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的教学目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
从小学音乐教育目的来看,该课程的开设决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音乐专家,而是为了让学生,使未来的公 民获得一定的音乐素质和得到一定的音乐审美陶冶,是从建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结构的角度来设置的。因此,音乐既不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智育的客体,也不是受教育者获得生存手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内容,而是让受教育者获得音乐素质和得到音乐审美陶冶的“美育”范畴。
从课程特点性质来看,在学术上,音乐是有着显著的知识性和技术性,但作为小学的教育客体,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深度和难度在大纲和教材中有着恰当的限定,主要内容都是针对培养音乐基本素质的感悟性内容。从教材的四部分内容来看,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音乐欣赏教学就是让学生听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在对音乐的感悟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的感受力,音乐情境意象的感受力等。在培养这些感受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格情操得以陶冶。教学为达到这一目标,相关知识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但这些知识内容不是音乐欣赏教学要追求的目标,而是为目标服务的辅教学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也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的必要条件。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力非同一般,他有过听音乐三 日不知肉味的体验。但他并没有过系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他的音乐感受力,来自于音乐的熏陶和自我丰富的人生感受对音乐的移情。因此说,音乐欣赏教学中,感悟音乐是教学的核心。
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仍与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一样,只不过是客观对象和教学途径有所改变。音乐欣赏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审视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而唱歌教学则是按客体符号——音乐乐谱的要求来实施的一种主体活动——歌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的美来达到目标的,在活动过程中同时获得了正确的歌唱方法——一种音乐表现力。唱歌教学有技能训练内容,诸如吐字、发声、音准训练等,但对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个体的歌唱潜力得到一定的发掘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
从表面来看,音乐知识的教学是纯粹的认知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是对音乐现象、音乐符号的逻辑性界定和诠注,或是人对音乐感受经验的抽象表达。因此,音乐知识教学除具有文化承传目的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辅助作用。音乐感受力是一种以形象思维活动为主的情感判断力。通过音乐知识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对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形象思维活动的定位和情感活动的定势。在这里,逻辑抽象思维对形象思维和情感 活动起支持作用,它促进了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规律性。另一方面,音乐知识教学并不是完全的抽象和逻辑界定,而总是把概念界定与感悟音乐紧密结合起来的——或者以感悟某个音乐对象来印证某个音乐概念,或是从某个概念出发来感悟某个相对应的音乐对象,这是音乐教学的一般常规。在这里,感悟 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可想而知,音乐知识教学只是从概念到概念,既不可能达到认知 的目的,更不可能实 现培养音乐感受力的目的。如果音乐知识的教学是以认知音乐知识本身为终极目的,那么,音乐教育功能仅仅 实现了其文化承传的作用,便失去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实社会存在的基础。小学音乐课中的听觉训练内容其教学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纯粹的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内容。只不过教学中感悟的不是音乐作品,更多是感悟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悟来培养音乐感受力,全部听觉训练教学活动就是感悟音乐活动。
3. 以感悟音乐为重点,开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并非小学音乐教学排斥认知活动,相反,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所有教学内容中都是会运用到,否则,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知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认知,而更多的认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 的感悟音乐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一般认为,小学阶段是掌握音乐技能的最佳年龄段。作为课外活动,广泛适度地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音乐技能训练是可取的,但课堂上的教材教学,音乐技能训练的范围、内容、程度一定要把握适度,要以感悟音乐为重点,为学生音乐基本素质的良好和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在其人格的塑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在音乐中体现生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并在音乐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我国高中音乐欣赏教育现状
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部分高中对音乐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这导致高中音乐教学在我国未能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我国高中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造成了我国高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况。
音乐源自于生活,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音乐元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即使没有显著的音乐气息,但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可以将生活元素艺术化,并且通过音乐创作的方式将元素的音乐艺术性扩大,这些音乐创作大多需要以音乐欣赏力作为基础。
二、高中音乐欣赏课曲目选择的意义
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是有目的性的。音乐欣赏是“有指向性的倾听音乐”,通过这种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进行分析、描述、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音乐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满足。同时,音乐欣赏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和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使学生成为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因此,音乐曲目作为学生音乐欣赏的载体,应当充分体现其给学生精神世界带来的升华,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应当对音乐的曲目进行精心的选择,使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到音乐曲目中艺术与生活的真谛,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三、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曲目选择的原则
