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德育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05

德育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道德价值观;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125-02

研究生在校园内已经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基本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网络的迅速发展,虽然使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获取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快捷和方便,同时也给研究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常常表现出难以取舍、被错误价值观引导的状况。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对研究生的全面培养十分有必要。

1网络文化和道德价值观

本文所说的网络,即人们熟知的互联网。那什么是网络文化呢?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一切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狭义的是指在电脑与互联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ZW(]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ZW)]笔者认为,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不受地域限制的信息文化。它是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所有的文化价值形态中,道德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其他任何文化价值都与道德这个核心价值有着或强或弱的联系,其价值取向都以道德价值为基本参考的”。[ZW(]竹立家道德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ZW)]笔者认为,道德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判断事物是否具有道德价值所依据的标准和尺度,是人们对于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实践活动的意义及其作用的认识和评价。

2网络文化对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既给人创造的空间,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既传播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网络文化是不同文化类型、意识形态之间的意识冲击和整合。它既给研究生道德价值观带来新的视角与机遇,同时也会造成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偏差及道德判断力的削弱。

2.1积极影响

(1)扩大了研究生的道德包容性。网络不仅仅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其自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形态。由于网络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人们可以从网络上轻松获取大量的、新鲜的信息,了解不同的民族风情、、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而在校研究生,他们相比本科生,接受新信息更加主动、活跃和广泛,他们更愿意从多视角、多方位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人生,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多元的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对于其带来的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在校研究生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和接受性,而这有利于在校研究生形成新观念、新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2)丰富了研究生的道德意识。网络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各种网络聊天工具、论坛等平台,使人们的人际关系向着经常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发展,由此带来的是复杂多样的道德问题。在校研究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体会到不道德现象的危害,能意识到资源共享、互助合作、互惠互利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进一步思考应承担的道德义务,思考在新的环境中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在校研究生的交往实践及所反映的道德意识过去仅仅局限在一个较为狭窄的物理空间中,网络文化的兴盛使他们的道德关系有了极大的拓展。在物理空间中存在的道德关系同样也存在于网络空间当中,他们的道德意识也就较原来更为丰富了。

(3)改变了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传统教育方式。人们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而在校研究生更多的是来源于学校教育。我国当前的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多偏重于知识教育和理想教育。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多采取课堂讲授式的知识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播。课堂教育缺乏针对性,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多元共存,单纯地去从某一个方面或是泛泛的角度去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很难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为课堂的知识教育无法有效地对研究生多元的价值观产生影响。[ZW(]董学军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38-440[ZW)]网络文化的发展,为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模式提供了新的角度。网络新闻、博客、评论、微博等媒介,从一定程度上成为研究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课本“,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能够有效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与学习、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教育方式。

2.2消极影响

(1)造成研究生道德评价标准混乱。网络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开放信息传递系统,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了解到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类型,网络文化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国界,每个人都可以彼此交流信息。这种便利一方面极大的扩展了研究生的视野,但另一方面,网络垃圾信息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念产生着误导作用。在校研究生虽然具备了一定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但是价值观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外来观念和思潮的影响,对伦理道德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一时难以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判断,从而对其已经建立起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冲击,造成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

(2)降低研究生道德约束意识。网络社会出现以前,人类历史上一切道德规范都是用来解决物理空间中的问题的。网络空间的出现使得物理空间中的道德规范无法在其中一如既往的发挥作用。网络具有虚拟性、自由性、隐蔽性,这些特征造成了网络文化缺乏理性的舆论环境,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的约束作用在网上微乎其微。大量色情信息、病毒黑客、网络商业欺诈等行为在网络上泛滥,有些研究生误认为可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约束,不必履行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的研究生把网络当成泄愤的工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造谣污蔑;还有的研究生大胆放纵,沉溺于各种之中;更有甚者制造病毒,破坏计算机系统,窃取他人密码账号进行经济犯罪活动。

(3)造成研究生道德冷漠现象。谢海光先生在评述当前的计算机游戏迷们时说:“热衷于在闪烁的屏幕前进行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充满好战尚武之举的电子游戏迷,早已将正义感和道德感置之度外,在当今社会里,大规模的杀戮被视为一种威慑,尸体只不过是一串统计数字,4000万人的死亡被当做一切胜利,战争的连续升级被当做是和平,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规范无从谈起”。[ZW(]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ZW)]对于网络文化接受力较强的在校研究生,长期接触网络中变化万千的人与事,容易造成道德价值观的麻木、疲劳,对于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司空见惯,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对一些经常发生的不道德现象产生默认的态度,造成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

