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环保专题会议

生态环保专题会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9 16:56: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环保专题会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环保专题会议

篇(1)

2019年上半年,为加快推进全区一体化建设步伐,营造整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区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环保局的大力指导下,针对我区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要求,根据我局实际情况,我局高度重视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狠抓环保基础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现将上半年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制度,划定责任。我局高度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成文任组长,刘政、龙戈同志为专干,做到了责任明确,任务到人,经常研究和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今年我局按照科学发展观、 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提高环保意识、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利用会议、文件、资料、橱窗、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的意义、要求和内容,将环保宣传列入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污染防治观念进学校、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活动,让环保意识、污染防治观念进村入户,深入人心。

篇(2)

一、整治对象:常、松等28家养殖场。

二、整治时限:年10月25日前全面关闭28家养殖场。

三、整治方式:资金补助和相结合。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决定成立水库一级保护区养殖场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具体工作。领导小组由区环保局领导任组长,镇镇长、区府办副主任任副组长,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农业局、水务局、经贸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五、职责分工:

区环保局:负责牵头水库一级保护区养殖场整治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和补偿方案,组织对拒不搬迁的养殖场进行。

镇:配合区环保局对28家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下发搬迁通知书,负责做好养殖户的思想工作,对猪舍面积进行丈量、评估,确认养殖户猪舍面积、养殖数量等,根据补助标准对各养殖户进行补助。

区国土资源分局:协助做好猪舍面积丈量、评估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阶段安全保卫工作。

区农业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指导各养殖户发展生态农业。

区水务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

区经贸局:协助养殖场搬迁关闭工作。

六、工作程序

1、摸底调查。8月30日前由区环保局和镇联合对28家养殖场进行摸底调查,初步摸清各养殖户猪舍面积、养殖规模等数据。

2、制定补助标准。根据初步调查数据,28家养殖场猪舍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母猪30头,菜猪550多头。补助方案为:根据猪舍新旧、所用材料等情况,分别按每平方米50元和70元两档进行补助,养殖户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拆除的给予每平方米60元奖励,初步测算需补助资金40万元。

3、下发关闭通知书。10月15日,由区环保局和镇联合下发关闭通知书,告知各养殖户关闭时限、补助标准及逾期不关闭的法律后果等事项,要求各养殖户在10月25日前自行关闭,将养殖的猪全部处理,猪舍拆除。

4、确认猪舍面积、养殖规模。区环保局、镇组织对各养殖户的猪舍面积进行丈量、评估,统计养殖数量并由养殖户签字确认,此项工作可与下发关闭通知书同时进行。

5、。10月25日后,区环保局牵头组织镇、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安分局、农业局、水务局和经贸局执法人员,对拒不接受补助的养殖户进行。

篇(3)

一、指导思想

在市环保局和县文明办的指导下,全面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紧紧围绕环保工作“十二五”目标和市、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关于开展文明单位工作的部署,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以文明执法、优质服务为着力点,不断强化敢于创新、敢于奉献、敢于攻坚的精神,全面提升环保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为我县创建全省文明县城的顺利实施,创造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提升行动目标

通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系统环境保护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过去成功创建市、县级文明单位的基础上扩大创建成果,提升创建品位。总体上做到硬件要跟上,软件要到位,顺利通过县、市文明单位的考评验收。

三、具体措施

根据《市文明单位创建和管理办法》和《县创建文明单位软硬件建设基本要求》以及县文明办检查提出的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创建文明单位的软、硬件建设和文明创建宣传工作的再深入。

1、加大投入,提升硬件建设。一是对我局现有的办公楼及办公条件进行改造、装修,总体上力求简单、大方、节约。即对现有的办公室墙面进行粉刷、地面进行装修、门窗进行改造。此项工作动作要快,尽快邀请装潢公司做出预算,报局党组讨论通过后,交县采购中心招标落实。二是更换部分办公用品和桌椅,购置电脑,力求单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办公室自动化,工作环境逐步改善。

