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稳赚不赔的理财方式

稳赚不赔的理财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稳赚不赔的理财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稳赚不赔的理财方式

篇(1)

曾几何时,“发行对象不超过10名”、“一个资产包至少要几千万甚至几亿元”的高门槛,令许多投资者对“定向增发”又爱又恨。爱的是定向增发能折价购买股票,有时定价甚至比市价低30%以上,恨的是门槛实在太高了。

如今A股市场跌宕起伏,挣钱难成为众多投资者头疼的问题。不少券商瞅准这个时机,大力推出了为普通投资者量身定做的定向增发理财产品,甚至鼓吹“收益率高达82.5%”、“10万元即可与富翁共享豪门盛宴”,令不少投资者心动不已。

定向增发产品,真的那么诱人吗?

门槛越来越低

《投资与理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仅今年2 月份,就有13只定向增发产品面世,而且在券商发行定向增发产品越来越频繁的同时,门槛也越来越低了。

比如华泰证券3 月8 日开始发行的“华泰紫金定增宝”, 将产品锁定期从以往的24 个月缩短至1年,甚至采用了滚动投资的策略,1个参与期对应1个退出期。其中第一个参与期为产品成立日起的6 个月,投资者可随时参与该产品的第一期投资。相对应的,第一个退出期为产品成立满18 个月后的连续10个工作日。

2012年3月18日,记者来到国泰君安北京某营业部,从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国泰君安发行的“君得增”,认购起点为10万元,产品期限2年,规模上限25亿元。管理费为募集资金的1.5%,托管费为募集资金的0.2%,业绩报酬则是收益部分提取20%。

当记者提出“封闭期2年,如何规避风险”问题时,该工作人员回答:“目前市场中很多私募和信托产品的封闭期也为1至2年,而我们比房地产信托、煤炭信托等产品的收益更高更确定。”

折扣越来越小

家住南京市江宁区的高乾在向《投资与理财》记者了解定向增发产品时,说出了他的担忧:“收益率高,门槛又低,定向增发确实不错。本来打算这几天就买,但还是不确定能赚到钱,而且1到2年的封闭期所带来的风险又如何控制呢?”

数据表明,在过去几年当中,定向增发股票2006 年的平均折扣大约为24%,2007 年升到31%,2008、2009、2010 年都在20%上下,今年则降到平均10%-15%,部分定向增发甚至最终溢价发行。

也就是说,如果投资者买的定向增发产品折价10%的话,只要2年后股市下跌超过10%,就会赔钱。

以上资料显示,定向增发产品虽然发行越来越多,但折扣也在逐渐减少,而折扣的减少直接决定了收益的降低,甚至加大了净值大幅下跌的风险。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明知亏损,投资者在封闭期内也无法减持,只能被动持有。

并非“稳赚不赔

不过,发行定向增发产品的券商给出的宣传资料,却很是诱人:“过去5年,无论股市涨跌,投资定向增发的平均收益非常高。2006年至2010年,参与定向增发并持有一年到解禁日卖出的,平均收益分别为322%、42%、39%、84%、57%,平均年超额收益为82.5%,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为91.8%。即使在2007年、2008年这样的大震荡市里,也取得了40%左右的年均收益率。”

事实真的如此吗?《投资与理财》记者调查得知,2006年之所以取得高收益,是因为之后出现了很多人没有料到的大牛市。但2007年就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因发行时估值过高,以及市场的大幅回落而导致破发,致使收益率大幅下滑。

2011年,不少私募基金在股市大跌的环境下,推出了超过50只定向增发产品,结果在8 5只股票接连破发的情况下,有业绩记录的31只定向增发产品中仅5只产品实现正收益,亏损比约83%。

数据显示,从2011年11月22日至12月31日,有27家上市公司的非公开发行限售股上市,基金参与了其中13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而这13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出现浮亏,占比46%。其中,兴业全球基金8只产品抱团参与太原重工增发,浮亏高达9000万元。

由此可见,定向增发产品的收益,直接取决于后期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在市场状况向好的情况下,定向增发的确能取得收益,而在市场条件不利时,折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损失,但也无法保证“稳赚不赔”。

篇(2)

定向增发一向是机构从二级市场套利的有效工具,由于得到股价10%折价的安全垫,还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所以实行定向增发的股票,往往能在接下来的行情中一路上扬。

但“可惜”的是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定向增发仅向特定投资者(机构)发行新股,发行对象不超过10个,资金体量动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但散户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心里直痒痒。

近两年,部分金融机构已经推出了投资定向增发的理财产品,比如信托产品,通常起点为10 0万-3 0 0万元。一些私募与银行联手推出的此类产品,门槛虽然下降到了50万元,但要求锁定两年不能赎回。即便如此,它也一度被认为替中小投资者打开了分享收益的大门。