3利用网络文化引导在校研究生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

研究生价值观教育是研究生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校研究生的需要,教育者们要改进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导向性、渗透,引导在校研究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是潜移默化的暗示、因势适时的导向和循规蹈矩的规范。在网络环境中散发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校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都是在学校中度过,高校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强化对校园局域网络的管理,遏制不文明的网络现象,从来源上杜绝网络文化中的糟粕对在校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错误引导。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顶层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使命。然而,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上一些学术腐败思想的影响,研究生学风现状堪忧、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的调查,超过5成的研究生认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未被科研道德与诚信最严重的群体,相当数量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科研诚信意识相当淡泊。因此,如何树立学生正确的科研诚信意识,提高其科学道德素养,形成风清气正、求真务实的优良学风,营造出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科研环境,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任务。该文以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为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开展学风建设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为培养合格的电力人才提供服务。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性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也为如何加强研究生学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是创建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前提。“三个倡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既有鲜明的政治价值,又有鲜明的道德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道德观念和信心,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是推动学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专业相结合,推动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在从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学术实践活动,把内化于自身学术良知中的学术规范升华为自己的行动的纲领,为学生今后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的成果奠定良好的基石。

 

2 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实践探索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在2015年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传承者”为主题,召开一系列相关活动以推动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号召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自己“诚信为学,恪守学术道德”,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 以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广泛宣传

 

宣讲教育是从源头上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基础,只有坚持思想先行,才能引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取得实效。通过辅导员和班干每学期开展学风教育专题班会,以网络班会辅助,引导研究生提高自身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摈弃学术不端行为,并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优良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2.2 以真人真事警戒学生,推动学术研究及学风建设的健康发展

 

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在相关研究中必须要掌握科研工作的规范,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在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中维护学术的尊严,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学院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学术造假后果相关视频,通过新闻中展现的真人真事来警戒在座的学生,要求大家在科学活动中秉持正直、诚信、自律的原则,严守学术道德底线。

 

2.3 以专家讲座指导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

 

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学生群体中能起到旗帜鲜明的舆论引领作用和思想导航作用。学院邀请部队院校教授给全体党员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从思想上提高党员研究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解;也从觉悟上推动党员研究生在现实生活中以身作则,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3 进一步推进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建议

 

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是顺应学校发展战略和学科布局调整需要,在原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基础上成立的二级学院,也是学校办学历史最悠久、办学规模最大、电力特色最鲜明的二级学院之一。但由于师生基本为理工科专业出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深刻,且学院刚拆分不久,成立时间短,在学风建设活动上易注重短期成效,往往忽视了可持续的发展与积累。因此,笔者根据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办学特色及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出进一步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学风建设的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利用微博、微信、QQ等学生喜闻乐见又接地气的新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在学院网站开辟学风建设专栏,与传统宣讲教育形式相结合,使学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第二,并充分利用导师制的制度优势和师兄师姐传帮带的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在刚入校时就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起到严肃深刻的认识,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3年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第三,必须增加活动的丰富性,突破传统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更好地带动同学的积极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科研环境,推动学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篇(3)

关键词: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原因;对策

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获悉:2005 年我国在学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98 万人,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性飞跃,迅速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过去二十余年间向国家输送近16 万名博士和120 万名硕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但同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对研究生整体素质特别是伦理道德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民族院校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的教育显得更加突出。

一、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源自自己所处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看待民族院校伦理道德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变迁的现实,只有对现状有了正确的分析和估量,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1.要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的主流。我觉得首先是要把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问题放到变迁中的中国和世界这两个大局中来考察。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成绩和问题、现状与前景、方法和途径,无不与这两个大局相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三十年来,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发扬,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大发扬,自主自强、奋发前进的民族精神大发扬。这一切都极大地振奋了研究生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在成为促进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和人生观进步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

