个睿智的老师,还是一个懂得合作的老师,是一个善于借助团队力量提升的老师。平时的常态课,我们不可能像准备公开课那样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且仅凭一己智慧也很难吃透吃准教材,准确把脉教学重、难点,难以形成课堂的丰满完美。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改变“埋头拉车”和“单打独干”的现状,通过同课异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借助团队的力量,反复研磨课堂,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比如,同一堂试卷讲评课,我的教学思路是:“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学生质疑―整理―检测反馈”,结果学生很快就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了,这一堂课老师很轻松。反馈的结果错误率很高。问题出在学生自主和合作时都是围着老师的答案转,至于其他选项为什么错,思考很少甚至不思考,实质属于“伪讨论、假合作”的课堂。另一位老师做法是从头到尾逐题讲解,整堂课学生充当的角色是听众和书记员,一堂课下来,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欲睡。再一位老师则是不公布答案,错误率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订正、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结果各小组讨论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还得条条题目重讲。

在备课时,我们把各人的教法整合,形成统一思路,即错误率低的题目公布答案―学生自主订正;错误率高的题目―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成果―师生合作解疑―学生整理、反思。而教师在合作解疑环节则侧重于共性问题的出现原因寻找和分析,侧重于解题技巧和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讲评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真正解决。

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注重同学科内的通力合作外,我认为还要进行跨学科备课和听课,实现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因为地理学科是一门研究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加之新课程的实施地理高考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所以单纯学科间的合作已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已不能很好地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地理教师要主动与其他学科或其他年级教师合作,探讨借助相关学科解决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的方法。如,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特点,一个太阳日为24小时是一个均值等都可以借助物理的开普勒运动定律;又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昼夜更替周期可以借助数学知识得到解决。因此,合作将成为地理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地理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有待于任课教师反思和合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地理;有效教学;研究

课堂上教学效果好,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效率高,知识掌握透彻,能力提高快就算是有效教学。所以说,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观念,更需要我们把它转化为一种实际行动。那么,有效教学应该怎样实施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就初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吃透教材,认真备课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教学相长。教师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1.认真了解学生情况

初教一个班级教师可能还不是很熟悉学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及理解力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设计好课堂中的讲解和探究题,为学生的思考和练习留够充足的时间和活动空间,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认真钻研教材

与上课相关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参等等,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占有资料。总之,教材内容的讲解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素质发展作为主线,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为前提,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3.认真设计教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各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的需要,教法设计活跃,而又充分地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保证教学任务高效完成。

二、掌控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我们一直提倡课堂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掌控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适度的、深刻地交流讨论,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1.注重学生地理的兴趣培养

地理在学生眼中是“副课”,大多数学生都不重视,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很重要。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善用地图,引发兴趣。学习地理让学生学会看地图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容易地掌握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地图,地图填充图册,培养学生用图技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

(2)联系实际,提高能力。地理知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用的。而学生经历过的、身边的地理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可以分析学生家乡所在地作物熟制和作物搭配是否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分析家乡所在地太阳能利用的现状和前景;分析所在城镇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当地风向的关系及是否对居民造成污染;分析家乡所在地的交通运输建设是否做到趋利避害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引用学生身边的地理,这样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

2.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不要去整理、归纳、总结地理问题,而是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1)用心设计问题情境,追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用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有效探究铺路。如,关于如何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可以从地形、土壤、气候、人类流动的影响、标本兼治的措施诸方面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考,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2)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根据地理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初中地理知识分为感性地理知识和理性地理知识。这些知识又包含在地球、地图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之中。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些知识综合性及区域性的特点。在地理的学习中教给学生地理图表、知识记忆等方法。所以说,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三、巩固练习,保证有效教学的效果

做练习是为了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但练习一定要做到难易适度,确保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作业要有针对性,难易程度适合不同等级的学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继续提高。

四、注重课后反思,保证有效教学进一步提高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也就是说课后反思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教师课后要善于反思,要经常与学生、同事探讨、交流教学中的问题。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方法等等情况进行反思,这样才能使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得到提高。

篇(4)

