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7 16:2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的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外来文化
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传播
1、媒介竞争带来机遇
自从麦克卢汉于1962年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来,伴随着经济、信息传播和资本运作的全球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中国作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几乎涉及所有的传媒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近年来,梦工厂同迪斯尼的竞争愈演愈烈,梦工厂创始人卡森伯格曾是迪斯尼动画“黄金十年”的缔造者,出品的23部动画电影,总票房有95亿美金,平均每部进账四亿多美金。凭借两季《功夫熊猫》在中国的良好反响,梦工厂继续筹划关于它的续集,瞄准中国市场。梦工厂首选动画电影,作为主题乐园和衍生品的源头,实行着自己的中国逻辑。我国的动漫产业一直处于“能发展”和“难发展”的矛盾中:“动漫产业受到政府政策的扶持,为其引进国际巨头,可以面向全球市场,避免因其国内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所造成的恶性竞争,以及低质作品低价收购的恶性循环;但这种“中国制作、全球市场”的模式,尽管为业界共识,却鲜有成功案例,同时又有衍生产品没有形成规模、盗版猖獗、电视台采购价格低廉的现实问题存在”。①如何在竞争激烈又富有前景的文化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是国内动画制作公司费心思考的问题,迪斯尼和梦工厂无疑将是中国动画全球化发展的引路人。
2、本土化传播中文化内涵的变动
从迪斯尼的《花木兰》到梦工厂的两季《功夫熊猫》,好莱坞的两大动画制作公司将中国元素作为卖点,得到了消费市场的良好反响。同比之下的国产动画《兔侠传奇》则差距很大,让人不得不反思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迪斯尼公司打出的口号是“为全球思考,从当地入手”,秉承这一发展战略,迪斯尼的动画都是选自当地人物。《花木兰》就是选自中国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但是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美国式的精神和个人主义色彩。“动画中的花木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已相去甚远,前者一改中国人心目中的为了孝道自我牺牲、替父从军的木兰形象,把木兰塑造成‘一个不依附男人、敢想敢干的女孩’”。②迪斯尼版的花木兰在“美国化”的运作下,已成为一个不断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现代女性,颇有几分独立女性的色彩。美国主导的文化的个人主义通过这部的动画散播四方,美国文化的价值观念披上东方人的外衣,生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化意味的奇特形象。《功夫熊猫》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法,动画形象来自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背景从景观、布景、服装到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猴子、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种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但是,《功夫熊猫》是一部融合美国价值观的影片,故事情节设计完全美国化,透过该片,讲述了关于“梦想,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的美国式奋斗精神,突出信心和勇气。这与中国熊猫本身所代表的与世无争和安平乐道的精神不符。电影公映时带给国内观众不小的震撼,让无数动画制作人意识到我国动画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动画制作方面的狭隘和创新的匮乏。
3、消费时代的西方电影热
消费时代多伴随着意义消费和符号消费。符号和意义的享受代替人们对真实物质和服务的感受。有学者指出,“在消费主义全面渗透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也被消费主义化了,文化的消费主义主要表现在文化本身的商品化和文化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认同、宣扬。由此可见,当代文化正在发生质变,简而言之,就是各种文化形式向可消费性的靠拢和文化精神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转变”。③消费时代的受众享有了选择权,不同于电视、报纸、杂志的单向传播。在文化市场中,大众面临着信息社会的狂轰乱炸以及外来文化的输入。国外大片《阿甘正传》、《阿凡达》、《泰坦尼克号》3D版等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更有将中国元素出色运用的动画电影《花木兰》、《功夫熊猫》以其显著的中国传统题材和形象获得中国观众的青睐,票房大获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外大片的动作设计、故事情节设计都是带有俗套和符合人们的喜好,影片所表达的普世价值观也为全球的观众所接受,高成本的投入有着高票房的回报。
二、全球化时代下当代传统文化传播的趋势
1、个性和共性的并存
资本运作的全球化在打破了民族的狭隘性的同时又将一切文明资本主义化,威胁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美国为首的媒介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制作资金和制作技术,借用他国的地方特色制作出带有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销其普世价值观念,变相的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但是,当代文化传播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每一个国家、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将打破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并将保持自我的发展特性,形成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的多极化、多样化的格局。阿尔文? 托夫勒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性,与麦克卢汉预测的将会出现的一个单一的全球化村落不同——它们在与新型媒体体系进行连接的同时,也都在尽力保持并提升着自己的文化、种族和民族,以及政治的独特性”。④梦工厂和迪斯尼的进入,带给中国动画行业质的提升和文化产业链指引,将是对中国文化个性的挖掘和创新思维的一次锻炼。
2、本土特色的凸显
从梦工厂和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作品来看,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是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外来动画电影生产模式的启示是,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对本土文化的挖掘,而是应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融合、贯通。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几千年的文明积累下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传播的巨大优势。但对待文化资源的传统观点仍停留在继承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层面,对它所蕴含的巨大的社会经济资源长期忽视,因而我们眼看着好莱坞轻松的以熊猫和功夫为组合创造出《功夫熊猫》,在中国市场大赚一笔。《功夫熊猫》对异乡文化从形象到内涵的吸收,通过整合和利用,凸显了民族文化特征,却又背离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传播的道路中走出了一条新型道路,不得不引起国人重视。
