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篇(1)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公司模式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代表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都是综合性的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几乎代表着我国金融体制中最雄厚的资本。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着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目前无法大幅度提升的关键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是我国经济建设改革的重点工程,其中,完成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又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中之重,其成败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亟待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1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改革来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健发展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完成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已初步形成,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是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关键。要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形成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经营的新趋势,进一步保障公司治理、业务治理、风险治理和行业治理四大方面的完善。

1.1公司治理方面

在巩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要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阶层相互监督和辅助工作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要向员工输出正确的工作理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发展观,逐步改变盲目追求高增速、高指标的思维。

1.2业务治理方面

根据不同地区和银行的特点,应分别推进分行机构制和S公司制度。分行机构制是指将银行的普通业务如存款、贷款等业务,下放到分区设立的分行机构进行便民服务,自主开展日常业务。专营公司制是指对投资、理财等专业技术性强、不适宜大范围分布的业务由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在各地区建立专营公司进行单独开展,其他机构不再开展。

13风险治理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业以及世界金融业发展都较为平稳,但这并不代表没有风险,世界闻名的数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都是瞬间爆发的。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防范,不仅要按时完成日常工作,更要时刻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形势,加强抵御能力。由此就需要监事会负起重大责任,时刻保持警惕,保护银行以及国家金融市场。

1.4行业治理方面

银行业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关系着国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需要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整个银行业。不仅规范着各个银行的工作,更是保护着国民的生产资料。我国应当完善针对金融业的法律法规,尽力做到没有漏洞,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应当把国民牵挂在心,时刻关注国民的生产生活。

2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着支配性的地位。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不仅在微观上影响到国有商业银行体系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力,而且还在宏观上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与质量。因此,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改革是必要的。并在此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问题:

2.1大股东掌握着话语权和执行权,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一股独大的局面较为普遍。这也说明了大股东能够一定程度的控制公司运作。而中小股东一般较为分散,大股东很容易就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使得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纠纷。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分红。即长期不分红或假分红。公司进行分红的数量和比例都是趋于下降的,而且即使是在分红的公司中,分红一般也以增加股份比例的方式进行。大股东的利益可以通过利益转移而实现,而中小股东的实际到手收益并未增加。

2.2各部门权力独立,互不干涉,导致出现不诚实工作、不公开必要信息等情况。

在经营过程中,股东作为所有者只保留了选举董事等少数权利,将大部分权利授予了董事会;董事会只保留了聘用与解聘总经理、重大投资等战略性决策的控制权,将生产销售、人事等基本管理权授予了公司经理阶层。所以客观上存在董事会、公司经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应、经理阶层可能对董事会不诚实,甚至损害股东利益等问题。而股东由于缺乏必要信息,所以难以做出正确评判,无法明确了解公司内部情况。

3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措施

要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建设完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应采取以下措施:

3.1实行股份制,促进合理化、规范化股权结构,合理进行股权分置。

篇(2)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组织体系;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现状

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具有主体地位,2002年末全国金融市场份额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约占62%,贷款占59%,结算类业务占8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由此而引入国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将在5年内向外国银行开放所有针对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业务,外国银行在中国正式享受国民待遇,可以与本地银行在各个领域展开公平竞争,包括争夺本地的人力资源。鉴于目前微薄的利润率,狭窄的业务范围和相对低下的服务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外资银行纷纷涌入中国之后能够继续生存的希望的确很小。如何迎接WTO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首先应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本充足率较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的信贷基金、专项基金和利润追加,由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核心资本构成;除了按规定提取的少量呆账准备金外,基本上没有附属资本。1995年我国银行史上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的比率。但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按照国际标78计算,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不足8%。1995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94%、6.29%、7.27%和5.08%。

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利润日趋下降,完全靠自筹途径补充资本金比较困难。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到2000年,由于贷款膨胀和经营效率低下,资本充足率又迅速下降到只有5%左右。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明显偏低,风险承担能力仍然较弱。当然,中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程度的国家信用,在高的资本乘数作用下,资本较少的银行同样可以实现较高的资本赢利水平,从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国银行的大规模涌入,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也在不断减少;国有商业银行在较低的资本充足率下运行必然会面临很大经营风险。

2.经营规模过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处于高度集中地位;其存款和贷款额占国内银行业的份额到1999年高达87%和83.9%,资产占比和资本占比均达到80%以上。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体系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

