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2: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是院校经常性中心工作,科研是院校的基本职能,二者均服从和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是科研的纲,科研是教学的源,院校科研只有建立在教学这个根基上,才能保证选题质量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教学只有立足于科研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获得新的手段和内容,教学工作才能生机勃勃,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闭。当前军队院校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成为军队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首先要保证有足够成果可供转化,其次要保证切实转化为教学内容。当前,在部分院校科研和教学人员中仍对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在院校科研目的认识上存在偏差,科研成果与教学结合不紧密,导致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教学内容。二是在院校教学改革认识上存在偏差,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导致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教学内容。
(二)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组织松散
一是对由谁牵头管理意见不一,管理无序,造成科研和教学管理部门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上职责不明,出现谁都管、又谁都不管的现象,导致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二是对由谁具体实施转化意见不统一,落实乏力。主要反映在机关与教学科研人员职责不明。
(三)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无章可循
一是缺乏科学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有效的程序规范。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缺乏充足的资源保障。二是缺乏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缺少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评价指标。另一方面,缺乏成果转化的考核奖惩机制。成果是否真正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产生多大的军事效益,缺乏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
二、优化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一)科学划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阶段
根据科研成果产生并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主要可分为选题、归档和转化三个阶段。选题是指科研立项、论文和专著选题,必须确保立项时有足够的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这项工作当前主要由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会同训练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在立项审查时对选题进行审核,按照评价标准评选出一定比例预计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选题,没有达到最低比例标准时必须对选题进行调整。归档是将可供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梳理、,以实现资源共享。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具体归档工作由各院校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负责落实,科研管理部门、系、教研室等单位协助提供相关原始科研成果信息。信息管理中心应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库,定期归档成果信息。转化是采取措施确保收集到的科研成果充分转化为教学内容。此阶段工作由训练部门组织实施,可根据教学任务需要,结合教材编写等专项工作进行。机关要对照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评价标准,定期组织对信息管理中心归档的成果信息进行转化指标的评定,对转化利用率高的成果要给予相关人员奖励。
(二)优化不同类型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方法
能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成果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装两类。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理论成果在科研成果中占很大比例,它们向教学内容转化一般都是间接的,主要是为编写教材、撰写教案和授课提供信息;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是讲义信息的主要来源,专题课的讲义有时甚至可以直接引用研究报告;大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还可为学员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专著是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形式,各院校应把专著建设作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尤其要鼓励科研成果以专著形式发表。关于实装的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问题涉及因素较多,本文暂不讨论。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对象
1 引言
科研成果的认定与管理工作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内容,它以科研管理制度为依据,同时以科研管理系统为信息化的工具。高校是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人才库、思想库、知识库,承担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与历史重任。科学、公正地对高校科研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导向,以及国家杰出人才的培养,应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开展高校科研评价工作尤为重要。
2 高校科研成果的含义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是指由高校教师承担的,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完成的各种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项目等所产生的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知识产品或者应用价值的技术和产品等,科学研究成果一般应具备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先进性等主要基本特征,能够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或者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1],科研成果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根据高校科研成果所在领域的不同总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以及软科学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主要指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为了阐明自然现象及其特征与规律的新的发现与新的理论且以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形式发表的成果形式,旨在基础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的突破与解决,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重要成果形式,基础研究成果常常代表科学研究领域的共性问题,能够带动诸多学科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具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性。
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指为发展生产力水平而开展的科学研究、技术苑、后续试验以及应用推广而产生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技术标准等[2],应用研究成果应治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以及技术福射能力,能够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软科学研究成果为政府等有关部门决策科学化、制度完善化、管理现代化而开展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预测、立法等科技管理及其决策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软科学成果形式主要涉及研究报告、学术研究论文、专著以及各种建议等,可以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可靠的依据,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形式。