3、文化融合更具竞争力
文化传播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还要在多元化的发展中,创造出一种新型文化。这种新型文化要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就需要全球视野,普遍价值和更为国际化的表达。单一的文化成分在消费时代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产品。但是,这并不是多种文化元素的大杂烩式的融入,而是带有颠覆式创新的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制作的《兔侠传奇》以《功夫熊猫》为灵感,取材制作了涵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却在声名和票房方面都不如前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文化传播中主体投资的公共化
中国的文化产业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在公共的开放的领域进行竞争,将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国内引进梦工厂和迪斯尼就可以看出,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引进外资企业。但是,无论是迪斯尼、索尼公司、梦工厂,还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它们都不是单纯为文化交流而来,充满无穷魅力和商机的庞大的中国文化市场是巨大的诱惑。对于长久的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来说,是引入外资而不是引狼入室,是在相互合作中积累经验,学习技术并丰富自身的产业化经营。
三、构建长远的文化传播意识
1、坚信民族文化的价值是源远流长的
在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中,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经济载体的文化产品受到的挑战在于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突,而机遇在于把这种冲突转化为双方共赢的策略。传统文化是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的深厚积淀,它植根于民族的心理中,不会轻易的被外来文化所侵蚀。传统文化的潜力需要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正是在于其将民族特色的彰显和全球视野、国际表达的融合。
2、重视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表达,更能有效传播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
文化传播中,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能吸引人眼球,但是融入全球视野和普遍价值的文化节目更能获得成功。湖南卫视举办的“汉语桥”,是一种尝试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各国选手以比赛的形式传播,《舌尖上的中国》则是将中华美食通过国际化的表达在全球传播,并且都成功了,还有分布各个国家的孔子学院,旨在长久的熏陶和渗入,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力。
3、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
国内的传播媒介要做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模式,要从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一味的向西方学习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巨大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做到转变自身观念,看到民族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生产出令国内观众叫好的文化产品。我们要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导权,不要在好莱坞拍出《功夫熊猫》,迪斯尼拍出《花木兰》之后,才想到《兔侠传奇》。
参考文献
①《比“逻辑”、拼“速度”——东方梦工厂开讲“中国故事”》,《南方周末》,2012-5-10
②桂勇,《论当代文化的消费主义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43
③Bob Strauss. Disney Tries Its Hand at Chinese Storytelling.Boston Globle(june14,1998)(city edition),P:8
④威廉·哈森 著,张苏、苏丹 译:《世界新闻多棱镜——变化中的国际传媒》,新华出版社,2000:158-159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在作者眼中,百多年来,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诸多瑕疵。现代人思维的根基尚可商榷,动辄以西方文化的诸多标准蠡测中国传统文化也绝非聪慧之举。譬如:在论及“天人关系论”时,他肯定了该理论中包含的人文情怀;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问题也属于法里含情,有其合理性;现代人以科学的标准量度宗教,他则提出专注于研究人类精神与情感生活的宗教亦属于科学;对于人们崇尚理性的科技思维方式,作者则觉得传统文化中以直觉的智慧去认识世界也有着可取之处;有些人用西方理念为标准误读中医,作者却盛赞中医为“国医”,将其视为具有一套望闻问切系统的内观解剖学,应保留其主体性。
对于广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力图使之大众化的某些做法,作者则不循惯例,认为对小众的文化不必苛求其大众化,最佳状态应为:“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
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文化成”,即“以人为本”。以两个层面去体现:“以史为鉴”与“以天为则”。楼先生通过梳理《周易》《诗经》《尚书》《韩诗外传》等典籍,总结出“天”在华夏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他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他把人文关怀视为情感的投资,认为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应当提倡科技伦理。他觉得科技创造要用人文精神作为指导,否则盲目实现一些科技目标,未必不会给人类带来负面效应。
作者突破了现代人审视中西方文化的惯性视点,强调儒家“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认为西方科学重在探索“物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旨在追寻“人道”。一个是以“物”为根本,另一个是以“人”为对象。侧重点不同,各有短长,不必厚此薄彼。而应该择善明用,并序兼容。
传统与现代,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是非此即彼的两种不同的文化选择对象,国人对于中华传统的文化认同感逐渐消弭。传统文化的精神、逻辑思维方式不断受到国人质疑,其主体内容在现代人的错解与误读中离我们的生活似乎渐行渐远。楼宇烈则主张要“做传统文化下的现代人”。他直言,一个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国,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释、道三家相融互补而成,同时融摄了其他思想学派的精髓。治心以佛,治身以道,治世以儒。传统文化充满正向力量,譬如:礼、义、廉、耻等文化因子在现代社会尤为匮乏;华夏文明的“致中和”等思想,在这个交流与竞争并重的时代下,更有着积极的文化探究与推广意义;传统书院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学为主与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仍历久弥新。
