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意调查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民意调查在报业中的使用由来已久。据记载,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民意调查发生在1810年,《北卡罗莱纳州明星报》为了解民众对农产品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意见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在新媒体快速崛起,电视深度干预公众生活的背景下,报纸承受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民意调查则通过反映民意,充分发挥了纸媒记录数据的优势,强化了报纸的影响力,使报纸在媒体竞争中有了一个锐利的武器。
主动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增强了报纸的话语能力
受消息来源的限制,报纸在多数时候处于被动地位,通常扮演的是被动记录新闻的角色。民意调查在报纸中的运用,赋予了报纸更多的主动权,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事件、问题,可以通过民意调查获得独家的消息源,可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阐发报社的见解,掌握话语权;而对于外部调查机构提供的民调结果,亦可彰显出自身对热点事件的独特观点及话语力量。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民意调查的采用,使得报纸由被动记录新闻向主动设置议题转变。这一转变为报纸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增强了报纸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民调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对新闻事件的被动报道与解释,更包含了对新闻事实的主动采访与分析。透过具体的数据和图表,传达的是对社会现象、热点问题的剖析和观察,代表了传媒的立场和观点。建立在民调基础上的新闻报道使报纸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亦凸显了自身望者的功能价值。
客观表达数据,提高了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中,记者采访当事人或目击者,新闻来源都是第二手的。受消息来源的影响,新闻报道无法保证完全客观、准确,采访对象的主观性决定了报道的倾向性,采写的新闻因此可能会出现失误,进而影响到公众对报纸的信任度。
民意调查在报纸中的运用,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准确性。民调新闻报道建立在调查、访问所获得的客观数据和基本事实之上,赋予了新闻精确、理性的特征,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民意调查能够使消息来源的权威性得到增强,量化的数据也给受众提供了判断的准绳,受众可以据此验证新闻报道及分析的准确性。民调获得的客观数据给记者提供了分析、判断的基本依据,将记者可能由于信源偏差而导致的失误降至最低。民意新闻提高了报纸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增强了报纸的公信力。
在调查基础上的深度报道,丰富了报纸的竞争手段
作为一种新闻报道方式,民调新闻正越来越多地被国内的报纸所采用;作为独具特色的一种新闻体裁,民调新闻也是以报纸为主的印刷媒介同电子媒介抗衡的一种竞争手段。民调新闻中,统计数据在标题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原因正在于直观的数据可以帮助受众更清晰、明白地了解事实。
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报纸可以通过民意调查来还原公众的态度,并进行分析和阐释,作出自己的解读,同时亦可访问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请他们就这些问题发表权威性的意见,从而向问题的深度挖掘,做成深度报道。在中国青年报近期的《青年调查》专版中,用“年终专稿”的形式对有关教育公平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围绕调查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发表了看法和观点,使受众能有更深入的了解。
民调新闻报道以对受众的访问和调查为基础,这种报道方式使报纸走进了大众、走进了社会,赋予了报纸更强的生命力。民调新闻报道也提高了报纸新闻的客观性、准确性,增强了报纸的竞争力。不过,报社自身组织民意调查时,应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运用科学的抽样技术,以避免调查数据的片面性,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及报道的说服力。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及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藏区维稳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依法治州、依法治县”的总体要求,以深化斗争为主线,以寺庙及其主要供养地为重点,以社情民意调查为载体,以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以下简称“三实”)信息采集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入户调查、户籍管理、行业场所管理、重点人员摸排管控、重要阵地控制等工作,全面提升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维护全县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社情民意调查,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难、所思、所盼;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通过社情民意调查,摸清全县人口底数,全覆盖采集录入“三实’’基础信息,夯实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推动建立以入户走访调查为重点的勤务模式,进一步强化服务工作,密切干群、警民关系。通过社情民意调查,加强户籍管理工作,完善户籍资料,强化实有人口管理,夯实人口管理基础,实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的目标。通过社情民意调查,强力推进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严格落实旅馆业、网吧实名登记制度;加强出租房屋、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等行业场所治安管理,强化社会治安阵地控制。通过社情民意调查,收集情报信息,摸排管控重点人员,严密防范自焚等极端案(事)件发生。
