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9 16:5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采购的控制要素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1、总承包项目的概述
所谓的总承包项目其实就是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同时还对总承包工程的功能、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并且向业主交付具备使用条件并符合功能要求的工程。其特点首先是业主将设计采购施工全部由总承包商负责,对项目的介入程度少,这样就会降低业主方的管理成本;其次是总承包一般采用总价合同,相对分离式而言,更有利于业主控制工程;第三是业主承担的风险很小,而总承包商承担的风险则很大。
在工程总承包( EPC) 项目,设备采购是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之一,既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而EPC项目设备采购管理程序一般包括: 策划、招标、订货、催交、监造、运输、仓储管理、检验、现场服务管理等,在一般情况下,设备安装和调试及移交也是EPC的范围,但不属于采购环节。就一般而言,设备材料的采购都是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总承包商希望通过供货商相互竞争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从而达到控制项目成本的目的。
2、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要素
2.1、潜在供方的确定直接影响设备材料的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是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的首要环节,也是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总承包项目部采购价格控制从优选潜在供货商开始,也就是采购策划工作。项目业主在总承包项目的招标文件中通常会对本项目设备材料的潜在供货商,尤其对关键设备和重要材料的潜在供方,会做出一个独立的名单清单,投标人只能在这个名单中选择供货商。
对于项目业主来说,当然希望寻求与业内一流的设备材料供货商合作,尤其是经过竞争性招标确定项目总承包商后,总承包商要承担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供货期等方面的所有风险。
然而从总承包商的角度来讲,只要能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以最小的项目设备材料成本,进而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受产品价值及市场环境的影响,最好的设备往往价格高,所以总承包商在优选过程中,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是“适用性原则”,即在保证系统功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选择符合工程项目特点,并且价格最低的设备,正常情况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通过竞争性招标采买设备材料是并不能控制采购价格,储备及筛选优质供货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市场价格风险,控制采购价格。
潜在供方的确定在整个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控制过程中,是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在项目投标阶段,总承包商就要审慎研究业主的招标文件,一般在投标文件中每项设备采购都会开列3-5家不同档次的潜在供货商供业主选择,从而掌握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主动性。
2.2灵活运用订货合同的条款控制采购价格
在与设备材料供应商签订货合同时,要合理的运用订货合同的有关条款,因为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有关的付款计划、货款支付方式、履约保函或保证金、违约金、质保期等条款,和订货合同价格的最终形成有直接关系,灵活运用这些条款,也可以达到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设备材料供货商总是希望尽可能早和快的收到合同款来减轻自己的资金压力,而总承包方为了有计划的控制资金的支付并控制合同的执行,对货款的支付也有一定自己的要求,在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付款专用条款,规定了需方按照什么样的付款进度向供方支付合同款。因此过于苛刻紧张的付款条款和付款计划会增加供货商资金压力和财务风险,从而直接导致合同价格的上扬。
作为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经常遇到的条款,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对履约保函都有规定,在开具履约保函时,绝大多数供货商一般需要做全额的资金抵押,即银行里有等额的资金抵押才能开具履约保函。
一般来说,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货款支付方式条款不会对最终的合同价格产生太大影响,但对于个别需要供货商总成的设备供应,通常是将货款付款给成套供货商,再由成套供货商支付给分包商,如果能与供货商及其主要部件的分包商达成委托付款协议,将其改为由需方以专款专用的方式直接付款给供货商的设备材料分包商,就能大大减轻分包商的资金负担,进而从分包商一方获得价格优惠,从而降低总体的设备合同采购价格。
设备材料订货合同中的质保期和违约金条款一般来说不宜做出更改,因为这部分条款主要是用来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并保护总承包方利益的。在有些情况下,调整质保期违约金的条款也能有效降低供应商的风险评估,从而降低设备材料采购价格。
2.3采购招投标中投标人报价的分析和评审
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以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等竞争性招标的方式进行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的采购。在此过程中,对各投标人商务报价的细化分析和评审对采购价格的控制和执行风险控制有着重要影响,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供货商和合同供货范围的确定。
设备材料采购的招标文件中都会为投标人设计专门的投标报价分项表供其填报价格,但设计好的投标报价表通常采用的是通用格式,因为要考虑招投标的成本,所以投标人在填写投标报价表时,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设备材料分项报价供便招标人评审。一般而言,当总价与分项价格不符时,采购招投标时,要以分项价格为准,所以评审投标人价格时,分项报价是一个最主要的参考,通过对投标人的分项报价的多角度考量,评标阶段控制设备材料采购的关键是找出报价的不合理之处和隐含的价格上调因素。对于一些比较隐蔽的或存在变数的价格问题,可以要求投标人做出书面澄清,将报价有效期适当延长至招标文件要求。尤其是主要设备和零部件之间的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一定要将零部件的报价补齐或修改到符合招标文件要求,挤掉其中的水分,使各投标人得到公平公正的评标。
