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8 16:27: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

篇(1)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媒介素养;构建

随着广播、电视、计算机等大众传媒的大量应用,社会对媒介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也随之发生根本转变。我们学校更处在信息化浪潮的前沿,学校教师要正确批判对待各种媒介。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学校的人才建设,对于教师自成修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要正确理解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大众传播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从字面来看,就是对传媒人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其中传媒人的媒介素养直接关系到大众传媒能否垒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其他人的媒介素养也有“言传身教”的影响。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Media Literacy Education),就是要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教师作为传媒人,要对信息社会里各种媒介作充分的认识,能结合所教授的内容,合理组织各种媒体;同时要教育学生对信息的识别、获取、分析、评估、传播等信息活动方面持正确的态度。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教师

在信息社会,每个人学习活动的中心和获得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使用媒介;每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也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教师作为学校的支柱力量,更不例外。在学校教学课堂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中采用媒介传授知识,但是媒介仅仅被教师看作是信息的传输系统,只是作为一种装饰物,被教师仅仅通过媒介进行教学,仅仅是把媒介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鉴于使用教师作用媒介有许多不合理性,所以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二)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是帮助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

教师具有媒介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媒体,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媒体及其所传播的信息能否有效地对媒体施加影响,才有可能把批判媒体的想法转化为行动。另外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媒介的主动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因此逐渐培养教师对媒介和及其携带信息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任务。

(三)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有效培养学生

在教育环境中,媒介素养并不是简单地掌握理解媒介的知识和使用的技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概念还必须与学生所在的环境联系起来。教师的媒介素养对学生而言,是批判性媒介免疫教育。对于诱惑性媒介,如网吧,抗拒性批判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损害。对教师来说,这个时候不是想方设法去控制学生使用媒介的思想,而是想方设法启发学生正确使用媒介。另外对媒介的消极影响,不是想方设法压制它,而是想方设法转变它。媒介本身已经完全融人日常生活,构成了社会文化中无法割裂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抗拒式的媒介素养培养开始力不从心。媒介凭借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教师作为促进者,引导学生对大众媒介的认识,以自身对媒介的体验和观点,正确影响学生。

二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

(一)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3、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一种终身教育和通识教育,媒介素养教育需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持续不继的教育活动,比如视听材料、广告海报,活动材料等等,也可通过媒体本身进行,媒体制作并播放一些普及性的媒介素养提高节目。

三 培养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建立起广大教师自发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情况,媒介给当代教师所前所未有的信息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筛选可靠,可行的信息应该是教师的基本修养。

篇(2)

[摘要]: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一方面让人们享受到便利地获取、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福音,一方面又因个体媒介素养的缺失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其中,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在媒介文化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拥有特殊心理特征的青少年群体所受到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更为严峻。就此,本文从人类普适性的终极追求——“真、善、美”三个角度出发对媒介素养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来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公民的媒介素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加速了向媒介化社会嬗变的进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达的媒介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媒介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们使用媒介也是为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生活,这二者本来都拥有良好的出发点。然而,科学技术与人类意识发展上的失衡导致媒介在被过度使用的过程中有时会脱离人的掌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以弥补人们在媒介知识与媒介技能上的不足,就成了当务之急。这其中,青少年和新媒体作为媒介化社会的构成主体及关键所在,势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且笔者坚信,不断提升个体媒介素养的行动,本身也体现了人类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

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

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景观,分别取材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以及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位“预言家”都试图从反乌托邦的角度来阐释自己心中的未来图景,然而,奥威尔之悬在人类头顶的极权主义审判之剑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是赫胥黎描绘的技术文化专制时代的降临。

继电视媒体吹响信息风暴来临的前奏之后,二十世纪末高速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体直接将人类卷入了从信息大爆炸到信息黑洞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中。每一天,媒介都不间断地向我们输送五花八门、难以计数的信息资讯,而我们也似乎习惯了这些“贴心服务”,其存在就像空气和水一般自然,媒介甚至成为了我们身体的延伸。多数情况下,我们通过媒介的“转述”来接触和了解外界,通过声音、影像传递过来的信息建构自己头脑中的全景认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由此受到媒介传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从而日益呈现出媒介化的特征。

