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务智能化案例

财务智能化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智能化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务智能化案例

篇(1)

[关键词]智能财务;财务共享;财务转型

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各行各业,财务领域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过渡到会计电算化,逐渐摆脱了重复而繁琐的计算。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挖掘,推动着财务领域迈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协同时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涌现,开启了财务领域业财融合、财务共享的变革浪潮,智能财务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智能财务建设,推动企业财务转型,实现财务与业务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当前我国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不尽相同,信息化水平良莠不齐,但基本已完成会计电算化建设,过渡到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多呈现信息孤岛效应,制约了高校财务共享平台的建设。高校作为科研与创新重地,应紧随时代变革潮流,紧跟企业财务智能化改革的步伐,运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财务智能化,进而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本文结合具体高校,以HB大学为例,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策略,为其他高校推动财务智能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的必要性

智能财务是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运用于财务工作中,对传统财务工作进行模拟、延伸和拓展,以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降低会计工作成本、提升会计合规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企业财务在管理控制和决策支持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财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智能财务有五个特点:全面共享、高效融合、深度协同、精细管理和力求智能[1]。智能财务的提出为实现业财融合、信息共享打开了新天地,大型企业集团正全力实践智能财务建设。同时,高校正布局数字校园建设,而信息共享是关键。高校财务处作为核心部门,与各个单位都有密切联系,业务方面与多部门都有交集。高校财务智能化建设不仅可提升自身管理效率水平,更能加深与其他业务部门信息化融合,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因此,高校应积极加快财务转型,紧跟财务变革要求,将智能财务管理模式应用到自身财务管理中,推动智慧校园的建设。

2智能财务时代下HB大学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

HB大学是某省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全校在校师生有2万余人。该校财务处积极探索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化水平位居省属高校财务处前列,现已具备账务核算系统、网络报销系统、学生收费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银校直联等系统,基本覆盖各个业务板块,该校财务信息化水平已步入会计信息系统及协同时代。然而相比于企业财务改革转型,高校财务滞后较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存在着更多制约高校财务转型的问题,本部分结合HB大学,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具体分析该高校智能财务时代下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2.1各部门间系统相互孤立,信息交换不畅

智能财务是建成智能财务会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共享平台,以业务驱动财务,进而驱动财务管理、规范业务。数据的交换、共享是建设智能财务平台的关键。目前HB大学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及科研管理系统等相互孤立,与财务管理系统未能实现互通互联,形成信息孤岛效应。例如,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信息无法直接导入学生收费系统,对于延迟毕业、专业调换等变化,需要财务人员根据学校文件在收费系统修改,学生欠费信息也无法传输到教务管理系统,只能导出相关数据通知学院负责人催收欠费。科研管理系统项目信息未能与网络报销系统、账务核算系统对接,对于项目余额不足的问题,只能由财务人员通知报账老师修改、重新提交。这种孤立的系统管理模式不利于财务系统收集学校各方面财务数据,对资金管控、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了难度,同时降低了财务工作效率,制约了业财融合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2.2技术支撑不足,缺乏创新

智能财务是涵盖“大智移云物区”等新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单独运用或综合运用,包括与预算和成本相关的RPA,与报表报告相关的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交互等。智能财务对技术要求很高,高新技术的深度运用可以使财务人员彻底从重复、烦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目前各高校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比较欠缺,HB大学主要依赖于第三方软件服务商,财务人员运行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只能寻求该软件服务商解决,财务人员对技术方面不甚了解,容易发生问题沟通交流不畅,导致问题解决不及时。同时该软件服务商在技术开发应用方面不成熟,网报系统目前在运行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例如劳务费累计扣税存在差异、自动生成凭证摘要提取信息不明确等。因此,技术是影响高校财务转型的挑战之一。

2.3经费配置欠缺,制度不健全

企业积极致力于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智能财务通过业财融合,把控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以财务监控资金流向,借助专业洞察和大数据分析辅助业务部门、管理部门和高层领导决策。目前,许多高校对“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足,只重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而忽略了教育经费管理。高校通过成本管控,可以优化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经费,从而实现最大效益。目前HB大学领导对这方面认识不够,未能深刻认识到财务在成本管控方面的重要性,导致建设智能财务信息共享平台缺乏合理的经费配置。同时,校领导也未能从学校全局把控,没有合理的保障制度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2.4专业化、复合型财务人员匮乏

智能财务建设是财务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建设创新型智能财务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索。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企业在财务人才培养方面投入更多的成本,积极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模式。HB大学对财务人才明显重视不足,未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现有财务人员偏老龄化,对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更快适应信息化改革,也无法投入更多精力参与信息化建设。因此,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匮乏成为HB大学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

3智能财务时代下的HB大学财务转型策略

HB大学建设智能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面临着诸多挑战,“智慧校园”的建设催促着高校财务必须转型,以财务为中心,连接其他业务部门,实现数据交换、业财融合,提升财务服务水平与效率。本部分先分析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方向,然后结合HB大学提出具体转型措施。

3.1高校财务转型的方向

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转型需明确转型方向,从管理理念、财务职能、数字化技术及人才培养等方向开展。校领导应转变管理理念的认识,积极推动财务职能转变,投入较多的经费满足财务数字化技术的需要,同时加强人才的吸纳与培养,为早日实现财务智能化做准备。3.1.1管理理念转型高校财务转型首先要转变对财务的态度,校领导应重视财务部门的作用,现在财务已不是简单的账房先生,财务管理职能日渐突出。财务资源是否合理分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领导要从学校全局出发,科学合理地分配财务资源,以财务为中心建立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联通相关部门信息管理系统,把控学校各方面资金进出状况,严格控制财务风险,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财务对于成本管控有着重要作用,校领导不仅应重视经费的投入,更应重视财务对成本的监控,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3.1.2财务治理模式转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控模式无法满足当前管理的需求,高校财务应结合现有业务特点,建立新的财务治理模式。智能财务时代下高校财务要积极转变财务治理模式,高校财务类型要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战略型财务转变;财务功能从简单的记录报告升级为参与控制与规划。财务角色要从管好账、用好信息,成为管好钱、管好风险、管好财产。转型后的财务治理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高校管理需求,也更加符合高校战略发展规划,以战略的视野、全新的理念、开放的心态推动高校迈入“双一流”建设。3.1.3财务数字化转型高校财务智能化升级需要技术的支撑与保障,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会计应用平台,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消除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动业财信息系统集成与融合。大数据时代下,数据价值不言而喻,数据已经成为分析决策的依据。高校财务应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财务管理系统联通其他部门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相关财务数据,严控财务风险,推动数字校园建设。3.1.4人才培养转型为适应财务转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人才是推动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的关键。高校对财务人才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提升。高校财务应根据业务需要,重新设置岗位职责与要求,制定合适的岗位规范,加强对人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尽快胜任信息技术的操作与运用。现有的财务人才不能只学做账,更应该了解业务,激励财务人员熟悉业务提升管理理念。

