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管理机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
1前言
科技需要不断地创新,我国的发展和富强必须通过创新来不断实现。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以来,高校占据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地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不断创新对高效的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与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首批入选名单,被选中的高校把培养人才、科研、学科等方面的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不断转变高校的创新机制并且不断深化高校的改革制度。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制定并实施高校科技发展规划的关键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科研,从而影响高校的综合实力。
2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
2.1缺乏完善的资源共享体质
通过高校与高校、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实现高效在发展中的协同创新和科研资源与成果的共享,避免浪费。目前,我国的科研力量存在较为分散的形象,各个科研部门分别为了自己的成果而科研创新,因此无法组成掌握核心科技的团队。当遇到国家重大创新课题时,各个科研机构无法共同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相互分享并共同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资源造成浪费。由于高校、企业、科研院校之间各自研发创新,各个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的脚步因此缓慢下来。
2.2缺乏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科研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呈现出科研成果,而是需要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所需要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价值。但是,我国的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和途径,从而导致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科技生产力。
2.3缺乏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长久以来,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大多议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给我国的科研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目前实行的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大部分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科研项目的申请与教师的自身利益有关,很多高校教师为了为参与科研,却没有在意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只局限于,而对于工学研究来说,很多科研成果可以以专利和成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3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改革的必要性
3.1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
人才的培养是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这其中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主体作用的体现。完善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可以为教师队伍提供较好的服务保证,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保证。对于高校的高素质、高学平的教师来说,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可以促使教师较好的培养学生,除此之外,为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场所,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完善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可以为高校教师提供更好的科研保障,使教师将理论知识更多的转化为科技力量,进而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总而言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能够为高校留住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提供重要保证。完善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可以使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提供更多的支持。
3.2创新要素有效汇聚的途径
在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改革能将创新要素有效汇聚起来。协同创新的科研管理机制可以使各个团队共同合作,充分结合个体的优点,规避缺点,从而发挥整个团队的最大力量,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同时,团队和个体之间相互作用,高水平的创新团体也要求个体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从而有效地汇聚时间、成本等创新要素。在高科技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的今天,实现突破性创新越来越困难,只是依靠单独的科研场所或者企业和高校很难解决难题,因此更加需要完善协同创新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可以为高校、企业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将重大项目的的研究小节进行有效划分,在有效节约资源的同时及时与团队的其他人共享资源和科研成果,进而积累创新经验,提高重大课题的创新效率。
4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
4.1建设全新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科研工作的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但是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仍然停留在过去,使得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变慢。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科研工作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同时增加对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而提升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应当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高校的创新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创新性。最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为科研工作者建立完善的科研资料数据库,为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
4.2有效的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我国普遍存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面对并且解决这一问题。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建立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在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科研资源的同时加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成立专业化的科研机构,作为科研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市场和资金提供服务。
4.3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保证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必须首先完善体制。对于应用型的工学科研成果,不应该仅仅以论文为考核手段,可以把科研成果的产品创造的市场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手段,将考核的重心放在科研项目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大小上。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赏罚分明的工作制度。大部分的高校科研管理的评价体系都不完善,因此有很多教师在获得科研项目之后并没有真正的对学术方面的探索,通常只是象征性的写了几篇论文,在最后的项目评审中却依然获得通过,这暴露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及时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洋.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1):124~125.
[2]刘晓艳,安宁,张银玲等.协同创新视角下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3(8):21~24.
[3]邹丽阳.基于人本化理念的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8):29~30.