首先是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关心社会变迁,观察社会转型的视角以经济建设为轴心展开。据笔者对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滚动调查的报告显示,在对关于影响国家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次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占74.3%;其次是“经济失控”,占66.7%;第三是“三农”问题解决得不好,占44.8%。他们普遍担心大中型企业步履艰难,市场经济运行忽冷忽热导致生产力下降,分配差距拉大引起两极分化等。对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研究生更多地还是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视角来考虑的,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景有78.8%的人回答“一定会顺利进行”或“最终会建成”。其次是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进取观念增强。市场经济实行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提高,信息交流节奏加快,人际交往频繁,拓宽着人们的视野和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能力。市场经济的这些驱动力,有形或无形地激励着民族院校的研究生,为努力适应社会需求,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德、识、才、学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使参与意识和竞争观念不断强化。再次是他们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观念正在形成。研究生群体具有感受时代精神敏感性的特征。他们紧跟时代,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塑造自我。他们思想活跃,勇于进取,创新动机、法制观念、经济、效率、效益意识等大为增强,这都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最后是他们的开放意识和务实自强的价值取向得到拓展。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民族院校研究生影响最大的是价值认同。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性原则有利于推动人们竞相变换经营战略和策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经济遵从的价值规律,有力地冲击着现实生活中形形的等级观念、门阀观念的官本位思想,也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保守封闭的落后观念。

2.也应看到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我们在充分肯定民族院校伦理道德思想进步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有深刻影响。其表现主要有:

首先,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人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不同的社会由于其不同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人生价值观也有不同的内容。”[1]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

其次,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一定的道德规范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只有植根于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道德规范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为人们所接受。”[1]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这一负面的效应也冲击了民族院校的某些研究生,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的功利性太强,惟利是图,唯权唯上是从,为达到自己某一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择手段而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尊严。二是道德评价失据。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三是道德监督松怠。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再次,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譬如有些研究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善恶不分、良莠杂呈的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的影响,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和行为范式呈现许多令人不满意的现象。一方面由于伦理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伦理道德监督的松懈,民族院校部分研究生的公共伦理道德形象不佳,语言粗俗,行为失准,比如公共场合大声开低级玩笑,上课穿短裤,拖鞋,甚至吸烟等。网络行为不规范,据一份专家调查,网上有47%的信息与暴力和色情有关,每天进入网络大约有2 万张色情照片。由于部分研究生猎奇心理强,以至于有些研究生在网上专门搜集与暴力、色情有关的信息,有些研究生整天沉溺于玩电游,这样既荒废了学业,又导致伦理道德意识弱化,道德滑坡。还有一些研究生学术行为不诚实、不规范,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不愿吃苦去钻研学问,投机取巧和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由于道德取向的迷茫与混乱,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导致民族院校部分研究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渗透的功利性太强,惟利是图,惟权惟上是从,请客送礼,为达到自己某一目的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不择手段而丧失了研究生应有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尊严。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得失,奉行的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人生信条。由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不明确和个人伦理道德修养的缺乏,再加上对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民族院校的很多研究生心中没有规范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自我约束力,任由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越出伦理道德规范的,而自己却觉得心安理得,无所顾忌。

二、开拓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新局面的方法与途径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还曾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些重要思想,给我们伦理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1.在民族院校校党委的领导下,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党支部的坚强堡垒作用和积极性。通过加强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来提高研究生党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在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和表率作用下,影响和带动民族院校研究生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高校育人工作以及研究生党员学习、生活相结合并取得实际成果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党中央还是研究生党员群体都对党支部组织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研究生;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些都是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导向的前提,民族院校的研究生只有牢牢把握这个前提,才能在自我奋斗中既成才又成人。

2.成立民族院校研究生伦理道德教育工作研究中心。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研究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我国的研究生群体规模越来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民族院校不及时成立专门探讨研究生心理、思想状况的机构,显然是不完善的,也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研究生的各种思想,了解研究生的各种需求,不利于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的提高。所以成立一个专门探讨研究生心理、思想状况的机构,设立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心,有利于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和思想发展规律,制定适合研究生规律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方针和方法。这个机构可由心理学、社会学、论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关专家以及校外一些相关的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可实行聘任制,定期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生心理、思想状态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时代要求和研究生实际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方案。

3.坚持导师教书育人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导师负责制从制度上规定了导师有教书育人的义务,明确导师对研究生全面发展成为高层次人才,负有必然的责任。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学识学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影响和帮助研究生健康成才,积极关心帮助研究生,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使学生今后的生活对社会和个人有益,显然是学术责任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的部分。”[2]同时研究生个体比较成熟,有较高的独立思考和行为能力,要重视研究生的自我教育。重视研究生社团对研究生自身的教育,如前所述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党建工作,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使之成为带领广大研究生发奋成才的政治核心;同时发挥研究生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导师和管理人员的得力助手,研究生的贴心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还要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作用,重视研究生非正式群体的交往,引导研究生骨干在非正式群体人际交往中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影响群体成员的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和行为取向。

