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美学特征

艺术美学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美学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美学特征

篇(1)

【关键词】电影艺术美学特征;传统文化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中,电影艺术的“美”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使观众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价值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要求和衡量电影艺术要用美学理论的标准来进行。电影理论全面、深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电影艺术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同时,电影艺术的美学还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研究电影艺术美学特征时要把这种思考方式牢牢掌握,进而提高受众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自觉性。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张艺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与民族传统美学的有机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电影艺术:电影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生活是由一个个社会现象组成的,生命的终极追求在于透过生活获得美的真谛,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表面现象去追求本质。电影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来传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本质和现象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成为电影艺术存在的现实依据。可见,电影艺术是电影与美学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电影有助于美学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发展;美学有助于电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画面与声音等现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的真正内涵。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物质载体,以拍摄电影为例,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像镜头来展现的。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镜头来反映生活,表现在银幕上则是欣赏者最直接的欣赏、审美对象。电影的一个镜头包括连续的一组画面,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摄,得到许多不同长度的镜头画面,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它们剪辑组合,并配以音响效果,影片即摄制完成。每个镜头的设计和创作都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镜头中所包括的各种因素,从画面构图、光线配置、色彩运用到人物表演、节奏处理、音响效果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使每个镜头在表现思想内容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摄影机的运动也同时实现了对镜头画面的自由驾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切实的论证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综合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深处,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专业的镜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叙事工具,利用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并融入经典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有序的叙事情节中,实现一种饱含民族情感的审美愉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

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观点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电影理论家们认为电影是无须界定的。可见,美学家对待审美现象和电影理论家对待电影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电影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时,电影受众的审美取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视觉呈现性的特点。因为电影总是用有视觉呈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谓视觉呈现性,指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能够被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凝炼而又独特,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个性。电影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点。比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热情奔放的感觉;黑色会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黑暗,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绝望;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经验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从而赋予了客观的色彩以情感的内涵。色彩强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为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电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现象的逼真,更指内在情感的逼真。有些电影过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节,意在模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但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实的。电影能否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归根结底取决于电影艺术家对待客观现实的根本态度。电影强调真实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的“假定性”。反而有时候还常常借助这种“假定性”,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一种审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再加上对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物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观众,更能感染和启迪观众,持续的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张力。张艺谋电影饱满的展示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这归结于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张艺谋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气质,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电影叙事语言等集中表现出来。张艺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不断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电影当中去。从他指导的电影《红高粱》可以明显看出,他在电影拍摄中通过一个个独特的镜头语言,凝练的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带给受众美的享受。另外,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美学符号化,并进行艺术放大和适度夸张,使电影画面所承载的叙事内涵不断加宽、加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艺术影响:民族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逐渐燎原,电影艺术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影片本身在获得受众的肯定时,能够把其最精华的美学思想也传达给受众并传扬下去。出彩的电影如何能在变幻多样的大环境下获得成功与肯定,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他的拍摄理念和制作原则依然深刻的体现在这部影片当中。张艺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探究,并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意象符号,将一部武侠片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将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张艺谋内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完美表达。张艺谋的电影美学思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当中,张艺谋展现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他的电影美学思想也通过色彩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电影《英雄》叙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时色彩也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泼墨般的大量运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不同的色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而且这些颜色都能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内在精神含义,这也显示出张艺谋对自然美学和中国禅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视觉的冲击是最强烈的,人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色彩对于刺激并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块的、夸张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一种大胆尝试。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发现,他运用色彩为电影带来了一种艺术美的叙事风格,为电影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为电影带来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和一种发现人、发掘人性的美。另外,张艺谋将武侠中的精神气度和神韵在影片中进行放大表现,使整个武打场面呈现出一种唯美和诗情画意,这深深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受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观众亲身体验,从影片营造的“现实生活”中观众能体悟到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张艺谋电影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姚晓蒙.电影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1.