2.具体目标
一是社情民意全面收集。调查工作入户率达到100%,全面收集掌握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将需要从政策层面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提请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对合理的诉求提请、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对不合理的诉求做好解释、教育、疏导工作,积极宣传法律法规,认真调处,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二是“三实”信息全面推进。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信息采集录入率以及街路门楼编号编制率、标准地址信息采集录入率达到95%以上;寺庙房屋、扎仓照片采集录入率达到90%以上。
三是户籍登记管理全面完善。开展户口卷宗复核和户籍清理纠错工作,身份证重错号及户口错漏项目纠错率、应销户口注销率、应上户口上户率达到90%以上;集中为群众办理二代身份证,大幅提高群众持证率;全面清理寺庙僧尼户籍,纠正户口五大项错漏、身份证号码重错等问题,实现僧尼户籍情况、居住情况、扎仓门楼牌号“三对应”,强化对寺庙僧尼的户籍管理。
四是实名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娱乐场所治安备案登记率,打字、复印、印刷业及手机用户身份识别卡(以下简称sim卡)销售单位、从业人员登记率,手机sim卡实名销售登记率达到95%以上;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安装率95%以上,旅馆、网吧实名登记率、信息上传率95%以上。
五是重点人员管控责任到位。按照全覆盖的要求,围绕敌社情复杂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要阵地,特别是重点寺庙及其教区、边远地区和复旧势力、宗族势力影响大的村寨,对20类重点人员进行深入摸排,密切掌握各类重点人特别是自焚高危人群动态。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分类分层分级明确稳控责任,逐级落实稳控措施。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项工作取得实效,特成立社情民意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炉城街道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公安局,由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何仁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公安局治安大队教导员李斌及治安大队民警王勇组成。
主要职责:负责全县社情民意调查的组织、指导、考评等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折西及城区、折东两个工作组。
(一)城区、折东工作组
成员:县民政局、县农牧科技局、县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工商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两人、所在乡镇(街道)干部两人,所在乡镇派出所干警两人。
主要职责:负责督促指导本辖区内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落实“三实”信息的采集和录入、户籍清理、行业场所实名登记、重点人员摸排管控等项工作开展实施情况。
(二)折西工作组
成员:县民宗局、县民政局、县农牧科技局、县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县工商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各两人、所在乡镇干部两人,所在乡镇派出所干警两人。
主要职责:负责督促指导本辖区内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落实“三实”信息的采集和录入、户籍清理、行业场所实名登记、重点人员摸排管控等项工作开展实施情况。
三、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4年4月1日至4月25日)。制定工作方案,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层层动员部署。
(二)宣传培训阶段(2014年4月20日至5月31日)。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和基层干部、公安民警开展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
(三)全面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至2014年8月15日)。按照全覆盖要求,以入户社情民意调查为载体,全面启动信息采集录入、户籍清理整顿、二代居民身份证办理、实名登记管理、重点人员管理等工作。
(四)检查总结阶段(3013年8月16日至8月31日)。通过采取实地检查和网上信息抽查等方式进行考核,全面组织检查和总结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经验。
四、工作任务
本次工作责任主体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派出所。在工作开展中全面落实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干部与派出所民警捆绑责任制,切实发挥群众工作组、寺庙工作组、驻村工作组的作用,最大限度形成合力。