定增信托助力分享收益

所谓定向增发信托,是指通过信托方式募集资金,然后作为一个机构,参与定向增发。通过信托方式,门槛可以降为100万元。

门槛的降低,曾让投资者们踏破定增信托的门槛。光大证券分析师宪钊解释,在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的对象只有10多家机构,众多中小投资者无法参与,而现在不少机构投资者通过发行信托产品募集资金,参与定向增发。这就让中小投资者也可以间接参与,最重要的是降低了投资门槛。

看上去,中小散户们好像可以扬眉吐气,捋上袖子大干一场了,但当所有人都叫好时,其背后风险也凸现出来。

有信托分析师认为,虽然绝大多数定向增发都能以相对二级市场折扣价买到股票,但有个长达一年的解禁期,也不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一旦定向增发在选择时机或者项目时有误,同样会面临亏损的境地,而且每年的定向增发项目数量有限,当投资的机构越来越多时,其中的收益可能最终被摊薄至市场平均收益水平。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伴随着股市的一路下跌,定向增发虽是打折购买的股票,但仍然受大盘拖累,其价格优势很快便消失殆尽,并进一步出现亏损。

定增信托全部亏损

在今年以来完成定向增发的87家上市公司中,目前股价跌破增发价的达到6成。而在去年完成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中,也有近半数在半年内股价跌破增发价。

从去年股市下跌开始,完成定向增发后的上市公司股票走势并不理想。同样参与到定向增发之中的集合信托计划,也深刻的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寒意。

2011年8月完成发行的定增的股票到目前为止8成亏损,而同期成立的10只定向增发信托,更是全部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平均亏损幅度超过20%,亏损最多的博弘定向增发指数型基金22期(结构化)信托,一年来亏损幅度达到25.02%。

篇(3)

热门台湾偶像剧《败犬女王》里女主角单无双的这句话,足以引起许多都市高龄剩女的共鸣。她们独立自主、聪明能干,没有男人。照样过得有声有色。

无双在职场上工作了十几年,自己租了一间单身公寓,看似精明能干的她,却是个生活!不会换灯泡、水龙头坏了不会修、不会看特价品、不收集点数换赠品……“反正所有的一切可以用钱解决,我女王又不是不会工作赚钱!”

不过做为“奔四”,高收入、高学历、事业成功的高版本剩女,想要活得足够滋润而无后顾之忧,只会赚钱还是不够的,学会理财才是王道!

小樱的焦虑

小樱今年29岁,单身的她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行政部门主管,月收入约13000元。小樱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高级公寓,努力工作之余,不时“大血拼”一次犒劳自己,享受美容SPA的,品尝各种美食,参加种类繁多的派对,过着很多人羡慕的高级白领生活,忙碌而快乐。她属于典型的“能挣会花”一族,除了每个月固定买1000元的定投基金,基本属于月光女神。

没有住房,没有存款,没有男友,快到30岁的小樱突然有点恐慌。30岁像一条临界线,之前的日子是快乐充实的,越逼近越像把自己逼进个阴暗的角落,没有安全感。

英国女权主义者伍尔夫说:“女性要超越不平等,首先得有一间自己的房子。这房子包括适当的物质条件……”

像小樱这样独立打拼的单身女性,不能只顾一味潇洒的消费,也需要给自己提供适当的保障。小樱之前是基本没有任何理财意识的,在投资方面过于薄弱。选择定投基金就是因为完全不用打理,而且她只选择一支基金定投,理财方式过于单一。

为此,小樱专门咨询了专业理财师。理财师建议小樱首先要转变理财意识,确定自己理财的目标,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合理分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对于小樱来讲,理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消费额控制在收入以下。有了结余,才有投资的可能。

最后,小樱计划在不影响自己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适当节约,每个月给自己留出一部分的应急资金备用,并增购两支不同类型的基金平衡收益。此外还计划购买银行债券型理财产品和保险。

有了这样的理财计划,小樱踏实了很多。她还是干自己高兴的事,尽情享受自己的生活,但心里有了底气,焦虑和烦恼慢慢远离。

败犬女王小月

小月今年33岁,单身,某咨询公司研究员,月薪2万左右,典型的“败犬女王”。小月坚持经济独立的观点,她认为即使以后结婚,自己经济独立也是婚姻幸福的保障,所以她在保证消费的同时做了一定的投资。

小月在2003年买了一套商品房自住,目前市值约150万元,尚余2077元贷款未还。此外,小月买了目前市值约5万的股票,6万元的基金,15万元的银行存款,此外每个月购买1500元的定投基金。

在同龄人中,小月的理财状况可以说相当良好。有房,有存款,有股票,有基金,比较合理地分配了自己的投资项目。投资方面,规模较大,涉及种类也较多,属于轻度进取型的。

不过,小月也有她自己的烦恼。是提前还贷,还是把结余下的钱再做投资?如果做投资的话,应该继续买股票基金,还是选择其他的项目?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她决定不提前还贷,以免给自己生活造成太大压力,合格的“败犬女王”还是要首先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啊!