2、形成合力,规范资料整理。为了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归档,要按照文明单位软件建设基本要求,制定资料收集清单,组织召开资料收集整理专题会议,明确工作时限,组织各单位做好材料收集及汇编工作。局生态办在综合各创建单位材料的基础上,做好材料的汇总、包装和立卷工作。

3、统筹谋划,强化文明宣传。一是制作一部环保局文明创建电视专题片。聘请专业人员编写局文明创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报局党组讨论完善通过后,再聘请县或市电视台制作完成。二是浓厚单位文化氛围。在办公楼进行改造、装修后,对现有的楼道内的标牌全部更换,要上档次、上品昧,体现环保特色,展现环保风采;三是设计、规划、建立单位荣誉室,做好集体和个人荣誉展示;四是通过网络、专刊、宣传栏等形式加强文明创建宣传,提升文明创建宣传力度。

四、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创建文明单位是局党组做出的具体部署,各单位、各股室要有大局意识,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切实增强创建文明单位的紧迫性和责任感,积极投身各项创建活动中去。

2、精心部署。各单位、各股室要围绕提升行动计划,精心部署,制定具体措施,定任务,定进度,狠抓落实,扎实推进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

3、加强配合。创建文明单位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单位、各股室在具体工作中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确保创建文明单位达到预期效果。

篇(4)

1.严格计划用水

严格执行《计划用水管理办法》,XXXXX局严格按照规定申请、核定、调整和下达取水计划,向各州管取水户下达了《2021年度取水计划的批复》,同意XX省XX县XXX电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3家取水户2021年度取水总量884432.09万立方米,其中,发电用水84432.09万立方米(水电用水不计用水总量)。

开展取用水年度统计工作。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安排,开展XX州用水统计调查工作,根据前期摸排调查,录入的取水用户自行在水利部政务服务网上注册账号填报取用水信息。正在组织取用水户填报1-2季度用水量。

对XX州2020年国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取水单位超许可取水问题,及时将问题清单反馈至各县市水利部门和取水许可单位,按照整改措施督促各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已完成4项整改,剩余7项正在按照要求进行整改。

2.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完成XX州2020年度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自查,2020年全州用水总量4.030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0.4562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6.1立方米(当年价),较2015年下降55.8%(当年价)。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6立方米(当年价),较2015年下降59.2%(当年价)。。

对XX水利委员会关于XXX大河边断面最小下泄流量不达标情况的通报,我局下发了《关于督办大河边达标泄放生态流量的函》,要求XX县水利局和XXXXX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大河边电站立即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复核,并以《XXXXXX局关于唐崖河大河边电站生态流量泄放情况的整改报告》向XX省水利厅。

二、节约用水管理

根据《XX州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完成了我州年取水量50万立方米及以上的所有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及具有管理机构的大型、5万亩以上重点中型灌区州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目录建立工作。

为深入贯彻“节水优先”治水方针,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工作的通知》(水节约〔2019〕92号)精神和《湖北省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实施方案》(鄂水利函〔2019〕142号),我局对XX市水利局等6家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情况进行了复核验收并进行公示,认定XX市水利局等6家单位达到水利行业节水机关标准,并将我州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成果上报XX省水利厅。

严格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按照《XX州节水行动方案》部署,XX市作为21年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县市,将建成并验收,按照批复的《XX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我局对其建设情况进行技术和业务指导,确保2021年度完成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对接湖北省XX学院,积极促成该学院作为XX州2021年度节水型高校建设。

三、环保督查整改

我局共承担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17项,目前已完成15项整改任务,并向州整改攻坚指挥部提交了相关材料,达到序时进度2项;我局承担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整改任务共6项,已完成2项,达到序时进度4项;我局承担第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共11项,已完成9项,达到序时进度2项。按照州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指挥部的工作要求,分别报送了第一、二季度的整改进度情况。

针对省第三环保督查组通报我州“退出类”小水电清理整改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了小水电清理整改督察整改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州小水电清理整改存在的问题;局党组书记、局长XX,副局长XX、XX,先后赴XX、XX等地现场对小水电清理整改进行督办,推动了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

