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6 08:2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篇(1)

关键词: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公平性;基本医疗保险

一、引言

医疗保险作为国家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用于患病、受伤(非因工受伤)、年老等原因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检查和治疗时提供必要的费用及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中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是针对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公费医疗两种形式。传统保险制度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职工医疗保险费用过度膨胀;覆盖面比较窄,社会化程度低,等等。现阶段,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就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当前建立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1现阶段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和各方面因素,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国务院于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虽然经过5年多的实践,截至到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已达1.0094亿。但是毕竟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城乡差异巨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对整个国家来说只能算是一个局部的改革方案。而且,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对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长远规划的前瞻性研究,导致医疗体系建设遭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

2.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的局限性。从覆盖范围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只覆盖了城镇职工,还有部分城镇人口未被覆盖,而未被覆盖人口中的一部分是属于应受社会保护人口或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口,如鳏寡孤独、残疾人以及无业无收入人员等,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解决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从保障水平来看,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职工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还没有一种制度性的解决办法。基本医疗保险不但在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生活服务设置等方面规定了明确的支付项目和标准,而且制定了起付标准和“封顶线”。基本医疗保险对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障主要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公平原则,而难以充分照顾不同人群对医疗消费需求的现实差别,以满足多层次的医疗需求。

2.3贫富差距的加大导致更多弱势群体的出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上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群是指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而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人困境、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据调查统计,目前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约1.2亿人。他们属于城市中生活水平低、基本上无任何保障的人口;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残疾人员,是一个最典型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

三、完善我国城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途径

我国要建立结构完备、功能合理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来讲,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要以法律形式保证医疗保险的运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行政方式推动的,从短期来看可能是有效的和快捷的,但从长远发展的要求来看,必须尽快提高医保运行的法制化水平。医疗保障立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卫生费用的筹集、分配和利用进行明确规定,对保方、供方、需方及单位的责、权、利加以界定,使这一触及社会各方利益格局刚性部分的社会政策长期平稳运行有更高的制度保证。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满足高收人阶层日益增长的特殊医疗服务需求问题;二是如何满足低收人阶层日趋相对弱化的基本医疗需求问题;三是中间收人阶层因收人增长速度落后于医疗服务价格增长速度,而产生的医疗服务有效需求不足如何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现阶段为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重点要做的是:第一,完善现有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保覆盖率。对基本医疗保险进行动态界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工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患病与健康状况以及医疗消费水平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和水平。对城镇困难企业职工、 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弱势群体适当降低缴费门槛,采用缴小钱、保大病的住院医疗保险办法,先解决他们最迫切需要的大病、住院等医疗保障问题;对非公有制单位职工,政府可以通过工商、税收执法部门确保其基本医疗保障。此外,还应搞好基本医疗保险与其他保险形式的衔接,使医疗保险体系成为一个结构完善、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有机整体。第二,国家政策支持建立和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不同,补充医疗保险则依据特殊需要设立,根据权益享受相应待遇、依法独立承办、自负经营风险,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险是更大范围满足不同人群医疗保险需求的重要途径。下面对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进行重点说明。对于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是一种介于基本医疗保险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保险。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经营者,既有商业性的保险公司,也有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如社保机构和工会组织等,各地、各单位经营的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险条款差别很大。由于各类补充医疗保险经营基础不同,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当前针对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应尽快从政策和法律上将其性质、地位和监管规则加以确定。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体现出在构建城镇多层医疗保障体系时,应按照完全平等和比例平等的原则对卫生服务分配过程进行干预。一方面,使不同人群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卫生服务, 根据需要而不是支付能力分配基本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对卫生领域的非基本需要的满足,应根据经济支付能力实现按比例平等。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或社会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主体和基础,以保险公司经营的商业医疗保险作为补充而构成其基本结构。 加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的管理,应规范基金的设立、筹集、经办和运营,降低由于保险市场失灵而带来的运行和经营风险。第三,建立由政府财政支持为主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构建社会医疗救助制度最关键的是“资金来源”问题,如何使医疗救助资金实现长期化、规范化的运作,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束语

篇(2)

充分认识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意义

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需要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推动。其中,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既十分必要,又十分紧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和意义在于: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迅速扩容,力争尽快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积极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委托管理,可以分担社会医疗保险的压力,有助于迅速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同时,社会医疗保险只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大力发展社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

