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证研究的特点

实证研究的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证研究的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证研究的特点

篇(1)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市内初中三个年级段,共288人参加个性问卷调查,年龄范围13~15岁。

(二)研究工具

EPQ的少年式,适用于7~15岁的少年儿童。E分量表测量内外向维度;N分量表测量情绪稳定性;P分量表测量社会适应性维度;L分量表测定被试做答的掩饰性。结合E、N分量表可以测得气质类型。

二、调查结果

EPQ测试以班为单位进行,并以班级为单位提供结果。测查班级中,初一(3)班在年级学习成绩、班级活动等的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被确定为实验班。以下测试结果以初一(3)班为例。

(一)E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20%的学生内向,安静、保守,倾向于做事前有计划,瞻前顾后,不凭一时冲动。42%的学生外向,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易冲动,回答问题迅速,随和、乐观,喜动不喜静。38%的学生兼具了内向和外向的一些特点,有时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文静,有时也比较活泼。

(二)N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44%的学生情绪较为稳定,易平复情绪;56%的学生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紧张,好抱不平,情绪不易平复。

(三)P分量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38%的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人际适应良好;62%的学生倔强、孤独,不求实际,好挑衅。

(四)结合E、N量表的气质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中胆汁质42%,多血质38%,粘液质8%,抑郁质12%。

三、实施班级管理措施

(一)运用成长记录袋

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记录、个性特点、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建立和完善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便于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及时反思自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帮助,真正将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效果。

完善并正确运用成长记录袋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因此,它必然地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中心。

(二)成立班级管理合作小组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进行分组。大体遵从E量表(1内向、2外向、2兼内外向);P/N量表(2低分、3高分);气质分布(2胆汁质、2多血质、1个粘液质或抑郁质),再兼顾学生的性别、学习记录、身体素质、爱好特长等,将5人分成一组,从而让这些异质的小组成员在合作管理中相互激发,各展其长,彼此受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性格。

正如新课标中说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交流与合作不单是检验、纠正和完善自我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意见的重要渠道。

(三)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全员管理制度

以班级管理小组为基础,建立学习和管理公平竞争机制。实行小组内评定层次法,组与组之间展开竞赛。这样,小组内的每个人都积极合作,为自己所属的小组赢得荣誉,从而使每一名学生在不同高度的起跑线上竞赛,都受到激励,在合作中找到了自信,不断完善自己。进行“人人爱集体,争做主人翁”活动,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自理、自立和自治能力,成为班集体的主人。

(四)班主任工作要求

1. 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一视同仁。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坚持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尤其是奖惩方面。一般好学生易得偏爱,后进生易受偏见,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处事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否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班风。

2. 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积极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绝无局外之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旗、班标、美化自己的班级,创设自己的评比台。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再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 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充分调动和运用家庭的力量参与班级管理,可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四、取得的成效

(一)班级日常管理效能明显提升

在学校组织的班级日常管理评比中,班级考勤、早自习、广播操、仪表、环境卫生、文明休息、爱护公物、黑板报、课外活动等方面的综合排名明显提升,成为年级进步最显著班集体,连续两学期荣获校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二)学生对班集体满意度明显上升

由开始时的很满意84%,满意16%,到一学期后的很满意98%,满意2%,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个充满阳光、积极上进,同学关系融洽,每个学生都为能成为班级的一员而感到荣耀。家长们一致的反应是遇到了认真负责的好班主任。

五、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班集体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结合班级实际,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来进行。

(二)班级文化建设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三)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教师群体文化的导向作用。

篇(2)

关键词: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发展

一、引言

实证会计研究的提倡和发展给中国会计学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十几年间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经历了从空白到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发展历程。实证会计研究对中国会计学的发展意义不可低估,而熟知其历史和发展过程是学者们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实证研究的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外已经日渐成为主流研究范式,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仍处于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格局。会计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严重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国的权威杂志及知名学者纷纷提倡借鉴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多搞切合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这些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自实证研究方法被正式介绍至我国学术界,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在我国学者最初接触实证研究方法的阶段,他们的讨论大多还集中在对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呼吁,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原理,应用领域,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设计等方面的介绍。而此时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属凤毛麟角。以集中反映我国会计学科的研究状况,也代表着我国会计研究的方向、水平和发展趋势的会计类代表性杂志《会计研究》为例,1992年至1995年间刊登的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仅两篇。而进入1996年,我国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有了很大的突破,仅1996年《会计研究》上就刊登了7篇实证研究的文章。自此我国对于实证研究方法已经从最初的介绍和推荐进入了应用和思考的阶段。进入21世纪,实证研究方法迎来了另一个飞跃,我国会计学期刊上发表的实证研究的文章比例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00年《会计研究》杂志上共刊登实证研究文章23篇,权威杂志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视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实证研究的发展,青年学者尤其是高校中的硕士生、博士生更是积极的对其进行学习和应用,将其视为研究过程中的必修课。我国的实证研究方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逐步走向成熟。故而本文对我国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的综述也依照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程度来划分,分为1990年至1995年的介绍性的引入阶段、1996-1999年的初步的应用阶段、2000年至今的逐步反思进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下文谨以此为线索综述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二、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