4.坚持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网络因其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交互性、匿名性等而深受大家的欢迎。研究生是网络生活的活跃群体,因此伦理道德教育要适应研究生两个生存(现实生活中生存和虚拟生活中生存)的需要而积极拓展伦理道德工作的新领域。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多元文化生态,其中精华与糟粕俱存,既有积极向上的文化,也有敌对意识形态的侵扰。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宣传非马克思主义,抵制或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力兜售色情、暴力和迷信等垃圾文化。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的强烈冲击,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是新形势下高校开展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主动权,增强伦理道德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民族院校应该依托众多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寓伦理道德教育于网络文化之中。通过网站为学生提供就业、招生、奖贷助学、心理咨询等服务,鼓励导师上网和学生交流思想、人生体验等,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良好的网络道德观等。通过网上网下的结合,有效的进入研究生生活的全部空间,提升研究生伦理道德素质。

5.健全伦理道德评价与舆论监督机制。由于当前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评价的弱化也冲击了校园。校园里也存在着照顾关系户、买分、作假等不良现象,导致部分研究生对道德现象评价的迷茫。因此,民族院校要建立健全明确统一的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机制,要旗帜鲜明地去反对不正之风,放对假、恶、丑,褒扬真、善、美。要严格按照总书记所倡导的“八荣八耻”的标准,去谴责不道德、不文明现象,宣扬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事迹,树正风,压邪气,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加强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引导,坚定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研究生 德育 改进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研究生德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研究生德育的价值意义及现状困境

研究生是我国的精英人才,研究生德育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观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加强

研究生德育工作,着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创新能力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素质的基本保证。

我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这一时代特点对整个社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研究生整体道德状况出现滑坡,在研究生中出现了对政治学习漠不关心,理想信念缺失、诚信观念淡薄,奉献意识淡漠、索取意识过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弱化的倾向,学术道德败坏,过分看重和追逐个人利益,自私自利,缺乏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据调查,在研究生群体里经常出现抄袭论文或者出钱买论文等弄虚作假现象,有为个人的点滴利益而对同学恶言相向、肆意毁谤、发生肢体冲突的案例,也有的研究生精神空虚、行为变态、心理扭曲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道路等。这种状况迫切要求加强德育。

反思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其一,偏重专业教育,轻视德育教育。研究生德育与智育二者失衡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明显。德育与智育共同构成统一整体的两个主要方面,德育授之于做人的道理,智育授之于做事的方法,二者不可偏废。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中,德育占有核心和主导地位,其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德育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要为学,先为人”,为人是为学的首要前提。其二,有些学校还沿用本科生德育的模式,以说教和灌输为主,不注意研究生的实情。单纯的说教和灌输,实质上就否定了研究生的主体性,忽视了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忽视了教育主体的差异性,剥夺了研究生个性发展和自我选择的权利。其三,脱离研究生的现实利益需求。研究生德育缺乏针对性,不考虑研究生的现实利益需求,不能很好地指导研究生解决面临的各方面困扰和生活疑虑等问题。总之,脱离研究生实际是研究生德育困境的最主要、最突出的原因。加强研究生的道德建设,应该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和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及现实需求,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德育方式。

二、研究生的特点及现实利益需求

德育是对人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解决的是“做人”的问题。德育工作不能脱离研究生的实际生活,而必须围绕他们的现实生活而展开,因此要先了解研究生的特点及现实利益需求。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更加复杂,表现在学生年龄不一、婚姻状况不同、学历层次不等、社会阅历相异、心理承受能力差别大等多方面,这就决定了研究生和本科生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主体意识突出,自尊、自强、独立。研究生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注重凭自己的实力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研究生普遍带有点自我的精英意识,大多数人都是历尽辛苦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因而带有了某种程度的成就感,使其具有突出的自尊、自信、自强等其他优越感特点。2.差异性明显。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生群体里每个人都不同,具有个体差异性。表现出各自不同、丰富多彩的个性。同时从研究生生源看主要有两个群体,一是本科直接升上来,这部分人大都年轻。一是参加工作后考上研究生的,年纪偏大。这两部分人在社会阅历、为人处事、认识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前者相对后者来说比较自我、任性、脆弱、幼稚些。3.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现实功利性强。表现为社会主人翁意识淡化,重个人前途;缺乏人生奋斗月标,轻社会价值;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他们更关注自己现实的利益需求,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及将来的前途,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些研究生涉世不深,观念偏颇,看不到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互相承担责任。4.研究生受社会负面的消极影响比较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还包括着缺乏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精神,缺乏勤奋学习、忠诚老实的学风。