3、中小型设备材料采购的价格风险控制
3.1、中小型设备材料供货商的供货风险控制
供货商是承包商履行好EPC合同义务的基础,而EPC工程项目设备材料规格品种繁多,供货商来源复杂,有的供货商供货不及时、供货质量缺陷、出厂检验未检出的瑕疵、不及时提供备件、故意抬高备件供应价格,所以在选择设备材料时,所选产品质量要能满足合同要求,并且在业界口碑好,信誉好,售后服务一流,这样就能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障碍,从而控制了因后期纠纷带来的成本增加。
对于这样的风险,要积极与业主沟通协调,妥善解决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调查研究项目相关供货商,预防上当受骗,在供货合同中明确支付、违约、质量检验和索赔争议等条款,严把质量关,严格控制不合格产品到达现场,对出现不良记录的供货商,在以后的项目中不再与之合作。
3.2、中小型设备材料现场管理风险控制
设备现场管理即设备材料到场的开箱检验,在开箱验收时出现货物数量和装箱单不一致,数量不全,设备损坏等现象,应提早发现,尽快处理,越早发现问题越容易解决。尤其在项目关键阶段,对设备材料的管理容易失控,从而加大采购成本,延误工期。对于此类风险,承包商应该委托采购部门将货物及时移交给施工单位,并同时邀请业主、监理等相关部门参加开箱检验一次性移交,开箱检验,确保无损坏和划痕等异常情况,做好书面记录,裸装、捆扎包装的材料应逐件检查尺寸,根据实际验收记录,写开箱检验单,按质验收。
经进货检验合格的货物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各类货物入库时应做好标识,定期检查库存区内货物,对长期存放的设备做好保养工作,做好防盗工作,仓库保管员应按领用单上所列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进行发放,并签写出库单,总包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办理剩余材料退料手续,随机文件和检验记录等应分类妥善保管,以备查询调用。
结束语
在总承包项目投标及设备材料采购过程中,总承包商希望通过竞争性招投标确定供货商的方式控制设备材料采购价格,通过本文的分析,控制总承包项目设备材料采购价格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潜在供方的确定、对投标人报价的细化和评审以及灵活应用订货合同的相关条款,对于设备采购承包商来说,加强风险意识和对风险的预控能力,将会对设备材料采购价格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军.“业主+EPC”模式下的吉林油田长岭气田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构建
我国的事业单位设置一般面向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公共服务,有着一定权力和资金分配与使用权,存在着腐败、公款私用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予以防范和规制。而为了更好地达到内控目标,需要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选择
当前,关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两种,即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显而易见,前者是根据内控要素(即COSO报告中的五项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来构建,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后者是根据内控目标(一般指向战略、经营、报告和合规四个主要目标)来构建,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千秋,以下列表进行比较分析:
适用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出于完善管理目的\&一是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对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跟踪有据可循
二是有助内控制度查漏补缺
三是操作简便,易于推广\&一是主观评价,易受评价人员的影响波动
二是指标繁琐而会增加评价成本\&
目标导向式\&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出于披露监督目的\&一是具有综合衡量性,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二是评价结果具有客观可比性
三是具有高效性和经济性\&一是单位内部自身管理功能不利于充分发挥出来
二是量化评价片面,适用范围狭窄\&]
由上可见,现有的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有效地整合两者的优点,而去除两者所具有的缺点,使得内控评价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在整合导向模式下(见图一),要素导向结合目标导向,即以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为视角,实现同步满足内外要求和同步激发内外动力的内控评价。
图一:整合观下的内控制度评价模式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与思路
(一)评价体系总体构建逻辑
2014年1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开创性地提出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两大治理层级。为此,整合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也分为单位层级和业务层级,单位层级主要包括组织架构、与工作机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信息技术应用,业务层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合同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通过风险评估、控制方法、系统评价和外部监督,来达到运营目标、预防腐败目标、财务信息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
