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3 07:23: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篇(1)

相关热搜:医学护理  医学护理学习  医学护理专业

1.临床资料

本组232例,男162例,女70例,年龄60~92岁,平均68岁。其中乳腺癌31例,甲瘤36例,甲状腺癌12例,肝癌15例,胃癌21例,大肠癌36例,急性阑尾炎28例,腹股沟疝26例,大隐静脉曲张12例,其他病种15例。出现并发症16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8例,脑血管疾病1例,心血管疾病4例,尿路感染3例。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人到老年,不仅生理机能出现衰退,心理承受能力也存在很大程度的下降。精神健康网专家表示,老年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患上某种精神疾病。尤其是当老年人在生活中遇到较大的困难与挫折时,情绪反应往往较年轻人更为明显,也就更容易被精神疾病所困扰。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社会课题,心理健康不仅能够改善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还能减轻家庭以及社会负担,使老年人健康长寿。王霞告诉记者,除了定期为老年人做一些健康检查之外,还要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接触,及时地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最主要的是帮助老年人培养爱好,多一些户外活动。“要多搜集一些老年人年轻时代的爱好,帮助他们重拾爱好,认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人,重新建立朋友圈,避免产生孤独感。”王霞说,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就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

2.2加强基础护理:年老体弱或合并头晕、高血压等,自护能力下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跌跤,需要嘱患者在变动时要稳、慢、行动时要有人协助并安装夜间照明灯,走道中加装扶手等。因长期卧床易发生圧疮,需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勤洗澡、换内衣、剪指、趾甲等。经常变换和轻拍背部,促进疾病恢复。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重体力活动。但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可进行适量的轻体力活动或轻体力的工作。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扁桃体、牙龈炎等。如果发生感染可选用青霉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林可霉素治疗。房颤的患者不宜作剧烈活动。应定期门诊随访;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

2.3饮食护理:每天一碗稀软温热的粥,是老年朋友恢复胃肠功能的最好办法。煮粥多用糙米,少用精米,可以用大米、小米为主料,搭配薏米等杂粮。牛奶燕麦粥养胃和脾,适合早餐,小米粥暖胃安神,适合晚饭。细嚼慢咽最健康,对老人尤其如此。经过荤腥油腻折腾,胃非常疲惫,不宜让它再奋力研磨东西。慢慢吃,可以帮助牙齿细细研磨,舌头充分搅拌,与唾液混合,然后咽下。建议老人每餐时间掌握在30~40min。

篇(2)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而Barthel指数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

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ofDaily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

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self-care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论文关键词】住院患者护理工作分级护理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anisationsstandardsder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undspe-zielle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andSkillsFrameworkoutlinesfornursingposts[OL].[2008-01-06].http:.uk/agendaforchange.

篇(3)

Abstract:Population aging has coming to 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experts and scholars, the news media, and care ageing men had already put forward various cop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ut, in our special groups - the ageing population, the old man needs us more refined atten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do sex stro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关键词:老龄化 失能老人 社会保障

Key words:Aging disability old man social security

失能老人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上升而不断增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的未富先老的特殊性,失能老人的生活会在人力和经济上遇到困难。如何在我国还没有达到人口老龄的高峰时,提前规划、提前准备老龄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是我们经济部门、社会保障部门、人口部门、民政部门、社会团体的共同目标。若把失能老人的问题解决好,那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把社会老铃化问题解决了一多半。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

一、家庭生命周期

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 6个阶段。标志每一阶段的起始与结束的人口事件,如表所示。

失能老人一般生活在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后期和解体期。这也是家庭的衰老期。我们重点分析这一时期的家庭生命周期特性,为失能老人的生活从家庭层面上提供帮助。

一般家庭生命周期的空巢期是在最后一个孩子已离家或结婚成家,夫妻均退休,年龄大约在60岁以上开始,当夫妻只乘一方时空巢期结束。空巢期还可以70岁为界细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失能老人大都集中在空巢期后期。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最早出生的独生子女是在1980年出生的,他们离家或结婚是按25岁计算,那就是2005年。到他们的孩子离家或结婚时,那就是2030年,他们已50岁。他们的父母都已75岁以上了,步入了空巢期的后期,可能已有失能老人出现,需要他们在人力上给与支持。由于夫妻都是独生子女,若将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接到家中照顾,那就是将三个空巢家庭合并,2位50岁的在职人员照顾4位75岁以上老人其中有可能还有失能老人。这时家庭的人力资源就会失横,必须引进家庭以外社会人力资源来补充。