生活现状及研究生学业迫使他们面临现实的压力,总体看来,研究生的利益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上的进步要求。研究生关心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表现出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大多数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解决组织问题,并且希望能在研究生院担任学干,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准备而锻炼自己。2.生活上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有大部分研究生物质生活来源都靠自己兼职赚取,甚至有的学费也是依靠自己,有些成家了的还要养家,物质上的缺乏使一些人背负沉重负担。另外,精神生活日渐贫乏,有些研究生精神空虚、无聊而沉溺于网络游戏,迷恋声色说明缺乏丰富多彩的健康的精神生活。3.学业上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属于高层次的精英教育,有些培养单位还在沿用本科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研究生学业需求的。研究生教育要注重专业学习,更要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使其出成果,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而不能偏重学科成绩。4.感情上的需求。读到研究生了,大部分人都进入到大龄青年的行列,他们需要自己的朋友和交际圈子,爱情和婚姻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以上这几个方面需求都体现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中,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偏重各异。有些研究生为了生活和学费或者养家不辞辛苦到处兼职,希望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得收入应付各种支出;有些研究生希望在学业上取得丰硕成果,勤奋学习、苦写文章,争取更多研究课题或者为考博做充分准备;有的人为了提高各种能力和获得更多荣誉,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干活动,争取加入党组织、获得各种奖学金等,由此在各自的生活内容上有显著不同。

三、结合研究生实际改进研究生德育

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总体现实状况后,还要不断探索契合他们的思想、科研、学习、生活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载体与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及利益需求,德育工作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德育内容

传统德育的内容靠课堂的那些说教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与研究生的现实生活脱节。研究生感兴趣的是诸如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与研究生息息相关的学术能力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爱情婚姻、未来前途等问题。现实中有很多研究生不善于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私任性,没有责任感。要强化研究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和对自我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自觉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研究生现实功利性比较强,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研究生自我独立意识强,要进一步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增强研究生的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要培养尊师、敬业、进取、协作、平等、自律的良好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同时,还应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年轻、感情脆弱的研究生。

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明确了我国德育的基本价值,它还着眼于当代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反映了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德要求,富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荣辱感羞耻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征,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切入点。通过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创造研究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因此,它应该成为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的重要内容。

(二)善于利用德育实现的载体

1.强化理论教育,从根本上加强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改革研究生德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两课”及政治学习活动的作用,为研究生确立正确理想信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生思想比较贴近现实,忌讳课堂上大话空话地宣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只能令其反感。在教学方法上,“两课”教学要求活、求实,可以采用专家讲座、报告会、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的授课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要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参观考察革命故居,缅怀革命先烈,进行政治学习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活动。

2.深入社会实践、组织有益活动。个体的生活实践是个体道德生成的基础。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方式大体可分两类:一是通过“助教、助研、助管”岗位,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工作,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走向社会,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咨询,或通过兼课、兼职等活动,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目的。社会实践既能促进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又能满足其现实利益的需要,学校要创造实践条件,引导学生受教育、长才干、获收益。另外,要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既可以丰富研究生的精神生活,又能为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平台,以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他们。

3.导师是进行德育的有效载体。导师与研究生接触最多,贴近研究生的现实利益,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最大。要增强导师的育人意识,使他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自觉地把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结介起来,引导他们在思想、道德、生活、事业各方面健康发展。应赋予导师更多的权利,除了已有的学业指导权、学位初审权、分配、出国等方面的推荐权等,还应把原来属于校系有关管理职能部门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导师,例如奖惩权,尤其是奖学金的授予权等。另外导师在治学上要严厉打击学术腐败现象,引导学生抵制歪风邪气,严格学术规范,杜绝各种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

4.党组织是德育的重要载体。要切实加强研究生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研究生党支部要严格组织生活,加强对研究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有效地增强研究生集体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研究生德育教育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大在研究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研究生的思想认识较为复杂,有人入党只是随大流或者能够对日后就业有帮助等。由此要严把入党关,端正其入党动机,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等。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研究生德育有效措施

