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活动培训

体育活动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活动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活动培训

篇(1)

关键词:民间体育 活动资源 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53-01

民间体育活动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将这一资源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来,不仅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表现,而且是现阶段学生发展的基本需要。体育教学中引进该活动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由此可见,本文探究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引入初中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 初中体育教学引进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必要性

1.1 教学现状

现如今,大部分初中院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体育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重视初中生体育技能的强化以及身体素质的增强。在已有的体育课程中,教师未能组织有效的体育活动,只是指导学生围绕操场跑圈,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初中生的体育学习感受,长此以往,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明显下降,进而不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良好发挥[1]。

1.2 意义分析

积极开发民间体育活动资源,这不仅是尊重人、理解人的重要体现,而且能够极大地U展体育活动空间、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学形象。将此资源引进体育教学中来,一方面,能够增加体育活动项目的数量,它在避免教学枯燥、丰富活动形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初中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同时,初中生能够丰富自身的体育知识储备,强化体育锻炼意识,进行形成健康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除此之外,此资源融合行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 初中体育教学引进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具体措施

2.1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体育教师作为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和应用的主体,在体育教学和活动资源中起着重要的连接纽带作用,要想实现良好的融合效果,首先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性培训,并建立全面的培训制度,促使教师在培训中,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培训时,主要针对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方式、目的、意义、原则以及策略等进行培训,为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应的培训方法,教师还可以参加讲座、培训班以及交流协会等。由于大多数初中体育教师来自体育院校,当时教师所在体育院校的民间体育课程数量较少、体系较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资源的开发。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还要完善体育院校民间体育的课程体系,协调专业课程结构,加大民间体育课程的比例,进而丰富初中生的课程选择机会,有利于教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体育人才。

2.2 增加体育设施的资金支持

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初中学校对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意识较淡薄,进而课程资源未能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并且对于已有的课程资源,其资源利用率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课程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得不到相应发挥。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要想改变上述现状,提高资源利用率,就要获得一定的政策、资金以及专业人士等方面的支持。其中,场地器材是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资源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场地器材数量较少,不能及时满足初中生的体育锻炼需要。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场地器材缺失这一现状,即可以动手实践简单性、易操作性场地器材,也可以加大资金投入,进而扩建体育场地,购买一定数量的体育器材,促进民间体育资源充分开发[2]。

2.3 科学、合理开发体育项目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年纪较轻,三观发展还尚未成熟,并且好奇心十分强烈,进而在进行体育项目开发时,要坚持易学性、有趣性等基本原则,这有利于调动初中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例如,羽毛球、踢毽子、跳大绳等集体性活动,同时,能够增进初中生间的友谊和协作配合意识。此外,体育项目进行开发时,不能盲目开发民间体育活动资源,而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地进行项目选取,确保所开发的体育项目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性作用,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例如,踩高跷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初中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有利于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初中生的身体素质。

2.4 充分发挥部门指导作用

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文件和政策条例,进而为初中体育教学引进体育项目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进而国家要适当扩大对资源开发的资金比例,增加体育项目的引进数量,促进教师实现真正的寓教于乐教学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鼓励相关团体和企业对此进行投资,进而提高民间体育项目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活动资源的利用价值[3]。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即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增加体育设施的资金支持、科学合理开发体育项目以及充分发挥部门指导作用等措施进行资源引进,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能够推动初中体育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宽国.民间体育活动资源引入初中体育教学浅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6:92-93.

篇(2)

2006年6月,我园申报的“幼儿园体育规范化研究”课题经政治部批准正式立项。此课题立足园本实际,通过深度挖掘我园教育资源,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设施设备、活动内容及方法指导策略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幼儿体育教育的新规范,使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需要、个体差异、活动兴趣与各类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起来,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安全、有效的体育活动,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体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思路是这样的:

一、专家引领,指导实验班教师的研究工作。

凭借专家的理论优势指导课题的实际操作者――教师――则是使课题顺利进行的重点之一。针对我园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先请相关专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班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育新理念讲座”,让教师们把新的理念贯穿课题的研究中、从新的角度审视课题的切入点:为了使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我们定期邀请专家对实验班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专家们与教师充分交流探讨,及时调整方案,鼓励教师们在研究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个性尝试。

二、相互渗透,把保健室和实验班的工作结合起来。

请保健医生对教师们的体育活动设计提出专业意见:例如,体育活动的强度是否适合小班幼儿;什么样的活动密度才能有效的对小肌肉群起到锻炼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肥胖幼儿应如何区别对待等。