(一)采集录入“三实”信息。分区域由各乡镇牵头,集中组织辖区派出所公安民警、党政干部、群众工作组人员,分组深入,走村入户,按照采集标准要求,逐村、逐户、逐人采集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房屋和标准地址信息。开展街路巷门楼牌的清理编制工作,建立标准地址数据库,推进街路巷门楼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打通人房关联关键节点。对乡镇等人口聚居区,集中入户采集包括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在内的实有人口信息和房屋照片信息;对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采取召开负责人会议落实单位牵头调查的方式采集相关信息;对个体工商户,娱乐场、旅店、网吧等行业场所采取集中上门清理方式采集从业人员、场所照片信息,对牧民定居点和放牧点帐篷聚居区和落脚点,要编制村组门牌和临时帐篷牌号,采集相关信息,在公安警综平台中将牧民的帐篷和定居点住所相互关联,要重点加强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将寺庙作为实有单位,僧尼作为实有单位的从业人员,全面采集人员、房屋信息。对采集到的各类信息要按照公安警综平台数据标准全部录入平台,并及时维护更新。
(二)开展户籍清理整顿。以基层组织、社区资源为依托,全面开展户籍清理整顿工作,核对辖区户口,掌握人口底数,着力解决人口管理突出问题。核对户籍资料、核查系统数据,注销重复户口,解决一人多户问题;依法注销死亡、法院宣告失踪、宣告死亡和在国(境)外定居公民的常住户口,解决应销未销问题;对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末落户人员进行落户,解决无户口人员的落户问题;对户口项目漏填或不一致的,进行更正、补录、补填,解决户口登记项目差错的问题。通过户籍清理整顿,进一步落实公安派出所人口管理职责,健全派出所户籍档案资料,实现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户口薄、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号顺序码登记表和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信息与公民本人实际情况“六一致”,全面夯实公安机关人口管理基础。全面开展寺庙户籍清理工作,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寺)后大(寺)”的方法,以宗教、公安部门和寺庙工作组为主体,对寺庙僧尼扎仓进行门楼牌清理和统一编号钉牌,逐人进行居住登记,实现僧尼户籍情况、居住情况、扎仓门楼牌号“三对应”。对僧尼户籍的调查登记工作,要以寺庙登记为主,户籍所在地为辅,要针对僧尼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情况,认真做好核对工作,避免重复登记和漏登。
(三)落实行业场所实名登记。以入户调查为契机,以旅店业实名登记为重点,加强对行业场所的治安管理,推进旅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实现系统安装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加大治安检查力度,督促旅馆、网吧严格落实实名登记和信息实时上传制度,强化治安阵地控制。要对县城、牧民定居点、旅游景区等地出租房屋进行彻底清理,加强依法、规范管理,掌握底数和动态,防止失控漏管。工商、通信、文化、食药监、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对复印、印刷业和手机sim卡、特殊药品(精神类、麻醉类、放射类、医药毒性类、易制毒类)、音像制品销售单位的治安管理,落实购买实名登记制度,强化物品的流向监控,实现对全县社会治安的动态管控。
(四)摸排管控重点人员。通过入户,切实加强对各类重点人员的摸排,对发现的专案对象,非法出境回流人员、释放解教人员、作非罪处理人员,游僧等重点人员要落实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控措施。对摸排发现的自焚高危人员,要落实“查、管、控、转”措施,进行稳控和转化。对持有出入境证件人员、非法出入境人员,持证出境回流人员,特别是出境参加达赖集团有关组织活动及相关“法会”回流人员,要严格执行“五个一律”规定,强化调查登记和控制,逐人落实教育管控措施,防止形成现实危害。在开展走访调查工作中,要加强治安耳目和情报力量建设,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寺庙周边相关情况的收集掌握,通过走访及时发现人头线索,及时预警处置。
五、职责分工
(一)公安部门:汇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全面全程参与实有人口清理、寺庙人口清理、旅店业治安整治、文化市场整治、行业场所清理整治、重点人员管控等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负责“三实"信息采集、户籍清理整顿、行业场所登记、重点人员摸排等业务并制定完善子方案。负责相关资料和入户调查表格,采集信息的录入工作,并严格信息质量把关。
(二)民政部门:组织力量对门、楼牌进行彻底清理,做好门、楼牌的编制工作。掌握辖区住户的详细住址,未编街、巷(组)和门牌号的,按照要求编写临时门、楼牌号。对农村地区未编门牌号的,可按村民小组的自然序号填写。建立标准地址数据库,推进街路巷门楼牌管理“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打通人房关联关键节点。
(三)宗教部门:对各寺庙僧尼扎仓进行门楼牌清理和统一编号钉牌,逐人进行居住登记,实现僧尼户籍情况、居住情况、扎仓门楼牌号“三对应”
(四)工商、地税、国税部门:与公安、文广、卫生、食药、畜牧、通信部门配合,重点加强对旅店业、文化娱乐场所、打字、复印业、印刷业及药品销售、sim卡销售等行业开展清理整顿,对不规范经营的坚决予以查处,对无证经营的坚决予以取缔。协助公安机关推进旅店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安装、应用,将公安机关《特种行业许可证》置于旅店业开办的前置必备条件,确保全州各县旅店业信息系统全部安装、调试、运行到位。
(五)文广部门:对文化娱乐场所、音像制品市场、出版物市场及非法安装的卫星地面接收器行为进行清理整治,提升文化市场经营业主的守法意识,规范娱乐场所经营行为,消除娱乐场所重大安全隐患。
(六)卫生、食药监部门:对医疗机构、个体诊所及卫生院(室)、药品批发零售企业药品的进购、储存、管理、养护、使用、销售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重点对特殊药品(精神类、麻醉类、放射性类、医疗用毒性类、易制毒化学品类)的使用和经营情况进行专项整治,督促建立健全药品进购台账、索证索票、登记管理、使用记录、销售记录等制度,督促严格落实特殊药品买卖的实名登记制度.