( 一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引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则为鲜见。随着美国实证会计研究渐渐成为主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会计研究领域内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我国的学者发现以演绎法为主的规范会计研究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我们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开展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尤显迫切。有鉴于此,在90年代初,我国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瓦茨和齐默尔曼所著的《实证会计理论》,将实证会计研究方法正式介绍到中国,打破了规范会计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与此同时,我国会计学界的权威杂志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实证研究方法介绍和讨论的文章。苏锡嘉、彼得.西得科(1991)将会计研究方法视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呼吁中国学者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建设。文章系统的分析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引出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探讨,并系统的介绍了实证研究方法——这一在当时的中国会计领域还较少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研究过程和研究内容。指出西方实证研究的两大领域:资本市场研究和行为研究,也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而成为会计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研究方法也将成为提高会计研究质量的一个关键。他阐明了中国开展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以及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实证检验是学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为今后实证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初期应用指明了道路。苏锡嘉,彼得.西得科对实证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中国引入实证研究方法后的研究建议都对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肖泽忠(1993)首次对实证研究的过程和其中用到的技术进行了描述和讨论。文章依照实证研究的步骤逐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举例说明。在对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后他还列举了一个实证研究的实例,为我国学者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照。这篇文章对我国的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方法的详细介绍为实证研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铺平了道路。刘峰(加)、雷科罗(1993)在《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中总结了我国会计研究当前的特征为:中国会计研究正从纯理论性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变;会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效果差;不规范的传统研究方法在中国会计研究中占主导地位。为了验证以上特点,他还以1988年至1992年间会计研究上所发表的全部论文为依据,从发表的论文数、学术论文研究的方向、列示了参考文献和资料出处的论文数、论文作者数这几个方面展示了当时中国会计研究的一些趋向。在这些数据的佐证下他指出我国的会计研究应重视实证研究的应用,研究中应重视实务化,增强会计研究的现实意义。这篇论文在提倡了实证研究方法的同时,首先通过自身作出了表率。文章通过5年间论文的实际情况的数据,用事实验证了自身的观点,这在实证研究方法还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初级阶段将实证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到简单的说理中,为接下来实证研究的开展树立了一个榜样。吴俊、段闻祥(1994)总结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会计研究的现状,即我国会计理论界尚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会计研究方法体系。主要表现在对传统研究方法特别的推崇,导致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僵化;以及存在着滥用各种新研究方法的现象。这两者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形成。他们在指出了现状的同时提出了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几点想法,其中大力提倡中国会计研究应将传统的方法深化,并多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方法。文章的最后特别指出中国的现阶段应积极的将实证方法应用起来。虽然实证法有其缺点,但对我国当前的会计研究来讲是必要的。吴俊,段闻祥对于现状的总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中国会计研究的软肋,点出了在我国推广实证研究方法的内因。该文献还理性的评判了规范研究方法的益处,提倡理性的对待规范和实证研究,勿区分其好坏而是各尽所用。