提高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通过商业保险机制克服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在国际社会具有普遍性。目前我国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运行效率还比较低,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经营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完善医疗保障机制。健康保险涉及第三方,即医疗服务提供者。一般来说,社保机构与医院合作动力不足,议价谈判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医疗费用风险控制能力也比较弱。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建立医保双方的利益共享机制,有助于解决健康保险发展的风险管理难题。

鼓励和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展

我国健康保险快速发展,但与健康保险的巨大需求相比,与建设医疗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的空间很大,要做的工作很多。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明确商业健康保险的功能和定位。把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区分开来:在全民健康保障体系中,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通过灵活多样的商业健康保险予以解决,重点体现个性化和高效率。鼓励企业在自愿和自主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商业医疗保险,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等。

从政策上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从国际经验看,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商业保险正处于起步阶段。从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的实际需要出发,财政、税务、卫生、社会保障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协调,大力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包括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等。

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利用宏观调控政策、保险产业政策和国民健康政策等,引导健康保险企业积极参与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医疗保障能力建设,为城市困难群众和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履行好健康保险企业的使命与责任

积极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是商业健康保险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健康保险企业必须将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起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义务,积极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参与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能力。把握健康保险发展规律,走专业化经营之路,打造产品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技术优势,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内部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优势,高效决策、执行有力的系统化运营优势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险需求。

篇(3)

关键词:陕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必要性

1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涵义解析

1.1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组成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基于通过立法形式对于社会成员尤其是在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人群基于基本生活权利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保障制度,主要体现了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思想。社会保障有四个层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最基础的部分。

1.2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改善政府形象。社会保障要构建多层次的体系,所谓多层次,主要是指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基本社会保障和补充保障由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的构成。首先,政府通过各种社会项目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直接服务项目,属于基本保障,也就是社会保障的第一层,如果整个能够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这就是补充保障。政府通过政策鼓励民间团体、各用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一起发挥作用,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这是第二、三层次的保障。

2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长足发展,陕西省已经形成一个以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少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有必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本文认为,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2.1完善陕西社会保障体系,体现政府执政为民的思想

陕西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保障功能不齐,资金统筹层次比较低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陕西社会保险、医疗、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进行提高,加大陕西人们的收入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状况,提高陕西人们的幸福感,这体现陕西各级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

2.2构建陕西社会保障体系,深化陕西社会改革

陕西省作为西部一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够高,陕西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路径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少,甚至有些农村地区没有,城市相关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不是很高,严重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加快构建陕西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深化陕西社会改革。

2.3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实现社会各层次的需求

一个公平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包括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优势互补,政府、社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参与的全方位保障体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创新商业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各类保险服务,构建全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求,能够解决养老、医疗、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士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不同层次的差异化需求。

2.4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发挥替代市场和监管市场两种职能,对于基本保障来说,需要政府为全社会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减少饥饿和贫困人口,因为市场无法有效地完成。但是市场有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助于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通过市场领域能有有助于提升养老和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在市场中的保险公司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政府加强监督与管理可以,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服务质量,能够有效地发挥对社保保险的补充作用。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各自发挥所长,可以有效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2.5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解决人口老年化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陕西省陕西老年人口以每年3.3%~3.5%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陕西老年人口将达到690万,陕西省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应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老年健康产业,鼓励城乡居民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模式,建设各类社区服务中心、老年人服务站,不断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各地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打破政府直办、直管的传统做法,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等,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总之,随着陕西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因此陕西省加快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迫在眉睫。陕西省需要不断地深化社会保障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视角,积极调动社会各类资源,满足不断优化升级的社会保障的客观需求,满足陕西人们生存性需求、发展性需求以及价值性需求,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价值,推进符合陕西省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作者:江凤香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险峰,唐俊,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2011(06)

[2]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J].浙江社会科学.2004(04)

篇(4)

关键词: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

进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广大城镇职工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是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目标,虽然改革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从目前看仍有相当差距。

一、城镇医疗保险取得的成效

1998年,中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供给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建立了合理的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机制和医疗费用制约机制,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促进了医疗机构改革;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此外,通过所有制结构上的变动、管理体制方面的变革以及多层次的竞争,明显地提高了医疗服务机构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内部运转效率有了普遍提高。卫生部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进行新医改试点,安徽、云南、江苏等地有望成为首批新医改方案试点地。

各地医疗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果有:

1.各地市响应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限制兴建豪华医疗场所”的号召,选择了一部分综合公立医院建立平价医院或济困病房,实行预算式全额管理,收入上缴,支出由政府核拨。自2005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就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平价医院”。2005年12月21日,北京首家“平价”医院——上地医院在海淀区树村西街正式开诊;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出济困医院,乌市计划在现有12家济困医院的基础上,再增加12家,全疆县以上医院设10%的扶贫病房;长沙市第六医院决定在其分院——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推出平价病房。

2.在城镇医疗改革中,以城镇医疗卫生结构与功能转变为核心,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改造现有医疗机构,使其为社区卫生服务。以肃州为例,肃州每年由区财政划拨资金1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增强了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积极性。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上,该区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在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所和边远地区卫生院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方便农村群众就医的同时,积极引导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向预防保健、村组及城市社区卫生薄弱环节转移,使医疗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肃州先后制定出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办法(试行)》等8个配套文件和社区卫生基本职责、基本工作制度17项,推行了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健康档案、统一微机管理的“四统一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有序的发展。目前,该区已建成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居民检查费用较以前降低了30%,药价降低了10%。

3.各地市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收费机制。以镇江为例,镇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4月起在全省推出外科系统单病种限价收费,到目前为止限价病种已扩展到外科系统70个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多来已有582名患者受益,共为病人节省费用36万元。单病种限价受惠的不仅仅是患者,医院也从中受益。与去年同期相比,50个单病种的工作同比增长12%,均费同比降低19%,其中一些常见病种的工作量增幅和均费降幅尤其明显,基本实现社会满意、患者实惠、医院得益的三赢局面。

二、城镇医疗保险改革仍存在的不足

1.改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开始以后,传统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医疗保障体制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形成明确的体制调整和事业发展思路,而是被动地修修补补、维持局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后,在改革的目标设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更多地是服从于其他体制改革的需要,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视为一种工具性政策,忽视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目标的重要性。

2.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政府放弃自己的责任,企图通过鼓励创收来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的自负盈亏,这就偏离了医疗卫生服务于社会的大目标。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追求经济目标,必然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在医疗费用筹集与分配方面,忽视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忽视风险分担与社会共济,也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此外,政府将医药生产流通企业视同一般的生产企业,放弃了必要的监督和规制,也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自费比例太大。中国人看病的费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看个感冒要花几百元,动个手术要一次性拿出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看病,不但穷人叫贵,连生活较为富裕的人也叫贵的主要原因。自费比重太大时,使得医院有条件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收取高额费用。

三、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和方案

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必须设计多层次多样化的保障模式来适合不同人群多层次的医疗保障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必然之路。

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基本医疗保险。第二层次:补充医疗保险。第三层次: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监督和管理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在社会保险和政府保险模式下,政府要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标准,包括保险覆盖人群、保险待遇、基金管理机构的准入、基金操作规范等。对于非强制性保险,政府可以不直接干预保险计划的运行,但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监管。政府应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市场准入制度、产品审核等手段对非强制性保险进行引导和监管。

2.建立新机制保证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项目建设市场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医疗领域,不但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加快医疗领域竞争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打破公立医疗机构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3.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应该调整公立医疗机构投入政策,公立非营利医疗机构是保证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主体,应由政府承担责任,同时,实行医疗机构的收入上缴,其建设发展及运行费用由政府核定拨付,并实行严格的价格管理。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收益的倾向,实行“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以及“医药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意在强化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医药分开”的实质是改变医院“以药补医”的状况,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政府财政对医院给予相应经费补贴,并实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药品收入与医院的经济联系。

4.加强城镇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治理认识偏差,让广大职工从被保护的救济对象转变为积极的社会保障参与者,使“基本保障人人有责、量入为出逐步积累、效益优先维护公平、社会服务公众监督”等医保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动用社会舆论以及行政监察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于长期抵制医保工作、拒缴医保费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追究其责任、给予必要的行政处分。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

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认为必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医疗卫生投资主体多元化,恢复医院的公益性,建立全民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保险的宣传和监督,才能积极稳妥地解决我国城镇职工医疗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宇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初确定.中国新闻网,2007.

[2]汪言安.医卫改革拒搬国外模式坚持公益走中国道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

[3]王俊秀.三大“药方”治医改病症[N].中国青年报,2005-7-28.

