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查调查存在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所谓审计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一系列客观、适当和公允的标准,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性等,从而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的一系列审计分析和决策的过程。
审计职业判断对于公允、适当地执行审计程序是不可或缺的。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和实施审计等阶段,都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审计署颁布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第六十七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该准则第六十八条又规定,“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根据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其重要性。”前者即为判断审计风险领域或者审计风险点,后者即为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者重要风险点。下面,笔者就审计职业判断采取的主要策略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判断审计风险领域或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从被审计单位所有制性质、组织结构、经营管理或职责范围、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财政财务和业务管理体制、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相关信息处理系统情况、经济环境和同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适用的业绩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审计人员应当结合适用的标准,分析调查了解的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问题。
二是判断审计重要风险领域或重要风险点,即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性质、数额及其发生的具体环境,判断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可以关注以下因素:是否属于涉嫌犯罪的问题;是否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所禁止的问题;是否属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者有关责任人故意行为所产生的问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所涉及的数量或者金额是否巨大;是否涉及的宏观经济政策、管理体制或者机制存在严重缺陷;是否属于信息系统设计缺陷;是否属于政府行政首长和相关管理机关及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事项等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应该根据重要性判断的结果,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并持续关注已经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和对重要问题可能性的评估是否恰当。
三是判断所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审计范围等审计应对措施。为了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和收集审计证据的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以判断确定具体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审计范围包括审计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审计的时间范围即审计所属的会计期间,也就是实施审计的起止会计年度。虽然审计人员对某些审计事项可能会追溯到以前会计年度,但是审计人员不会对未经审计的会计年度发表审计意见。审计的空间范围即实施审计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可以先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再进行实质性测试,也可以针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审计组长在分配审计资源时,对于重要的审计事项,应该安排富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参与,并安排充足的审计时间。对于特定的审计事项,应考虑是否利用外部专家的工作。这些审计应对措施都需要运用职业判断才能作出决策。
四是判断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及是否需要执行更多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和确定的总体审计目标,运用审计职业判断,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是否具有适当性和充分性。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它是指审计证据在支持审计结论方面应当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即审计证据必须真实、可信,并应与所要实现的审计目标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充分性是对审计证据数量的衡量,充分性亦称足够性,是指审计人员为完成审计目标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审计人员在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和审计证据质量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应当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当审计人员判断认为所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够适当或者不够充分时,应该考虑执行更多的替代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然而信贷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过去十几年来,国内外银行业不断积极探索和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模型,以更好地管理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以及配置所需要的经济资本。目前使用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已经逐渐成为金融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主流趋势,得到巴塞尔委员会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同意和鼓励。
在我国,2011年4月开始的温州老板跑路,引爆了温州企业信用、民间借贷与银行信贷三重危机,也警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尤其是信贷集中度风险管理。事实上,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的风险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关注,我国金融业也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防范金融风险为主要目的金融改革。而在此背景下,商业化的驱动和对利润的追逐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授信和贷款集中到大城市、大行业、大企业,出现了“垒大户”的现象。近年来,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风险防范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其在信贷风险的识别、计量与控制等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对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竞争力。在此环境下,研究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维护金融稳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