篇(2)

自1949年开始,我国就开展了专门的音乐理论教育,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声乐艺术的风格主要受语音、语体、语境、语势、词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的语言特征,会促生不同风格的声乐。从实践经验来看,中国声乐界在民族声乐表演和研究上的理念、思维方式也是随着社会结构变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更多的人意识到,在民族声乐实践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声乐艺术研究视野,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概念,才能促进中国声乐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而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成功经验,为中国声乐界进行声乐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中国声乐界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美学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艺术研究由于认识偏颇无法消除,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界定不明确。尤其是在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后,中国声乐艺术风格的特殊性、复杂性日益凸显,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形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发觉民族声乐艺术内涵,为了更好地界定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声乐界强烈呼吁在回归传统艺术领域的基础上来实现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声乐界的积极倡导下,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将中西唱法结合起来起来之后,始终坚持走“民族唱法”道路,并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典型特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兼收并蓄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其艺术范畴也更加宽泛。

二、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

文化与艺术有着密切关联,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与它背后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也必然会受到音乐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因此,我们在看待民族声乐艺术时,也不应该将它与中国文化渊源和文化现状割裂开来。如今,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民族声乐艺术从创作到实践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是它也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那么,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是如何显现的呢,笔者在此进行了探究。

(一)母语背景的民族声乐

词曲相合是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主要特征,优美的曲调能够表情达意,生动的歌词则是彰显声乐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可以说,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语言和语言是相互浸化和溶解的。在汉语这一母语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在歌词构成上必须严格遵守汉语语种构词基础,并通过汉语语言语音声、韵、调构架艺术将词、乐结合起来,形成字、声、韵、腔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作品,如京剧。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上,创作者也要树立母语文化意识,并按照汉语语言结构特征进行歌词表达、旋律组合,无论是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还是现代民族声乐艺术,都要坚守这一艺术表现原则。同样,这也是界定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范畴的根本。

(二)具有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的声乐艺术

音乐风格是音乐的独特标签,它是人们从音乐内容、形式、表现和审美的角度对音乐面貌的综合评价。如果从风格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话,它会被划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是中华民族综合风格,下层的则是中华民族地方风格。其中,前者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后者中的影响,并反作用于后者。但是,整体来看,无论综合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还是地方风格的声乐艺术都是中华民族整体风格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民族声乐作品在兼具综合民族声乐风格的同时,还带有鲜明的地方分风格,如京剧。具体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受中国民族地方音乐或综合音乐风格因素(润腔、音色)影响而形成的演唱风格,如庄重的面部表情、舒展的肢体动作、自然的音色等,这种风格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族声乐特征。二是在创作上,作家在创作上借助传统音乐风格或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形成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如表现贵州侗族审美理想的新侗歌、歌颂长江、黄河的美声作品、带有地域特色的湖北小调等,因为风格独特,这种作品可以很容易与他国音乐艺术作品区别开来。

(三)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型审美标准为依据的声乐作品

创作审美是歌唱审美的基础,而创作审美又是通过演唱审美来完成的。观众的审美观会随着时间、文化环境迁移而变化,但是在特殊时期内他们的审美标准可能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此为基础,各种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许多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就是在观众的审美需求中寻找创作依据,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时代与风格演变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结合后形成的民族唱法,具有以“情”为核心、字正腔圆、审美取向明确等特点,在演绎这样的作品时,无论是歌唱者还是观众只有按照作品的审美标准、遵从其审美心理,才能深刻了解作品的声、腔、气、韵特点。

(四)复合型审美标准统一的民族

声乐艺术作品如今,我国民族声乐作品无论是从形式到内容都与传统声乐艺术作品有所不同,在多种文化的滋养下,它们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那种用传统眼光来看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做法已经严重落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在根源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了母语性、风格性、审美性相统一复合型的特点,其发展状况也更加复杂化。在民族声乐界,人们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看待民族声乐艺术的新表现,只有这样,民族声乐艺术才能兼具传统与现代风格,才能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艺术氛围中有更好的表现。

三、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特征

任何一种声乐艺术都有其特定的美学思想,民族声乐艺术也不例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进程中一直受到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熏陶,中国传统声乐美学根植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它主张运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艺术这一美的载体与现实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包含着诸多审美品格,并且深受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影响,其中,儒家的音乐思想以和、善为本,主张音乐应该有含蓄、简朴之美。音乐的美学态度是中正平和的,他们认为声乐在本质上应该与人心是心灵相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的是音乐的“乐而不,哀而不伤”。道家先师老子崇尚自然恬淡的音乐风格,庄子喜欢的音乐类型则是虚静恬淡的。整体来看,道家音乐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虚无和宁静,“大音希声”是他们所渴望达到的音乐思想境界。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是儒道音乐美学思想长期交融、斗争的结果,它具有以下特征:非常看重音乐与礼数、礼法的关系,视平和恬淡为最美,追求的是“中和”、“平淡”的美学境界;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以和谐的人机关系、统一的天人关系为思想根本;喜欢从哲学、文艺、伦理、政治方面来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思想论述。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同样具备以上特点。