显然,在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社会向媒介化社会进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大多数人为此感到振奋,因为这不仅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还真切地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与便利。毋庸置疑,现代化的媒介技术与传统的媒介技术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便捷性。以互联网为例,它所具备的即时通信、信息搜索、信息存储等功能较之传统媒介而言有了质的飞越。其传播范围可以超越国界,到达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传播内容更是包罗万象。人们只需浏览网络上的信息,便能够做到“足不出户,遍观天下”;而两个原本相隔千里的人也能够通过网络通讯设备进行即时的文字、声音甚至是视频的交流。对比媒介稀缺的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容易,这的确值得我们欢呼。然而,评判任何事物都应该观其两面,我们在享受现代化、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媒介化社会所隐含的弊端。

如果说媒介化社会带来的利益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其弊端就好像是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滴地侵蚀我们的思想和意识。技术的发展引爆了信息的泛滥,同时催生出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且绵延广阔的媒介帝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然而,随着媒介使用的日益频繁,各种令人堪忧的状况也跟着出现:先是信息量的急遽膨胀令人无所适从,对媒介权威的盲目迷信也使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变得被动、迟缓。更糟的是,由于分析和批判能力的缺失,现代人裸地暴露于信息污染之下,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渐渐的,赫胥黎的预言在岁月洗拭中变得鲜明起来:人类陷于五彩纷呈的声光影像而不再热衷于思考性的阅读;拥有了更多的信息选择权利却在如海的资讯中日益变得被动与自私;终日沉浸于无聊繁琐的世事之间抛弃了对真理的孜孜以求;面对人类文化向平面化、庸俗化嬗变而始终毫无自察。[1]我们可以将这些现象理解为技术宰制下的众神狂欢,而它们正昭示了媒介化社会的弊端所在。

众所周知,事物往往依靠力量之间的制衡来实现自身的平衡和良性运转,如果一味放任其朝向某一端发展,则只会造成形势的混乱以及破坏性的后果。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受制于这一定律,技术主导的媒介化社会也同样遵循这个原理。不幸的是,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技术的发展程度与人类对媒介的了解及控制程度并不平衡,这直接导致了科技宰制下大众传媒的越位以及媒介素养的缺位。这也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进程中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之间的断层或错位。而我们今天就恰好处于这样一个“心理断乳期”——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已无所不在,而大多数民众所掌握的媒介知识却少之又少。虽然这种“脱节”经过大众媒介的集体粉饰在现阶段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威胁却是巨大的。因此,尽快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克服“脱节”所带来的各种隐患,对于今后信息传播的改进以及传媒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影像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化社会的来临对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促使政府加大对媒介教育的重视,更使得信息时代中与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迅速浮出水面,那就是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在媒介教育领域它指的是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能力,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2]。

在电视尚未出现之前的印刷时代,“听、说、读、写”曾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所必备的几项基本技能。然而,步入信息社会以来,数字媒体、网络等传播媒介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单纯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不再能够应付信息大爆炸给我们带来的全新局面,学习如何高效地获取、理解及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了新时代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内容。在媒介化社会中,人们每天花最多时间做的事就是与不计其数的信息打交道,这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媒介。基于这一情况,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了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和参与的一门通识性教育,它通过教授人们相关的媒介知识和媒介使用技能,来帮助民众认识媒介、了解媒介,进而健康、合理、安全地利用媒介。而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成了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点对象。

首先,诚如一些专家所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大众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阶段,青少年由于自身人格尚未发展成熟,对事物缺乏分辨力,且好奇心旺盛,擅长模仿,很容易受到媒介中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其次,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孩子如今正值青少年阶段,他们自幼就享受着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欢乐与便利,免于承受信息匮乏所带来的困扰和焦虑。然而,作为在媒介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身上的批判性意识明显发生了萎缩、衰退。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先天不足。当代的青少年没有经历印刷术时代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的训练,而是直接进入了一个以“视觉”为导向的快餐式阅读时代。在那里,互联网等新媒体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一代“超级媒介”,而媒介融合潮流也不断敦促传统媒体朝向多媒体方向发展。一时之间,融合了文字、声音及图像的“超真实”类像充斥于青少年的视野,而他们对所看到的画面也深信不疑。图片影像的直观性和感官刺激性削平了其思考的深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扼杀了他们童年的纯真和想象的翅膀。面对媒体制造的拟态环境,青少年群体普遍表现出缺乏辨别和分析的能力。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已经适应和习惯了媒介化社会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缺少接受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成年人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虽然大大强于青少年,却在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时明显处于劣势。例如很多成年人就因为掌握不了互联网的操作技术而被挡在了网络媒体的门外。有鉴于此,媒介素养教育应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升格为一门终身教育,虽然其重点仍在培养青少年网络多媒体的使用能力上,但对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也具有因人而异的指导和辅助功用。