(七)农牧部门: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对各动物防疫疾控中心,兽药店进行监管,对无证经营兽药的摊点进行彻底的清埋。对各动物防疫疾控中心、兽药店所销售兽药的进购、储存、管理、养护、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监督管理,重点督促检查兽药中含精神类、麻醉类的品种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买卖实名登记落实情况。
(八)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与相关部门联动,全面组织和参与走村入户信息采集工作,把社情民意调查同民生工程建设和群众工作相结合,在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和基础信息采集的同时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反自焚防聚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任务,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全面收集情报信息,排查高危人员,防止自焚行为,防止发生重大。
六、工作要求
(一)2014年6月1日至8月15日为本次调查全面实施阶段。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乡镇(街道)、基层派出所全面负责辖区内“三实”信息的采集录入及户籍清理整顿。各片区工作组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开展其余相关社情民意调查工作。调查期间要按要求认真填写统一印制的相关资料和入户调查表格。
(二)社情民意调查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藏区工作专题会议精神,切实维护全州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的重要举措,是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强化社会防控,密切警民、干群关系的重要载体,各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工作全覆盖的有利时机,充分认识社情民意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真抓实干,扎实稳步推进。要通过开展“三实”信息采集和社情民意调查工作,将社会治安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寺庙、乡村和牧民定居点,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创新工作,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长效机制。
(三)搞好结合,统筹推进。要搞好社情民意调查与基层基础建设的结合,通过调查夯实基础业务,切实提高基层公安机关特别是派出所人口管理、场所管理、信息化应用等方面的水平;要搞好社情民意调查与社会治安打击整治专项行动的结合,通过入户调查,及时发现案件线索,排查治安重点、乱点,强化清理整治,整改突出问题;要搞好社情民意调查与群众工作的结合,把“温暖、服务、帮扶”送到群众家中;要搞好社情民意调查与反自焚防聚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结合,全面收集情报信息,排查高危人员,防止发生重大;要搞好社情民意调查与寺庙管理制度创新工作的结合,以寺庙依法管理为契机,依托寺管会、寺庙工作组等力量,同步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和基础信息采集。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省统计部门认真做好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做个发言。
一、思想上务必做到高度重视。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群众反映诉求、加强群众监督的一条有效途径。年,全省统计部门按照全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了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的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是由电话、计算机、访问员三种资源组成一体的访问系统。这种调查技术和手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近四十年,许多国家半数以上的民意调查均采用CATI系统完成。这种系统优势主要有:一是调查区域广,调查对象能够涵盖社会各阶层,调查结果代表性强;二是抽样科学,调查结果准确;三是调查实施不扰民,被访者容易接受访问;四是调查速度快、效率高;五是调查数据客观、公正、真实。从去年的实施情况看,该调查系统得到了各被评单位的普遍认可。由于任何调查系统的先进性都是相对的,该系统也不例外。加上该系统首次运用我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调查中,难免存在这样和那样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调查样本框的采样不够广泛,评价指标比较单一,一些被评单位和访问对象对这种调查方式不够了解,等等。确保结果客观真实,是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的全部意义所在。各级统计部门要认真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吴新雄省长关于民主评议工作的重要批示,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增强做好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操作上务必做到严谨严密。今年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仍然按照去年分级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重点是围绕服务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和被评单位服务对象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今年的群众满意度调查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由省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领导小组与省统计局共同组织,发放10000份问卷测评表,对省直被评单位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二是由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取电话访问的方式,对设区市级被评单位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
为确保群众满意度调查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今年我们一是要建立群众满意度调查样本库,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由省直主管部门填报重大项目、民生工程、服务对象类别和数量表;(2)由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抽样人员根据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的服务对象类别和数量表,制定各被评单位抽样样本框;(3)由各设区市政府纠风办和统计局按照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制定的抽样样本框组织各被评单位采集样本,并对采集的样本按30%的比例进行抽查和审核。二是实行扣分机制。即: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如发现某个被评单位提供虚假服务对象名单,发现一例扣该被评单位群众满意度调查总分的0.5分,扣分上限为5分。三是采用“多指标综合计分”,分“总体满意度评价”和“工作中存在不良行为评价”两部分进行综合计分。四是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实行现场监控,配备现场访问录音,加强巡视督导员的现场巡视,监听督导员的监听。五是严格把好保密关。在数据采集开始和数据汇总环节上由省民主政风行风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所有参评单位的主管部门、行业人员共同设置密码。汇总前,所有设置密码的人员到场后,方能进行汇总,确保调查访问资料的客观公正。