根据以上定义,科研成果的核心与主体是一种创新性的技术,这种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价值,能够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推动人类进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
3 高校科研成果的组成及分类
高校科研成果通常采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天津某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规定,科研成果的体现形式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励等。
(一)学术论文
论文是高校教师发表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也是目前对高校教师考量的主要指标,其中可凝聚理论性、实验性、实践性、产业化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原创性的基本特征[4]。一般而言,论文的水平与质量通常与期刊的质量、影响因子及其被引次数具有密切关系,高质量、高影响因子、高引用率的期刊所发表的也自然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论文的水平往往与期刊的级别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常常将期刊的质量作为考量论文质量的间接方式。
某高校现行科研管理制度在认定学术论文时分为A、B、C、D四个级别,分别规定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和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中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标准,体现了我校对中文学术论文评定的等级及分类,详细规定了四个级别论文的具体范围,这种规定体现了我校对学术论文的导向,高级别的期刊基本上包括了某学科领域内最顶尖和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期刊,例如A级期刊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顶级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另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期刊论文也属于于A级论文;B级分B1级和B2级,B1级期刊包括各学科领域最具代表性、水平最高的学术期刊,包括《中国科学A辑:数学》、《计算机学报》、《研究》、《文学评论》、《经济学动态》和《财政研究》等,B2级则主要是指被CSSCI来源期刊和CSCD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另外,从实际情况来看,C类论文主要是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揽》来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入选天津市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年的论文和由全国一级学会和985高校等举办的会议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D类则为一般期刊论文和各类期刊扩展版、集刊、增刊和专刊上的学术论文。
外文学术论文等级分类则主要依据为是否被SCI、S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工具检索。例如被SCI和SSCI收录影响因子大于2的期刊论文属于A级;发表在A级以外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属于B1级;被SCI、SSCI、EI和ISTP等检索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1级,未被进入上述国际检索、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外文期刊上发表的会议论文和期刊论文属于C2级;除依据是否被SCI等检索工具检索外,B2级外文学术论文是指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目总揽》和《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要目总揽》来源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未列入上述类别的公开发表的外文论文则属于D类。
(二)学术著作
地方教科所;成果推广;问题;意义;策略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73-04
吉林省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自198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30余年的历程。30年来,长春市教育科研经历了发动、发展、成长、成熟阶段,课题研究从无到有、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教育科研成果从小到大、从无用到有用、从侧重理论到回归实践,在“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理念的引导下,群众性教育科研蓬勃开展。
自“八五”以来,长春市立项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已过千项,大多如期结题,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课题成果奖的有几百项,获历届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奖的有几千项,教师已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目前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市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如,科研部门在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厚度轻深度的状况,科研成果一结题便束之高阁,很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得不到及时的总结、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低效、无效的现象仍很严重。教育科研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没有起到应有的先导、引领、推进和服务作用。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本应是市教科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市教科所的科学研究素养、成果推广意识、科研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成为制约其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瓶颈。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不到位。科研部门认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不属于创新研究,不列为重点工作,没有列入议事日程,既没有工作要求,也没有工作计划,缺乏有效的组织与协调;科研人员也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推广的价值,重学术理论价值,重个人功利价值,足不出户,不深入基层,闭门造车,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二是水平不到位。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要求科研人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统筹能力,成果的推广应用还需要科研人员帮助成果拥有者对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但由于科研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有限,对科研的实际指导能力比较欠缺,其专业水平也影响对科研成果价值的正确判断和理论加工及推广应用。
三是管理不完善。科研部门对于如何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和科学规划。对课题的管理还停留在重前期研究、轻后期推广的状态,只有研究过程管理,没有成果推广管理。由于科研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对已有的科研成果缺乏有序的登记、存档、公布,很多优秀科研成果由于信息管理不力,渠道不畅,缺乏传播与交流,影响其推广和应用。
四是机制不健全。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科研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果推广奖励机制,科研人员推不推成果一个样,成果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而实证、实验、推广性的研究比纯理论的思辨研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影响科研人员的实际收益,势必造成科研人员对成果推广工作积极性不高。
五是体制不合理。科研部门的管理体制重学术轻实践,从课题的选择、审批到成果的验收、鉴定、评奖,更多强调的是学术因素,忽视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科所对科研人员的工作考核注重的是科研成果而非实践能力和指导水平,科研成果的数量决定了研究人员的评职、评优等切身利益,而且用于成果推广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科研人员漠视成果推广工作。
以上几点是导致长春地区大量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闲置、科研成果推广难的主要原因,造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极大浪费。为实现长春教育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育科研品质,让教育科研更加务实高效,让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研究者付出的辛勤努力得到认可,长春市教科所理应肩负起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重任。
