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20 16:17: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市场规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对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核磁共振仪、高档超声波诊断仪器等高端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有力带动了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扩大。与此同时,市场需求的增长大大刺激了各国在医疗电子领域的投入力度,各医疗电子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扩大创新应用,促进了全球医疗电子产业的平稳发展,有力支持了医疗电子市场需求的增长。然而,由于医疗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较普通消费型电子产品长,因此产品更新换代过程相对较长,从而导致医疗电子市场规模难以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6年,在经济加速发展、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等几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15.6%,明显高于全球同类市场增长水平。
虽然从目前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区域结构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仍是医疗电子的主力市场,但随着这些地区医疗电子体系日趋完善和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其增长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一些新兴的区域市场,如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一方面由于其所具有的人口优势,另一方面在经济快速成长的带动下,医疗电子市场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带动全球市场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国际大企业竞相争夺的新市场目标。从中国与全球医疗电子市场规模增长率的比较来看,近几年中国市场的增长率持续高于全球水平,虽然其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仅为3%左右,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却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需求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其需求增长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医疗服务需求升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健康服务需求的整体增加,而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国内外资本投资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速度加快,从而直接导致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加;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电子产品的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第三,医院信息化趋势引发对医疗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医疗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增长;第四,随着国内医疗体制逐步理顺,医疗机构的服务性收入将逐步成为主角,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也成为推动医疗电子市场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可穿戴设备,是指综合运用各类识别、传感、连接和云服务等交互及储存技术,以代替手持设备或其他器械,实现用户互动交互、生活娱乐、人体监测等功能的新型日常穿戴设备(眼镜、手表、腕带等)。
可穿戴技术,是指被整合进可穿戴设备中,以实现各项功能的科学技术,是可穿戴设备应用的关键。它主要包括嵌入技术、识别技术(语音、手势、眼球等)、传感技术和连接技术和柔性显示技术等。
1 发展概况
1.1数据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
(1)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市场规模达到114.9亿元。
(2)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3)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4)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5)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功能性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6)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
(7)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8)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1.2观点
(1)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日益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并逐渐成为全球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生活。