此外,小月又对自己的投资做了新的规划。鉴于目前银行存款利息收益非常低的情况,这部分钱每年都在贬值,所以小月决定拿出银行存款的一半投资收益较高的基金和理财产品。除了继续买进指数型基金,她尝试了预期收益率高于一年定期存款收益率的理财产品,这种产品资金的流动性较高。偶尔她也关注黄金外汇的情况,准备在适当的时机买入。

招商银行理财师建议

对于“败犬女王”来说,从理财角度看最大的不便就在于――唯一的保险绳只有自己。无论是否准备结婚,保持合理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做好理财都是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女王”们更应该爱护自己,做好自己的理财规划。理财师的建议如下:

NO.1 培养理财意识。很多单身女性理财意识薄弱,对钱没有概念,没有规划,导致在理财投资方面特别盲目。要培养自己的理财意识,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向,根据自己的收入、喜好、可操作性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NO.2 强制储蓄。单身女性理财的唯一保险只有自己,所以千万不能做“月光女神”,每个月要拿出一部分收入做强制储蓄。可以单独建立一个存款账户,每月工资发放后立即把这部分收入存人。实在控制不了自己的,可以请妈妈帮忙打理,控制消费。

NO.3 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存款、股票、基金、房产保持适当的比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偏重,分散风险,增加收益。

NO.4 指数基金定投。每月定投保持指数型基金的核心组合,把每月的节余,以定期定投的方式购买指数基金,如沪深300或中证100指数基金。这些指数基金跟踪市场基准的表现,属于“被动型”基金,在以下方面大大优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费率通常较低,税收成本更小,而且不用担心基金经理突然改变投资组合;指数型基金操作简单,不需要太多专业的理财知识,适宜进行长期投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现代单身女性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特征。因此,指数基金应当成为投资组合里的核心都分,短期的波动是一种必然,可以通过长时间来化解。

NO.5 债券型理财产品。随着去年年底央行的连续降息,存款的收益过低。债券型理财产品年利率3%~4%,贷款型理财产品年利率5%左右,这些都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值得投资。债券型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投资者应根据自己资金的金额、投资期限、资金的稳定程度,选择不同的债券投资方式,同时将可能存在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投资组合中,以获得较高的综合收益。

篇(4)

很多朋友冲着我是财经频道的主持人,向我请教“理财绝招”,我说我根本不理财,他们都不信。我跟他们打了个比方:北京有那么多出租车司机,但有几个是因为喜欢开车而当的哥的?我和他们一样,做财经节目只是职业,并非我喜欢理财。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山东济南一家电视台上班,同事们在办公室里谈得最多的就是理财。有人钻研股票,有人研究基金,还有人琢磨邮票、粮票、连环画之类的冷门收藏品,反正没人闲着,都想让手中的钱生钱,利滚利。

后来,不知从哪儿刮起一股投资兰花的狂风,几乎一夜之间,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变成了兰花迷,人手一本花卉图册,苦心钻研,家家阳台上少则十几盆、多则几十盆兰花,挤得满满当当。大家都盼望着手上的兰花能从购入时的上百元一盆飙升到数万元一株。

我不懂兰花和市场,但我能看明白的是,如此全民参战地在这样一个狭隘的投资领域里扑腾,太疯狂了,而疯狂的代价绝对是惨痛不已。果然,不到半年,除了顶端的炒家赚足了钱外,绝大多数的升斗小民们全都做了金字塔最底端的垫脚石。同事们一个个都未能幸免。

后来到了北京,我又见证了另一场更加荒谬的投资热潮——恐龙蛋。当时有一位特别执著的朋友跟我说起这事时两眼放光:恐龙蛋呀,几千年前的化石啊,几百年前的东西都能称古董,这玩意肯定值钱!

由机和火车上不允许私自携带恐龙蛋,朋友硬是自己一个人把车开到内蒙古去接货,花了50多万元把三枚恐龙蛋诚惶诚恐地拖回了北京。

我有幸见过这两枚恐龙蛋,看上去跟大个儿鹅卵石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层泥胚外壳。那个朋友专门打造了玻璃展示箱,把它们固定在定做的架子上放好,说后半辈子就指望这两个蛋发财了。

结果是,官方正式对此事进行辟谣,声称此物无任何投资价值,并指出目前市面上所谓的恐龙蛋都是人工伪造的。此消息一出,此前还水涨船高的价格顿时崩盘,那些花高价投资了恐龙蛋的,一夜之间血本无归,惟一从中赚了大把银子的,是内蒙古那帮专做假恐龙蛋的炒家。我那个朋友踌躇再三,小心翼翼地打开了一枚自己视若拱璧的恐龙蛋,发现原来只是一个泥团儿,用放大镜都找不出一丁点骨骼化石。

黄金钻石,看上去很美

我发现我身边从来都不乏热衷理财的朋友,但我也发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对投资品市场缺乏了解,理财思路也不清晰。他们选择理财的惟一风向标就是——跟风!