( 二 )实证研究在中国的初步应用阶段1996年至1999年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有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后,我国学术界对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空前热烈的讨论,这一时期的观点已不再是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简单介绍和倡导。更多的是解决中国学者在应用中遭遇的难题和对实证研究方法的思考。阎达五、赵月园(1996)从历史的角度、逻辑的角度和国际的角度出发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对我国近年的理论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但是外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仍需要我国学者不懈的努力。他们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中还应当逐渐的扩大研究工作者的视野,摆脱个人的偏好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通过客观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还特别指出:当我们选择研究方法时,特别是在推崇某一种方法时要防止走极端,还是要按照的基本原理“具体间题具体分析”行事,要尽可能做到论据充分,以事实为依据,力求避免空议论。对一些新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实证研究方法我国学者仍不太了解,需要加强学习。秦荣生(1997)在《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中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规范研究的成果形态上的特征后,精炼出了我国在此阶段从事实证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对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陈小悦(1997)指出了财务经济学中的实证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带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虽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存在着模型选择、数据采集、噪音的控制及清除等多种困难,但因实证研究能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提供证据的支持、严谨的论证体系,以及通过实证研究证实的结果转化为规范的指导。故而实证研究的开展是非常有其自身价值的。此时的中国学者已经从经验交流的角度来重新阐释实证研究方法,不再是介绍和解释,更多的是对实际应用的探讨。刘汝军(1997)总结了实证研究的应用领域及其主要结论。在总结的基础上他肯定了实证会计研究在说服力和对未来的预测方面的优势,指出了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结合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性。但也列举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种来源于研究方法本身,包括理论基础、模型选择、假设检验方法的选择等方面难以克服的缺陷;一种来自对实证研究的不恰当认识和应用所带来的问题。在文章的最后还为我国实证研究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倡我国学者应具体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命题例如:会计信息和我国股票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国股票市场到底处于何种状况,会计信息究竟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对股票价格有没有影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考虑的因素等。陈汉文、林志毅(1997)立足于方法论的视角,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理论的历史流变、现存分歧及发展趋向作出探讨,得出会计理论研究最理想的选择是两种研究方法承认彼此的价值,并促进两者一定程度的结合。基于此观点以及我国长期以来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规范研究,发展实证研究对我国今后的会计理论研究健康的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刘泽兵(1999)就实证研究的逻辑体系和其定位问题进行了简短精炼的探讨。他指出在逻辑体系中假设的提出和模型的构建都不能避免主观因素的左右,这是规范研究倍受诟病但实际上实证研究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因而在实证研究的定位问题上我国学者应该清醒的认识研究方法的使用范围,将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学术的蓬勃发展。初步应用阶段关于实证研究方法的文章中,讨论已成为主题。  ( 三 )实证研究在我国逐步成熟阶段在2000年以后我国对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中国的研究学者对实证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和更清醒的认识。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2000)以严谨的态度,从会计的角度,采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对影响中国会计的诸环境因素的行为方式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实证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的经验实证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卢永华(2000)运用哲学原理辨析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从哲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层次和相互的影响作用。这篇文章从方法论的高度对会计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刘玉廷(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乃至将来一个时期内,会计理论研究应当遵循认识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实践中探求真理;应当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在坚持规范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意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统一和有机结合,重视采用实地研究、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验证规范研究成果,总结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汤云为、赵春光(2001)除对学术界对实证会计的普遍问题进行阐述外,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我国当前实证会计所面临困难:最近几年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波动很大,造成数据不可比给实证研究的样本选取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样本的选取存在选择偏见的问题;在中国尤其是面对中国特有的问题时,找一个适合于中国现状的理论基础是很困难的;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股票指数,这也给实证研究带来了不便;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合理的统一指数来代表市场组合,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等。陈珉、孙铮(2003)就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学术范式的国际化和本土化、会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分工,以及会计学术研究中的学术批评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实证研究是以价值自由为前提的、以事实判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这决定了实证研究的广泛应用。当今学者要提高自己的实证研究水平,加强理论的积累。我国的实证研究既要适应国际研究潮流亦要适用于中国自身。他们从多角度对我国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大力倡导中国学者应该营造一个严肃、认真、科学、宽松的学术氛围,敢于批评和验证固有的理论,促进会计学术的发展。甘道武(2004)从会计实证研究的起点——假定前提真实的角度对我国会计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的真实性进行了讨论。文章在论述了实证会计研究的逻辑关系及假定前提的基础上强调了假定前提真实对于实证研究的重要意义。文章还对我国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资本市场有效性进行了考察,最终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半强势有效,以及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依然严重,这些都影响到了实证会计研究结论的真实性。文章对于我国实证研究的起点——假设前提真实性的质疑和研究,非常值得我国研究人员深思。李连军(2006)对实证研究方法与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以当前研究热点之一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层持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为例来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标准范式进行了归纳分析。在此之后文章建议我国学者应从学习和完善实证研究方法入手,从模仿走向创新,开拓研究视野以促进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盖地、吕志明(2007)对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二者的关系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阐述。文章首先对比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位和发展轨迹,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指出了规范会计研究体系的演绎方法论至今仍统治着整个会计研究领域及实证研究方法的证伪主义在逻辑上存在困境的现实状况。他们对我国会计研究提出了坚持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和谐发展,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的力度并完善规范会计研究的建议。本文将目前会计研究中主流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将二者的特点,使用范围,哲学基础,以及发展的状况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辨证的角度看待我国会计研究的发展,并用切忌偏颇,切忌谬误相关,切忌为了实证而实证,切忌重复模仿,切忌操纵数据对我国广大会计研究人员提出了倡议。陈孟贤(2007)系统全面的总结了西方会计研究方法体系,实证方法的应用和学术界对其的批评,另外引入性的介绍了西方的一些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会计学者的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他还指出了中国的会计发展相对于西方的滞后性,建议中国的会计研究工作者现在若有超前性,在实证会计研究潮流还未完全过去的今天,便应该在取经于西方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同时,掌握西方学者现在已经探索的其它人文诠释研究方法,先知先觉地兼收并蓄各种方法的精粹,将中国会计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带上更高的一个台阶。这为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捷径。杨雄胜、薛清梅等(2008)根据科学哲学的一般理论推导出一项有价值的实证会计研究必须具备三个前提:“逻辑前提”、“事实前提”及“研究条件前提”,构成判断实证研究质量的基本标准。他们根据三项研究规范前提标准,对近20年国内外实证会计研究样本文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指出我国学者近20年来发表的实证研究文章绝大多数为不满足其中一种前提条件的论文,而三个前提条件均存在问题者为极少数。在总结了我国实证研究现状之后文章从实证研究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判断实证会计研究学术贡献的标准,减少研究的功利性目的,规范的会计学术成果这四个方面对提高我国会计研究质量提出了建议。文章对国内外我国学者近20年来发表的实证类文章的收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为我国学者认清研究的现状和寻找未来研究的改进方向提供了第一手的素材。于玉林(2009)在厘清有关实证、实证会计、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与局限。他提出对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分别进行整合,形成系统会计研究;并主张以为指导,开展实证会计研究和系统会计研究。龚翔(2009)就我国1997年至2007年6月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经济研究》、《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和《中国会计评论》等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所涉及的主要实证会计研究成果,从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管理会计问题、审计问题和会计规范问题等四个领域进行综述与分析。并在这四个大的领域中划分小的方向,总结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各领域中仍然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为学者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是对我国十年来开展的实证研究成果的一个详细的总结。从2000年至今我国对于实证研究的应用是日趋娴熟的,与此同时我国的学者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也空前热烈。会计学术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已不再停留在对于缺陷的探讨、应用领域的建议等,更多的是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或深入到细节的探讨。