篇(5)

近年来,本市逐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今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又进一步推进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了适应城镇职工对医疗保障的多层次需求,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应当积极发展适应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现提出有关指导意见如下:

一、总体目标

建立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充医疗保险为辅助和医疗救助为扶持的多层次医疗保障,是本市贯彻国务院《决定》精神,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十一届二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市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地方附加医疗保险组成,保障广大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补充医疗保险包括单位内部组织开展的职工医疗互助互济、总工会组织开展的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医保险种以及经保险监督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医疗保险形式。各单位及个人可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自主选择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和险种,以化解个人患大病、重病的医疗风险,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医疗救助由政府、社会慈善机构的社会医疗救助以及行业、单位内部的医疗补助组成,以发挥集体和社会的力量,帮助贫困人员缓解基本医疗费支出负担。

二、指导原则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相结合,增强职工自我医疗保险意识。各行业、各单位要结合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教育和帮助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转变观念,树立长远的自我医疗保险意识;组织职工开展医疗互助,引导职工参加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以增强抵御患大病、重病医疗风险的能力,提高自我医疗保障水平。

(二)规范引导与自愿参加相结合,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部分经济条件较好、职工承受能力较强、且原有医疗消费水平较高的单位,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在单位内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用于开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

(三)单位、工会与个人共同负担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各单位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互济和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可以从单位福利经费、工会经费、个人缴费等多种渠道筹措,并由单位、工会与职工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则,自主商定互助互济办法。

(四)政府、社会慈善机构的社会救助与行业、单位内部的医疗补助相结合,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按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求,对于无力支付基本医疗费用的贫困人员,给予医疗救助。各行业、各单位以及各级工会组织,要继续承担对因病致贫职工的医疗救助责任。拓展医疗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各级财政、民政福利彩票收入要适当增加对医疗救助的资金投入。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与社会捐赠,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实施形式

(一)各行业、各单位行政、工会及职工代表可以在单位内部组建职工医疗互助互济组织,设立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开展职工医疗互助互济活动。

1、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来源。从单位福利经费、工会经费、个人缴费等多渠道筹措。根据国家规定,原医疗水平较高、福利经费不足的单位,还可提取不超过工资总额2%的费用,作为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具体办法市财政部门将另行规定。

2、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各单位按工资总额提取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首先应保证用于清理历年医疗费欠款和帮助因病致贫的特困职工,其次才可用于开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

3、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应由单位行政、工会、职工代表共同管理,制定公开、公平、公正的使用制度,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并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和职代会进行监督。

(二)市总工会组织了《上海市职工保障互助会特种重病团体互助医疗保障计划》,参保职工患重病的,可得到定额补助;《上海市在职职工住院补充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对参保职工住院自负医疗费给予一定比例的医疗补偿。各行业、各单位可自行选择参加。

(三)本市各商业保险机构已推出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子女住院保险、储蓄还本型医疗保障计划等商业险种,为配合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将推出多种形式的商业医疗保险办法和险种,各行业、各单位和职工个人可以积极选择参保。

篇(6)

1对社会医疗保险需不需要营销的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就是将多层次体系下的各险种,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参保者)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参保人群。当“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目的便得以实现,医疗保险扩面工作也变得简单有效,“广覆盖”、“大数法则”等迎刃而解。

1.1从市场角度看,医疗保险和其他保险一样,是非渴求商品

医保经办机构必须主动推销和积极促销,善于使用各种推销技巧寻找潜在顾客,甚至采用高压式的方法说服他们接受其产品,从而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来。

1.2从医疗保险的需求特性看,疾病发生的随机性造成对医疗保险需求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迟,保险制度不完善,医疗保险市场处于短期非均衡状态。受收入、保险意识、效用偏好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群还没有被纳入医保体系。由于潜在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释放,医院的市场化取向得不到有效满足,其利益、运营效率甚至是社会福利都受到了损害。营销就是善于为医疗保险刺激出需求,促进市场的均衡运动。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应该通过营销试图去影响需求的水平、时机和构成。

1.3从社会属性看,“城镇”向“全民”跨越后,社会医疗保险的参保扩面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原来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是城镇各类组织以及这些组织中的劳动者,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力量使医疗保险得以覆盖问题不大。但是,向“全民医保”跨越的过程中,灵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谋职业者、新成长劳动力、其他城乡居民等,其数量比原来意义上的“职工”要多得多,医疗保险覆盖这些人群,政府的强制难以奏效;而借鉴商业保险的办法,运用营销手段扩大人群覆盖,促进“全民”目标的实现,这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医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1.4从其本身特性看,社会医疗保险应具有社会营销观念