[关键词]安全信息;类型;管理机制;策略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对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安全信息概述
安全信息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与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其包括警示信息、上级命令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地。高校学生与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有深度,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火灾、学生跳楼、学生自杀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为涉事学校与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与损失,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目前高校师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安全信息的基本类型
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主要指安全信息管理部门采用多种途径对高校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其主要包括决策指令型、状态型、棘手型、反馈型四种类型。
(一)决策指令型
决策指令型安全信息是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主管部门,涉及到与高校安全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规范以及会议精神等。此类信息由政府部门或高校主管部门负责传递,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且具有强制性,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指导要求落实工作,并接受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核查。高校领导以及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并落实到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状态型
状态型安全信息是指发生于高校内部或社会中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比较敏感的话题,它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能直接体现最初状态。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这类安全信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效,将很有可能成为无用信息。状态型安全信息能够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鲜明的呈现,并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对高校的安全及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安全信息管理部门要对状态型安全信息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状态型安全信息,将其及时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三)棘手型
棘手型安全信息多是在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产生的,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难题,不仅涉及到教学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而且包括了教职工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如学校的食堂安全问题、学生的住宿问题以及各项活动安排等,这些问题与师生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每天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好棘手型安全信息问题,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四)反馈型
反馈型安全信息主要指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或社会中过于敏感话题的态度与看法,这些信息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长期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师生的安全,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门要对反馈型信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获取有效的安全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总结,为学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使安全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正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平台逐步趋于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从当前的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来看,我国高校安全信息资源流程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从信息的获取到存储再到信息的有效利用,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安全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缺乏
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师生的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着信息收集与整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全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例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在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甚至导致整个决策方案出现失误。部分高校尽管建立了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然而对安全信息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降低了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信息交流不畅
高校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需要完善的系统化流程作为支撑,这是高校安全信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并未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各类安全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处理,这就使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其在安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是安全信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安全信息获取途径、安全信息存储条件、安全信息沟通反馈、安全信息有效利用等。
(一)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
作为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首要环节,安全信息的获取不仅是安全信息管理的必要基础,而且是信息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首先,学校安全部门要针对安全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选出合适的信息收集人员,收集安全信息主要涉及到学校后勤部门、学生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安全管理部门,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另外,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问题交流平台,并设定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这些安全信息以及师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收集,对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分析,认真解决与师生利益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
(二)安全信息的存储机制
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安全信息存储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将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才能够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收集,而且要强调对信息的存储与科学利用,在安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高校安全管理机构能够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另外,要建立安全信息数据库。通常情况下,在收集安全信息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渠道,这些安全信息相对零散,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安全信息管理人员的筛选与整理,将有价值的安全信息进行汇集,建立数据库,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以便为高校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三)安全信息的沟通机制
获取安全信息后,需要针对这些信息建立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机制,确保安全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安全信息的与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将很难掌握其运行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准确把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安全诉求,进而给予良好的解决,同时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安全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师生,确保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近年来微博、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沟通工具,在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开通微博,通过微博系统师生关注的各类安全信息,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安全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使广大师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为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降低难度。
(四)安全信息的科学利用
安全信息的收集、存储与沟通,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其作为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最后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安全管理的有效实施。首先,为了保障教师与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安全信息,可利用短信或微信将与师生利益或与师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信息进行群发,并附带基本的安全防护知识,使学生及教师在掌握最新安全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安全防护要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另外,随着数字校园网的普及,高校的信息宣传工作更加快捷、有效,高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利用校园网将广大师生普遍关注的餐饮与住宿问题进行及时宣传与反馈,化解学生在食宿问题中产生的各类矛盾,将安全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安全管理机构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越性,在掌握各类安全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解决策略,确保高校教学工作以及师生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进而提升高校的安全管理水平。当前,我国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水平还普遍偏低,一方面安全信息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安全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其丧失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信息管理模式单一,对安全信息的控制效果不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我国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将安全管理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确保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彧一.基于B/S模式的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性研究[J].黑龙江档案,2012(2):49.
[2]常旭青.构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合力机制的探析———基于中北大学学生网络使用状况的数据调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21-25.
[3]田博.新时期构建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研究[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8.
[4]樊红珍.ASP.NET架构下用户信息管理安全机制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1718-1719.
