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观经济学教案

微观经济学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9 16:5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微观经济学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微观经济学教案

篇(1)

在我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地方高校中的双语教学也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点,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基础课和核心课,因其类属于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使得与国际经济理论密不可分。微观经济学采用中文教学原本就是国际经济理论本土化的一个过程,那么,积极开拓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用西方经济学本身的母语进行教学逐渐成为许多高校选择。

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培养优秀经济专业人才,对“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举措的探索及“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正在向着全球化的方向迈进,一改其国内发展的策略,转而实施全球化战略,因此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化人才。由于更多跨国公司进驻国内市场,我国企业也将随之进入国际市场,因此,无论国内外,都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型人才。国际型经管人才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性的眼光,因此,高校重点培养目标之一便是复合全球型经管人才。而国外原版教材的引用,全球性思维的运用,使得双语教学能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更好的探究和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思想、方法和国际惯例,以使学生能真正地同国际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对抗及沟通,从而真正成为“面向全球市场竞争、具备全球经营头脑”的国际商务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讨论得比较多的双语教学模式大抵有以下六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母语发展性双语教学模式,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双向式双语沉浸教学模式,"新殖民"式双语教学模式。这六种双语教学模式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目前隔离式语言补救模式和综合式丰富双语教学模式应用比较成功的,都要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授课、还是沟通练习都使用外语,几乎完全不使用母语,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它是母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接受,不致于一开始就掉队或产生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本科阶段的教学在考虑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师资能力等综合因素的前提下,倾向于选择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初期应采用过渡性双语教学模式,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掌握,英文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在过渡到综合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就是英语授课为主。

三、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慎重选择教材。微观经济学课程有很多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材,比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罗伯特?H.弗兰克的《微观经济学原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等等。有些教材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理论与精彩的案例微观经济学原理相结合,适合于初学者和非经济学专业学生学习和使用,有的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结构严谨,数学方法使用较多,适合经济学专业学生使用。在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原版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既能反映经济学最新成果和动态,与实际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又要注意难易程度,过难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弱化学习的积极性,过易会导致理论的掌握太浅显,达不到专业生专业学习的目的。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双语课教学由于既有英文讲解又有时得配以必要的中文说明,就会减缓教学进度,使得教学内容量大,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完成,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总体教学效果以及教学任务。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讲内容必须是重点,难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巩固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项学习任务。此外,学生还应配以适合的中文教材以便于更好的理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概念。

(三)构建师资实力强的双语教学队伍。双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文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并能够应用英语来清晰的表述经济学知识和原理,能将语言和知识完美的融合,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敏锐的全球化的视野和巧妙的教学艺术手段。

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出国留学以及英语培训的经历,因此对于双语教学还是难以驾驭,造成教师累学生苦且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致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或变成英语学习,继而影响的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出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院校需要强化对师资力量的双语培训,并制定完善的双语教学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选拨具备一定语言基础的青年教师出国留学或者研修,继而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完善和更新知识层次,同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背景的外籍专家或海归人才,充实双语教学队伍。

(四)注重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引导性教学模式。(1)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一般多采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对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要求较高,学生在掌握时又要求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可能使学生更加难以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或将有深度的问题只能浅显的表述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显得十分重要,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多采用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上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或采用教师提问题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原理。此外,组织学生每节课之前做3-5分钟的“presentation”,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英语水平,又可以让学生分析经济现现象或阐述经济原理。“Presentation”作为西方国家教学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多语言类院校中大受欢迎,通常由学生自选一个与该门课程相关的话题,通过查资料、做分析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形成自己的小观点。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或课后。时间为10-15分钟左右。(2)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兴趣。《微观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微观经济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外教材通常都配有丰富的案例,但与我国经济现实相差较大,如何将微观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丰富的我国微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案例,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重要法宝。(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电子教案,习题库,师生之间利用公共邮箱上传问题和下载资料,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四、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方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双语教学的发展。