在1989~1996年间,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一直在扩大,但1997年首次出现了收缩的趋势:1997年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数出现下降;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职工人数开始下降。即使如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还是过大,网点过多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美国最大银行每一网点服务的居民人数为4300人,英国为3700人,中国仅为2713人;显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明显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过大、银行网点密集程度太高所致。

3.盈利水平。沉重的历史包袱以及银政、银企关系不清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200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按照一级资本对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排名榜。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排名分别居第10、20、21和32位,其中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比1998年提高了68和33个位次。但在反映经营效益的指标方面,国内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花旗银行(7169.37亿美元,排名第一)、美洲银行(6325.74亿美元,排名第二),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作比较中可以看出,在毛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方面,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比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都低得多,大约相差8~10倍。

4.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自1999年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AMC)成立以来,先后从四大商业银行和开发银行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部分不良资产剥离后,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平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为了严格控制不良贷款,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的措施,建立了不良贷款监测系统。国有商业银行也进一步加强了信贷内控管理,健全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责任制。由此,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风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和抑制。

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容乐观。据人民银行2001年1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部分不良贷款剥离至资产管理公司(AMC)之后,到2001年9月末,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目前,人民银行的目标是“十五”时期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由于国务院已决定不再对四大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有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即1.8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要由商业银行自行处置、消化,因此这笔存量的不良资产假如综合回收率低于40%,则贷款损失将超过四大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金。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对策

1.以产权改革为先导进行制度创新。在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状态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一般认为是比较切合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的。实行股份制比国有独资制的优越之处在于:(1)股份制产权制度适应商业化经营的要求。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银行和政府之间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一种资本关系,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的。只有按照出资多少决定投资者在公司重要决策中的地位,才能保证法人产权的独立和完整。要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实现商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就必须改变其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实践证明,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也都是由地方政府或国有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持有,但由于采取股份制形式,实现了产权多元化,产权关系清晰,具有明确的、独立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它们可以打破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其经营活动也较少受到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行政干预;(2)开辟资本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本充足比率,分散经营风险。通过改变商业银行的国有独资形式,可以开辟新的资本来源渠道,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有利于恰当调整银行、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3)有利于形成股份制企业的经营机制。股份制企业形式之所以成为现代企业资本组织形式,还在于可以形成一整套有激励、有约束、高效率的企业经营机制。产权的多元化比产权的单一化更有利于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更有利于建立起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即使是在国家控股的条件下,由于其他股东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中对企业经营影响的存在,特别是有权转让股份,这对企业的控股者(国家)也是一种制约。

2.以前瞻思维为指导进行技术创新。面对信息技术对银行业的冲击,银行必须及早确立发展策略,以尽量减少经营环境变化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并力争建立在未来竞争格局中的主导地位。首先,银行应大力发展金融电子化业务,适应客户需求的转变。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已是大势所趋,银行业必须对之善加利用,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改进经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次,针对数字时代经济模式的特点,银行应及时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以适应变化和激励创新。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银行可发展功能交互式的业务流程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重组内部组织结构则可以提高银行营运和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度,并改善经营中的管理报告体系,从根本上重塑银行的竞争优势。

3.组织机构体系的创新。商业银行有两种典型的组织机构体系:“科层制”结构和“部门制”结构。世界各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有的选择“科层制”,有的选择部门制,还有的两者混合。在规范的“科层制”中,组织机构体系理论上讲是高效率的。而在“科层制”与“部门制”的比较中,“部门制”是发现了“科层制”中效率问题而产生的,它表明“部门制”对于“科层制”的某种替代功能,但并不表明实行部门制就一定具有高效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和客户资源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全国范围之内,对同一集团客户整体提供统一、标准的服务成为了银行组织机构体系重组建设的一种推动力。从长期来看,它使得按照业务种类来设置部门制的机构体系代替“科层制”的组织体系或者实行混合式的组织机构体系具有了某种必然性。

篇(3)

商业银行经营的公司客户中,大、中、小客户的结构比例需要满足“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原则。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定位是在上个世纪末确定的,大都以大行业大客户、财政性客户或重点项目为重点,而我国经济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结构并没有随之调整,因此导致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特别是信贷客户结构基本上都是以大客户与财政性客户为主、中小企业客户较少,形成了“倒金字塔型”客户结构。这样的客户结构就好比“砼”中的卵(碎)石过多,而砂、水泥浆的含量过少,达不到要求一样,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要求,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不少的弊端: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空间逐步缩小;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恶化。