三、结语

中国的实证研究发展至今,我国学者对其的讨论从未间断过。热烈的讨论和普遍的关注使得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迅速的普及。然而,对于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也导致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现在青年研究者们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但很多应用的模型是不适宜的,生搬硬套的。我国的部分研究已经进入了为了实证研究而实证研究的怪圈,没有数据没有实证的文章就不可能是好文章的观点严重影响了青年研究者对待研究方法的态度。然而更多的会计研究者是清醒的,正如以上的文章中的观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无论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现实的应用价值来讲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陷。两者无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将两者紧密的结合,在研究中兼收并蓄,规范研究为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证研究为理论的验证提供根据,才能让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健康的发展。我国的学者,尤其是承担着希望的青年学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的学习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并不抛弃传统,夯实理论基础,提高研究能力,搞切合我国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真正的提高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西嘉、彼得·西科德:《会计研究方法——一个值得重视的领域》,《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

[2]肖泽忠:《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会计研究》1993年第6期。

[3]〔加〕刘峰、雷科罗:《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若干认识》,《会计研究》1993年第5期。

[4]秦荣生:《谈我国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5]陈小悦:《对会计实证研究方法的认识》,《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6]刘汝军:《实证会计研究述评及在我国应用》,《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7]陈汉文、林志毅:《对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思考》,《财经研究》1997年第2期。

[8]陈信元、叶鹏飞、薛建峰:《我国会计信息环境的初步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9]卢永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哲学思考》,《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

[10]汤云为、赵春光:《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1年第5期。

[11]陈珉、孙铮:《关于当前中国会计研究方法的思考》,《财经研究》2003年第10期。

[12]陈汉文、林志毅:《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析及启示》,《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篇(3)

[摘 要] 师生交往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经实证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师生交往特点较为复杂,总体水平较低,学生学习投入

>>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的感恩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 满意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实证研究 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对学习成绩影响实证研究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学生视域下高职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 任务型教学法对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实证性研究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对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师生关系的实证研究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学生学习性投入的比较研究 师生交往视域下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建构研究 科教投入对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网络环境下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情感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研究 电商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廉洁文化的研究 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质性研究 农地流转影响下农地投入行为对政策指导意义的实证研究 交往对高职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key=.2012-11-21.