社会医疗保险组织的任务就是在多层次的医保体系下,确定各类人群所对应的诸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并以保护或者提高参保人员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在满足基本医疗保险方面比商业公司更有效、更有利地向目标市场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要通过营销活动,维护和改善客户(参保人员)关系,考虑社会与道德问题,平衡医、保、患利益关系。社会医疗保险理所当然地就要在效率、效果和社会责任方面,于某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营销活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用市场化思维,借鉴产品(服务)营销的原理,使市场主体更多地选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社会医疗保险的“安全网”。

2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设计和实施

和其他产品、服务的营销一样,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要以4Ps理论(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MOTION)作为行动的指导。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传统的4Ps外部营销外,还要加上内部营销和交互作用营销两大因素②。内部营销,就是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全机构都要有“营销”观;交互营销,是指经办机构经办能力、服务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技能。

2.1营销定位:“全民医保”下的适应营销

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将打破城镇职工的界限,面向社会各类人群,以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独立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法多形式、保障水平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说,在国家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需要根据人群特点、收入水平和医疗消费等,建立多个高低不等的医疗保障层次,至少是一些过渡性、补缺性的保障形式。这样,“多种模式”、“多种办法”就赋予了社会医疗保险产品的概念。以产品观念为导向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覆盖,要求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人群分布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实际,调整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甚至开发设计新的险种产品,以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医疗保险需求。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需要适应新的形势,突出目标市场、参保人群需要、整合营销和医疗保障水平四个支柱,确立营销观念,避免营销近视症③——参保人群并非在购买保险,而是在购买健康保障。这样,不管是响应营销(寻找某些人群业已存在的需要)、预知营销(预测某些人群的需要),还是创造营销(设计新的险种或者参保缴费办法),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可以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符合参保人群的认知价值,吸引和维系参保人群,从而在总资源一定的限度内,保证医、保、患三个利益关系方处于能接受的满意水平。

2.2营销机会:“全民医保”下的营销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和观点,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医疗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使医保经办机构的工作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当一部分“自由人”要归拢到医保体系中来,这意味着经办业务需要采用由外向内的观念,营销环境恰恰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机会。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城镇职工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成员医疗保险的意识越来越强,各级政府把覆盖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并在小康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部署进展上明确了新的目标。从微观环境看,由于政府的规制和法制的健全,使组织为员工参保有了“保障”;同时,个人由于经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选择性注意逐渐强化,通过有效地营销来影响购买行为,是社会医疗保险扩展参保人群的重要手段。营销环境的变化,要求社会医疗保险必须一改过去大众化方式,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让各类人群来“对号入座”。相反,要据此进行微观营销,对潜在的各类参保人群进行行为细分,并有针对性设计保险产品或调整完善缴费机制。比如,江苏镇江市针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在医保体系中设计的住院医疗保险,是相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一种较低层次的过渡性保障形式,参保人员以上年度社平工资为缴费基数,以首次参保的不同年龄,按3%—8%的比例缴纳住院保险费。在向饮服行业、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营销”该险种的过程中,针对这类群体年龄轻、流动性大的特征,调整为以社平工资60%为基数、按行业平均年龄(最低限)3%比例缴费,这种微观营销取得了较好效果。

2.3营销战略:“全民医保”下的营销差异化

有别于商业保险的利益定位,参保的各类人群在这个体系中是具有特定利益的。在向目标市场传播特定利益这一核心观念的同时,社会医疗保险还要通过进一步编织差异网来体现实体。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形象差异化,就是造就人群对社会医疗保险较商业保险的不同认知方法。首先,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中,要建立一个不同制度安排的特点和参保建议;第二,更多地应该通过事件和公益活动传递这一特点,从而使之与商业险相区分;第三,它要利用各种营销组合产生某种感染力,更好地发挥制度地牵引作用。2.4传播营销:“全民医保”下的营销方案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从顾客角度考虑营销过程的方法。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下,经办机构要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与现行和潜在的关系方和各类人群沟通。因此,除了依靠强制力和传统的动员参保手段,还必须针对不同的传播目标,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

2.4.1具事实劳动关系的人员:公共关系与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强制力以外弥补刚性所带来的缺陷。对具有事实劳动关系的人群,要更多地采用社会营销观念,采取事业——关联营销的方法,即积极地使用保障全民健康的形象,构建与参保人员的利益关系,借以改善经办机构的名声,提升知晓度,增加参保者忠诚。通过公共关系、宣传,使社会医疗保险:具有高度可信性,通过新闻故事和特写等使之更可靠、更可信;能够消除防卫,可以接触一些回避、拒绝参保的单位、人员;戏剧化,通过公益、政府财政杠杆等使医保制度和产品惹人注目。