【关键词】高校基建;管理机制;完善
高校基建管理是一个涉及专业广、学科多的系统综合工程。不仅要做好基建本身的合同、财资、人力、物资和施工技术等管理工作,还要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既要保证工程质量,又要节约投资。只有不断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与管理协调水平,从科学管理、质量安全保障、监督审计和档案资料管理等方面入手,才能逐步实现建设项目依法管理、科学规范管理,从而完善高校基建管理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完善科学管理机制
目前,各高校基建处基本是在校长领导下负责管理学校基本建设的行政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是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总体事业发展规划,按照学校确定的校园规划,负责向上级管理部门申报建设项目的立项、编制基建计划并办理项目报批手续,负责实施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施工项目管理及竣工验收和资料归档,代表学校负责项目建设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投资控制,负责建设项目的数据统计和基建财务管理,负责校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修缮管理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可能提供最好的硬件环境。
实践表明,科学管理机制是在基建处长指导下,设立各个科室,各科室由专人负责承担科室具体职能工作,同时做到根据工作需要跨越科室协调完成基建工作,以分科室不分家的模式完成基建处一系列专项工作,遇到横向交叉问题由基建处长协调决定,发挥领导组织作用。这就要求高校基建管理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数学专业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美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积极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廉洁奉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道德情操。
基建处各科室工作岗位实行AB岗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特殊岗位实行A和B共同执行工作,具体事务则实行A不在岗时B执行工作职能,细化工作职责,责任到个人;加强各科室内部管理,建立约束机制,各职能人员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动力、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工作作风;注意加强各科室工作的内在和外在联系,还要建立横向制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完善这种科学的基建管理机制既有指挥高效,又有横向制约、责任权利分工明确的科学管理体制相结合的效果。确保基建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行,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符合基建工程项目客观规律的管理体系和基建基本建设制度。处长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从而使基建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人文化,提高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机制 工程质量是指建筑作品的安全性、美观性、功能性、实用性等综合因素的集合,关系到基建投资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全校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
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我国规定,工程项目建设必须严格遵守项目立项阶断、工程设计阶段、项目施工生产设备阶段以及竣工验收移交使用这四个阶段。在四个阶段中的质量管理要衔接好,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有综合管理的意识。我国建筑市场管理较混乱,施工队伍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薄弱,缺乏专业的系统训练,操作技术水平低,影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必须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树立精品工程的意识以及为社会服务、用事实说话的观念。定期召开会议,对施工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意识以及规范操作培训,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及时解决施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管理的核心是加强项目的内部管理,这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其中,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对入场的各种建筑材料,必须要有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设备要进行严格安装调试,经试运行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混凝土试件、沙石、砂浆试块经取样留样试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特别注意混凝土强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应以标准养护、龄期为28d的试块抗压试验结果为准,每组试件为三块150mm×150mm×150mm的标准试块。工程质量是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形成的,达到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制定详细的施工作业计划,明确施工内容、质量保障计划以及相关措施。对每道工序、每个工程阶段必须进行施工计划方案、施工措施的检查。隐蔽工程是预防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环节,对隐蔽工程检查必须要坚持做到管理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检查、验收,预防偷工减料、换料情况出现。建设单位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亲自到现场,掌握施工内容,做到签证内容与施工内容相符合,做好隐蔽工程记录。
坚持审计人员、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同步进行工程监理、同步审计工程计量,做好验收工作。竣工验收环节是工程管理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对工程建设结果的全面检验。要逐个逐层逐间按图纸的设计、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不合格的地方就做好记录工作,必须拆除、重建、返修,以免日后出现质量问题,导致资金、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和安全问题。
三、完善监督审计机制
基建监督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有关监督主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及其他建筑市场管理规定,对监督客体的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的行为。基建审计是基建工程项目防止出现的一种有效措施,是基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求抓住工程预算(标底)、工程变更及竣工结算三个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对项目建设投资全过程跟踪监督审计。
一、用电指标分配依据
科学分配用电指标,可参照下述七项分配要素:
1.区分用电部门
按照用电性质可确定七类用电单位:教学部门、教辅部门、校部机关、后勤保障部门、独立核算单位、公共用电部门和非教学办公用房用电部门。
2.确定教学部门用电系数