(2)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存在的空间。
(3)可穿戴设备对于其他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冲击作用在短期内不会出现,但未来几年内,这种冲击将可能给其他形态的产品带来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可能是颠覆式的、革新性的。
(4)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5)可穿戴技术目前仍然处于初期阶段,可穿戴市场广阔的前景已经引起部分巨头的高度关注,英特尔等已经开始布局可穿戴设备市场。
2 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预测
2.1市场出货量
图1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预测
图1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出货量达到230万部,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超过4 000万部。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兴起,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也将迎来高速增长,而中国市场将逐渐成为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核心。不同形态的各种可穿戴设备也将从各个方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接下来将会成为市场热点。
2.2市场规模
图2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各种设备市场规模达到6.1亿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市场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超过100亿元,达到114.9亿元。
图2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升温将逐渐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其产品兼具时尚性与功能性,可穿戴设备将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2.3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
图32012―2016年中国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预测
图3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逐渐升温,可穿戴设备在医疗领域也将取得快速发展;随着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度的增加,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3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调查
3.1消费者的认知度
图4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知度不高,只有约32.1%的受访消费者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可穿戴设备,67.9%的消费者则从未听说过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在了解过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中,有52.5%通过网络浏览了解到可穿戴设备。
艾媒咨询调查显示,相比于业界目前对可穿戴设备概念的热捧,可穿戴设备厂商对消费者的宣传推广显得较为薄弱,用户真正能体验到的可穿戴设备更是屈指可数,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未来,随着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用户认知度尤其是网民认知度将不断提升。
3.2消费者期望的功能
图5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期望功能占比
图5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感兴趣的功能在于运动健身和休闲娱乐,分别占比59.5%、57.1%。接下来是智能开关(42.9%)、医疗健康(33.3%)、远程控制(31.0%)、个性推荐(27.2%)等。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不同群体的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在不同阶段将会有不同的需求,可穿戴设备如能通过发掘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将会有极大的存在空间。
3.3消费者关注的因素
图6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潜在消费者关注因素占比
图6数据显示,有购买意愿的被调查者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是其购买可穿戴设备的最主要原因。相应地,影响其购买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功能性,占比42.9%;其次是价格,所占比重为33.3%;质量也占一定的比重,为14.3%。其他如款式、品牌并非影响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可穿戴设备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企业若想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需从产品功能性上发力,注重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异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价格、款式等其他因素。
3.4消费者的购买力