2.4.2断保人员:客户关系型营销。即经办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参保人员信息,在对参保人员了解的基础上,将营销针对特殊人群个性化。比如,对具有固定劳动关系的人员,一旦其下岗失业无力参保,对这些断保或是封存人员,可以由统账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转向单建统筹的住院保险,一旦此类人群经济状况好转,再回到基本层次;再有方法就是给这些群体以缴费照顾,调整缴费基数或比例。这种营销手段的关键是建立客户数据库和进行数据挖掘,进而进行数据库营销。

2.4.3新成长劳动力:网络营销。新成长的劳动力是网络一代,其特点是:选择权是他们深信的价值观;他们需自己改变自己的主意;他们更喜欢自己作出决定。对此,医保经办机构要善于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进行医疗保险的营销。

2.4.4城镇其他居民:直接营销。直接营销的渠道很多,如面对面推销、目录营销、电话营销等。关键问题是营销渠道的构建。针对城镇居民的分布特点,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需要向社区延伸,不断完善和构建社区平台。社区平台包括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平台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只有这些平台建设到位并卓有成效地开展营销活动,才能提高成功率。

3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营销行为讨论

社会医疗保险的营销主要是由经办机构来完成的。经办机构作为营销组织,必须重新界定它的角色。

3.1牢固树立营销观念,建立全机构营销导向

参保扩面是经办机构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经办能力高低的“试金石”。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是多样的,但它必须是一个强有力的面向所有参保人群的组织,这种导向使得参保扩面工作应成为全机构的事,营销导向也应是全机构的。“全民医保”目标的确立,要求体现在工作和部门定义、责任、刺激和关系的变化上。特别是医保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使经办机构的一切任务都面对着参保人群。内部各职能部门都要接受“思考顾客”的观念,即强调为参保单位、参保人员的服务。同时,只有当所有的部门执行一个有竞争力的参保人群价值让渡系统时,营销才能有效展开。只有确立全员的营销观念、改变内部的薪酬结构、开发强有力的内部营销训练计划、建立现代营销计划体制、提高员工营销能力,“经办”的目标和水平才能提升到新层次。

3.2经办机构要苦练内外功,实现新突破

内功是就是在多层次医保体系构架下,强化保险产品力、提升组织力、管理力、营销力,进入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状态;外功是由关注政策体系、制度安排,转向关注参保人群,由坐门等客转向目标营销。依靠垄断做“老大”或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参保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必须真正学会关心参保人群利益,从目标人群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规划市场营销渠道,设计策划促销途径。要学习和借鉴商业保险公司的经验,掌握现代保险营销的有效方法。比如:重视客户关系管理,提升服务价值,重视多种营销组合,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社会保障理念、强化经办机构文化建设、改善营销环境的关系主体——医院、同业、媒体等。

注释:

①DictionaryofMarketingTerms,2nded.,ed.PeterD.Bennett(Chicago:AmericanmarketingAssociation,1995).

②ChristianGronroos,"AServiceQualityModelandItsMarketingImplications,"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8,no.4(1984):36-44.

篇(7)

近年来,我县医疗保险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建立,参保职工的医疗得到了有力保障,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仍有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参加医疗保险,有的长期拖欠医疗保险费,严重影响了我县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工作的通知》(渝办发〔**〕7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医疗保险扩面工作领导

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医疗保险是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具有强制性、保障性、福利性和普遍性。各街镇乡、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医保扩面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维护和保障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医保扩面工作领导,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措施,确保医疗保险扩面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是要加强对已经参保单位的管理,已经参保单位不得退出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二是按照《**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城镇企业职工均属医疗保险管理范围。凡是我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必须在今年12月31日前,到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医疗保险参保手续,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全县医疗保险扩面工作的圆满完成。

三、加大医保金征缴力度,确保医保扩面工作健康发展

今年下半年,县政府将组织县目标办、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对全县医疗保险费征缴工作进行清理和检查,对欠缴严重的单位将在县内媒体上予以公布;对有能力但不按规定缴费的单位,将运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予以追缴,并严格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予以处罚;对工作不力,未能完成医疗保险费征缴工作目标任务的单位,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