(二)情感美学特征

情感和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很早之前,中国古代音乐专著《乐记》就指出:音乐是情绪、情感表现的艺术。它说:“任何音乐,都是由人心发出的。”这种论述与现代美学界、声乐界的论述有诸多吻合之处。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本质、实践规律、价值和功能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也会受到西方音乐思想的影响。这种声情、词情、曲情相结合的思想明显是受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声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这必然会使其美学思想更加现代化。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主张以情为声之本,以声为情之形,然后通过体验、内容的结合,配以生动的形体、面部语言来实现传情达意。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声乐艺术是诗、词、歌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情愫。演唱者只有掌握音乐演唱技巧,具有一定的声乐感情掌控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完美地演绎声乐作品。声乐界则认为,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曲情、声情和词情上,声乐作者通过词情赋予作品歌词以丰富的感情,借助旋律、节奏、曲式等曲情表达形式体现作品的情绪和情感,演唱者则在作品声情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声乐表演。

(三)古今中西结合的创新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原本就是人们创造性地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它同样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塑造,进而成为各种声乐艺术的综合体。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就带有鲜明的传统声乐艺术、现代声乐艺术相结合的特征,它在演唱方法和思想审美上也带有西洋声乐艺术与民族声乐艺术相互渗透、融合的特殊性。概括来说,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带有鲜明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导致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这一艺术特征的原因有: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字正腔圆、讲究韵味依旧是中国民族声乐在创作和形成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许多原汁原味的西洋声乐艺术作品开始大范围登陆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聪明好学的中国人在进行民族声乐艺术实践中,也会创造性地将西洋乐器、声乐创作手法、技术运用到民族声乐艺术中去,导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外来声乐艺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多种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发挥不同特色的美提供了条件。这种从他国优秀艺术作品中吸收营养、为我所用的创作手法,是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促使民族声乐艺术向国际声乐艺术审美进一步靠拢、结合。随着社会发展,文艺工作者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借鉴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以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科学发展与进步,丰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

(四)现代美学特征

篇(3)

    1声乐艺术美学概述

    (1)内涵。器乐和声乐是音乐作品的两大表现形式,音乐美学是美学和音乐学的交叉学科,音乐美学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对音乐作品中的哲学与美学问题进行思辨。声乐艺术美学是对声乐的审美价值以及审美规律进行研究,对声乐的曲情、声情和词情进行研究,综合把握声乐作品的美学理论,并用综合声乐美学理论来指导声乐艺术实践活动。

    (2)声乐艺术美学内容。声乐艺术不同于器乐艺术,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歌词方面,音乐、歌词和人声是声乐艺术的主要内容。首先是音乐,音乐是声乐的灵魂,声乐艺术的价值主要通过音乐的旋律、节拍、力度、节奏和调式来表现,音乐包括了合唱、独唱和重唱。音乐创作之时坚持着美学规则,通过对音乐旋律力度、节奏和速度的调节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审美效应。其次,歌词是声乐的内容,也是声乐与器乐的关键区别所在。歌词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迸发无穷的精神力量,音乐歌词可以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歌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明确的感受歌曲传达的精神内容,抒情性较为强烈的歌词还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声乐艺术中的歌词美学要通过歌唱来体现,实现歌词和歌声的转化。再次,人声是声乐的载体,人声包括了女声、男声、童声,人声组合形式包括了独唱、合唱和重唱。此外,伴唱也是声乐的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伴唱可以增加声乐艺术美感。

    2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审美比较

    (1)旋律。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是音乐作品的两种表现形式,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相同,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两者的区别。首先是旋律方面的差异,器乐艺术更具抽象性,声乐艺术主要通过歌词来表现,声乐创作者的创作范围也要受到歌词的限定,声乐创作要注重线条流动。而器乐创作的创作人更具有创作的广度和深度,器乐的创作乐思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歌词发生变化。