行文至此,其实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改变,其内容也在作相应调整。而与一些纯粹理论研究明显不同的是,媒介素养教育从一开始即有明确的社会目标以及鲜明的实践导向。我国传媒学界及教育界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07年4月成立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分别在附近的两所小学中面向四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推广行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而这次实践对刚刚起步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而言,无疑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是一次有力的促进。

三、技术、艺术与道德:提升媒介素养的三个维度

正如前文所言,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信息时代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通识教育。信息过剩及信息污染等问题对人类,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让我们逐步意识到并开始正视隐藏在媒介化社会背后的种种弊端。而要提升个体的媒介素养,通过系统的媒介教育增强人们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目前解决这些问题最积极有效的方法。很多专家学者曾就“如何提升媒介素养”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其中大多数是根据家庭、学校、政府、媒介等不同职能的机构来划分媒介素养的提升途径,然后再具体落实到各环节在进行媒介教育时所分别采取的策略方针。然而笔者以为,在努力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用具体的、分解式的眼光看问题,还应学会运用抽象的、涵盖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毕竟,只有追根溯源,明确媒介素养教育真正的目标指向,才能改善人类被动适应信息环境的窘况,做到主动出击,对症下药。笔者以为,要想提升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我们应同时从技术、艺术与道德三个维度入手。

(1)求真去伪:技术发展与媒介素养教育

毋庸赘言,从印刷时代的报纸到电子时代的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数字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媒介形态的更新变换始终是以科技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的。作为传播技术的派生物,媒介自身并不具备任何主观的善或恶的倾向。它就像是一把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利用得当则能为人类造福,反之,则会对社会及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更为频繁地使用媒介。然而,就在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媒介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意味着人们更容易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虚假信息以干扰和破坏传播活动。例如在网络平台上,人人都可以面向广大受众传播自己“制造”的信息,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大大削弱了媒介的“把关人效应”,使得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对照片合成、视频的后期制作、声音模拟等技术的知识的缺乏,人们也更难理性、客观地去辨别影像信息的真伪。为此,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教会人们在信息的洪流中去伪存真。而这要求受众必须在加深对媒介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而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2)美的创造:艺术实践与媒介素养教育

虽说媒介传播是以技术为基础,但是所传播的媒介内容却往往是艺术的杰作。我们所接触的信息常常会以影音、图像等形式出现,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文件……它们经过专人的编辑、加工之后被搬上荧幕或者上传到网络。于是在随后的传播过程中,我们透过电视机、录音机、电脑所看到和听到的便不再是一连串零散单调且不明所以的信息符号,而是一个个经过精心组织和建构,包含着制作者特殊创造力及想象力的信息文本。然而众所周知,艺术传播的过程往往包括两个环节:在经历了传播者的第一次创造之后,人们在阅听和理解那些媒介产品时,往往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观点对其进行一次新的创造。而这第二次创造必须是在充分了解传播者创作文本时所遵循的规则和方法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进行。比如,具体到某部电影或电视剧,我们相应地需要了解的就包括画面的“蒙太奇”剪辑方式、图像与声音的搭配艺术、以及导演的叙事手法等等。唯其如此,人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利用这些信息,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发现美,挖掘艺术的闪光点,从而得心应手地接受或创作属于自己的美的艺术。当然,这也成了提升民众媒介素养的第二个目标。