3.2智能财务视角下HB大学财务转型的具体措施

3.2.1做好统筹规划,加强制度保障财务转型的目标之一是建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校园数字化建设。这一项改革需要各部门的积极参与,不可避免会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权限,因而会有部分人的利益受到冲击。HB大学财务转型应得到校领导的全面支持,站在学校层面上整体规划布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给予合理的经费配置,推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财务智能化建设,保证工作的彻底执行。3.2.2联通财务信息系统,推进财务共享平台建设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打破财务信息系统封闭的现状。HB大学应借鉴企业业财融合的建设思路,将财务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对接联通,使预算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等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归集和协同应用,便于校领导及时获得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准度,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效率。3.2.3寻求技术支持,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HB大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方软件服务商,在技术支持方面财务人员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积极与软件商沟通交流,梳理工作流程,将烦琐、重复的工作标准化,通过信息技术来代替人工操作。HB大学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功能比较欠缺,缺乏分析统计功能,网报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在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经费寻求更有利的技术支持商。3.2.4招聘复合型人才,提升财务队伍水平HB大学为适应财务转型需求,应当招聘复合型人才,吸纳计算机方面人才投身于财务实践工作中,可以更容易发现财务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不足,更便于与软件商沟通合作。同时,该校财务处积极组织开展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业务能力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鼓励财务人员积极学习,备考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丰富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更加适应新时代财务人员要求,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

4结语

智能财务为高校财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使财务工作更加智能化与高效。高校财务应顺应时代变革潮流,对照智能财务建设要求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合理的制度保障、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先进的信息技术、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力争早日实现智慧校园的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梅玲,黄虎,佟成生,等.智能财务的基本框架与建设思路研究[J].会计研究,2020(3):179-191.

[2]秦锂,马红红,蒙福亘,等.财务共享视角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0(10):11-16.

[3]毛成银,叶剑.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财务转型的思考[J].会计之友,2020(18):100-103.

[4]陈旭,郑雪佳.智能财务视角下集团型企业财务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1(3):23-27.

篇(2)

一、“互联网+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智能化安保系统

一院通过全方位考察公安部门和多间幼儿园的安保智能化系统建设情况,多渠道收集幼儿园行政管理人员、职工代表和家长代表对于幼儿园安保系统智能化建设的意见和需求,并将此与幼儿园安全工作实际、新时期安保形势需求与互联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建设了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煤气泄漏报警系统、安保消防监控系统、门禁自动识别身份系统4个智能化系统。

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与属地接警中心联网,互联互通;煤气泄漏报警系统和幼儿园的门卫监控系统联网;安保消防监控系统消灭了监控的盲点,确保幼儿园主要路口、路段、楼道、电梯、食堂出入口及操作间、财务室、仓库、幼儿活动室和睡室等重点部位和部门处于24小时监控中;门禁自动识别身份系统具有实时监控、出入记录、异常报警功能,有效地加强了幼儿园出入口的安全防范,减轻了安保人员的工作负担。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让“互联网+”技术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让教职工和家长真正体验和认可“互联网+”技术提升了幼儿园安全防范水平,助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适应新趋势、迈向新台阶。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宣传教育形式

校园网和微服务平台的建设,旨在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安全宣传教育中,实现信息资源的互享共融,将以往较为单一的宣传教育手段多样化,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1. 互融互通,资源齐共享。校园网是为提高幼儿园管理效率而建立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目的在于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校园内计算机互联、资源共享,并为师生提供校园安全方面的丰富资源。如安全制度、文件通知、案例视频、活动方案、图片教具等,在校园网里应有尽有,“人人懂安全、人人守安全、人人抓安全”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位师生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利用校园网的资源库,结合班级现代化的一体机教学设备,激发孩子对安全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但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能够让幼儿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安全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幼儿加深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

2. 随时随地,沟通变顺畅。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Q群等平台,将安全工作计划、活动安排、安全教育措施等及时出去,使教职工和家长随时随地了解掌握,做出反馈,实现沟通互动。

3. 图文并茂,宣传更贴心。利用幼儿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Q群等平台,将安全宣传教育内容、安全教育活动报道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及时推送出去,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使教职工和家长更乐于品读、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受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运用的启示,一院建设了幼儿园与教职工、家长互动的“广东省育才幼儿院一院”网站和“广东育才一幼”微信公众号,幼儿园与教职工互动的校园网,幼儿园与教职工、家长互动类别不同的微信群和Q群。这样,幼儿园的安全制度、措施、投诉、建议、咨询、点赞等的互动得以及时快捷的互动沟通和反馈,实现了幼儿园安全工作管理在理念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具体架构功能如下――

1. 消息。消息模块提供幼儿园近期安全工作的信息或相关通知,教职工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想了解的相关内容进行点击查看,使教职工和家长更方便、全面地了解到幼儿园安全工作。