一、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信贷运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1)信贷审批缺乏独立性和专业性。目前, 贷款审查委员会是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决策机构,但是,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贷款审查委员会的成员,这使贷款决策从根本上不能与风险控制部门和业务部门分开,审批决策经常成了信贷风险控制和信贷业务营销之间折衷的结果,这使得信贷风险后移,增加了贷后管理的难度和风险隐患。此外, 贷款审查委员会负责审议几乎所有业务的信贷项目,这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领域的盲点会造成决策的失误;二是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审议程序,似的信贷风险的敏感性降低。
(2)内部评级体系尚不完善。“打分法”是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的方法,它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然后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最后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虽然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是评级的基础有缺点:一是时间滞后,对市场反应不够灵敏,二是缺乏对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的预测,难以反映受评对象的真实偿债能力。
(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银行信贷投放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以宁波银行和浙商银行为例,宁波银行贷款分布行业排行前五的贷款余额,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占到贷款总额的80.98%和79.26%;而浙商银行则达到了74.48%和74.98%。表明这两家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业严重失衡,行业集中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信贷风险管理方法落后。从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来看,定量分析在信贷风险防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利用传统信贷风险度量方法。而信贷风险则主要被把握在尽责调查的环节。以宁波银行为例,宁波银行的项目贷款审批程序为:借款人申请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签订借款合同办理保险、担保手续贷款发放贷款偿还。这容易形成从客户经理-—尽责调查员-—审批人“串连式”道德风险。
(3)缺乏完整可靠的基础数据库。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及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数据库基础,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银行在进行信用风险分析及标准制定时缺乏坚实的数据基础。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客观性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历史还不长,相关数据积累不足使得这方面的工作有明显滞后。不完整的数据收集,技术落后的信息系统,使得违约值估计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此外,违约值的估计不仅需要银行有足够多的借款人违约、评级信息、评级决策、评级变迁信息,而且还要有借款人的关键特征和债项信息的历史数据。由于要获得这些数据必须有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所以需要建立一个集中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以实现后台评级和数据的共享。
二、完善浙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以风险控制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对部门设置调整和改革,以使组织机构对市场反应灵敏、控制风险有力、协调高效运行且管理机制完善。比如,浙江省城市银行可以按照业务营销、风险管理、审贷分离等内控原则,建立信贷风险调查、风险审查、信贷风险审批、贷后风险检查、风险资产处置和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明晰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各个部门在同一经营层面上和信贷业务发生的全过程中,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共同承担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责。
在现有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基础上,应该根据风险全过程控制要求,明确各部门职责,重新整合信贷管理分部的职能:信贷调查部门负责法人客户的营销和信贷贷前调查;风险审查和审批部门专门负责对下级行申报的信贷客户进行评级和授信审查、贷款审批;贷后监督检查中心由信贷管理分部独立出来,专司风险检查职能,监督信贷业务全过程;成立风险处置中心,将风险资产的管理与经营职能分离,专门负责风险资产的清收处置工作;相关辅助部门提供业务支撑等。
(二)建立健全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针对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浙江商业银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完善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1)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把信贷风险控制贯穿到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中,扩大贷前、贷中及贷后等阶段进行信贷风险管理范围。在信贷业务发生以外,在贷前对客户的还款信用进行充分调查,在贷中对贷款发放额度进行严格控制,在贷后对客户的还款进行及时跟踪和监督,及时掌握客户信用的变化,从而在整个信贷过程中实现贷款归还和发放的严格监控。
(2)重视内部审计、提高内部稽核人员水平。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中占据着较为独立的地位。在目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操作模式下,信贷风险的首道防线是前台业务经营单位及部门,而第二道防线则是后台的业务复核,第三道防线便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舞弊、操作风险及其它错误行为有着显著的作用,其独立性可以检查各道防线的信贷风险控制结果,还可以提升和改进信贷风险防范功能,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内部审计,从而更好地防范和诊断信贷风险。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业务的培训和技能的考核,努力提高员工整体业务素质,强化他们的风险控制意识,使员工形成全局观,把自己的工作成绩与银行的兴衰成败联系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计量模型
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信贷风险管理技术,利用诸如KMV模型、RAROC 模型、VAR方法、以及Credit Risk模型和宏观经济模拟等,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本身特性,完善模型的基础条件,应用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开发符合浙江特殊情况和制度的企业违约模型和破产预测模型,这有助于提高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度量的精确度,有利于估算各项变量和数据,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免于或减少损失。
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信贷风险管理的缺陷会影响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健康长远的发展。然而通过对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内部控制、组织构建、风险衡量技术等方面强化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从问题处着手,无疑会令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经营更加健康和长远的发展,也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小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对策分析[J].科技与产出,2008,(7).