[8]廖友国.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现状调查[J].集美大学学报,2011,(2):39-44.

[9]陆春萍,赵明仁.大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投入的视角[J].高教探索,2012,(2):74.

[10]朱红,文东,茅许锐.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23-28.

篇(4)

【关键词】上证综合指数;股市收益;波动性;ARCH模型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计量经济学中的大多数统计方法针对随机变量的均值建立模型,但由于时间序列的分析目标主要针对该变量的未来值,而经典的最小二乘法及其他统计方法均假定误差的方差为常数及随机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然而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导致时间序列呈现变方差的特征,为了提高预测精度,Engle(1982)和Bollerslev(1986)提出了方差随时间变化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ARCH模型。自Engle提出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以来,该方法已经在计量经济学的各领域中广为使用,该模型也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学各领域。目前,在学术界已出现自回归条件异方差的多种扩展形式(张晓峒,2007),如ARCH-M、GARCH、TARCH、EGARCH等模型,进一步模拟了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模型。

近年来,国内学者除了使用ARCH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外汇风险防范进行实证研究之外,也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性进行分析与预测。刘慧媛、邹捷中(2006)认为,GARCH模型的VAR计算方法对我国股市风险的管理有较好的效果。张彩霞,付小明(2009)认为,上证股票指数序列存在ARCH效应。赵士玲、张能福(2011)等学者通过对上证指数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存在较强的杠杠效应、利空消息比等量的利好信息对市场波动的影响程度要大,因此,我国股票市场投机色彩比较严重。也有部分学者对沪深股市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郑鑫(2009)通过ARCH模型对沪深股市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沪、深股市都存在非对称性和波动集簇性、较弱的杠杆效应、股市收益率序列均呈右偏及尖峰厚尾的分布特征的结论,但未给出沪深股市的明显差异。罗阳、林琪(2011)利用ARCH模型族,对我国沪深股指日收益率的波动性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沪深股市在收益率波动特征上的差异不大。但周立、王东(2005)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上证综指的历史信息反映出深圳综指当前走势,但上证综指的历史信息对于深圳成指走势的预测不起作用;上证综指的非预期波动率对于深成指和深综指的波动率均有显著性的影响,两市表现出整体波动持续性。目前,学术界对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仍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缺乏使用成分ARCH模型(ComponentARCH)以反映证券市场变量的非线性趋势,本文运用 ARCH模型对我国股指日收益率及波动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我国股指收益率波动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分析模型、数据和研究方法

现有的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性具有波动聚类性、收益与风险同方向变动以及非对称性等特点,本文采用ARCH模型与GARCH模型的分析方法,考察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波动的特点及动因。本文设定基本模型为:

σ2t=η+α∑qi=1χ2t-i+β∑pj=1σ2t-j(1)

其中,p是GARCH项的最大滞后阶数,q为ARCH项的最大滞后阶数。本文采用ARCH和GARCH模型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等描述性分析、ARCH模型、GARCH检验等多种研究方法。本文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综合指数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年7月24日至2013年6月13日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盘价。本文选取该期限的上证指数的日收盘价指数共2639个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各变量具体表示如下:SZZ表示股指收盘价,LSZZ表示股指收盘价的对数,DLSZZ表示股指收益率(即股指收盘价对数的一阶差分)。

三、我国股票市场收益波动性的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分析

在2002年7月24日至 2013年6月13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综合指数时间序列的均值为2314.68,极大值为6092.06,极小值为1011.5,其标准差为996.13,上证综合指数序列(SZZ)的时序图见图一。2007年,在宏观经济继续高位运行、上市公司业绩显著提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制度变革、流动性充裕、人口红利等因素的推动下,A股指数走出了震荡上扬的行情,推动行情纵深发展,因此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盘价创历史新高。2008年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A股指数重挫。从图一可以看出,SZZ显然为非平稳序列。

股票市场收益率以相邻两个交易日收盘指数的对数一阶差分来计算,其计算公式为:DLSZZt=lnPRt-lnPRt-1

(2)

其中,PRt表示t日的股指收盘价,PRt-1表示t-1日的股指收盘价。对上证综指日收益率DLSZZ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时序图(图2)。从图2可看出,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呈现明显的波动集群性特征,即上证综指日收益率在较大波动幅度后紧接着大幅度的波动,因此我国证券市场表现出的波动幅度和风险性要大大高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内部分研究人员得到类似的结果,例如,仲阳(2004)、张玉春(2006)及邓少春与袁志湘(2008)等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沪市A指实际股票波动呈现丛集性现象。