(3)善的追求:道德指向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霍尔在编码/解码理论中所提到,信息的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意义传递的过程。人们在掌握了技术与艺术层面的媒介素养之后,对于媒介传播的理解便可上升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进行意义的理解与自我建构。那些传递到我们脑海中的意义以及隐含于其中的价值观会慢慢沉淀下来,成为我们评判事物和看待人生的标准和参照。对于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能够使其在接受信息内容之后,从中汲取营养和有益的成分构建自身正确的价值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在媒介化社会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下,青少年对于是与非、黑与白、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并不十分清晰。他们普遍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常常受到作为文本的“隐性话语”存在的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此,只有经过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人们对于信息中隐含意义的敏锐感知,提高其伦理道德水平,我们才能在未来为自己主动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信息环境。

其实简单来说,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人们从铺天盖地的媒介信息中挖掘真、发现美、选择善。而这也呼应了本文从技术、艺术、道德三个维度出发对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一番全新解读。笔者以为,在信息传播领域内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不仅是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横跨了传播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而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课题在社会实践中的延伸与拓展,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这更是关系到他们如何在信息时代生存及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我们有信心在“真、善、美”的诉求框架下,集社会各界之力量,有效打破技术专制下的媒介话语逻辑,全面推进媒介素养教育,让民众在媒介化社会中更为健康地生活与发展。

[注释]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2002,(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2004,(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媒体素养;方法;学力;发展

【正文】

白居易有云:“文章合为时而著。”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是我们高考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2008年的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出现了关于汶川地震的时事材料,释放了一个信息:高考作文并不回避时事。相反,它提倡考生们关心时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语文学习资源匮乏和信息相对落后的现状,对如何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促进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习学力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忽视语文活动的实践性,语文教学缺少时代精神,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在众多媒体信息当中,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运用能力薄弱,综合体现出民族地区学生媒体素养有待提升的现状。笔者认为造成学生媒体素养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学生原因。首先是学生缺少思考,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认识。其次是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是非判断的能力弱,导致他们容易人云亦云。再次是学生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容易沉溺于电视与网络。

2. 教师与家长原因。一方面在现今教育体制之下,教师和家长以考试、升学作为唯一衡量标准,以及媒介本身负面影响的扩大化,教师和家长都对媒体有“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未形成媒体素养的认识,对学生缺少正确指导。

3.社会原因。百色市地处西部偏远山区,自然条件、传统观念、经济发展等软硬件始终制约着教育发展,媒体素养观念尚未在社会上普及。

二、“语文素养”与“媒体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范围内。①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平时在媒介方面的素养,是“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获取、解读和使用能力”,还包括对各种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质疑、评估与使用等能力,包含了品德与审美的修养,是语文能力在信息时代的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张开副教授认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②

语文素养和媒体素养对能力的要求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可以说“媒体素养是一种具有综合意义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培养,它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融合时代因素的培养模式”,“是在素养教育指向下语文教育由‘纸面文章’走向‘实践应用’的重要通道”。③

三、历年高考作文中的媒体素养体现

纵观近年高考试题,媒体素养的养成在高考中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例如以下几个2012年部分省市一类作文片断。

……是“最美女孩”刁娜为救街边受伤路人而失去的一条腿;是“最美妈妈”抱住从高楼落下的婴孩;是“憨厚哥”救起落水美女不求回报淡然一笑的瞬间……冰冻土崩瓦解,善心的光辉照射在了那些可爱的人们的指尖,旋转、跳跃,挥舞翩翩。”

《让善心在指尖舞蹈》

还记得双手托起幼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吗?……还记得推开学生的“最美教师”张丽莉吗?……还记得李开复六年献血自救数百生命吗?……

《一挥,一世界》

以上高考一类作文中“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等时事例子的都是学生媒体素养的体现,也是学生语文学力水平的体现。

四、媒体素养养成对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学力发展的促进

语文课堂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基地,必须让学生得到更贴近生活的更现实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指导学生订阅报刊、杂志,用多媒体播放《新闻周刊》、《世界周刊》和《感动中国》等视频,并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学力发展水平。

1.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时事素材

首先发现时事素材,是通过电视报道和网络新闻等媒体关注时事,并记录时事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其次运用类别归类法和话题归类法等办法整理时事素材。如从事件的角度归纳有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十等等;从人的角度归纳有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从话题角度归纳有感恩、诚信等。

