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9 16:57: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节能服务行业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节能服务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整理

篇(2)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财税政策;促进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由于先进科学技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正处于发展阶段,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对于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开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可以不断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这对于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财税政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财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正逐渐朝向合理化、多样化发展,从以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向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城市化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方面迈进,这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中小型企业发展现状,还是服务行业的发展完善来说,水平都有待提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政策性问题

政策是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保障,而现阶段我国产业升级中,还存在着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在选择性产业财税政策上,政府表现出强制行为、创新型企业财税政策有待深入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财税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对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经济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

针对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财税政策发展现状,笔者将从七个方面,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财税政策的规划与实施进行详细探讨。

1.避免产能过剩行业的重复建设

为了确保我国现有资源可以被合理利用,产能过剩的相关行业可以不被重复建设,相关行业需要充分考察市场,了解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进而做到通过市场的不断反馈来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产业资源。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应该着手构建财政分配的创新性体系,提升税收的合理性和绿色性,进而提升产业结构升级中财税政策的可行性。

2.加大传统产业转型的建设力度

首先,企业应该注重对旗下产业的创新开发,大力开展企业创新宣讲会,向企业中各个职位的工作人员普及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实施途径,进而提升员工的创新学习意识。其次,企业可以有效地继承传统发展方式和技术手段,然后结合市场需要和时展,引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优化此时的税收政策,进而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企业的创新驱动改革发展。

3.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型能源制备、新型材料的生长、全新用途医疗器械的生产等,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从发展这些领域的财税政策出发,对这些新兴产业的税收政策进行完善,在节约现有资源的前提下,调整财政的合理分配,为新兴企业的税务负担减重。除此以外,还要对中小型企业的创建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创新、创业,全面优化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

4.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全球化已经成为时展的特色。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实力,必须从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出发,完善财税政策在信息产业中的发展。首先,应该增加对信息产业的扶持和帮助,消除信息市场的垄断。然后,着手于完善针对电子商务的财税政策。

5.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对于保护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倡导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活具有极大的引导意义。首先,为了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创建和发展,可以对合理的降低进口环保产品采购的税收,为相应企业减负。再者,应该加大对产业排放的要求、汽车尾气排放要求,引导各个产业向朝向环境友好型产业不断迈进。

6.推动新兴服务业和生活业发展

为了完善我国当前产业结构,还可以从推动服务业发展出发,增加财政在服务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使服务行业的财税政策颁布、实施、管理、评价环节透明化。除此以外,还可以不断创新服务行业财税政策,鼓励生活业的建设和发展。

7.大力支持微小企业的发展和创建

为了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响亮号召,相关部门可以降低微小企业的财税负担,尽量满足中小企业的借贷需求,完善当前的企业风险保障制度,为更多的人提供创业创新的可能。除此以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微小企业产品的推广工作,使得更多的人了解相关产品。

三、开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的意义

现阶段,从宏观角度上看,我国产业结构还存在一定不合理的地方,这对于发展我国经济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要想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必须从促进财税政策完善的方向出发,使我国各个产业的财税发展得到更多的完善和创新。开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可以不断完善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这对于协调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以外,开展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可以为产业结构升级、财税政策完善的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正不断朝着合理、升级、优化等方向发展,财税政策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基石和方向标,要想不断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能力,就必须着手于财税政策在其中的应用,有效调整当前产业结构,使之朝向不断升级、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与前进。

参考文献:

[1]张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5):306.

篇(3)

关键词:生态理论;环保产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12-03

1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全球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已从1992年的2500亿美元增至2015年的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远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率,成为各个国家十分重视的“朝阳产业”。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环保产业是全球环保市场的主要力量。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全球环保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支撑产业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为许多国家革新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目标和关键。“十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产业水平明显提升。2007年,中国采取综合措施推进污染减排,全国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48%,城镇污水处理率由52%提高到60%,全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3.3万t,比2006年下降3.14%,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t,比2006年下降4.66%,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首次出现了“拐点”,污染防治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向环保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步伐(图1)。