从现在到2030年,进入老年期的是1960年左右到1980年以前出生的,这期间国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家庭都会有2到4个子女甚至更多,他们步入老年初期也就是在70岁之前,还可以照顾已进入老年期后期有可能已出现失能的父母。2到4个甚至更多子女家庭来照顾双方的失能父母在人力上没有太大问题,他们的子女又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步入老年初期时他们的子女大都已成家,虽然要帮助子女带孙子,但是子女双方的父母都有能力带,也就是会出现四个老人帮着带一个孙子的局面,这时候若家庭中出现失能老人,家庭在人力上照顾是没有问题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到2030年前我国家庭中养老养小在人力上是不确少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期间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是可行的。但是到了2030年以后,独生子女步入50岁,他们的父母大都已70岁有可能还失能时,家庭的人力会出现严重不足。现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政策将无操作性。

二、 失能老人的涵义及现状

失能老人一般是指生活部分或全部失去自力能力的已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的不断衰老,75岁后基本上都会出现轻度失能,一些重的、难的日常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别人帮助。中度、重度失能大都是生病后的后遗症,中度一般是能下地活动,但日常生活都需要帮助;重度基本上已卧床不起,饮食起居都需要专人照顾。

失能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费和人力支持。经费是保证他们生活的基础,人力则是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目前失能老人大部分是1940年以前出生,有很多人没有退休金,生活费用靠子女提供。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很难有基本的生活保证。急需社会经济的支持。近期政府启动了全民社保和医保,使没有退休金的老人都得到了一点补助,缓解了一点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致使家庭人口减少,这就会造成失能老人的家庭人力支持彰显不足,这是需要人力市场等社会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来缓解的,失能老人照顾的人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解决失能老人照顾的基础。目前这一市场的不完善是不可能解决好失能老人的养老的。

三、失能老人的管理与服务

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近1000万的速度增加。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从现在9个人中有1个老人,发展到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且高龄化“空巢”化日益严重。全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测算,60岁及以上人口中残疾人数量比1987年时该年龄段增加了2365万,占全国残疾人总数新增量的75.5%,占到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度残疾的失能老人。也就是说在20个老人中就有3个以上的失能老人。其中:轻度的占近50%左右;中度的占20%左右,重度的30%左右。

我国的退休年龄相对国际上有些国家较低,退休人员中有年龄比较轻的身体还比较健康,若有养老金其生活质量还不错,因此,我们在人力物力还不充分的情况下要把重点放在失能老人的管理和服务上,这样我们才能最有效的解决我国的老铃问题,这也是老龄工作的重点。

1、建立基本战略和指导方针

我国已建立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对失能老人的社会保障有一定指导依据,但是,随着失能老人在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将失能老人做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独立立法,以便细化失能老人社会保障时,有据可依。

在进一步落实全民社保的基础上,对失能老人发放失能老人失能津贴,首先对老年人口中的6%的中、重度失能老人发放倾斜性差别化的护理津贴,把有限的财力放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为失能老人支付社会护理打好经济基础。

建立社会护理服务制度,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的护理,特别是针对中、重度残疾失能老人,要建立具体的可操做的社会护理服务机制,规范化其服务内容,提高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水平,不能以货币补贴代替护理服务,若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市场建设不完善,那么失能老人就是拿钱也是买不到护理。

2、建立多样性的失能老人护理形式

家庭护理:通过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分析,结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和未十年内我们以家庭护理失能老人在人力上是可行的,重点需要社会经济支持,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完善津补贴的发放。

家庭与社会护理相结合:有些家庭由于少子女或子女身体不好等各种原因可能需要请专业的护工帮助照顾失能老人。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大量的专业护理人员。

社会护理:无子女或子女无能力的家庭就需要社会护理,一般都是进养老院。这种方式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床位和护理人员,这些都需要经济支持和建设周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失能老人的保障主要是从经济、物资和人力三个方面解决,经济方面政府已经开始实行全民社保和医保,对重大疾病实行了补贴,这对失能老人有一定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老龄的加剧,这方面的补帖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养老院的建立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也可在商品房的建设中建一些老年公寓或政府从开发商手中回购一些适合失能老人居住的户型,配备各种失能老人需要的服务,以补贴价或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失能老人居住。在专业服务方面要从学校开始,扩大卫生学校的招生,设制相关的专业,医院设专门的失能老人护理专科,聘用这部份学生,再把这些学生派到各个养老社会服务单位,也就是劳务外派,形成良性的招生、学习、就业的环境。

失能老人的保障是多方位的,以上仅从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分析,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人文关怀方面、动员舆论关注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呼吁社会关心失能老人群体的生活处境,发动有爱心、有实力的企业家捐资建立专项基金,发动有爱心的年轻人成立志愿者队伍,用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耀 “老龄化趋势下的中国失能老人服务现状与对策 ” 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9.12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in literature research, to make a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to relevant indexes of pension services in Bengbu including bed supply situation,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personnel distribution and take an in-depth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follow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Bengbu government purchasing the pension service: the lack of purchasing power, the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 unbalanced distribu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 o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government to purchase pension services.