(一)语言和专业知识的融合度低。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轻语言重专业的倾向,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形式上是双语教学,而实际上仅仅是对个别概念的英文解释,在考核方式和过程教学中都采用中文,英文比例较少。另一方面,应避免出现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使微观经济学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堂,重视对英文的学习而忽略了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学生的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微观经济学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一第二学期到大二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时间不长,英语水平不高,尤其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英语水平可能更差一些,因此,在开始双语课程时,多数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在授课过程中,除一些经济原理和概念的介绍外,在案例分析或数据分析使尽可能采用简单易懂的口语,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具体学生的英语水平特点,设置微观经济学两类课程,这两类课程学分不同,授课教师不同,一类用中文教学,适合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学生,另一类采用双语教学,适合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学分较高。此外,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以增强经济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枯燥的经济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篇(2)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则需要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高端培养。在课程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采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考试评价的作用是有组织地提供调节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分析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动态评价考试的效果,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急需教学改革的创新方式,能满足专业的实习实训与教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需求。同时近五年,我校先后组织人员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等十余家省内外高校、深圳中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大型公司进行专业考察学习和走访调查,邀请邵阳市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以及部分大中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召开两次考试评价方案专家座谈会,针对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动态考试评价方式的改进途径,达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微观经济学是会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含了政治经济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仍主要采用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期末成绩70%,实质上是将期末卷面总分作为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总评分情况,评分结果过于静态和片面。然而,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运用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应用性极强的课程,若仍采取过往的静态评价方式,将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动态评价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上课,了解学生的动态认知过程和随时的认知变化,进行适当干预和互动,推动学生进步。Lantolf&Poehner认为,动态评价模式可分为干预式模式和互动式模式(2004)。动态评价在心理学、中小学教育、高等外语教育等领域研究硕果累累,彭湃,周兰兰(2016)发现学生反馈和自我评价是研究最多的主题,其次是评价方法以及教育测量等主题,而且更多聚焦于微观教学过程中。在经济管理类教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实验教学中。张夏(2016)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同行评价达到经管类实验教学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而对于微观会计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并不多。有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对该课程过程性动态评价设计方案、设计方式进行探讨和应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建构

本文针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会计类学生的特点,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以动态评价为理论指导,通过建立“课程学习档案袋”,运用按照预先准备的案例教学设计的干预式模式,同时课程设计和答辩的互动式模式,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的三位评价的全方位评价,建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模式,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一)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课程学习档案记录的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和该课程的每次课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前学习、课堂学习、课后评价,以及这门课的课程评价、自我反思。另外一方面,也记录着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干预和课程反思等。

(二)干预式模式———案例教学设计

干预式教学模式可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进行。一般操作程序是:“教师课前选编典型案例学生自主解读案例师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理论提升学生交流推广”的思路展开研究。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案例,教学全过程师生应该是全程参与的。案例教学的优点是一箭双雕的,不仅满足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但是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是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理解能力和课堂大纲共同决定的,需要将这三个因素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教学案例置于为教学目的服务作用,若应用不当,案例教学就会像“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三)互动式模式———课程设计和答辩

互动式动态评价模式强调学习是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三者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有意图的安排和设计相关知识点,适度放开教学范围,唤起学习者的求真意识和追求知识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和指导,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专业能力,拥有人文、科学和专业素质。

(四)全方位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干预式模式时,每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教师在网络社交平台通过在线测试的形式或在上课的时候通过课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方式,了解该课程的运用情况和学习效果。运用互动式模式评价时候,适度给学生设置积分奖励,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应用能力。(2)学生互评。微观经济学课程动态评价过程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将一个班分成若干3人左右的小组,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学习是以学习任务为主题开展的。以PPT或WORD的方式向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答辩。在这些课前讨论和课堂答辩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学生,更是合作伙伴。学生在伙伴式互动学习中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可以进行打分。学生合作撰写课程论文或PPT答辩是打分的主要依据,学生在与其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注重各类专业知识的积累、专注相关知识,同时培养自己团队合作的精神。(3)学生自评。从学生的角度结合制度建设、学习内容及课程收获等多个因素进行调查问卷,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指标,培养学生反思学习的能力和自学的意识。学生自评过高或过低都将引起师生的重视。(4)教师的三位评价。在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种规章制度基础上,学校坚持“评教”、“评学”与“评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方针,建立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学校领导和督导听课查课的同时,学院领导听课、教师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已经实现了常态化,学校每年公布评教结果,加强课程主讲教师的被评价效果。