一、教科所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发展
科研人员必须走出书斋,直面长春地区的教育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扎根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而这样的研究也更辛苦,对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要求更高。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更新科研手段、完善科研行为、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提高市教科所管理水平
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脱节、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科所忽视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管理不完善。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势必增强市教科所与基层学校的联系,提高教科所的管理水平,这是教科所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三)有利于产出精品成果。任何一项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对该项研究认识的终结,成果都是在小范围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往往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证实、不断修改和完善,才能形成更完善、更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操作模式。成果推广就是进一步的深化研究,通过推广,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成果的价值,发展和完善成果的内容,扩大成果的效益,产出更多的精品成果。
(四)有利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任何一项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为社会和学校教师了解和接受,并能用以指导教学,让潜在的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才能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五)有利于提升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水平
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可以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学习、借鉴已有的优秀成果,有助于长春地区整体科研意识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转化、吸纳优秀科研成果良好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学习、模仿和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避免重复研究和低水平的粗制滥造,改变长春地区科研“一枝独秀”,实现整体“水涨船高”的科研态势。
(六)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是对长春地区所有优质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在科研成果推广过程中,成果推广者可以通过直接应用、移植、渗透、发展优秀科研成果的方式,让他人的成果为自己所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使成果真正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益,实现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共享。
(七)有利于真正发挥教育科研的功能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教学效率、教育质量、保证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应是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然而,科研部门和专职科研人员毕竟是少数,基层教育工作者受科研水平制约,产出的优秀科研成果并不多,依靠教育科研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不现实的。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弥补了这一缺憾,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加以推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指导教育实践、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二、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特性
(一)实用性
成果只有好用、管用,才能被教师乐于接受。因此,优秀科研成果应是真正产生于教学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教育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成果的表现形式都是通过有形的规定、制度、课件、案例等体现出来,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技术和手段、方法的共享性。
(二)先进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在理论、方法、技术、策略方面居同类研究领先地位,在内容和结论上应有新意。因为基层学校开展的教育科研,更多的是草根式研究,如果没有先进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做引领,理论探索就会失去方向,实践活动就会失去价值,研究始终在低层次徘徊。
(三)创新性
优秀科研成果应能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形成新的方法、策略,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案,这样的研究成果才有被推广的价值。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最高境界。成果推广的目的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因此,应更多关注研究成果在实践策略上的创新性。
(四)实践性
优秀课题成果推广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而不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推广成果必须体现实践性特点,应以问题研究为主,强调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选择在教育教学实际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避免“大而空”脱离实际的课题。
(五)可行性
教师应用教育科研成果有很多制约因素:自身理论水平影响对成果的认识和吸收;推广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影响成果应用操作效果等。优秀成果的推广,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为了让更多的教师能借鉴和应用,因此,要选择可操作性强的课题进行推广,成果的理论简明、方法易学、操作简便,推广应用有可行性。
三、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策略
(一)自身建设
打铁还须自身硬,市教科所首先应加强自身建设:
1. 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纯理论的教育科研必然是远离实践的。因此,市教科所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引导科研人员主动学习和吸收优秀科研成果,并将其融入决策和管理中。科研人员应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在学校和课堂寻找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与教师多层次、全方位的接触,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教师提供指导建议、知识和理论支撑。教科所年终考评应侧重考察科研人员在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做了多少工作,如提炼几项优秀科研成果、优秀成果辐射多少县区、改善多少教学实践、带动多少学校、提高多少教师、惠及多少学生。
2. 规范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教科所应建立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常规工作机制,实现成果推广工作的常态化。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好的选题决定了教育科研的高度和水平。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实践性研究,在课题选题上向教育教学实践倾斜,在成果结题鉴定时要实地考察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实际成效。建立科学有效的优秀课题成果管理机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教科所成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通过完善课题管理制度,规范课题研究者,重视推广环节,使研究和推广相互促进。
3.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激励是指挥棒,如果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成果推广工作,教科所给予肯定和奖励,科研人员就会下气力去做;反之,科研人员就会忽视它。应制订出台成果推广的激励机制,筹措资金设立成果推广专项资金,对于在成果推广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科研人员就会有开展成果推广应用的内驱力。改变原有的以成果数量评价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完善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评价机制。还应定期召开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现场会,对表现突出的科研人员予以奖励。