P键词: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机构养老

Key words: pension service;government purchase;institutional pension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8-0075-03

1 导言部分

1.1 选题的背景

在当今社会,老龄化是几乎世界各国都要面对的社会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将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数据显示,2012年蚌埠市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2.08%,远高于7%,人口老龄化严重。然而,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高龄、空巢、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持续快速增长的现状相伴随的,却是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低、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和保障及救助体系不完善以及高龄津贴和老年补贴还没有完全覆盖等等现实问题。进入21世纪后,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我国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发了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热潮,使养老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增多;2008年1月29日中央多部门联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味着国家将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加社区照料性社会老年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综上所述,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基本形成,这就是居家养老加社区照料型(家庭+社会型)服务模式,同时辅之以机构养老。

然而,我国社会化养老模式形成时间较短,养老服务仍存在不少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医疗康复、家政服务等方方面面,但目前关键的问题是建设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本文以蚌埠市作为标的,通过对蚌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当前蚌埠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期为蚌埠养老服务供给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内涵 “政府购买服务”起源于西方国家,指的是“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拿出经费,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行为中,作为出资方的政府是委托人,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接受政府付费或资助的各类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营利或非营利组织)是人,直接面向服务的需求者生产并提供公共服务;而享受这些公共服务的广大民众或某些特定群体依然是最终受益人。

1.2.2 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内涵 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对政府社会福利社会化理论的具体实践之一,其内涵与社会福利社会化具有一致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方式,整合包括政府、家庭、社区、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和资源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社会化发展。

1.3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

1.3.1 福利多元化理论 福利多元化理论认为提供福利的渠道应该是多元化的,国家不是福利的唯一提供者,其他社会主体如民间机构、家庭和志愿组织、个人等也可以向大众提供一定的福利服务,且不同主体所提供的服务具有不同特点,相互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养老服务是我国社会福利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福利多元化理论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决定了政府在养老服务中责任重大,一方面要起到主体作用,即直接向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对贫困老年人多给予照顾,另一方面要起到主导作用,既引导社会多种力量的投入,在政策上给予其他多元化主体扶持,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

1.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新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服务型政府转变职能的七大原则,具体包括: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责任并不是单一的;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

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中政府职能的转变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说明政府在职能转变不只是行使方式转变,还包括思想意识方面转变。政府应切实认识到自身责任,明确自身任务,采用合理的管理方式,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资料主要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以及《2013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以及各类网站提供的有关养老服务的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运作机制、相关探索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等,并根据所整理的资料,初步形成对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的认识。

2.2.2 比较分析法 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包括蚌埠市在内的若干个省内城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分析蚌埠市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2.3 指标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反映养老服务的供给状况,可以通过指标的横向对比发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因此,最终选取的指标包括以下3个:①指标1:养老机构床位供给状况,以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作为量化指标,反映养老服务的购买力度;②指标2:资源配置状况,以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年末在院人数总数/年末床位数总数)作为量化指标,反应养老供给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③指标3:养老机构职工人才分布状况,以蚌埠市各区县养老机构职工的学历结构(大学专科人数/年末职工人数,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数/年末职工人数)作为量化指标,反映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分布状况;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得到各指标数值,最后分别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所有工作均由笔者一人完成。

3 蚌埠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情况概述

3.1 相关文件的出台 为了应对蚌埠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态势。蚌埠市政府于2014年1月开始施行《蚌埠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办法》中指出到“十二五”末,全市要基本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新格局。《办法》第六条规定:建立贫困老年残疾人生活补助制度,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残疾老人生活补助为:市区每人每月80元,三县每人每月50元。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标准为:80-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300元,10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360元。

3.2 蚌埠市市区养老机构现状 截止到2013年10月份,蚌埠市市区现有养老机构30个,其中公办(含公办民营)2个,即市老人休养院和蚌山区护理院,床位200余张,入住满员;已经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民办老年公寓17个,总床位1460余张,平均入住率在60%以上;医疗机构创办1个,即市五院老年公寓,床位100张,入住满员;近郊农村敬老院10个,总床位900余张,平均入住率20%。据不完全统计,以上机构共计拥有床位2600多张,现入住老人1000余人。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撑起蚌埠市市区养老服务业的半边天。民办养老机构个数占养老机构总数57%,床位数1460张,占市区养老床位总数的56%;入住老人570多人,也占全部入住老人的50%以上。其中焕荣老年公寓是该市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民办老年公寓,目前已拥有焕荣本部和长青分部两处,共计240张床位,入住老人140余人。

此外,近年来因拆迁停办的养老机构共计4个,即禹会区老年公寓、颐乐园老年公寓、钓鱼台老年公寓和李楼乡敬老院;还有少数没有经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办老年公寓也在接待老人入住。与此同时,近两年关注蚌埠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各界(包括外地)投资意向也在逐年增加,投资人既有房地产开发商、民营企业,也有医疗机构和自然人。拟投资规模分别在2000万至5亿不等。