四、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应用

(一)每个学生建立课程学习档案

作者选取了本校会计学院17级会计1班和会计2班共计99人,运用了动态评价法作为动态评估的推行对象。17级会计3班和4班作为参照组,仍采取过往的考试评价方法。本校教师让实验班学生登记好课程学习档案的基础资料,并让学委统一汇总。在参照组仍让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结果表明,建立了课程学习档案组的班级学习效果更佳,师生互动效果更好。

(二)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加强干预式模式

由于本校是武陵山片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源质量以及学校品牌效应较东部地区和省会城市高校较低,学生理解力不强,干预式模式的应用要注重不要设置的太复杂深奥,因此,在讲授第三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和应用这一节时,课前选取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通的“请客吃饭”案例教学,让干预式评价更接“地气”,学生更容易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教师要求学生对该案例进行衍生和拓展,上课时该小节的内容是由一名学生讲授,5名学生代表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明白了效用的不同计量方式和方法,若讲课学生讲的不够好,则要求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和解释。最后,教师对学生自己讲授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打分,明确学生的不足和优点,并将学生自评的部分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

(三)采用课程设计和答辩加强互动式模式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课程设计和答辩。在讲授第二章供应和需求理论时,课前在社交平台上组织学生明白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因为该章节比较特殊,属于学生过往已经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因此,在具体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时,就会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在讲授第九章市场失灵的时候,该章节的内容从未讲过的陌生章节,有些学生由于理解力较差或个人原因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不太明白,因此就会针对性的先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和表现一般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感兴趣的微观经济学的专题,主动查阅资料和搜索信息撰写课程论文和进行答辩。答辩的时候,每个人就自己各自所作的工作和内容进行阐述,教师将根据答辩内容计入到个人课程学习档案。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评分准则现在调整为考勤10%、作业10%、课堂提问10%、课程设计40%,期末考试30%。

篇(3)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27-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3-24.

[2]黄伟.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51-57.

[3]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18.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Western Economics

YUAN Ling1,WANG Zhao-yang2

(1.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Changsha 410205,China)

篇(4)

关键词: 《产业经济学》 课程改革 建设方案

《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 Economics)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经济学学科的一门课程,是对微观经济学的具体应用。近几年,产业经济学领域取得的成果颇丰,表现活跃,令人瞩目。《产业经济学》首先对何为产业经济学进行阐释,并以很多经济实例探讨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提出相关的课改方案,希望通过课改,能够行之有效地落实教学精神,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与时俱进,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评价教学成效的依据。我院的研究生教育以强化研究生理论功底,提高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理念,侧重培养研究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因而对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都很高。《产业经济学》课程的目标应定为使学生全面了解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前沿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分析研究一国或一地区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及产业发展战略优化等问题。由于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变化,新理论层出不穷,学生面临着学习再学习的循环过程,因而应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适应不断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满足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二、将能力训练与评价标准有效结合

对于教学来说,一般的评价标准是笔试考试。这样的评价标准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能力,因此需要增加能力测试的内容,改革考核方式。最能体现学生能力的是实践,应该将实践成绩计入学生的总成绩中,因此有必要加大实践力度。可以依托本科生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设备开展一些实验课程。

三、重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知识

为培养研究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起来相应困难一些,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教学实践等方式展开。由于存在调研经费紧张等现实问题,学生对调研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我国没有像国外的那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但是可以借鉴该模式的思想: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利用本科已有的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还可以借助现有的实验室和相应的设备,开设一些与产业经济相关的模拟实习。这种模拟实习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开展得比较少,通过模拟实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工具。例如“产业关联”的学习,对于投入产出表,现在已有软件进行编制,仅仅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讲授比较死板,而通过模拟实习,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后期研究而言也掌握了一种方法。同时对于学生实践的成果搜集也有利于以后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案例集和教材。

《产业经济学》的授课内容需要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做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最活跃、取得丰富成果的领域之一,其理论、方法都在不断增加,研究者有必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

教学内容要涵盖最新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描述学科的发展趋势,建立学生的兴趣点;组织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内容要循序渐进,以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充满乐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

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传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因此要考虑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黑板、粉笔、课本为基础,教师要学会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网络、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媒体和信息化的学习环境来增加信息量,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开展一些专题汇报、讨论,将老师一人讲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在提高。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掌握最新技术,有必要对老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制度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文件(如教学任务安排表、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学工作小结、教研活动等)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并存档。通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要素,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改革和建设,以便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峰,范红辉.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唐山学院学报,2008(11).