篇(5)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为了确保陕北石油开发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我们根据市环保局《石油开发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实施方案》,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制定了《全县油区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由赵文疆局长任组长,副局长汪亚军、环境监察大队大队长张新元同志任副组长,教导员马小春、副大队长郭向红、执法中队队长白世昌、王东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二、加强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我们围绕石油开发企业环境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油区印发《环保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发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津法规宣传资料3万余份,要求每个井场必须刷写2条以上永久性环保宣传标语,共刷写永久性标语3600多条。并利用市、县有线电视台经常报到环保新闻,制作了油区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专题片;坚持每周编制印发一期专项整治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对油区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认识不到位和重视程度不高的企业,使企业法人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得到增强,为全面开展油区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大油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改善油区环境质量

1、严把污染源头关。我们对新布油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彻底杜绝在河边、路边、田边和水源保护区内布设油井;对新开采油井,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凡环保设施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开钻和投放生产;对不执行“三同时”制度和不按照清洁文明井场建设`标准要求建设的石油开发企业,一律不再给予新批油井。先后查处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的违法行为7件,关停7家。截止目前,各石油开发企业环评率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100%。

2、全面开展油区清洁文明井场建设。今年,我们仍然采取领导包片、中队包点、干部蹲点的办法,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清洁文明井场建设。目前,我县共有井场1970个,油井4299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1868个,油井4052口,建成率达94%。其中“三边”井场全部建成清洁文明井场。(长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共有井场517个,采油井1073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481个,建成率达93%;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共有井场99个,采油井235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86个,建成率达87%;长庆油田坪北经理部共有井场112个,采油井510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102个,建成率达91%;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镰西第二项目组共有井场7个,采油井24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7个,建成率达100%;陕西长乐石化有限公司镰刀湾项目组共有井场30个,采油井137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30个,建成率达100%;延长油田杏子川采油厂共有井场1205个,采油井2320口,已建成清洁文明井场1162个,建成率达96%。)

3、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县石油开发企业年污水产生量为145.6万吨,污水回注量113.6万吨,回注率达78%(其中:长庆油田开发企业年污水产生量85.6万吨,回注85.6万吨,回注率达100%;延长油田股份公司杏子川采油厂年污水产生量60万吨,回注28万吨,回注率达47%)。全县共有污水回注站16个,污水回注井270口。杏子川采油厂规划投资2.5亿元建6个联合站,现已建成一个,其余的正在建设之中。

4、加大输油管线的监管力度。我县共有输油管线254.51公里,其中:长庆油田开发企业有输油管线219.51公里;杏子川采油厂有输油管线35公里,20xx年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沐浴至东营13公里的输油管线,现已全部调试完成。我们先后出动人力200多人(次),累计检查输油管线300多公里。

5、加强油区环境绿化和硬化建设。4月份县环保局制定印发了油区绿化工作实施方案,组织人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石油开采企业利用一月时间对井场内外、护坡及所属道路两旁等进行全面绿化。截止目前,各石油开采企业累计投资4300万元,绿化面积达1017亩,硬化道路509公里。

6、是全面实施泥浆废液制砖技术。我县为了实现钻井泥浆废液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的目标任务。引进钻井 泥浆废液制砖技术,在江汉油田进行了试点,并召开了现场会,进行了全面推广,实现了钻井泥浆废液无害化上达到100%的目标任务。

篇(6)

据悉,实现“珠三角逐步水清气净、东西北留住碧水蓝天”的环境保护目标,是广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成功落实的标志之一。为此,广东环保部门也“秣马厉兵”,推出实施差别化区域环保准入政策、服务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骨干企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多项改革措施。

区域“差别化”环境准入

“由于我省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在环境容量、环境敏感程度等环境条件上也不一样,因此,我省将实行差别化的环保准入政策。”广东省环境保护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将根据各地的资源、发展需求、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等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环保引导发展政策。