[2]刘大明.三大上市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资本观察,2010,(8).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二、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一、保理业务的基本内涵
所谓保理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向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由银行为销货方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及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质上是针对企业未收回货款而发放的贷款,还款来源是企业在未来将要收回的货款。
二、保理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保理业务的法律法规与信用体系尚未健全,加大了银行风险。一方面,银监会于2003年取消了对内资商业银行开办国内保理业务的审批程序,但尚未出台相关部门规章。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银行对不了解的销售商和购货商开展保理业务,风险很大。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该行作为保理商对卖方在天津、买方在河北的两家公司办理了数笔有追索权的保理业务。由于买方濒临破产、卖方没有发货,虽然该保理纠纷诉讼时间长达3年,但因为没有具体法规,法院至今未裁决,银行3000多万元保理融资形成巨大风险。
(二)银行利用保理业务调整存款、手续费指标。如,某银行分行向企业办理保理融资2亿元,保理贷款利率3%、手续费为1%。银行和企业将保理融资的2亿元当做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企业得到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如此操作,企业取得了与贷款利率接近的2亿元资金,银行增加了保证金存款2亿元和1%手续费。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无贸易背景的国内保理融资大量存在。目前,保理业务没有统一的法规,银行内部缺乏相关制度。银行办理的保理业务相当于流动资金贷款,但有的银行没有按贷款管理,造成大量保理融资没有贸易背景。如,我们在对某银行分行审计时,查出该行无贸易背景的保理业务占比50%以上。其中,有两家企业采取先开出复印给银行之后再作废或冲销的没有贸易背景的增值税发票1100多份、金额11亿多元,从该行保理融资20多次,累计融资金额9亿多元。
三、审计要点
(一)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审查。一要审查保理业务是否按贷款管理,业务操作是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二要审查银行对买断型保理和双保理中的出口保理商选择有无严格规定,对应收账款的确认标准有无相关规定。三要审查保理合同和买卖协议是否设立专职的法规岗位、对因合同瑕疵带来的法律风险是否有严格的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311-01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的报告质量,2010年11月,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开展了全县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及报告质量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 调查方法 依据《全国医疗单位法定传染病与死亡病例管理及报告质量 调查方案》的相关内容与方法进行。
2 调查范围及时间 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选择县级综合医院一家、乡镇卫生院两家、个体诊所4家,于2010年11月进行传染病漏报调查。
3 调查结果6家医疗机构共调查病例数307例,查出病例118例,报告病例116例,漏报6例,总漏报率5.09%。其中乡镇卫生院漏报2例,个体诊所漏报4例,综合医院无漏报。各病种中,漏报的传染病主要是细菌性痢疾2例、水痘2例、风疹2例。
传染病报告卡片质量综合评价:县及卫生院网络直报系统均运行正常,配有专职或兼职直报人员,个别纸质卡片填写不完整、存在电子卡片信息和纸质卡片信息不相符现象。传染病报告及时率99.39%,准确率100.00%,完整率100.00%。
4 存在问题
4.1 个别科室门诊日志项目填写不全,主要是“职业”、“现住址”。出入院登记本“现住址”一栏内容记录不详细。儿科出入院登记本“职业”一栏填写不规范,部分无家长姓名,有的无发病日期。
4.2 各乡镇卫生院共同的问题是门诊日志项目登记不全,出入院登记不规范,项目不全。传染病个案调查表填写不完整,个别纸质卡片信息与电子卡片信息不相符。
5 结论与建议
5.1 由于乡级医疗机构没有专职的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有的单位没有专用的计算机,单位领导不重视此项工作,未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核查、奖惩等制度,加上门诊医生报告传染病意识不强,对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不够明确,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等,造成了传染病的上报不及时或漏报等现象。
鉴于上述自查发现的问题,自查结束后,我们及时组织召开了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
一、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继续实行定期财务审查制度,对乡、镇救灾帐目每季度核查一次,下属单位每半年审查一次,并将审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局务会报告。
二、从局长做起,主管领导和会计严把审报关,不合理的单据,不合理的开支无论是谁一分也不能报销。