4 结果与分析

4.1 蚌埠市养老机构床位供给状况分析

本研究采用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作为衡量养老机构供给状况的量化指标,采用横向比较分析,即将蚌埠市养老机构床每千名老人床位数和省内其他城市(部分)及全省平均水平做对比,直观分析蚌埠市养老床位供给状况和购买力度,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在安徽省主要城市中,蚌埠市养老机构每千名老人床位数为25.41.仅次于芜湖市的26.08,高于其他大部分城市,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13)。因此整体来说,购买力度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床位供给状况良好。然而另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末,蚌埠市常驻人口老龄化比例已经高达16.7%(据2012年蚌埠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市区常驻人口按100万计,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接近17万。F有总床位2600余张,为千名老人15.3张。“十二五”末,以市区老年人18万计,按照省、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养老床位达到千分之四十的要求,蚌埠市市区应建成床位7200张,缺口达4600张。可见,从绝对水平考虑,蚌埠市政府在向社会组织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仍偏少,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还不够,应继续增设养老机构床位,进一步提高购买力度。

4.2 蚌埠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本研究采用养老机构年末平均入住率作为衡量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的量化指标,采用横向比较分析法,即将蚌埠市养老机构床2013年年末平均入住率和省内其他城市(部分)及全省平均水平做对比,分析蚌埠市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得到的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数据所示,蚌埠市养老机构年末平均入住率仅为69.04%,仅略高于芜湖市(64.15%)和马鞍山市(63.74%),低于合肥市(75.17%)和淮北市(87.31%),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33%)。这一数据表明,蚌埠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较低,闲置床位较多,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应加强对于养老机构的管理,完善督导与评估机制,提高平均入住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4.3 养老机构人才分布状况分析

本研究以蚌埠市各区县养老机构职工的学历结构(大学专科人数/年末职工人数,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数/年末职工人数)作为衡量养老机构职工专业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反映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和人才分布状况。得到的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分析表3和表4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蚌埠市各区县养老服务机构职工的学历结构差异较大,人才分布不均衡,尤其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怀远县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中,大学专科人数占比高达26.51%,大学本科及以上人数占比也有12.88%,而五河、固镇两县,共有36家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职工合计214人,却无一人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这就容易导致以下状况:部分地区养老服务人才供给充足甚至过剩,而有的地区却存在养老服务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样一种人力资源分配明显不合理的现状实际上不利于养老服务的长期发展,因此蚌埠市政府应尽快采取措施,合理分配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5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5.1 扩大购买范围,增加经费投入

充足的资金供应是贯彻落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的基本保障措施。政府必须结合政策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将购买养老服务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中,保证专款专用。在金融支持方面,支持社会养老机构利用有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产权明晰的房产等固定资产,在不溢价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优先办理抵押贷款等。支持社会养老机构以各种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对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诚信度高、偿债能力强的社会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金融机构将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和利息优惠,并参考当地财政水平及时做出调整,以确保政府够买养老服务的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之后还要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跟踪督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另外,要投入足够的资金科学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布局,按照“确保托底型、发展普惠型、支持高端型”的养老机构发展思路和“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医养结合、专业化运行”的模式,大力发展不同类型、功能、档次、形式的养老机构,对老人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全面负责。

5.2 完善督导与评估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政府可以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精诚合作,针对承担政府购买服务任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制定科学评估指标和标准。比如针对平均入住率,政府可以制定优秀、合格两个标准,根据不同等级落实相应的奖励措施,达不到评估标准的督促其整改。如果确系床位供给规模超过需求规模,可以考虑削减养老机构床位,如果是服务质量原因导致老年人不愿入住且整改无效的,可中止其承担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通过引入督导和评估机制,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减少公共资源的无谓浪费。

5.3 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养老护理人员不仅要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还要用自己掌握的护理知识为老人身体素质的日常检测、情绪管理等等全面负责,尤其要对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管理,定期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精神慰藉。因此,社会养老服务需要大批的、具有一定专业护理知识、专业护理技能和文化素质高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那么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就非常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应该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提高员工福利;二是健全护理人员培养机制,一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确保人才供需平衡;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尤其对于较为艰苦的区县,可以考虑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或是其他政策支持,以吸引高W历、高技能的人才加入。

参考文献:

[1]常晓丹.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大学,2016.

[2]倪东生,张艳芳.养老服务供求失衡背景下中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1):3-13.

篇(5)

开设在职短期康复护理培训班

每个临床护士都应掌握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方法以及基本的康复护理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系统的康复护理知识和技能,开展短期的康复护理培训十分必要。可根据医院工作的特点,并结合神经科、心血管科、骨科、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的需求,具有培训资历的学校可以利用康复护理的教学资源,举办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康复护理继续教育培训班,使临床护士掌握规范的康复护理技术、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及社区康复护理等知识与技能,并建立考核机制,与有关部门合作颁发专科护理证书。

护理专业学生的康复护理教育

康复护理教育要从学校护理专业教学开始,各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均应开设康复护理课程,并确立护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康复护理的专科地位,学校完成护理教育基本课程后,应进行康复专科护理知识学习,让广大护理专业学生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教育,为毕业后开展临床、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奠定基础。