有一段时间,投资钻石非常热,台里有位同事买了一颗三克拉的裸钻投资,她说这东西能保持每年不低于12%的增值率。

从市场的售价看,似乎是这样,但被她忽视的是,上涨的只是卖家的售价,作为藏家,面对的是一个有价无市的市场。她曾经去询问她那颗裸钻是否能回收,珠宝行报出的回收价是——4万,只相当于她当初购买价格的20%。

我帮她找到了售价与回收价天差地别的答案。在采访南非副总统莫特兰蒂时,他对于投资钻石的回答是:钻石难以保值,更不可能升值,它就是碳而已,除了工业钻石有实际用途外,钻石惟一的价值就是做成首饰满足人的虚荣心。钻石价格之所以逐年上涨,不是由市场决定,而是由戴比尔斯公司控制的中央销售机构决定的——该公司囤积垄断了全球钻石原石,每年自行提价后将原石投放市场,保证供小于求。钻石涨价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控。

这下,那个投资钻石的同事傻了眼,她那颗裸钻注定只能当做传家宝一代一代往下传。可问题是,当想像中已经升至30万元的钻石实际收购价只有4万元时,就不可避免地给她带去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情绪。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更糟糕的是,因为掏出积蓄买了钻石,连正常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她的月薪不过7000元,她老公也只是普通白领,夫妻俩要还房贷,孩子也即将入托……

随后的大半年,她过得很不风光,多次主动申请跑边远地区出外景,只为挣些额外的差旅补贴。

她成了我们台投资理财的反面教材之一,但不幸的是,投资理财误区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你好不容易绕过了这个陷阱,扑通又掉进了另一个坑,这个坑就叫做投资黄金。

黄金是硬通货,这下该靠谱了吧?可是,别看金价翻着跟头往上爬,从100多元一克涨到了300多元一克,但这是售价。有一个在金行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投资黄金并不保险。

首先,在金行买的黄金是含手工费的,按照不同的品牌论克收取,少则十几元多则几十元;其次,金行也是要赚钱的,所以会在黄金制品的成本价上加上利润,这利润也是多少不等的;此外,销售人员的工资不能少吧;销售场所的租金不能免吧……诸多成本从哪儿来?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摊到了每克黄金的售价中。

据朋友说,当金价位于380元/克,手工费还要另计的时候,黄金的成本价是280元/克,多出的那100元囊括了利润、员工工资、场地租金、宣传费等组成部分。

这意味着,如果手里的黄金涨到了500元/克,看起来赚了不少吧?可是,如果把它们送去金行回收,结果是你们仍然还亏。因为金行是不会按照市售价回收的,而是按照当前成本价,而这个成本价要比市场售价低上100多元,在成本价的基础上,还得再扣除一次手工费。因为人家必须把你的黄金回炉重炼才能卖出去!

理财还得悠着点

因为身边总有人在谈投资理财,耳濡目染的,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谈起某个项目回报丰厚的人,到最后基本上都闭口不提当初的那些事儿了,偶尔问起也支支吾吾言语不详,被逼急了才冒出一句——亏了。有炒股亏掉一大半的,有买基金亏损70%的,更有买海外开放式基金从百万富翁变成十万身家的……我东看西看,发现最后惟一一个稳赚不赔的人是我!

我也曾经想过买点啥理财产品做点啥投资项目,但问题是我没钱。我拿的是年薪,看起来很体面,但架不住我的各项开销。有时候想想这些开销,都是不能保值增值的。但是,假如我也跟大多数同事一样省吃俭用将白花花的银子投入他们曾经涉足过的那些理财项目的话,那么我可能不会有房,更不可能有车,也绝对不可能承担得起如今这些爱好与消费方式。

我没落下什么钱,但我没钱的原因是我把钱花掉了;他们也没落下什么钱,原因则是他们的钱亏掉了!我觉得这就像我们同样买了一堆水果,我吃掉了,他们舍不得吃结果坏掉了,虽然水果最后都没了,但吃掉和坏掉绝对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跟我一样,连资本市场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连K线图都看不明白,对于投资领域如何建构操作也不了解,对于收藏品的鉴别更是两眼一抹黑。无知也还罢了,偏偏还非常无畏,对自己的运气与眼光自信满满,深信自己买啥啥涨屯啥啥赚。

篇(5)

今年以来,先是平安好房与万科、绿地、万通等数十家房地产企业,共同发起并成立中国首个房地产众筹联盟;紧接着,万达推出首个商业地产众筹项目“稳赚1号”;近日,诺亚财富旗下的诺亚“员工宝”又与华远地产宣布将联合推出房地产众筹项目。

业内专家表示,这种互联网+房地产+金融的跨界模式既降低了地产商的营销成本、解决了其融资困难,又满足了房地产投资者的需求,还促进了新兴网络平台的发展,带来了多方共赢的效果,具有商业上的合理性。但其中涉及的投资风险和法律问题也不容回避。