三、严肃财经纪律,规范报批手续,做到四面见线,手续不完备的单据一律不准报销。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以及农村经济,农民也是其最主要的信贷对象。农业生产具备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因此不一样的阶段里,农民对于资金的需要程度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在这个背景之下,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规模以及数额都会受到影响,农民对于贷款的支持获取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又必须为农民提供资金扶持,所以农村信用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经济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农村信用社放款不断拓展,跟其他银行机构没有太大的区别,强化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成为了一个重点探究的问题,更是促进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贷款三查落实不严格。贷款“三查”制度做为信贷管理的基础,是保证信贷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法宝。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三查”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三查”制度执行力度弱化,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重主观轻现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信息采集缺乏真实性。信贷员仅凭借款人提供的书面及口述材料为主要依据,没有现场实地调查,对借款人申报材料没有认真分析甄别,所撰写的调查报告直接来源于借款人单方面提供的材料,往住与借款人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二是重收入轻抵押,第一、第二还款来源没有两者兼顾。因为农信社贷款营销考核机制的影响,有些信贷员只要借款人有保证人,每月固定的收入,或者投资的项目有发展前景,不管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足值,就给予办贷。三是重“实力”轻信用人品,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信息采集缺乏完整性。有的信贷人员只注重借款人表面上不易变现的固定财产和经营的规模,而对借款的经营项目的发展前景缺乏科学的前瞻分析论证,对借款人的人品、人格、交往圈、信用记录、家庭和谐及其对外负债和或有负债、经营环境等情况,也认为无关紧要。而恰恰是这些看似无用的“软”材料,是决定贷款是否会存在风险隐患的关键因素。四是重发放轻管理,缺乏有效的贷款风险预警方案。五是审查人员责任意识淡化,审查把关不严。有些信贷员对审查的职责概念模糊不清,审查各环节普遍存在走过场。信贷员认为在纸质审批书的“审查栏”上签上已审查的字样,只要能确定借款人、保证人本人签字、合同文本填写要素齐全、相关证件真实有效就可以,除此以外审查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认为电脑审查只是一种形式,审查人员更没有任何责任;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审查部门在对审批审查时,只看下级上报的调查报告而定,对其内容真实性很少进行实地再调查、审查。2.信贷业务操作缺乏规范性。不良贷款情况存在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主要是由于信贷业务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缺乏规范性导致。一方面,信贷业务操作工作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信贷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由于业务不熟悉,在与客户进行借款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信贷工作规范做好核查工作,最终致使贷出去的款项很难收回。主要存在三个具体性问题,第一点是仅仅用印章作为依据,并没有让主贷款人以及担保人进行签名,对于印章名称以及借款人并没有达成一致,无法保障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进而致使借款合同效力无法保障,一旦贷款到期,难以收回。第二点是由于一些贷款主体虽然经营规模不大,但是却盲目贷款,数额较大,放贷工作人员没有核查经营规模以及相关风险就同意贷款,后续会造成贷款主体经营能力有限,无力还贷。第三点是信用社盲目听取客户建议,一旦借款期限到了之后,无力还贷,客户会与信用社商议更换合同内容,变息为本,信用社不严格审查,造成严重的资金风险隐患。3.信贷投放结构相对单一。信贷投放结构单一也是我国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大制约因素,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信用社往外放贷的行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一些大额贷款业务的投放里,主要是涉及到劳务工程、房地产、采矿以及政府性融资平台等一系列行业主体。其次,贷款投放的客户资料也比较集聚,主要体现在管辖区域中的一些大客户,一旦出现经营风险,会对信用社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最后,大部分的农村信贷业务的开展通常是应用过去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农民消费贷款、农村青年贷款以及农民工贷款等,资金投放涉及的领域相对窄,甚至存在一些空白发展领域。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改变,我国政府也在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行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的理念下,大部分的农村信用社都开始对内部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更新,甚至采取保守惜贷的模式来进一步提升投入的改变,大部分的贷款都逐渐向重点建设项目转移。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工作也由被动的接受逐步的融入进主动创新的元素转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也不再固步自封,而是全方位转变,重点实行突破。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会致使农村信用社实行的贷款投放业务过分的关注大客户的贷款需求,对于大额贷款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导致弱化了对农业性质资金支持的力度。2.