1适当增加学时

康复护理学教学总学时应达到36学时,每周2学时,分18次完成,其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时间各占一半,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教学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在课时分配上应突出重点。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的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分配上应突出重点,让学生学完理论后可用此理论解释康复护理技能训练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采取示教、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角色模拟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实践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在每节理论学习后,安排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反复的现场演示以及分小组进行模拟训练,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践训练,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熟悉康复护理治疗技术,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达到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

3改革考核方法

采取“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课平时考核成绩+实践课期末考核成绩”的形式。理论考核:重点考核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课平时考核方式:阶段性复习考核、随堂抽查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实践课期末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康复护理基本技术及临床常见康复护理技能。

康复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护理专业教师

对新上岗及转岗的教师常规进行岗前培训,相关专业的理论培训和临床康复科室的进修均应达到6个月以上。上岗后仍应开展相关专业的继续教育,参加校外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不断增加和更新专业知识,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教学医院康复科参加临床工作,定期轮流到国内外领先医院进行参观、学习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康复护理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并且与各自从事的临床康复和教学工作的相关行业学会保持密切联系,以便掌握最新的专业动态,获取前沿学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安排资深老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承接科研课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替老教师在社会各级学术团体中的工作,扩大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实践中选拔和培养接班人。学校在经费使用上要做到科学合理,对不同的培养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对学科梯队建设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对既符合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需要,又属教师个人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学习、进修,培养费可由学校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重教学学术水平的提升,掌握系统的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康复护理教师教学水平:第一,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开展各种专业学习班、研讨班及技术培训班等,安排相关专业知识讲座及校外进修学习,及时更新知识。坚持教研室集体备课、定期开展教学讨论,重点讨论康复护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在全面领会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做好教案和备课笔记,促使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二,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在教学岗位上设置主讲教师、骨干教师岗位,增加教学课时酬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考核中对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论文与科研成果和论文同等对待等等,积极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在教学设施上改变以往以板书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课件。通过幻灯片、投影仪将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教学内容播放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学生的眼界。多媒体课件具有大容量、快节奏,形象生动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接受信息和教学双方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根据电教媒体的作用点,选择和设计练习,为学生提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多层次的形式不同的康复护理实践操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讲练结合。第四,做好教学评估;校领导及教务科教学督导员定期进行教学工作检查,向学生发放教学评价表,不定期上课堂听课,进行评教评学;教研室负责人到每位任课老师课堂上听课,从教案准备、教学态度、教学技术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教学水平;安排同学科老师之间定期进行教案诊断和课堂听课。从教法的角度,对教师准备的教案目标是否清晰具体、内容是否得当、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找差距,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同行评估与学生评估重在教学态度、教学技巧不同,教师同行评估的重点一般放在教师对本学科内容的掌握程度、掌握本学科最新知识的情况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等方面[6]。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材的基本构成包括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和注释,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业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7]。康复护理学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大纲及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在教材建设上主导思想是先解决教材的有无问题,再实现教材的优化配套。各类学校选用的教材内容应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的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老师把握授课深度、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另外,可由全国或各省大医院选派长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和护理教学的中青年护理专家编写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做到既要注重理论性,又要注重实用性;既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及康复护理技能考核,又可作为在校学生康复护理实践课考核标准。

篇(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养老设施将在未来成为遍及主要居住区的常见建筑类型,而且作为一种长期运行的较高能耗的综合类公共服务设施,养老设施必然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公共建筑的国家战略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推动包括养老设施在内的老年建筑向绿色节能方向转型,不但有助于让大量的微利型养老设施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而且更能为人住的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空间,同时为工作人员提供高效专业的工作空间。因此,在我国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下,发展“绿色”老年建筑将最终有助于起到减轻社会和国家养老负担的长远效果。

0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设施基础建设正处于不断加快的阶段。特别是2010年以来,我国养老设施建设量正在以每年超过30万床的速度迅速增加,截至2015年初,我国已建成养老床位约584万张。至2030年,按每干位60岁以上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计算,我国仍需建设496万张养老床位。除了养老设施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养老设施项目的建设规模也在普遍扩大,床位数超过300床的项目频繁出现。这些迹象意味着未来养老设施不但将成为遍及主要居住区的常见建筑类型之一,而且必然在实现绿色公共建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国策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然而,在目前我国养老设施项目的筹备和建设过程中,能够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养老建筑这一思路,并且认真落实建成的“绿色”老年建筑项目的数量屈指可数,这里面的原因值得反思。对此,本文认为有两点值得思考:第一,对我国养老设施为什么要提倡节能减排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认识不足,从而重视不够;第二,对如何用可以承受的物资和人力投入,达到理想的建筑节能效果这一问题研究不够,从而难以有的放矢。下文就这两点进行探讨。