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群体中,小客户发挥着水泥浆一样的作用,去包裹大客户、中客户并填满大客户、中客户的空隙,作为大客户、中客户之间的材料,使公司客户胶结成整体;中客户发挥着砂子一样的作用去填充大客户之间的空隙;大客户发挥着卵(碎)石一样的骨架支承作用。在工程项目中,“砼”的配合比例设计是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需要进行设计,计算卵(碎)石、砂、水泥浆、水灰比的合理比例进行配制的。“砼”需要根据项目实际进行调整,在一般民用建筑项目中使用的“砼”,如果用在桥梁或大坝项目上就会出工程质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客户结构也得像“砼”一样,要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否则就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规模、竞争力下降。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倒金字塔型”公司客户结构必须增加中小企业客户的合理比例,使公司客户形成一个满足当前经济形势的有机整体。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改变当前的“倒金字塔型”客户结构。

第一,中小企业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将是国有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360万家,巨大的中小企业资源和业务发展空间有待国有商业银行挖掘和拓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贷款议价能力强,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平均在基准利率上浮10%以上,远高于其他贷款收益;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信用卡业务等方面,中小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贡献度也在快速上升。

第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外部环境正在改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可以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特别是修改后的《物权法》的颁布,将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缺乏有效抵质押问题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银监会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也对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和要求。中小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主要以一年内的短期信贷产品为主,对于调整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从增加业务运行和发展的稳定性出发,国有商业银行应抓住时机,对信贷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通过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分散贷款集中度风险。

第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机构、人力等资源。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网络、机构、人力等资源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帮助中小企业了解市场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当好企业资本运营的参谋;积极争取担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常年财务顾问,帮助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全过程参与其改制和重组工作;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劣势企业,有效盘活企业资产存量和化解银行贷款风险,充分发挥银行的中介和纽带作用,为改制、重组企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策略,

以适应中小企业客户

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发展了一批中小企业客户,但这些客户是在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流程与大客户、大项目一样,用传统的服务大客户的观念和手段发展的。而中小企业在各方面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个性不同,需求不同,同时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在时间、效率等方面有“短、频、快”的特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以服务大客户、大项目的方式来服务中小企业客户,与市场不能有效的对接,不但不能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而且还会带来较大的风险隐患。国有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就必须在队伍建设、流程优化、产品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加强服务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队伍的建设 加强客户经理的培训,切实提高客户经理的素质。客户经理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就得对市场高度敏感、对客户进行细微考察、对客户所在的行业深度掌握、对风险高度敏感。要做到上面的要求,客户经理必须社会经验相对丰富、知识相对广博、业务精通,具有创新意识。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业务客户经理大多数还不符合要求。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客户经理的培训,使客户经理具备以下素质:具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熟悉公司业务主要产品,具备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信息敏感性强,有较强的信息识别、采集和分析判断能力;具有风险意识,有较强的客户识别能力;能够与客户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客户拓展能力;能够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团队意识,适应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多渠道选拔客户经理,不断优化客户经理的配置。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经理在人员数量和综合素质上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选拔服务中小企业的客户经理应立足于存量人力资源,以内部挖潜、调剂为主,外部招聘为辅,内外结合,多渠道多途径解决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对客户经理的需求。要从有一定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中选拔客户经理,将从柜面服务及中后台管理的人员中择优选用作为客户经理供给的第一来源;将毕业生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渠道,吸收一定数量的具有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建设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进行培养;内部调剂和录用毕业生时淡化学历、专业背景、职称因素,强调具备胜任能力特征;对确实无法通过内部调剂、短期培养和评估评价、行业分析等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从外部的同业金融单位、外资企业、社会其他单位从业人员中公开招聘。

第二,提高服务中小企业客户的质量和效率 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客户的需要,研制与开发个性化产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一是组织力量认真分析市场和客户需求,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整合形成产品包,实现产品本身的服务延伸和功能再造,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单个客户的贡献度。二是对于具有共同特点的批量化中小企业客户,要根据其需求设计专门的金融产品,如封闭贷款、结算网络、投资理财方案、策划并购重组方案、评估项目投资决策、提供项目可行性论证、市场分析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贷业务流程前置操作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实现客户调查评价前置化。变被动等客上门为主动提供服务,提前调查区域内中小企业客户的情况,在本行未向该客户提供信贷服务之前率先了解客户,主动分析客户现状和需求。二是建立中小企业客户信贷业务准入退出标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目标客户不明确,审批标准不统一。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一级分行应充分对当地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信贷业务准入退出标准,指导全行开展中小企业业务。

篇(4)