三、家园携手,既培训教师也培训家长。

由于地处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大部分家长依然认为幼儿园就是小学教育的“预科班”,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应放在学习识字、数学和英语上。这种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观念曾经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拦路虎。各实验教师利用家长开放日和亲子园活动向家长们讲解课题内容,举办“您也应该了解幼儿教育新理念”的讲座,使家长们逐渐转变了观念,在相关的研究范围内,开始理解并能主动配合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

四、发扬特色,把军体活动和普通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鉴于我园是军队幼儿园特殊优势,实验班的教师们设计了一些富有军体特色的活动,如:小小工兵连、小小救援队、小小消防员、勇敢的小兵、军营小花等,面向中班和大班开展了军训,极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并且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方法是这样的:

1、把保健室和实验班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2、把专家指导和实验班教师的工作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3、把培训家长和培训教师结合起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幼儿园体育规范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1、探索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优时间安排和场地利用,逐步形成较规范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模式。

2、使幼儿形成可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指导下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

3、提高了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开发、运用新的体育活动模式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幼儿园、对参与科研的教师、还是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而言,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

对幼儿园而言,建立了园本体育活动教案集,成立了教师自制体育活动器械素材库(收集的废旧材料和已完成设计制作的体育活动器材)。

对教师来说,提高了教师对开展体育活动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的认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理论的应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全园100%的教师学会了使用国民体质监测量表;教师撰写的体育活动方面的论文多篇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

篇(3)

市人民政府

二、承办单位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区管委会,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市级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农工办,广电总台、日报社

三、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

四、主要活动

(一)中国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及系列活动

2014年4月20日,举办第九届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同时,借助马拉松的赛事品牌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健身和体育交流活动,重点是开展“让城市动起来”—城市跑不停系列活动,于春、夏、秋、冬四季在知名景区开展生态跑、欢乐跑、公益跑、亲密跑等系列活动。

(二)2014年全国百城千村健身气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动省启动仪式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部署,4月下旬在举办全省健身气功走进百城千村交流展示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市体育局、市健身气功协会、各健身气功站(点)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身气功演示交流、学习培训活动,宣传健身气功、普及健身功法。

(三)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

5月2日,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举行市第十三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暨市第十届老年人体育节开幕式。同时举行千人腰鼓演示活动、千人围棋赛等系列全民健身活动。

(四)体育惠民--市体育民生工程系列活动(宋夹城系列体育活动)

在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举办10-12个项次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群众基础好的体育赛事活动,通过全民健身融入到公园、绿地,赛事活动与优美环境相结合,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体育锻炼,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提升群众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五)体育“五进”系列活动

各级体育部门、体育社团以体育“五进”为抓手,深入乡镇、街道、机关、学校、企业开展适合不同人群,符合项目特点的赛事活动,为群众提供身边健身指导,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规模。市体育局在全民健身节期间,与市总工会、市级机关工委、市教育局、市各体育社团合作,开展共25项左右的体育活动(见附表2:体育“五进”系列活动)。

(六)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等10部委联合开展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育监测工作的要求,科学、合理制订方案,全面完成对宝应、高邮、仪征、江都、邗江、广陵等县(市、区)的10080个样本、每个样本27个身体形态指标的测试工作,确保采集的数据全部通过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验收。

(七)全民健身系列讲座、培训

深入学校、社区、乡村、机关、企业等,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健身锻炼培训,提供健身指导、宣传健身知识,努力提高体育人口占比。

(八)市第十届老年人体育节

坚持“安全第一,重在参与”的原则,动员城乡老年群众参加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包括:老年人健步走活动、老年人乒乓球比赛、柔力球骨干培训班和比赛、健身秧歌、健身球操骨干培训班和健身球操展示活动、老年人体育节闭幕演示大会。

(九)市直体育社团举办的常规赛事活动

市直33个体育社团,按照年度工作计划,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其中,市属各社团举办赛事活动不少于3项次,全年开展赛事活动数在100项次以上,有组织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达10万人以上。

篇(4)

关键词 学生体质 初中体育 课程改革 问责制

2001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体育课程也在此背景下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包括体育课程名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2年初,国家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该版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初中体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树立“健康第一”思想。

毫无疑问,初中体育课改的方向是正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体质发展的规律。但令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因为初中体育新课改的实施而得到根本扭转。2011年9月,体育总局公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调研结果虽然显示我国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仍存在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等情况。①2012年10月29日,在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式上,许多中学生仅仅绕着标准田径场行走一周,立正站立,参加完简短的开场仪式,就东倒西歪,瘫倒在地。②中小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学界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改进初中体育教学的三点具体建议。