1我国养老设施应向"绿色化”建

设方向转变的原因

在我国,目前典型的养老设施属于建筑运营能耗成本相对较高、节能减排空间较大的一类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引导非盈利、微盈利的养老服务这一朝阳产业,朝着“绿色建筑”方向转变,是实现该行业健康、成熟、有序发展的必然出路。

1.1我国养老设施普遍处于微盈利状态,建筑节能关乎生存

从能耗方面讲,一座典型的养老设施往往处于全天长年运行状态,除了提供住宿,还需提供各类生活、护理、娱乐等配套设施设备及日常服务。这就意味着一股养老设旋的单位能耗需求往往较大,一个典型北方养老院的建筑总能耗强度每年约t0250—350kW·h/m2。这一数字往往超过教育建筑、普通办公建筑、剧院建筑等公共建筑类型的平均建筑总能耗,而是接近普通旅馆建筑和一般医疗建筑等公认能耗较大的公共建筑类型的平均建筑总能耗。虽然在我国,养老设施(包括普通旅馆、医疗建筑等)建筑的平均总能耗强度往往低于如五星级宾馆、大型商业建筑、综合餐饮建筑等能耗值非常高(普遍突破每年500 kW·h/m2)的公共建筑类型。但是,由于养老设施本身属于非盈利或微盈利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其相对较高的日常能耗会对养老设施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明显的威胁。

我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节省日常运营开支关乎养老机构的生存。由于当前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城市老年人的平均收人水平并不高(1000—5000元/月),因此,许多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定的不敢过高,往往以维持经营、提高入住率为首要定价原则。从许多已知的案例看,一家养老机构常常在开业后的较长时期内(一般在5~10年)都会处于非盈利或微盈利状态。比如,北方某座规模为100床的中端老年护理院平均每月收入费用约为70万元(已住满,平均每位老人缴费约为每月7000元),而日常运营成本就达到了月均约40万元。这其中,约有16万用于发放雇员工资,18万用于支付房屋租赁费,还有约4万元(夏季)至6万元(冬季)用于支付包括水、电、燃气费在内的运行能耗费用。此外,再减去约10%的建筑折旧以及平均每月约有10万元的收入属于收回项目初期投资,该养老设施当前每月的实际平均纯利润仅有3~4万元,实属微利状态。

随着近些年能源费用不断攀升,许多养老机构的能耗投入比例随之逐渐提高。众多养老机构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能源压力,以致影响了正常营业。实地调研数据表明,一些北方养老院的能源费用支出至少达到总营业收入的10%~15%;多家养老院还表示能源及用水费用的支出已经占到非人力费用支出的50%左右。许多私人办养老院甚至由于交不起取暖费或买不起取暖燃料,不得不选择在冬季采暖季停止营业,将老人送回家过冬的窘境。

但是,在能耗费用节节攀升的背后,其实存在养老机构能耗浪费较大的问题,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的任务迫在眉睫。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养老设施仍维持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如未制定能耗标准、监管机制等),我国养老设施在实现节能减排的硬件方面普遍“先天不足”,而后期管理阶段也往往缺乏明确的有关节能减排的应对策略,养老院的运营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减低能耗和污染。因此,从现实层面讲,应当通过有效措施实现建筑节能,从而让养老机构尽量降低运营成本,帮助其增强市场竞争力,努力存活下去。

1.2我国各档次养老设施均具有较大的建筑节能潜力

经调查,我国很高比例的养老设施存在较大的节能空间。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被调研的中低端养老院主要以煤为燃料提供烹饪、取暖能源,但是设备能耗高、效率低,而且在运输、储存、使用中污染严重。此外,当前中高端养老设施所消耗最主要的资源是燃气、电力和水,特别是采暧、空调制冷、照明、生活热水对建筑节能影响巨大,因此有必要在这几方面进行重点优化。

现仍以上文某北方规模为100床的中端老年护理院为例,此机构以燃气为主要能源,建筑主体围护结构达到国家标准,但未采用太阳能热水器、高效节能窗等绿色建筑技术,因此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经计算,若通过更换节能灯、安装节水设备、提高窗户保温性能这三项节能改造,该机构可以降低每月能耗费用约1万元,从而提高年均利润12万元左右。单就采用节能灯这一项措施,每月就能节省约0.6万元的电费(将所有灯泡更换为LED节能灯),而且,此改造费用仅需约3万元,半年就可收回投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从这个典型案例反映出,对养老机构进行节能改造的需求不仅普遍,而且还需要充分考虑养老设施资金有限的现实状况,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节能环保效果。

2寻找遁合国情的养老设施“绿色化”发展道路

我国当代养老设施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国几类较早被实践的绿色公共建筑类型(如医院类、酒店类建筑)相比,我国的“绿色”老年建筑仍属相对空白的领域,相关规范政策仍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罕见。因此,多数建设方和运营方对如何合理控制养老项目的前期设备建设投人,以及如何减少后期运行能耗投入等方面普遍缺乏明确的策略和引导。