解决道德问题,离不开道德教育,但也要靠制度的约束、引导、示范与激励,即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德育制度,是保证德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正确地设计和创新制度不仅能保证调动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也是进行德育、引导人们思想的有效途径。制度的基础在于共同“约定”。德育制度要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让学生参与制定学校德育制度,选择学校德育制度。只有大家都一致认可了,对他们才能起到规范、约束的作用。道德、规范、制度既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是为生活服务的,反映大家的公共利益要求。立足研究生的实际,德育制度应当围绕研究生现实生活,为大家的生活和发展利益服务。

当前,研究生德育管理的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研究生德育管理的条例,如《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条例》、《研究生思想品德评价条例》、《研究生干部考核条例》等。要根据教育实践及研究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时补充创新制度,完善制度的设计应综合体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意志,立足研究生的实际,改变以往只是“官方”的声音而忽视研究生主体本身意愿的状况。这样规章制度才发挥对研究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功能,对违纪者进行处罚的警示功能。只有严格执行,校纪校规的要求才能转化为研究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另外,针对德育工作者要依据研究生德育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考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如《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条例》、《研究生德育工作者评价条例》等便于操作、切实有效的考评办法,使德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德育考评结果同德育工作者的选优评奖、晋级升职等切身利益相结合,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发挥德育考评的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张永刚,刘楠.创建和谐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4期.

[2]孙丙高,曾凡奎,刘兴华,刘瑞蕊.对我国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各界文论,2007年02期.

[3]刘晓萍,刘荡.研究生德育困境的反思[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第7卷第1期.

[4]刘春朋,肖万飞,孙树海.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党员发展与管理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5期.

[5]邓利华.研究生德育教育新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28卷第3期.

[6]李光晔.新时期研究生德育工作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第8期.

[7]鲁秀清.制度伦理:当代研究生德育管理的新路向[D].东北师范大学.

篇(5)

Abstract: The new time,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concept, the behavior way and so on presented multiplex and the complication tendency, it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stern challenge. In study practic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oday, Mao Zedong's ethics thought was still playing the pivotal role to the contemporary graduate student's thought moral education.

关键词:伦理思想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

key words: Mao Zedong; Ethics thoughtGraduate studentThought moral re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文道群(1985―),性别:女,重庆市忠县人,汉族,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

伦理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是无产阶级的价值伦理观。作为时展的精神产物,伦理思想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涵,也应成为当代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伦理思想的重要性及基本内涵

的伦理思想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中国国情,在革命实践中逐步确立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伦理思想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也为当代在校研究生道德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概括起来,的伦理思想包括了几个方面: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思想

这是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出发点。首先从人民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个方面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由此,伦理道德体系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点而展开的。关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五爱”规范,其核心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政治宗旨应用到伦理道德领域,科学地概括了无产阶级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

伦理思想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论述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 “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这个原则在伦理思想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并不是否认个人利益,相反它主张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把社会整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三)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针的道德教育理论

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靠加强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建国后,把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写进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这里所说的德育,就是指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所说的社会主义觉悟,就是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提出以“整顿党风”为重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二、当前研究生道德素质状况

根据广泛的调查了解,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总体上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反映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受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主观原因,研究生群体的道德素质状况有了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一)政治道德状况

总的来讲,研究生的政治道德状况是积极向上的,是符合时展要求的,具体表现在大多数研究生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但是,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治信仰不纯,具有功力化趋向。

(二)基础文明道德素质状况

研究生作为社会中高素质的群体,普遍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对于净化社会道德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同时,也有少部分研究生的社会基础道德文明程度不高。

(三)义利观及价值关状况

绝大多数研究生在道德认知上能摆正自己与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问题之间的关系,能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冲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部分研究生在实际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中与道德认知也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四)科学道德和学习道德素质状况

研究生是具备科研工作者和学生这样的双重身份,科学道德和学习道德就是他们的基本职业道德。从学习道德来讲,研究生总体上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也有少数研究生仅仅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工作环境而学习,而且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逃课现象也较为普遍。从科学道德来看,大多数研究生对于学术问题具有科学的态度;但是也有少数研究生在科研方面违背科学道德的思想和行为,学术上弄虚作假和虚伪浮躁。另外,也存在伪造统计数据,一稿多投,编造引文等现象。

研究生群体的道德素质虽然总体上表现良好,但部分研究生道德素质与高校研究生培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每个高校重要的政治工作。