由系统演化发展视角审视,经济系统的发展演进造就了环保产业,经济与生态相互之间体现了协同发展的态势,生态系统需要不断的向着顶级状态发展,体现物种多样性与最大化的能量蓄积,在稳定以及内部调节层面也力争实现最佳格局。经济发展与之类似,由最初的原始农业向有机耕作发展,其稳定性不断增长,并由大量消耗、大规模污染、大范围增长、效益低下的传统模式,向着洁净生产、环保绿色、生态经济模式创新。这一过程足以印证,人类经济体系由初期的不稳定逐步向着相对稳定的局面推进,而环保产业的产生以及快速更新发展便是该过程中的重要成果。环保产业早已变成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地区主力发展的新兴领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尤其是发达国家争先将环保产业、低碳节能技术作为经济发展浪潮中制胜的利器,颁布各项激励政策,扩充经费投入,提升支持力度,这也足以证明了经济建设中环保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2 经济生态理论下环保产业走向

由环保企业层次审视,其产业逐步向着资金、资源、资本以及技术方向不断演进,大体构成了各自生态位的个体。企业发展创新实力与竞争力影响其生态位,高级层次的企业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调配资源水平,因此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例如,LED行业,处在上游的企业要比中游企业利润多出70%。另外,高生态位的单位体现了更高的市场集成度。行业初期会形成众多低生态位的单位,伴随产业迈进成熟期,其占据了一定的技术、管理优势,因此渐渐发展到高哟蔚纳态位,这些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渐渐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集成度。

与发达国家环保产业相比,我国仍旧处于分散的初级阶段,企业生态位较低,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应积极由单一模式向着综合模式不断演进与提升。

由生态体系层次审视,企业逐步向着集群模式发展,分化成初级、次级以及顶级规模企业,他们利用产业链以及共生网络构建成为有序、完备的生态体系,体现了零损失与高效率的综合特征。另外,环保产业体现出了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最终向第三产业发展方向转变的现实趋势。也就是说,环保产业必将由治理污染转变成环境服务,类别将趋于多样化,涵盖提升能效、预防污染、修复生态系统、提供优质技术服务与咨询等众多方向,并以高新技术企业居多。纵观我国环保产业,仍旧多为治理污染型企业,为进一步提升生态位,应加大环境服务比重,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审视,环保产业渐渐由企业生态体系发展为产业生态体系,最终将向着区域生态体系升华直至全球生态体系。环保产业区域特征以及国际合作受到了各行业阶层的普遍认可,众多国家在环保问题、信息交流、推动环保产业建设发展层面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欧洲正积极研发BAT信息交流技术,用于应对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同时就毒害物质、污染源、排放物的总量标准进行监督控制与测量,形成了行业交叉文件,发挥了良好的协调促进作用。

3 环保产业发展对策

3.1 提升环保科学技术创新实力

我国环保产业始终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成因在于欠缺核心技术。为此,应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可利用发展重大专项提升创新实力,做好环保、节能、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建设方面的项目研究,将关注点放在影响全局的技术以及技术群上,开发研究各个企业、各个产品链接技术以及产业园设计技术,形成共生网络以及集成系统。另外,应重点推动商业项目研发,吸引越来越多的单位研究环保技术,激发信贷、补贴等优惠政策的影响效应,实现环保产品、技术的快速推广与应用。

另外,应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快速建立公私合作关系,实现机构整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核心力量,通过协调发展,提升创新实力。企业应针对自身需求与特征,加大开发成本投入低的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低碳、能源再生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

3.2 培育发展环保服务业

为优化环保产业格局,应积极制定服务管理规划,明确战略目标,早日令我国环保服务行业迈向正轨,应对处理环保服务业体现出的自发盲目建设、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重复内容过多等问题。应从行业政策法规的规范制定入手,发挥环保服务行业政策引导作用,确保其始终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积极发展,利用对应性法规政策加以引导,确保各企业投资经营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净化行业环境。另外,应积极培育打造环保产业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以及人才市场,确保众多生产要素间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以及最佳的组合。特别应做好环保建设与具体产业技术的服务与咨询管理工作,促进环保产业、各类相关产业系统结构、产品构成的优化更新。对于属性相类似的科研单位应加大鼓励,吸引他们到环保科技领域提供优质服务,实现环保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做好技术评估与成果推广,完成竞标工作,组建资质良好的信息服务以及技术经纪等中介单位,快速符合环保市场扩充发展中供需单位对优质服务的渴求。