据悉,在“差别化”环保准入政策规划中,粤东西北地区在加快发展过程中要“留住碧水蓝天”,珠三角地区在优化发展过程中要“逐步水清气净”。

粤北山区位于饮用水源上游,是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其环境质量对保障广东全省环境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粤北山区必须实行从严从紧的环保政策,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选择废水产生量小、污染成分简单的产业类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

珠三角区域则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给排水格局缺乏合理统筹,区域内跨界水体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酸雨、灰霾出现频率高,应实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原则上不再规划建设新的燃煤燃油电厂,不再新建、扩建炼化、炼钢炼铁等制造企业,严格控制新建、扩建石化、陶瓷等项目。

而粤东西沿海区域虽然具备较大的环境容量等有利条件,但也必须进行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合理,工业企业必须进园入区,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好环境。

同时,“差别化”的行业发展环保准入政策也将会出炉。据透露,该政策将针对特定行业制定或完善差别化的指引政策,完善电镀、化工、涉重金属排放等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政策,制定园区内外差别化的准入条件、管理政策、环境标准等,引导重污染行业进园入区。广东环保部门将发挥环保准入对转型升级的引导调控作用,运用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区域限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污染物排放限值等手段,把各项环保政策灵活运用到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

保“重点”扶“骨干”

今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加快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提出 “十二五”后三年,要加快推进以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公路、铁路、机场、港航、城市、能源、水利、环保建设工程,涉及21大项共460个项目。

对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将制定《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工作目标,以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这些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和各项环保工作。此外,今年以来,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已分别联合广东省发改委、水利厅、交通厅等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完善了简化环评审批程序、科学确定环评类别、创新环评模式、加强督促和服务等多项管理工作。对于环保部审批项目,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将进一步加强与环保部的沟通协调,加快推进相关项目的环评审批。

据透露,广东省政府今年已多次召开积极扶持与保障骨干企业发展专题会议研究相关扶持政策,预计近期将出台指导意见。对此,广东的环保部门也将会重点针对骨干企业改建、增资扩建等建设项目,在环评审批、总量指标、清洁生产、环保专项资金等方面,创新举措与加强指导服务,支持本地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保障其健康发展。

严守底线做好“把关人”

“调结构、优布局、促升级、减污染、防风险”是环评的五大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好建设项目的“把关人”,又是对环境保护部门的一种考验。

据了解,今年广东将继续树立“通过环评严格把关,促进环境质量改善”的理念,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促进污染减排,防范环境风险,改善环境质量,严守环境与生态保护底线。

首要是在审批内容上严格把关。对“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继续从严控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规定或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严控区、森林公园等“红线”范围的项目严格把关,不能批的项目坚决不批,进一步强化总量前置审核,没有总量来源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同时,通过“以新带老”、“上大压小”、“增产减污”等环评措施,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污染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

篇(7)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生态文明从理念变为实践,离不开大量细致的环境预防、治理工作。在贵州,“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经成为广泛共识,但如何实现两者的兼得?在经济提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贵州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关键一环。

据熊德威介绍,当前,省委、省政府对环保工作空前重视,高规格、宽领域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格局正在形成,贵州环保工作面临大机遇。

同时,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贵州当前的环保工作压力大、任务重。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是贵州环保工作的两大潜在风险区。环保设施基础薄弱、环境管理能力薄弱成为制约环保工作有效开展的两块短板。此外,贵州的环保工作还面临着环境保护动力不足问题。例如,对于环境保护,民众参与意识、积极性不高,相关企业、社会组织不够活跃等。

要想保住并进一步打响生态贵州品牌,贵州环保工作需要从管理机制、执法力度、资金投入、教育宣传各方面进行一场全面攻坚战。

打响生态品牌

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做好“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该举措被认为是新时期贵州守环保底线、保生态品牌的重大部署。