扎堆众筹

2012年美国Fundrise网站首先将“众筹”概念引入房地产行业,开发了“房地产众筹”这一新模式,即房地产商通过互联网平台向投资者为其房地产项目募集资金的模式。投资者可以用较小的金额来投资多个房地产项目以分散风险,房地产企业也可以通过大众筹资的方式向投资者募得资金。

房地产众筹从2014年开始在国内起步。去年11月,平安好房联手万科发起涉及216套房源的国内首个房地产众筹项目“平安&北部万科城”。该项目共筹资1585万元,众筹结束后,参与者可以享受比周边市场价低13%的优惠购房价,或者选择退还本金和预计年化收益率3%的收益。

去年11月11日,远洋地产和京东金融也联手推出“11元筹1.1折房”,筹集资金超过1220万元。3天后,远洋地产再次推出第二波众筹项目“11元筹新房首付款”,不过以失败告终。

今年以来,房企更掀起一场以众筹为名的狂欢。5月29日,平安好房不仅携手万科等数十家房企成立中国房地产众筹联盟,还与碧桂园联合了国内首个房地产开发众筹项目――“碧桂园-平安众筹建房”。这个产品首先在碧桂园上海嘉定项目试水,以“一平方米”为众筹单位,项目建成后,众筹者拥有项目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权益,众筹者可以选择将众筹权转为产权,直接拥有住房,也可以委托开发商卖房后转成收益权。

6月12日,万达通过其控股的快钱推出“稳赚1号”商业地产众筹产品。该产品每份众筹金额为1000元,最高认筹100万元,首期发行50亿元。所募资金将投向5座在建万达广场。预期年化收益率达12%以上,收益来源包括两部分:租金收益和物业增值收益。其中,租金的预期年化收益为6%左右,于每年收益派发日发放。物业增值收益分两种情况:如3年后以REITs上市,预期年化收益可达14%;如至第7年期末仍未上市,由万达以150%溢价回购,预期年化收益为6%。此外,项目成立3个月后,投资人还可在快钱信息平台上进行报价转让。

最近的例子则是7月15日,华远地产也加入到试水房地产众筹的行列。据了解,华远与诺亚此次推出的众筹方式,购房者在前期参与众筹享受约6%的理财收益,在实际购房时,还可获得8.8-9折的购房优惠。

三种模式

相比国外以债权众筹和股权众筹为主的房地产众筹模式(前者即让投资者筹钱借给借款人,该笔借款有房产做抵押;后者则是众筹平台通过设立有限合伙制公司来购买房产,投资者根据自己的投资金额占有相应份额的房产股份,每月收取租金,最终房产卖出,投资者按照所占股份来分配收益),总体而言,目前国内房地产众筹的模式很难将其简单归纳为债权众筹或股权众筹,只能依据目的大致分为营销众筹、买房众筹和开发众筹。

众筹最初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被开发商频繁使用。像远洋与京东推出的“11元筹首付”活动,具体操作方式是,京东用户在网上支付11元,将获得一套房三成首付款的抽取资格,当募集满额后,即抽取一名用户获得这笔首付款。显而易见,这其实就是以抽奖来制造营销噱头的聚客行为。

平安与万科的合作,则属于买房众筹。其提供给参与者一定的收益率和购房优惠幅度,无论最终是否获得购房资格都能获得回报,对于购房者来说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而随着众筹的普及,开发商已经不满足于众筹所带来的营销效应,其互联网金融的属性被进一步挖掘,开发商希望能够借助于众筹融资建房。比如碧桂园众筹项目。

据平安好房CEO庄诺解释,众筹从开发商拿地之后就可发起,到拿到预售许可之前,大概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众筹者购买的是一种金融产品;在预售许可证拿到之后,持有该金融产品的人可以选择把众筹权转换为房子的产权,或者卖出该产品取得收益。“房地产众筹应该是拿地众筹,而非销售众筹或价格众筹。”庄诺表示,在众筹拿地的过程中,投资者不再仅仅是购房者、理财者,还将介入楼盘前期开发。

在该模式中,房企通过众筹降低了融资成本,消费者则通过众筹实现对房子的个性化需求与降低购房成本,或通过投资获利。

万达“稳赚1号”也是将众筹前置到建房之前。其众筹产品突破了传统商业地产的融资模式,通过互联网金融的众筹形式,将项目资金与实体产业直接对接,再注入到房产项目,实现快速募资。

颠覆传统?