[2]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篇(5)

本科院校如何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现有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建议以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为导向,构建精简教学内容、破除学科壁垒、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并从组织架构、保障机制、评价和反馈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课程群的对策。

关键词:

本科教学;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

1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部明确提出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抓手和突破口,转变办学思路,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之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1]。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固化和细化,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学生所能胜任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定格,择业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2]。禹奇才等人(2010)提出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主体目标,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3]。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学以致用,通专兼备”的教育理念,即在本科通识教育背景下,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具有一技之长。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重复

华东石油大学的赵玺玉在1994年最早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提出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4]。宋淑琴(2015)认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容易产生授课内容重复的问题,并以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为例分析了整合方案[5]。根据统计结果,管理学类课程分为管理原理方面的重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重复、市场营销方面的重复、财务管理方面的重复和经济学方面的重复等6方面,共存在30个重复知识点,重复109次,最高重复频率6次,每个知识点平均重复频率3.63次[6]。为了衔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课程之间往往有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如金融学和财务管理之间、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之间,关联性越高的课程,重复的知识点越多。如果将关联性高的课程归入同一个课程群,组织教师重新编写大纲和教案并按照课程群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单门课程的知识点授课,则可以有效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2.2学科的细分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

随着学科的细分,国内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点猛增,常见专业包括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20个左右的专业。专业设置过细,大类专业的知识链条被割裂成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且无法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经济管理类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出现了属地主义的倾向。现有课程设置使得教师囿于主讲1~2门专业课程,这使得教学的能动性受到了课程的极大限制,导致经济管理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降。国外一流大学很早就在课程设置时尝试了不同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如在管理学专业讲授实验理论,在金融专业开设心理学课程,将社会学或神经科学知识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课程群建设有利于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融合。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不同能力提升为导向设置课程群,通过课程群构建,达到学科融合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多样化的学术环境下尽量提升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进而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2.3重理论而轻应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专业理论知识,又需要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习等环节进行积累。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而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所占比重偏小且得不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在计算实践环节教师工作量时,将课时数乘以小于1的系数进行折算,而实习环节的工作量则更低,这降低了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实践环节缺少优质师资。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实验手段和设备落后而得不到更新,这些都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另外,调研表明,部分经济管理类专业负责人存在“本科教育就是通识教育”、“本科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为主,职业教育应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心理认知。在这一错误认识的指导下,相关专业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群模式构建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群教学模式。课程群建设不是将内容相近或关联度高的课程简单地归在一起,而应在此基础上重新调配师资力量,围绕精简教学内容、打破专业壁垒来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增加实验、实践和实习课程,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有试点的教学实践证明,课程群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组织师资力量积极探索课程群理论。在广泛调研社会对毕业生需求和反思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比较和借鉴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群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课程改革的障碍因素,并形成了课程群建设的总体思路。将现有课程归为四大课程群,组织相关师资力量围绕同一课程群中所涉及的知识链改革培养计划、编制教学大纲、撰写新的教案、优化课程设置,并达到了学科融合的目的。在教学层面上,学院积极组建教学团队、推出精品课程并革新教学方法,从而保障课程群教学模式得到了落实。但要达到课程群的建设目标,还需要学校从组织架构、软件与硬件保障、评价与考核等方面出台相应措施。以下分别阐述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群的划分和运行机制。

3.1课程群的划分

按照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要求,学院将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公共课”“经济管理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方向课”“实践与创新课”四个课程群,按照四个课程群整合优化现有课程。“通识教育公共课”包括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的系列体育课程,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系列课程,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系列外语课程,提升计算机素养的计算机基础、以讲解算法为主的编程基础、信息检索、数据库管理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提升学生经济和管理基础知识及自学能力的系列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概论、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学和市场营销学。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将三门数学课程合并成经济数学,然后分为三至四个学期来讲授,并且在讲授过程中重点讲授数学知识点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而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数学模型的能力和专业课自学能力。“学科专业方向课”按照经济管理类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确定相应专业核心课程,并根据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师资情况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实践与创新课”按照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方案安排实践与创新环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应适当提高实践与创新课程的比重。这一类课程主要有实验室操作、数学建模和挑战杯等各类技能竞赛、田野或课外调查、专业认知实习和论文写作等。