(二)评价体系评价范围与思路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范围:事业单位各个主体注重关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有效性分为内控设计有效性和内控执行有效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若无设计有效就不会有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是否全面,并探究其适用性如何,执行有效性主要是用以检验内控构成要素是否持续有效运行、内控执行人员的权限与能力。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思路: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范围的基础之上,再接着予以评估实现内控目标的风险,并检验内控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无效,如果不存在重大缺陷与不足,则表明内控有效。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一是指标构建需要充分考虑风险。如单位层级风险有腐败、滥用公共权力等,业务层级风险有资产控制风险等。二是指标构建需要具备层次性。整合导向内控评价模式分为两个层次,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并各自下辖有多个不同层次。三是指标构建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的标准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需要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四是指标构建需要遵循系统性。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必须切合实际,且各个指标相辅相成而又不重复设计。
(二)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指标设计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设计思路:整合观的评价模式要求分为单位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和业务层级内控评价指标,前者从具体指标具体含义及内容入手,根据重点呢环节设置观测重点,后者从具体指标的具体内容与流程入手,根据高风险点观测重点,最后两者集中汇总于对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
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组织架构、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关键岗位设置、风险评估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第三步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组织架构分为内控机构设置、单位负责人任职情况、内部监督部门设置,内控制度与工作机制分为三权分离、决策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关键岗位设置分为关键岗位责任制建设、关键岗位人员考评,风险评估情况分为风险评估组织机制和风险评估实施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分为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内控管理系信息系统;第四步将制度设计情况分为尚未建立、基本建立和完整建立,第五步将制度执行情况分为未能执行、基本执行和完全执行。
单位业务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第一步将其分为一级评价纲目、二级评价科目、制度设计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第二步将一级评价纲目分为预算控制、收支控制、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和合同控制;第三步将将二级评价科目进行划分,即预算控制分为预算编审、批复、执行、决算与考评,收支控制分为收入预算、登记、到账确认、支出事项分类、支出事项的执行方式和支出过程控制,采购控制分为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的编制与审核、采购组织方式确定、政府采购机构确定、政府采购计划实施、自行采购计划实施、合同签订与备案、组织验收、采购支付,资产控制分为资产配置、新购、更新和处置,工程项目控制分为工程立项、设计与预算、工程招标、工程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项目核算,合同控制分为合同控制职责分工、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后续管理和合同特殊事项管理;第四步与第五步与单位组织层面内控评价指标设计中的第四步与第五步一样。
四、结束语
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立足于对定性指标的设计上,而缺少对量化指标的设计,有待以后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未经过实践经验来予以证明该定性指标是否合理和合适,有待以后予以验证。
参考文献:
[1]宋良荣,张金悦,铁重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3;05
摘要采购付款业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随着转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采购业务量剧增、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希望通过对该项业务的风险进行梳理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对识别出的风险加以有效控制。
关键词采购付款循环内部控制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科研转制
1999年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家科研机构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改革方案,其中,131家进入企业;40家变为科技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经过11年的转制经历,大部分科研转制企业“产业化收入明显增长、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对行业的技术辐射带动突出”①。伴随着转制成果的显现,科研转制企业在经营内容、经营范围、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转制后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能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小批量试制、中试、产品生产、组建公司甚至公司上市在11年后的转制企业中成为经营的常态。面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科研转制企业急需对其各项业务进行风险梳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采购付款业务是转制企业的传统业务,但是随着转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业务量剧增、管理模式和管理要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采购业务的价格风险、供货风险、库存占用风险、货款支付风险等内部控制风险也随之而来。因此需要对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特点及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识别面临的各项风险并加以有效控制。