编辑通过对老人的讲座录音、学术作品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等资料的整理与汇编,娓娓讲述着这位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见与思索,努力搭建传统与现代对接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希望何在?楼先生的答案宛若空谷传音:“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两大趋势,一是东西方都在回归传统,二是向东方文化靠拢。从这两大趋势看,中国回归传统文化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楼宇烈 著
一、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要先了解民间传统文化
要想让传统的民间声乐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去深入的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民族声乐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艺术,一种音乐形式,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及生活状况。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观念,引导他们去自觉去学习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把学生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出来,感受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所放射出来的魅力。只有深入的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不断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在汲取西方音乐优势的同时,也要发扬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东西,维护我们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摒弃了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去了解、接触民间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真正的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重视起来。
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把民间音乐作为主体
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要使其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首先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民族音乐并不像现代的很多精品音乐一样显而易见,也不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气,想要了解民族音乐就需要师生到各地收集,这样才能把民族音乐融合到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因此,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另外,高校也可请一些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讲课,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接触纯正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让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并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
三、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民间传统文化并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得到学习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群体,知识的传播主要就靠老师。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学生既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学习,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而且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持不够重视,却较偏向西方文化,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不小的难度。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只有深入的、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在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但现实是,很多老师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是不够深、不够透彻的。带着一知半解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给学生上课,注定是找不到适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积极地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通过自身民族文化知识的不断补充与更新,发现并解决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
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对高校学生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只有不断激发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参与到民间传统音乐教学中来。民间传统音乐的教育也能得到更好的渗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需要在课堂植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时,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除了观察演奏动作或者音色变化外,也要注意去挖掘乐曲中的内涵与精神意义,学生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让他们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与创造,要避免过于打击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肯定与鼓励中,他们才会逐渐建立起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兴趣,从而更愿意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幅提高了。
五、结语
情感化设计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情感因素的影响在不断的加大,这意味着如果产品具有相同质量、功能和价格,消费者更容易被情感化产品所触动.市场营销学研究证明,产品的选择过程是一种源于习惯和无意识的相对运动的过程,对于购买时所做的决定来说,理性思考只是起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得知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情感因素有时超过理性思考。