    (2)艺术创作。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的主要区别表现在歌词上。声乐艺术的词和曲更加具有独立性,声乐艺术既可以表现为一词多曲也可以表现为一曲多词,声乐艺术要处理好词曲之间的关系,它关系着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文化准备。而器乐创作主要是人们主观思想客观化的过程。此外,声乐和器乐在情感机制上也存在区别,声乐艺术主要是具体情感外化,而器乐艺术更具有抽象性。

    (3)审美环节。声乐艺术音响包括了音乐乐音音响和语音音响,两种音响的结合可以增加音乐艺术的魅力,取得良好的音响运动效果。器乐艺术主要是通过物体来表现,器乐音响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人声极限,人们很难理解器乐艺术的内涵。此外,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在脸部表情性以及口头性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声乐艺术需要人声现场表演,增加声乐的审美效果。

    3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体系,包括了声乐作品、声乐表演、声乐艺术和声乐评论等,中国的声乐艺术包括了民族声乐艺术和通俗声乐艺术,通俗声乐艺术更加的多样和个性,声乐艺术美学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美学思想,我国声乐艺术更具独特性。

    (1)声乐艺术作品美学特征。声乐艺术包括了文学部分和音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在分析声乐艺术作品美学特征的时候要重点的对声乐作品的词曲关系进行研究,不同艺术家对歌曲关系的观点是不同的。其实,歌词和旋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歌曲旋律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界定,在增加歌词语调感的同时提高旋律的优美度和朴实度,也就是说,歌词在声乐创作的过程中更具主导性,声乐艺术都是语调感和旋律感的最佳结合。

    (2)声乐创作的美学特征。声乐创作是将主观情感转化成客观现实的重要过程,声乐创造体现了情感的创造和流动,它包括了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相互渗透,但是声乐艺术创作并不是这两种语言的简单相加,声乐创作者需要巧妙处理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关系,声乐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创作者的音乐造诣和文学修养,它需要歌词作者和作曲者的共同合作。

    (3)声乐艺术表演美学特征。声乐艺术不仅是音乐创作的过程,还是音乐审美的过程,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是通过表演者来实现,而器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是通过音乐器具来实现,声乐和器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就决定了声乐艺术表演的有限性,声乐艺术表演需要表演者的歌唱技能,通过歌唱来表达歌曲传达的思想、情绪、情感和情景。声乐表演者要加强对声乐作品的认识,发现声乐作品中的内在联系,赋予声乐作品以完整性、凝聚力和历史感。

    (4)声乐艺术鉴赏和声乐艺术传播美学特征。首先是声乐艺术鉴赏美学特征,声乐艺术创作出来就是接受人们的评说和模仿,声乐鉴赏者包括了声乐票友和声乐爱好者,声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鉴赏者的接受和狂热模仿。其次,声乐艺术的传播加速了声乐艺术的大众化和普及性,声乐艺术比器乐艺术更具传播的广泛性,声乐作品中的语言文字会迅速的深入人心,丰富人们精神生活。

    4结语

    声乐艺术和器乐艺术是音乐作品的两大表现形式,声乐艺术包括了歌词、音乐和人声,声乐艺术是自成体系的美学体系,声乐表演者需要充分发挥声乐作品的美学品质和美学风格,而声乐作品的鉴赏者则要树立自身的声乐审美观,对声乐艺术进行美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吴婷.中国民族声乐中的音乐美学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1(01).

    [2] 杨菁,刘文静.声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篇(4)

【关键词】声乐 艺术美学 解析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43-01

一 声乐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在绚丽多彩的音乐世界,声乐是人类社会最早诞生的艺术。作为声乐艺术的歌唱自产生到今天应用声乐技巧的高度发挥,以及艺术表现形态的异彩纷呈,无论从最早原始歌唱的实用性到当今多层次、多结构广泛的审美的丰富性,声乐艺术始终都密切地伴随着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从铿锵豪迈的劳动号子到激越奔放的进行曲;从深情隽永的情歌到温柔优美的摇篮曲;从浩如烟海的民歌到万众一心的国歌……声乐以其独特的艺术美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声乐艺术美具有的永恒魅力,有它自身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美的构成因素与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美的创造系统。

