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机遇

农业发展机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机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机遇

篇(1)

【关键词】互联网 生态农业 创新 发展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进入我国已经大约有20年时间,无论在经济、社会、能源、农业、医疗、教育和人们的消费习惯等方面的发展都带来全方位深刻的改变。在经济新常态的基础下,我国当前经济已经进入增速缓慢、结构调整的时期,此时“互联网+”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且我国将“互联网+”的地位提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使其成为我国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代表力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快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也逐渐延伸至农业产业各个领域。农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必要措施。“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能提升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率,促进农业与现代化技术的融合,更新农业产业的销售渠道,以及促使农业与现有资金链、物流链更为畅通。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资本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显示出了互联网时代下的农业即将面临巨大的变化。因此,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链必需以现代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改变以往效率低、耗能高的生产模式。

二、基于“互联网+”的我国当前农业的发展机遇

(一)互联网技术发展促使我国农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升。

截至2014年底的统计,我国耕地流转面积已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伴随后续土地流转进入规范化和常态化阶段,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必然提速,而一旦规模化经营成为主流趋势,势必彻底改变现有的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与传统小农生产相比,规模化经营需要大量周转资金、大批量采购农资产品,需要引进信息化管理,这些都会刺激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电商和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的政策促使“互联网+”农业产业的发展

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农业生态环境受损,耕地、淡水等资源紧张。因此我国必须要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均拥有土地数量偏低的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成为提高养殖、种植效率,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智慧农业”和互联网农业正成为解决我国农业困局的两大新方向之一。

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供销总社、国家邮政局四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其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积极推广农村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农村物流经营主体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进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公共取送点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网上购销对接等交易方式,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应用水平,降低物流成本。相关规定从政策层面扫清了“互联网+”农业推行过程中最难的物流制约因素。这些都从政策层面为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现代农业产业互联网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新农人”概念出现促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

“新农人”概念是指具备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为工具,从事农业生产、流通、服务进行监管与研究的人。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初,我国“新农人”数量已突破100万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宽阔思维、创新思路以及管理能力,兼具互联网意识,愿意回到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投身 “三农”服务。“新农人”的涌入将大幅改善农村市场的人才层次,并起到非常有效的示范效应,进而逐步带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互联网化的发展。

(四)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为农业创造出互联网化的技术条件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当前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光纤宽带到村、农村宽带提速工程全面展开,移动网已经覆盖全国342个城市、2055个县及90%的乡镇。农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台数由2009年的7台上升到2014年的24台。通过手机上网的农民数量也在不断提高,截止2014年底,农业部在全国农业系统建设了近40条信息采集渠道,部署信息采集点800多个,形成了60多个行业数据库。覆盖省、地市、县的农业网站群基本建成,各级农业部门初步搭建了面向农业从业者需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科技、市场、政策等各类信息。根据CNNIC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78亿人,占全部网民数量的28.6%,较2013年底增加了188万人。在各类上网终端中,2014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4.6%,高出城镇5个百分点,这意味这在未来的几年内,农村地区将成为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手机逐渐成为农村普及互联网和实现信息化的主要平台。

另外,虽然我国的农业生产总体情况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事实上,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探索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而随着相关技术手段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丰富,其技术应用深度和广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未来发展更加值得期待。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移动设备的使用率进一步增加都为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篇(2)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的功能;农业经济与政策

作者简介:黄季(1962- ),男,福建长乐人,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农业政策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3-0001-07 收稿日期:2010-05-05

一、全球农产品供求展望

预计到2050年,未来农业将不仅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和人民生计、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传统功能,而且将担负起提供再生能源以缓解全球能源危机和为人类提供优美生存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从而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纪元或“新农业”时代。