关键词:固化模式 课堂教学情境 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044-02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师生双向活动,是教师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学生为对象,以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手段,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这种特定的结构,表现出显著的情境性。所谓情境性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语文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语文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能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突况,而一味地套用固化的模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生态失衡。

1 模仿名师,导致课堂教学情境生态失衡

在模仿秀流行的今天,模仿之风也悄然走进语文课堂。名师成了大家争相模仿的对象。观摩名师课堂教学之后,总有一批被感染的老师移植名师教案“克隆名师教法”。期待在自己的课堂上也打造那种“鱼水亲和”的场景,期待名师“行云流水的教程”在自己的课堂上立竿见影地实现。甚至有的老师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据说,有位语文教师一心想学李镇西的课堂,却屡试屡败,过度的焦虑使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最后竟发了疯。教案、教法都没有变,为什么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就玩不转了呢?对此,钱梦龙说:“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

诚然,名师的课堂是精彩的、灵动的。在名师的课堂上,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愉快且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营造了和谐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但是如果把名师的课堂固化成简单的模式加以套用,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简单移植和照搬名师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不能不断感悟思索名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忽视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不能巧妙地应对课堂意外,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情境生态失衡。

2 崇拜多媒体,导致课堂教学情境生态失衡

多媒体在创设语文课堂情境上起到了独特作用。于是,人们开始崇拜多媒体,希望其能成为创设和谐课堂情境的一味灵丹妙药。但是多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只重视多媒体的外在形式,片面追求画面的生动,忽略了语文教学的特性,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失衡。主要表现为:

首先,片面追求生动性、形象性,削弱了语文教学“咬文嚼字”的特性。

语文教学应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学习的基本媒介就是语言文字,而非其他。没有了语言文字教学的课,不是语文课。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把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揣摩、品味放在根本的位置上。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忽略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淡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而让学生一味沉浸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诗情画意”中,影片、图片等纷至沓来,学生目不暇接,语文课堂成了“美术欣赏课”“影片欣赏课”,唯独缺少了“语言欣赏”这一重要的环节。在这样的课堂中,没有了学生想象,没有了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朗朗读书声,学生变为了观众,教师变成了电脑操作者。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谧和自己内心的不平静。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本需要学生从作者描写的月下荷塘、朦胧月色等优美语言文字中慢慢品味、欣赏。但在一次公开课中,一位教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用来展示各种荷花的图片、荷塘美景、清华园的美丽……学生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声。学生的确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荷花的婀娜多姿,清华的安静美丽,但这还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去感受文中那份“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吗?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吗?

从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看,其情境性主要来自于语文在交际中的人文特质。具体说,“主要来自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观因素(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文学形象等)”①。但是,在上述的多媒体课堂上,教师将“读文”变成“读图”,将对文本的涵咏品读变成对图片、视频的直接欣赏。缺少了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想象,缺少了师生间心灵的沟通,缺少了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以情动人”,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严重失衡。

其次,盲目崇拜多媒体,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和交互性的生长。

盲目崇拜多媒体,制约了课堂教学生长性成长。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过程,而非一成不变的程序化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师生双方的不断互动,可能会使教学过程偏离预设的轨道(而非偏离教学目标),而走上一条“意外”迭出,精彩纷呈的通天大道,最终让学生收获更多。但课件却是教师精心预设好的,是程序化的。如果教师忽视了课堂动态生成的特点,一味依赖多媒体,就只能按照设计好的多媒体程序开展课堂教学,不断地“纠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事先设计好的既定框框中,把课堂教学纳入多媒体课件的程序中来,于是我们的课堂上出现了一方“诱供逼供”,一方“招供坦白”的闹剧。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扼杀了课堂活泼动态生成的过程。

盲目崇拜多媒体,影响了课堂交互性生长。语文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充满情感的师生双方交流历程。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生动的表情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要去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激发学生的灵感,而学生的情绪亦能激发教师的情感,二者互融,营造出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对多媒体的过分迷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眼光不再看着老师,而是转向了大屏幕。本应充满情感的师生交流变成了冷冰冰的师与机、机与生的单向传递和接收。师生之间的情感流被切断了,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情感的培养,造成了课堂教学生态情境的失衡。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和学生的言谈举止还是教材因素中的人、情、景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与情感的也是相统一的,它是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的基础条件,是维系学生心理平衡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因素。教师因情因理传授知识,学生因情因理学习知识、体悟道理,情知对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同时攀登认知行为、目标和情感行为这两个梯子,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4.