“环境保护十二件实事”涉及城镇和产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酿酒废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各个重点环保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指数,比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要求2013年底全省机动车“黄绿标”管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4年底前达到90%以上。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就环境保护工作召开全省性专题会议。在7月22日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省委书记赵克志明确提出,要严格环境管理,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提升,把贵州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为了扎实推进环保工作,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环境质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纳入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并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在环保厅增设生态文明建设处,加强环保工作组织力量。

2013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升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生态品牌进一步打响。包括贵阳在内的各市州也都提出了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今年9月举行的泛珠大会上,贵州为保护生态环境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各方一致认可,“生态”已成为贵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具体数据来看,贵州生态环境质量位于前列全国。根据环境保护部新近公布的消息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8.9%。其中,贵阳等25个城市达标天数比例在80%以上,贵阳进入第三季度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城市前10位。

2009年到2012年,全省纳入监测的13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从6个增加到12个,2012年全省44条主要河流达到或优于规定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83.5%,比2011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5.7%。

环保大考

“今天环境质量良好不等于明天良好。”熊德威表示,对于当前的环保工作,“未敢有丝毫松懈”。

贵州环境保护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下,面临着巨大压力。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发展对环境容量的刚性需求与环境政策措施的刚性约束之间的矛盾更为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省污染物排放量将明显增加,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在工业化进程中,贵州依托矿产资源发展支柱产业的格局一时难以改变,对约束性指标需求量大幅上升;一些东部转移进来的项目仍处于较低技术层次,加之环保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这些项目的发展,与近期国家拟出台的“大气十条”、总量控制“三条红线”、严控产能过剩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保住生态品牌,环境质量必须稳定提升”等要求,出现了不少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

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目前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后的累计堆存量已达3亿多吨,且新增量每年达8000万吨左右。“由于环保任务加重,而环保设施基础、环境管理能力薄弱,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大考。”熊德威说。

从省环保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贵州空气和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的单位排放强度处于高位,万元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是全国平均排放强度的4.46倍和2.12倍。

据测算,从2016年开始,在燃煤型、冶炼及化工类企业集中区燃煤量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大气质量将逐步下降。

“清水江、乌江经过10年集中治理,总磷明显削减,但仍然超标。”熊德威谈到,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贵州虽然下了大力气,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贵州位于长江、珠江上游和云贵高原向丘陵过渡带,山高坡陡,缺少足够的应急距离,如果发生水环境污染事故,极易造成省际跨界污染纠纷。”

在体制方面,环保工作也面临困难。由于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发改、经信、国土、住建、交通、农、林、水、统计等多部门,资源分散。在不同时期各部门各有各的重点和难点,项目资金投放既不同步又较为分散,影响了发展与保护整体效益的发挥。

环保新机遇

正视贵州环保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对症下药,科学布局。

事实上,当前贵州环保工作之所以压力大、任务重,除了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三化同步”可能带来的压力外,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机制原因。

贵州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是政府长期主导下的环境保护模式。这一方面形成了城乡居民个体、群体处于评判员的角色上,加上收入差距、城乡差距、项目地居民损益非均衡性影响,环境问题往往成为群众不能容忍的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

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对污染物和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处理方法知之甚少以及收入低、道德素养培育期长,对“每个个体都是污染源、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足,构建良性治理机制尤其是付费机制难度非常大。

与此同时,贵州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市场活力不够也不利于环保工作的有效推进。

当然,上述问题并非贵州特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并且由于贵州在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往往会迎来环保产业发展新机遇。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常杪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发展层次不高、产业耦合度低、经济效益低下仍是当下国内环保产业的“通病”。

“这一‘通病’,贵阳尤其应该、也能够避免。”常杪指出,贵阳地处黔中腹地,是西南地区天然的“生态腹地”,应该争取省内外不同区域间的合作,促进环保产业形成集群,让环保产业成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

“现在,贵州环保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已经启动,这意味着贵州环保产业将上一个新台阶。”作为贵州环保产业领域的参与者,贵州楚天环保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胡文看好贵州环保产业的发展。他认为,随着“5个100”工程的推进,贵州环保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张,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