1.曲目的选择要贴近生活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选择学生易于欣赏的音乐作品。贴近生活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体验生活,同时生活体会也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为满足教师备课中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教学的客观性与自主和灵活性;体现教学中欣赏音乐方式的多样与灵活性;减少学生课余自我欣赏或终身音乐欣赏中的片面性与盲目性,应当将曲目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与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陕西民歌《赶牲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山西民歌《走西口》,等作为补充,还选择了一些具有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作为补充,如《东方红》《西部放歌》《西部情歌》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帮助学生体验生活,通过音乐欣赏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当前我国高中音乐教学并没有让学生贴近生活,未能将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只是一味教授书本上的知识,对音乐欣赏课中乐曲的选择也没有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接触到那些较为前卫的音乐元素,在现实生活中对音乐的理解也十分浅显,这对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十分不利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远超于我们的想象,生活中音乐元素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到高中生对音乐的认知。因此,学生要学会音乐欣赏,音乐的欣赏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曲目的选择要有目的性
每一个音乐曲目都是一个艺术品,而其价值的体现也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对音乐作品进行解析,会有不同的体会。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曲目的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目的性。例如,在《江河水》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缓慢、沉重的语调诉说江河水中所讲解的一段故事,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通过这段故事和音乐的欣赏,学生真正拉近了和作品的距离,给学生正确理解《江河水》这部作品打开了通道。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其流派、创作风格、创作题材和想要表达的感情。因此,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欣赏音乐,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音乐的赏析,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时候应当尽可能涵盖多方面内容,使学生从广泛的音乐形式中去寻找音乐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内涵。在选曲上,应力求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注重古今中外、声乐器乐等方面的比例适当。在曲目的选择及内容安排方面,要符合高中生身心发育的特点。
3.曲目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欣赏课中音乐曲目的选择应当是多样化的,因为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不单单只有节奏和旋律。学生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应该是有趣的、多种多样的。综合性的音乐教育才能使教学充满知识性、艺术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多才多艺而又积极乐观的学生。
教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可以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与音乐艺术亲密无间地接触,让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受音乐的存在、感受音乐特有的感染力、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每一点快乐。在音乐欣赏课程中自我实践得来的感悟,其实是学生对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力的锻炼。如果长期坚持,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独立学习的习惯,进而很好地培养自身的自主意识,提高个人创造力。例如,教师在讲《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拓展,让音乐欣赏课程真正贴近生活,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音乐欣赏课程正在逐步被人们重视。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曲目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当重视音乐欣赏课中曲目的选择,通过精心的曲目选择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作用
首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比较广,同时也是初中生接触比较多的音乐种类。将流行音乐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其次,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传统的音乐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民族歌曲或者是古典音乐,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些乐曲中所包含的情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现状
虽然,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流行音乐,但由于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引入的流行音乐类型比较单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虽然,一些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流行音乐,也希望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在选择流行音乐曲目时选择的局限性比较大,选择的一些曲面都不是学生喜爱的类型,难以实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二,教师的观念比较陈旧,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很多教师都对流行音乐存在偏见,认为流行音乐的不属于艺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比较排斥流行音乐,无法将流行音乐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也就无法改变初中音乐教学的模式;
第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根本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个就是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音乐属于副科,没有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三、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措施