1 建立行政问责制,确保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

多数学者都认为要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最关键的环节是抓好体育课质量,搞好校内外体育活动。③其中,保证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对于促进初中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却是最薄弱。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总理针对学生体质问题就曾明确要求,全日制在校学生每天应参加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体育活动。但正如2006年12月23日,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同志在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许多孩子在补习班、辅导班中疲于奔命,体育与健康被忽视。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没有真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只见升学率,不见近视眼,体育教师可有可无,体育设施缺乏投入,体育课程随意挤占,学校体育活动缺乏生机活力。”④

为了解决我国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都严重不足的问题,2011年7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必须把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并接受地方教育督导和社会监督,中小学如违反相关规定,将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被“一票否决”。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强调的力度越来越大,调子越来越高,但的确很难落实。究其原因,根子是在应试教育,在缺乏问责机制上面。对一名中学校长而言,抓好校园体育活动远不如抓学校的升学率来得直观和实惠。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终身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养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般不可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政绩。而升学率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声誉,关系到能否获得社会与家长的认可。因此,我们司空见惯的情况是,上面发了一些文件,各校做一些形式工程,并准备能应付检查的文件。

初中学生正好处于青春期前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身体与心智发育的阶段之一。为了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行政问责制,以确保足够的校园体育活动时间和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直接负责督促其所属部门和所管辖的初中学校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对于故意或者由于过失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要及时整改,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此外,鉴于初中校园体育活动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学校课外体育正常开展的重要原因,建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制定《中学校园体育活动安全条例》,明确规定事故预防、事故责任认定、事故处理办法、伤害赔偿和保险机制,以减少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2 加强在职培训,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

在各种影响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中,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一位理论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体育教师对于执行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和校内外体育活动能够起着十分关键的积极作用。

目前,无论是身体条件、体育知识和技能,还是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我国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十年前、二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达到了与时代和初中体育发展相适应的要求。

众所周知,体育与健康的理论基础包含了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从容自如。同时,随着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现代多媒体体育教学方法的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继续学习,才能及时准确地将各种体育信息、知识传播给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他们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使他们乐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

此外,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更要有职业理想和追求,要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热情地传播真理、勇敢地坚持真理,也是体育教师思想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应做到尊重学生、态度友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思想素养去影响学生,并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的内容,使学生选择和接触更多的体育项目,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育内容。

但由于初中体育处于一个比较边缘和尴尬的地位,体育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参加在职培训,有些学校的领导甚至还阻止体育教师进行继续学习。⑤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体育教师提升自己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强的积极性和可行性。

因此,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要制定规划,保证经费,尽量贴近体育教师的教学实际,保证培训质量,切实提升体育教师的执教能力,并对培训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考虑到各校的实际情况,培训的方式可以十分灵活,如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经验交流,组织观摩研讨和问题研讨与网络服务等。在培训中应注重运用理论与技能、实践与考察、对话与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学校体育的热点问题,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科知识、课堂及业余体育训练、有效的教学及训练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并在培训中让教师分享经验,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3 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积极配合

要想切实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光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真正做到全社会共同关注,家长积极配合。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初中学生获得更加充足的营养,加之不良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重和肥胖现象。近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肥胖率增长近50%,近视率从20%增长到31%。此外,独生子女政策虽然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但也容易使家长产生对孩子的溺爱。这些不良的因素相互作用,加剧对学生体质的不良影响。

篇(5)

中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现状 对策

学校体育是社会前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可以弥补体育课的不足,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内容。现从中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中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中职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他们还年轻,自身条件基本上能够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对健康意意识还不够了解,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薄弱。因此,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够明显,凭一时的兴趣和爱好,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较大,但他们充分利用的方式不一样,如上网、逛街、学习、体育活动等,这些都值得学校去深思的问题,但有些学生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更谈不上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在学校的一种锻炼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课外活动随意性比较大,那么能够在课外养成体育锻炼的学生太少,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2.体育场地器材及设施滞后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场地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善,器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场地、器材的设施的滞后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长期下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课外活动也没有安排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都是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形成一种自我锻炼习惯。

4.课外内容单一

就目前学校课外活动内容来看,还是传统模式,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提高,只有以篮球、羽毛球为主,好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对策