1、人类食物和纤维需求将不断扩张,同时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

未来50年,全球对食物和纤维等农产品的需求将成倍增长。从需求的国家类别上看,增长将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食物和纤维需求已趋向稳定,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持续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将不断提高人类对食物和纤维总量和质量的需求,并改变全球的食物消费结构。从总体上看,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变动将出现如下几个特征和趋势。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将使农产品需求显著增长。据联合国权威机构预测,全球人口将从2005年的64亿增加到2050年的90亿,增长40%;其中新增26亿人口中近90%(23亿多)将来自现在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增长将显著提高人均农产品的消费量。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200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人均畜产品消费从2000年到2050年将会成倍增长,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南亚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人均畜产品消费将会有大幅度增长(如图1所示)。

第三,由于人口和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增加,全球从2000年到2050年谷物(食物+饲料)食物的需求总量将会增加75%。除发达国家外,世界各地区对谷物的需求都将显著增长(如图2所示)。

第四,在食物消费增长中,高价值农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更快增长。

第五,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食物质量和食品安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人类的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变。

2、人类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将不断扩张

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诱发人类社会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如生物能源、优良生存环境等)的不断增长,其中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缓气候变化(碳吸收、土地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环境正外部性的多功能需求将会不断扩张;对社区传统生活习惯、农业文化遗产及农业对社会提供的多样化及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等文化及传统知识传承中的多功能需求也将会不断扩张。这种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农业”时代。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现了能源危机感。这诱发了农业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上个世纪末以来,世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这使世界上许多能源进口国在能源安全上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并促成了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崛起和迅速发展。以农林等生物质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虽然在近期遭致的争论不断升温,但它将在强大的政治、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异军突起,成为未来国民经济中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崭新部门。美国和巴西是目前最大的生物质燃料(乙醇)生产国家,2000年~2007年间出现了快速增长,总产量分别达到850和500多百万加仑。

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2000年~2007年间农业生物质燃料的发展已经导致了2006年~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出现成倍增长(见图3)。我们的研究表明,2006年-2008年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价格高涨、生物液体燃料能源崛起、投机行为及贸易封锁(图4),而石油价格上涨诱发的生物液体燃料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008年7月份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的回落(见图3)。这是因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支持国际粮价上涨的三大因素短期内消失了。受金融危机影响,石油价格直线下降,部分生产生物液体燃料的工厂关闭,国际投机行为和贸易行为也大大减少,这些因素共同促使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从图3还看出,虽然粮食价格大幅回落,但是整体价格水平仍然高于2006年以前。

世界各国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不但将拉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同时还会使国际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随着能源市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经常性的较大波动。这将进一步加大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的风险。

过去几年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对农业的影响仅仅是“万里”的开始。美国和巴西已经计划到2020年使其生物质燃料的总产分别达到2200和1300百万加仑(见图5)。近年来,欧盟及其他许多国家也都制定了雄伟的农业生物燃料产业发展规划。

总之,生物能源发展将打破百年以来在需求上由恩格尔定律左右粮食价格(不断下降)的规律(图6),使粮食以至所有的食品市场同能源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比粮食市场大数倍的能源市场开始主导食品市场价格的走向。

3、未来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全球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至2050年,全球农业将面临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其中以下五方面的发展机遇尤其突出。

首先,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的不断增长将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扩张提供发展空间。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同社会和市场对其需求紧密相关。受人口膨胀和收入增长因素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食物和纤维需求将成倍增长,这为世界许多农产品主要生产国提供了市场保障。

其次,人类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可能使未来农业成为一个拥有无限发展空间的产业。人类对优良的农业生产和乡村环境以及生物能源需求的增长可能将使农业进入发展的新纪元,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渐从传统的保障食物和食品安全等,延伸到环境正外部性和文化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的提供。

第三,农业将不再是比较效益较低的产业,其相对比较优势将得到显著提高。过去100多年农产品价格长期下降的趋势将发生改变,农产品价格将在波动中不断提高。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及其相关产业将可能会吸引大量的国家、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生

产力并进一步提高农业相对比较优势。

第四,经济全球化将促进全球农业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农产品贸易,促进全球农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它在对各国农业发展提出各种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到2050年,各个地区和国家将基本上依据其资源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农业,国际贸易将在促进各个国家发展农业生产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科技的许多领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国家和企业能够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农业科技必将成为农业生产力增长的最重要的源泉。我们预测在未来50年,基于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而迅速崛起的新技术将与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