个人经济收益的驱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农村信用社也开始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在职工薪酬制度以及用工制度方面,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月工资金额与个人绩效紧密相连,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营销贷款开始出现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致使职工之间出现了竞争寻找大客户的现象,提升了大额贷款的竞争强度。所以,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获取客户占有率人为的降低了放贷的门槛,弱化了对客户的核查力度,导致了不良的影响。除此之外,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没有具备丰富的工商、税收专业知识以及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信贷风险的辨识能力比较差,应对风险的水平比较低,假如责任心欠缺,贷款之前没有严格按制度进行,那么将留下了巨大的工作风险隐患。3.放贷后期管理不完善。农村信用社放贷针对的客户范围相对宽泛,在贷款放出之后,专职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做好追踪以及考核工作,缺乏放贷之后的监察与监督意识。一部分信贷工作人员对放贷之前的调查内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单纯的认为贷款业务实行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完善的核查工作,甚至觉得贷款如何应用,是客户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特别是对于一些联社领导有关联的客户群,信贷工作人员更是不敢对其进行追踪以及管理,致使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如此重放贷轻管理的做法,造成了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四、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性对策
1.健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系。健全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体系是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及重要保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农村信用社需要及时的关注国家的经济政策,立足于自身的发展情况,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实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农村信用社需要立足于自身工作发展的现状,明确农村信用社基本制度框架,明确信贷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针对信贷工作的管理操作标准以及经营准则甚至是风险管控都要有具体而明确的制度,有效引导信贷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另一方面,对于信贷业务应该积极的提升科学性以及合理性水平。在信贷管理制度的完善阶段,不仅要保障完整性更要保障实用性,针对每一项信贷业务,都要规范操作流程,针对贷后管理更要明确工作细则,加强制度管理,明确职责范围,让薄弱的贷后管理制度越来规范化、程序化,大大降低贷后管理的风险系数。2.落实信贷权限管理。根据当前农村信用社的权限管理现状,针对授权工作主要有三级,除了市级以及县级还存在区级。针对市级和县级的联社,应该立足于区联社的授权职权范围,在授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发展水平的提升,对资金有规划的考虑,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随着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情况的发展变化,需要强化管理水平,首先,有序地加强农村信用社决策程序的规范化管控,专人专项信贷负责制度,具体落实相应的调查以及核实工作。其次,对于一些超越权限的信贷业务,不同的主体之间要通力合作,互相牵制,建立贷款审查小组,做好审议工作。除此之外,超越联社权限的特殊性业务,严格履行相应程序及时的上报,保障业务安全顺畅的进行。3.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信贷工作人员是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的参与主体,对于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该积极地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教育培训,端正信贷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明晰工作的风险防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及时的进行岗位具体工作业务的强化培训工作,让信贷人员及时的接受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提升行业的灵敏度以及辨识度,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大方向的经济发展要做到及时的了解。借助内部聘请专业的人才开展座谈会以及外出学习培训的方式,通过引进来以及走出去的方略让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明确信贷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发展现状,同时优化职工的薪资考核制度,提升工作的主动性以及自我约束性,明确工作责任,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地步入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队伍,促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五、总结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是强化金融监管,有效降低企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工作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积极地加以完善,具体的落实在工作实践过程中,有效地降低信贷经营风险,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龙.试论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