2. 互动。留言诉求是一院建设移动网络平台的重要模块,不管是咨询还是表扬、建议和投诉,都有相关的管理员(管理员是幼儿园网络管理员或行政管理员、班主任等兼任)及时收集并一一做出反馈,管理员对教职工或家长发表的信息进行审核、下载并提交相应的部门跟进反馈。如家长在班级微信群留言提及幼儿园的某一户外场地存在安全隐患,班主任报告院总务室及时排查,并与总务主任联系,总务主任落实排除隐患的时间和措施,班主任再及时反馈家长;又如,家委会委员在家委会Q群留言,对幼儿园门禁使用制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级主任将此意见反映给后勤院长,后勤院长对意见进行审阅提交正院长审核,级主任再反馈给家委会委员。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强了管理者与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沟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3. 资讯。幼儿园定期在移动网络平台的资讯模块发送科学、安全养育孩子,幼儿意外事故防范与应急处理,幼儿园食物中毒的应急预案,幼儿园危机公关,近阶段社会安全形势等资讯,这些资讯较好地解决教职工和家长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二、“互联网+幼儿园安全管理”的启示意义

1. 坚持理念转变与推进改革相结合,确保工作顺利实施。互联网技术应用作为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新尝试,创新地将信息应用技术融合到安全管理中,用理念的转变促进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幼儿园安全管理理念。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各种平台、各项智能化系统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并取得成效,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大力推进以及技术娴熟的网络技术管理团队是关键。同时,调动职工参与平台和智能化系统功能的设计,有助于大家熟悉平台和智能化系统的相关使用流程,更好地推进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智能化。

篇(3)

关键词:审计风险;人工智能;风险控制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是一种通过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软件来模拟和呈现出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被提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后,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物流行业的智能匹配配送系统等。而审计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也必然需要进入到审计智能化领域中,智能化的审计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技术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审计的全覆盖、提升审计效率、延伸审计内涵。但在智能审计的不断发展中,由于新的审计技术带来新型风险也不断暴露,想要更好地在审计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正确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956年8月,人工智能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直至近十年来,计算机和芯片行业的发展,存储条件、处理器性能的更新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面向2030年的关于推进推动我国新型下一代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加快推进建立一个创新型工业国家和大力推进建设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国[1]。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审计作为国家和社会监管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才能更好地监管和促进各部门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从重复性较强的数据计算处理、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从事其他重要工作[2]。此外,智能审计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审计的流程和模式自主学习,也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3]。我国传统审计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束阶段。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后,这三个阶段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审计计划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多渠道,以内外部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重要性水平等因素,同时根据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匹配最合适该项目的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在审计实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可以用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除了通过直接链接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OCR技术等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易分析审计证据。同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持续监测、实时数据记录和区块链技术,可以自动定时地生成审计日志,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设置或自动抓取审计文书模板的方式,自动生成审计通知书、函证书等。在审计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审计过程和以前的审计结论自动生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方案。

(二)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实际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智能化的审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德勤在2017年推出的智能财务机器人“小勤人”,随后又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智能审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在输入审计数据和需求之后,由平台自动分析审计风险并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对德勤公开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在风险评估和选择应对措施方面遵循的还是如图1所示的基本逻辑。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则基本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德勤消息,其有效地减少了审查法律合同文件,发票,财务报表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的时间达50%以上。而毕马威开发的“人工智能信贷审阅工具”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贷文本的批量秒读,和自动化快速分类。其次,识别信贷文本与相关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自动化摘要处理。再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资料中包含的各类风险信号,提取对应的关键风险信息。随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度挖掘风险点,进行多维度风险信息分析。最后,可视化展示内外部整合数据的风险信息,提供更直观、更具洞察力的辅助决策。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运用,可以根据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划分归纳,自动对所涉及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采集、初步处理、分析及实时监测,自动产生各种预测和应急预警的信息,为被审计的项目提供了线索及相关资料。这些措施有利于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重点与审计范围,科学地安排年度审计工作,将有限量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至公司经营业务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领域,实现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二、人工智能审计带来的新型风险

大数据审计是指面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联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大数据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更多源复杂,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科学高级。而人工智能审计则是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过程智能化和标准化,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审计的基础,而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审计的未来提升的必然方向。而在这种发展衍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会面临以下三种新型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审计的所有构建都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所以数据安全风险既包括数据源获取是否准确与全面的风险,也包括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目前各地管理标准不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和各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性考虑对大部分数据保密等情况,造成了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结构复杂,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如果数据源出现错漏,将影响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而在进行数据储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一旦用户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遭到黑客的袭击,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例如,成本和原材料等信息如果被外泄,该企业会在供应链的定价战略等诸多方面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人机沟通障碍风险

在审计中的人机沟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软件之间能够做到尽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然而目前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基于SQL的数据查询和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两个层面。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无法避免的不足之处。在SQL的数据查询方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征编写较为复杂SQL语句,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电脑和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以二维表格展示,当所得到的结果数据量较多时,无法直观的展示筛查结果。而在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中,大多软件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难用到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而当今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和结构也更加复杂,很显然电子表格软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对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审计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于审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职业道德操守进行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其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综合应用并针对具体审计业务做出的一种有根据性地决定的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下,人工智能的运行还是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判断和设定的程序语言,再通过高速的运算,最终做出类人的行为,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事物探索定义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被审计单位或人员不配合、刻意隐瞒作假、行为言语有异常引起审计人员警惕的情况时,人工智能则完全无法对审计人员起到替代作用。在不能够保证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对审计机构保持绝对信任和完全的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审计人员,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人工智能审计新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靶向数据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和“区块链+审计”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加密及安全技术的发展。比如,基于数据仓储单元的信息安全技术、查询方凭借设定的访问授权才能对所指定的数据记录或者是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查询。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搜索收集及分析,查询方的组织属性、访问类别等信息将以“安全标签”的形式嵌入至其中的原始数据,形成唯一的新型数据单元结构。将大量的数据仓储单元安全技术综合运用于监督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直接通过对访问授权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安全,使得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应用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全新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减轻了存储审计数据的管理压力,降低了审计数据存储的安全风险。同时,区块链也充分利用了时间戳技术来有效保障本地客户端与远程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更新顺序完全相符。时间戳技术能够直接作为对区块数据“存在性”和“真实性”的事实证明,确保了应用该技术的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信息准确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审计抵御技术风险和辨别真伪能力。