三、伦理思想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导向作用

研究生作为高等院校高层次学历的教育对象,对于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科学管理、社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伦理思想就对当代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起了很大的导向作用。

(一)人生价值观

1.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新时期研究生的价值观趋向于多元化,少部分人处于人生追求的困惑中,应当及时地给于“为人民服务”的伦理观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伦理思想的核心,应成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对当代研究生进行“为人民服务”的伦理观教育,应该从其思想渊源、本质内涵和时代特征入手,使他们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当前对“为人民服务”最准确的理论概括。

2.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也是当代研究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集体主义伦理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整体至上”观念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的论述对新时期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倡导集体主义精神,要使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利益原则,协调好利益关系,把个人需要和利益与集体需要和利益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政治道德观

1.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意识和使命感

按照的爱国主义道德要求,当代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包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培养等。在培养途径上应注意多方面的结合,一方面要在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在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努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此外,还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教学工作管理中,通过举办相应的展览、参观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4]

2.强化社会主义与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通过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智力资源的基地,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加强有效的社会实践,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多管齐下,在积极参与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观

1.高度重视以德育人,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提出一系列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研究生要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素质教育,这几个方面要协调发展,继承所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使研究生群体担负起建设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的任务。

2.教育者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带头实践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追求和树立高尚的人格。首先,要身正为范树榜样。其次,要坦诚相见寓真情。对待受教育者必须以诚相待,表里如一。

崇高的生活理想、顽强的生活意志、坚定的生活信念、严谨的生活态度、豪放的生活气度,是当代研究生学习的典范。我们要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用的伦理思想引导大家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05

[2]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3]傅世放.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党的十八精神,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当前,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社会风气,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腐蚀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对改革开放造成了冲击。持这些错误思潮的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人,但对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冲击是不可小视的,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所以,必须尽快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二、学校干部教师要按照好教师要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要求的高度概括,又是核心价值观中最为基础的东西――立德树人,所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道德要求,干部教师尤其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好教师的标准为:“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对教育事业是极其危害的。

(二)要有师爱,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师德是否高尚对学校教育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师德中,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即师爱又是最重要的。因为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了教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上海课程教材改革尤其要求教师要有师爱,要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

(三)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要有分层分类教学能力。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要精通外语与信息网络技术;教师要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灌输式”“启发式”“实践体验式”“研究式”等各种教育教学方式都要会;教师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四)要淡薄名利、清正廉洁

教师要认真贯彻教育部《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1)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2)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的可能影响考试、考核评价的宴请;(3)严禁参加由学生及家长安排支付费用的旅游、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等。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内容上重点加强三方面教育

(1)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场所,要大力宣传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增强师生的法治意识。(3)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要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

(二)途径上从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实践三方入手

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要增加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提高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要积极探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式和新方法。特别是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

(三)方法上要注意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发挥好社会各方的教育作用

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大中小学生的教育素材,使其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还要注重依靠动员社会力量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光靠学校一家能力有限,要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作用,共同推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篇(7)

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关系的探讨,笔者是在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感悟的,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二者各自的特性,也能够为将二者做到有机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就针对二者之关系谈一些浅薄之见:

关键词:课例研究人文价值教育整合

一、目标之契合点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课例研究”对于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它是教师用来改进教学的手段,涉及到教师团体一起开发课例,实施课例,检查学生学习结果,分享教学成果,在经验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课堂教学。美国全美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研究了六项美国的“课例研究”状况,认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在于:(1)理解“课例研究”实施过程中的支持和挑战,教育者和研究者共同分享信息;(2)调查“课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3)对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改革和变革方式进行设计;(4)开发视频材料和文本材料,支持美国“课例研究”的实践。WWw.lw881.com那么,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又在于何处?在致力于人文价值研究的教育工作者看来,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是在品德、学业、为人等各方面发掘教师和学生固有的、内在的人文卓越品质。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师方面:教师师德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知识涵养;教师教学专业技能养成;教师教学专业研究能力形成。二是在孩子方面:实现孩子们全方位(心、头、手)的发育,让孩子认识自己,帮助孩子明白自己具有的潜能,培养孩子无私的服务态度。

从二者各自的目标来看,它们都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个方面是教师,二者都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发展等方面有所关注,另一方面是学生,二者都有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的目的。但是,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价值教育的目标更为全面,也更为理想,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可以说,就目前我们的教育现实来说,人文价值教育可能仍然是一种崇高的理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应当相信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并为之不断努力,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种信仰,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事很琐碎,也许可以说是很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应当坚信,这种力量经过慢慢的凝聚,一定会绽放出它应有的光彩。