图7数据显示,在对可穿戴设备有所了解的用户中,有68.9%的受访者表示会考虑购买可穿戴设备,只有31.1%表示不会购买可穿戴设备。数据同时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在愿意购买的消费者中,35.6%可以接受的可穿戴设备的单价在300元以内,300~500元之间的占28.6%,500~1 000元之间的占16.7%,有19.1%表示可以接受1 000元以上的可穿戴设备 。
3.5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2013年中国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态度
图8数据显示,对于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34.4%的受访者持乐观态度;56.5%表示中立,持观望态度;9.1%的受访者对可穿戴设备未来的发展不看好。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暂未出现明星级引领市场的可穿戴设备,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可穿戴设备也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于可穿戴设备的认识也将不断提升。
4 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
如图9所示,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和智能纽扣等。
5 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展望
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在于数据的采集、计算、反馈,以及最终对人的行为的改变。可穿戴设备的真正意义,在于这些设备要比手机这样的终端更加融入人体和人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几年,可穿戴设备将从“概念热”真正走向“产品热”,发展前景广阔。伴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市场竞争也将趋白热化。
可穿戴设备概念渐现,资本市场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相关厂商将会成为资本关注焦点。
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将促进可穿戴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在微型化、材料、续航、交互、感知等方面将有所突破。对于可穿戴技术相关专利的布局与争夺,将极大地影响企业在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表现。
自微软创辨人Bill Gates于1995年在“The RoadAhead”一书中提及物联网概念以来,全球各区域便不曾中断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实现。其中,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及近两年开始投入发展之中国…等国最具代表性。而伴随各国物联网政策方向之不同,也造就不同之市场发展特性。
如表1所示,日本与韩国之发展较为雷同,均先以发展网络技术及基础设施为主,最终导向以成为信息输出大国为目的。因此,日韩民众使用网络经验较为成熟,对于物联网的应用也较能接受,故目前日韩是全球物联网个人应用最为普及之地区。欧美物联网政策则多集中于公共事业效率之提升,藉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例如将物联网应用导入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
各国市场规模趋势
表2为全球物联网区域市场规模之发展趋势,2010年市场规模约为1,250亿美元,其中欧洲及美国合计约占55%,日韩合计约占30%,至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大陆虽只占有7%之市场比率,但预估2010年~2016年之年复合增长率可高达近50%。预估中国大陆市场具有高度增长动能之原因,主要在于其以中央政策主导,地方政府为求市政绩效,纷纷建立物联网应用示范,衍生之市场需求便吸引许多国际厂商进驻,再藉由产业之形成扩散应用场域,逐步推升市场规模。
应用发展特性
本质上物联网为提升即有系统使用效率之改善方案,因此应用范围及种类相当广泛,主要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物流、边界监控、远距医疗、智能交通、智能居家及移动支付…等应用。若我们由技术创新性及服务前瞻性二项指标观察,则可区分成四大不同类型之应用(如图1所示)。
(1)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各自经营,分散建设、管理、运行导致重复建设、信息孤岛、投入高收益低等;
(2)在管理上难以与组织内部工作流程有机结合,无法形成动态的应用模式;
(3)缺乏统一的规范导致功能缺失、信息更新缓慢,交互性差等问题;
(4)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
云+数:开启“政务云+政府大数据”时代。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采用有望克服传统电子政务的弊端。基于云计算模式,政务云与服务资源、技术服务、服务制度等顶层设计相结合,实现政府组织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打通内外网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充分解决传统电子政务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助力政府部门高效实现资源共享、成本节约、管理创新。而随着传统电子政务的上“云”,政府大数据有望实现几个维度的融合;(1)政府各下属机构之间的数据;(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数据;(3)政府部门和垂直行业之间的数据。
政务云落地明确,“基础IT+行业解决方案”叠加的传统IT厂商更具优势。根据CCID数据,2014年我国电子政务市场的IT投资规模为1906亿元,同比增长16.6%,2015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未来四年的年平均复合增速为15.7%,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政务云市场规模增速有望大幅超过电子政务整体增速。目前政务云市场的主要参与方可以分为三大阵营:BAT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传统IT企业。我们认为传统IT企业依靠底层IT基础资源和上层行业解决方案的积累,有望成为行业领导者。