2.做个有思想的人,多种方法分析时事素材

对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要从不同角度多思考分析,可以从“情”与“理”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还可以用辩证的眼光分析等。当然,方法往往是综合起来运用的。

3.做个有时代感的人,灵活运用时事素材

围绕着特定的话题,要充分地选择积累的时事素材,调动学生的媒体素养,利用时事素材去增强论点的说服力,让作文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这就是学生媒体素养的体现,是学生学力发展的体现。如学生习作:

58条鲜活的生命,70多位居民的心悸。上海,一场大火,烧去的何止一幢楼!逝去的,何止58条生命!留下的,何止是伤痛!……灾难发生后,我们都痛了,痛得清醒了……痛定思痛,防患于未然!

百色民族高中高二(9)班张文婷《痛定思痛,防患于未然》

五、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媒体素养的养成,能让学生更敏锐地感觉到时代的气息,让学生接触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从而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时代气息,这是民族地区学生语文学力发展的体现,同时也必将达到新课改的对学生发展提出的各项目标。

参考资料

[1]巢宗祺. 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问答[J].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1)

[2]迟蕊。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赵渊林玲. 媒体素养教育: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全新视为视界[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8)。

[4]柯 英.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高百度文库/教育专区/高等教育2005-10-12

[5]张开.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 《现代传播》 2003年01期

[6]张学波,铁海玉. 媒体素养教育目的之解读 C40-057[社会科学总论,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7]张冠文. 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11 月

[8]张卫华. 浅析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国际论坛,上海2004年12月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5-02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新媒介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活在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广大受众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深受传媒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介获知的,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塑型力量”。正是由于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在推动新媒介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限制其影响,因为新媒介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又不得不防范其危害。因此,向全社会大力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公众新媒介素养的要求便显得更加迫切了。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

中国大陆普遍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比中国早,他们认为提倡媒介素养,对于反对媒介的流行文化价值观,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的体系当中。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使用媒介的特点

近年我国的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媒介素养这一课题,不少媒介研究者也做过一系列的调查,根据调查表明,国内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使用媒介方面,大学生是媒介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接触媒介的频率较高,尤其是对互联网的使用;2、在媒介认知方面,大学生表示能过意识到媒介对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开阔视野等方面的作用,不过对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仍不太理解;3、在对媒介的评价上,认为,媒介是独立的个体,受政府干预少,因此媒介的看法言论是公正客观地,支持走媒介市场化的道路;4、在媒介应用上,大学生作为新生代的力量虽然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而很少主动参与到信息的互动制作的行列中。

.(二)大学生使用媒介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接触电视,网络时间最长的人群,因此,也最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也,其中,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最为严重,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决定它在受到赞美的同时,也会受到批判。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有:

1、过分的娱乐化思想充斥着大学生的大脑

娱乐化是我国媒介发展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曾经有一时期,娱乐化被视为是起死回生的良药,严肃节目比例下降,娱乐化节目比例增加,因此才有所谓的娱乐化浪潮。例如,前几年炒的火热的选秀类节目,使很多的少男少女一时间都想着能一夜成名,而放弃了本该有的正常生活。还有近期的相亲节目,虽然大家都这类节目很多桥段是节目组事先安排好的,但长时期受这种煽情节目的影响,很容易对大学生的感情观和人生观产生影响。

2、过分依赖媒介提供的产品而不能自拔

科技的发展使可供选择的信息渠道增多,其实不然,受众对媒介的依赖并不会因此降低,反而会加强。手机的发展令人叹为观止,现在的一部智能手机就相当于一台电脑,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而且时时在手,如果哪天手机没带,很多人都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大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媒介消费上,虚拟的世界使他们越来越少接触现实世界的交往,而是沉浸在微博、农场、校内等网站中,看似网友一大堆,其实是内心孤僻,心理上与他人隔膜增大的体现。