一、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即便经历了11年企业化的改革,科研转制企业在业务类型和经营上还是存在着不同于通常企业的特点。例如,研发工作仍然在经营中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对于技术成果及工艺等的保密要求相对更高;企业化经营时间较短,业务流程未得到充分的改造等。因此,科研转制企业在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中尚有不足需要改进:
(一)采购权相对分散
由于科研采购、小批量试制采购的大量存在,科研转制企业的原辅材料采购并不能如通常企业那样确定相对准确的采购批量和频率。同时由于长达数十年的科研事业单位分散采购的管理传统,科研转制企业在研发过程、小批量试制过程,甚至中试过程中采购权往往比较分散。物资需求部门往往根据生产和实验进度不定期进行采购业务。
(二)岗位职责设置不尽合理
科研转制企业的采购付款业务中一人多岗、缺少牵制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科研转制企业往往是行业内高端产品的孵化器,其试制和生产的产品品种繁杂,规模却相对较小。因此其在岗位设置上也相对简化,有时难免出现一人多岗的现象。
(三)信息沟通不畅,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
按照岗位制衡的原则,合同审批、执行、库存管理、付款审核等各个环节应该由不相容的岗位或部门负责。但是科研转制企业往往缺少先进管理工具的引入,如ERP等。往往合同进度信息全部掌握在一两个采购人员手中,而缺少监督和检查,这种信息沟通的不及时和不准确现象容易带来货款支付和货物管理上的风险。
(四)保密要求增加采购付款业务的工作难度
对于需要进行商业或技术保密的工艺和产品,其在采购
业务中尤其存在采购权分散、岗位制衡缺失等现象。有些的项目需要从采购的种类、规格、数量、价格等多方面进行信息保密,这极大地制约了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二、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根据COSO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可以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要素。利用这五要素对采购付款流程进行逐步梳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识别和有效控制相应的风险。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也以COSO五要素为基础制定并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普遍适用的管理规定。
为了详细识别和有效控制采购付款循环的风险,按照《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下表首先对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流程的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见表1)。
三、加强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内部控制的建议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从申购环节开始就需要进行有效地控制。控制的措施必须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信息的及时有效沟通、预算管理的应用、权限控制等基本内容。同时,针对科研转制企业业务发展比较迅速但总体规模较小、内部控制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改善科研转制企业采购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工作,降低采购风险。
(一)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工具
全面开发和使用适用于本企业的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例如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开发的存货管理模块。由于科研转制企业目前总体规模较小可以暂时应用各财务软件公司开发的相应模块,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开发成本同时可以简便的实现与财务软件的对接。在利用信息化工具时应注意对信息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泄密事故。
(二)定期梳理并严格执行岗位职责
内部控制必须辅以完善的岗位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因此建议科研转制企业完善并定期梳理岗位职责体系,确保岗位体系的有效执行。再先进完善的管理工具都不能替代完善的管理,例如,一份游离在信息化工具之外的采购合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必须通过对岗位职责的执行进行监督管理,以达到加强对业务的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体系
与企业大量全面的规章制度相比,对制度的有效执行更加至关重要。为了达到对企业风险的有效控制,必须建立起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而言科研转制企业大多有着数十年的历史,甚至有相当部分的院所建立于建国之初,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基础。内部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制度的更新和系统化工作上,并重点加强对内部控制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注释:
①引自(2010年12月22日第2 版)文章:
参考文献:
[1]王春梅.ERP环境下采购模块的内部控制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5):2-3.
[2]史波.浅谈企业采购与付款环节内部控制.中国电子商务.2011(5):18.
[3]陈茹云.浅议采购与付款的内部会计控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131-132.
关键词:设计 采购 施工
Abstract:The thesis concentrates not only the impact of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gress, expenses, quality, but also elaborates the importance of general contract abil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general contracting project nuclear plants EPC operates. Moreover, it will discuss the idea about strengthening design procurement and coordinating management as well.
