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8 16:27: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劳动教育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方法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新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们,由于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们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贪图安逸、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在一部分学生的头脑中占了主流。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9小时,欧盟一些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6小时,我们的临国日本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1小时 ,在我们国家青少年在校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仅有12分钟。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现实,笔者认为在高校很有必要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二、努力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劳动教育的氛围
(一)从国家的层面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把劳动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五育”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现实的提法中,往往只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非常重要的劳动教育边缘化,虽然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中,有劳动教育的内容,但也是重视程度不够,要想真正提高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二)从社会层面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让劳动教育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门必修课程。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学生到校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重点是智力的开发,忽视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学校过多的组织劳动教育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
(三)从学校层面上,要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定,确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施行学分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组织劳动教育,要像重视其它公共课一样重视劳动教育课。
(四)从家庭层面上,要让学生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像帮孩子检查其它作业一样,督促其完成家庭中的劳动作业,并且也要做好指导和帮助,当好家庭劳动教师,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组织劳动教育的方法
大学生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有所不同,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在组织教育过程中要认真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在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要按照思想动员、劳动实践、总结提高的三个阶段来具体组织实施。
(一)在思想动员阶段, 主要给学生们讲清劳动的目的、意义和注意事项,端正思想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同学们明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史”,无论什么年代,劳动都是光荣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准则;从未来就业的角度出发,讲清现代社会急需那种“热爱劳动、勤于劳动、懂得劳动”的人才,让同学们认识到现代社会大学生越来越大众化,毕业大学生的定位就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消除那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教育同学们在未来创业的过程中,要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要作好吃苦的思想准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育大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劳动、应对学习、应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让同学们明白“心态决定命运”这一人生哲理;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教育大家在劳动的过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把安全工作贯彻始终;用和谐的理念,教育同学们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二)通过劳动的实践,使同学们深切的感受到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明白以前每天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是有多少名辛勤的劳动者在为自己服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也让他们到一些监管岗位上去发现同学们的一些生活陋习,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把那些不好的习惯努力的改正过来。
(三)在总结提高过程中,通过指导教师和班干部的讲评,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集体主义意识;让同学们写出心得体会文章,即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更让他们加深了对劳动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强化了劳动的意识;让同学们在一起进行劳动心得的交流,即培养了同学们的在公众场合上台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和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劳动的认识。
四、组织劳动教育的有关制度保障
为了保证劳动教育的正常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障。一是严格的考勤制度,每天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勤,保证学生们能够按时上下课;二是详细的评价标准,制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四级评价体系;三是以目标任务作牵引,明确具体任务和标准,对每天的劳动任务进行量化;四是情况反馈的实施,及时的将一周来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反馈给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所在的系别,让直接管理学生的系和部门了解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
五、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保定学院在劳动教育中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融洽了同学之间关系。二是增强了同学们的主人翁精神,以校为家的意识更强了。三是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维护校园卫生的意识增强了。四是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发奋读书的劲头更足了。五是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深了。六是锻炼了同学们的意志,培养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该课程实施以后,在社会上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作为管理创新宣传了该校《积极创新劳动教育课》的作法;河北省高校后勤通讯作为内部交流资料宣传了该校《坚持育人为本,创新育人环境》的作法;2007年该项目以“育花、育草更育人为题”获得保定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三等奖。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河南;本土化
人文素养指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作是生存目的的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智力、感情、德行、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理想状态,教会学生做人、正确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自身在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了生产建设管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并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而公共音乐课则是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而开设的课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品味、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力从目前高职院校中,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从音乐教学的内容、音乐教学的手段、音乐教学的评价机制等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通过高职音乐教育课程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是培养高职大学生审美兴趣的重要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因此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可以将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也得到升华。大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活力热情的年代,是培养和提升审美素质的最佳时期。通过公共音乐教育,使得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断成熟、情感也将会日趋丰富。
(二)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创造力可谓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体现,人类的一切创造力都源于人类的想象,音乐教育便是一个积极创造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提升审美的体验活动。因为不同的人在聆听音乐时,会触动内心产生不同的感受,唤起不同的情感,再经各种思维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创造和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性情、阅历、思维等存在的差异,使得对音乐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更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发挥自身的个性,大胆联想、任意想象,充分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的音乐教育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更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想象热情和创造能力。