【关键词】精确新闻 社会调查 教学
社会调查方法是社会科学通用的一门方法类课程,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人口学、心理学等专业均开设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吸纳了这种研究方法,尤其体现在受众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领域。不仅如此,新闻报道活动也常常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用于收集舆情民意和进行新闻报道,这一作用使新闻从业人员以及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其重要性,国内外许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
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研究思路与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证”特色有很大不同,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实践常常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满足媒体单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加强课程的专业结合度,是本课程教学思路改革的出发点和诉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社会调查在业界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尝试寻找到一套适用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社会调查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精确新闻是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精确新闻最早由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迈耶认为,传统的搜集和加工新闻信息的方法已经过时,这种方法普遍的对事实描写得不准确,评价似是而非,一味追求瞬间即逝的、耸人听闻的情节,很少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和政治角度去分析材料,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让新闻与科学相结合,而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报道成为将二者结合的重要途径。
到了本世纪初,许多媒体尤其是政经类媒体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研究院,以民意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结论为研究基础,各种指数、专业报告、排行榜,借以打造媒体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品牌。例如《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中国经营报》每年年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第一财经周刊》自2009年开始每年年末进行年度薪酬福利调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自2006年开始每年推出《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各种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栏目已经成为媒体打造自身品牌实力的一门利器。
二、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
1、数据来源多样化
精确新闻报道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媒体主动收集数据用于新闻报道,即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二是媒体利用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新闻报道,即被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
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整个调查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监测性。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策划需求设定调查主题并实施调查,记者熟知调查各个环节的执行状况以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可控性决定了媒体可以获悉调查结果背后的各种信息,如抽样方法、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回收率、应答率、样本代表性甚至受访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在报道调查结果时向受众解释数据结果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一般在精确新闻报道中对抽样指标公示的要求较高,注重各种抽样指标等调查过程数据的阐释。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和美国全国民意测验评议会建议或规定的民意调查精确新闻报道原则来看,其中牵涉到的抽样指标在数量上超过了三分之一,主要包括抽样总体、样本量、有效样本量、抽样误差。
可见,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符合国际上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要求。然而,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局限也较明显。比如由于媒体的人力、经费受限以及新闻对时效性要求等原因,媒体自己完成的社会调查通常存在样本量少、样本代表性不强、问题不够深入、无法解释公众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原因等问题。
被动型的精确新闻报道目前为大多数媒体所采用。媒体并不介入民调的执行过程,而是根据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商业调查公司等提供的民意调查结果,来撰写和解读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的特点是:消息源(即数据来源)丰富,但记者很难获知数据背后的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回收率、问卷内容、指标含义等信息,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会有信息缺失,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数据的错误解读。
2、语言通俗化
许多精确新闻报道,由于数据信息较多,所以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避免大量使用各种术语。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时,会向受众解释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该类报道通常会从个人入手去解释数据的含义和影响,用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事件做导语,然后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某个问题对一个人的影响折射出很多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多数人中的一个”的新闻写作技巧。
3、注重视觉的表现力
精确新闻报道将视觉审美艺术同量化、准确的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易于表现又具有戏剧化色彩的图形格式,使受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大的兴趣去理解新闻。数据制图将枯燥的数字、统计报表等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呈现出来,把数字转换成创意图表,激发读者直观的感受。