4. 加强优秀科研成果推广的研究。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是如此。成果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需要研究:如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价值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推广体系研究、成果推广策略研究、成果推广人员专业素质培养研究、成果推广操作模式研究、成果推广评价研究等,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教科所应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5. 研发、提炼优秀科研成果。30年来,长春地区产出了不少优秀科研成果,不可能每项优秀成果都要推广,这就需要科研人员精心筛选其中有价值的热点内容、精品内容,帮助基层提炼精心修改、提炼、归纳成果,增强成果的可推广性。同时,将优秀成果整理成可操作的形式: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课例、案例汇编等。
(二)组织推广
市教科所应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协助基层学校和教师,加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为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牵线搭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确定推广成果,建立成果推广共同体。根据长春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教科所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确定推广成果,成立由课题成果单位、成果推广单位、教科所组成的成果推广共同体,建立彼此合作、交流的平台,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共享优质科研资源,发挥各自作用,实现共同发展。
2. 制定推广方案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是开展成果推广的必要环节,既是对推广课题的实践应用,又是新研究方向的确立。因此,要把握好研究目标的确定:第一,目标来源于推广课题的观点和结论;第二,目标来源于教育教学实际;第三,目标来源于对推广课题的补充和完善。成果推广方案包括:推广成果名称、推广目的、推广内容、推广范围、推广步骤、推广评价、推广条件等。推广成果的过程,是普及教育理论和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要制定详尽的科研培训制度和计划,组织实施推广工作。
3. 组织观摩,开展培训。组织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和理论知识培训,让教师学会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首先应开展观摩活动,由课题学校提供现场,通过具体的研究课例、研究报告、研究过程资料等,全方位、直观地展示推广课题成果的价值和功能,让教师对课题成果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效果和作用产生兴趣,对推广课题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开展培训。教师对推广课题已有一定的实践感知,再让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促使教师有目的地寻求理论支撑,更新自己的观念,加深对推广课题的理解,以避免课题推广的形式化和追求简单的借鉴与模仿,避免以“形似”替代“神似”。
4. 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实现网络化科研。充分利用《长春教育》和市教科所网站,开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专栏,搭建成果推广交流平台,扩大优秀成果影响力和公信度,让教师及时了解成果、关注成果,每个推广课题设有专栏,把课题推广研究方案、活动纪实、阶段成果及时上传,及时交流、追踪问题、在线研讨、资源共建、跟进管理、成果共享、科学评价,确保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编辑出版优秀教育科研成果集,包括和成果相关的研究报告、论文、教案、课案、活动纪实等;设立固定的优秀成果展室,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学习、借鉴、掌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精髓,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5. 实践操作,交流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教科所应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汇报会,汇报研究进展、研究策略、存在问题、今后设想,对研究中的共性问题集体公关,让成果拥有者和成果推广者交流与碰撞,明确思想,理清思路,让学校和教师介绍自己成功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想法和建议,在推广中深化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推广。
6. 制定督导检查机制,组织督导检查。教科所作为管理者,应制定成果推广的督导检查机制,确保推广工作的正常运行。教科所负责推广研究方向的把握,计划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对推广者的研究定期进行检查与监督,确保推广研究保质保量开展;科研人员负责对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给予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做好资料的整理和统计、阶段成果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针对推广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定期检查成果推广研究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下一步设想。
【关键词】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探索与研究
随着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都面临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业高校更是普遍存在无法培养更多质量高、专业技术扎实的农业创新人才也是因为教学资源问题。高校教育技术是对与学习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已经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心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认识和研究是极其迫切的任务。而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 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曾芳芳认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水平,适合农业发展需要,激发更多大学生、研究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同时积极投身国家农业的建设中,而农业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是农业高校和教育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效地编入教材,转化为教师的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让学生从中受益,这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而且还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数量,提高学生就业率。但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还是有相当多的问题存在,我们要通过探索和研究解决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把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及创新性。
一、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就目前课题、论文和成果数量仍然是高校科研成果实力的评价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导致科研导向出现偏差。因此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与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意义,而是更注重个人发展,只满足于撰写论文,职称晋级、找项目、选课题,做科研等,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教学质量,更多的是靠讲台及简单或低质量的实验等,缺乏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资源,另一方面,只重视科研成果的获得及评奖等,为评职称或获得科研项目就是最大愿望, 至于科研成果能不能得到应用与转化,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则很少关心考虑,许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
在农业高校科研成果的活动中,农业高校的专业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一般重视项目新颖性与学术水平,导致科研人员思想上的偏差,大学生的参与度很低。因科研人员与教师比较“重论文与成果,轻实用与效益”的科研立项的新颖性的现象 ,而学生的教学资源非常缺乏,导致农业高校培养人才面临的教学资源不足,人才培养的质量下降,无法应对社会需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问题正困扰着许多农业高校。