(二)靶向人机沟通障碍风险: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析技术难度高和分析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数据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易于理解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清晰有效地直接表达出数据中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可视化就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下的规律。基于SQL的查询方法、基于电子表格的查询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在对交通运输、地理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审计时,其业务数据包括融合了几何、像素信息的图形和影像数据。此时,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就体现在:第一,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操作只需系统页面的简单点击就可完成。第二,具有丰富的图像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要求和重点。第三,具有强大的图形分析技术,可以交互地构建和调节曲线、表面、节点等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替代一部分编程工作,提取异常的数据。

(三)靶向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风险:机器学习与审计经验结合

机器学习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分析模型的建立进入自动化的程序。机器学习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预测是否可靠,依赖于其所输入的历史资料质量。所以,人的偏好可能影响到为了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选择的数据集、为过程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对输出进行诠释。而为了使得审计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及时地搜集到所有审计的数据,还要反复进行数据处理,推导得到可以广泛应用的公式。在数据库的选择与筛选中,任何一个数据如果出现错误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分析结论准确性的下降,但人工智能在其现有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之下,无法通过自主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其中这一缺陷。换句话说,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甚至消除了劣质数据的形成和产生,再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分析来积累优质审计人员和专家的经验,以此来应对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9+3.

[2]陈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六大任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34-35.

[3]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6.

[4]宋夏云,周琬宇.大数据视角下智能审计取证模式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71-74.

[5]许汉友,汪璐璐.智能审计本质之问[J].商业会计,2020(23):4-8.

[6]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J].广播电视信息,2017(8):17.

篇(4)

【关键词】 会计科目; XBRL技术; 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98-03

XBRL是一种可扩展的商业报告语言,它是XML在财务报告领域的应用分支。其本质是一种电子报告语言,通过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项目赋予特定的标签,计算机可以依据这些标签的属性来识别数据信息,使用合适的转换工具就可以把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转换成XBRL格式,同样也可以通过工具把数据从XBRL文档中提取出来。XBRL的应用使得商业报告的格式更加规范、统一,能够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方便地检索、比较以及分析财务数据。

XBRL的工作原理分为三块内容,分别是XBRL技术规范、XBRL分类标准、XBRL实例文档,其中XBRL分类标准是XBRL工作原理的重心,它是由一个模式文件和若干链接库集合而成的,模式文件主要是完成对财务报告元素及其属性的定义,链接库主要是完成各种关系的定义,并且这些链接库可以通过链接库引用元素被模式定义文件引用或者内嵌到模式定义文件当中[1]。实质上,XBRL分类标准就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词汇表,它是由各个国家以及不同的行业依照XBRL技术规范,结合自身的会计准则及法律条款等环境因素而定义的。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个语义化的标准,可以让不同会计主体的财务信息都能够用一种通用的、统一名称的标签来进行描述。

会计科目作为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来源于对每一类会计要素的定义,其本质即是分类、定义,这与XBRL分类标准的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分类、定义。因此,可以考虑结合XBRL的分类标准来进行会计科目设置体系的创新,以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XBRL的架构图如图1。

一、传统会计科目设置方法及特点

会计科目是为了实现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的内容为基础,根据企业核算和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项目,它是复式记账、编制记账凭证、设置账簿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从手工会计核算时开始,给每一类的会计要素定义一个合适的名称就得到了会计科目,一直延续到现在,会计科目的来源仍是如此。所以说会计科目本质即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定义。会计科目的本质是分类,功能是作为数据的载体,由此在凭证、账簿以及会计报表之间承担了纽带的作用,也就成为会计制度中尤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目的就是能够清晰、系统、完整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进一步具体反映和监督经济业务的发生带来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情况。

目前都是从经济内容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详尽程度两方面来对会计科目进行划分,其中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成本类、共同类这六大类科目[2]。为了方便核算,对每个会计科目都以数字组合的形式设置了与其对应的科目编码。另外一种按照会计信息提供的详尽程度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两类。为了方便管理以及避免明细科目设置过于冗杂,通常在明细分类科目和总分类科目之间加设二级科目,二级科目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低于明细分类科目但高于总分类科目。一般会计科目设置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目名称、科目类型、科目编码、科目性质、账页格式,由于在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一系列核算流程都是由手工完成,所以对于会计科目的使用也仅限于填写会计科目的名称,科目编码的设置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在业务处理当中一般不需要使用编码。因此,这也凸显了手工会计核算效率低下的缺陷。

二、ERP系统下会计科目设置方法及特点

ERP系统中会计科目设置是将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按照一定的要求逐一描述给系统,并将科目设置的结果保存在科目文件中[2]。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范围及特点去设置会计科目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与经营管理的需要。为了更系统、详细地反映企业经济业务变动情况,企业会计人员一般会在总账科目或明细科目下再设置下级科目。实质上,ERP系统下的会计科目设置的基本原理与传统手工核算下的会计科目设置原理是一致的,只是突出了信息系统集成的特点。例如,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中对部分总账科目以及明细科目增设了“辅助核算科目”;为满足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都使用会计科目编码进行数据检索、排序以及汇总。

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对总账处理起到一种补充和拓展的作用,是企业根据管理的需要和交易、事项的特殊性设置的。一般经济业务独立、单一的核算项目可以设置辅助核算科目,如客户往来、供应商往来、个人往来、部门核算等,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可以减少科目层级和科目数量[3]。在记账凭证录入时,如果录入的凭证出现了辅助核算的会计科目,系统会自动要求追加录入辅助核算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由各业务部门维护的基础档案。由此可知,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完成了数据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共享。

在ERP系统下,会计科目编码的设计是必要的。会计科目编码设计是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及会计科目的设置,按照一个系统的方案确定各级科目唯一数字编码的方法。一般在手工会计核算下会计编码只是为了满足管理上的需要,在业务处理中一般不需要使用会计编码。但在ERP系统下,为了满足计算机处理的需要,在总账系统设计中的基础设置阶段,就把会计科目编码、科目级别、科目名称等都设定下来,当进行记账凭证填制时,以科目编码为检索关键字来随时调用会计科目,以规范、快速地完成记账凭证的生成。同样计算机可以将编码作为关键字进行数据的排序和汇总。科目编码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为会计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ERP系统下“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以及“会计编码”的使用,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1.“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使得部分经济业务核算仅通过总账科目而不再下设明细科目就能完成,同样能够生成明细信息。