情感化设计突出的是人文关怀,关注消费者自身的情感。将设计的情感因素融入产品之中就是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使得产品更具有亲和力,使产品风格突出,让产品容易能够和消费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这样也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和使用。在设计现代产品中,情感化是设计师发自内心的人文关怀,使产品的各个细节充满着人情味。从视觉角度说,设计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这些因素去和消费者达成共鸣,使隐藏在物质形态后面的产品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
人类发展经验的历程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传统,在世代相传中延续下来,便成了人类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包括过去的时代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以及继承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创新却不能无视这些历史,撇开前任留给我们的传统。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古人不仅留给我们善于创造的民族精神,更用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些蕴涵着民族精神、文化、哲学的历史遗存的文化价值是任何形式的现代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古为今用,使传统文化推动现代文化发展的,在新时代里重放异彩。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不同样式的观念,也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所变化着,始终处于一种平稳的、循环的发展过程,不断产生又消失。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强生命力和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延续下来的,并且为现代文化的组成沉淀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其称之为为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任何产品都会传达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所以文化是产品的核心,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古人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对我们现代设计而言是巨大的资源。 真正的理解传统艺术才能做好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以情感为切入口,把传统文化的融入其中并给予创新,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最融洽的结合点,把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现代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上来。
情感化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是产品, 但设计的主要目标和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而并非产品。 也就是说,工业设计是为人而设计、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设计的。 设计现已成为提高产品不同附加价值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当今时展飞速、消费层次多样化的背景下,即要通过设计去满足各种不同消费层次的心理需求,又要让产品的设计更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在此基础上产品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工业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丰富细腻的情感源,所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的技术与意识观念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艺术不断的创新突破,而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也就是其中的精神和内涵,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要将中国的传统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我们应该在其基础上提取他们的结合点来将其得到革新与发展。
结语
综上所示,无论怎样的发展,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是深刻的、无法控制的。传统艺术的多样性成就了现代设计的丰富语言,每一种不同的传统艺术都是一种特定的设计符号,既反映了人文精神又体现了人文意识,这种特性使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设计中一种特定的设计语言。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不但对现代艺术运动有着无时无刻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而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也在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也在不断经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也要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来创造属于明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曾经成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它也必将对人类今后的文明发展,继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关键词: 现代陶艺 传统文化 创造 影响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徘徊、停滞时期。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陶艺的兴起走过了起步、发展、变化的过程,出现一些让人欣慰的可喜的创作成果,陶艺作品呈现多元并重的风格及多种语义结构并存的格局。同时,面对全球文化多元共存的发展势态,中国陶艺急需树立中国特色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因此,面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思想震撼,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传统文化如何得以继承和发扬,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我们需要思考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共性与个性,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将是现代陶艺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纵观陶艺发展的历史,原始陶器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在其成型工艺、烧制技术、装饰文化上都有相似之处,这充分反映了人类对美追求的共性,而其个性母语的表达是不尽相同的。这正是不同地域文化、民族个性所特有的风格,它的表述语境、传达方式伴随时空的背景转换呈现出具有历史特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对历史传统的重新认识和演绎,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思考使得陶艺创造的空间不断拓展。现代陶艺的本质特征是创新,体现在新风格、新材料、新形式、新观念等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陶艺和其它样式的现代艺术几乎同时出现,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同起飞,一开始就受到现代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具备反叛的特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质问。