3.3 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地位

为促进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产业链中环保产业核心地位,使之生态位逐步上移。可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将占据大量市场份额、体现高强大市场核心竞争力、对环保产业建设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技术水平高的规模化企业以及具备核心影响力的专业集团企业作为行业龙头,在政策制度、投入经费、培养人才上给予全力扶持,令其渐渐体现一定的国际竞争实力,扭转我国当前环保产业集中度有限的不良局面,突破我国在国际环保产业链始终处在下游的不良格局。再者,对于节能环保领域的中小型科技环保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推动规模有限的各企业之间实现良性合作以及更大规模的结网,令更多中小企业在科学专业分工的同时发挥自身灵活度高、适应能力强的综合优势,实现环保产业的高集成度发展。依照各地规模不一、工业特征各不相同、资源具备不一样的禀赋以及环境容量不同的现状,应加强规划设计,创建产业集群。该阶段中应全面考量各企业单位交换废弃物质以及副产品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利用能量梯级的状态,创建产业系统生态链,使各企业在生态链之中实现更高效的合作分工,完成聚集式发展。

同时,应积极创建公共资源、基础设施系统、各类能源高水平共享系统。事实上,环保产业之中的制造行业实际属于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大的主体。为此,在制造产业发展到一定集群模式之时,会形成行业饱和甚至拥挤的问题,各类成本r格的提升以及资源总量的不足均可能导致负面效果。因而,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引进来政策,弥补我国企业在环保产品、应用技术层面的缺陷与不足。可通过招商引资,优化环保产品建设生产、环保服务、综合应用资源、开发洁净产品等途径强化国际合作,对我国环保产业刑场强大的正面影响作用。另外,应积极引入国外环保领域现代化产品技术,激励国内企业同国际知名企业、项目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使得我国环保产业在良性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发展与提升。

4 结语

为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应以经济生态理论为视角,明确环保产业发展的核心意义与功能价值,把握产业动向与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战略对策,方能改变我国环保产业低生态位的不良格局,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力波.中国经济低碳化的政策体系与产业路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苏 名,傅志华,许 文.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9).

[3]李 健,周 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12(1).

篇(4)

鉴于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结构组成,要想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升级构建节能降耗型产业体系

高能耗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在政策上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服务业对资金的引导作用,改变体制、方便机制、加大投入,全力发展诸如法律、金融、信息等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突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改变服务业长期滞后发展的现状。二是,从内部调整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合理调配产品结构,使之向着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工业部统筹协调,对产品结构以及行业结构进行有益化调整,优先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占有量。鼓励传统工业技术革新,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工艺,优化产能结构,实现产品升级,降低传统工业的能耗量和排放量。三是,政策干预,严格把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过快过量增长。要想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必须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及发展,对“三高”行业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设立的各项标准严格把关,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问责机制。借助出口退税、关税、出口额分配等手段控制“三高”行业产品的出口。

(二)大力培育新兴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泛指能耗低、排放少、污染小的产业,包括新型能源、节能产品、环保设备、回收资源、工业节能减排等等。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不断的开发低排放的新能源,不断创新发展低能耗的新型产业,不断技术革新升级生产体系,才能从传统的产业模式逐渐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应大力培育低碳产业,从政府角度,应给予对应的税收、政策等优惠;从金融机构角度,应丰富融资产品,为低碳产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从低碳产业自身角度,应充分利用良好的金融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自主研发和创新,提升低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低碳产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目标也是占据未来产业链顶端的必经之路。

(三)提高能源效率,有效调整能源结构

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经济发展之中,高污染,搞排放的重工业在工业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然而,实现绿色可循环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形势对我国工业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既然不能一蹴而就,就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加大现有工业体系中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的降低现有重工业的能耗水平减少排放,逐步发展新型经济形式。能源结构的调整,既可以通过经济结构转型,也可以通过革新产业链实现。一方面,可以缩减由石化、钢铁、建材等高能耗行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降低这些衍生产业的能耗和排放;另一方面,逐步减少重工业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国民生产中的份额,推动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向着利润曲线的两端拓展延伸:向前可以从生态设计着手,科技减排,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可以提升品牌竞争力,完善销售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向着低碳化的方向靠拢。