2.“辅助核算科目”的设置就是为了避免各企业设置繁琐、冗杂的明细科目,将业务子系统链接到财务子系统,以更好地为会计核算服务。由此可见,会计核算越来越趋向于财务与业务的系统化、一体化。

3.科目编码的使用保证了会计科目的唯一性,同时将文字的会计科目变为统一的编码,为计算机进行分类、检索及数据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总之,科目编码的使用方便了机器识别、加快了数据处理、统一了部分数据存储的格式,使得会计核算的方式正在向着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4.在以上问题的启发下,设想对企业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在不设置冗杂的明细科目的条件下,统一数据的表示方法,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数据处理及存储的特点,进一步实现会计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

5.在思考的启示下,结合XBRL分类标准的本质来尝试创新会计科目设置方法,不设置明细科目,统一使用一级科目来实现会计核算流程。对会计科目按照XBRL分类标准的思想进行语义化的分类、定义,使XBRL这一互联网通用语言扩展应用于会计科目设置上,而不仅仅应用于财务报告领域。

三、XBRL下会计科目设置

在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与其他语言比较,XBRL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XBRL可以将每一个数据项目语义化,使得数据格式统一化。每个数据都使用特有的标签进行标记,它与商品的条形码有相似之处,各种商品都有其自己的条形码,条形码就像商品的“身份证”,机器通过扫描读取商品的条形码,可以直接了解到商品的信息,这是商品能够流通于国际市场的关键所在。这种统一格式的数据表达极大地方便了使用者在不同软件之间进行电子信息的交换以及利用分析软件分析数据。

2.XBRL格式的数据可以实现跨平台传递以及交换。XML本身就是可以跨平台的,而XBRL作为XML的应用分支,同样有这种优势。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的今天,XBRL恰如其分地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使财务信息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1]。

3.XBRL是开放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公开的标准,任何财务人员都能在不同软件平台上免费、自由地交换分析财务信息[1]。

正是由于XBRL的这些优势特点,选择将其应用于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体系,能够使得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发生的数据标识标准化、统一化、数据语义保持一致性,这也使得创新会计科目设置成为可能,为企业实现会计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由以上XBRL的优势特点分析可知,有了XBRL的技术支持,在进行会计科目设置时可以进行如下创新:

1.可以统一使用会计准则的一级会计科目,不再增设明细科目。将XBRL引入到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当中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化、标准化,而明细科目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而设置的,不同企业的明细科目设置很难实现统一,不利于互联网对会计数据的自动化、系统化的处理以及共享。

2.在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间增设事项凭证,实现在不设置明细科目的条件下生成明细信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将产生的原始数据都收集存储在事项凭证中,事项凭证中不仅记载了经济业务的事项数据,还记载着业务处理的规则。根据事项凭证中的明细事项数据来产生明细分类信息。

3.用XBRL分类标准中标签的形式对每个会计科目的含义以及核算要求进行定义说明,然后存储在模式文件中,实现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中语义格式的统一。XBRL国际组织已经定义了1 880个标签,分别属于12个分类,这些分类包含了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一级会计科目。科目与科目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目与数据资源、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关系在链接库中进行描述。

4.会计科目设置体系由专门的标准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减少企业开发成本,方便企业进行自动化会计核算工作。由于一级会计科目都是在会计准则中制定的,所有企业对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都应当遵循会计准则的规定,都应该在其制定的科目范围之内。因此,标准数据服务机构完全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在规定的一级科目范围内依照XBRL分类标准的模式分别制定符合每个行业特征的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供企业使用。在经济业务发生时,企业财务人员只需要登录这一系统,就可以进行自身的一系列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与企业之间互不影响,可以同时登录进行使用。就像是云服务一样,有专门的软件公司来开发提供这项服务,而用户只需要在云端登录自己的账号即可享用云服务。

在XBRL技术下,我们创新了会计科目设置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科目的设置理念,发挥了XBRL技术在数据分类汇总中的作用,减少了企业推广使用XBRL技术的成本,能够在只设置一级科目的条件下生成明细信息。更重要的是,XBRL在会计科目设置体系当中的应用,使数据格式统一化、标准化,有利于数据、信息跨平台的传递和交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为实现会计核算工作的自动化、智能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世平,罗黎明.XBRL实用案例剖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5.

[2] 张瑞君,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9-90.

[3] 杨定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0-113.

篇(5)

两年时间过去,没有家电厂商再轻视乐视、小米等互联网公司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冲击,创维、海信、海尔、康佳、TCL等国内厂商去年开始都在积极推动互联网转型,试图用新的产品、模式和用户体验对家电行业进行颠覆和重塑。

此前,TCL提出智能+互联网、产品+服务的“双+”互联网转型战略;康佳提出易战略,“一体两翼”计划;创维宣布施行线下创维与线上酷开的“双品牌”战略,并将电商酷开等级提升至未来智能电视发展重点...

不过,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彩电市场的销量约4500万台,同比下滑5.6%,大部分彩电制造企业依然没有完成销量预期。“电商会拉低和削弱中国制造水平。”海信集团(微博)董事长周厚健日前在两会上甚至发出这样的呼声。去年前三季度,海信电器净利润同比下滑18.43%。

但是,电视厂商很可能还没遇到真正的生死线,当互联网增值服务模式在领先玩家中建立,屏幕的更新换代或将和芯片、操作系统的更新脱离,电视硬件将以最低成本价售出,而尚未完成转型的传统厂商将面临生存危机。

分析人士称,“互联网+”并非空话,最后评判传统厂商是否转型成功的标准,不是看产品智能化程度,而是看厂商的商业模式、收入模式是否发生根本改变。

家电向数码消费品演变

芯片CPU、操作系统、软件内容服务,当这一系列成为电视机标配后,意味着家电将变成事实上的数码消费品,只不过需要和牌照方进行深度绑定。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产品也正在向用户灌输这样的逻辑,电视是娱乐、消费智能终端,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电。

众所周知,电视屏幕占了电视机70%多成本,而且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较慢,最理想的状况是,分体电视成为主流,用户可以仅仅更换屏幕外剩余部分来保证电视拥有最好的智能水平,以增值收入反补在硬件销售上原有的利益诉求。