学校体育的目标及功能的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是要求学生参与和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要想改变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体制,必须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他们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打下基础。

1.管理模式

要想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它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集中有序,它有一定的松散性。因此,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辅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还要求学校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及学生会,在这种机制的协助配合下,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学校体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抓,加之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样学生会逐渐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参与意识并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组织体育竞赛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竞赛,通过竞赛模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更不愿意参加,因此学校必须要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改革,取消高难度、危险性大的项目,降低标准,放宽规则,把专一的活动项目改成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集体项目增多,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增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尽量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

3.培养体育骨干

加强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会及体育骨干的能力,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培训,给他们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及各种竞赛规则等,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热情,还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

4.检查评比制度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和评比制度,利用检查和评比制度等手段来促进各个院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学期体育部必须有一个体育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组织形式、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等,体育部将会根据制订的计划和安排进行检查和落实,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评比和公布,对成绩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进行宣传。

5.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而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健身和娱乐,因此在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也希望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就要求学校在器材和场地上有一定的改善,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锻炼,养成他们能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结论

1.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他们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2.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机制。

3.加强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器材和场地的设施,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4.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经常组织他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篇(6)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供求障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73-03

一、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供求障碍分析

(一)体育场地供给与社区体育场地需求特点不符合

体育场地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是开展体育指导服务的前提条件,体育场地得不到保障,体育指导服务就无从做起。通过社区群众参与健身活动调查情况发现,体育场地的缺乏制约了社区群众健身活动的参与。

1.体育场地分布与社区体育场地就近方便的要求不符合

深入调查发现,南京市体育场地主要局限在城市体育中心、体育场(馆)以及各类学校,这些场地的地域布局存在着很大偏差,很少一部分涉及社区内的体育场馆建设。而社区群众开展健身时主要集中在社区周边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附近的学校操场等离社区距离短、交通方便快捷的地方。

2.体育场地开放与社区体育场地公益性、低廉性的要求不符合

南京市大部分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或收取费用对外开放,各类体育场地向社会群众开放力度较小。众多学校出于安全管理上的难度以及教学上场地的冲突,多采取了不开放和部分开放的办法,社区群众在参与健身中受到很多局限。城市体育中心和各类体育场(馆)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属于商业营利性质。而社区群众健身活动的地点多集中在社区周边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等公益性或者低廉性的地方,很少社区居民选择在商业性健身房(俱乐部、中心)。

(二)日常性社区健身活动的经费供给的缺乏

调查发现,经费供给的缺乏严重影响着社区健身群众日常性体育活动的参与。同样,调查中发现,开展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经费的保障同样重要。在对南京市有关体育部门走访中了解到,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收益,涉及社区较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的经费可以向当地有关体育行政部门申请,一般来说,是给予支持的,而对于日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政府部门是不提供经费的。所以南京市社区活动点缺乏经费供给,只能以自筹经费的形式或者街道、居委提供的一小部分来支持开展社区体育活动。

(三)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现实需求相偏离

社会体育指导员担负着组织管理者和技能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他们是体育主管部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更是帮助健身群众“解疑释惑”的良师益友。调查发现,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存在着体育指导服务供给与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现实需要相脱离的障碍。

1.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中老年人偏多,年轻人偏少,指导能力有限。这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两类培训方式:一类是由行政指派的有固定工作的街道或居委的在职干部,他们有证书也有热心来指导体育工作,但是他们往往缺乏一定的体育特长,技术指导不够。另一类是体育院校的高校学生,学校为帮助学生就业,提供考证需要。他们是真正的技术指导型人员,但是他们往往只是为了证书而考证,或者是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少一部分真正投入到社区体育指导工作中去。这样由于培训体系的狭窄,不少有一定体育特长、真正在实际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人,却缺少进一步培训提高的学习途径。所以就出现了有证书的人不指导,指导的人没证书;有能力的不参与,能力差的勉强着上以及技术指导型人员不足的尴尬局面。

2.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行业组织缺乏管理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各体育社团、街道办事处共同配合实施的,这样在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管理过程中会出现漏洞,表面上看来许多管理机构都在负责,其实在真正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职责划分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部门在管理。大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停留在自由状态,导致社区活动点体育指导人员的不稳定以及指导服务质量的低下。