在金融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无疑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主体,我国国有银行曾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容置疑,但是现如今其本身体制已严重束缚了自身发展。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不仅有利于其本身经营效益的增长,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入手,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的基础上引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改革发展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

国有商业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体制

中国现有的机制体制决定了短时间内我国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也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先行者。然而,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经济效益下滑、风险规模增加。因此,加紧实施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银行金融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和中国金融全球化、国际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20多年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然取得了不小的收获,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遇到了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和金融全球化、信息化、自由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随即受到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银行业开始调整其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业务范围扩展到证券、基金、信托、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至此,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具有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融资功能,还具备资产管理、信托投资、保险、经纪和投资银行等功能。伴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意识,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皆不可同日而语。但与国外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规模上看,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和业务规模上都位居世界银行前列,但没有达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在风险性方面,从资本充足率上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资产占比大,从不良资产比率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国外高。在效率性指标方面,从人均利润率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明显不占有优势,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冗员严重,人员结构有待优化。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产权不明晰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具体来说一是产权结构单一,单一的公有制国有独资企业的安排,导致了政府所有权的不明晰,以致企业缺乏所有权的约束;二是政企不分,目前四大银行仍存在着企业和国家机关的双重性质,作为企业由于单一产权体制致使约束的软化,以致存在着以公谋私的现象,作为企业,银行内部职工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的得不到最大限度的释放。2.经营结构和治理能力上的缺陷国有银行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其不可避免存在计划经济的烙印,官商一体的长期性制约了其市场意识,导致其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竞争意识淡薄,创新思维滞后。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其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体制陈旧、机构臃肿、人员冗杂的种种不良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与治理能力已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壮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策略

(一)重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发展70年代末期以来,我们打破了银行业“大一统”传统模式,实现了银行组织体系多元化。目前,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以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国有商业银行共存的多元化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无疑不仅加强了银行业竞争力,也提高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然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仍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其特点是行业过度集中,少数银行规模过大,更多的银行规模过小;依托国内市场的银行过多,依托国外市场的银行过少,以致损害了竞争的公平性。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决定了未来一个较长时间内国有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决定了国有银行改革力度要大,其一解决其产权主体缺位的问题,建立起规范,有力的产权制度;其二是并撤分支机构,精简人员。而股份制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与支持,在利率政策和税收优惠的基础上扶持其发展壮大;科学界定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平等竞争关系,避免政策歧视。

(二)加速电子银行建设,加快电子金融产品创新步伐数字化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电子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对银行业来讲,在信息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时候,银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全球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业已形成经营方式网络化,机构网点虚拟化等趋势。在网络金融格局的影响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银行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以适应现代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发展现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依据自上而下的技术开发模式,全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面向市场,面向管理,共同致力于金融电子化建设;二是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规划,建设以电子网络为平台,集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客户维护为一体的电子信息化系统;三是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电子化网络的建设,引导整个银行业业务服务流程,经营管理模式和功能的创新再造。

(三)落实风险责任制,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与动力如今是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年代,当前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牢记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其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国有商业银行需实施行长责任制,将其任免、升迁、提拔与其在任的绩效相挂钩;在中层领导干部之间鼓励能者上、庸者下,增强其责任心促使其努力工作;实行员工绩效工资制和末位淘汰制,鼓励公平竞争的同时,奖勤罚懒,提高员工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展望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存在着经营机制不健全,资本充足率低的现象,其改革在相应的政策和法律的相辅相成的,我们应继续对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因地制宜的走市场化道路,改制成有独立法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形成真正意义的市场化主体,在把握银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完善提升其各项职能,推动改革的创新发展,并应积极迎合历史潮流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相信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是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郭建伟,孟奕岑.中国金融稳定的实现:金融伦理道德的实验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2]董晓健.依靠改革创新激活发展活力[J].当代江西,2015.(11).

[3]高灼琴,杨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01).