(2)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

至2050年,全球农业在面临许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巨大的挑战。而且,未来农业还将面临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恶化等带来的许多挑战和风险。

首先,满足2050年90亿人口对食物和纤维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是巨大的挑战。由于全球人口膨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人类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将成倍增长,这将对水资源和耕地等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以增加全球食物的边际成本也将越来越高,难度增加;同时,全球动物产品消费快速增长对饲料需求的持续增长,需要各国愈益注重口粮和饲料粮供应结构的协调问题。

其次,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为农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在全球能源危机大背景下,农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在农产品需求上与传统食物需求的竞争将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等食物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处理好农业生物燃料发展同“与人争粮、与粮争地、与畜争饲”问题将是未来50年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的和巨大的挑战。

第三,水资源短缺、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土地和森林资源退化等威胁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去,许多国家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能源为代价而实现的,未来这一趋势可能还将继续。资源的退化和耗竭可以促使人类在开发新的替代能源技术方面作出努力,但同时这种对资源利用的新组合又会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形成新的挑战。

第四,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形成新的挑战。IPCC报告认为,未来食物进口程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会越来越高。全球农业GDP会在今后20年由于气候变暖而下降16%。虽然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性强(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但超过40个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会减产;南亚一些国家的减产幅度会很大,有的要达到22%(IPCC,2001)。当然,气候变化也会给一些地区带来好处(如部分发达国家和南美)。从地理区域看,半干旱地区种植面积可能会增加(非洲)。但是,增加的这些种植面积只能够在不断减少的水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这给农业科技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复杂性。气候变化也导致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强,极端气候、灾害频度等增加很快,对农业的影响增加;且对如何应对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预测、影响研究、响应策略(包括应对和适应)等等。

第五,未来50年,农业生产的增长将主要依靠生产力的提高,而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使命是科技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的预测,未来50年,除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中亚与北非地区的农作物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外,世界其他地区农作物面积都将出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更值得一提的是,世界所有国家的谷物生产增长将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强大的科技来支撑,所以科技进步能否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是未来全球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中国农产品供求展望

1、中国食物和纤维需求总量将显著增长,同时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变化

首先,中国居民的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将显著增长(见图7)。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畜产品、水产品和饲料粮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由于未来50年中国人口将出现从缓慢增长到缓慢减少的趋势,所以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主要出现在2030年以前。

其次,中国居民的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等其他副食品需求也将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农作物生产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见图8)。收入增长和城市化也将是未来50年中国人均水果、蔬菜、食油和食糖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但值得关注的是,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并没有带来大米和小麦这两种主要粮食人均需求的增长。我们预测,在未来,大米和小麦人均消费量将延续过去10年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收入增长和城市化带来动物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农产品消费的增加,从而部分地替代了大米和小麦的消费。

第三,中国的经济增长和服装纺织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总量需求。未来50年,中国对棉花等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将不但受到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影响,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出口导向型的服装和纺织行业将继续得到快速发展,这将极大地提高市场对纤维农作物产品的需求。

2、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逐渐增长

未来50年内,中国将逐渐从现在的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行列迈进,而在这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和社会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与国家的能源安全紧密相关,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们预测,到2020年,在资源紧迫、需求持续增长和多元化等一系列压力下,中国农业在继续发挥其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口营养和维护农民生计等传统功能的同时,开始承担起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以及提供文化和传统知识传承等功能。2030年~2050年,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将逐渐增长,农业将进一步担负起为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再生能源和为国民生存提供优美环境等新的历史使命。

3、未来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中国农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首先,中国将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共同分享人类对食物和纤维需求及对农业多功能需求增长为农产品市场扩张提供的发展空间。在世界各国未来食物和纤维需求增长中,中国是对畜产品、水产品、水果、食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对农业多功能的需求才刚刚起步,而未来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极大地扩展农业的发展空间。