最初浅显易见的“拷贝”式和“单一实用”式的作品已经被取代,陶艺本土化方面越来越显成熟,并且能很好地借鉴和消化西方现代陶艺的表现方法。关注现实的人性、社会和自然,思考深层意义的民族文化内涵,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洋溢时代气息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个人话语”所能传达的,而是借助母语与个人话语的转换,关注传统文化生命的存在价值。对于艺术创造来讲,传统不是僵死的束缚,它是融会在我们灵魂深处的一种精神血脉,促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不能不带有某种传统的影子。艺术创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它为艺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符号表达与意义生成的关系,艺术的这种传承性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借古”以“开今”,“推陈出新”是极为重要的。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陶艺的物质基础是最为古老的,其传统文化的资源是深厚的,在现时态的文化背景中,现代陶艺产生的种种现象不是说明缺乏历史联系和文化语境的一种社会的精神现象,而是与现代社各种文化矛盾纠结在一起,有着自身的审美意义极其表征的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对于传统文化的反叛,打破了由统一的古典美束缚而导致的形式与内容、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功能与实体的分离,形成了波普、观念、表现、装置等艺术形式。古典传统美的界限被打破,陶艺表现的不仅仅是功能和装饰,而是对当下文化现象的思考,“传统文化是艺术的一种自觉现象,是从混沌未分走向独立,走向审美,走向内容与形式,主观与客观,功能与实体的完美统一”。其发展的顶峰限定了个性化,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文化是对人生命状态的本真回归,即向原始艺术的回归,是在向传统汲取营养而蜕变为现代审美的精神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文明症结的揭示,对人生趣味的批判而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
从近几年参加“国际展”“邀请展”“全国展”的作品来看,陶艺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展示了中国陶艺发展的现状。九十年代后,中国现代陶艺完成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作品表现上力求生动,富有魅力。通过现代陶艺语境关注现实生活和反映社会存在问题的作品,学术上得到普遍关注。在题材的选择上,显示了对生活观察的平常心态和对人文现象的关怀;在媒材的掌握上,陶泥与其它材质的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陶艺的表现范畴,技艺与装饰手法上有独到表现的作品和艺术家备受尊崇;在形式表现上,显示了并置、综合构成等多种现象,出现了相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局面。这种局面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现代陶艺的新格局及对西方文化影响的反思。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现代陶艺不等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陶艺文化的主体应立足于大环境国际水平的提升上,也不单纯是少数人小范围里的艺术活动,它体现在大众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在显示社会公众性与现代性的同时,应走现代与传统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全球化不是消灭地域个性和本土习惯,它是将民族性、地域性、本土化建立在一种新的时代、新的艺术理念基础上的产物。因此,在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中我们对外来文化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吸取精华,开拓创新,不要盲从地停留在表层里。消除对西方文化的依附必须结合历史的根源、时代的发展进行深化和提高,同时加强自我风格的建设,借助对陶瓷本质的理解,体现个人对陶艺的认识,继承传统加以深化并结合个体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离开民族文化资源的背景谈论中国现代陶艺的多元化、国际化是片面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流变的过程,亦是一个恒动的状态,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才能使文化的发展历久弥新。
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再以冲突、对立为发展的延续,二者正以和谐共荣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表现途径。对于中国陶艺家而言,探索现代陶艺表现的新领域,思考社会文化变革所带来的学术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现代陶艺生根于传统文化的创造与发展,在拓展现代艺术的外延及包容性发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传统文化内涵切入现实生活亦是有别于西方文化影响而不至于随行他人之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陶瓷艺术创新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提升陶艺国际化进程及民族化发展的趋势使然。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平面设计;开发
1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特质和重要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视觉元素及艺术符号,这些文化瑰宝是华夏文明五千年发展传承的重要成果,是我国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生动写照,凝聚了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千百年来形成了睿智、包容、朴素而富于生活气息的特质,呈现出形式多样、变化无穷的视觉样式,如京剧脸谱、水墨意蕴、书法篆刻、旗袍唐装、碧玉青花、园林民居等等,蔚为大观。这些传统文化符号自成体系,个性分明,通过它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领略华夏文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传承的轨迹,获得全面而深邃的审美体验;它们不仅仅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和冲击,更与东方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情结相吻合,它们虽然为中华民族所独创,却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及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愧为是中国的珍宝,世界的财富。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今天的人们应当保护珍惜、努力挖掘并创造性的应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将它们转变为现代艺术语言,运用于当今的生活。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含了众多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的设计意蕴,既表现在现实物质之上,又存在于民族精神之内,既是人们挖掘民族精髓的钥匙,更是华夏文明走向世界的媒介和窗口。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奇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对现代设计有诸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深入挖掘其中的艺术元素和民族特质,融会贯通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意风格和设计理念,必将让中国民族风格在世界多元化的设计潮流中彰显出更为夺目的文化魅力。