对于传统电视厂商来说,现在如果采用上述策略将会带来收入的极速下降。事实上,家电厂商也无法过于激进推进自身的互联网产品战略,虽然处在变革当中,但传统厂商都是“航空母舰”,要改变原有环节和财务模式压力很大。

传统厂商做一款硬件的流程、质量、出货、财务管理甚至银行利息等每一个环节,都会算到电视机定价里,然后再反推出市场销售价格,确立线下乃至线上的销售模式,传统制造商要改变这些环节,意味着改变它的财务模式,面临风险非常大。

家电厂商还容易犯以下错误,加大转型难度。第一,是完全以企业自有的优势资源和产品为中心,来延伸自己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战略。容易导致的后果是,为了智能而智能、为了互联而互联,而忽视了用户实际需求,最终开发出大量没有实用价值的操作功能,丧失创新的根本动力。事实上,这样的案例在目前家电厂商身上并不少见。

第二个,家电厂商需要警惕,互联网给制造业带来的改变,最终目的并非是单纯让产品更加科技化、智能化。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更便捷有效的生活服务,并释放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智能手机之所以取代功能手机,除了是因为有更大更清晰的屏幕、更快的运算,更重要的是操作系统+APP开发模式的出现,能够满足用户在社交、游戏、阅读、工作等等不容方面上的差异化需求。而目前,至少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而言,还没有创造出全新的体验,更多是在复制平移PC和手机端的服务。

家电厂商需要警惕的第三个错误是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奥维云网分析师李晔认为,由于目前的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生态系统支持等问题,使得不同品牌的智能产品间难以实现互联。另一方面,智能家居产品中存在大量重复的功能,且相互之间并不能实现集中管理,不仅难以为用户的生活提高质量,还增大了消费者选购产品的难度。

沦为管道风险

随着牌照方对播控平台的掌控,牌照方和视频网站、影视公司的利益捆绑逐渐深入,对于各大传统电视厂商而言,还面临最终沦为单纯硬件管道的风险。

越来越多传统电视产业从业者相信,电视的互联网化导致被电脑和手机抢跑的用户再次回归,而互联网电视将会成为继PC、手机之后第三大流量入口,包括网络游戏、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即时通讯、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等主流的互联网应用都会展开互联网电视端的入口争夺。

“视频、游戏将成为智能电视未来产生现金流的两大应用。”一名创维内部高管曾表示。

但是,电视终端厂商若涉足内容处处都面临陷阱,视频内容需要完整生态圈和产业链,必须有成熟销售团队和CDN支撑,有足够大的流量保证商业化,这都是传统硬件厂商所缺乏的。

换言之,电视厂商很难在终端内容消费上建立起有效的模式,内容全、用户多、流量大,才能带来足够的广告分成和付费收入来补贴前期投入,而目前TV端的流量和广告转化能力、用户付费能力依然很差。

在视频内容方面,电视厂商前景不容乐观,电视游戏成为目前最有可能爆发的市场。表面来看,对游戏的政策监管远不如对视频内容的监管严格,腾挪运营空间更大。

篇(6)

关键词:企业;成本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3日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国内企业面临市场需求层次升级、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取得市场领先地位,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题。

借鉴国外诸多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笔者所在公司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本公司的成本控制实施管理:一是制度化:成本中心责任制,以成本控制为出发点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和激励措施;二是精细化:工序成本最优化,即生产线结构设计以及人员、设备、物流效率的最优化;三是智能化:通过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科学的能耗成本控制。

二、成本中心责任制

在面对企业内部诸多浪费现象时,企业的领导们时常会抱怨。笔者认为,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所有责任心的问题都与所有制结构和考核、分配机制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于成本浪费现象不必怨天尤人,要激发全体员工尤其是各级管理人员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主人翁意识,实现全员成本控制。笔者所在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完善成本绩效考核机制:

(一)成本中心的划分。成本中心是对企业成本相关的各项费用进行控制、考核的中心,是进行费用归集、分配和对成本加以控制、考核的单位。通过成本中心的设定与职责划分,企业可以将总成本分割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可控制的成本单元,每个独立成本单元的成本控制由对其产生具有全部或主要责任的部门或个人进行管控,从而做到综合成本控制管理的有的放矢、有据可依、责任到人(部门)。

企业部门成本中心是其责任者对各项成本负责的基本考核单位,在划分成本中心时,应力求做到只要有成本费用发生的地方,都归集到某个成本中心,从而在企业形成逐级控制、层层负责的成本控制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所有部门均与成本发生关系,就制造企业而言,成本控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原材料采购、制造过程、销售及售后过程等。各成本中心的成本控制负责人只对可控成本承担责任,公司只针对责任成本进行考核和控制。可控成本应具备可预测、可测量和可控制的特点。

(二)确定成本考核主体、考核指标和激励措施

1、确定考核主体及被考核对象。成本中心的责任划分应以公司的组织架构为基础,按照部门、个人的具体职责分工将其归结到一个或多个成本中心,并确定各成本中心成本控制的主要负责人、关联负责人及其所承担的权重。

2、考核指标的设定。每个成本中心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一个或多个成本控制(考核)指标,成本考核指标必须是可实现、可测量的,各成本中心考核指标目标值设定的依据主要包括:(1)企业成本总控制目标的分解;(2)企业成本中心的历史经验数据;(3)行业的该项成本项目的平均控制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该项成本的控制水平。

3、激励措施的设定。针对被考核对象的激励措施是否科学、有效,是影响成本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激励措施的设定应当满足以下条件:(1)符合总成本控制目标的需要;(2)成本考核的正激励、负激励措施需要具有足够的激发力量,以促使被考核对象采取组织所期望的适当行为或达到组织预期的结果;(3)激励措施必须按照约定期限考核、反馈。以上条件若不能满足,成本考核将失去实际的意义或偏离企业总体成本目标。