其次,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将得到不断优化,经济全球化将为中国许多有比较效益的农产品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在水产品、部分畜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产业有相对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为发

挥中国这些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和扩大生产、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调节国内市场、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等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未来50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将有极大提高,中国农业科技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和实施,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生物技术)不断增加,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作为世纪之交最有前途和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曾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争论,最近在我国媒体和网络所引起的争论更为激烈。这些争论给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是最早商业化采用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已从转基因抗虫棉的商业化生产中获得了巨额效益。它不但显著地提高了棉花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在农民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Huang et al,2002a)。我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中国实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更加可观(Huang et al,2005)。我们预计,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将同信息技术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迅速崛起的新技术以及传统育种技术一起,成为今后几十年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技术;转基因技术将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显现出巨大潜力(Huang et al,2002b)。

第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并逐年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加大了对农业的各种补贴(见图9)。

(2)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未来50年,中国农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一系列挑战。未来50年,中国农业不但将面临着全球农业所要面临的五大挑战,而且在如下几方面还将面临同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的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农业在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农产品总量和质量的需求以及保障农业安全等方面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的预测表明,国内生产没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许多农产品自给率将显著下降,这些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虽然我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自给率将保持较高的水平,但畜产品、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以及生产扩张将导致农业生态和污染等问题的巨大压力(Huang,2008)。

其次,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保障耕地和水资源总量及质量安全的巨大挑战。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趋势必将不断吞噬有限耕地。未来50年,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资源约束将会日益严峻。中国还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威胁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短缺和危机问题。水资源危机已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列为威胁全球食物和农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中国作为世界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面临的问题尤其尖锐。我国农业用水所占比例已经从1949年的97%降低到了2004年的65%,到2050年,将进一步下降到40%甚至30%以下。

第三,中国农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农业小规模生产同农民增收间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及食品安全间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现有的小规模生产已经发展到了难以支撑农民增收目的的阶段。我国农产品生产体系由2.4亿小农户组成,户均耕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约0.8公顷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0.6公顷,并且地块有“细碎化”趋势(见图10)。靠如此小的生产规模来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实现农民未来不断增收几乎不大可能,农业兼业化、副业化和老年化趋势日益突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对6个省的抽样调查表明,新一代的农民更不将农业作为主业。该调查表明,农村16岁~25岁的劳动力中从事非农就业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29%上升到2006年的86%和2008年的90%左右。小规模生产、副业化和老年化已经开始影响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它们导致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积极性的下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作用的发挥,妨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我国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推进,也出现了有利的因素,我国的耕地流转市场开始发展。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15%左右的农地开始流转,在浙江、江苏和广东等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30%左右。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快速的发展。到2009年初,全国有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达到13.3万个,约占全国村庄总数的21%(见图11)。参加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民有2381万,占全国农民总数的9.5%;其中正式成员991万,占4.0%,非正式成员1390万,占4.5%。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还远远不够。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村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还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土地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制度上继续创新。

第四,国内外对农业生物质能源需求的扩张和对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将进一步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和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我国是一个能源总量高度稀缺、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家。在全球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已经把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列入21世纪发展的主要议程。目前对农业生物质能源的争论可能改变不了它的长期发展趋势。我国发展现代生物能源产业的需求迫切,但它的发展也将对平衡国内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提出新的挑战。农业多功能需求的增长在为农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水土等资源的超载压力。过去50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极高的环境代价。对农业改善生态系统、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观光农业和田园景观等多功能需求的增加,都对农业的投入、科技和未来水土等资源的利用产生巨大的压力。

第五,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将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影响。未来50年,全球气候变化在威胁人类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同时,也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许多极不确定的因素。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产生重大的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放大产量的波动。我们最近的研究也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别(Wang et al,2009;Wang et al,2010)。

三、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

基于以上对未来50年全球农产品供求变动趋势和中国农业发展前景的展望,我提出对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的一些认识。