声乐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到审美欣赏的过程。声乐艺术活动是创作作品演唱欣赏的一个审美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性和完整性是为了人们在这一艺术形态的审美中进行情感交流的艺术创造,它必须完整地构成一种艺术的信息传导系统,在信息的传导中来完成艺术审美的交流。声乐美学是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探析声乐艺术美学的核心问题,即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来认识声乐艺术的本质。从声乐艺术的具体存在对象中高度概括和抽象理性认识结论,从理论上来认识什么是声乐艺术,了解声乐艺术的构成方式与整体结构,声乐艺术综合性表现方式的特征,声乐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二 声乐艺术美的构成

声乐艺术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是按照一定的美的规律构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整体。在声乐美的总体构成中,蕴涵着美的各种因素,既具有综合体中的个体美,也具有将个体美融合为一体的综合美。声乐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声乐艺术的创造到审美欣赏的过程。

1.语言美

声乐美的创造,是以它对语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来体现它的艺术魅力的,凝练、质朴、形象、抒情、诗化的语言从各个角度和层面体现出了声乐语言的美,从而造就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诗化美的艺术语言效果,达到情境交融、引人入胜的审美意境。

2.旋律美

人们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魂,它是音乐语言的核心。声乐美的魅力主要取决于曲作的旋律美。曲作的旋律美是由音调美、节奏美和声美等构成。音调是构成曲作旋律美的基础,一部声乐作品的旋律美,必须首先具备一个可供旋律发展的基础音调。音调或是热情欢快,或是庄严雄伟,或是哀婉伤感等都是以情感基调作为作品曲调的表现形式。音调变化发展与调式特有的旋律发展手法的运用,才能塑造出完美的声乐形象。节奏是旋律的构成骨架,根据一定的节奏规律,音乐以长短、强弱、快慢的组织交替与变化,不仅体现出一定语言的自然节奏特征,更重要的是艺术的组织与发展节奏的音响表现,把长与短、强与弱、快与慢等按照时间与速度的不同特点,运用重复、对比、扩展、压缩等手法,创造丰富多彩的节奏序列,展示出千变万化的节奏形态,以特有的节奏美增强旋律美的艺术表现。

和声是丰富旋律表现的手段之一。在和声构成中有主调音乐或主旋律的基础音调,它在和声中发挥着主干、导向的功能,在音乐的发展中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和声的艺术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音响的构成中造成音响结构的组织性,而且在丰富旋律的调中显示出表现性。在声乐和声中,是以人声作为和声配置材料的。重唱、轮唱、合唱、领唱、独唱中的伴唱等多声部声乐形成,充分运用了声乐的和声艺术手段去塑造立体的声乐形象。声乐的音乐性不只是单声部的旋律表现,而且是随着和声技巧的艺术发挥体现出它丰富的情感魅力和声乐艺术表现力。

3.声腔美

声乐艺术的美最终是要通过演唱来体现的,演唱者的音质美是人声生理在构成中的艺术基础,它既有先天的本质,也有后天的训练,在达到一定声音创造基础的时候,才可能具备声腔美的表现手段。而字音美与行腔美也就为声乐艺术美的表现概括了演唱的基本规律与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展示它的魅力。首先,音质美是声腔美的造型基础。音质的美,首先以饱满的气息为基础,这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声音要圆润,腔要彻满,全在气息的运用与发挥。做到高音声不竭,低音声不虚,强而不喊,弱而不散,轻而不紧,沉而不闷,能够自如地控制音域中的高低强弱变化,增强发声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效果。人声的音质美构成了声乐美的发声造型的物质基础。其次,字音美中对“字”的表现在声乐美的艺术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字音美就是指语言,要求字音纯正清晰,使字音在行腔中变化自如,并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掌握与处理字的轻重强弱、高低抑扬、快慢顿挫等语气和语势,使字与声、情相结合,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再次,行腔美。要达到唱腔的圆润流畅与甜美悠扬,要求行腔时音调要准确、节奏要稳定、风格要鲜明、感情要纯真,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美学要求,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极富审美魅力的意识形态,千百年来紧密地伴随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它不仅是杰出的人类审美创造,更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摄影艺术;美学;内涵

每一件摄影作品,不论摄影师在拍摄之前是否找准角度、多次尝试,最后观者都会分析作品是否包含艺术美,即是否有美的图像和形式,给观赏者以美的感受,这是作品评价必须经历的过程。文章探讨的摄影艺术并不是指摄影的艺术形式,而是指艺术具有的本质与内涵。