二、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表现的基本特点为教学型,适用性和学术性。所有的高校科研成果都是需要科研人员和教师对专业相结合而发展成系统研究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它的新知识学术价值分为不同的层次,农业高校科研成果价值主要表现在人才专业的培养上和实际生产上,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科研成果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现在的高校一直在强调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校的教师应把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自己的毕生追求。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教师都有一种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得认可,也希望自己的成就能转化为教学资源。然而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转化起到关键性的影响。我国农业高校这块的教学资源严重的缺乏,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质量的降低,造成现今专业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生存,这对农业大国的中国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互结合而提高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
三、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策建议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一项产业,农业高校是我国重点培养的教育主体,在贯彻实施农业教学的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了师资质量的,也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做好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科教与实践中,对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高校已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而且根据不断演进和扩充,发展为集教学与科研,全面开展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性工作。
建立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进教堂,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一个涉及较广的系统性工作,要有效而全面的促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先于学校教师中达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基础上要有个认识,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从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着眼,去完善农业技术的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是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三是与科研人员长期对农业研究工作的条件,通过他们完成研究规划的任务同时,其中一部分工作有学生设计并运作,让学生再现一个研究规划的过程,最后经过教师的点评与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这样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让科研成果第一时间进课堂的教学。
通过组织各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各种实践,运用多种形式及方法促进成果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真正转化。
四、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
农业高校科研成果是研究人员、教师根据专业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产生的结论或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它是结合了专业或学科的情况实行创新的研究,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于学科专业形成其特色,提高专业的竞争力,利于学生学习到广泛的知识。学校安排有关教师撰写《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典型案例汇编》,实现教学的创新。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里,教师不仅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创新研究传授给学生,改善了知识层次的结构,扩大了知识面,也不会造成教学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流失,也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学习,创新,探索,拓宽思维和知识面,丰富教学资源,利于创新农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高校应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一个实质性的政策,开发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机构,积极创新,不仅引导教师的积极性,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自身的教学相结合,推动学生的创新,让学生的资源广泛,专业人才培养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带动教师的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五、结语
目前很多农业高校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没有采取激励机制,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根据专业人士研究,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相同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很显然要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一般教学质量高的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成果有着显著的相关联。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提升专业水平与学科,从而培养了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所以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必须解决。第一,高校教师注重教学,注重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第二,教师对科研成果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第三,教学资源短缺,应与科研机构及科研团队相结合,相互促进。创新教学资源;第四,要摆脱传统的思路,只有创新思路,这样学生不会跟不上时代脚步,也不会造成社会的人才缺失;第五,农业高校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芳芳,朱朝枝,张雪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研究[J].理论观察,2012年第5期.
[2] 高明伦.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23(2).
[3] 梁忠怀,魏林.试论制约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及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4).
本文作者:李强董建国工作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教育科研成果是在大量占有资料、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创造性的智力加工和反复实践而得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带有增值意义的知识产品[1]。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指教育科研成果为人们或社会所接受、理解、掌握,成为人们或社会的观念与知识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2]同自然科学成果及其它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相比,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转化的渗透性和滞后性。教育科研成果要通过服务于教育实践,往往要有一个较长的渗透、转化过程。其效益也具有滞后性,要通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来间接体现。特别是理论形式的成果要以改变人的观念、调整人的思路、培养人的能力为前提,需要通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措施或者以整体观念同化为个人和社会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渗透在个人和社会的教育言谈和行为中,才能发挥出效益和价值。