(三)确定统计方法、评价方式、反馈方案等。成本考核指标的统计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规模和条件,通过ERP系统软件和人工统计两种方式搜集日常的数据,各成本中心预算项目的统计方法由被考核人与公司主管领导、财务部门负责人共同合议确定。考核一般分为设定考核项目及指标、确定统计方法、分配预算、数据统计、实绩对比与评价、结果反馈、奖惩实施、改进措施等阶段,评价一般采取客观评价结合主观评价加权平均的方式,客观评价以数据统计为基础,主观评价一般由公司主管领导及财务、企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负责,通常制定年度计划并按月或季度分阶段考核。

(四)考核的实施。根据预先设定的考核指标和统计方法,由指定的部门(人员)进行统计、评价。考核结果经过企业内部流程的审定后,必须及时、有效的对被考核人进行反馈。反馈包括成本控制绩效回顾、奖励与处罚措施等环节。公司主管领导应根据绩效完成情况,选择先进或后进人员进行面谈以进行鼓励或诫勉。

三、精细化的工序成本控制

企业要降低成本,产品制造过程的工序成本是不可回避的主要环节,是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

(一)精细化的生产线结构设计。由于生产设备产能不均及工序节拍不协调而产生的待工成本浪费是在从事生产制造的企业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的。企业的每种生产设备、各个工序的节拍要保持相互匹配、产能实现平衡,可以借鉴Cell(单元)式生产的理念进行生产线规划。

这种起源于日本索尼公司的生产模式,将生产线的各个工序分解成若干个简单机动、柔性的小单元,根据市场订单量可以随意调整目标生产量,具有调整方便、切换迅捷、设备投资少等特点。其主要特点如下:1、单件流动。出口与入口保持一致,价值链内人流(操作流)与物流分开,保证物流的精确控制以及操作流的工作质量确认清晰可测量;2、生产节拍的同步化。主辅线生产节拍同步,设备与人的作业同步,不同工位的作业节拍同步;3、作业员多技能化,以便根据生产需要柔性化地进行人员分配和操作内容调整;4、小型、灵活、廉价的自动化设备;5、高度的作业标准化,强大的生产计划、生产支援能力的支持。

(二)通过自动化降低工序人工成本。随着我国制造产业结构升级压力的加大和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压力不断加大,以关节机器人、自动抓手系统、AGV搬运系统基本单元为代表的自动化技术在可靠性、生产效率等方面的优势日渐凸显。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广泛采用并不断升级的自动化替代人工模式对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日本制造在自动化投资与使用人工的选择时,通用的规则是:某个工序的自动化投资若不超过1,200万日元,可节省一个人工的话,则选择自动化投资,若超过1,200万日元,则使用人工。

自动化在可靠性、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在高端制造尤其是某些关键工序上十分明显。由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原因,我国制造业所使用装配的自动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巨大,究其原因,决策者、管理者的思路是最大障碍。

(三)一线作业人员效率的优化。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计件工资手段提高一线作业人员效率,其优点是最大限度激发一线作业者的工作主动性,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可逐步降低制造人工成本和综合成本。计件工资计算的主要依据是计件单价,即工人完成每一件产品的工资额。一般按各该等级工人的日(小时)工资率除日(小时)产量来确定,计算公式如下:

计件单价=某等级工人的日(小时)工资标准÷日(小时)产量定额

若按工时定额计算计件单价,计算公式为:

计件单价=某等级工人的日(小时)工资标准×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

为避免计件工资将员工导向盲目追求产量的误区,应在实施计件工资的同时,在工资结构中加入相关考核项目,例如质量考核、现场环境考核及安全考核等,适当加以平衡,实现综合成本的下降。

计件工资虽然可以激励员工多劳多得、提高生产效率,但其存在的缺点是一线作业者容易一味追求产量,忽视质量、其他消耗成本及其他管理要求。同时,标准工时的核定困难,随着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容易产生劳资矛盾。因此,在计件工资手段实施的同时,必须通过必要的质量、环境、安全等考核手段加以完善。

笔者所在公司通过计件工资的实施,大大激发了一线员工的劳动积极性,2012~2014年三年时间,劳动生产率平均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计件员工工资收入也随之增加,员工离职率明显降低。

四、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对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用电成本是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下结合笔者实践经验举例介绍用电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和理念。

(一)大功率用电设备能耗分析。根据每个企业设备能耗状况,企业的大功率用电设备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成本控制的需要,将对企业能耗成本产生主要影响的单一设备或一组设备列入大功率用电设备清单,对于每台或每类设备按照以一定时间段为单位进行用电统计和分析。例如,车间内一盏照明灯不足以列入大功率用电设备管理,但车间内200盏照明灯(600W)可作为一组设备列入大功率用电设备管理。统计分析的项目包括设备额定功率、使用要求、理论能耗、实际能耗、使用效率等,从中发现进行可以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空间。例如,A空压机额定功率为120KW,供某车间设备用压缩空气及工件清洁用气枪使用。白班生产时车间为满负荷工作,用气点约150个,此时A空压机满负荷运行方可满足车间正常供气。夜间生产时,车间用气点仅为白班用气点用气量的一半,此时A空压机间歇启动即可满足车间正常供气,但由于A空压机自身不具备变频功能,夜班生产时存在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单位产值的能耗高于白班。基于上述情况,可针对该空压机设备的使用需求、设备能力、能耗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

(二)智能化节电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根据以上案例分析的结果,可明确得出A空压机不适合车间夜班生产需求的结论,即夜间生产可采用更合适的空压机设备。因此,针对该车间的使用要求,可提出如下两个节电方案:方案一:根据对夜间生产对空压条件的测算,选取一台功率为75KW的B空压机,A、B空压机可根据使用需要进行人工切换或分时段自动切换;方案二:技术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将A空压机进行变频改造或替换,使之随着下游用气量的不同进行变频工作,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种方案最大的好处是节能效果理想且对未来用气需求的变化实现了柔性化的解决方案。

(三)智能化用电的系统方案。按照上述例子的方式对主要用电设备逐一分析后,将企业全部主要用电设备按上述方法进行归类、分析,根据电网分时段计价的特点,以及企业生产与用电设备之间、各用电设备之间、用电总量与时段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系统分析。