第一,选择的流行音乐应具有一定的正能量。在初中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了流行音乐本身的教育意义,不能选择那些传播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低俗的流行音乐;
第二,在流行音乐选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引入流行音乐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比较喜欢追星。虽然,现在大家对学生追星的看法不一,但不可否认,偶像的存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手的歌曲,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三,教师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度”。一方面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控制流行音乐所占的比例。因为,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采用流行音乐教学的方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进行一些其它歌曲种类的教学工作。因此,必须要控制好引入的流行音乐曲目的数量。另一方面是指在流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公正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流行音乐曲目,将流行音乐曲目的优点和缺点都告知学生,让其可以客观地对待流行音乐;
第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流行音乐引入的方式。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某一个流行音乐曲目作为教学讲解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简而言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确定引入流行音乐的方式。
第五,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水平,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水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引入流行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本课中“比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此设计基础上,笔者这样来实施这节比较教学课的:
1 教学流程:导入(初识)、比较对象:齐唱、轮唱形式的《同一首歌》、比较目的:引入复调音乐的概念、比较方法:学生实践体验、具体实施过程:教师询问:平时大家都唱什么歌曲?是否会唱《同一首歌》?并要求学生齐唱、轮唱歌曲片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轮唱的音乐形式就是复调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教学流程:了解概念和特征、比较对象: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比较目的:明确复调音乐的概念和特征、比较方法:图形与音乐片段结合(教师范奏)、具体实施过程: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形式的《小步舞曲》,让学生聆听并初步认识两者的不同特征。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又采用了一个图形观察对比的形式,即在幻灯片中显示两种简单的图形,让同学们选择对应的图形填空。这样,学生就能把对比聆听时的模糊感觉和具体的图形对应起来,从而对两种音乐形式的不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明确:“主调音乐”最核心的特征是“只有1条旋律,其它是伴奏”,“复调音乐”最核心的特征是“多条旋律,各自独立,相互对比或补充”。同时,教师把这一核心特征以板书的形式保留在黑板上,作为后面内容学习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 教学流程:
了解类型、比较对象:对比型复调音乐和模仿型复调音乐、比较目的:进一步认识复调音乐的常见类型、比较方法:教师范奏音乐作品片段。具体实施过程:笔者首先弹奏对比型复调音乐——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片段。在介绍模仿性复调音乐时,先播放教师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片段的视频,再由教师现场演奏《小步舞曲》片段,形成了一先一后、交替演奏的“卡农”形式,较好地表现出模仿型复调音乐前赴后继、你追我赶的音乐特点。
4 教学流程:
了解代表作品、比较对象:《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和第72分曲、比较目的:了解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比较方法:视听结合。具体实施过程:首先播放《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第72分曲片段,让学生对比听辨,第1、第72分曲分别属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中的哪种形式?然后教师稍作分析,明确第1分曲是复调音乐形式,第72分曲是主调音乐形式。
接下来在播放视频资料的同时,复听第1、第72分曲片段,并请学生思考:这两段音乐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表现怎样的场景?为什么要用复调形式写耶稣被游行的场景?为什么要用主调形式写耶稣被钉死后的场景?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明确:第1分曲采用复调音乐形式,更能表现出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围观人们内心情感各自不同和复杂多变;第72分曲采用主调音乐形式,更能展现出“人们都沉静在耶稣死去后的悲痛气氛之中”这一场景。这个环节以视听结合、两次复听并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复调音乐表现作用的理解。
5 教学流程:实践。
比较对象:以复调音乐形式创编的《保卫黄河》与以主调音乐形式表现的《保卫黄河》、比较目的: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复调音乐、主调音乐的理解。比较方法:学生创作实践。具体实施过程:音乐教学应该“通过对歌唱、舞蹈、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基础知识,能够参与到音乐实践与表演,以及创作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以及表演自信心”。因此,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复调音乐的认识,并达到自主创作实践的高度,笔者设计了一个创作实践环节,即让学生以歌曲《保卫黄河》为素材,分组进行主调、复调音乐表现形式的创作设计。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音乐知识,自主讨论如何用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对比,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本课以“比较教学法”作为教学的中轴线,按照“导入(初识)——了解概念和特征——了解类型——了解代表作品——拓展——实践”的流程,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比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在比较中更清晰地理解复调音乐的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多次比较,学生对复调音乐的认识经历了从“了解概念、把握特征——了解常见类型——了解表现作用——再次辨识——自我创作实践体验”的深化过程,学生对音乐的自我发现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和提高,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中“比较教学法”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