政府大数据市场空间大。2014年的政府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2.4亿元,未来三年的年复合增速将高达95.0%,2017年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我们认为政府大数据市场正迎来历史最佳政策环境,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根据我们的统计,国内各地方政府已经在大规模建设大数据库。建议关注在政府大数据产业链中具有数据获取渠道和变现渠道的标的:美亚柏科、飞利信。
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到6659.4亿元,较2015年增长42.7%,由于市场刚需拉动,即使在资本遇冷的环境下,2017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仍将保持缓慢增长,达8343.2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各行业O2O市场领域不断拓宽,用户需求逐渐被放大,随着用户消费行为趋于理性,“伪需求”泡沫被戳破,不同行业O2O模式推进过程略显艰难,造成大量O2O创业公司由于企业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行业规模发展受到限制。
以下为报告的详细内容:
2016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6659.4亿元
艾媒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到6659.4亿元,较2015年增长42.7%,由于市场刚需拉动,即使在资本遇冷的环境下,2017年中国O2O市场规模仍将保持缓慢增长,达8343.2亿元。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各行业O2O市场领域不断拓宽,用户需求逐渐被放大,随着用户消费行为趋于理性,“伪需求”泡沫被戳破,不同行业O2O模式推进过程略显艰难,造成大量O2O创业公司由于企业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行业规模发展受到限制。
潜在O2O市场催生创业潮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消费升级下,O2O服务已经拓展为以本地生活服务O2O为中心,垂直细分成餐饮外卖、在线教育、房产服务、在线医疗等多行业领域,线上与线下渠道相结合来解决人们生活需求,已经成为人们新型消费体验方式。
教育O2O代替餐饮外卖获资本青睐
据公开资料整理,在2016年206笔获融资O2O创业项目中,本地生活O2O项目为122笔,占比高达59.2%。其中,教育、医疗、餐饮外卖项目最受投资者青睐,教育O2O项目由2015年9笔增长到24笔,医疗健康O2O项目波动较为稳定,2015年获融资次数最高的餐饮O2O项目由23笔降到17笔,逐步将资本市场让给教育、医疗、汽车O2O项目。
O2O上门服务受到网民欢迎
艾媒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网民更加期望O2O市场在餐饮外卖、上门教育、洗浴休闲领域布局。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O2O行业市场领域逐渐完善,促进人们改变传统工作生活习惯,未来企业在O2O上门服务方面有较大市场空间。
价格优惠成为O2O用户选择首因
价格优惠、节省时间、丰富选择已经成为网民选择O2O生活方式三大主要考虑因素。艾媒数据显示,61.5%网民会因为商品价格优惠选择O2O服务,53.9%网民因为O2O生活方式可以帮助其节省时间。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市面上大多数O2O创业公司在企业推广初期靠“价格战”获取用户,为用户节省购买时间、提供丰富商品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产品使用度。
O2O创业公司失败原因分析
1、生鲜电商―用户需求掌握不准确
生鲜行业创业公司大量倒闭,O2O用户在购买商品时,首要考虑商品新鲜程度与送达及时性,这对于生鲜电商产品质量及物流配送都具有较高要求,持续烧钱补贴并不足以形成用户消费习惯,另外,物流成本昂贵、商品损耗难以控制等原因,使得大量生鲜电商在资本寒冬时期难以维持长期运营。
2、汽车服务―盈利门槛高 用户黏性低
在互联网模式下,大面积推广上门洗车、养车、维修等汽车服务成为汽车O2O创业公司主打方向。但目前看恚行业盈利模式尚不明确,线上服务种类单一,线下服务覆盖范围窄,造成产业链不明晰,此外,洗车养车等服务不足以形成较高用户使用粘性,最终造成大量汽车服务O2O创业公司倒闭。
3、 餐饮外卖―行业竞争激烈 用户难以沉淀
餐饮外卖包含食品设计、线上运营、线下推广等一系列服务内容,目前以学生及上班族为主要用户群体,商品质量、配送速度均会影响到用户体验。此外,餐饮行业入门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大量补贴获取用户基础上,推陈出新成餐饮外卖行业发展瓶颈。
4、 跨境电商―行业巨头挤压下节节败退
代购、导购逐渐成为跨境电商主要服务领域,产品质量保真、售后服务完善是考验跨境电商主要因素之一。与天猫、京东等行业巨头相比,创业电商用户积累量不足,用户评价对公司业务影响较大,低价补贴成为占领市场唯一手段。长期烧钱使得创业公司紧紧依赖外界融资,不能与已有电商行业巨头相抗衡。
5、 在线租房―用户权益与企业盈利难共存
巨大房地产库存与互联网新兴模式,催生大量房源交易平台崛起。企业依靠持续低廉佣金维持用户消费市场,难以实现盈利,平台租房支付金额陆续提升,驱动平台用户回到传统买卖租房渠道,O2O模式推广受阻。如何提升用户使用频率、改善盈利模式单一、拓展盈利空间成为在线租房买房创业公司转型新方向。
6、 在线教育―企业品牌推广成发展瓶颈
在线教育行业对于企业品牌认知度要求较高。在传统教育巨头占领市场、用户使用较为低频、教育产品缺乏评价标准等原因影响下,即使通过用户补贴方式获取用户,也难以提升用户粘性,导致教育O2O创业公司难以生存。
O2O创业公司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资本寒冬下O2O创业公司融资难
据公开资料整理,2016年中国O2O创业项目获融资数量为122笔,对比2015年明显下降,随着近3年O2O创业公司大规模倒闭,投资方在考察创业项目时更为谨慎,仅仅依靠融资来大面积烧钱圈地的盲目创业不再是融资法宝,投资方将更加看重创业公司产品与布局,未来新三板上市或成为O2O创业公司融资新渠道。