三、新闻专业本科生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考核、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检验标准,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明确了综合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和方法构成,要求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实绩分析、个别谈话和综合评价等具体方法进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
严格提名程序,扩大民主推荐。《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指出,选拔任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要求和程序,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为进一步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在全额定向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一定差额比例进行二次会议推荐。
民主测评主要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及领导干部德才表现。《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领导班子的民主测评,主要包括政治方向、精神面貌,贯彻科学发展观、执行民主集中制、驾驭全局、务实创新、选人用人、处理利益关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围绕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大局观念,工作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联系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的能力”、“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代价”、“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履行廉政职责,班子自律”等14个评价要点。
对于领导干部的民主测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按照“德、能、勤、绩、廉”设置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依法办事、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履行职责成效、解决复杂问题、基础建设,廉洁自律等方面。根据以上测评内容,设置了“理想信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政治纪律,理论素养”、“发展观、政绩观,创新意识”、“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分管工作完成情况,抓班子带队伍情况”、“遵守廉政规定,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与要求,接受监督,生活作风”等12个评价要点。
民意调查主要了解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和形象的社会评价。《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民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群众直接感受到的工作状态与成效,设置了“群众物质生活改善情况”、“依法办事、政务公开情况”、“公民道德教育情况”、“城乡扶贫济困情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情况”、“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等12个评价要点。
对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主要包括工作作风、履行职责、公众形象等内容,设置了“开拓创新与敬业精神”、“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情况”、“分管工作完成情况”、“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情况”、“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情况”、“道德品行”等6个评价要点。
《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要求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实绩分析,主要通过有关方面提供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和群众的评价意见,重点分析任期内的工作思路、工作投入和工作成效,以充分体现从实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具体包括上级统计部门综合提供的本地人均生产总值及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基础教育、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耕地等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评价意见,上级审计部门提供的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论和评价意见,还包括群众的评价。
个别谈话是深入了解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建设状况和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的重要途径。《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个别谈话的方法,要求分别不同情况确定谈话要点,提前发放谈话预告,提高谈话质量。对在现工作单位任职不满两年的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还可到其原工作单位采取个别谈话等方式进行延伸考察,同时引入考察组集体面谈的方式,增强了个别谈话的针对性和深入程度。
一、实施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条块结合、谁主管谁统计原则组织实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按照总体目标和阶段进度目标要求制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全县灾后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情况,重点反映城乡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设施重建、生产设施重建、城镇体系重建和生态体系重建工程(以下简称“六大工程”)进展情况。
二、实施范围
本方案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实施。
三、统计监测内容及要求
(一)统计监测内容
1.“六大工程”恢复重建情况。
2.灾后恢复重建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包括重建资金来源和使用项目的具体构成等情况。
3.人口与就业基本情况。包括各乡镇人口、户数、从业人员等基本情况。
4.对口援建省(市)援建情况。
5.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商贸、财政、金融等基本情况。
6.人民生活。包括城乡居民收支、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等基本情况。
7.社会发展。包括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医疗条件等基本情况。
8.社情民意调查测评情况。
9.其他。上述未列入的有关灾后恢复重建的基本情况。
(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由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投资统计监测、对口援建统计监测、经济社会恢复发展评价、社情民意调查测评等指标体系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报告组成。