二、过程之交叉点

“课例研究”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参与,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计划、上课、课堂效果的评价(包括同行观察),修改课例。那么,“课例研究”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上课”,因为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依托于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离开了“上课”,目标和计划无法付诸于实践,效果如何更是无从评价。同样,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也离不开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过程,根据国际人文价值教育项目已有的经验来看,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在课外团体活动及家校活动中进行,但“课堂”依然是其实施的主要场所。那么,“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就自然地有了交叉点,相比传统的教学过程,课例研究能够为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提供更为有利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提高人文价值教育的有效性,人文价值教育的实施对课例研究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简单地来说,我们可以认为,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实施的场合并不冲突,都主要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我们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目前就是要试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在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问题与反思

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进入第三期,开始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相互整合和渗透,为了更好地设计教学,使学生们真正受益,我们的研究团队与一线教师一起进行了课例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来自香港大学及华南师大各位专家的指导,但效果依然不够理想,主要出现的问题有:教学设计表面精细,就课例研究本身来说做得很好,但与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有所不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依然对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所忽视,即:依然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其他(这里主要指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尽管有些教师对

人文价值教育的相关理念进行了渗透,但由于依然没有找到一些自然渗透的方法而显得过于牵强。总的来说,就在把握课例研究和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过程中顾此失彼的现象非常普遍。

那么,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做,经过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探讨之后,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与理解之间出现了偏差,由于课例研究在国内的运用主要是要解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教师们也就将目光自然地放在了这些方面,至于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则成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附加策略,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关系,许多教师在理解上都显得含糊不清,此外,人文价值教育的理念是要在自然情境中渗透的,有的教师却简单地将人文价值教育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德育(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们应该强调的是,德育还不能完全包括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但也超越了德育,人文价值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已有项目的大量数据证明,人文价值教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我们应该相信人文价值教育的积极意义,而且,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真正的教育意识,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目的只放在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提高上,我们要明白,教育的真正目的绝不仅仅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学术性,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也绝对不容忽视。有关下一步怎么做,笔者认为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

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较好地折射出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当前,有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教育目的的丰富性,但在如何将其付诸实践上则缺乏应有的经验,我们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发现,许多教师能够意识到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积极意义,但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则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这就说明,教师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惟“知识”和“技能”至上的教育理念还比较普遍或没有得到较大的改观,因此,鼓励教师进一步认清教育的真正目的和终极意义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把握好“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之间的平衡点

在“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较好地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笔者认为,所谓的平衡点,即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各自的优势,不仅让课例研究能够不断改进教学,而且让人文价值能够为课堂教学增添应有的生命力。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不能较好地把握这一平衡点,要么课例研究进行的很好,忽略了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要么人文价值教育渗透的不错,但影响了课例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教师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且要确保能够将其落到实处;

2、教学过程中要在相关知识点中适时地渗透人文价值教育,尤其要把握好渗透的时间和方法,避免影响正常的知识和技能教学,要尽可能体现出人文价值教育的渗透带给课堂教学的活力;

3、教学效果的检验必须与原有的教学目标相切合,尤其不能忽略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目标的检验,尽管人文价值教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就可以体现出来,但在教学效果的检验中不断加以强调必然能够逐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三)力求“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整合的自然性

将“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进行整合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属正常,在这些问题中,“整合的自然性”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已经意识到了二者整合的意义,但如何将其自然地加以渗透却显得勉为其难。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

1、许多教师在对人文价值教育的理解上视野还不够开阔,主要体现为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上,事实上,人文价值教育涵盖了德育,也超越了德育。由于将人文价值教育局限于道德教育,就限制了教师对其它与人文价值教育相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如果教学内容中与道德教育相关的内容较少,教师们就更容易将本来不适于进行整合的知识点进行生硬的整合,让人觉得十分牵强;

2、许多教师认为,整合主要体现为自身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只要自己能够理解相关整合的意义就可以了,其实,整合不仅仅是教师行为的变化,也包括学生行为的变化,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得到学生应有的回应,那么教

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对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整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教师也才能够不断挖掘出更好地教学资源。

总的来说,有关“课例研究”与“人文价值教育”关系的探讨还处于较为感性的层面,对二者的“整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但在亲身参与青海人文价值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项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这种新的尝试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这种新的尝试能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分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