Key word: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
引言
核电作为清洁高效能源,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随着国家对核电市场的逐步放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依托丰富的设计经验发展强而高效的总包管理队伍,是EPC总包模式能否真正全面进入市场的关键,是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正确处理设计、采购和施工之间的关系是工程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有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三者的关系,让设计、采购和施工分包商找准各自定位,发挥EPC总承包在核电领域实施的优越性。
EPC模式下的设计、采购管理工作
EPC模式下的设计(Engineering)管理工作
设计工作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采购与施工的基础。设计处于整个总承包项目的核心地位,对工程的质量、费用以及进度起着决定性作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设计管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设计管理工作。它在严格遵守国家、行业以及企业标准规范和业主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把握工程的费用控制,考虑项目的进度需求。根据总包项目部的要求,主动协调与项目总体上下游及设计院内部专业间的关系。推动和保证专业工作的有序进行。
EPC模式下的采购(Procurement)管理工作
采购工作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采购环节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更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EPC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中,总承包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相对业主方,其承担更多的风险。对于核电工程项目而言,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量大、难度高,分级不同的项目对材料和设备要求也不同,对总承包方的采购管理提出了极大挑战,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所以说,采购管理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EPC总承包项目部的盈亏。
设计、采购与施工的关系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的总承包管理是在设计基础上的EPC工程总承包,是以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包模式的体现。这种总包模式利于设计意图的贯彻和设计后期服务的保证,有利于设计进度的控制。在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切实考虑项目的适用性,在满足施工需求的前提下采购优质设备,实现对工程投资和工程主体实施进度的有效控制。充分利用设计经验为总承包管理奠定的坚实基础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以设计为龙头的EPC 工程总承包的特点和应深度发掘的优势,对工程管理水平的影响尤为重要。
设计与施工的关系
设计与施工间关系之紧密不言而喻。设计被奉为工程的灵魂和龙头,工程实体是设计意图的实现。设计的施工工艺、水平与工程实施关系密切,从优化设计方案抓起,衔接好设备制造和现场施工,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投资、工期和质量。在工程施工前,根据总体进度计划和进展情况,及时组织设计会审、设计交底和设计修改工作,尽量将设计问题在施工前处理完毕。施工实施阶段,对施工中提出的设计问题及变更,设计人员能否及时进行处理、能否及时派设计代表进驻现场,对施工质量的保证、施工进度的持续进行和总承包单位的经济效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采购与施工的关系
采购与施工之间的关系,体现在招标、监造、催货、设备验收与施工中的投资控制。依据技术文件,充分考虑项目功能需求及计划要求,保质保量,优质优价的采购是工程实体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从费用控制角度,根据核电站时效盈利高和设备费占比大的特点,供方的合理选择与采买物的按时到场是关系安装实施阶段投资控制,乃至全过程投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进度控制角度,采购设备及主材的监造、催货、现场验收与施工进度密不可分。若采购的设备及主材不能及时到货、验收不符合设计及合同文件的技术要求等,将不能满足施工进要求。因此,采购工作要随时处理好与现场施工的进度关系,在安装调试阶段还要及时组织设备供应商参与调试、验收等工作。
设计与采购的关系
设计与采购互为上下游关系。采购工作的最终目的为实现设计意图,而设计也要根据采购反馈的接口信息进行二次设计和土建、安装施工图设计。采购阶段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实现阶段。为有效控制成本,要求项目的采购板块与设计板块紧密结合,找出工程的特点、难点及关注点,准确定义采购对象的技术要求和范围,合理确定评标的标准及办法,形成经济合理的合同价,避免信息沟通的失误而引起的采购错误,实现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在施工图或详细设计阶段,许多设备基础、电气、仪表控制和工艺设计需要采购完成后设备厂家的技术资料接口提交。因此,设计工作为采购工作开展提供技术基础和指导,采购对设备、材料供方的有效管理间接的影响着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设计成果的最终质量。
妥善处理设计、采购与施工的关系
EPC 工程总承包项目的设计、采购和施工,其三者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设计、采购和施工有各自独立运行的工作方法和质量保证体系,三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对质量、费用和进度的一致目标。工程总承包实质上是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等进行的“三合一”体系运行。但因为三者自成体系,在“三合一”体系运行中,须按照工程的类型特点及合同要求,把握好三者的“度”。把握抓大放小的原则,实现总体运作的可控,简单而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图纸按时出图,施工按图施工少返工,材料设备满足工程质量需求并按时到场。
明确管理三要素
明确输入条件、方法和输出成果。其中,输入条件包含项目需求、项目资源与时间要求等;输出成果则包含项目目标、设计与计划成果、项目产出物等要素。通过科学恰当的管理方法实现对设计、采购过程控制的衔接;这三要素不仅对于设计、采购,也是整个工程管理过程需考虑的关键要素,是项目管理的框架基础。识别并明确此三要素是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要求。
建立清晰的岗位职责与灵活的激励制度