2、 各行业O2O产品服务多元化布局
目前大多数O2O创业公司盈利模式单一,例如线上医药O2O多集中于送药服务,汽车O2O大多为洗车、维修服务,整体O2O创业公司均处于上下游产业链模糊状态。初创公司与资深巨头抱团作战、或创业公司之间产品合作,完善产品多元化布局,将辅助O2O创业公司打通线上与线下服务闭环模式。
市场规模持续下滑
2010年,喷墨打印机仍然是打印机市场的主导产品,但随着多功能一体机的迅速发展,其市场销售继续大幅下滑,用途也正在向行业专有应用方向发展;在能源、卫生、政府等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激光打印机的市场状况与2009年相比略有好转,但同样受多功能一体机产品的冲击,增长压力加大;受金融、电信、媒体、邮政等行业产品更新换代需求增加的影响,针式打印机市场2010年共销售170多万台,增幅达40.6%,成为2010年中国打印机市场的“明星”产品。
从不同行业的市场需求情况看,金融、电信、媒体、交通、政府等传统行业,受2009年购买需求释放的影响,2010年购买需求的增长有所放缓,对打印机的采购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清洁能源和改善医疗卫生环境等政策的支持和带动下,能源、卫生等行业对打印机的购买需求明显增长,在整体市场中的占比也明显提高;受行业逐渐回暖的影响,制造业对打印机的需求量相对较大,但由于日常打印量较少,且对打印速度和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购买的产品主要是中低端产品。
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是新机遇
赛迪顾问预计,未来三年打印机市场规模仍将继续下降,年均下降幅度将在4%左右。到2013年,打印机的市场规模将降至505.53万台。中国打印机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用户对喷墨和激光打印产品的需求还将向多功能一体机产品转移,因此喷墨打印机的市场需求将继续下降;激光打印机市场的增长压力也将不断增加,但由于激光打印机的用户主要是企业级用户,且用户对打印机的品质和速度要求较高,因此未来激光打印机市场还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在最近两年更新换代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针式打印机未来三年的市场增长潜力也将有所减弱。
(一)市场规模
1.移动互联网流量成倍增长
2011年,全球每月移动互联网流量约为600PB,201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3200PB。智能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力。2014年,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流量为2011年流量的7倍有余,2012-2014年,智能手机上网流量都保持每年2倍及以上的速度增长。
移动个人电脑、路由器和平板电脑的流量增长速度较智能手机增速较缓,但2014年的月移动互联网流量也超过了1000PB大关。
2011-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增长图
2.移动设备拥有率达到较高水平
截至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联网的移动设备总数超过70亿台,几乎平均全球人手一台。作为最主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智能手机仍然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达12.86亿部,同比增长28.0%。平板电脑增速较前两年显著下降,但仍然保持增长,全球出货量为2.34亿台,同比增长7.2%。近三年,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3.3%和27.0%,增长幅度有所放缓。
2013年-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季度出货量
3.移动互联网用户比例快速上升
2007-2014年全球移动蜂窝用户数和移动宽带用户数
二、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产业规模
1.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继续蓬勃发展,总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134.8亿元,同比增长115.5%,为2011年市场规模的7倍多。一方面,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应用,奠定了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所衍生出的互联网金融、交通旅行、在线教育的应用服务愈发完善,并加速推广向图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图市场,成为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1-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长图
2.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
2009-2014年移动互联网流量发展情况比较
3.手机上网用户首次超过PC端用户
2007-2014年我国移动网民规模及其占比
4.移动应用不断丰富
移动应用垂直分类活跃度(2014年12月31日)
(二)产业结构
1.从设备看,国有品牌市场份额大幅增加
一是随着iPhone 6和iPhone 6 Plus的,苹果再次提升中国市场的产品份额,安卓阵营仍然面临强大的冲击。
二是国产品牌在安卓阵营中话语权显著增强。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降至第五位,落后于小米、苹果、华为和联想,且全年市场份额落后于小米。
三是2014年度三星表现一落千丈。主打Galaxy系列和Note系列旗舰机的三星,2014年中国市场份额跌落6.6个百分点。由于三星在韩国经济中的重要分量,以小米为代表的中国品牌智能手机的激烈竞争甚至被韩国银行经济统计部门认为,直接拉低了三星对中国手机出口,从而降低了韩国的出口和GDP。
2013-2014中国市场移动智能手机品牌结构
2.从用户看,新生代用户力量持续崛起