一、摄影艺术美学的意识形态

摄影艺术的美学分析属于哲学,从中可以看出美学的意识形态和摄影作品的艺术内涵。摄影作品只有在第一时间让人产生视觉的美感,才能够给人以联想,使人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而摄影师在拍摄作品时需要不断推敲,才能更好地完成拍摄、达成目标。1.超前的思想意识每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美感。对摄影艺术美学的研究,是对客体的研究,运用哲学理论分析美学的特点,并用不同的方式让其具象化,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作品思想具有超前性是作品成功的前提。人的思想会从感性与客观两个方面发生多次转变,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就是由感性向客观的转化,要求摄影师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发现客观物体包含的美学价值,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自身的文化修养与超前意识把它呈现出来,创新作品的表现形式。2.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摄影艺术会把时间定格,用一张张具有美感的照片记录下来,给人们留下回忆。摄影的客体有三种,即物体、人物和景物,把这些景观呈现出来,需要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展示出这些客体的差异。摄影师要在脑中呈现出需要拍摄的客体画面,从审美的角度加以分析,根据客体的特征,结合个人的构思,在作品中加入感性与理性的因素并让其融合,提炼出作品的精华,展现出作品之美。3.意识形态的发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会展示出一个人思想的特点,艺术作品具有自身的创作规律,并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是人生活的环境,艺术家开展各项艺术活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融合新内容,使作品变得更加精练。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其创作也与摄影师所处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艺术家根据对社会的不同看法,在作品中彰显自己的意识,并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摄影艺术美学的内涵

摄影艺术美学的内涵是指摄影师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升华了客观事实,深化了艺术思想,摄影作品的内涵则是艺术品本身的审美价值。1.摄影师具有良好的美学修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艺术技能与文化修养相结合的产物,而艺术家美学修养的提升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一是生长环境,有的艺术家生活在江浙地区,那里风景秀丽,其心理也会随着环境变得柔和,其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情感更加细腻;如果艺术家生活在草原,其内心就会变得宽广,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生命活力。其二是社会环境,一旦社会环境出现很大的变化,人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此外,艺术家要想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还要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社会的发展,熟悉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寻找灵感,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发现生活中的美。2.摄影作品的内涵创作者的修养对作品有直接的影响,而作品内涵的延伸也会给创作者以新的灵感。作品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性格”,其包含两点,第一是作品的真实性,第二是个性。摄影创作者以客观事实为载体,结合自身的灵感,增强作品的个性,把创作思想附加到作品上,让其具有独特的内涵。

三、摄影艺术美学的表现

摄影艺术的美学在作品上的体现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意境、寓意和造型。首先,意境是创作者对客体事实的评价,有明显的主观倾向,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使其体会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有的创作者会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生活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思想,增加作品的内涵,让其更具个性。其次,艺术通过人的视觉向人们传递信息内容,摄影将拍摄内容变成一种可以直接观赏的物品,展示创作者的个性。而作品的寓意也会与时代特征结合,融合社会元素,升华创作者的情感。创作者在摄影中加入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独到的理解形成构思,延伸作品的意义,使观赏者产生共鸣,让其产生联想。最后,作品的造型会融合不同元素,如光线、光影和色调,它们共同构成作品的造型。摄影家会用这些元素体现出摄影艺术的美学。一幅作品的好坏,可以从光影、线条等内容分析出来。其中,光线是摄影必需的元素之一,光线的变化可以让作品呈现出明暗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结语

摄影艺术的美学研究可以从意识形态、内涵、表现三方面进行,让摄影作品具有超前的思想意识,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摄影师应当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丰富作品的内涵,使作品更具有个性,并融合不同的元素,最终将美轮美奂的造型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夏乾丰.论摄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1).

[2]李琴.摄影艺术的三重美学探析.理论与创作,2005(5).