1、农业经济学科前沿问题

在农业经济学科前沿方面,我分四大领域来讨论。

(1)农业科技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政策;农业生物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能源技术经济与政策;生物多样性经济与政策;适应全球气候变化技术经济与政策。

(2)农业资源环境经济与政策。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农业的面源污染控制政策与措施;生物能源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对策;全球气候变化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3)农业要素市场与制度创新。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制度创新;农地市场与制度创新;水资源市场与制度创新;农业资金与信贷市场制度创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要素的组合)。

(4)农产品市场(需求、供给、贸易和市场)。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包括:全球、国家和区域食物安全贸易经济(市场/分配/贫困影响)和政策;全球化和农产品供应链;市场风险与风险管理;全球化的公共物品经济和政策(产品供应链、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农业科技等);生物质能源等新市场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减排增汇、适应性、碳交易市场等)。

2、农村经济发展学科前沿问题

今天这个报告因为仅仅涉及农业经济问题,所以没有讨论未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领域的学科前沿问题,但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提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供大家参考。

主要学科前沿问题应包括:公共物品供给政策;政府治理和政策;社区治理、农民组织和基层民主的制度保障;城乡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市场创新和改革;农村教育和人口素质提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农村社会保障(低保、养老、医疗等)制度和政策。

3、农业经济和政策学科前沿的研究方法

篇(3)

周口谋定后动,在“农”字上下功夫、做文章,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农业,以工促农、以工富农,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向农业产业化要效益,初步走出了一条传统农区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有效路径。

位于沈丘县的金丝猴集团堪称这一探索的先行者,这家企业通过带动周边农民种植大豆、养殖奶牛,每年让农民增收近两个亿。他们着力发展休闲食品产业集群,以豆腐干、奶糖、巧克力等休闲食品加工业为主,以种植、养殖、物流等相关产业为辅,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为周口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成功的探索。

金丝猴集团在发展主业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基地种植―养殖―深加工―饲料―肥料―沼气―种植”大循环、大产业、大发展的格局,延伸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充分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围绕农字号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金丝猴集团找到了破解农业突围之道的“法宝”,即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订单农业模式,以金丝猴集团为核心,以效益为驱动,以订单种植方式发展优质小麦、优质大豆、超甜玉米、高淀粉红薯等种植基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成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现代农业之路。

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措施

1连云港市农业发展现状

1.1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

一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土地分散,制约农业集约生产,土地流转存在一定困难。二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入会农户少,涉及面窄,生产缺乏信息指导,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业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水平较低,50岁以上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47.5%,其中妇女占专职农业劳动力的65.9%,制约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1.2综合配套体系依然薄弱

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已具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投入不足,建设规模较小,仍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发展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滞后、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致使动物防疫形势严峻、外来生物入侵几率加大等问题日益加重,成为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1.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一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投入不足。乡镇财力有限,农技推广办公事业经费几乎没有,造成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二是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偏低。有些基层农技人员按国标工资发放且不能及时足额兑现,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存在农技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现阶段作为技术骨干的农业中高级技术人员60%以上在5年内面临退休,人才处于青黄不接局面,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4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薄弱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职能已经转换到位,但是基层监管队伍还没有建立起来,人员编制相对缺乏,执法力量不足;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1.5农业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拉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较多,综合实力弱。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资本积累时间短,产品开发、储藏运输能力不足,多以简单加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产品的科技含量水平不足、品牌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外投资合作的实力。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综合实力弱,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不强。

1.6农业技术发展水平不高

农业科技储备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需求,技术因素始终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较少,如设施农业新品种多半还依靠引进或进口。技术不足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特点,而现代设施建设、新品种和新技术研发集成、安全农产品标准生产、优美生态环境营造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1.7农业资源环境日益恶化

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局部地区农业用地质量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将持续深入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挤压农业发展空间。

2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主要措施

2.1明确农业产业布局

在农业部外经中心编制了《“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规划(2015-2030)》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明确功能定位,确定产业方向,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谋划《连云港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并加快推进一系列规划实施,为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2.2抢抓农业发展机遇