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由于土地、市场等因素影响,过去房企快速开发、迅速销售的发展模式受到冲击,众筹有助于其扩大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

同时,众筹也能为房企融资及购房者买房节省一定的成本。万通董事长冯仑表示,众筹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资金筹措,较传统融资方式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还能节约10%的融资成本,另外传统的营销费用大概占3%-5%,再加上其他一些费用的节省,在最终客户拿到产品时感受到的实惠大体上是20%-30%。

庄诺还指出,传统的开发模式是拿地、建房、蓄客、销售,这个模式的难点在于销售和融资。而众筹突破了传统房地产的开发运营模式,让开发商轻资产运作,通过互联网,一开始就能够把钱和客户聚集到。对于购房者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建房的过程、参与监督、选择户型包括提出自己的建议。众筹可以说改变了房地产开发的生态。“股权众筹如果放开的话,开发商只要把品牌建起来,少量运营就可以了,不用储备土地。”

原华远地产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任志强日前也称,众筹有望将整个行业、传统的一些生产方式和融资方式都颠覆。

不过,不少专家认为,在中国形成真正房地产众筹企业链还为时尚早,现在多数众筹仍然不失其营销噱头和房产预售的本质。

此外,REITs等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尽管因法律、税收和收益问题仍未解决,现实中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住宅和商业物业出现过剩现象等因素,才刚刚迈出试水步伐,但它却被视为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建银精瑞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李晓东认为,众筹模式同房地产资产证券化不具备可比性,“众筹的交易成本很高,在投资者手上时流动性很差。从长期来看,众筹的规模很难做大,一旦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大路’打开,‘小路’肯定是竞争不过大路的。”

德晟资本资产证券部总经理施年也赞同,房地产众筹未来想要大规模发展的“土壤”不够。但他同时表示,从目前众筹模式资金募集情况来看,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确实效果非常明显,这对于做传统金融行业的参与者来说,有很大的警醒作用。

风险不小

不过,房地产众筹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有市场人士强调,对照这几年很多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和销售遇到的问题,市场风险已经表现出来。小散户参与开发投资,如果遭遇市场风险的话,可能会血本无归。因此,这种方式对房地产的融资模式是锦上添花,但不足以颠覆房地产的开发模式。

寒桐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世同表示,以万达的“稳赚1号”为例,其6%的短期收益并不算太高,而12%左右的长期收益,由于涉及到项目长期投资和运营,可能会面临收益不稳定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高额收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类似分析也指,对于大多数中小投资人来说,7年期的封闭式类REITs理财产品,这一期限实在太长,中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即使在3个月后能上平台进行转让,这种自发型交易也并不一定能赚钱。

“众筹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是庄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所说的风险,是众筹基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属性的涨跌逻辑,没有理财产品是稳赚不赔的。另外的隐性风险是,如果房价下降,资产无疑将缩水。

投资风险更体现在,由于众筹平台资质和水平良莠不齐,外加目前监管上的缺失,筹集到的资金往往缺乏安全保障,地产商也可能将资金挪作他用,因此,对平台和第三方资金托管单位资质的严格审查,对地产商的监督显得格外重要。

业内人士还表示,房地产众筹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法律和政策风险。

对于开发商而言,房地产实物众筹在本质上是一种房屋预售行为,如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与买受人订立的商品房预售合同,应当认定无效,开发商还可能面临接受行政主管部门处罚的法律风险。

股权众筹在国内也一直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众筹本身存在欺诈等风险,而且,股权众筹还可能涉及非法集资。《公司法》规定,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不得超过200人,成立有限合伙制的股东人数不能超过50人。倘若人数超过法定界限,众筹平台就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

众柴网创始人涂涛分析说,参与众筹投资的资金是进入到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的股权还是以债权方式借给开发商?这是要做不同风控机制的。如果以股权形式进入,无论采用有限合伙、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股东人数都不能超过200人的数量限制,还只能向特定对象进行招募,对参与股东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财务信息披露,众筹投资股东代表还要行使一定的股东表决权。这样的条件能否满足开发商的募集需要,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要具体分析。如果以债权方式进行众筹,那么给投资人的风险保障是什么,是项目公司股权,还是开发商其他资产抵押或第三方担保等,也要有具体的风控机制披露给投资人,否则让投资人以完全信用贷款的方式借钱给开发商,一旦项目没有建成或建成后销售不畅,将存在巨大的兑付风险。

篇(6)

私募基金是什么

假设你有一笔钱想投资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并欲获取较佳的收益,但又因为自己没有专业知识而不了解如何把握买卖点,或因为上班而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操心投资的事情,怎么办呢?你可能很自然地会想到让专家来帮你理财。但请专家费用太高,而你自己出不起这份钱。你就想到与亲朋好友合伙出钱请高手来帮自己操盘。高手的收益定期从大家合伙投资的钱中进行抽取。如果把这样一种投资方法,按照一定的模式固定下来,就形成了基金。在这样一种模式中,通常包括3个要素:投资者、管理人和投资对象。投资者就是出钱的一方,管理人就是负责操作的一方,而投资对象就是股票、债券等具体的理财产品。管理人在为投资者创造收益的过程中,需要获得一定的报酬。