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资本构成

资本是商业银行开业、防范经营风险、树立良好形象和信誉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对银行的业务经营与拓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证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本是各国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银行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按照银监会的界定,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这五家银行又被称为“大型银行”。 截至2007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52.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占比53%;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负债为49.6万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总负债达到26.4万亿元,占比53%;2007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3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税后利润达到2466亿元,占比55%。可见,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资本金充足与否是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重要问题。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包括“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两个方面的内容。数量充足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最低限度,这通过资本充足率的情况反映出来。同时,资本数量充足也包含了资本适度的涵义,即保持过多的资本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高的资本量会带来高资本成本,降低银行的盈利性。资本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核心资本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以及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长期次级债务、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在资本总额中占有合理的比重。合理的资本构成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本文则从以上两方面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对策。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Basel I)仅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199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2004年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II)则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角度来衡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

根据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现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集中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大风险,但是忽略了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核心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其中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1998-2008年的十年里,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以下措施和改革,资本规模迅速扩张,资本充足情况有了极大改善。

首先,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明显充实和提高。这些措施包括:1998年,国家财政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将1.4万亿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长城、东方);2001年,降低国有商业银行营业税,由原来的8%调到5%,增加其资本金的自我积累能力;2004年,向东方、信达剥离中行、建行1993亿元损失类贷款;2005年,向华融剥离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7年3月通过了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由原来的33%降至25%。

其次,自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政府按照“财务重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这三个步骤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在第一步的财务重组中,通过政府注资充实了资本金。2004年1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6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向交通银行注资30亿元人民币;2005年4月,国家以汇金公司名义动用1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工商银行。

在第二个步骤中,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增加了资本规模。2004年8月,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后者以1.86元人民币的价格购入19.9%的交行股权。2005年6月至7月,中国建设银行先后与美洲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25亿美元和14.66亿美元,分别获得建行9.1%和5.1%的股权。2005年8月至10月,中国银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瑞士银行UBS、亚洲开发银行签订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他们分别出资31亿美元、31亿美元、10亿美元和7500万美元,分别获得中行10%、10%、1.55%和0.24%的股权。2006年1月,工行选定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作为境外战略投资者,三公司出资37.8亿美元购买约10%的股份。

在第三步的公开上市中,国有银行的资本规模又大幅增加。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率先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21.59亿美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全球IPO融资92.28亿美元;2006年6月,中国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先后上市,全球筹资112亿美元;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步上市,全球筹资约191亿美元;2007年5月交通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252亿元人民币;2007年9月,建设银行回归A股市场,融资579.19亿元人民币。

从表1的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除农业银行外,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国银监会的标准要求。但是要注意到这些比率的计算并没有将操作风险考虑进去,所以还不能确定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了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标准要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现状

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做了如下规定:第一,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少数股权。第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长期次级债务。2007年7月,银监会对2004年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其中关于资本构成方面,附属资本中增加了“混合资本债券”这一项。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规模的快速膨胀,其资本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见表2)。 转贴于

由表2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有以下特点及问题:首先,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主要由核心资本构成,而核心资本中又以实收资本为主,资本构成较为单一。其次,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和经营效益的改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比重仍然较小,说明国有银行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第三,自2003年银监会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定期债务以来,工、中、建、交四行累计发行次级长期债务1720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水平。但总体来看,附属资本比重仍然较小且结构不完整。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状况的建议

(一)国有商业银行应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

如前所述,我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并没有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围,这与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有一定差距,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2007年2月银监会公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由于我国作为新兴市场,许多条件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信用数据、信息技术亟待提高等,所以短期内中国银行业尚不具备“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条件,只能坚持分类实施的原则。银监会将商业银行分为两大类,实施不同的资本监管制度。一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含香港、澳门等)设有业务活跃的经营性机构、国际业务占相当比重的大型商业银行应实施新资本协议。二是其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可自愿申请实施新资本协议,若不愿意将继续执行现行资本监管规定。显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银行属于“新资本协议银行”之列。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银监会于2008年9月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共5个),其中就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该指引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主要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全行风险管理体系,在计量操作风险监管资本时银行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标准法、替代标准法、高级计量法。

所以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要逐步落实银监会关于操作风险的监管要求与技术规范,使其资本充足性的测定符合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以便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二)加快提高自身盈利能力并增强核心资本规模扩张的内生能力

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政府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和利润留存等。在以上方式中,政府注资是充实银行资本金最直接、最迅速的一种方式,但政府注资只能解一时之困,难以成为资本金“持续”补充的主要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的效果较好,但这两个方式会显著地稀释股权,摊薄每股收益,且准备时间较长,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而用留存收益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增加股东权益,而且成本是最低廉的。在所有补充资本金的方案中,依靠银行提高盈利能力,增加利润转增资本,是提高核心资本最根本、最持久的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一般都注重资本的自我积累能力,留存收益通常在资本来源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核心资本规模,但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的数量较少。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提高自身资本积累的数量。

通过利润留存转增资本金必须以商业银行较强的盈利能力为前提。近几年,除农业银行以外,工、中、建、交四家银行的经营绩效持续改善,盈利能力在逐年增强。到2007年末,这四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已基本达到了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见表3)。