2、转化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任何教育科学研究都是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其成果都是对一定历史条件下具体教育对象和问题的抽象概括、客观反映或解决办法,具有历史具体性。成果转化时,教育实践者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和成果所适用的对象与范围,对成果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转化。转化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或研究,对成果进行不断验证和完善,推动使研究成果得到创新和发展。3、转化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育科研会产生基础性、应用性、开发性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形态和技术形态两种存在形态及标准、法规、方法、教学设备、产品、软件等不同载体形式。转化过程也体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可能是政策制度方面,也可能是教育行为方面,还可以是课程与设备方面的。4、转化的不确定性和评价模糊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育实践受教育研究成果转化干预后的演变,并不一定完全按研究者、转化者设定的轨迹精确地达到预期的结果[3]。教育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教育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往往不直接表现为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难以精确计算,往往只能模糊处理,并具有较大的主观性。成果转化效益评价的模糊性也是影响教育工作者对科研成果转化积极性的一个原因。(二)影响教育科研基地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科研成果本身、教育实践的特点、教育主体、传播手段和媒介,组织管理、社会环境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4]。具体就教育科学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1、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类型与特点在职业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省级学科研究基地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立足职业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也有针对职业教育宏观发展开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因此,获得的成果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在操作性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成果可能是法规、标准、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理论专著,有些则可能是实验报告、建设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仪器、声像制品、软件产品等。这些成果在存在形态上可归并为知识形式和技术形态两个层次:主要以理论概括性存在的成果为知识形态层次,主要以实施细则、方案、技术、产品等可操作形态存在的成果为技术形态层次。不同的成果类型和层次,转化的难易程度和转化过程、转化手段也不尽相同。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也会影响其关注度和转化程度。针对职业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因其能指导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更能够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研究成果,就难以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不会有转化的市场。成果具有创新性,能用新的理论、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指导或解决具体问题,转化的程度会更高,效益也会更大。当然,成果创新性在转化应用时有一个适度问题,创新的成果与教育实践之间应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才可能转化为实践。过分超前或距离太大而不能被广大教师接受时,成果转化的艰巨性就不言而喻。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成果作用的对象,教育实践的需求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迫切需要借助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导来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对成果转化的时间和效益要求就显得更加迫切,甚至出现教育科研过分追求“短、平、快”的现象,这在另一方面有可能影响到教育科研的深度,影响到对成果转化效益的客观评价。3、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水平教育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起着决定作用。在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中,涉及的教育主体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一线教师。他们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态度,对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认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都对成果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教育科研人员对成果的性质、功能、特点、适用对象和范围最了解,他们主动地传播科研成果,指导教育改革,能产生良好的转化效果。教育行政人员是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执行者、监督者和管理者。主要是对成果进行鉴别,确定成果的作用对象和范围,提供人、财、物保障,出台政策和制度,促进成果的应用。一线教师是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最关键要素,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的最终实施者。教师对新的研究成果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结构,如果缺乏适当的知识结构,无法同化和顺应新的研究成果,就无法实现成果的转化。以上三类主体各尽其责,相互合作是成果顺利转化的必要条件。4、传播渠道和手段畅通的传播渠道、有效的传播媒介和手段能扩大教育科研成果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果的内容、实质和应用前景,从而促进成果的转化。教育科研成果应选择最能体现其价值,并容易被传播的载体和媒介形式存在。除了学术论文、专著、普及读物外,声像制品、技术方案、计算机软件、教学仪器设备等成果载体都具有易读、易用、易传播的特点。除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外,互联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此外,各种会议如学术研讨会、成果鉴定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新闻会等也是有效的传播途径。5、社会大环境和价值观念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和价值观念等都影响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安定的政治环境为教育主体提供稳定的社会秩序、工作使命感、积极改革的精神动力。良好的经济环境能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保证教育工作者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正确对待研究成果的效益,加速成果的传播和转化。6、管理体制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能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约束、激励机制,促使成果转化持续、有效地进行。
在高职院校设立的教育科学研究基地,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必须结合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特点,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以聚集科研成果转化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推动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真正提升。(一)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建设1、完善组织和管理体制建立归口管理的职能机构。要在研究基地成立对教育科研和成果转化负责的职能组织,并制定基地的成果转化绩效指标。可以在科技管理部门成立专门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其职责包括:制定基地成果转化的目标和规划;制定评价、考核、奖励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组织成果转化培训;拓宽成果推广渠道,维护信息系统;组织成果鉴定与推广;管理专项资金,协调资源;负责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估等。完善了管理体制和职能,有助于基地汇聚各种有利因素,协调成果转化各相关方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持续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基地成果转化工作的管理,制定考核目标,加强引导和管理,完善管理和激励制度。