建立完善的工作岗位职责制度和奖罚激励制度。工作岗位职责制度是对设计、采购人员日常工作范围、质量和工作进度等的要求。而奖罚激励制度一方面能够充分挖掘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设计、采购人员的潜力,另一方面提高设计、采购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增强采购成本意识,保证工作流程的优化。
推行内部报告制度
做好内部报告制度,是做好沟通管理的基础,是沟通管理的保证。总包项目部及其他板块、部门要规范报告形式,根据需求明确报告的内容,建立各方认同的内部报告常态机制。规范内部沟通渠道,提高沟通效率,并利于事后追溯。通过报告,将设计和采购工作的质量、进展,包括优化的成果以及对设计人员的奖罚等予以公布,增强人员的荣辱感和责任心。
扭转本位主义思想
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必须转变设计、采购及施工方长期以来形成的本位主意!设计院必须转变只对图纸负责的观点。提高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设计工作阶段即要精益求精,通过经济手段进行限额设计。采购与设计的同期进行和相互渗透,对保证设备功能、降低工程投资的作用不可低估。采购也不应是简单地根据设计文件进行采购,更要在采购过程中将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商务信息与设计及时沟通,如此反复循环,最终寻求一种更为合理可行的采购方案,在保证使用功能和技术以及工期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设备的采购费用。
结语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素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项目都不是单一的,需要涉及到许多方面,从规划设计到建成完工,需要诸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整个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了,因为对于一个建筑而言,可以说质量是其生命和根本,如果质量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和安全,因此,必须深切关注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质量的诸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建筑施工质量,从而铸就安全合格或者更优质的建筑工程。
然而,一个应当予以关注的事实就是,在一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从建筑工程开始的设计规划,到采购材料和建筑材料的选用(我调了顺序)、建筑工程机械的采用和效能、建筑工程所处的地形及地质、水文特征,甚至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气象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至于更为具体的建筑施工的具体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等诸方面,均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所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杜绝质量缺陷问题的产生,应当把工程施工质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就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诸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对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人员要素、施工材料等物质性要素以及技术要素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以期对保证建筑施工质量,改善工程项目施工流程,做有益的探索。
一、人员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质量状况都受到参加工程项目设计及建设施工的管理技术人员、具体的施工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影响,是参与人员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他们建筑工程参与人员是形成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必须注意到的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关注参与人员,采取有效措施选用优秀人员,同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树立参与人员的质量观念。让每一个参与人员理解质量观念不但是建筑施工的生命,更是参与人员必须树立和不断固化的观念。在参与人员之中进行持续性的教育和训练,让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即质量是第一位的观念,对质量进行有效管理,应当树立预防和控制为主的观念,确立为业主服务,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认真细致,谨慎对待,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是人的管理机制和制度。对于参与建筑施工人员的管理应与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对参与人员的管理应当分层次进行。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注重对他们进行质量规划、目标管理、质量检查的能力进行监督;而对于从事具体工作的生产人员进行管理,应重点放在要求他们掌握精湛的技术技能,树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
二、物的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根本。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需要种类繁多的建筑材料,这些建筑材料的质量即成为了建筑工程的物质性要素,也是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础和根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国家没有制定相应产品质量标准的,应当符合行业标准。因此,就建筑材料而言,必须对采购、检测、运输保险和使用这“四关”进行严格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当前建筑材料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势之下,建筑材料行业也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回扣销售”、贿赂采购人员等对于建筑材料的采购和保管人员是极大的诱惑。