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长期以来以净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的提重依赖利息收入。如:工商银行2007年的净利息收入为2244.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7%,非利息收入只占营业收入的13.3%。中国银行2007年实现净利息收入 1527.45 亿元,利息收入占比为84.54%,非利息收入占比仅为15.46%。中国建设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4.86%;交通银行在2008年上半年,非利息收入在收入中只占12.31%。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内银行间的竞争会加剧,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这势必导致利差缩小,降低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银行的盈利水平。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加快调整收入结构,积极推进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实现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盈利模式,以便顺利通过内生的资本积累计划,实现银行核心资本的战略扩张。

(三)积极运用债务资本工具并增加附属资本规模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规模在总资本中的比重较低,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操作空间应该较大。

2003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来源于一般准备,缺乏相应的可操作的债务工具。2003年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2003年12月,银监会了《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申请发行次级定期债务;2005年12月,银监会又了《关于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这一系列债务工具的推出为商业银行开辟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新渠道。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发行了一定数量的长期次级债务,但混合资本债券的发行还没有进行。

今后国有商业银行还可以考虑发行可转换债。与长期次级债务相比,虽然可转债发行要求比较严格,转股后会稀释原有股东权益,但对可转债占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对可转债计入资本也不像次级债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打折,所以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增加附属资本规模的空间应该较大。

(四)提高资产质量并降低不良贷款比率

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使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增大,而且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的基础,使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变得很困难。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目前良好的资本状况,必须狠抓不良贷款的控制和加快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

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07年底,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74% 、3.12%、2.60%、2.05%。这些数据低于2007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平均6.2%的水平,但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2.1%的水平和外资银行平均0.5%的水平。另外,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然较高,2006年为23.43%,2007年为23.50%。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仍需进一步强化资本约束观念,控制资产规模的增长,实现资产多元化,努力发掘风险权重较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业务,进一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开展了股份制改革,成立了 股份有限公司,并陆续在海内外上市。中国农业银行也正为股改作准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 者。国有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提升整体金融竞争力,应对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对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行效率研究有利于我们检验改革的成效,分析其对国有商业银行 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提高程度,以及对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方面的影响。

本文运用DE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比较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尽可 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宏观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以国 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节点,重点研究以下问题:一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效率是否 提 升?二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效率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实证模型的建立

(一)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运筹学、管理科学和数理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以相对效率 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在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中,DEA模型(非参数 的数据包络方法)利用数学线性规划将企业的多项投入与多项产出项目数据,投射在坐标空 间上,求出最大产出或最小投入为效率边界,以衡量各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生产效率。

本文运用DEA方法对银行的效率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相对效率的评价 是衡量一家银行在竞争市场中很好的指标,也可以反映一家银行机构失败的潜在信号。第二 ,效率指标可用于评价规章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给银行业绩带来的影响。最后,这种数学方法 将有助于银行找出自己的低效率环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这 种银行业的评价也可以提供给管理者评价单个银行的评价体系。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确定

准确定义投入与产出,是正确利用DEA技术测定银行效率的一个关键。国际金融学界 对银行业投入和产出的划分普遍认可的方法大致有三种: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方 法各有利弊,在选择输入输出指标时,应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三种方法进行 综合。同时,DEA方法对指标的选择也有严格的限制:输入输出指标之间不能有线性关 系;被评价生产单元的个数须在指标个数之和的三倍以上。

本文在确定投入产出指标时综合考虑了中介法和资产法,结合我国银行业务的特点,并 考虑到了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劳动力、存款总额和业务与管理费为投入指标;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和税前利润为产出指标,变量的单位除劳动力外都为百万元。

(三)主要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根据上面确定的指标,本文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年度报告中获 取了相应的数据,考虑到这三家银行真正完成股份制改造并且上市都在2005和2006年,因此 本文选取的时间跨度为2001-2007年。由于到目前为止各商业银行尚未公布其2007年年度报 告,因此本文选取了各商业银行2007年中期报告中的数据。而在计算过程中,对2007年中期 报告中的存量数据不作改动,而对其流量数据则做乘以2的处理。各银行的相关数据如表1、 表2、表3所示(变量的单位除员工人数外都为百万元):

三、 实证结果

本文运用deap 2.1对三家银行分别进行DEA分析,得到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评价数 据、规模效率值分别如表4和表5所示;比较表4和表5中的纯效率数据和规模报酬数据, 得改制前后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报酬区间如表6所示:

四、 实证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在改制前的2001年三家银行的效率值都处在比较高的水平之上,这主要 由于在此之前国家剥离了国有商业银行的12000多亿元不良资产,说明这些措施起到了重要 作用 。2002年和2003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效率值都是下降的,说明之前政府采取的措施起到 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基本经济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尤其是 国有企业效益没有显著提高。2004 年以后这几家国有商业银行都开始为股份制改革乃至上市做积极的准备,国家也动用了外汇 储备为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注资,从而使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值 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改制完成后的2006和2007年,三家已完成改制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达到 了完全有效率。考虑到之后的政策因素影响较小,这一结果说明这三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近 年经营业绩本身有了较大改善,其根本原因在于在股份制改造的压力下,这三家国有控股商 业银行不断加大不良资产清理、减员增效和大量撤并分支机构等工作力度,使得在投入增加 很少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产出还有所增加。

由表5和表6可知,在股份制改革以前,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都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间,说 明此时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效率值在不同程度上都低于规模效率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模扩大,可以更充分地发挥银行自身的资源,提高银行的 效率。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和完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逐步建立了新的内部 治理结构,部门得到有效精简,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幅提高,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 ,从而使银行进入了规模效率不变的阶段。总之,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 改革的推进和完成,银行的经营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研究影响银行效率提升的各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它揭示和确认 了影响效率的因素、方式和程度;另一方面,它为我们防范银行风险和提高效率提供了科学 的理论依据。本文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银行基本特征和其他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 改制后我国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效率提高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因素

1.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2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 势头,为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银行效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中,当我们把贷款和利润作为银行的产出时,经济的扩张 就倾向使银行效率提高,经济的衰退则会降低银行效率。经济周期与银行效率正相关。

2.人民币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及利差的进一步调高。在我国银行现阶 段的盈利结构模式 下,加息必将推动银行利润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盈利水平与利率政策的 关系如表7所示。

从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随着利差的增加和利率水平的提高而 提高。在存贷业务构成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的情况下,利差条件是银行利润的重要保 障;同时,随着一年期存贷利率水平的提高,而活期利率基本保持不变,使商业银行有可能 通过短借长贷获取更大的利润。

(二) 行业因素

上市后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大银行监管深度、频度,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 务所、律师事务所,进一步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公正。同时外部监管和投资压力增加,使银 行的经营行为有了更严厉的约束。比如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对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监 管、对市场准入的监管等等。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投资者的压力和股票价格对业绩的 压力,以及媒体对上市银行的关注等。这种来自市场的压力比原来单一的政府压力有效得多 , 这些压力促使商业银行更加注重经营的规范性,更加注重对资产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控制,而 这个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效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 银行基本特征

1.由政府推动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持续改革,使三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明显 下降。1997年金融危机突袭亚洲后,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减负。1999-2000 年,将四大行的13939亿元不良资产剥离给新成立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2003-2005年,政 府又对四大行中的建中工三家的不良资产实施了第二次剥离。经过政府主导的不良资产剥离 和自身的消化,四大行不良资产率明显下降,从1999年最高峰时的44%下降到2005年末的8.6 1%。其中,建中工三家下降比较快,2006年底,三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分别为3.29%、4.04% 和3.79%。不良资产率的下降,使得国有银行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大大加强。进而,国有银行 业的整体效率得以改善。

2.通过国家注资以及上市的股权溢价,实现了补充资本的目的。2003年12月30 日,国 务院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05年4月 22日,国务院同意向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和 上市,大大扩充了资本,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创造了更为良好的经营环境,为商业银行提高 效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家已经实现股份制改造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上市前后的资本状 况对比如表8所示。

(四) 其他因素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从制度的根本上作了改革,改变了银行的治理结构,从而 抓住了长期困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问题,由此又引起了其它因素的根本性变化, 这些变化共同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和改制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1.上市有助于产权明晰。上市过程中,中行、建行的各种资产的产 权界定更加明确。 事实的进程也证明,上市进一步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产 权逐步清晰。以已经成功上市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它们已经从 形式上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实行了问责制和目标管理,充分调动股东和管理经营 者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价值驱动和利润驱动的功效,充分依托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两种 资源,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妥善处理好商业银行与投资人、经营者、职工和利 益相关者的关系,使大家在法律、法规、合同约束下结成利益相互制衡的共同体。三家银行的股东大会、董事 会、监事 会和高级管理层之间逐步形成了各司其职、有效制衡、协调运作的机制。目前正在努力按照 国际公众持股银行标准和境内外监管规则的要求,推动董事会构成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选 择资深专业人士出任独立董事,并担任各专门委员会的主席或者委员。这些独立董事在建立 有效公司治理结构、借鉴国外银行管理经验、引入国际会计准则和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方面 发挥了积极作用。