连云港市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国重点海港城市,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西依大陆桥,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处于连接新亚欧大陆桥产业带、亚太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十”字结点位置,在区域经济布局中起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其开放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我们要抢抓这一农业发展机遇。

2.3稳定基础农业生产

保障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亿kg左右,加快高产技术普及步伐,以高产增效创建等项目建设为依托,辐射引领全市粮食生产水平整体提升。推进设施农业集中区建设,在设施农业集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中开展高效创建活动。推进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建设集约化规模养殖场,引导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

2.4健全农业产业化体系

应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紧盯市场需求,充分利用连云港农业资源禀赋,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优势农产品品牌和产业体系。围绕连云港市优势产业,继续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创建活动,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只有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切实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2.5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台资创办农业经营服务企业。支持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针对,提升种养植大户生产水平。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着力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2.6实施农业科技创新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鼓励涉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面向生产研发,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和成果转化。完善农技推广制度,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推广服务,继续完善“五有”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实施“百千十”示范工程。全面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应用。

2.7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预警和追溯体系,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程信息化,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品牌化经营。

2.8提高农业装备和技术水平

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应抓紧深化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用工业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现代化,着重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能力。

2.9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新型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普及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环保型饲料,推进农业清洁化生产。积极开展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和秸秆综合利用,引导与示范相结合,继续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王蓉,张来振.“一带一路”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5,(15):329-330.

篇(5)

1、努力规范和提升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方面深入调研,在全面了解现有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各县(市、区)均要制定好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和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指导,为大力加快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步伐,按照国家政策走向鼓励动员有实力有意向从事开发休闲旅游农业的企业主或客商,积极把握发展机遇,尽快选择一条既可富企业又可富民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市里力争早日出台“关于促进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我市休闲农业发展,争取休闲农业的扶持政策,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水平。

2、全力创建和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点)。今年省里将重点认定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魅力乡村3—5个,将向国家推荐3个示范县、5个示范点,我市要力争1个县(市、区)和5个示范点以上分别跻身于省级甚至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及示范点,各县(市、区)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潜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高位推动,打造优越的软硬发展环境,准备争创省级及以上示范县(市、区)的地方至少要打造5个具有一定知名度以上示范点作支撑;准备争创省级及以上示范点的地方,要选择并全力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功能较齐全、休闲农业氛围明显的示范点,力争创建成功。各示范县(点)要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装备,加大品种展示、技术推广、农耕文化教育、培训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兼具展示、休闲、旅游、教育、示范等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或集聚区。

3、强力培育和申领休闲农业星级企业。今年省里将向国家农业部推荐8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我市要积极组织开展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工作,引导农庄注重打造品牌,办出特色,今年要力争创建1—2个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此外,积极参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推荐工作。

4、大力开发和推介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绿色健康的休闲食品新品种,建立休闲旅游农业与旅游农产品销售产业链,重点开发绿色果蔬、茶叶、花卉、油茶等旅游休闲农产品,通过科普、观光、采摘园聚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人气带动旅游休闲农产品销售和推介,逐步做大我市旅游休闲农产品市场规模。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学科;需求;问题;对策

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惠机政策的实施,我国农机化进入快速发展轨道。辽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重要省份,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机科技创新能力落后于江苏、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有待全省农机科技战线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

1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辽宁农机化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机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为辽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但从农机科技创新角度看,辽宁农机科技创新能力与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相比明显不足,体现在农机工业整体实力较弱、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农机龙头企业偏少、农机高科技产品很少、农机产业化程度较低等方面。结合多年农机科研工作,总结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短缺。科研创新队伍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关键技术造诣较高的拔尖人才。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科研队伍老化断层问题严重,青年科研骨干比例偏小,后备科技骨干人才缺乏。二是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前瞻性不够,设计思路拘泥于机械设计层面,对液压、空压、自动控制等技术缺乏探究和运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结合不紧、运用不够,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成果。三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农机农艺各自为政,影响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适用性,降低成果应用的效能。四是成果转化率不高。项目研究缺乏连续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时有脱节,科技成果先进性和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重研究、轻转化”观念依然存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有待形成,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五是科研投入不足。经费不足成为科研单位的共性问题,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省级科研经费明显缩减,国家级项目争取困难加大。六是技术推广重视不够。偏重于农机科研,技术推广重视不够,缺少稳定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和成果展示基地。七是学科建设滞后。按项目定人员,没有按学科建设开展工作,主导学科不突出,研究目标缺乏专一性。八是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的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新机制。