(三)统计监测方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主要采用全面调查方法,辅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调查方式,以确保统计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监测报告结论的可靠性。
(四)统计监测要求。县级有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及时、准确填写报送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
四、组织保障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保障。根据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需要,设立*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统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统计局局长兼任,日常工作由县统计局负责。
县级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确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的具体工作。
(二)职责分工。县级有关部门要根据县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办公室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承担相应的灾后重建统计监测及资料报送工作。具体分工如下:
1.县统计局:负责全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统计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案、制度的制定,监测数据的审核汇总、分析评价以及业务指导)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社情民意调查测评等工作,并及时向县政府提供灾后重建统计监测情况的数据资料和监测报告。
2.县发改局:负责全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计划下达、资金落实等情况以及对口援建省(市)援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3.县经济局:负责全县工业企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4.县财政局:负责全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财政资金筹措和使用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5.县建设局:负责全县建设领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投资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6.县水务局:负责全县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7.县教育局:负责全县学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以及投入使用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8.县卫生局:负责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以及投入使用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9.县民政局:负责全县民政福利设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0.星明电力公司:负责全县电力生产经营设施设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监测和资料报送。
11.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就业局:负责全县地震灾后劳动就业、培训、社会养老保障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2.县公安局:负责全县城乡居民户数和人口变动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3.县林业和园林局:负责全县自然保护区、林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4.县交通局:负责全县交通设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5.县旅游局:负责全县旅游设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6.县农发局:负责全县贫困人口情况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17.人民银行*支行:负责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的统计和资料报送。
五、报送要求
关键词:死刑 民意 波动性 改革
死刑民意作为民众对于死刑的态度是死刑改革路上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同时从各个国家的死刑改革之路来看,死刑民意往往是死刑改革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但是死刑民意往往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要想有效率的引导民众正确看待死刑,帮助死刑改革就需要研究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本文将从四个最易影响死刑民意的因素来研究死刑民意的波动性。
一、死刑民意波动性的概念
“民意”即大多数民众对于所谓是对任何给定的客观事物、思想或人,都是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体系。 即民众对于某个特定对象的主流态度。对于死刑民意而言,就是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率。
而死刑民意的波动性就是死刑民意在受到自身认知和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死刑民意偏离了长久以来的死刑民意所呈现的比较稳定的死刑支持率,呈现出较为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当促使认知的外界条件消失或者外界环境恢复稳定之后,死刑民意又回归到了以前那种较为稳定死刑支持率上。这种死刑支持率的变化就是死刑民意的波动性。
二、死刑民意的波动性
1.死刑知识对于死刑民意的影响
死刑知识能够造成死刑民意的波动是毋庸置疑的。早在1972年审理福尔曼案时,马歇尔大法官就对于死刑知识能够造成死刑民意波动做出个一个经典论断——“如果公众了解足够多的有关死刑的信息,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大多数的民众会转而认为死刑是不道德的,因此是违宪的”。 这个论断被称之为“马歇尔假设”。这个假设后来被一些学者用于实证调查,以美国学者Bohm 主持的一项实证研究证实,在提供了向死刑民众提供了足够多的死刑知识后,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率会降低。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传授死刑知识,民众能够快速的认识到死刑是极其不人道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死刑知识的传播能够极大的激发出民众对于死刑犯的同情之心。民众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的层面出发,当民众认识到死刑残酷的一面之后,民众会意识到对于某些罪名的犯罪分子一律处以死刑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每个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不一样,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犯罪情节的犯罪分子也会存在某些犯人情有可原的情形。第二,通过传授死刑知识,民众对待死刑的态度会变得更加理性,由于死刑一旦执行就不在有改正的机会,当民众了解到死刑存在一定的错案率的时候,民众就会考虑到死刑是否都能够恰当的被适用。第三,死刑知识会让民众更加了解司法的实质,通过学习死刑知识,能够让民众认识到司法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神圣且复杂的事情,每个证据都会对案件的判决产生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死刑的适用更应当十分慎重,而不是简单通过片面的材料来作出判决。民众死刑知识的授予可以很快的扭转死刑在于民众中的支持度,因此加强民众对于死刑的认知可以对死刑改革起到很大帮助。但是由于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基于知识而非潜移默化的社会观念,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死刑民意也会随之反弹。