3.通过改革,内控机制建设逐步得到加强。三家银行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内控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加快推进包括数据大 集中、内部评级等内控和风险防范项目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管理基础建设。大力推 进业 务流程整合,对审计、资产保全、授信等内控体制进行垂直化改造。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体制 改革,实行风险垂直化管理。针对基层分支行管理薄弱、发案较多的情况,2005年以来,试 点银行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了问责制,严肃查处违规经营,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银行公司治理 战略投资者 话语权 

 

国有商业银行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改革初期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减弱,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以及效益意识都在逐步增强,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留给民众的印象就是呆账的不断产生和政府不断的巨额注资,其间值得记忆的“事件”有:1998年的中央财政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2003年底,国家向中行和建行注资450亿美元。两次注资的演绎使得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能力产生了怀疑,经济学家也对注资带来的道德风险表示了忧虑。 

进一步改革的逻辑就是:彻底消除国有商业银行巨额呆坏账产生的根源,使国有商业银行具备正常经济体所应具备的能力,首要的目标就是完善其治理结构。所以,国家确立了股份制改造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决策作为治本之策。 

截至2007年6月末,对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建行、中行)的战略投资总金额约146亿美元,占国有商业银行总资本的19%。截至2006年底,已实现上市的建行、中行、工行和交行四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吸收了来自5个不同国家的9家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并通过股权纽带与其结成了较为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共启动了53个不同领域的305个合作项目。 

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何引进战略投资者,尤其是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特别重要,而在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没有表现出同样的重要性7其次,从股权结构上看,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没有彻底结束国有股权“一股独大”的情况,如果把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缺陷简单地归于“一股独大”,又如何能够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个股权比例仅10%左右的战略投资者身上?即,战略投资者在参股比例较小的情况下是如何发挥它在公司治理上的积极性的,它的“魔力”何在?政府为什么在银行改革上特别重视引进战略投资者?第三,在我们考察了银行业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发挥特殊作用的案例之后,我们对银行公司治理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有何理论上的归纳和创新? 

本文试图回答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探讨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引出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通过探讨战略投资者在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特殊作用,对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叠加于股权机制之上的‘话语权机制’理论”。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银行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架构与一般的公司治理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商业银行毕竟是金融企业,它具有一般企业治理所不同的特殊性:Jonathan R.Macey和Maureen O’Hara(2003)指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表现在:银行是创造流动性产品的机构,它们持有流动性差的资产,放出流动性很强的负债: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世纪以来银行改革目标的实现,它驱除了银行业的恐慌,但也造成了存款人对银行治理的漠视:固定权益要求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这种;中突存在于任何公司,在资产分配的决定里,任何增加风险的投资战略都是把固定收益者的财富转移到股东手中,由于银行极高的资产负债比率和存款保险制度,这种问题在银行尤甚:资产结构以及忠诚问题,存款保险基金由于减少了对监督的激励,增加了银行业欺诈和自我交易的行为。 

Levine (2003)和Sang-Woo Nam (2004)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指出下面两点。

一是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加严重 

Furfine(2001)证明虽然信息不对称遍布各行各业,但银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大,比如贷款的质量人们是无法知道的,一个银行贷款的产品堆积,人们无法判断究竟是经营效果好还是银行遇到了问题。商业银行也能够很快地改变其资产的风险构成来掩藏问题。于是,信息透明度低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利影响就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不利于股东和债权人行使监督权力;二是,不利于市场发挥对银行的优胜劣汰功能。即使在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敌意收购也是越来越少(Prowse,1997)。 

二是商业银行受到政府的监管更为严厉 

商业银行在经营方面必须遵循稳健原则,但其资产质量和经营活动的信息透明度却很低,于是,政府部门就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针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安排。由BIS,IMF以及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银行监管的标准也主张政府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然而,Ciancanelli and Gonzalez(2000)分析了银行业的行业特点,指出银行是重要的资金融通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而政府对银行的关注和参与程度更多,因而银行业的管制和监督成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的主要表现。 

总结起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特殊性就是在于:信息不透明问题极为严重,因资本结构与产品更为独特而导致的银行公司治理目标的特殊,政府的严厉监管使得银行的外部治理机制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