(三)通过高职音乐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音乐教育能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感性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学校教育在引导和培养学生通往高尚的人格发展的道路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教育在这其中也同样是意义非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写到:“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的社会越发展,就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利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引导和作用,可以塑造我们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们成为具备高尚品格、文明高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目前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两年,高职院校音乐素质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但还仍旧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公共音乐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随意性较大、单一化趋势明显等诸多问题:
(一)音乐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公共音乐教育课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只开设一个学期,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30-32个学时,一般设置为2个学分。但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在之前的教育学习过程当中,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严重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因而,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很难达到培养和提高高职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高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待加强
面向高职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音乐教师师资队伍不足的现象。根据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和发展要求,现阶段专职艺术教师的配备参考比例,应该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但是就目前了解到的高职院校中,有近2/3的高职院校,配备的音乐教师数仅为1-2人,再者,多数高职院校虽设立了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等,但大多数都只是空架子,由于音乐教师数量整体上不够充足,大多数音乐教师还同时兼任其它教学行政任务,因此,使得音乐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针对音乐教学活动,深入展开音乐科研探讨,更有大部分音乐教师还兼教授非自己专业的艺术课程,使得这些教师长期处于“现学现教”的状态,因此,使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水平难以提高。
(三)高职公共音乐教学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就目前而言,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的考核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大多还都处于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途径的教学方法,缺乏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途径。
三、促进人文教育提升高职公共音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相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一门补充课程。我们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音乐教育课的教材内容在选择上应注重深入浅出,应当选择一些为高职学生所熟悉和喜爱,但同时又具备一定音乐深度的曲目,只有这样,方能让学生容易接受,方能实现通过公共音乐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初衷。因此,在高职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课,更多的应当注重其德育功能,所选用的教材要以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为主。再是,应当注重音乐作品的普遍性和民族性。各国各民族都具备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区域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各异的民族音乐,在音乐教材编选的过程当中,应选择一些典型的、传统的、普遍传唱的音乐精华编入教材,传授给学生。
(二)推动高职公共音乐教育进程,加强高职音乐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音乐教学缺少师资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虽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和公共艺术教学部,但大多数院校是没有经过正规专业音乐训练的教师在主持工作,多数公共音乐课教师都是来自院校内其他部门,因此,高职院校缺少公共音乐教师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改变师资队伍缺乏的现状,需要在音乐教师人才引进和队伍组建的过程中,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岗定编,通过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来改变目前高校音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重点是要积极引进一些具备音乐教育资格的、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高素质音乐人才进行从教,以此推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加强自身继续教育和进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向专业化、知识化、规范化发展。
(三)加强高职公共音乐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应该积极开发具有价值的音乐科研课题,使之成为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科研应当从教学出发、服务教学、促进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同时,要积极加强高校音乐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扩展自身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上存在困难的教师,应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老教师也应当对新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高职公共音乐教育,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高职院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去填补空白领域,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为学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事业添砖加瓦,使得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不断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2]涂维民.音乐美学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2).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和办学层次的多样化,大学生心理障碍患者既多又杂,客观分析心理降碍产生的原因,积机探索心理障碍排除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十分重要。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当你以一个学生思想工作者的敏锐眼光去观察,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常发生这些现象:有的同学由于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而张惶失措,焦虑不安;有的由于经受不了所遭遇的挫折而悲观厌世;有的由于不能同别人和谐相处而终日烦恼苦闷;有的在恋爱上的不尽人意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有的被难以摆脱的消极思想和情绪所困扰.不知所从;等等。有的人胆小、怯濡、遇事萎缩不前,有的人易暴躁,有的人爱嫉妒,有的人性情孤僻。所有这些,笼统来说。都属于心理失常,心理不健康,严重者就是心理疾病。大学期间正是心理品质发展、成熟阶段,价值观的撞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人际交往的复杂,择业选择的困扰,加之学生年龄的降低,学生类别和层次的多样化,心理障碍患者越来越多,在大学生中都占有一定比例,他们为数之多,为害之大.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应试式教育”形成了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大学生出现心理间题多半是小学有苗头,中学现症状,大学出悲剧。长期以来的应试式教育,使学生围着考试转,在中小学,无论教学评估,评选先进甚至教师的晋职提升都离不开考试分数。学生若考了好分数,自然成了学校的尖子,重点保护起来。学生的德、体、美、劳如何,则提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这种以一育代全育的做法,造成了学生素质的畸型发展,形成隐患。正如北京五中吴昌顺校长所说:“青少年当中存在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大都不是思想品质、道德纪律问题,许多是因为认识偏差。情绪激动,内心矛盾而产生苦恼困惑,或是受到刺激,挫折而引起的心理失衡所致。因此正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应是我们教育思路的重要一环。峋因此,如何扭转围绕分数这一指挥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当务之急。
2,家延教育“老鸡游小鸡的保姆式关怀”造成了学生公理承受能力差。关中地区广大农村虽然还不富裕,但家长们宁可把所有苦和累全部担在他们的肩上,也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几乎包揽了一切,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孩子从小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劳动、艰苦奋斗、传统美德、生存环境等环节的锻炼机会,一点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困难和生存的艰难。所以当离开父母后,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无所适从,缺乏磨难教育的保姆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贻误非浅。
3.社会不正之风使部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困感。校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和风气时时冲激着校园。如号召见义勇为,而见义勇为者却备受溪落,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而有些地区农药、化肥的价格一涨再涨;大力惩治腐败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再如拜金主义盛行,部分人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传统美德,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精神正在淡化,以我为中心,以金钱为动力,迫求享受已成为时髦。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困惑,他们失望、消沉、心理变态。