教学部门用电应按专业区分文、理、工、农、医、体、艺术等不同学科,确定用电系数。
3.用房面积
教学办公用房依据各部门定编数或实际使用面积分配用电指标。
4.师生人数
按教职员工、学生实有人数分配用电指标。
5.实验室开出率
根据实验设备设施的数量、用电功率、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室开出率,计划课时数等核定用电指标。
二、用电指标化分配参照依据
1.参照前三年用电平均数
根据前三年用电平均数,算出部门人均用电、每平方米用电等数据,在核定指标时,避免发生指标与需要不符的情况。
2.事业发展用电需求数
确定用电指标,要考虑到这个部门当年增加招生指标、上新专业、增加用房面积、增加用电设备等因素。
3.使用节能产品
要体现使用节能新工艺、新产品和节能改造带来的节能降耗效应。
4.理顺供电关系
要解决好线路交叉、抄表不实、多部门使用同一用房、同一设备的用电量分摊问题,谁使用算谁的指标。
三、核定用电指标
1.教学部门用电指标核定
学院用电指标要在确保供给的前提下核定,做到既保证需要又节约用电。
2.教辅部门用电指标核定
高校教辅机构有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学报编辑部、高等教育研究室、图书馆、继续教育学院等,用电指标核定要结合各部门实际情况核定。
3.校部机关用电核定
校部机关的用电指标要分配到各处室,对有特殊要求的部门,可增加指标系数,一些无法归口的单位,可落实在校办。
4.后勤保障部门用电指标核定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用电按照“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模式,列入成本管理。下列三种情况用电由学校补贴,超指标由后勤集团向学校缴费。
5.独立核算单位按实际用电量加线路消耗数收费。按当地物价部门公布的商业用电、工业用电价格收取电费。
四、用电指标管理与考核
A.接受上级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的有硬件条件、管理制度、节水节电效果等到组成。
1.考核硬件条件
(1)节电型设备安装与使用:包括智能IC电卡、照明节电器、节能灯、节能照明控制设备、智能化用电设施等节电型设备的安装与使用。
(2)节能型设备安装与使用:空调、配电房、水泵房等大型用能设备的节能控制装置安装及改造。
2.考核管理制度
(1)新建项目专项审查制度:按国家相关规范和程序委托工程设计,并参照建筑节电政策和标准进行专项审查。
(2)有建筑改造项目评审制度:组织专家论证和评审相适应的建筑节电方案;对节电改造的可行性、投入收益比进行科学论证和评审。
3.考核节电效果
(1)校园节电效果:制定生均耗电量指标,按生均耗电量指标控制,生均用电指标在2005年实际使用的基础上降低15%。
(2)新建项目节约制度落实情况:执行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定;落实能耗分项计量措施;提交节能设计专篇。
B.对校内各用电部门考核重点是用电指标有效控制和培养节能降耗电行为
1.节能降耗组织:有专人分管、有管理措施,有节能降耗业绩。
2.用电指标控制情况:通过各种节能降耗措施控制用电指标取得了较好成绩。
3.照明节能措施: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避免教室白天开灯、无人开灯、人少大面积开灯和长明灯等电力空耗现象。
五、完善激励机制
1.加强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用电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用电行为,加大违章用电及浪费行为的处罚力度。
2.加强节能降耗监管。通过远程传输系统等手段及时采集分析耗电数据,对学校内能耗实时动态监测,做好能耗统计分析工作。
3.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进行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监理。项目建成后需经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4.开展低成本节能改造。优先开展低成本或无成本节能技术改造,对耗能大的建筑,制定节能方案进行改造。
5.激励新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对有高耗能建筑的围护结构、中央空调、采暖照明和用电设备等进行节能改造,对用电设备和电力分配系统进行系统性诊断和分析,提高电效。
作者简介:
一、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信息化浪潮对新时期高校而言既是发展机遇也是挑战,网络文化是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养成有直接影响。网络文化作为有着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双刃剑,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只大不小,因此在高校内部建立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迫在眉睫。通过分析网络文化的特点、发展变化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构建健康网络文化,有助于推动和谐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理论与现实的双重指导意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建设既是培养优秀高校人才的需要,也是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重要选择,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康校园网络文化有重要价值。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影响着大学校园主流文化,因此,我们需要建设高校网络管理机制,从而使高校网络文化在新形势下,发挥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通过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大提高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使校园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
二、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与网络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超过一半的上网时间主要用于人际交往、聊天、邮件收发、网络游戏,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时间从事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另外四分之一则是为了消遣娱乐。从动机来看,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多数是健康有序的,但是对于网络的利用率偏低,无论是对学生创新精神还是实践能力的开发都维持在低水平。网络上充斥的各种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由虚拟网络空间组成的世界弱化了学生们的道德观念、责任观念与价值取向,各种负面、恶意的思想观念很容易影响大学生行为与价值取向,导致道德滑坡等严重问题。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本身有一定脱节,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元化的思想与行为可以广泛传播,尤其是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下,大学生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很容易被来自国外的各种思想所侵袭,在心智不成熟的成长阶段过激的思想会导致大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导致他们出现行为偏差。另外网络中良莠不分、藏污纳垢的特性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大学阶段作为高校生人身观、价值观、世界观定型的关键时期,网络环境的复杂化使得他们更容易出现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尤其是网上网下的双重道德行为标准已经成为了目前困扰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问题,对于高校生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了国内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措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建设要首先从载体建设入手,以高校论坛、思想教育门户网站、高校微博微信账号等为起点,突出健康网络文化管理主题,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价值观教育、社会时事热点等打造精品主题与栏目,真正将其打造成为吸引广大学生且深受学生喜爱的网络服务平台。