对此,在养老设施项目中考虑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时,首先应充分尊重我国养老设施目前非盈利、微盈利的服务状态(资金有限),和当前老年人普遍经济承受能力有限(未富先老),唯以为投资过高的绿色建筑买单的现实国情。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各地养老设施项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运营特点,以采用经济投入相对小、发展相对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为主要投资目标,从而以最小的投入,实现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环境舒适度的目的。

2.1提倡采用适合养老设施的绿色“适宜”技术,初步实现节能效果

考虑到目前的实际国情,我国的养老设施首先应做的是“节流”,即以节约日常用水、用电、用材等为主要技术手段,避免高耗能、高污染问题;其次才是“开源”,即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技术手段,追求“低碳、零碳”建筑。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在养老设施中合理采用绿色“适宜”技术,让老年建筑实现初步“绿色化”,不一定做到“零碳”这样的高标准,但至少应做到不浪费,就已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了。

所谓在养老设施中采用绿色“适宜”技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采用适用于当地老年人群和养老设施运营特点,具有较低的长期能耗和较低的短、长期经济投入的经过筛选的绿色建筑技术。对绿色“适宜”技术的筛选,可以考虑从政策性、技术性、经济性、社会性、节能环保性和习俗限制性6个方面对某绿色建筑技术用于某建筑类型的适用性进行科学辩证,根据其综合判断结果决定是否在项目建设中予以采纳的研究过程。

在筛选适合养老设施的绿色“适宜”技术时,应特别强调对技水性、经济性以及节能环保性这三大核心指标的考察(见表1)。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建设风险,降低投资门槛,应当强调优先考虑采纳技术应用成熟度相对高、建设投资相对小、回收周期相对短、适合老年人身心特征的绿色技术;其次考虑新型的、投资较大的、回收周期较长的绿色技术。如果以此作为标准进行理论判断和筛选,则可以初步提出 套适合当前我国养老设施的绿色“适宜”技术(见表2)。从中可以看出,初步实现养老设施的“绿色化”并不总是意味着必须与最高新的技术相结合,而是充分运用现有的许多较为成熟的建筑主动节能技术(如节能灯具、外窗遮阳、节能窗等),以及被动节能技术(低技木策略,如合理优化建筑布局,提高通风和采光效果等),同样能实现良好的节能效果。

同时,有些技术的节能效果虽然不一定明显,但是能够显著提高人体热舒适度,如辐射热地暧、自然通风技术等,也被认为是尤为适合在养老设施中采纳的技术,因而被列举出来。这主要是针对我国传统养老院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比如,相比传统养老院中采用的暖气片取暖方式或部分沿袭宾馆建筑采用空调采暧方式,地暧采暖系统具有不占空间、无卫生死角、空气加热均匀等更加出色的采暖特性,同时避免了空调采暧的空气干燥和“头热脚冷”等人体不舒适问题。又如,我国老年人其实非常注重室内通风,但是我国传统养老院往往采用内走廊式建筑布局。这种建筑的走廊往往较长,同时两边满布居室房间,并未在走廊两侧间隔性留出可随时开启的通风窗。这种设计常常造成内走廊通风不良、空气污浊等问题,不但影响老年人和员工的身心健康,而且往往给来访者留下不良印象。因此,特别将优化养老设施的自然通风设计这一重要的被动节能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适宜”技水专门提出,以此希望引起重视。

2.2在时机成熟时尝试低碳型创新“绿色”养老设施

从近十几年的西方经验来看,对于有条件投资绿色新科技和绿色化技水的老年建筑项目来说,其所面临的节能增效、降低运营成本的要求,更可以通过整合新科技、新技术的方式,实现有效节能、高效管理的目标。合理利用节能“低碳”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适老建筑的长期资源投入,还可以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更易于控制的室内外环境。比如,通过采用无毒低挥发性建筑材料,结合当地光、热、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资源制造建筑能源(如采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措施建造的养老设施,不但能为老年居民和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稳定的日常生活环境,更能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具有绿色生活价值理念的退休居住环境。图1为美国首先达到LEED“零碳”标准的“绿色老年住宅”项目——帕萨诺绿色老年社区。

不过,为了达到更高的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目标,绿色“低碳”老年建筑不得不在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若想推动绿色“低碳”老年建筑的发展,则一定要考虑这种“低碳”老年建筑是否与项目地区的经济条件及老人收入水平相适应,是否与可品的工艺及水平相吻合,是否与当地的项目建设及管理规范相协调。总之,应尽量避免以单纯追求时髦和卖点而建设过高标准、过高投入的绿色老年建筑。

因此,对现阶段我国老年建筑实践项目来说,建议在各方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尝试开发低碳、零碳、环保的创新“绿色”养老设施。这将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不但会对该行业的精细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更能带来长远的社会教育意义。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养老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快,对城市能源消耗和人居环境建设问题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抓住目前我国老年建筑总量快速提升的时期,植入绿色化理念,让其在全生命周期内尽量降低日常能耗及维护费用,达到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接近这样一个长远目标,就要注意以下两项:首先,在新建、改建项目中提倡采用适合养老设施的绿色“适宜”技术,初步实现节能效果;其次,在条件成熟的项目中可开始尝试建设低碳型创新“绿色”养老设施。应当相信,推动养老设施及适老建筑向绿色节能方向转型,将对国家、投资运营单位和人住人员等产生积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起到减轻社会和国家养老负担的长远效果。

参考文献:

[1]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 2015

[2]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27.5张[R/OL].2015-04-29[2015-06-10].cFuna news.com/gn/201 5/04-29/7242582.shtml.