二、“比较教学法”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比较教学法”要在比较中突出重点。比较双方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比较只是一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掌握课程内容才是目的。因此在比较中一定要突出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不能两者平均用力,否则会显得课堂重点不明、目标不清。比如,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复调音乐”,因而在比较中要把重点放在“复调音乐”上,对“主调音乐”的介绍可以稍稍简略一些。
(二)注意“比较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比较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判断”,因而实施“比较教学法”时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比较”,千万不能用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探索。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计比较对象、比较内容、选择比较形式、提供比较资料,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最终的自我判断能力。
一、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民族音乐一直作为传承我国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最为直接的工具之一。在学习压力较大的现今高校中,课程制定部门应该转变较为单一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使高校学生的教学课程丰富程度得到提升,并使其在诸如艺术等其他素养上得到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较多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利用艺术的方式教育新一代的年轻人,并以艺术的和谐手法解决现今的复杂啊的社会问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繁荣的途径之一。高校学生对民族音乐展开鉴赏和学习,具有如下几方面你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不断传承。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各种类型的文化形式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被创造出来的文化精髓。在民族音乐之中,包含了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多种文化,它融入于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真正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思想、民俗、语言等方面特色。高校学生对民族音乐进行学习与鉴赏,有利于其对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从而使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新一代年轻人之中得到传承。
2.有利于民族大团结的促进。民族大团结问题也是目前社会中亟待完成重要任务之一。许多的民族问题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解决。就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民族问题而言,大多是因为对彼此民族不够了解,或者了解不够深入,从而导致的民族之间的误解。在高校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方式能够通过对彼此民族文化的学习,从而使年轻人对各个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通过艺术的方式,缓解部分民族之间问题。艺术是一种能够使不同类型的人聚集到一起的最为良好的方式,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民族大团结的实现。
3.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高校学生在高校之中不仅仅应该对自身的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展开学习。若高校课程的开展仅将视野限制在对学生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范围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高校课堂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能够有效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培养,同时对其视野进行一定程度的开阔,使其不仅能够对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还能够将其从较为紧张的基础、专业学习课程中放松出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二、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已经在部分高校中有所开展,但开展的范围与力度仍然有待提高。就目前已经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高校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较为明显与普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的陈旧、教学效率低下、实践教学缺乏以及教学深度不足等方面。
1.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较为陈旧
理念转变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到的问题。就目前我国高校艺体类文化教学而言,理念较为落后的问题是教学课程开展过程中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开展情况而言,课程制定部门没有将民族音乐教学作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是仅仅为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而开设的一门不受到重视的课程。这点从课程开展的课时安排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把关程度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同时,使其对各个民族的民俗、特色以及文化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了解。然而由于教学理念无法与教学目的相同步,致使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民族音乐教学这门课程,但教学的整个过程没有收到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从而使得高校民族音乐的开展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2.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致使教学有效性不高
就普通高校而言,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往往都处在最为基础的阶段。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较为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从而也造成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适应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也直接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无法得到提高。由于在课堂中学生的听课效果与教师的讲课内容脱节,造成了部分学生对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兴趣的丧失。没有兴趣为依托的教学过程势必造成学生学习效果的下降。然而,就普通高校而言,由于课时本身和学生精力的限制,对每位学生开展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是难以做到的。高校课程制定部门没有能够达成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对民族音乐学习的有效性得到提升的任务。这样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高校学生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有效性变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民族音乐的理论教学远多于实践教学