(四)体育指导服务方式存在弊端

1.有限的体育指导服务项目供给与社区群众对健身项目多样化选择之间的矛盾

开展体育活动项目种类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体育氛围的情况。南京市社区体育指导人员参与指导的项目大多以健身操类、民族传统项目和气功类项目为主,这些项目中的大多数对场地要求不高,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相对简单易学,在社区体育项目中容易开展。而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篮球、排球等大小球类项目技术性强,对于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还要受到场地、器材要求的限制,所以体育指导者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服务相对较少。而随着人们对体育意识的增强,社区健身群众参与健身项目的种类存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现状。这样有限的体育指导服务项目供给难以满足社区群众对健身项目多样化的需求。

2.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缺乏组织形式的引导

通过调查,当前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是个人自发组织成为体育指导人员和社区健身群众的主动参与。体育指导人员中以体育爱好者和离退休人员居多,他们多以自身的爱好和兴趣来参与体育指导工作,这样,指导组织形式呈现出个人性、自由的状态,组织松散。而社区的多数体育活动点都是由群众自发组织和自愿结合,他们选择就近比较方便的地方,对专业的要求也比较低。这种个人自发组织的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参与人群的增多,体育活动点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随意松散性的组织形式很难推动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体育指导的正常开展。调查中还发现,另一种组织形式是体协组织和街道居委会组织,这种组织形式,是以体协组织或街道居委会为单位,结合当地的体育传统特色为社区群众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服务,以及组织表演和比赛等,组织管理相对规范。这些组织中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资格大多数是国家认可的,科学指导了群众健身。目前,南京市群众体育协会涉及球类、游泳、健美类、户外运动类等多个类别。体协或街道体育组织的引导整合的作用,能将个人参与体育指导的形式引入系统的组织形式中去,这样才能满足日趋增多的健身参与者的需要,也才能促进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正规化。

(五)体育指导服务内容供给的有限性与社区群众对健身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社区体育服务的内容应该根据本地社区的人群

状况、当地体育消费情况等进行设置和变化。目前,社区体育日常指导内容仍局限于通过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和教学步骤来指导健身活动。体育指导人员的体育相关学科知识比较匮乏,很少能够在指导中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学科知识来引导健身者。这反映出社区体育指导服务内容的单一、枯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体育健身理念的增强,社区群众的体育指导需求越来越高。他们要求指导内容与健身、健心密切相关。所以体育指导服务内容的多元化才能适应社区群众对健身健康的需求。

二、城市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开发、整合、建设社区公益性、就近性体育场地

政府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各体育组织要加强与社区开发单位的协调配合,合理开发、整合、建设社区体育服务资源;提高学校、企业等单位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设施等资源的免费或低廉租用的开放力度,做好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的沟通、管理工作,使其能长期良性运作起来;同时规划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专项建设,在城市住宅小区标准化建设内容中合理设置社区体育场地,特别是增加居住区的体育设施规划内容,使居民能在居住区附近就近享有具有一定规模、条件较好、种类较多的社区体育设施,使居民除了享用规模较大的商业性城市体育活动中心,更能享用公益性、低廉性、就近性的社区体育服务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服务组织管理网络系统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登记、注册,储存体育活动点的信息资料等。通过网络及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有关体育活动信息;同时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也能更充分地掌握各活动点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情况,以便及时提供项目对口的体育指导人员,更好地指导、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社区体育活动应从多方面筹集经费

政府行政部门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帮助社区筹措体育活动经费。一是通过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定拨款,二是社区街道居委会的支持,三是拉动企业单位的赞助以及活动点成员自愿交纳一些活动经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政府行政部门要重视体育经费的管理和增加体育经费的投人,帮助协调多方筹集资金促进社区体育的广泛开展,鼓励和帮助社区体育组织通过有偿体育服务来维护自身利益并引导社区体育参与者自我投资的消费理念。活动点成员是活动点的主体,健身群众为了共同的健身目的自发主动地聚集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他们能自愿地缴纳活动费用,这为活动点开展正常活动打下了经费基础。因此,可以通过多元化筹集费用的方法来以解决群众体育活动点活动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大力培养社区群众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人口数量

通过社会体育指导人员的指导,引导社区健身群众不断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建立起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和自觉参与的意识,使社区群众都懂得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样就能有效地稳定现有的体育人口,并发展扩大社区群众的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

(五)建立体育指导服务的再培训机制,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

现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通过等级评定后就不再学习和再次培训,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特长项目不新颖、指导能力不足。相关部门应抓紧建立和完善“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进修制度或定期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也可以和体育院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体育专业的人才优势,定期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体育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加强体育指导人员的再培养,使体育指导人员不只是停留在辅导技术动作这一层面,还要不断总结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创造发明代表性强、参与面广、老少皆宜的体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满足社区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六)重视各类体协组织的建设工作,引导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正规化