4.市场经济的二重效应使一邵分大学生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作用(正效应)主要是:“商品经济遵循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促使人们树立竟争观念、开拓观念、更新观念和效益观念。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一些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实行的“奖学金滚动制”、“试读制”、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择业等,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容易诱使人们注重个人利益,产生利己主义甚至产生拜金主义倾向,特别是来自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高消费’、‘贪图享受’等”,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如部分教工想方设法在学生身上赚钱,以经济处罚代替思想教育等。学生方面,“打工热”、“经商热”、“计算机热”等,面对这些,有些同学迷惘、不理解、动摇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5.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锻炼,使大学生容易偏激。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应付繁忙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考试竞争,其生活基本上是在钻研知识中渡过的,缺乏对困难、社会现实的了解,当用书本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感到迷惘、苦闷,产生消极情绪和某些“短期行为”.
此外,因恋爱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经济负担间题,毕业分配问题等不能正确对待而优虑、焦急,产生心理障碍在大学雄中椒比转常甲一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研究和改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使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1.抓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决不单纯是专业知识的载体,他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所以在搞好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对学生时进行基本知识理论教育,理想前途教育,人生观教育,优良传统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其它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远大的理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意志和能力,在前进的路上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认真对待,冷静思考,把同题处理好。
2。引导学生积桩参加社会实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和民情,接触实际,认识社会,使思想政治、实践能力等多方面都受到锻炼,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改革开故意识,提高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公正地看待一些现象和问题,避免书生气十,足的高谈阔论和看待问题的偏激情绪‘
3.对学生进杆磨难教育。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使学生懂得任何果实的获得,事业的成功.都是人与自然,与环境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克眼重重困难才获得的,决不是一帆风顺,一跳而就的,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在老师、家长的关心保护下一路顺风走过来的。对人生的艰难,对挫折的承受,可以说是体验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叫《少年军校》,就是把一群中学生放在严酷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生存训练,来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对艰苦环境的承受能力。一些高校在这方面也有积极尝试,如把学生放到农村、山区等艰苦环境中,使其受到锻炼,部分高校还专门开解学时设立《劳动教育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定的劳动.在艰苦的劳动中去体验、·感受生活,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今后应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学校和家长应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些磨难环境,使其心理在同环境作斗争。在克服困难中逐步成熟起来。
美术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2010年的496名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阶段接受美术教育的状况。496名学生,只有7个人能懂点基本技法。调查表明,农村学生,美术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但学生在技法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都不懂得绘画技巧。中小学的美术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形成了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办学方向偏斜,美术课时不足。经费本就羞涩,美术设施更差。教师素质下降,美术教学举步维艰。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学美术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美术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初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美术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图画的欣赏,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美术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美术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三个突出问题:
1 突出握美术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
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美术教材的特点,要在练习和欣赏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作品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其次,在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临摹的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美术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当代美术教学正在向着美术欣赏和技法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美术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美术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美术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转贴于
2 突出美术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美术课师资建设问题,美术课由于地理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让美术教师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
其次,要把配备美术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3 突出对美术学科的评估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整合模式;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3-03
一、导论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的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鹄的,创设适应本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的,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体系。实践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我国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造,重划一轻个性,重考试轻能力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母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如何改革我国传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何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意义势在必行。
二、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模式的建立都有一个理论依据为支撑,理论依据是模式的内在灵魂,指导着模式的建立。本文中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的相关思想。
(一)系统论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现代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于1945年首次提出的,迄今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贝塔朗菲指出,系统不是各个部分(要素)简单相加的机械式系统,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强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强调了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以及系统具有的功能性。
(二)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整合模式的内涵
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系统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组成。
首先,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的目标要素是指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达到的目标。其次,系统的内容要素即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并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再次,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的形式要素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成了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形式。第四,高素质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组成了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保障要素。第五,系统的管理与评价要素在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正常有序运行、信息反馈以及及时整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评价要素则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督导评教体系。
只有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形式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整合起来,以“加强理论,突出技能、强化实践、拓展素质、注重创新、完善评价”的思路为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管理与评价”的新型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
三、系统整合模式实施的途径