3、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失效

过去我国的媒体是以事业单位形式来管理的,从传媒机构设置到人员安排,再到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包括资金来源都由政府控制,媒介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宣传信息,因此,当时媒介的许多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等到媒介发展引入市场化机制,由于竞争的压力,低俗、炒作、不正当竞争现象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媒体把这些手段当成竞争的法宝。物质主义、个人主义等充斥在媒介的信息中。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美国学者赖特曾经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其中一项功能就是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即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时代的传播媒介都会影响那个时代的人,大学生是成长与信息时代的人,受互联网的影响最为深刻,是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主要消费者。所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具有可研究性。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1、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首要原因是认知问题

大学生一般对媒介认识比较简单,例如互联网,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只是把它当做消遣、联系好友等的工具,而很少意识到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寻找有助于增加自己知识量的信息。总结来说,就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多是感性需要,缺乏判断力和理性思考。

2、媒介专业知识欠缺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另一个原因

大学生领悟和适应能力较高,随着微博等传播工具的出现,自媒体时代到来,大学生现在在信息传播中,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很多时候他们会主动发出信息,成为传播者。这种传受双方角色的互换虽然是传播史上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信息的公开,但是,很多的人并没有受到过专业媒介从业者的训练,对媒介的知识了解的甚少,像微博,虽然能让所有人都能随时信息,但很多信息属于网络中的垃圾信息,大学生使用微博大多都是发些自己的心情或是随感而作的东西。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构想

BBC、ChannelFour、英国电影理事会、英国电影研究院联合制定了《媒介素养章程》,其中提出公认的培养有媒介素养的人应该掌握的四种技能:第一,获得进入多种媒介和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作出明确的选择;第二,了解各种媒介使用的堵他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第三,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第四,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依照以上几点,也给如何培养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了参考。

作为大学生,我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因此应该同时做好受众和传播者这两种角色。首先,作为信息接受者,即受众我们要掌握大众媒介的基本知识,这主要包括:认知媒介和参与媒介。认知媒介指的是对媒介性质、功能以及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互动关系的正确评价。在使用网络时,要具有网络公民道德,不做有违社会公德的事。其次,作为信息者的大学生,即传播者要学会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这主要是指参与媒介,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的打开电视来看节目或打开电脑来上网,我们要学会更高层次的利用这些工具。

作为政府部门,应该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明确的法规和政策导向。可以通过立法确定媒介素养教育的合法性,或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划入教育体系中。对于农村和西北不发达地区应该加大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部门,应该把媒介素养教育贯穿于各级教育的体系中,尤其是大学生,专业类新闻院系可以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必修课,对非专业类的可以开设选修课。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应该使自己成为全方面的人才,在接触大众媒介方面,应该对于各种传播手段都有所了解,了解媒介做节目的目的意图,既听得进媒介的说法,也要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对于正确的信息积极接受,对于不正确的信息要坚决抵制,并敢于利用媒介发表自己见解。

媒介素养可以看做公民素养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程度,很大一部分是由这个国家的公民素养决定的,在西方很多国,已经把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教育体系中,可见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大学生作为高学历的人才,有义务为国家公民素养的提高努力,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接受者,有条件也有必要接收媒介素养教育,做信息的主人,使媒介成为提升自己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詹大成,陈兵.文化创意与传媒产业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229-23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14.

\[3\]袁军.媒介素养教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10-211.

\[4\]李妍.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07,(8).

\[5\]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6\]明子丹.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导刊,2006,(3).

篇(6)

>> 从媒介史看书籍插图的变迁 从娱乐到游戏:基于网络的媒介文化变迁 从媒介发展史看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 从消费主义看网络媒介审丑现象 从网络评论看“80后”的媒介形象 从媒介称谓语变化看时代语境的变迁 从滚石符号看时尚变迁 文艺青年时尚叛逆史 从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看集群事件 从取名看时代变迁 从媒介生产看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的建构与重塑 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看网络受众的双重身份 从《娱乐致死》看网络媒介的公众话语结构 从华南虎事件看网络媒介对公共领域的重构 从十报告看新时期我国网络媒介发展策略 从李天一案看网络爆料人的媒介素养 从世界经济版图变迁看“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未来 从媒介属性看被替代中的唱片媒介 从“我”的变迁看文化的变迁 从媒介仪式看国家形象塑造 从虚拟现实看媒介“异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0]王扬.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EB/OL].[2009-10-09]..