二、结语

篇(5)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69-02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输入和服务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属于无形贸易。标的物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等。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因其能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附加值较高等优点而迅猛发展。2011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升至8015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38650亿美元,出口额为41500亿美元。

1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必要性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剧烈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此次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对外贸易,尤其是货物贸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货物贸易发展受限的同时,服务贸易向世界各国展现出其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步入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周期里,各国在经济领域的竞争核心将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振兴的新引擎,深入开展服务贸易也已成为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长年在货物贸易领域发展快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在规模及结构上均落后于世界水平,以2011年数据为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则为20%,而服务贸易总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5.2%。同期,服务进出口额与外贸进出口总额之比为11.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巨大。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货物贸易在发展中的局限性显现,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一项重要贸易方针被提到突出的位置。我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四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提供就业机会、拉动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将实施力度更大的开放战略,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2中国服务贸易的特点

2.1发展速度快,逆差增大

中国的服务贸易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4年加入《服务贸易总协定》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发展速度惊人。由表1可知,除了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出现回落,同比减少5.8%,2000-2011年其余年份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基本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服务贸易总值的比重也是平稳上升。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4190.9亿美元,其中,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到2011年的4190.9亿美元,增长近百倍。其中,服务出口1820.9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32.4%转为增长7%;服务进口2370亿美元,增幅由上年的21.5%上升至23.3%。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世界排名分别升至第4位和第3位。然而,服务贸易总量在中国经济总量中占比相对偏低。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多年一直处于逆差态势,逆差日渐扩大,且2011年服务贸易逆差值跌至谷底,服务贸易逆差由2010年的220亿美元扩大至549.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倍。其原因较多,主要是在中国入世后加大了开放力度,致使服务进口增加,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力差距可见一斑。

表12000年-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

注: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商务部网站。根据WTO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服务进出口数据不含政府服务。

2.2服务贸易的结构欠合理,传统服务贸易占比重比较大

服务贸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一类是金融、保险、咨询、技术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业贸易。而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并不合理,以2011年为例,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190.9亿美元,其中旅游和运输服务两大传统部门占比最大。我国在传统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代新型服务行业发展上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及中国一部分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逐步开放,现代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加快,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现代新型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还难以超越传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是从服务贸易的结构来看,还是从其增长情况来看,中国现行的服务贸易仍以传统行业为主。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的确是按比较优势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进行分工的结果,同时,也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弱,相关产业结构的具有比较劣势,产业结构比较传统和单一。

2.3后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出现新特点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对服务贸易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由于服务贸易标的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特点,各国对本国服务业发展多采用设置非关税壁垒的方式。服务贸易壁垒可分为服务产品移动壁垒、资本移动壁垒、人员移动壁垒、开业权壁垒,在实际运用中,多以出口管制、国内政策、制度性壁垒、技术性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等具体形式进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使得国际服务贸易壁垒出现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以及与投资壁垒、与政府对人员信息限制联系密切等新特点。如金融保护主义,指特定国家政府要求本国商业银行优先对国内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收缩在海外市场的贷款规模,甚至将此作为决定是否救援商业银行的前提。就业保护主义,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危机影响,大量工人失业,政府实行更为严格的移民政策,对移民申请人的收入、年龄、学历和英语水平打分,同时要求本国企业优先雇佣本国公民,裁员先裁外国人,从而达到就业保护的目的。大部分服务贸易壁垒通过设置投资壁垒实现,对别国的服务业投资活动进行较严格地限制,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不仅受制于东道国总投资政策的限制,而且还受到国家战略乃至社会文化政策约束。

3促进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和谐发展的对策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倡导服务贸易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提高对外贸易中服务贸易的比重,使得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其次,重视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大对服务贸易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相关培训机构;以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依据WTO有关原则及GATS的各项基本条款,我国应结合发展现实,制定有关服务贸易的法规和政策。同时,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内容齐备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固定服务贸易的投资、税收及优惠条件。