篇(6)

关键词 科幻电影 艺术美 技术美

引言

环顾当今世界,电影已成为文化的一种传承及表达方式。科幻电影更是以其新奇的高科技技术和视觉盛宴吸引着全球观众的眼球。那么科幻电影中所传达的美学特征又是怎样呢?由此让我们通过技术美的角度来窥其一斑。

1、科幻电影是电影发展的一个分支

电影是门年轻的艺术,科幻电影更是电影中后期发展独立出来的一种文艺题材。科幻电影在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与―般的传统题材电影不同。科幻小说是西方近代文学的一种新体裁。它的情节不可能发生在人们已知的世界上,但它的基础是有关人类或宇宙起源的某种设想,有关科技领域的某种虚构出来的新发现。其特殊性在于它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并不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

技术美发展正是一个随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逐步发展的漫长过程,它不仅是某个时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和科技水准而能达到的技术表现,也是人类审美形态发展演变时在特定时期的自然表现。科幻电影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科幻电影中必然体现出技术美的特定因素。

2、什么是技术美

技术美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研究物质文化领域中有关审美形态和审美心理的美学,所以我们既要在精神世界研究美,也要在物质文化领域研究美学。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它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发展创造出的根据人们自己的目的而物化了的美。包括着形式美,艺术美的因素。它将人的整个生存状态与审美相联系。技术美侧重解决物与人的关系,首先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满足其实用功能,同时注重其美观。

3、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美与艺术美

3.1 电影的艺术美的体现

人类社会存在以来,艺术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来源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忽略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戏剧与电影在艺术领域中无疑是最生动和形象的。它们都是以活人再现活人,以社会的局部再现社会本质的艺术。有着其它艺术无法取代的社会地位和审美个性,艺术美在这两门艺术中的体现更为直接与活跃。电影中艺术美的体现,集中在导演以及演员通力合作,使电影剧情中的人物形象化,人物个性化的所体现出来的美。以及电影画面的构图美。电影整体基调的色彩美。除此之外,电影中的音乐,文字对白等等都构成了电影的艺术美。例如在《变形金刚》一片中女主角在郊游时修车的一个镜头,画面充满了暧昧的暖黄色基调。女主角的一个俯身动作充分的展现了女性优美的曲线。

3.2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美所体现出的艺术美

(1)技术美是在“高技术派”风格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目前所讨论的技术美实际已经大多特指设计流派中“高技术派”中所推崇的就技术而涉及美学的概念,以及对以后科技与生产痕迹在产品中的表现的追求。高技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这种美学直接反映了当时以机械为代表的技术特征。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还强烈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当今这个机械化时代,人类对机器的追求永无止境,无论是航空母舰。还是阿波罗飞船,每一种新式机器的诞生都承载着人类梦想的一次飞跃,而拥有拯救地球使命的变形金刚也正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对机器的一种极致化追求。尽管在此之前,它一直是以动画和玩具的小儿科形式存在的。变形金刚是属于工业文明辉煌的产物。单从《变形金刚》白勺科幻主角身上就充分体现了机械美,从车到人的变形过程就是遵从技术美的设计过程。

(2)技术美在电影中体现出的人性化及情感因素将冰冷的机械汽车变成有感情,有思维的机器人,这本身就是人性化,拟人化的塑造手段。这就像在产品设计中通过技术美,体现出的人机环境界面交互设计中的人性化的情感因素一样。《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的“变形金刚”有“霸天虎”队伍中的首领“威震天”及“旋风”、“毒蝎”、“迷乱”、“红蜘蛛”等。金刚战士“汽车人”队伍则有最具亲和力的“大黄蜂”、“爵士”、“铁皮”以及由捍马大吉普变成的“救护车”,当然还少不了首领擎天柱。他们一正一邪,都拥有着等同于人类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和道德,他们为保卫地球而战,这使得机器有了人性化,拉近了与人类交流的距离,使得在技术美的外形下还表现出人性化的情感因素。

4、技术美与艺术美是不可割裂的是相互联系的

技术美是人类活动的精神结晶。中国传统艺人有一句行话,叫“艺中有技,艺不同技”。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指出了艺术与技术的联系。绝大多数艺术,都有其技术支持。但是,仅仅具有技术也不是艺术:技术表现的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并构成了艺术中的“技术美”。

科幻电影作为艺术的技术品不是冷冰冰的、和人没有联系的存在的了,而是人的智慧、意志、力量、情感的结晶,充满了人的因素,带有浓烈的人性色彩。它是人类发展的历史记录,是社会进步的物证。因为有了技术美,艺术美才有了更广泛的表现领域,也使艺术美更具实用性,更贴近生活。所以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追求美的形式。

篇(7)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统艺术;美学;设计;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43-01