篇(5)

一、指导思想:

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另外,业余时间多学习信息技术,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研修目标: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访谈名师的成长历程,从中学习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学习国际视野下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研究理论,学习现、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学习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总结及调研报告撰写方法指导等方面书籍。结合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研修的质量。努力实现:

(1)、总结交流本学科教学成果及经验。

(2)、研讨本学科在课改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有关策略。

(3)、研讨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策略。

三、具体措施:

1、自觉做好网络培训学习工作

(1)把培训学习日常化,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相结合;与本组教师一起探究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现状,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使自己的研修学习工作日常化。

(2)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3)在网上观摩名师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内容新(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教学方式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方法活(采用名师讲座、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参与式讨论等研讨形式);效果实(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

2、反思交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1)、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当学生的表率。从小事中总结大道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2)完善继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并完善所教年级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活动,使自己在实践反思中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行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聚焦于课堂。

(3)教研行为自主化。要求自己主动参与各类教研活动,主动与同事交流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及时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并在教研活动时进行交流。

(4)、在课改中,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5)、勤于动笔,善于积累总结教育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的一些典型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好的做法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地理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总结

20xx年,东源中学地理科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从大专院校录取3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从其它的中学调入2名教师。我们高一备课组就是一个典型的重新组合的队伍。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 教育形势,更新教育观念,扩展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让新老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扎实深入的校本培训必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教研处也及时地决定在本科组实行“校本培训”计划。 主要采用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的方法,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和培训,高一年级组中由我来指导刚毕业的蔡老师。我本着“提高教师课堂的授课能力,引导教师创新课堂教学”原则,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完成了工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工作:

1,从最开始的课前备课开始,我始终坚持让蔡老师首先自己熟悉教材,然后写好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析和课堂教学思路,在我们共同研究以后形成最后的教案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一本很全面,记录的很工整的教案,它也记录了蔡老师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样的方法,蔡老师的分析能力和课堂内容的把握能基本到位,取得了她的学生的信任和好评。

2,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坚持校教研处提出的每周一次指导课的要求:要么让蔡老师去听我的相关内容的指导课,课后让她来分析那堂课的优点与不足,以致于在自己的教学中应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要么我去听她的课,课后给出中肯的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她迅速掌握了上课的基本要领,评讲思路,评讲方法等;

3,对于课后的练习和考试试题,高一自然地理部分的确有很多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这部分,我采取有问题就当场解决的指导方法,迅速及时地解决这些疑难杂症,不仅帮助其分析此题涉及的知识点和做题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采取什么讲解方法让学生能听懂。以便让她在对学生的解答中游刃有余。

篇(6)

一、评选范围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和教研室的在职教师(含每周授课四节以上的副校长和中层干部)。

二、拟评名额

按学科分组,根据上报的符合条件人员数,以3:1的比例确定评选名额。

三、评选程序和办法

(一)单位推荐(8月24日)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和教研室可根据评选标准和条件,上报参评人员名单,并填写《名师业绩条件摸底表》。

(二)上报材料(8月24日)

主要包括《名师业绩条件摸底表》;个人专业发展的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校推荐材料(不少于1000字)。

(三)综合考评

第一阶段(8月24日):评选资格审核阶段。人事科审核上报人选的资格条件,核算业绩成绩,确定参评人员。

第二阶段(8月29日——8月31日):专业能力测评阶段。聘请专家和教师组成专家评委组和教师评委组,对被确定的参评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测试(课堂教学和答辩),现场打分(其中专家评委组打分占专业能力测试总成绩的80%,教师评委组打分占专业能力测试总成绩的20%)。