另外,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泼化,将大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心理兴奋点等与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实现释疑、解惑与心理咨询等多功能合一,在学生中间积极传播正能量,从而实现优质网络文化服务平台载体的构建与应用。比如国内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积极构建校园网络文化载体平台上进行实践,建立了联合高校舆情监测平台,积极收集学生动态的相关资料并向参与高校提供舆情监测服务,从而更好地指导了校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平台活动等目标。针对当代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明确辨别力等问题,高校要在加强信息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日常管理、协调机制,通过强化负责管理机制确保健康网络文化信息的建设与落实,对于各类网络突发事件如谣言、社会热点新闻等及时进行跟踪,及早准确舆情信息,积极引导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接收网络信息,并对各类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学生身心健康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配合公安部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等构建有效的网络文化屏障,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接收网络信息,强化各种正确价值观念、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让大学生即便在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也能够以正确且严格的价值观束缚、指导个人行为。针对大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双标情况严重等问题,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网络文化同步建设,利用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队伍与政府部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等积极合作,构建更加稳定、高素质的网络文化环境。要针对大学生双标问题进行专门治理,设立高校网络信息宣传管理部门,对管理队伍进行专业培训,以便管理队伍深刻掌握学生特点与学生动态,在引导网络舆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高校教育网络的全覆盖与舆情监控实现健康文化建设,并与各级网络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优质沟通渠道,同市网管、公安等部门积极合作,确保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文化的和谐健康。
四、结语
(一)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网络是个开放的、便捷的系统,网络信息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内容和各种参差不齐的思想潮流。网络隐匿性和信息多元化等特点,使得大学生身处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大学生网络信息风险知识薄弱,意识不够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对信息鉴别的不可控性弱化了大学生的风险意识,削弱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能力,使得他们很容易被黄色思想、歪曲思想等影响,被不良舆论而诱导。调查显示学生缺乏有关国家网络信息管理法律法规常识,如师生个人隐私保护、实名制或校园网络安全制度等,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二)高校网络监控保障体系需要加强。虚拟的网络世界使很多人的思想和行为失去约束,弱化了网络主体的道德意识。在虚拟世界里,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中奖或者欺骗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诱惑诈骗,致使一些大学生轻信被骗,同时部分大学生利用虚拟网络进行恶搞破坏互联网网络秩序,这些网络失范行和网络监管缺失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大学生的思想冲击很大,引起一些人的困惑和迷茫,对大学生人格和道德品德养成形成一定的冲击力,网络的这种不可控性要求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对网络信息认读的判断力。
(三)高校网络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满意。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大了对学生的互联网速度的需求,强大的无线网络空间更是让互联网遍及每一角落,也加大了校园监控系统防范的难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设
“网络化”方式产生的高参与度、快速动员集结和不可控性等特点,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带来新挑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仅要提供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监控设备,更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领导与运作管理机制,形成对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转与发展完善需要的组织建设、财政支持、技术保障。(一)构建基础保障机制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确保校园网络运行有序规范。首先要加强依法治网,并提供先进的物质基础设施和高端监控物质设备,为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建设建立良好的环境秩序,确保校园网络运行有序规范;其次加强校园网站、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及资源,营造校园网络文化良好的氛围,通过网络交流互动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潮流,提升网络文化凝聚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建立制度管理机制针对校园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方面,一要加强建立和完善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建立网络运行条例规范,规范网络行为习惯;二是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体系,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网站后台等要加强管理;三是加强网络信息管理部门队伍培养机制建设;四是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及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自由言论虚拟平台加强监控和管理引导教育。
(三)文化导向机制——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传承平台网络信息以其快捷的传播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广泛传播,大学生可以较快的获得各种信息有利于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的迅速传播和沟通。利用网络的迅捷传播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和传承平台。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地区间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网络课程”交流,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