3.2课程群的运行机制

课程群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相应的课程与能力和素质形成映射关系。学院课程群由过程系统和结构系统有机构成。过程系统包括决策、实施、沟通、评价、反馈和重构六大环节,而课程群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建设目标、知识结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另外,还要配套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保证教学质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重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动课程群建设。

4对策建议

课程群建设需要学校自上而下创新现有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第一,创新组织架构。学校应设计有利于组织协调跨学科教学和研究,也有利于加强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的组织架构。第二,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应加强对课程群建设的组织和服务,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特别是增加对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将实习和实践课程提高至与理论课程同等的地位,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倾斜。第三,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院系应重视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三方的沟通,定期召开课程群教学研讨,在评价与反馈中不断提高课程群建设水平。第四,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将课程群建设工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做好课程群建设任务的切分,任务落实到个人,在客观、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下强调权责利对等,发挥制度建设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5结语

总之,课程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围绕课程群建设,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的改革,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没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改革就会事倍而功半。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如何围绕课程群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仍有待深入思索。

作者:赵玉 张玉 熊国保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建清,胡林龙.创新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140-141.

[2]王艳.中日经济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05(2):57-61.

[3]禹奇才,张俊平,张灵,等.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培养目标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42-43.

[4]赵玺玉.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重复问题的认识与探讨[J].石油教育,1994(1):30-32.

篇(6)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教学改革;路径选择;黑板经济学

新常态下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培养一批由市场选择、由社会评价的高质量人才为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西方经济学所具有的揭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特点逐渐受到各个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随之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经管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及分析能力。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逐渐落入“黑板经济学”的窠臼。所谓“黑板经济学”最早是指微观经济学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过于苛刻所导致的解释实际社会问题不足的现象。这个名词发展到现在主要指在经济学授课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及教学制度等的不足所引起的经济学授课中的困境。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学科,就同任何一本书均不可能包括所有的最新发展一样,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也应该站在理论发展的前沿、追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目前高校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落入“黑板经济学”窠臼现象日益严重。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所在,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势在必行。

一、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角度。对于教师来说,首先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堂“填鸭式”教育突出,这种教学方式淡化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较差。其次师资结构不平衡,其主要表现在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层次等不合理,无法形成梯队人才储备,不利于极品课程建设。再次在授课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黑板经济学”痕迹明显。课程性质的特点决定了经济学教学比较偏重数学推导及模型的建立,在教学中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进一步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学生角度。首先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尽相同。由于经济学学科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前预习、课下复习的学习习惯,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学习有懈怠现象。其次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力也不尽相同。鉴于经管专业招生属于文理兼收,在借助数学工具分析问题时对不同学生效果不同。以上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探讨了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通过现状可以从中找出此学科在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呆板、僵化,学生兴趣普遍不高。由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一般是通过模型及图形进行推导,加上考核方式呆板导致许多教师都是采用“灌输式”教育方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迎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即使教师将相关理论讲解得再详细、公式推导的再具体,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会背几个公式、会做几道题,遇到一些时事问题仍然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二)“菜单成本”的存在导致教学管理制度机械化。菜单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企业不经常改变价格是因为改变价格有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被称作菜单成本。高校中有关教学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编制都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予以确定。频繁的予以变更不仅会牵涉到一些经济利益更会造成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倍增。鉴于此,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顾教学质量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机械化发展。

(三)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教风。对课程的考核是教学过程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更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目前对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主要采取的是试卷形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准确考核学生在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不同教师在出题的过程中由于在试卷题型、题量以及考试点分布中把握不同,容易出现“人情分”,考试结果也难以真实客观的反映其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效果。

(四)教学中对传统教学理论讲解过多而非主流的理论讲解过少。目前高校在选用教材中虽然版本不尽相同,其内容多以主流经济观点为主,主要阐述的是新古典综合理论,在其理论基础上随着外界宏观条件的变化又有一些非主流经济理论和较为前沿的理论出现,由于观点无法达成共识许多教材均没有对最新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加之教师一般对传统理论理解较深,在讲解时往往比较侧重,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做系统的了解、无法通过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经济现象分析。