在基金管理人向基金投资人募集资金的过程中,如果向社会所有人公开募集,任何人都能购买基金份额,这类基金就是我们平时熟知的各基金公司发行的公募基金。反之,如果不公开募集,只针对某些特定人群(比如一次性购买资金能够在1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投资者),则叫私募基金。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感觉神秘的私募。私募的发行对象,相对狭小,普通投资者通常难以接触到,很难了解它。正因为不了解,这种产品在众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但事实上,这种投资产品和公募基金差异不大。本质来说,私募基金就是一种集合众人资金进行理财的投资方式。

国外股神多为私募

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他是投资神人。1965~2008年的44年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公司每股净资产从19美元上升到了70530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20.3%,累计增长371111%。而同期美国股票指数――标准普尔500的年均增长率则为8.7%,累计增长幅度为3887%。巴菲特的投资远远跑赢美国股市指数。而根据特威迪―布朗的权威报告显示“标准普尔指数在截至1997年12月31日的16年里表现优于91%的股票投资公司”。巴菲特的业绩在44年里远远超过标准普尔指数,在同行中遥遥领先,而且几乎年年如此。正因为每年都能够获得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巴菲特被称为股神。

神奇的股神之路其实是从私募开始的。1956年5月1日,26岁的巴菲特回到了故乡奥马哈。当天,他便把他的7个亲戚朋友组织起来,集资了10.5万美元,巴菲特作为总合伙人,象征性投入100美元,成立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这个所谓的合伙人公司,就类似于今天的私募基金。巴菲特合伙关系有限公司的经营方式非常简单,当有限合伙人的获利超过6%的时候,巴菲特就收取超出部分的25%;如果获利没有达到水准,他就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什么巴菲特要选择最简单的有限合伙人制的公司来开创自己的事业呢?主要在于这种模式的合伙人很少,不超过100人,这样就不会受到当时美国证监会有关共同基金管理规则的约束,而且可以自行制订如何收取手续费用,不像共同基金的手续费受到严格的限制。在1956~1962年,巴菲特以同样方式又设立了另外9家有限合伙公司,以管理各种类型的投资目的。1962年,巴菲特已经管理了1055万美元的资本,这些钱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是30亿元。为了方便管理,他把自己旗下的所有的“有限合伙关系”企业合并成巴菲特合伙关系有限公司。

国际上知名的投资大师们,多半都是私募起家的,比如索罗斯和他的量子基金,朱利安・罗伯逊和他曾经显赫一时的老虎基金,著名的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正是他们的杰作。这些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四处游荡,到处寻找机会的对冲基金,正是国外最典型的私募基金。

私募在中国:阳光私募和灰色私募

中国内地的金融市场,监管十分严厉,改革比较缓慢。很多金融方面的创新,非常容易就会演变成所谓的非法集资罪。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在没有经有关部门批准(包括没有批准权限的部门批准的)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集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会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形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或其他方式向出资人给予回报。

很容易发现,私募基金向投资者不公开发行。进行资金募集,投资于股票、债券等证券产品的操作模式,很难和非法集资有效区分开来。两者之间的界限,有时候非常模糊。在难以界定合法性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的发展非常缓慢,处于一种不见阳光的地下运行状态。2004年,私募基金开始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信托投资计划,私募基金从投资者手中募集来的钱,以信托的形式存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降低了私募基金公司将客户的钱挪作他用、甚至卷款潜逃的可能性。私募信托化标志着私募基金开始逐步浮出水面,正式开始阳光化运作。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股权投资或者证券投资,就成为了阳光私募的主要形式。2005~2007的大牛市,私募基金获得了更加蓬勃的发展,一大批业界精英和经济学家已经集中到了这个领域。

由于历史因素,又或者是由于实力不济规模偏小,很多私募并没有从地下转入地上,还是处于私自运行的状态,这类没有按照合法手续,取得运营资格的私募基金,就是灰色私募。阳光私募与灰色私募主要区别就在于管理是否规范化、业绩报告是否定期化、透明化。

阳光私募操作模式

事实上,私募基金主要有私募证券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创业投资基金(即风险投资基金)3种。个人投资者最容易接触的,是私募证券基金。目前,中国A股市场的私募证券基金规模大约有5000亿元人民币,他们主要投向于股票、债券、银行证券市场投资。中国的阳光私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如下的操作模式。

收取超额业绩费

如果私募基金净值创出新高,则超额的部分,私募基金运营方通常会提取其中的20%作为回报。

客户利益导向

由于只有在基金净值创出新高的情况下,私募基金运营方才会获得超额收益。因此,运营方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是一致的,只有投资者赚到钱,私募才能真正赚到钱。因此,阳光私募通常会把追求基金的绝对正收益放在第一位。

投资比例控制灵活

常见的公募股票型基金,由于监管的要求,因此常常有60%的股票仓位下限。如果出现大熊市,这样的股票型基金只能干瞪眼,坐视股票下跌而毫无办法。私募基金,通常没有这类限制。它们的股票仓位可以在0~100%任意进行变换。