在各种体育组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下,体育指导服务工作才能有序进行。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建设工作很重要。这些组织是社区体育指导服务的主体,即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不同的体育协会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体育传统特色,并且有较多的指导经验和较好的指导能力。建立和完善各类体育协会组织的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建立行业标准,进行系统管理相当重要,体育协会的规范发展才能更好地、有序地促进体育指导服务。

(七)扩大体育指导人员有关健身健康方面的知识面,力争体育指导服务的综合化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体育指导人员的任务不能停留在单一的动作技术指导上,要更多地从体育自然学科知识、运动医学、运动解剖和体育保健等知识方面进行综合指导。在培训时不仅要保证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同时增加与健身健康有关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体育指导人员成为具有多方面指导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体育指导人员不仅能从体育技术动作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指导,而且能从体育健康的角度,正确引导社区活动群众科学地健身。

参考文献:

[1]张宏伟,沈辉.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J].2009,(12).

[2]王晓云.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学纲,杨琬.对北京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9).

[4]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11).

篇(7)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实践1阳光体育开展实践

1.1指导思想及总体思路

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总体思路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突出一个中心”,即突出围绕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这一中心;第二,“构建两个体系”,即构建制度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包括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机构设立、责任划分和考评办法的制订,服务支持体系包括学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场地保障、建立体育教师指导队伍等;第三,“开辟三个渠道”,即发挥学校体育组织、学院组织和班级学生自我组织的多头组织作用,实现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工作重心下移,齐抓共管。

1.2目标机制

总体目标包括两个目标机制: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机制和校园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机制。

1.2.1体育课程目标机制

学校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开好体育课。体育课教会学生1~2项运动,并利用体育科考试促进学生课外努力锻炼科内所学的技能,达到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1.2.2校园体育活动目标机制

大力开展群众性校园体育活动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另一个目标机制。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以班级开展体育活动为重点,逐步形成“班级、年级、院级、校级”四级并举的课外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网络。

1.3管理服务体系

1.3.1管理机构设置

管理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服务的领导、组织、协调及实施的部门和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阳光体育运动管理服务体系中,管理机构发挥着主导作用,规章制度的制订、服务的提供和服务方式的确立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通过组织机构的组织、督导、协调、监控等环节来实现。

各管理机构职责分工如下: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副校长担任,成员由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校医院和体育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全校体育工作,并对各学院(部)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学生社团和体育协会作为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组织体系,负责开展专项阳光体育活动。体育部除了负责全校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以外,还专门为每个学院安排1~2名体育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协助各学院(部)阳光体育工作小组开展工作。各班级成立阳光体育运动工作小组。

1.3.2规章制度

相继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试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细则(试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班级比赛规程(试行)》《华南农业大学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考评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了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有序地开展。

1.3.3场地设施和经费支持

学校认真执行教育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2004]6号)文件要求,加快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科学配置体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场馆设施,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学校在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方面也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学校拟从学校的整体预算中拿出学费收入的1%作为体育经费。

1.3.4体育指导培训

体育培训指导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由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科学的体育锻炼理念、方法和手段以外,还专门指派部分体育教师到各个学院、班级进行体育活动的策划、组织管理、竞赛规则等内容的培训工作。

1.4活动开展形式及要求

1.4.1院校级别的活动

以群众性体育项目为依托,体育教学部负责组织校一级的体育赛事,如每年召开校田径运动会、参与人数较多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等。各学院负责开展各年级之间的体育活动,每学期开展1~2项体育活动。校学生体育协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的活动,如负责组织“阳光体育运动节”开展体育游戏、体育摄影等形式的活动,以阳光体育大联赛及体育节为载体,活跃校园体育氛围。

1.4.2班级间的活动

以班级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为引领,全面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挑选学生兴趣高、参与人数较多的9个运动项目作为班与班之间的比赛项目,每个班组成4~8个运动队,努力掀起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

1.5考评机制

为了强化监督考评机制,建立了阳光体育运动考评管理系统和考评体系,通过校园网实施考评资料的填报。考评系统包括了基本资料管理、活动管理、训练和比赛项目管理、比赛分值管理、投诉管理、积分排名统计、新闻管理、资料管理、日志管理、系统权限和系统配置等11个模块功能,管理员根据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所上传的活动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及时通报学院、班级开展体育活动情况。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实践述评

2.1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