三、高校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建设认识
美国高校 教师聘用机制 教师晋升和考核机制 教师参与机制
从1638年哈佛学院的建立(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开端),到1983年教育部优异委员会上的划时代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再到1986年霍姆斯小组《明日教师》的发表,最后到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的《2000年标准》。美国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经验比较成熟,效果也比较好,基本形成完整的教师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教师聘用机制,教师晋升考核机制,教师参与机制。
一、美国高校教师聘用机制
一流的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若要保证高校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首先要把好教师聘用关。这一点美国做的比较好,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聘用形式公开。当高校教师职位出现空缺时,特别是高级职称的教师职位出现空缺时,美国不允许从本校下一级的教师里面递补,而是要面向全美或者全世界公开招聘,通过竞选,择优选用。这种公开、公正的聘用方式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2)聘用要求严格。虽然不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师录用标准,并不全国统一,但是对教师的学历,教学经历,科研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聘用机制灵活。每个高校教师可以受聘于多个学校,便于教师之间学术的交流,打破了学术禁锢拓宽了学术视野。美国大学内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准本校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留校任教,除非毕业后先去其他学校任教几年再母校参加应聘。这是为了保证学术生命力经久不息,避免学术上的“近亲繁殖”。(4)聘用方式多样,其中认知访谈法是一种比较新颖有效的聘用方式。该法由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的一所高校制定:考官向面试者提出60个开放性问题,面试者只需回答“正确”“不正确”即可。总分60分,多采用等级打分,整个的问答过程用录音机记录下来。该方式可以有效测试应聘者的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发现教师深层的教学动机和教育教学技能水平。它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后,时代的发展以及心理科学的进展,让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系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美国是一个追求个性的国度,在聘用过程中对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比较重视。
二、美国高校教师晋升和考核机制
美国高校有一套完整严格的教师晋升和考核制度,晋升竞争非常激烈。美国高校教师分为三个级别:刚毕业的博士教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刚毕业的博士有机会进入大学后,首先要做最少两年的博士后工作。在工作期间,若能独立完成研究,并能做出优秀的研究成果,还能完美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这个刚毕业的博士就有资格晋升为助理教授了。每一位助理教授最少要做五年,五年后,若研究成果很有说服力(至少能在国内同行评价中得到认可),那么此助理教授就有资格晋升为副教授。副教授最少要担任两年,两年后,若该教授做出的贡献巨大,得到世界同行评价的认可,完全可以做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那么,这位副教授就有资格被评选为教授。
另外,在担任助理教授的五年里,助理教授们也不可高枕无忧。美国高校有一个三年考核,就是教师在担任三年的助理教授后,学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人员,在五年后才可以继续任教。通过三年考核的助理教授在第五年都六年有两次机会申请终身教授,若两次都不能通过,就要被学校解聘了。
终身教授制是美国教师聘用机制的特色,也带来一些弊端,例如,有些教师一旦被评为终身教授,就自我满足,不思进取。为此,美国高校采取了新的措施,比如,减少终身教授名额,不轻易发放终身教授证书;实施五年评审制,每五年对教授评审一次,两次不合格的学校有权利对其解聘;增加教师级别间工资的差距,激励教师继续奋斗。这样,“铁饭碗”变成了“玉饭碗”,价值更大,但是需要好好保护。
美国这种严格的教师晋升和考核制度大大加强了美国高校教授的含金量,也提升了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让高校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师”的存在而变成真正的“大学”。
三、美国高校教师参与机制
追求自由民主是美国人的生存理念,在高校也不例外。1966 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教育委员会和美国大学董事会协会联合发表了《大学和学院治理声明》。《声明》强调,在学校制定重要政策时,要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高校教师和董事会一起治理学校。
在美国,高校教师有权利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也有权参与制定涉及教师权利的政策,包括教师聘用、晋升、解聘、工资等方面的政策。为了保障教师参与机制的顺利进行,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声明》要求各院校制定保障教师参与管理的制度,并建立教师代表机构。
美国高校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教师评议会和教师工会。前者是主要的参与形式,是美国“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体现。评议会的组成人员因学校规模的不同而不同。小规模学校,全校教师都是评议会成员,大规模的学校,只选择教师代表作为评议会成员,教师代表多为教授。评议会的教师们均活动在教学的第一线,最了解学校和教学中根本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也很专业,他们与决策层反复协商,最终制定双方都满意的策略。评议会下还设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可以把教师们的想法和建议反映到学校的决策层。评议会虽然可以参与决策,但是与高校行政机关的权限区分明确,以此避免决策的混乱低效。
美国高校教师工会组织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全美已经有百分之四十多的高校全职教师参加了教师公会。美国高校教师工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有权利向校方就有关教育、课程安排等提出建议。教师公会成员通过与大学管理当局或者地区主管部门“集体谈判(集体订约)”的形式参与学校管理。最终达成雇佣双方都能接受的、并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关于薪资福利、工作条件、聘用考核等有关的协议。
从以上三种美国高校教师管理机制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校在教师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保障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国家要积极学习美国的科学经验,结合我们自己的国情,积极准确地了解最新情况,创新思路,找到最有效的措施,改善我们国家的高校教师管理机制,为实现“大师型”高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2][加]约翰・范德格拉夫等.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