目前高校民族音乐课程开展中,主要注重的是对高校学生民族音乐理论教学的开展过程,将大部分的重点放在了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然而各种教学类型,特别是音乐类的教学过程,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学生在对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经历以及视野的限制,很难对民族音乐的表现过程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就普通高校而言,他们普遍存在音乐设备较为缺乏,音乐师资人才不足的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的实践教学的开展。另外,由于教学经费与重视程度的不足,普通高校的课程制定部门很难对这种现状进行改变。
4.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更深层次的教学
虽然民族音乐教学在部分高校已经得到了开展,但不论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都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由于民族音乐教学本身的课程性质,相关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仅仅将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作为为学生播放民族音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表面上学生能够接触到民族音乐的具体类型,但在更深层次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的教学方面,仍然较为缺乏。民族音乐的深层次教学有赖于高校相关音乐师资人才水平的提升。一个优秀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师能够较为有效地带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三、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改善措施
面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应该从高校课程制定方、教师、学生以及对民族教学的重视程度上出发,从多方面改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
1.从目的与理念出发,提升民族音乐教学力度
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应首先从教学的目的出发,对教学的目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从而使课时的设定、课程内容的制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更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对高校学生进行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的音乐造诣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在于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视野及其思维方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下,高校应该使自身的课程制定和师资引进更具目标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另一方面,就高校民族音乐教学的教学理念而言,高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对自身以及教师教学理念的革新。学校方面可切实引进国内外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对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进行试验性开展,从而寻找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
2.改善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表现尤为突出。由于高校音乐民族教学的非核心课程性质,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困难。为克服这样的矛盾,教师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切实做到在有限的课时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通过民族音乐教学的方式对高校学生的音乐品味、视野以及文化素养进行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自身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出发,提升授课质量。另外,提升课堂效果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对高校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激发。在对民族音乐兴趣的激发下,学生能够做到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从而缓解了课时的不足带来的矛盾。同时,在浓厚的民族音乐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对教学内容进行牢固的掌握。
四、结语
目前,各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实现方式多为公共选修课,对于课程的设置多以教师为个体独立计划,并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系统、连贯的教育教学体系。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片面且不连贯,没有全面涉及民族音乐的各个分类;教学方式多以音乐欣赏等为主,对民族音乐的文化层面、历史层面涉及较少。在我国民族音乐的不同类别中包涵了我国不同民族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通识教育全面、系统地进行民族音乐各类别教学,一方面,是对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对音乐通识教育领域广度的扩充。
二、民族音乐文化之于通识教育的教学内容
民族音乐是指产自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我国的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有步骤、分阶段的对民族音乐不同类别各艺术形式及文化信息进行教学,最大化的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转化及艺术传承。
(一)理论课程———民族音乐概论
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与掌握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开设民族音乐的理论相关课程,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民族音乐的起源、发展、演化等历史进程,并对民族音乐各阶段、各种类的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形成框架式的理解。
(二)积累课程———民族音乐赏析
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音响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声音、图像等相关听觉、视觉方面的信息传递。在音响教学中,结合图像或视频资料,渗入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信息,突破音响方面的教学领域,最大化的实现教育教学的艺术理论及实践价值。目前,相关的教学内容中多以民间歌曲为主,且涉及层面多是近现代耳熟能详的曲目。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曲没有全面、详细的文字及音响资料进行教学,不利于对我国多民族的艺术文化及历史文化的知识信息掌握,此为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对民族音乐的其它种类,如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等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对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全面整理与继承。
(三)实践课程———民族音乐汇演
在民族音乐的传承中,学生既是文化的承继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将民族音乐的实践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教学范畴内,采用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理念实现过程;另一方面,是对优秀民族音乐受众群体及艺术传承的扩大化实现过程。