(一)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的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形成专业系统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微观层面,是支撑学科专业的落脚点,教学体系的建设最终依赖于课程改革与建设上。我校顺应教育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进行学分制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模式。我校是地方高师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人才。在以此目标的指导下,我校强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基础+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理论平台,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教材教法的相关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理论基础课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教师教育基础知识,同时也掌握相关的实践应用类课程。针对非师范课程,我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增大选修课、仿真模拟课的比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教学体系的统称。我校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专业见习)、教育实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层次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即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高校学习的所有阶段。从学生入学教育与军训到毕业论文(设计),从劳动教育到社会实习,实践教学伴随着学生整个大学时期。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以知识性、讲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术讲座、实地参观;针对已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的学生,则以应用性、实践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专业实习、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践内容、形式也各有差异。学校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制定和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供选择性,实现了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化。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第一课堂主要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选修的通识课程等为主;第二课堂则主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科普讲座、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
在高师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第一课堂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形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我校建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堂整合模式,既重视第一课堂的基础地位,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带动作用。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或参加学科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设置课外素质与创新实践学分。其次,学校相关教学单位、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第二课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能力比赛,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教师说课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比赛等,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第二课堂开设方面,我校素质教育中心开发了一批有特色、多样性,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设了教学法课程、普通话艺术、实用简笔画、教学实战攻略、职场礼仪与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与求职实战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战口语等一系列课程。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资源,建成了一批资源配制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实习基地。学校有各类实验室55个,实验开出率平均在98%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中,我校拥有一批有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
同时,我校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教育实习基地36个,与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市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实习基地32个,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网络,充分满足了各类专业的实习需要。
(四)实行“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
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我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中构建了“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在校内,我校基本建立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
校外导师的安排集中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学校在甄选校外导师时遵循培养目标、导师素质等,校外导师往往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企业、行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组成。校外导师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训练。
(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首先,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我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曲靖师范学院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曲靖师范学院开放实验教学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和文件,明确规定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范与质量标准。通过强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等手段,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其次,我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监控制度。我校设立校、院、系三级监控执行机构,其中教务处是实践教学监控中心,下设实践教学科专门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控等工作。为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校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学校构建三级评价模式,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以及“专家(督导)评教”的评价体系。我校“学生评教”以“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形式,每学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同行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师之间的评价,同行评价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专家(督导)评价是指教学督导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四、系统整合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的实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其次,有效的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名列全省各高校前列。第三,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型的系统整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屡次在各项国内、省内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专业竞赛获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国家级奖励80余项。
(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服务
首先,我校为当地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由于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质量好,受到普遍的认可。
其次,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当地企业、中小学、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即使了解、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的智力优势,及时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产学研的及时转化。如我校承担曲靖市科研项目,积极实现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另外,我校实行“顶岗实习”计划,为云南省基础教育提供了人力支持,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现象。
(三)实现学校内涵建设,推动了学校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承担3项云南省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旨在构建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实践能力教材的编写上。我校立项建设自编教材共有10部关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专著编写,其中《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被评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中,我校共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我校共有2个省级人才创新模式试验区,实验区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最后,我校于2011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韦崇岗.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关键词: 高等职校学生 思想品德 现状分析 管理对策
进入新世纪,独生子女逐渐成为学生的主体,加之高校扩招,各高等职校面临生源大战,学生的素质逐年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分析当今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成因,研究措施有力的管理对策,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是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一、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朝气蓬勃,心灵纯洁,追求上进,兴趣广泛,可塑性强。但高等职校学生的结构较之普通本科院校要复杂得多,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
1.集体观念淡薄,思想上唯我独尊。学生进入职校后,社会意识在增强,对处理组织、友谊、事业、道德行为之类的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对于教师、家长、亲友的依赖少了,想按照自己的观念去选择行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有些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特别是在校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受其成长的家庭环境影响,过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有责任往别人头上套,有好处便往自己袋里兜,自私自利,娇气任性。