2辽宁农机科技创新环境分析

2.1不利因素

1)从国情省情看:国内外总体经济形势不乐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周边环境影响长远。尤其是辽宁省目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直接限制农业领域和科技领域的投入,不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2)从农业形势看:辽宁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期,农业发展环境条件和内部动能发生深刻变化,水资源严重匮乏,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短缺等严峻形势对农业科技提出新要求。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贡献率已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命题。3)从科研形势看::一些重要农业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呈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国际国内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益加剧,但辽宁省科研投入收紧,课题申报途径上移,国家级课题申报竞争激烈,课题资金申请难度加大,对农机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4)从市场形势看:国家及省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农机市场拉动作用明显,农机化发展面临黄金期,但农机市场供需趋于平衡,主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装备需求空间缩小,农机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加之大宗粮食作物———玉米价格近年来连续走低,直接降低农民的购机热度,农机滞销现象已然显现。

2.2有利因素

1)从全国形势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机购置补贴、保护性耕作和深松作业项目补贴等扶持政策的连年实施,成为拉动农机市场发展的引擎,农机科研事业发展正当时。2)从辽宁形势看:中央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辽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作为辽宁社会经济的稳定器,依然会受到重视。同时,农机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其落后状况急需重视改善,发展空间广阔。3)从农业视角看:农业供给侧改革给农机科研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的目标任务中,尤其在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方面,农机科技和农机化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4)从行业角度看:农机科研工作是全省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与农机系统建立的密切关系为未来农机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农机管理系统还是农机技术推广、农机质量监管等体系,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科技推广、科企对接、建设基地等,行业体系资源十分宝贵,是农机科研工作赖以依靠的力量。5)从现实发展看:农机农艺融合让农机科技的合作空间更广,农机农艺相互适应、互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互为合作,将大大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拓宽科技创新空间,用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前。

3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对策

充分抓住农机化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难得契机,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主动探求农机农艺的融合点和农机科技服务现代农业的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求发展,夯实学科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服务,注重成果转化,助推全省农机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

3.1抓好学科建设,突出优势特色

深刻理解项目管理制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打造国内领先学科、做强重点学科、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学科和区域(或行业)特色学科”的新要求,着力在重点学科和行业特色学科上下功夫。一是巩固旱作机械化和水田机械化领域技术优势。重点在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施肥、秸秆田间处理等领域开展农机农艺融合下的集成创新和技术推广,把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发挥出来。二是突出行业特色优势。农机化具有行业特殊性,其优势发挥可以拓展到农业全领域。无论特色产业、设施农业还是其他农业产业,离开农机化就无法实现节本增效。三是突破学科界限。以学科建设和发展为主线,以课题主持人为主体,根据项目需要,结合学科交叉,组建跨区域跨院所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团队,打破以研究室为单元的固有研发格局,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科技创新效率效果。

3.2引进培育人才,打造创新团队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而缺少领军人物、拔尖人才和青年骨干,恰恰是制约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所的理念,解决长期存在的人才短缺和年龄断层难题,才能维系辽宁农机科技事业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人才。把住进人关,引进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全省农机科技创新活力。二是培育人才。设立青年基金,鼓励青年脱颖而出,为中青年技术人员快速成长、尽快担当创造条件。关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为其提供学习、交流、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使其跟上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三是打造创新团队。按照学科建设需要,结合本人专业水平,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科团队。切实增强团队意识,激发创业创新激情,为农业科研事业培养中坚力量,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提供舞台。