[11][22]王素芳.网络阅读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析[J].图书与情报,2004,(3).

[13][17][21]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09-08-17]./zycg/zycgdt/940748.shtmf.

[14]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3.

[15](俄)伊林.胡愈之译.书的故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6]杨滟湫.调查显示中心城市小学生7.1%有网瘾.[EB/OL].[2009-10-09]..cn/i/2009-08-19/09113364858.shtmf.

[20]唐思.自由而负责的网络媒体―论社会责任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适用性问题[EB/OL].[2009-10-09]..cn/gb/cmcxk/detail.asp?barid=3&t

篇(7)

关键词: 媒介素养 人文素养 课程设置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当今大众传媒空前发达的信息时代,媒介素养业已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具备一定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一、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高等学校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良好道德观,以及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求知欲强、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知识群体,接触和使用媒介非常频繁,然而,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大学生在日常接触媒介的经验中通过直觉感悟自发地形成了浅层次、低水平的媒介素养;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侧重在媒介的技术层面,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媒介的道德规范认识比较模糊。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整体还是处于低层次和低水平阶段,大学生们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和信息本身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未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大学生涯虽然只有四年时间,却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人成长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多元文化的诱惑,难免把握不住自我。当今一些大众传媒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往往是在倡导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思想,极大地误导了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多元化的网络时代,各类网络文化容易使得大学生陷入信息迷局,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有必要接受专门化、系统化的媒介课程的学习,以此形成媒介批判意识,培养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有利于构建高校人文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层次和品味。

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体及其信息和文化资源,正确解读媒介信息,建设性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改变他们行为上的媚俗性、功利性,帮助大学生追求行为文化的“雅”,直接提升大学文化层次和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高校的人文精神体现为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追求真知的求索精神、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富于理性和思辨的批判精神等。媒介素养教育在建设高校人文精神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供高校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提升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水准,帮助大学生追求永恒的道德精神;塑造和丰富大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

三、构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又是大学生完全社会化、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又是一项社会的战略工程。具体来说,高校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包含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大部分内容。

(一)理论教育。

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大学生了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作用以及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影响,认识到媒介构建的信息环境的真实性和虚构性的区别,理解隐藏在媒介信息之后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媒介理论教育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初步建立关于媒介的思想,构建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培养分析、解读信息能力。

理论课程教学首先要改革高校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增加媒介素养类课程。高校的选修课分为专业限选修和任意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的任意一门课程,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媒介素养课程可在任意选修课中单独列出一个模块,建构自己的媒介素养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以具体媒介对象为课程方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导向,由此可以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加,如设置时事解读、时事大讲堂、影视作品赏析、流行文化解析、新媒体制作、音乐欣赏等课程。

其次,在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上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课堂讨论,请学生寻找并讨论报道的内容、主题、报道方式和手法各存在哪些差异,分析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从差异中得出媒体报道的倾向性,以及分析倾向形成的原因。开设媒介素养课程重在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力、赏析力和批判力,因此在讲解案例、欣赏媒介产品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媒介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

最后,高校可以尝试在非媒体课程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写作学或者应用语言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不同风格的报刊,分析不同的报刊与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区分客观陈述与表达意见的不同手法;此类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媒介素养。诚然,这样的教学首先要求高校教师普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情况,请媒体的专家或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老师利用假期时间对教师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培训,或开出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应书单方便教师自学。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实践教育,即注重大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

1.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增强校园媒体与学生接触频率与互动性。我国高校一般都拥有具备一定设施的校园媒体系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校园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还设置有校园电视台和用于录制校园节目的演播室。然而不少高校媒体在媒介产品的制作和传播上往往只对少数学生(如校报、校刊、广播站记者、播音员)开放,广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校园媒介产品,他们和校园媒介之间是比较疏远和陌生的,缺少直观的感受,以至于在讲授媒介理论课程的时候,学生普遍对媒体的内部运作机制很难理解。因此,校园媒体可以定期、定量地开放给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与传播过程,同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校园媒体作为媒介素养理论课程的实训室,允许学生参与到媒介传播的实践活动中,丰富学生对媒介活动的感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