四、结论

本文以上证指数2002年7月24日至2013年6月13日收盘价共2639个样本数据为样本,通过对上证综指日收益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股票市场日收益率呈现明显的波动集群性特征。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尤其是上海股票市场存在显著的信息冲击曲线非对称性特征和杠杆效应。第三,AR(3)及GARCH(1,1)模型对我国上证指数具有适用性。第四,我国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性特点与国际股票市场不同,国际股票市场日收益率的波动性具有波动聚类性、收益与风险同方向变动以及非对称性等特点;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波动聚类性、非对称性特点,而收益与风险反向变动,即没有呈现出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第五,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回归模型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具有条件异方差效应,因此通过股市预测分析,政府可制定政策以提高股市监管能力,而投资者可用以规避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刘慧媛,邹捷中.GARCH模型在股票市场风险计量中的应用[J].数学理论与应用,2006(2).

篇(5)

摘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

>> 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基于改进DEA的我国传统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我国省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测算及影响要素研究 我国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网络研究 技术创新作用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性研究 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评价研究 我国信息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我国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外商在华研发活动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环境规制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高技术产业高端化与技术创新耦合发展实证研究 技术创新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股权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 基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我国铝行业技术创新研究 我国金融结构状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分析 对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探讨 我国石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 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特点对我国的启示 对我国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宋增基,张宗益,袁茂.中国银行业DEA效率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12):105110.

[5]雷西洋,王金年,李勇军,等.基于集中式模型的我国各地区及三大产业的DEA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c实践,2014(12):31673174.

[6]徐晨,吕萍.创新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9):4050.

[7]高霞,陈凯华.合作创新网络机构演化特征的复杂网络分析[J].科研管理,2015(6):2836.

[8]李海超,范诗婕.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ICT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 (7):109113.

[9]吴晓云,李辉.我国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CT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0):6976.

[10]高霞.基于专利的我国ICT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715719.

[11]邱垂昌,王育民,魏嘉伶,等.创新、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经营效率――以我国IC设计业为例[J].中山管理评论,2011(2):343385.

[12]黄政仁,詹佳桦.创新能力、创新效率与公司价值:以台湾电子资讯业为例[J].商略学报,2013(1):117.

[13]刘园园,苏秦,陈婷.基于DRF和DEA方法中国主要软件园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03405.

[14]CHARNES A, COOPER W W, GOLANTY B, et al. Found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ParetoKoopmans Efficient Empirical Production Function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Netherlands), 1985(1/2):91107.

[15]BANKER D, CHARNES A, COOPER W W.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1984(9):10781092.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ICT Corporations: Based on DEA Model

LI Wei,YUAN Ming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

31 ICT enterprises listed on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and Shenzhen Stock Exchange are surveyed, using data envelope analysis technique (DEA), for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for 20112014 period. The finding shows: on the whole, the mea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ies of the studied ICT enterprises are 0.646, 0.584, 0.688, and 0.622 respectively, for 20112014, with an overall mean value at 0.635, signifying that these enterprises operated at a resource wastage rate close to 40%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view of individual enterprises, only 4 out of the 31 sample enterprises (Faratronic, Nari Technology, Jilin SinoMicroelectronics, and Great-wall Information Industry) registered optimum performance by achieving an efficiency of 1 for four years on end. The rest inefficient ICT enterprises experienced quite a few problems with innovation resource input magnitude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arranting an immediate improvement in their current management.

篇(6)

关键词:电子化服务;强制使用;象征接受

中图分类号:TD672

文献标识码:A

应用科技接受行为相关理论来研究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受行为,是目前国内外信息系统管理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随着信息系统强制使用的情况不断增多,基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用户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基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相关电子政务系统用户接受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一、政府电子化服务科技接受实证研究

Chu et al构建了一个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结合科技接受模型与终端使用者满意度结构的研究模型。通过实证得出结论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有用性、正确性、帮助条件、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等。

Phang,Sutanto&Li通过对为老年人特定设计电子政务服务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第一,知觉易用性和知觉有用性对决定老年公众使用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的影响显著;第二,因特网的感知安全性是知觉有用性的决定性因素;第三,在接受新技术的时候,文化的影响作用会超越一些知觉有用性相关因素。

张荣芳使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以海关报税为例子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均成立。该模型中的各要素都影响着公众的使用政府电子化服务意向。