综上所述,要实现成本控制的理想效果,可以从通过绩效措施激发各个岗位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工序成本的精细化管理、大功率用电设备的智能化措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及外部环境,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孙茂竹.成本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篇(7)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54-0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互联网+”时代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将与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也必将给会计行业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事简单、基础业务的会计人员将会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这要求更多的会计人员能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这给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将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而会计信息化强调“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上述技术手段将会计核算与其他经营管理活动有机结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这实际上是一个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企业会计相结合的过程。

1.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首先是会计基础工作的信息化;其次是会计准则实施和财务报告的信息化、内部控制和评价报告的信息化;再次是会计事务所审计、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的信息化;最后,即会计理论研究的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平台构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会计信息化产业发展。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化应用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并向纵深发展。

2.会计信息化将步入会计智能化阶段。会计信息化在经历了核算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之后,将全面迎来标准化、智能化和知识化的时代,步入会计智能化阶段。这表现为:物联网、智慧地球、云计算使会计信息化环境更加互联互通、个性化、智能化;政府会计管理越来越规范化、智能化;企业财务加速向管理会计转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启“智能审计模式”等。

3.XBRL对会计研究范式产生冲击。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已在全球29个国家的129个项目中成功运用,运用领域也从财务报告领域扩展到非财务报告领域,运用深度从报告层深入到账簿层。而我国实施XBRL至今已有6年,未能全面推广,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国际XBRL研究侧重于实证研究,国内偏重于归纳分析实践问题和数据编程,未碓萍扑恪⑽锪网、大数据等新兴媒介的诞生和推广,研究视角将发生变化。

4.学校应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根据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今后应加强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应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制定,会计信息化软件市场的监管和XBRL国际交流等,这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应具备经济管理、财务、会计、信息技术等复合型知识结构,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能力,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够进行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全面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会计信息化人才只有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才能在飞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校本科专业中并没有开设会计信息化专业,实际情况是要么在会计学专业中培养会计信息化方向的人员,要么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会计信息化方向的人员,而采用前者的比较多,因为在会计信息化中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在学会计学专业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计算机并不感兴趣,有的即使感兴趣,但基础较差,由此造成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专业设置模式存在局限性。高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应该具备较扎实的会计学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基础,但是,由于会计学与计算机专业分别属于社会科学与理工科(自然科学)不同的学科范畴,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形成其专业知识体系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

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分别按照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来定位的。要培养会计学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的训练,并且打下较扎实的会计学与计算机复合型知识架构基础,但是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模式很难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对专业设置有统一规范要求,新增专业审批过于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虽然这些年许多高校的教育培养模式在不断进行改革,如按一级学科大类招生,共修基础课、主辅修及双学位等,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机制,管理、执行较困难,容易流于形式。

2.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目前,许多高校对会计学专业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不够重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附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即会计信息系统,一般是在大三时开设,课时不多,一般为64学时,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上机实验。其中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内容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如账务处理、固定资产、薪资管理、财务报表等模块)分析与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等,侧重培养“开发类”会计信息化人才;上机实验部分一般以用友ERP-U8或金蝶K3等会计软件作为操作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侧重培养“应用类”会计信息化人才。如此造成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长期分离,没有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开发的实验,理论与实验无法结合在一起,学生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只有一些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前许多高校仍然采取理论讲授+操作演示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没有进入角色,没有参与讨论。这样学生容易感到困倦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难以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会计软件操作课程,主要先由老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模仿操作步骤完成相关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但是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依然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团队合作与分工协作,难以达到融会贯通。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仍显不足。

4.会计信息化师资缺乏。由于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交叉形成的边缘性学科,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比^高,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有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原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并能综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而实际情况是,许多高校忽略了会计信息化所需师资的培养,而是由会计老师或计算机老师兼任,真正专职的会计信息化教师较少,由此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三、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对策

通过对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在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这也成为了全面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瓶颈,培养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成为了当务之急。

1.建立多样化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按照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应当充分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这说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目前的学历教育主要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本科层次主要为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奠定专业知识基础,研究生层次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系统维护、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对于从事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的人员,可通过继续教育、交流培养进一步丰富自身理论知识,达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的目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师应结合实际通过实践锻炼、交流培训等途径开阔眼界,提高实践能力。

2.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于会计学专业(会计信息化方向),高校应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课程体系应该予以重新构建。一是计算机类课程,许多高校只有“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Visual Foxpro)”两门课,前者课程内容中,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加强Excel的学习非常重要,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把后者改为“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与实验,可以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后台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现过程。另外,增设“会计信息技术”课程,专门介绍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的新技术,如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XML、XBRL等,这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紧跟技术前沿。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课程都必须保证有相应的课时让学生上机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两门课程,前者主要讲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子系统处理流程、数据文件、总体结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等,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以全局观、系统观和信息观的眼光去理解和规划财务会计工作,应用分析和设计工具正确地描述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评价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实验主要是通过上机实验,掌握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与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三是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除了进行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等以外,建议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实践课,可分组要求每组成员结合数据库技术等完成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子系统的开发,并写出实训报告。

3.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互联网+”时代,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一些方式方法上,而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大力推广网络辅助教学,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它,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上交作业、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老师也可以完成课程内容的、布置作业、答疑等。这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从而更好地满足师生教学的需求。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化课程,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与实践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更多地采用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拓宽小班教学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会计信息化师资力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必备条件,对于目前比较奇缺的会计信息化师资,高校应采取多种渠道和手段加以引进与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一是在招聘会计信息化教师时,应招聘具备会计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学习经历的博士研究生;二是在现有会计教师或计算机教师中选拔部分教师进其他高校进行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可聘用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兼任高校教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相关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通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融入现有的会计课程体系中,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应不断更新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其师资力量,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会计信息化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电平,龚珊珊.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11,(19):36-38.

[2]杨国有.多维复合式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研究[J].商业会计,2012,(7):110-112.

[3]陈宋生,张永冀等.云计算、会计信息化转型与IT治理[J].会计研究,2013,(7):93-95.

[4]毛元青,刘梅玲.“互联网+”时代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主要观点综述[J].会计研究,2015,(11):90-92.

[5]张林,王佳,张劲松.“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第十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综述[J].商业会计,2015,(17):127-129.

[6]王小红,杨孝安,荆媛.互联网+时代下企业会计优化路径的创新性研究[J].管理观察,2015,(26):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