用户不断年轻化,80后已经成为中流砥柱,90后和95后作为新生力量迅速崛起。2014年,90后已经占据了移动用户总数逾70%,是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绝对主力,80后和85后用户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24.4%。
(三)主要特点
无线WIFI仍然是最主要的联网方式。
2014年12月移动设备联网方式占比
三、创新进展
(一)产品创新
1.可穿戴设备应用即将进入爆发期
可穿戴设备开始得到消费者认可,但囿于缺乏杀手级产品引燃市场,当前市场仍然处于爆发前夜。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达到2200万台,比2013年翻了两倍多。2015年AppleWatch智能手表的有望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明星级产品,加快释放市场需求。
2014年部分典型智能可穿戴产品一览表
2.智能家居产品体系逐渐形成实用环境
在“硅谷战争4.0”中,微软、英特尔等老牌芯片巨头让位于新的互联网巨头,包括谷歌、三星和苹果等。2014年1月,谷歌以32亿美元高价收购Nest,后者在智能家居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三星依靠制造业的垂直优势,试图渗透智能家居市场,首先攻占技术含量最高的市场,然后携高端产品的技术优势,由高到低“垂直渗透”,逐级占领市场。
3.智能汽车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的重要支撑点
2014年以来,汽车向智能汽车时代演进步伐加速,智能汽车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力的又一重要领域。由ICT企业和传统汽车企业主导,智能汽车正在形成从上游的操作系统、芯片、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到中下游的软硬件集成、整车集成和运营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体系,整车企业和ICT企业在智能汽车领域表现尤为积极。奔驰、奥迪、福特、通用、沃尔沃、丰田、特斯拉等国际汽车企业和比亚迪、吉利、奇瑞等国内汽车企业分别推出车载系统等新产品和新车型,谷歌、苹果、IBM、英特尔、AT&T等国际信息技术企业,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奇虎360、中国移动等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以及运营商纷纷研发导航、语音识别、娱乐等应用程序以及无人驾驶、车载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企业加速跨界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四、应用推广
2014年,旅游/交通业、移动电商、社交网络、即时通信、游戏和效率工具六个行业创造近2300亿美元价值,成为移动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主营业务领域,其产生的价值占移动互联网总价值的89%。
十亿美元公司的垂直领域分布
(一)打车应用:引爆交通出行的O2O价值
交通/旅行领域一直是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移动互联网投资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作为O2O代表的移动打车应用,是用户量大、使用频率高的重量级应用。
(二)互联网金融: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新生力量
2014年,支付宝和余额宝获得了长足发展,奠定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坚实力量。。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频发,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可以期盼,互联网金融可能成为未来倒逼传统银行改革的力量。
(三)工业互联网:引领产业互联的新趋势
2014年3月底,在美国商务部的支持下,由AT&T、思科、通用电气(GE)、IBM、英特尔等发起成立的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力图通过设备与IT技术的融合,将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结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进一步推进美国“再工业化”国家战略。与德国工业4.0和我国的两化融合战略一齐,将产业互联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四)在线教育:慕课(MOOC)改变传统学习方式
美国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和edX相继成立,成为全球慕课的引领者。
五、企业发展
(一)总体发展状况
2014年,全球十亿美金移动互联网公司达68家。这些企业的业务大多横跨游戏、即时通信、交通、社交、音乐、导航和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表明移动互联网巨头往往通过某一行业或某几个行业的显著优势,表现出向其他行业渗透与整合的显著倾向。从行业整合能力看,苹果、谷歌、三星、微软等老牌电子产品制造或互联网巨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二)国外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微软:从被动转型到移动优先,多举措加快“移动+云”战略
2.谷歌:提升安卓生态圈活力,向广阔领域延伸影响力
3.苹果:进一步完善iOS生态体系,在智能设备领域广泛蓄力
4.Facebook:转战移动社交,继续保持社交优势
(三)国内主要企业发展状况
1.百度:打造开放智能平台,强化多元化移动应用体验
2014年,百度加快调整策略,通过并购和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的方式,加快移动互联网创新步伐。百度通过在搜索、移动分发和LBS方面的积极投入,建立起百度在移动市场的领先地位。
2.阿里:广泛布局O2O市场,跨界收购完善生态体系