第二,扩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均衡开展服务进出口贸易。在服务进口方面,我国应进一步有管理的开放国内服务贸易市场,允许一定数量的国外服务业和服务提供者进入国内服务市场,侧重于进口大量精锐技术和教育培训、医疗保险等中国消费者需求较大的高端服务,同时,以此达到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培育本国新的服务行业的目的。在服务出口方面,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拓海外服务贸易市场。同时,在面对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时,可在遵守服务贸易国际惯例的同时考虑国内服务市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国内服务市场进行保护。最终达到提高国内服务业水平,改变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第三,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积极发展现代新型服务行业。基于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失衡”状况,我们应该努力调整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使我国服务贸易逐渐由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服务贸易,向以知识、智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转变。我国应加快开拓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加快发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十二五”时期,中国将着力培育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技术贸易领域、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领域、环境及节能服务领域、分销服务领域等重点领域的新兴服务贸易。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应全面深入发展服务贸易,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平衡增长,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获取技术研发和知识转移的效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世界经济新增长[J].人民论坛,2011,(22).

[2]刘丽华,孙雨,杜丽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 产品服务 优质服务 创新方法

前言

电力营销是供电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供电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供电企业坚持“强基固本、规范提升”的工作思路, 推行营销精细化管理等。力求让广大客户享受更贴心的供电服务,力争打造打造百姓信赖的供电服务品牌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采取切实措施给予解决。

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营销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电力市场竞争激烈,居民用电市场开拓面临挑战

当前,居民用电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挑战。在倡导低碳生活的背景下,类似于天然气、太阳能等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可替代能源与电能形成可替代产品竞争,民众的需求选择也有了偏好。

2.电力营销滞后,用户需求无法满足

当前电企业尚未能对所有的终端用户的特性进行探析研究,未能像其他服务行业有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电力销售,影响电力市场正常发展,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1]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很多行业依靠信息化取得了良好的收益,用户的需求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避免自然垄断却无法获得客户的需求认可。

3.电力企业内部协作不紧密,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其内部管理体系还没有完成从产品导向需求导向的转变。[2]主要表现在电力营销和客服只是少数部门的事情,而不是企业职能机构共同的任务,未能实现统筹作业、协调管理,因此生产经营成果未能充分运用到营销管理和营销服务中去。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营销优质服务的提升策略

营销需要建立在市场变化的基础上,针对电力企业来看产品质量尤为重要,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销售中我们不得不把握各种因素,探索电力营销服务的提升方法。下面笔者将根据调查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看法:

1.完善制度,建立电力服务社区经理制

推进客户经理制,亲情服务向社区延伸,及时收集社区用电需求,架起社区与供电企业沟通的桥梁。社区经理开展用电业务咨询、节约用电宣传、电费交纳方式入户调查、完善客户信息资料、细分客户需求等工作,解决社区居民遇到的实际问题,也为供电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服务措施提供依据。

2.建立大客户档案,指导客户科学用电

把如何利用好政策,降低企业用电成本,为企业出谋划策当做分内事来抓,也是改善供电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拓展电力市场的基础。[3]如大工业用户在企业试生产期间,考虑其按容量结算还是按需量结算上,就可以降低15%-30%的基本电费;其次,在高峰用电时段,安排好合理的生产来实现电力企业与客户双赢的效果。

3.在客户服务中心建立评价体系,对服务质量进行持续跟踪评价

优质服务是永无止境的。提高客户满意度,将评价管理与考核纳入企业管理,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拓展便民渠道,提升客户满意度

拓展便民渠道,也是有效提高电力有效售前、售后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如提供营业厅无午休、无周休日营业、手机短信查电费和电子电费账单服务、缩短故障抢修时间、提高节能诊断与节电建议服务等,尝试智能24小时自助服务供电营业厅,向客户提高一个结合自助交费和业扩服务系统于一体的电力服务平台,努力打造居民十分钟缴费圈,都有助于提升客户满意,有效提高电力服务水平。

(如图1:打造便民交费十分钟缴费圈)

此外,必须把“电网规划、生产运营、营销服务”宣传等工作落到实处。[4]同时把服务理念向乡镇供电营业所扩展,在服务规范上实行同标准管理,不断提升行业作风和服务水平。

结束语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将会加速。新时期,电力营销服务提升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仍有挑战,只有充分开拓市场,才会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为客户提供优质电能和优质服务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单吉财.电力营销管理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1.(01)

[2]何德浩.有关电力营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8)

篇(7)