(五)理论与实际脱钩,教学目标性不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理论。当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所用教材大多是以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及实例为依据而编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象。除了教材的理论与实际脱钩以外,课堂教学中的授课对象由于所学专业不同也使教学目标性不强,教学效果欠佳。比如对于经管类的会计专业和经管类的学生来说,授课往往存在“同一套教学大纲、同一套教案以及同一套教学进度”的现象。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元创新的新型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美国的学者也普遍认为“所有真正的学习均是主动的,它需要运用头脑,不仅仅要靠记忆,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对经济学来说,也应该有一套灵活的、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在如今大学课堂并不少见,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外界环境,建立多元创新、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育法以及研究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为师生关系改善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潜在的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人才。

(二)弱化菜单成本、建立更加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行政化分工使得已成型的教学大纲或者人才培养方案循环使用,随着应用型大学培养目标的提出,及时修正现存不合理的制度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上,首选通过考察其他高校、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独立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显得必要;其次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外国大学教育体系调整的最新信息,从而对我国的教学中的课程设置、授课大纲、讲义以及考试题目等作出相应调整。随着宏观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管理制度应该及时作出改变,在某些情况下弱化菜单成本会有意外收获。

(三)建立综合化、个性化的考评体系,规范考评指标。首先应该有一套适应教育新常态要求的人才培养考评方案及评价标准。改革原有试卷考核模式,采用综合化和个性化相结合、平时随机考核与期末规范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模式。除此之外,在考试方式上也力求实现多层次、多标准的模式。将原有的单一闭卷形式拓展成开卷、闭卷、口试及课堂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化方式,全面监督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转移能力。

(四)适当增加非主流的理论讲解,拓宽学生思维宽度。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在维持原有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也吸收了其他学派的一些观点,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缺陷不能有效解释经济问题,但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不可小觑。在课堂讲解时应该把有影响的非主流核心理论融入传统理论之中,通过不同学派的理论介绍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增强师资素质,提高课程针对性。首先对于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强的现象应该在实际教学中仔细分析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还是意识不够。当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师大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从“校门到校门”的现状或许会出现理论功底不扎实的情况。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其运用本国案例阐述西方理论的能力,并注重培养教师课堂语言口语化的技巧。除此之外,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应该根据其学科性质对西方经济学的各个理论予以侧重讲解,提高教学针对性。例如经济学中的“要素理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做重点讲述,因为里面会牵涉到会计成本核算的相关内容,而对经管类的学生则不需做过多讲解。

四、启示

如何教、导,将学生所学知识良性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之中,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问题现实化的方式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这无疑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除此以外,改革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均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握学科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分析现实问题,这属于学习经济学的最高目的,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陈晓乐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崇善.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大学教学,2001,(1):12-17.

[2]陈银飞,苏建红.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2004,(4):34-38

[3]申光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J].中国集体经济,2008,(3):46-52

[4]黄津孚.企业管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2):2-7.

[5]祖宾.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改革刍议——以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34-39

[6]吴战勇.基于应用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3):24-29.

[7]蔡秀玲,邓春宁.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44-49.

[8]赵祖地,左玥.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3-18.

篇(7)

【关键词】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学科体系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1. 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独立院校高校已达100所左右。这里并不包括港澳台的学校。这比1995年的只有5所高等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翻了近20倍。1990年以前是没有高等院校开设此专业的。目前独立院校中还没有开设财务管理博士点的院校。财务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最开始是由一个试办的“财务学”专业,成为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的“理财学”专业,进而更名为“财务管理”专业,近年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非常惊人的,恐怕也是所有专业罕见的。

发展为何如此迅猛的原因是由于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创办费用不高,社会需求旺盛。因此受利益的诱惑,高等院校还是扎堆开办这个专业。但有些院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令人担忧。办学质量的良莠不齐,表现在师资力量、专业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教案、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教师素质的差异,教学流程的差异,教学工艺的差异,导致教育出来的产品——培养的学生也相差悬殊。

再者因为在大会计论的影响。至今财务管理还在大会计论的卵翼之下。由于Finance一词的不同译法,还导致金融学专业也向财务管理大幅度的染指。从而使财务和会计的界限大大缩小,财务与金融的界限日益模糊。可见,财务管理专业面临许多先天不足,后天不良现象,严重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在这一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财务管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许多变数。