三、民族音乐文化之于通识教育的教学设置
通识教育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协调合作下的教学模式,其教育理念则应高于目前自由开课、分散授课的公共选修课。在通识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我国民族音乐有利于学生民族听觉思维的形成、民族审美观的建立、民族情感、民族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一)针对性的教学部门
目前,通识教育的实施部门多以学校教务处为主,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教学部门。在组织性、系统性、科学性、教研性等方面欠缺一定的连贯性,出现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步骤不衔接、教学效果不明显等现象,不利于通识教育关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的教育目的。因此,设置专门的、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教学部门,并引进相关的师资力量是必要的。
(二)完善、合理的教学步骤
结合音乐通识教育的各方面教学内容,合理、系统地规划民族音乐的教学步骤,是最大化实现通识教育教学效能的必要手段。以理论基础为前提,进一步开设艺术赏析、艺术实践等课程。将不同阶段的课程交叉分配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备选目录中,让每一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从基础系统的进行的学习。如:每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民族音乐理论、民族音乐赏析、民族器乐入门课程等,第二个学期开设民族音乐表演、民族器乐进阶课程等。各部分内容由浅入深,有目的、有步骤的合理教学,全面、系统地安排各民族音乐类别的教学内容,以达到全面继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全面发展学生艺术素质的音乐通识教育目的。
(三)高效、恰当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 视唱练耳 教学步骤 反馈环节
一、引言
视唱练耳课主要通过视唱和音乐听记来训练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音乐思维能力,培养音乐感受力、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增强音乐记忆力,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 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获得熟练的读谱技能及丰富的音乐语汇,在实际的音乐活动中积极使用听觉,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
在视唱练耳课中,反馈环节并不一定只存在于某一个环节,而是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存在于整个授课环节。
二、反馈的原则
学生通过演唱或演奏将教学中学到的知识通过再创造表现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决定了反馈原则的条件限制。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里的声音不仅包括听到的声音,而且包括将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声音,更通过“声音”或其他形式反馈出来的声音。所以反馈的原则不仅仅是唱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唱、练、写等更多的表现形式来丰富、完美“回”的环节。
反馈的原则,也是最实际的关键――就是要有实际作品在反馈中的体现和更大作用于实际作品。也就是要做到音乐知识在实际作品中的“有去有回”。
在这个基本条件下,反馈环节应该没有固定的框架限制,这样反馈环节的空间才可以更大,创新性才能够更多。而这些更大和更多,会由于个人的音乐修养和音乐能力的水平不同,产生对音乐聆听和音乐表演不同程度的理解。
三、反馈的目的
反馈环节的最终目的就是检验教师在教的环节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得当,学生能否在老师正确的方法下掌握老师
指定的学习目的,这是检测前面教的环节的有力依据。
而检验教学目的有没有实现和教学目的实现的效果如何,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反馈。通过反馈环节来检验教学效果,通过反馈训练演唱(奏)的能力,也是检验学生在预备环节学习情况的一个“回”的环节。
四、反馈的设计
反馈一定要有独特的设计。在反馈环节内可以看出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师的要求,而通过什么样的设计让学生展现,需要更多有音乐创造性的设计。
1.反馈环节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出审美和技术要求
要找到这两点的均衡。有时这方面多些,有时那个方面多些,不可能在反馈环节内做到通篇设置。有两个到三个点就可以。如果以审美为主,就考虑风格、音乐、舞台设置、伴奏,等等。如果以技术为主,就加技术要求,如旋律、和声、音色的体现,不同声部的体现。既不失去特色,又不失去审美。用几个目的和几个方法利用一个反馈环节找到两者的平衡,通过两者的体现找到平衡点。
2.通过创新因素和个性化的表现来体现再创造后的反馈
例如:和弦连接题的反馈:①在原有和弦上方加简单的旋律;②加伴奏式织体化连接题;③加伴奏的单声部旋律;④加各种复杂因素的织体化和弦连接题。
在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很多的手段来检验,弹唱――自弹自唱、钢琴伴奏、分声部唱;“音乐”的加入――根据具体作品的风格,确定音乐的风格、强弱、气息、乐句、线条、音符背后的一切因素;实际的音高――出声地、有固定音高地、有表情地唱出来;最后是表现――用各种不同的唱的方式表现出完整的实际性作品,如:表演唱、合唱、加钢琴伴奏的唱、无钢琴伴奏的唱,等等。将反馈环节以音乐会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是检查学习中有去有回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在反馈环节里可以只是听的反馈,可以是模唱、大三、小三、大小三的整体的反馈,等等,也可以反馈更为广泛的教育层面的再现。将教育融入普通音乐教学中,还应该加入中国的传统音乐,学习在包容西方音乐的基础上保留自己的传统音乐。通过反馈的再现丰富音乐课堂,学生在音乐里感到新奇、愉快。
将视唱练耳课中的实际音乐作品曲目以音乐会的形式反馈。
五、反馈的再现
再现环节的理解主要在于教师,具体的曲目、教学法、对音乐的看法,等等,能反映出教师不同文化的传统、兴趣和价值观念,并以此来影响教师对音乐的再现处理。也是影响教师是选择审美,还是技术要求作为反馈的再现。因此,教师对音乐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基于音乐理解的理念上,都将会使反馈的再现环节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个环节是检验教师的“教”是否成功、是否有结果的环节。
再现环节的理解,更技术化,更视唱练耳化,音准、节奏、速度归于再现。情感、风格、感受属于再创造。将它们的范畴规划一下,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审美,一是技术要求。
六、反馈的关键――实际音乐作品
音乐的各种因素从来都不是以单独的形式出现的,它们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完整统一地出现在实际音乐作品中的。所以学习音乐还要学会将这些音乐素材回归到完整的实际音乐作品中去。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加入实际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是这门学科发展的理念和趋势。声乐和钢琴这两个和视唱练耳有着很大关联的学科就是充分利用完整的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的。学习音乐的其他乐器和形式都是通过对完整的音乐作品的演唱或演奏来完成音乐的学习的。音乐不可能脱离完整的实际音乐作品而独立存在,完整的音乐作品才能清晰表现音乐,无论这种音乐水平是高是低。
在听觉训练中引入实际音乐作品,是以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力、音乐表现力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为引导而提出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的,这对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来说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