Hung,S.Y.,Chang,C.M.&Yu,T.J.研究了使用者决定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影响因素的文章,用解构计划行为理论系统地假设了影响公众接受政府电子化服务的各种可能因素,并运用实证的方法做出了证明。

萧健文以解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选网上申办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得出有用性、易用性、态度、外部人际影响、外部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帮助条件、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均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Fu,J.R.,Farn,C.K.&Chao,W.P.在有关纳税人对电子报税系统使用意向的研究中,通过实证,得出兼容性影响知觉有用性和知觉易用性,知觉易用性影响知觉有用性同时影响使用者的行为意向。

Carter&Belanger在研究政府电子化服务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时,从公众的创新、接受度和信任三方面来探讨公众的使用意向,假设并证实了信任因素对使用者意向的重要影响。

曾裕选取杭州市以及温州市政府网站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公众对政府网站在线办事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提出知觉有用性、知觉易用性、知觉风险性、兼容性、个人创新性、信任、外部影响、人际影响、帮助条件、自我效能、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因素均为使用意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强制使用环境下的科技接受研究

从以上政府电子化服务的用户接受相关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对象都没有考虑强制使用的因素。

有些研究者认为在强制使用环境下,TRA、TAM和TPB不应该也不能用于预测和解释信息系统的使用行为。TAM的提出者Davis,F.D.预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增加额外变量使TAM在强制使用环境下也能有效应用。当TRA、TAM和TPB用于预测和解释IT强制使用行为时至少会遇到两个概念上的障碍:第一,如果强制IT使用是一种低意志控制的情况,行为意愿和行为的关系就可能很微弱;第二,这些理论是否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多种类型的IT使用行为尚存在争议。

此外,还有一些概念性分析的研究也表明:在强制环境下,行为意愿不适于衡量用户心理的接受程度,态度――意愿――真实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不成立。

Pozzebon提出了将基于行为的理论和结构化理论两种研究分支在定性研究中进行结合,提出一个新的因子:象征接受,指的是个人对某项创新在心理的接受程度。

Karahanna指出,象征接受发生在实际的接受之前,在自愿使用的环境下,会影响但不一定导致最终的使用行为,而在强制使用的环境中象征接受不能影响实际的使用或接受,但是会影响对系统的导入。

三、象征接受的相关实证研究

从上面关于强制使用环境下科技接受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对强制使用环境下信息系统接受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故本部分将国内外关于信息系统象征接受的研究进行梳理。

Nah,Tan&Teh(2004)对TAM模型进行了拓展,提出了象征接受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感知兼容性和感知易用性对象征接受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态度间接的影响象征接受;而感知适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则是通过态度来间接的对象征接受产生正向影响。

Sehumaeher&Moser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了Nah,Tan&Teh的象征接受模型对预测ERP系统接受的有效性,其中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感知适用性、态度对象征接受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姜江对TAM及TPB等模型进行了拓展和综合,对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的员工应用ERP情况进行研究,共收集133个样本,经过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象征接受分别受到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兼容性、主观规范以及自我功效等因素的正向影响。

Seymour,Makanya&Berrange以UTAUT模型为基础,对ERP系统终端用户接受进行了研究,将象征接受因子取代行为意图因子和使用行为因子,实证表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计划交流、培训和利益共识是象征接受的前置因子,并且年龄对努力期望与象征接受、培训与象征接受、利益共识与象征接受、计划交流和象征接受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四、以往研究的评论

从以往一些关于信息系统用户接受的研究可以发现,往往注重对相对简单的信息系统或组织内部应用信息系统进行研究,而对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在少数的公共服务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中,研究的对象一般具有自愿使用的特点,未考虑到强制使用的特点,因此理论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其次,过去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用户对信息系统初期的使用、浅层次的使用,关注系统使用的频率,而很少考虑影响用户深层次使用的因素。信息系统应用效益的提高,靠的是后期的深层次使用而不是初期的浅层次使用。用户早期采纳的系统,到后期可能失去了深层次使用的动力,因此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应用效益。

篇(7)

实证会计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它不包含价值判断,在这一点上是与规范会计相对的。现在所谓的实证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实证研究包括五种方法和内容:档案研究、调查研究、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狭义的实证研究仅仅指档案研究。而人们常说的Positive Accounting,虽然译为中文也是“实证会计”,但它实际上只是档案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经理人员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我们一般提到实证会计研究时,如果没有特别声明,指的是狭义的实证研究,也就是档案研究。当然,其中包括Positive Accounting。