2加强传统文化符号的融入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基础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方法论与认识观,在整个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毋庸置疑,时代的进步和新媒介、新技法的不断涌现拓宽了设计基础的概念及内涵,促使传统的设计基础教育进一步的提升与更新。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概念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传统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被包豪斯的“三大构成”课程体系所主导,教学内容及形式长期缺少变化和更新,难免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设计产生了厌倦的情绪。换言之,传统单一的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需求,充实和和加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体系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除了要有独特创意之外,也有明显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强调具有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在对外对传播信息的同时实现本土文化的广泛传播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有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任何一个民族若失去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便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平面设计教学承载着传承文化,培养未来设计师的重任,应当注重学生传统文化观念和本土意识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符合这个元素贯穿于其基础教学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用最纯真质朴的文化语言给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源,有待于挖掘、整理和利用。所谓“符号”,即人类认识事物的载体,作为信息记忆和存储的工具,符号也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如德国符号美学家卡西尔所言:“艺术设计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每一个设计形象都可以被看作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符号标识。按照当今平面设计发展的趋势,如何将传统文化符合与现代设计传承融合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当中应该将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将传统符号进行传承、变化与重构,由此派生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完美结合的平面设计风格。从传统元素切入,运用现代设计教育理念,实现中国传统图式、文字、色彩及其造型与现代视觉传达的有机整合。在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既有基础训练的强化,又有应用设计的延伸,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鉴于此,平面设计基础教学要力求从传统符号中引申出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普遍的现象和规律,引导学生从传统中汲取更多营养,为设计基础教育探寻新的可能。
3彰显传统文化特色,整合教学资源和内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长期积淀下来的,从开始中华民族经历过许多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争论与思辨,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的平面设计也遇到同样的课题,出现过一味推崇西方设计体系而忽视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误区,从而导致本国设计发展集体失语的尴尬。全球化浪潮下,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步伐不可阻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更加应当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从文化传承、文明建设和历史责任的高度来定位平面设计基础教育,真正建立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设计教育观,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传统文化符号中的民族精神,领悟到在世界文化的格局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设计教育融合,并没有什么捷径和已有模式,只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首先,要在平面设计基础教学中重新解读中国元素,将传统符合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训练中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传统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展开新的研究和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来丰富和塑造平面设计语言和视觉形象,让本土的元素与西方经典相互兼容,彼此渗透。中国的传统符号可谓浩如烟海,极为丰富,例如,在基础图案课程中,可以专门设计一个中国传统图案的研究环节,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先进行临摹,不需加入主观因素,尽可能的了解、熟悉和掌握其中的造型图示、符号语言等,达到以形写神的程度。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创意和变形,大胆的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实验以及构思演绎,使之平面化、设计化和视觉化,达到旧瓶装新酒的境界。再如,图形创意课程中,专门从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抽取一些实例,如京剧脸谱、祥禽瑞兽或者是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等民间工艺,让学生进行创意和设计,可利用各种设计形式和造型手法,表达方式不限,由点到面,引导学生从传统的符号中挖掘图形的语言,从传统的文化中找寻到现代的设计观念,找准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为将来的专业学习打下文化观念和设计语言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