首先,在采购和保管人员的选用和监督方面,要明察秋毫。选拔使用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忠于事业,对建筑行业有着热忱和风险精神、诚实守信的人员担任采购和保管人员。在人员的选拔过程中,必须确保公正、公平,切忌任人唯亲。只有这样,才能够将真正能做事,做成事的人选。同时,要对采购和保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思想意识有时候是容易变质的。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对采购和保管人员行使相应职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以防止采购和保管人员权力过于集中,造成监管上的缺失和真空。否则,采购和保管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谋取个人的利益,建筑材料的质量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其次,对采购的建材进行严格的检查,执行每批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目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建材市场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层次不齐。因此,在建材的采购与保管的过程之中,我们必须对建材、相应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建材检测的见证取样送检制度。在该制度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地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进而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使用的建材和设备质量有一个整体控制,建构一套完整的建材和设备的前期质量控制体系。
三、科技因素――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助推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进步的助推器,科技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的作用体现在建筑施工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方面,可以说,科技是有力的助推剂。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整个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材料选用、检测,工程施工、工程验收等各个阶段,大力采用新技术,高科技设备,不断提高效率和工程质量。
正如上文所述,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加强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做出恰当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总结,“科学的做法和优秀的经验”则应当加以归纳和总结并转化成制度和模式,进行推广使用,形成新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能视而不见,必须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制定出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今后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将这些问题作为预控目标,重点管理和监控。
参考文献:
[1]全裕利:《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2]程刚:《加强建设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的思考》,《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第1期。
[3]蔡修鹏:《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28期。
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构建也需围绕上述组成部分进行。其中,环境部分为外部因素,需在审计中加以考虑,但无法控制;输出部分为各环节相互作用形成的最终成果,无须控制,因此审计信息化不含上述两部分内容。
二、供应商管理审计信息化
(一)审计中供应商管理的作用机理
经济学理论将竞争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和多头垄断。在寡头垄断或多头垄断的情况下,供方操控定价权,实现超额利润,而充分竞争的市场则实现等价交换。因此,工程公司总包项目中正常的供货商推荐程序不仅应当保证所推荐供货商均能够提供满足工程要求的产品,而且应当保证推荐的供货商之间存在竞争性和招标比价空间。内部审计在供应商管理的监督工作中,也必须以此为原则,严把供货商推荐关,一方面严格审核供货商推荐名单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积极建议引进具有竞争性的新厂家。
(二)供应商管理审计信息化的体系构建
供应商管理审计的作用主要为形成有效竞争,因此供应商管理信息化包含的基本要素为供应商数据库,应实现的功能为供应商增加、供应商评级和供应商推荐。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单独设计,独立于设备采购信息,并能对供应商的商务、技术、履约、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采购流程接口环节审计信息化
(一)审计中采购接口管理的作用机理
采购环节主要包含“设计提出请购单———采购提出采购———开标及评标———定标及合同审批流程”,采购环节之间不仅涉及不同工作内容,也可能涉及不同负责人员:请购单一般由设计部门提出,采购环节一般经采购经理负责,合同审批则经相关部门及公司领导负责。采购接口容易出现如提高规格标准采购、采购数量转化错误、供应商名单与协议不一致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不稳定,即前一阶段的信息未有效或及时完整传递给下一个决策部门。因此,审计工作中应注意接口处信息是否一致,保证上一阶段的成果在其后阶段正确对接。例如:审计人员进行某项目油品采购的合同评审时,发现拟签合同中的采购数量与设计人员请购数量严重不符,且设计请购单中提请量前后也不一致。经核算,设计人员提请的汽轮机油为7桶,而拟签合同数量为62桶。发生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计请购阶段的技术数据未与合同阶段的技术数据对接。
(二)采购流程接口管理审计信息化的体系构建
采购流程接口管理审计的目的是防止信息不稳定或缺失,其应包含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各环节需转入下阶段的信息清单。
四、价格分析审计信息化
(一)审计中价格分析的作用机理研究
价格分析是工程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占整个审计工作时间的30%-60%。通过价格分析,可以使审计工作更加主动,防止被错误信息干扰等。而审计中信息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当审计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时,就会发生类似于“逆向选择”的情况,即由于采购方不了解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在多个单位同时投标时,最低报价厂商与其他厂商悬殊过大的情况下,采购方往往会认为其质量不高,因此多数采取次低价成交或者提高最低报价厂商的报价,这会导致供应商获得超过产品实际价格的利润,给公司带来损失。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思路包含两种,包括:(1)切断信息不对称,买方主要途径为信息的搜寻,减小信息不对称,提高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认知。(2)增强互信,卖方通过产品保证及质量承诺手段使买方相信其品质。在审计工作中,主要手段为切断信息不对称,其解决方法为价格分析,即根据历史价格,同时考虑一定的价格因素,对产品价格进行合理估计。