2.纪律性较差,随意放任自己。国有国法,校有校纪,家有家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荣誉感较强,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某些荣誉,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存在,并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这些学生一般纪律观念比较强,能遵守校纪班规,学习态度端正。但有一部分学生对“荣”与“辱”的感受反应冷淡,对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学校规章制度熟视无睹,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缺乏自我控制、自觉管理能力。有的学生经常违纪,甚至多次受到纪律处分,但他们不以违纪为耻,反以为荣。其主要表现在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想上学就来,不想上就不来。同学之间因一句话或看一眼不舒服,拔拳就打,甚至与校外闲杂人员交往、勾结,进行敲诈勒索、打群架等。盲目冲动,争强好胜,表现出纪律观念的模糊性。
3.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主动性。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古人就有悬梁刺股、凿壁引光、程门立雪和囊萤映雪等求知好学的佳话。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学知识可以为自己将来就业和报效祖国打下基础,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如:有些学生对所在学校抱有成见,认为进了这样的学校不会有出息;有些学生认为既然考上了大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再多读书也没有用,于是就放松了学习;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家长已给他们安排了较好的工作,他们没有了就业的压力,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还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认为学习只是应付考试,结果产生了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没有什么区别的观念。这些消极的认识使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刻苦,连基本的学习任务也不能完成,对待考试的态度也非常消极,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厌学情绪严重,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完成。
4.生活上追求享乐,爱慕虚荣。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美德。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家长“宁可自己节约点、苦点,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的观念的影响,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不能适应住校生活,埋怨条件差。生活浪费,贪图享乐,经常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条件的过高要求,互相请客,过生日,穿名牌,用品牌,互相攀比,虚荣心强。
二、高等职校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现状成因
1.社会因素。一方面,当代高等职校学生处于我国社会结构变迁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大环境中,许多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滋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先进生产及管理技术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文化,这样,学生不仅受到了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还受到了西方糟粕文化的冲击。于是那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受到无政府主义、绝对自由主义和性解放等不良思潮影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受到腐蚀,成为糟粕文化的牺牲品。
2.学校因素。虽然各高校提倡并进行素质教育,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不多,许多高校教育存在相对重视专业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文化教育、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学校教师不能及时纠正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偏差,这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3.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活动场所,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追求考试分数,忽视了思想品德、生存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还有的家长把教育完全看成是学校的事情。这些孩子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导致他们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团结、关心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一遇到失败、挫折,便惊慌失措,或产生暴力等过激行为,严重地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修养。
三、高等职校学生不良思想品德现状的管理对策
1.坚持和发展德育教育,努力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针对高等职校学生实际,应自始至终把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落脚点。加强德育教育管理,营造德育教育氛围,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因为德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德育工作者队伍,所以,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要求、政治上过硬、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专兼职相结合的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德育工作者队伍,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其次,要进一步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要根据形势需要增加德育内容。针对学生道德失范,文化异化现象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后,要提高学生群体自觉接受德育教育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培养,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可开设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来加强德育教育。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各种外来文化的引入,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为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新思路。但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西方热潮,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地崇拜西方,学习西方。只有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机制,强化德育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高校德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2.加强心理管理,注重情感教育。心理管理是指一定时间里,根据多数人的心态所形成的心理指向,通过施加一定的影响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心理意志,发挥精神的作用而进行的管理。当前心理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学生的成才,加强学生心理管理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开设心理辅导教育课和广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开辟校园心理网站等方式来提高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进行心理管理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情感人格教育。一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高等职校学生大都希望能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在理想的实现过程中,他们热切地盼望更多的鼓励和指导。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出现错误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唤起他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二是要付出爱心。管理行为只有扎根在情感的土壤中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教师只有付出更多的爱,才能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壁垒,使管理措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三是塑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在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的特征。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为教师高尚的人品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通过自己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使学生产生信赖感和敬佩感,从而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智慧的火花也会迸发出来,其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其次,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进行课堂教学。早在四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做到五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并对他们得到的信息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研究,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独创性,使他们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最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一些人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在不断探索中,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实施柔性管理,优化管理评价体系。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因为对学生的行为评价过于量化,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柔性管理主张进行模糊性的评价。实施模糊性的评价体系恰恰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估活动之中来,可以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对学生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柔性管理十分注重对过程的动态评估,随时发现学生身上展现出的闪光点,及时纠正他们的偏差言行,不断进行反省与阶段性总结,力求改进与完善,而不是仅仅对最终的管理结果消极地作出调整与适应。只有将科学的、民主的、公平的、规范的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努力学习,努力成才。
高等职校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正确地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一定要齐抓共管,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