第三阶段(8月31日):成绩核算汇总阶段。将参评人员的业绩成绩(本人业绩成绩最终得分=本人业绩累积得分×〈100÷候选人业绩最高得分〉)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按4:6的比例计算总成绩,依据拟评名额比例,按总成绩由高到低确定名师候选人。

第四阶段(9月1日):民意测评考核阶段。民意测评组对候选人进行民意测评,发放问卷表,在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进行满意度测评,三个满意度都必须达到80%以上。

第五阶段(9月1日——9月3日)公示上报阶段。对最终确定的拟评人选进行公示,公示三天无异议后,上报区名师评选领导小组。

(四)结果认定

名师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确认名师人选(省特级教师直接进入名师序列),上报区政府表彰命名,广泛宣传。

四、专业能力测试学科分组设置

专业能力测试共分为7个组:中学文科组(中学语文、中学政治、中学历史、中学地理)、中学理科组(中学数学、中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小学英语组、中小学综合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思品)、小学数学组、小学语文组、幼儿园组。

五、组织机构

在名师评选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名师评选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名师评选工作。

六、工作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名师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符合条件人选推荐工作。

篇(7)

一、有效教学及有效课堂的涵义

教育心理学家鲍里奇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中阐述了“有效教学”。学生是否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标准。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或者虽然学得很辛苦,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些都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

有效课堂就是指使学生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的课堂。

二、构建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的途径

(一)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1.教学理念要先进。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具有明确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对每个教师基本的素质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依据以上理念,在教学中,首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举生活中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学习季风概念时,可以请学生回想生活中亲历的冬夏季节风向的差异;学习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时,让学生分析家乡(广西平果)民居和西北民居的建筑风格有何不同;学习矿产资源时,可举例说明学习、生活和生产中的用品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小到使用的文具、身上的衣服,大到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它们最初都源于各种矿产资源等等。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博大精深,同时感受到地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从而对地理课更感兴趣。

其次,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让他们获得充满智慧的策略性地理知识与地理自学能力。课堂上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他们创设一个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教学氛围。例如,对“非洲被称为富饶的大陆,但长期以来却是世界上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这是为什么?”“日本国土面积狭窄、资源匮乏,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之类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就感。

再次,为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教师可对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多方面加以开放。如,在课程内容上,可借用、引申与地理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如语文中描写地理现象的诗、词、文章,物理中影响大气运动的地转偏向力等。在课程实施上,可选择多种教学模式,如问题研究、实验操作、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会全方位开放,脑自由地想,口自由地讲,手自由地做,从中收获成功体验、合作成果、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个人知识储备要丰富。课堂上,如果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地理课程涉猎很广,地理教师需具备渊博的知识,因而一定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实时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对课程内容的精选与整合就能得心应手,教学才更容易深入浅出,明晰易懂,课堂也才会更高效。

3.要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地理教师除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心理、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疑问、学习成效等要格外关注,不断修正教学模式,以帮助他们更快地进步。

(二)追求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1.课前有效准备。充分的备课是成功的前提,有效的备课必须体现在:

目标清晰、简明。教学目标的高、多、空只能使教学任务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时制定明确、具体、科学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确立重点,优化教法,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内容适量、适度。地理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针对学生的基础,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

教法灵活、恰当。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不同。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初中地理内容比较抽象,教材文字少图像多,需要较多的空间想像力,传统教学方法效率不高。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已经进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等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课堂有效组织。语言组织准确、简练。地理教师要锤炼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师对于教学时间,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按教学内容的轻重来分配时间。

面向全体学生。一位好的教师能够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课堂教学中,各环节的安排要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同时这里的“参与度”不仅仅是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和有效程度,也包括学生参与的广度,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

3.课堂有效练习。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练习应该是多样化、开放性的,除了传统的填空、选择、读图、填图之类的练习外,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一些游戏类、制作类、展示类的练习。比如,学完中国的行政区划后,分组进行省级行政区的拼图游戏比赛;学完经纬度以后,用乒乓球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多样的练习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也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提升地理教师的三种教学能力

1.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情况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2.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需要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