普通投资者难以介入

阳光私募基金购买门槛较高,通常要求每份投资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篇(7)

央行的频频加息,对于按月还款的工薪房贷族来说,还款压力正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购买保险减压。以往冷清的房贷险市场也变得热闹了起来,房贷险渐获青睐。

房贷险变革重生。

作为一种履约保证保险,房贷险在推出至今长达8年的时间里,各方质疑不断。经历了从“香饽饽”到“鸡肋”的翻天覆地变化。近期,随着央行的频频加息,个人住房贷款每月还款额不断创新高,“房贷负翁”违约概率加大,尤其是对于按月还款的工薪房贷族来说,还款压力正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购买保险减压。加之房贷险在诟病中不断推出改良,房贷险的市场地位正在被逐渐打回原型,以往冷清的房贷险市场也变得热闹了起来,房贷险渐获青睐。

上海保监局的第二季度保险统计数据也显示,由于不含保证责任的房贷险业务随着上海房地产市场升温,出现了较大的增长,上半年保费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215.11%,而一季度的数据是同比减少了34.01%。

加息重压房贷族

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央行已先后8次上调利率,虽然在大部分人眼中,每次涨幅都显得“微不足道”,但量变的结果最终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最近一次加息后,5年以上商业贷款利率达到7.56%,而2004年的基准利率还是5.76%,上调了180个基点,另外,一年期贷款利率更是比2004年10月首次上调前的利率猛增了32%。

对于已经签约的购房者来说,今年为止的4次加息都将在明年1月1日开始正式执行,贷款人月供势必猛涨,若以总额40万元,期限2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为例,利率为5.76%时,每月需还款2810.62元,今年8月后基准利率调整为7.56%,每月需还款3237.06元。增加426.44元,从总体来看,总还款额要比2004年加息前增加约10万元。由于很多“房贷负翁”事业刚起步,这个数字对这一族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且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加息通道,在人民币汇率上升与利率上升也即通胀压力不变的双重预期下,预计今年利率还可能继续往上调。利率上升对房地产影响巨大:一是牵涉经济基本面房价会继续上涨;二是按月还贷的工薪族的成本会成倍上升,收入增长赶不上利率增长的步伐。并且,货币政策的影响是不分自住与投资的全方位打击,其中最大的自然是工薪房贷一族。

还款额的增加直接导致违约率的攀升,虽然目前个人房贷仍然是优质贷款,而且银行也不再强制要求购买房贷险,但监测数据显示,违约比例已经上升。据上海银监局统计,2004年上海中资银行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只有千分之一左右,到去年末,上海中资银行个人房贷的平均不良率已上升到千分之九左右,预计随着央行继续加息,这一比例还会上升。

“房贷险有存在的必要,房贷险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保证房贷资金的安全,只是目前业务开展并不如意。”平安保险北京营业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购房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违约、人身意外以及财产损失等,这个产品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风险。

房贷险理性回归

早先在买房子的时候,各银行普遍规定,购房者向银行贷款的同时必须在保险公司购买房贷险。购买房贷险的目的:一是保证贷款最直接和有效的收回,二是保证房屋作为抵押物的安全。但该险种被保险人和受益人都是银行,购房者只有掏钱的份。

虽然这样的房贷险推出后备受诟病和广泛质疑,甚至遭到中消协炮轰,但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却是乐此不疲,对于银行来说,个人房贷一直是优质贷款,违约率极低,但能赚取高额的手续费。对保险公司而言,这类保险赔付率极低,保险公司一度将房贷险视为“稳赚不赔”的产品,而买单者却是购房者。

事情的真正变化来源于加息背景下的提前还贷。从2004年开始,央行频频加息,房贷族的还款额因此不断增高,而股市持续火爆,部分购房者纷纷加入提前还贷计划,保险公司遭遇退保潮,然而支付给银行的高额佣金却无法收回,保险公司在该项业务上的收入急转直下,一度出现亏损。

房贷险的急剧萎缩让保险公司甚至保监会都难以安然处之。早在去年6月底,保监会下发通知,对房贷险的贷款金额、保险期以及缴费方式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力促房贷险的升级换代。同时,保险公司也开始自救行动,加快房贷险新品的推出。

如今市面上的房贷产品,不仅将受益人变成了购房者,而且在还贷保障方面作了诸多改良,新保险规定,投保人在还贷期间,一旦发生意外导致死亡或伤残,保险公司即代为偿贷,既不向投保人或其家人追索代偿款,也不收回购置房产。

平安财险相关人士还介绍说,新房贷险还会帮购房者省钱。因为老房贷险要求购房者一次性缴纳保费,新房贷险则可以选择每年交一次保费。站在客户立场来看,房贷险“趸”改“期”,有利于减轻购房者一次性缴清保费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