2014年9月,阿里巴巴梦寐以求地实现了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并创造了当前最高的IPO市值。通过加快电商平台移动化整合全面布局O2O,进一步强化自身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以及跨领域并购丰富移动生态体系,阿里突破了电子商务业务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中的绝对霸主地位,开拓了移动互联网新兴领域,逐渐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3.腾讯:充分发挥移动社交平台,强化全生态开放式创新
2014年,腾讯继续巩固微信的优势,不断提升微信公众平台的体验。截至2015年1月,仅仅3年时间,微信的全球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用户群体规模最大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同时也成为腾讯公司构建移动生态体系的核心入口。
4.小米:打造硬件生态体系,互联网思维延伸至多元化终端
小米以突飞猛进的态势迅速完善着自己的安卓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已有的MIUI、米聊、多看读书、小米商城等应用软件基础上,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应用。通过互联互通构建以手机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体系。2014年小米了小米手机系列、红米手机系列、小米盒子、小米电视、小米随身wifi、小米路由器、小米平板、小米手环等10余种产品,形成了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的硬件产品体系,该体系的智能硬件产品通过互联互通实现互动和融合。
六、产业投融资
(一)国外投融资情况
全球移动互联网投资细分领域(单位:亿美元)
(二)国内投融资情况
2014年,我国互联网领域总共发生的融资1878笔,融资总金额超过一千亿人民币。从投资数量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有232笔投资,仅次于电子商务,约占全部投资的1/7。此外,与移动互联网息息相关的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也成为投资热点。
互联网各领域投资项目占比
2014年我国典型移动互联网并购案例表
七、2015年移动互联网发展展望
(一)总体发展展望
1.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四千亿美元
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达到4000亿美元(约2.5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约1000亿美元。据Digi-Capital预测,到2017年,移动互联网产业年营收将达到7000亿美元(约4.3万亿元)。移动商务、移动广告、应用内购物、应用即服务模式等成为重要增长点。其中,移动电商收入将达到5160亿美元。个人移动应用规模为740亿美元,企业移动应用为530亿美元,移动广告则为420亿美元,而可穿戴设备其市场规模则为110亿美元。
2.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将近四千亿元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十分蓬勃和活跃。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2014年的互联网趋势报告中对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了详细分析,微软、苹果等移动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布局也愈发重视和突出中国市场的地位。据预测,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增速仍将保持近77%的高速增长,总市场规模达3776亿元,较2014年上升1600亿元。
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预测图
(二)创新态势展望
1.消费互联网延伸发展,加速转型产业互联网
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以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超于美国主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的总额,实现了我国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发展的逆袭。当前,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正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企业互联网。据麦肯锡预计,2013年到2025年间,互联网在中国GDP增长中的贡献可望达到7-22%。消费电子、汽车、化工、金融服务、房地产、医疗卫生这六大产业产值超过中国GDP的1/4,移动互联网将通过互联互通、数字化、智能化,对六大产业融合起到关键性引领作用。
2013-2025互联网应用对我国主要行业的贡献率变化
2.云计算成为最重要技术趋势,助力移动终端发力
云计算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重要技术趋势之一。2015年,巨头们仍将重视公共云和商业云的布局,移动云技术有望快速提升。
3.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过渡,智能硬件市场期待爆发
全球智能硬件的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丰富。预计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达到13亿部,手机式平板(屏幕为5.5-7英寸的智能手机)为3.2亿台,平板电脑总出货约为2.33亿台。2015年,随着Apple Watch的,有可能引发可穿戴设备的系统之争,也可能由于拳头级产品的出现而明确产品的发展方向。
4.企业办公BYOD趋势显现,引领企业级应用增长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移动办公)逐渐进入成熟期,移动商务有望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大增长点。
5.全球移动互联网价值提升,社会功能不断提升
中国移动互联网收入占据GDP的3.7%,预计2015年,移动互联网将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