2.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

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关键是认清财务学科的地位,弄清财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自然要涉及财务与会计、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与财政、财务学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与金融、财务学与金融学的关系;财务与经济、财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与企业管理、财务学与企业管理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否则。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的设置就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财务作为一种活动,是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与会计相辅相成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会计的,在金融市场中利用金融工具而涵盖金融的.是下至家庭和个人上至国家而包括财政的,与企业管理交叉的,以聚财、用财为主要职责的,以主体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任何主体(包括经济的、社会的等)所必不可少的活动,财务学(指广义财务学) 作为广义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与会计学、狭义经济学并列的,包括财政学、金融学的。与企业管理学交叉的独立科。

3.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途径

3.1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困境

虽然财务管理从理论上分析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却面临诸多困难。要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就不能不找出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寻求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3.1.1制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因素

制约财务管理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其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说。存在下列“八无”现象,应该逐步得以解决。这“八无”包括:

(1)在业务管理中,无真正的主管部门。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而具体负责的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如会计司、会计处)。因而会计专业的建设也就往往得到会计管理部门的关注。由于大会计论的影响,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部门是财政部门下的会计部门。

(2)学校院系设置中。基本无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没有财权。财务专业多在会计院系的领导之下。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无独立专业。虽然在本科、专科的专业目录中都已经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在研究生的专业目录中尚没有财务管理专业。

(4)学术组织中。无一级学会。会计、金融、投资、财政、审计等都有一级学会.但财务却一直没有。始终依附于会计学会、审计学会、财政学会等。

(5)在期刊杂志中。无一级期刊。

(6)在财务文献中,无影响深远的论著。由于某些学科的相对成熟,加之一些外界力量的推动.往往产生出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财务管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似感至今还没有经典型的影响深远的论著。

(7)法规体系中,无独立法律。现行法律体系中,有专门的会计法、统计法、审计法,但却没有独立的财务法,其最高级别的法规也不过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法律相比,权威性远远不足。

(8)在职称系列中,无独立职称。在企业专业人员职称系列中,有会计师、审计师、统计师、经济师等,但却没有财务师。尽管有证券分析师,也开始引进国际财务管理师,但这只能属于职业资格,并不是职称。

上述“八无”,导致财务理论研究难以形成合力,也很难像会计那样利用行政的力量将准则,规范以及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当然也就影响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

3.1.2摆脱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措施

针对上述困境,提出下列对策:

(1)在业务工作中,明确主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的主管部门应是财政部和央行等。

(2)学校院系设置中,应力争建立独立的二级财务管理院系,是财务管理与会计并列。

(3)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应通过修订专业目录,独立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并列。

(4)学术组织中,由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机构拳头,组织建立全国性的一级学会——中国财务学会。

(5)在期刊杂志中,随着一级财务管理学术组织的建立,创办财务管理一级期刊。

(6)

(7)在法规体系中,可以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础,综合金融方面的财务通则,逐步制定财务管理法。

(8)在职称系列中,应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师等职称。

3.2完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培养目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一般就业方向,根据财务管理职业的素质要求,根据未来专业转移的可能性,根据基础课对专业课的基石作用吗,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应做到:厚基础,大平台,宽口径,强核心,分主辅,具有六大基础,凸现九大核心、坚持一主二辅,开设十大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

六大基础:这是财经类所有专业应该具备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法律、文献检索。它属于第一级平台课。

九大核心:作为管理类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管理类九门核心课,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看,基本上还可以作为管理类的平台课。

一主二辅:以财务系列为主,以会计和金融为辅。

十大系列:除上述财务系列,会计系列、金融系列课程外,为了拓宽知识面,综合前述各门课程,可将课程划分以下十大系列:

外语系列、数学系列、计算机系列、法律系列、经济系列、管理系列、其他系列、再加上一主二辅三大系列,全部课程包括十大系列。

三大能力:通过上述课程的设置,要提高学生的三大能力即:

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这些能力集中表现为竞争能力。

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教学中的不足,就一定能培养出市场需求的应用性财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苏万贵 《论广义理财》 2004(06).

[2] 杜炜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年29期(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