[3]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 92-95

[4]加雨灵,王雅捷公共建筑能耗及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2013

[5]魏庆芃,王鑫,肖贺,等中国公共建筑能耗现状和特点Ul建设科技,2009(8): 38-43

[6]吴玉韶,郭平2010年中国城,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4

[7] Simon Cuy, Steven A Moore.Sustainable architectures: critical explorations ofgreen

篇(7)

都市老年及高龄老年人增加所带来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的负担,会使我们真正感到老龄问题的压力。针对该问题,不少学者都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中国人口学会委员王涤指出,老年人的供养方式必须向“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的方向发展嘲。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范认为,解决老龄化的根本出路是“进一步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构建符合实际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加快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等等御。

走社会养老、社区服务的道路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目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体制尚未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城市社区及其社区服务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老年收养性覆盖率只有78%。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大部分靠低保救助,只有l3%由福利机构收养。全国约有l4OO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100万多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但当前也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此外,社区的养老助老服务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1:3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服务意识差。

二是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如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而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又相当低。

三是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一线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2社区老年工作的重点

在建立和完善养老体制的过程中,我们须从国情出发,采取少投入、易实施、见成效的对策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尊老、敬老、爱老传统的社会,又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都市养老方面,我们应根据国情和社会传统美德来解决都市老龄化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所以老年社会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与家庭合作,共同解决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这三个养老的基本方面。

(1)经济赡养:以家庭为主体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不可能靠国家承担庞大的养老支出费用。而民政部门办的养老院、敬老院等福利事业只是社会养老的很小一部分,属于济贫范围,是为了解决那些没有经济来源、无子女的孤寡老人的生存问题。现今都市的老人大多有就业子女、有住房,甚至有自己的离退金和退休保险金,所以家庭作为赡养老人的经济主体,不仅符合实际国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优秀传统。

(2)生活照料:由家庭过渡到社区未来都市人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讲效率、讲竞争的社会里要为自l己的发展去奋斗.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与子女,很难负担好4个老人的生活照料。因此,老人的日常生活料理将要由依靠儿孙转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比家庭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譬如:在文化活动方面,可以每季度组织一次生日会,定期开展戏曲欣赏会,可以建立阅览室,组织文化交流、旅游、郊游等活动;在保健方面,设置健身场地,组织健身活动;组织体检,开展保健意识、保健知识宣传教育,进行保健指导、老年疾病预防等。在特殊护理方面,可以为残疾人、重病人或临终老人提供家庭医务护理。此外,如果社区发展足够成熟或是条件允许.还可以向本区老人提供再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服务.为丧偶离异老人解决配偶问题,安排老人后事等服务。

(3)精神慰藉:以家庭为主,社区起协调和指导作用人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需要与社会和家人进行感情、信息的交流,这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因此他不能离开家庭。也不能离开社会。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落叶归根和尽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的普遍愿望。因为只有通过家人的相互关怀与支持,和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才能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但是居家养老愿望的实现,在现实情况下,要借助于社区助老服务。

第一,社区要协助子女建立“孝”的新观念。孝顺父母在未来都市里主要不是体现在生活料理上,也不仅仅是买点好吃的、好穿的送去,而是体现在感情的沟通与交流、心灵的慰藉、代差情趣等方面。子女对长辈“尽孝”的“精神慰藉”是其他任何人不能取代的,社区可以起一个外部的推动和协调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1)通过在社区内派发小册子和传单.或举办有奖问答,或播放免费的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方式,让社区居民了解在新时代下何为“孝”;2)深入相关的家庭,与子女和老人双方对话,了解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并作好记录;3)根据调查记录,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孝工作。譬如在子女工作繁忙时,代子女送上吃穿用品;给子女打电话,提醒老人的生日或某些节日即将到来;定期提醒子女老人需要其嘘寒问暖,特别提醒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

第二,社区要指导家庭保持老人的自决能力。要保证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就不能忽视老人的自决能力。社会损害理论认为,有时老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吼。例如,一位因丧偶心情痛苦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处处替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让老人觉得自己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许多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会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因此在工作中,应与家庭取得共识,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老年人产生自我否定性认识的语言,应让老人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轻易剥夺老年人自我计划、自我决定的权利,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3结束语

建立“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和自养为辅”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制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现在的起步阶段,社区老年服务要与家庭密切配合,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并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