2、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上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对课题经费资助力度,特别是要扶持明确了成果转化目标和任务的课题;建立研究基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划拨和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资金的奖励或追加。基地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基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转;资助成果转化专项课题。建立跨单位的合作基金,由合作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同筹资,对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进行合作转化。3、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基地建立成果转化信息系统。建立各种成果及转化情况的数据库,进行动态跟踪和及时更新,并注重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体对校内外进行积极地传播、推广;各种成果交流会议等学术交流动态、通知;接收网络调查和反馈信息。建立开放的数据接口,与上级管理部门和合作单位共享成果信息。4、建立紧密的联动协作机制。建立校内和校际的成果转化联动系统和协作机制。校内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门为成果推广提供便利条件,并积极引入对本部门工作有指导、借鉴作用的成果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合作院校和单位之间的校际联动协作机制,通过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双赢来建立和维持,以推动各方在教学实验班组织、实践场所提供、成果鉴定、经济交流等各种具体工作上的协作。5、建立持续的成果转化培训机制基地定期组织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培训。进一步增强各类教育人员的科研意识和转化意识,提高转化、推广的能力,以此推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下不断提升水平,开创新局面。教育科研人员要树立服务教育决策、服务教育实践的观念,关心自己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和价值,并指导它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行政人员要树立依靠科研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推动成果融入决策和管理之中。教师要树立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积极学习和转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二)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建设1、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在成果转化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上,对成果转化团队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对于基地参与研究的教师或管理人员而言,政策激励是调动和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成果转化可能比发表课题研究成果的周期更长,短期内更不易得到显性的收获或成就。在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评奖、资助、业务考核,特别是专业技术职务评定与晋升,荣誉称号的评选等方面,对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及有关人员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合理的倾斜。要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收益,基地除了扣除合理的管理费用外,应允许研究和转化人员享有、分配或使用。要建立研究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资助成果转化工作。对于具有重大推广价值,但需要进一步开发转化,以形成技术方案或产品的成果,立项专门的成果转化项目,保障经费,并强化管理。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进行立项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和机制,转变思路和途径,科学推动成果转化工作。2、建立适度的竞争机制建立课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竞争机制。通过优先立项或重点资助成果创新性强、针对性强、转化效益大的研究课题,以课题为引导激发研究者针对热点问题,深入研究,形成创新性成果,从而提高转化的价值和可能性。要保障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产生的成果有机会从后台走到前台,得到重视和转化扶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成果所有人引入第三方投入人、财、物资源,合作开展研究,进行成果的后续开发、转化和推广。面向市场同时也可以促使学校的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提高转化的效率和效益。3、建立反馈调节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动态过程。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要有互动反馈的过程,在研究与应用之间形成一个双向调节的运行机制。转化过程中的信息要不断反馈给研究者,研究者据此完善、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新的研究结果也及时传送给转化的过程,才能使转化更迅速、效果更显著。(三)成果转化的约束机制建设1、建立严格的成果评审机制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和严格的科研成果评审机制,从选题开始,就突出急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对成果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审。科研课题结题或成果鉴定时,要严格审视成果取得的过程和依据,对成果转化价值进行科学的预测,防止那些转化可能性或效益不大的成果在转化时占用过多的资源,确保那些有重大转化价值的成果能得到应用的重视和支持。2、探索科学的转化效益评估体系如前所述,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有滞后性,效益评价具有模糊性,而且主观性较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转化工作的评价、考核和激励,需要探索建立起尽量客观、科学的评估体系。要更多地从研究成果是否指导教育实践者转变了教学观念和行为、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决策与管理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输出指标来考察转化效益。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更多地以调查问卷、测量量表、现场访谈等更为科学的调查评测方式来获得效益评估依据,并通过对多种评估指标加权处理来形成评估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基地需要在建设和管理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成果转化工作本身的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尽快建立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基地和本区域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向前迈进
关键词:科技成果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一、科技成果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在新兴科技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科技档案工作者面临着新的形势,肩负着新的任务,科技档案工作也具有新的特点。目前,一个重要的新情况是企业管理部门对情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需求聚增,为科学管理的调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看成是前进的向导、发展的阶梯、竞争的工具、突破的钥匙,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部门迫于产品竞争,要依靠先进技术,着眼新产品开发,他们急于得到新技术、新工艺、新样本、专利等适合于本企业的科技资料。各级管理机构随着由简单的行政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越来越依靠技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科技成果档案资料也是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建设中的一个项目,在工厂企业中科研成果资料的收集是科技档案工作收集的主要对象,对发展生产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科技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开发利用科研成果这个“第二资源”。
这是一门学问,它的影响将是很大的,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技档案工作决不只是对档案资料进行保管的管理水平上,应在提高科技档案资料的目的上,积极地在进行收集先进的科技资料上下功夫。尤其是对科研成果的收集,管理就更具有一定的意义。从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来看,由于科研组织、规模和队伍不断扩大,科研成果日益增多。因此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必须加强收集和管理,科学技术彼此渗透,科研成果互相交叉,科研成果必须集中集中管理,才可以互相参照使用。此外,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科研成果利用的周期缩短,要求我们自觉地加强对科研成果的宣传、交流,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尽早的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变为直接生产力。