一、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美学对现代设计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一)传统艺术美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艺术美学与现代设计有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美学所推崇的审美观会在人们无意识中影响现代设计美学,与此同时,传统美学所具有的民族审美观也会受到现代设计美学的影响。比方说,当前广告的目的即:一目了然及简单明确,让人在短时间内明白广告所想宣传的事物。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广告设计者通常会选择突出重点,省去次要环节,将不同的时间及空间内发生的事情组合在一起进行广告的创造。借助构图总结、恰当夸张及鲜艳色彩等方式,以收获最佳的宣传效果。在当今视觉文化环境下,现代设计所使用的此类手法与传统艺术美学所推崇的“以少用多”的精简等审美观是殊途同归的。

(二)传统艺术美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后现代景观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被消除了。艺术不仅仅是高端社会人士才能“把玩之物”,它已然成为了大众化及民主化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布尔迪厄所研究的审美趣味里的反思趣味必须给感官趣味让步。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大众化及民主化的方式里也得到了彰显及强调,甚至变成了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总而言之,不管是安静地品味生活,抑或是动态的人际交往,传统艺术所具有的典雅古朴及韵味留香均时刻充斥于当今的视觉环境下。与此同时,传统艺术美学于此种环境下也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与及艺术感染力。

二、促进传统艺术美学在视觉环境中应用的措施

(一)树立人文生态的思想

人文生态理想必须创建于生命本身的前提之下。存在即生命的意义,生命则属于意义的集合体,而此种意义即人的生命于其生存环境下的整合存在,属于一种自然的、与身俱来的归属及拥有。然而事实上,此种意义的整合却被各种生存环境给隔开了,被各类观念掩盖了,被各类束缚抹杀了。

如果从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来说,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和当代科技的实际功能原本都应该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拥有,事实上,二者的疏离及割裂并非其原本的形态,而是社会进程中的偏失导致的,属于生命异化形态的表现。所以,人文生态思想所倡导的正是应从本质上改变此种现实的偏失。白南准先生如是说:科学技术议题并非创作另一个科学玩具,而是怎样让高速发展的科技及电子媒介人性化。迈克尔・海姆也表示:就实质上来说,VR的本质并非存在于技术里,而是存在于顶级的艺术里。VR所承诺的并非搜寻更好的真空吸尘器,抑或更让人喜爱的通讯工具,而是从本质上搜寻改变及拯救人类研究的某类实际意识。在人文生态思想的创建中,传统艺术美学便是永远可以流出活水的源头,它能够帮助视觉文化摆脱现有困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引入艺术批评精神

批评精神系艺术的根本特征,是它成就了艺术,艺术的创新及发展都必须依靠此种批评的物质。然而,鉴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艺术设计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尤其是在数字世界里,艺术所具有的批评精神正慢慢减弱,某些艺术甚至公然表现出了媚俗的特性。在媚俗被看成时尚,被视为艺术生产及传播信条的环境下,为了更好地确保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理应将艺术的批评精神恰当地引入视觉生存当中。时刻保持对视觉文化环境下传统艺术美学存在现状的思想警醒系将批评精神引入艺术的根本目的。此外,人们还必须用艺术的批评精神看待从不可见转变成可见的视觉构架及看和被看的结构形成过程。

(三)培养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是由戴伯斯在1969年提出的。对于视觉素养的含义,戴伯斯如是说:视觉素养即人借助观看并同时使用及概括其它感知经验而获得的视觉能力。事实上,视觉素养不但属于一种能力,同时还与视觉生存的意义及精神价值有着莫大的联系,甚至还牵涉到了视觉性的内置及视觉素养的归途等。

当人们在进行视觉素养的创建时,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视觉文化,还是后现代文化,它们均牵涉到了一个本土的文化语境及文化生存环境的问题。换句话说即:当我们对当前的文化生存展开解说及探索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自己所处的文化根脉,明确自己所处的文化土壤与文化环境,随后再进行视觉文化的探究。惟有如此,我们的探索才具有生命的根基及支持。也只有在此种情况下,传统艺术所推崇的精神才能得到较好地运用,传统艺术的土壤才能始终肥沃。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一种影响力特别大、影响范围非常广的文化,它对现代设计及人类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异常深远的影响。其所推崇的精神则属于一种生命的根植,属于一种生存的样态,更是一种对视觉文化环境影响至深的意识形态。因此当我们在进行视觉文化环境研究时,我们必须给予传统艺术美学应有的重视,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更具实用性,创新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