3.3把握需求导向,拓展创新空间

解决为何研究和为谁研究问题,把握研发方向:一是围绕项目需要搞研发。注重项目研发物化效果,对研发样机尽力改进完善,使其成为可以转化生产的成熟产品,推进项目产业化,实现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二是根据市场需求搞研发。深入农业一线,了解农民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算2017年第3期刘琳:辽宁农机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3好投入产出账,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三是结合产业发展搞研发。抓住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机遇,在红薯、杂粮、花生、大豆、食用菌、中药材等小作物上做好机械化大文章,在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方面发挥机械化的作用。四是契合行业发展需要搞研发。找准农机化各环节的薄弱点、农机农艺的结合点、产学研推的合作点和服务农机农业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农机事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作者:刘琳 单位:辽宁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蒋亦元.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179-181.

[2]梁海辉,罗超.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5):31-32.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发展应用

一、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产生、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其应用着重体现于计算机软硬件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等。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应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世界区域科技的核心领域。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充分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使我国亦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

二、我国农业的特点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农业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具体包括地理气候、土壤、温度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作物结构具有较大差异。而且,农业病虫害频发,生产不具稳定性,可操控性也比较差。我国农业的这些特点,迫使我们尽快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建设农业信息资源

摸清我国农业现有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具体情况,并对其发展予以监控,是我国农业走集约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对农业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我国农业资源随地域不同具有较大差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传统的调查手段与分析方法已经落后于现实需要,严重制约我国农业资源的开发管理。

1.1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是一种有组织地和动态地存贮、管理、重复利用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数据集合的计算机系统。其可以将大量信息予以分类、记录等规范化处理,以一定单位存储到数据库里,用户可以根据提示对系统里的数据进行查阅、检索,进而获得需要的信息。

1.2 3S技术

3S技术包括RS、GIS和GPS,即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全球定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生产中,使得人们能及时、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获得自己所需的农业信息,从而提高了管理数据、分析空间的能力,是我国对现代农业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2.农业生产管理

2.1 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将农业专家长期研究、试验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积累的经验予以汇总;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以及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予以汇总。然后将具体的生长环境和自然条件编制成计算机语言来指导农业,从而提高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实现集约化、信息化农业生产。

2.2 作物生产模拟

作物生产模拟是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农作物以及禽畜的整个生长过程,然后从系统导出模拟结果,经过分析得出最佳农作物培育措施或者禽畜喂养方案。农作物生产模拟系统,可以及时反馈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有目的的对水、肥等进行控制,实现高产目标。

2.3 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

该系统在温室栽培作物、农产品加工以及禽畜饲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例如,可以控制肥料或饲料中各相关成分的比例,从而配出最优肥料或饲料。

2.4 精确农业的研究

精确农业是用计算机来控制农业生产,把农业生产的差异由以前的地块水平精确到现在的平方米。其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度,可根据农作物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从而解决了提高了农作物生产力。

3.农业新技术推广

3.1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已成为传播农业知识和技术信息的新型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农业技术刻录成光盘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予以广泛传播,从而达到传播农业技术的目的。

3.2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为了让大家共享资源,将相关信息技术上传到相关的网络中,为大家学习交流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快速获取信息,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

现在是市场经济,各行业的发展都得靠市场的带动,农业尤其是效益农业归根到底需要市场来带动。政府机关往往以市场信息为制定政策、规划的根据,农民则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种植、养殖计划,以适应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三、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信息技术必将向着集成化、专业化、数字化和全球化发展,这对传统农业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必须从本国农业的实际国情出发,稳扎稳打地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业发展中,逐步走上信息化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结语

当下的信息化技术给我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现代农业新的含义,于此同时,也给农业生产管理带来积极影响。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农业的信息化起步比较晚,因此,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任重而道远。我国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逐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提高我国生产力,才能跻身于农业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 李倩茹,薛宝颖,刘艳萌.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现状[J].河北农业科学,2011(08).

[2] 江珊,陈磊.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3(04).

[3]张蕴奇.浅谈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