一、实证会计产生的基础

(一)方法论基础。从实证会计的一般研究过程来看,实证会计是证伪主义的,证伪主义认为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即一个理论不能直接被证实,但可以通过证伪其反面来间接证实,但这种证实只是暂时的,一旦有新的情况出现就要进行重新验证。理论就是在不断的证伪中螺旋式得到发展的。实证会计即借鉴这种思想,利用反证法的思路。实证会计中的经验检验最能体现实证会计研究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实证会计研究者往往先将期望得出的会计理论作为备择假设,并同时构造与之相反的会计理论作为原假设,随后收集相关统计资料,实施统计检验。如果检验结果表明经验事实并未证伪原假设以支持备择假设,这就表明期望得出的会计理论并未得到确证,不能被接受,实证会计研究者应进一步探究不足之处,对其实施重建或修正,从而开展新一轮的实证研究。如果检验结果表明经验事实证伪了原假设并相应支持了备择假设,这就表明期望得出的理论已经得到确证,可以用于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

当然,正如证伪主义所指出的,这种确证只是暂时的,随着问题的不断出现,这种得到确证的会计理论又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并最终为更完善的会计理论所替代。从这一过程来看,实证会计是证伪主义的。但是会计研究的是社会历史现象,而历史现象由于有人的参与而不完全具有重复性,人们难以对它进行实验研究,所以实证会计中的证伪有其特殊之处。

(二)理论基础。经济学和财务学是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石,实证方法在财务学中的应用要早于实证会计,实证会计是在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出现以后才产生的,20世纪七十年代的理论拓展了实证会计的研究领域,这三者构成了实证会计的直接理论依据,数理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完善也为其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

(三)现实基础。实证会计研究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人们在探求处方时发现传统的规范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现实问题,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由于经济衰退,实行多年的凯恩斯主义(即经济干预主义)受到工商界人士的抵制,他们要求政府减少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会计上,他们要求给企业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一些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满足了这一要求,获得了他们的支持。在这一支持下,许多学者投身到了实证会计这一新兴领域,实证会计才得以巨大发展。

二、实证会计在西方及我国的发展

从西方实证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68年及以后大约十年间,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股票价格对会计盈余信息的反应,以及有效市场检验,即资本市场研究,这主要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检验。1978年以后,实证会计理论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年和1979年瓦茨和齐默尔曼共同发表《会计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和《会计理论的需求和供给:市场理由》,将实证会计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了会计政策选择范围。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会计方法改变的经济后果、会计政策选择,这主要建立在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假设即人们通常所称的三大假设之上。

实证会计在八十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开始仅限于方法上的探讨,从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实际运用,经我国学者十几年的努力,实证会计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接受,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从早期的市场有效性检验和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到后来的会计准则的效果检验,已有与规范会计并驾齐驱之势,对我国会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证会计应用了许多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理论,与这些理论的融合越来越密切,这也就使得实证会计逐渐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仍将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实证会计在我国是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内容也主要是围绕着资本市场进行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建立的信息披露机制使研究人员容易获得所需的数据;另一方面是因为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及其业务处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有特殊的困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资料的取得。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许多真实情况如上市公司采用不同会计政策的动机、经营管理层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难以通过具体的资料反映出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波动很大,使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实证会计所需的数据库很不完备,会计资料滞后性严重;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往往难以做有效时间序列分析,而只能做横截面资料研究,使得样本容量不足,难以找出规律,形成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二)系统介绍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献较少。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借鉴国外类似研究方法,系统介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书籍较少,这给实证会计研究带来困难,我国的实证研究水平整体还比较低。

(三)缺乏适应我国特点的研究模型。我国现有的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利用西方的模型和研究方法,还没有自己的模型,而西方模型是否适合我国还有待我们商榷。同时,我国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都不大一样,西方理论能否解释我国的会计现象也值得我们怀疑。

(四)投资者个人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不高。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不注重会计信息或其投资决策行为对会计信息的有效依赖程度不高,这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也会影响到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

三、评价与结论

虽然实证会计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其理论和方法也不断完善,但实证会计从其出现起就不断遭受批评。笔者认为有些批评是对实证会计的认识不足所致。如有人认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大多数是线性的,但各变量之间是否确实是线性关系则没有充足的依据”。笔者认为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任何对复杂的客观世界的定量描述都只是近似的,实证会计所倡导的价值中立并不等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描述,这是实证会计固有的缺陷。另一方面,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其他形式的函数可通过一定的变换化为线性关系(常用的如变量替换,化为对数形式,二项式展开),所以假设线性关系是完全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