关键词: 建筑节能;管理研究;新视角;节能生态链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078-021 建筑节能链式管理趋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我国节能现状决定了建筑节能必然要进行管理创新。目前,建设国内公共建筑,要兼顾业主、设计人员、施工方、用户和物业部门的利益。在利益群体和建设环节都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公共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脱节严重。不少设计师对暖通设计、建筑节能不是非常了解,而施工图对业主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外,建筑试运行和工程验收脱节也比较严重。验收目前还侧重于“装没装”,而建筑节能的相关系统监管调试不足,对建筑物的性能和使用效果造成的影响非常大。怎样解决建筑节能脱节现象,有两种办法:一种方法就是拉长服务链条,从项目立项到运行维护全程跟踪,步步为营。实际上,从业主本身这方面来看这很不切实际。另一种方法就是引入节能服务行业进行全程节能管理。

2 实施节能链管理的优势

建筑节能从思想引进、政策引进、逐渐开始实施到现在实施效果有所改善,历经了的种种政策革新与学术方法探讨。而从管理创新角度研究建筑节能,节能链是最符合建设工程本质特性和最科学的一种,这是因为:

①节能链研究方式符合工程建设实际规律的节能特征。建筑工程,便于解释其内在规律。②有利于实施标杆瞄准(Benchmarking)过程管理。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诊断。③便于政府制定与实施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④便于运用先进的科学的计算工具。例如方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节能绩效。

3 建筑节能链管理机制中各主体责任

建筑节能,就是指在规划、设计、新建、改造建筑物及其使用中,遵从建筑节能标准,采购的建筑技术、设备、工艺、材料和产品要是节能型的,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不影响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情况下,使采暖供热、照明、空调制冷制热、热水供应的能耗更少。

3.1 设计单位 建筑节能的设计决定建筑节能的最终效果。依据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单位设计建筑物,他们应将具体的建筑节能内容体现在施工图、设计方案、设计文件中。这些设计单位尤其是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要对其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标准负责。

3.2 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申请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同证明。根据合同的相关规定,若是要建设单位买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其采购的以上物品不能与建筑节能标准冲突。建设单位要在遵循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下,委托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向设计及施工单位明示或暗示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做法,以及使用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做法都是不允许出现的。

3.3 施工图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负责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建筑节能内容,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或者不审查,就不能拿到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证明;经审查没什么问题的,建筑节能审查内容要详细的写到审查合格证明中。还要注意的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审查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应由设计单位送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进行备案。

3.4 施工单位 施工前,施工单位对材料供应商与设备供应商的产品进行检查。要采购有产品说明书、产品合格证、产品标识的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保证能耗指标符合建筑节能标准。施工中,施工单位不能违背已通过审查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标准。施工人员对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现场取样,然后到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质量检测单位去检测。施工后,施工单位尤其是注册建造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施工是否符合建筑节能施工标准负责。

3.5 监理单位 监理实施之前,监理单位首先要对设计文件的相关要求、建筑节能标准有个清晰的了解,依此进行实施监理;对达不到要求的,一定要让他们进行更正。监理过程中,墙体、屋面等保温工程隐蔽前,监理工程师要进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以保证对保温工程有效监理。要在工程上使用或安装保温材料、墙体材料、照明设备、采暖空调系统、门窗补品,需经监理工程师签字,施工单位才能开展下一步施工。

3.6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进行监督检查,看建筑节能标准是不是被严格遵守了,如果没有遵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责令其改正。在墙体、屋面等保温工程还没有隐蔽的时候,施工单位应当通知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监督保温工程,不得马虎。

3.7 竣工验收 验收时,建设单位组织建筑物竣工同时对建筑节能实施情况进行审查,并把审查的内容写在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与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进行协商,给出有关建筑节能的专项监督意见。在竣工验收过程中,若建设单位的某些行为不符合建筑节能管理相关要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要求其限期改正。验收后,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施工单位要履行保修责任。

4 结论

目前各地运用行政手段加强新建工程的节能监管。将建筑节能纳入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等各环节,强化全过程监管。通过建立“建筑节能链式管理”可使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横向联合,纵向搭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可以推动建筑使用者和管理者自主节能减排,使建筑节能设计体系和推广实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耀.管理创新的一个新视角[J].企业管理,2008,(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