二、科研成果的分类
这个问题要从科研的体系说起,目前,多数科技人员认为:把科研体系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放研究三大环节较为恰当。
基础研究又分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纯基础理论研究属于基础科学的范畴。它的任务是探索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以便发现新原理,提出新方向。
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属于技术科学的范畴。它的任务是针对生产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目的在于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应用研究也分两类:一类是应用技术研究,一类是产品试制研究。目的都是为了直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基础研究与开放研究之间起桥梁作用。以便把理论成果转化为技术与生产力。又将生产中提出的问题反馈给科学,从而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
开发研究同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试生产研究。一类是推广应用研究,目的都是为使科研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
三、科研成果档案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各类科研虽然任务目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但是如同接力赛跑一样,哪一环节也不可缺少。作为科研成果,有它的共性,就是都必须有创造性、科学性和价值(包括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这几类成果由于各有不同特点,管理方法也各有不同,可采用三种分类管理方法。
1、按成果所属的科学行业分类管理
主要用于成果的鉴定,奖励等项目管理与成果资料的检索。它的分类原则是由部门的专业管理范围或分类法确定的。其特点是符合实际与使用习惯,便于成果的管理与资料的查找。
2、按成果的科学技术水平与重要意义分类管理。主要划分为重要成果与大量的一般性成果二类。所谓重要成果是指成果的技术在国内有首创性,属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全国有推广应用价值,这类成果主要是由国家集中管理的,也是各部门、各地区管理的重点。至于大量的一般性成果,是指达到国内较先进水平或本地区先进水平,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在本行业或本地区有推广应用价值的项目,这类成果档案应由各地方、各部门集中管理,详细成果档案可由成果完成单位集中管理。
3、按成果的应用推广意义分类管理。可分为理论性成果和应用性成果。理论性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论文,主要由各专门学会对其进行评价和交流。应用性成果包括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两类成果。其特点是强调成果的经济价值或使用价值。这类成果在管理上还可以根据其是否已在生产上实际应用和推广的情况分为两类,一般地说,开发研究成果属于已在一定范围内应用和推广的;而应用研究成果通常只具备了应用和推广的条件,还要再做些研究工作,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对于前者,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加强宣传和交流,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应用和推广。对于后者,重点则在于创造条件,使其进一步完善化,尽快地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和推广。
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进行有效的挖、革、改,就离不开对已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科研档案 科研管理 和谐发展
1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前、立项、实施、结题、结题后等全过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计划目标并形成文字记载――形成科研档案,以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是各科研单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现因多数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科技档案对科研管理重要的辅作用,仅仅停留在形成科研档案的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图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记录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科研档案利用推广工作的展开。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为目标,而是应在如何使项目更具创新性、现实性上作规划,摆脱滞后的现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常常仅有成果荣誉而缺乏殷实的原始材料做佐证做基础,或仅形成了脱离市场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翔实完整的科研档案对于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和谐发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2.1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标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主要目标是归档后科研档案的再利用,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2.2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相互关系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工作是对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延续,是记录科技人员创造科研成果的载体,也是科技活动的结晶和产物,既来源于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又服务于它们。科研档案又是科研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媒介,一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深化,一个新产品的研制,都需要查阅大量的科研档案,一旦开发研制成功,又需要借助科研档案加以推广。
由于科研档案是贯穿于科研管理整个过程的一项工作,它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得以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也使科研管理工作成效得以很好的显现,对科研管理有极大的促进、挖掘、继承等作用。两者的和谐发展是客观科学发展要求,和谐发展才能够创造出“1+1大于2”的最大管理效益,有助于形成加快科研档案利用,促使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进程的新局面。
3 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管理工作“四同步”――和谐发展的对策
和谐发展就意味着同步发展,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有助于实现各自管理目标,创造最大管理效益。
3.1 下达项目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科研管理部门首先要帮助科技人员了解需求,国内外同领域研究的信息,选好题,选对题,增强科技人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在项目计划任务下达后,对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书、合同等文件及时做好科研档案收集工作。
3.2 检查项目计划实施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科研项目实施阶段,在课题计划任务下达后,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据合同准备项目实施的相应条件、年度或阶段计划、资金管理使用、年度或阶段总结,并以文字的形式对其它问题进行说明。开展科研档案中有关课题项目的各种载体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设计文件、图纸,关键工艺文件,重要的来往技术文件等材料收集的实施监督,切实维护科研材料的真实性、连贯性和系统性。
3.3 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科研项目完成阶段,要建立验收管理体系,积极引入科技评价机制,对已完成的课题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对承担单位及研究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信誉档案。科研档案部门对经批准结束的项目,应及时整理各项资料,包括项目工作总结、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有关图片、照片、录像、软盘、标本、原始记录、分析资料等,按照有关科研档案管理要求,办理归档手续,做出课题归档是否符合要求的意见,如不符合要求,必须重新申请移交。未办理归档手续或归档手续不完备者,不予鉴定或申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