(二)价格分析审计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行政事业会计 预算 采购 改革措施
会计预算是资金管理的重要途径,行政事业会计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有了会计预算,在进行预算执行时,采购资金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财政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一切财政活动都要以会计预算为财政目标。自从我国2000 年开始实行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财政体制改革后,行政事业会计预算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行政事业会计预算与采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预算的改革措施
自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预算管理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许多相矛盾的地方,急需进行预算改革来解决。
1.1 行政事业会计预算范围要拓宽
行政事业会计预算不但要进行正常项目的资金预算,还要将预算审计延伸到预算外资金、政府债务、债权等的核算上,将预算核算范围进行全面拓宽,才能真正起到会计预算的职能。
1.1.1预算外资金的改革措施
以往返的预算只核算预算内资金,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不进行或部分进行独立核算。这种预算核算使得部门预算呈现内外不同步,财政总预算与行政事业会计预算支出有出入等等,因此,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来完善预算职能。首先,合并账。就是将预算外收支的会计核算,纳入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相应增设有关过渡性的会计科目。这样,可以解决当前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矛盾。第二步,统一核算。
即在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后,取消有关过渡性科目,统一按预算内科目核算。
1.1.2 政府债务、债权核算的改革措施
会计预算要有防范财政风险的功能,建立相关的预警监测机制。因此,财政总预算对于政府债务、债权核算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统一债务作为统一财政来抓,将内外债务完整地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增加政府债权的核算内容,根据政府资金的贷出和收入进行变动性核算,该增加的债权要增加,该减少的债权要减少。第二,债务的资金流入流出,必须通过财政总预算会计这个总闸门,并按政府债务人进行负债核算;统借统还的外债和未转贷的内债,还要与预算管理对应进行收支核算;对于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转贷业务,可不计入本级财政预算收支,但应进行债权债务的核算。第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转贷会计核算,是以贷款协定签字生效时的或有债权、债务开始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必要对这些或有事项进行直接的会计核算。第四,按照业务性质,胆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收入确认模式。而且根据业务性质对不同机构采用不同的方法。
1.1.3 有关政府产权核算的改革措施
政府对外投资形成的产权有:国有资本金、缴存国际金融组织的股本和基金等。正是因为如此,有必要将政府产权纳入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而且在遇到有财政收支的项目时,必须进行收支核算。另外,政府产权包括存量和增量两部分,要先进行增量的核算,再进行存量的补充。
1.2 重新调整会计要素的组成
会计要素的改革措施是将五要素调整为六要素。将“净资产”改为“基金”,相应增加“结余”要素。
1.3 合理使用新预算会计科目系统
合理使用新预算会计科目系统的改革措施涉及到政府债务、债树立机的资金收支和职工个人缴纳的社保基金两部分,前者在加强收支的确认和反映,体现债务、债权、产权的关系;后者要体现人性化特点,对于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基金,要具有流动性,能够跟人调动转移,而且要给予利息,并可以继承。
此外,在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预算进行改革时,还要加强完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制度和适当增加表外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2.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采购的改革措施
2.1 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采购要有监督部门
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政府采购,在采购环节中没有相应的监督部门,使得行政单位在申报设备时过于自由,大量设备购进后处于停电状态,有的设备甚至几年内都没有开过机。
2.2 建立科学的采购机制
采购部门的管理职能需要加强规范,尽快建立法制化采购。因此,应该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激发采购部门管理工作活力,实行科学的竞标采购机制,严格控制相应程序,使工作制度更加完善。
2.3 对采购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由于政府采购涉及到的环节众多,采购回馈信息不及时,使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下一次的申报时,出现重复申报的信息,导致采购环节相当困难。因此,建议进行采购的时时跟踪,动态的管理,将信息进行时时的反馈,才能及时将采购信息下发到各申报单位,避免重复现象,浪费财政资金。
3.结束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我国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在行政手段不能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来减少环境污染是值得尝试的。环境会计的理论,能反映企业环境活动信息和提高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前者提供了调控依据,后者提供了调控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