2.死刑替代刑对于死刑民意的影响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于2008年作出的关于我国死刑民意调查报告,在民众对死刑的态度的调查当中,有67.4%的我国民众支持保留死刑,其中有35.3%的民众认为死刑能够起到威慑效应达到降低犯罪的作用。而在是民众关于死刑替代刑的态度调查中,研究者设计的题目为“有学者主张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死刑,如用不可减刑、假释的无期徒刑代替死刑”,即绝对的终身监禁。由此可知死刑替代刑出现之后能够大幅度的降低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率,这正是死刑民意随着外界法律政策改变而做出的反应的结果,也是死刑民意波动性的一个体现。
笔者认为死刑替代刑能造成死刑民意波动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民众认为绝对的终身监禁能达到报复罪犯的目的,而更多的是出于民众自身“免于恐惧的需求”。一方面,民众认为死刑犯是极具危险性且是难以改变本性的,一旦死刑犯有机会返回社会时,将有非常大的可能再次带来伤及人性命的案件。民众的这种担心并非是毫无根据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尽管犯罪分子的犯罪人格和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存在多方面因素的,但是一旦形成这种犯罪动机或者人格后,将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根据2013年10月11日英国司法部公布的信息,英国的重复犯罪率达到了62.3%。 因此民众出于自身安全的顾虑会要求司法机关将犯有严重罪名的犯罪分子处以死刑,以期抵消掉这种恐惧。由于各国的自由刑的刑罚都有减刑的政策,因此民众并不能从自由刑中获得这种足够的安全感。但是绝对的终身监禁能够让死刑犯永久的与世隔绝,因此这种替代刑能够很好地满足民众对于“免除恐惧的需求”。另一方面,民众认为绝对的终身监禁也能具有足够大的威慑效应。在民众看来以永久的丧失自由的代价去换取某种犯罪所能临时带来的利益或者是不值得,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做这种交换的,因此同死刑一样,绝对的终身监禁也将是极其具有威慑效应的,它能起到与死刑相类似的威慑作用,降低犯罪率,同样可以满足民众“免于恐惧的需求”。
3.凶杀案件发生率对于死刑民意的影响
凶杀案件发生率也是极其容易影响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率的。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司法统计局公布的凶杀案发生率,40年代和50年代,美国的凶杀率为每10人中7.2起,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的凶杀率为每10万人中为5.5起 ,而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的凶杀率却高达每10万人中10.2起,进入到了21世纪,凶杀率再次回落到了8.1起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死刑支持率维持在60%左右,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民众的死刑支持率开始下降,直到70年代开始的两年,美国的死刑支持率下降到了45%左右,70年代中期又回归到了死刑稳定性所表现出的60%左右,但是到了美国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死刑的支持率陡然上升,在79%—80%这个较高的区间内滑行,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的死刑支持率回归到了死刑民意较为稳定的60%左右。
从上面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凶案件发生率和死刑支持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这说明死刑民意会随着社会治安的变化,尤其是凶杀案件数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凶杀案件发生率较为低时,民众对于社会治安感到较为满意,对于死刑的需求就会降低,从而表现出较低的死刑支持率;但是当凶杀案件发生率升高,民众对于社会治安充满了恐惧,迫切的希望能够迅速的回归比较正常的情况,基于“免于恐惧的需求”急切的期望死刑得到足够多的适用,以期发生威慑效应降低犯罪率。从这里看出,死刑民意的波动性在社会治安环境这个因素的影响下较为容易的体现出来。
4.具体个案对于死刑民意的影响
具体个案往往会引起民众对于受害者的同情心和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这种情绪上的传染将导致民众不再理性的看待死刑而是希望用最严厉的刑罚惩治罪犯,从而表现出死刑民意的波动性。例如在腾讯网作出的关于“药家鑫该不该被判死刑”这一投票调查中,一共有194,218人参与投票,支持药家鑫死刑的人有179,464,支持率达到了惊人的92.4%,远远偏离了我国历次死刑民意调查中得出的65%左右的民众支持死刑的结论。而在废除了死刑的澳大利亚,当民众知道巴黎地铁爆炸案中有88名澳大利亚人死于这起恐怖袭击之后,澳大利亚民众对于死刑的支持率大幅上升,要求恢复死刑的民众高达56%。而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支持死刑的民众通常只占有了25%左右。在2007年时,根据民意调查显示,澳大利亚的死刑支持率又回到了比较平稳的状态,即24.0%。 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了1971年法国监狱的“绑架人质事件”和 “李昌奎案”中。
从这些个案中可以看出,民众在受到个案影响的时候,较为容易丧失理性,从而引起死刑民意的波动。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群体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强大而且活跃,并且非常敏感。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事故,在他们的头脑中唤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同时,“群体是没有推理能力的,群体所接受的判断仅仅是强加给他们的判断,而绝不是经过讨论后得到采纳的判断。” 因此,当民众从媒体上得知犯罪分子残暴的行径和受害者极其家属遭遇到的痛苦之后,民众会受到受害者悲伤情绪的感染,仿佛这种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传统的“杀人偿命”的观念代替了理性的思考,进而仅仅在媒体的片面之词下宣判了犯罪分子的死刑。在这种个案影响下的死刑民意的波动变化得最为剧烈,这也看出死刑民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不是民众理性判断的结果。
三、总结
上文中分析了四个影响死刑民意最为明显的因素,从这些因素中可以看到死刑民意同其他民意一样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容易抛弃理性而受到感性认识的支配,尽管这种波动性在一定时期后又会恢复到较为稳定的平均值上,但是对于我国的立法者和政策制定机关而言,如何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死刑民意波动性的特点,将将民众引导到正确的死刑认知上,并推动死刑改革之路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英]罗吉尔·胡德:《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 周振杰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加]威廉·夏巴斯:《死刑与民意》, 赵秉志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3] 周国良:《死刑存废中民意与国家决策之关系》,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4] 崔敏:《死刑考论——历史、现实、未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