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2: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化学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化学之中蕴含很多生活常识,化学也是一个在实际生活之中运用较多的科目,所以化学对于同学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十分有用。在实际生活之中,如果同学们能够懂得化学知识,原理等,生活也就会更加安全和舒适。比如说化学会为同学们解释现实生活之中为什么加油站不能打手机,或者为大家介绍石油的成分,这都是同学们日后的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知识。
我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已经在高中化学的讲台上面耕耘了多个年头了。在这个讲台上面我付出了很多很多的汗水,同样我也收获了很多很多。对于每年的高中化学知识竞赛,为了让我的学生们能够获得好成绩,我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尤其是在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技巧上面,我会经常总结,合理的规划同学们的学习时间,就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在竞赛之中获胜,而在多次的反思总结之后,我总结出了一套化学的学习技巧。希望对于正在学习化学或是将要学习化学的同学们有些帮助。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奠定化学基础
同学们在进入高中之中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化学的学习非常的杂乱,可以说是毫无规律可言。而且需要同学们记忆的东西也特别多,所以同学们对于化学的记忆还是有些恐惧和头痛。其实这并不奇怪,同学们从小到大就开始接触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这些科目要记的知识和内容实际上比高中化学的知识多很多。因为高中的课程非常的紧迫,学习时间非常的少,所以同学们学习化学的时间也相对的比较少,觉得化学的知识很多,记忆起来十分困难。
高中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多,杂。对于同学们来说,高中化学的知识量和难度系数突然增大了,所以很多同学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的不适应,总是感觉自己分身乏术,根本学不过来这么多的知识。其实同学们大可以不必紧张,着急的。同学们在升入高中之后学习成绩多少都会有些波动,但是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同学们的成绩一定会只升不降的,同学们要懂得取舍,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够抓住效率,平时的时候也要注重化学知识点的积累,奠定化学学习的基础,这样就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另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我在授课的时候也会加重学习方法的讲解,对于记忆化学知识,我也做过一些总结。
1.物理性质的记忆
所谓的物理性质就是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是固体,还是液体,什么味道等等,在记忆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时候,不要死记硬背,应该要理解记忆,而且最好是能够根据实物去记忆,同学们在看到这种东西的时候,分析它的物理性质,然后进行总结就很容易的将性质记住,比如说硫酸。同学们在看到硫酸的时候,会知道它是无色油状液体,一瓶硫酸在那里不会挥发,将浓硫酸和水互溶就会发现,分不出水和硫酸,所以可以推测硫酸是易溶于水的,另外摸摸装硫酸的杯子会感受到热量的放出,所以硫酸溶解的时候会放热,因此同学们就可以抓住重点总结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无气味,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2.化学性质的记忆
一般物质的化学性质就是酸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对热稳定性等。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同学们最好能够亲自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之中进行归纳总结,推测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在学习了元素周期表之后,在研究一个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也要根据元素周期表之中的元素特性进行总结和归纳。记忆物质的化学性质要从元素周期表开始,元素周期表就是化学学习之中的百科全书,如果同学们能够将元素周期表背熟,弄会,就一定能够获得好成绩。元素周期表的记忆也是需要有技巧性的。在学习某一个物质的时候,可以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元素的性质。
比如说在研究氧气的性质的时候。首先结合元素周期表分析氧元素,氧元素是在第二周期第ⅥA族,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可以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化学之中常用的氧化剂。另外氧气可以助燃,但是自己不能够燃烧。如果氧气遇到火就会燃烧的话,地球的每一个地方就会无时无刻都在爆炸了。结合生活可以知道,水中只溶解了少量的氧气,所以可以得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很弱。化学性质的分析是需要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通过实验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对于同学们化学兴趣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
3.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关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记忆,同学们需要做到足够的理解。而且将原理和实际相结合,将原理进行解剖,做到理解记忆,这样在考试之中,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还可以推出原理或是概念,做到永久记忆。
二、时刻都在思考,抱着怀疑的思想去学习
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而化学作为一个理科,更需要同学们能够具有严谨的思想,根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不断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善于提出疑问,是学习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同学们积极学习,积极思考的表现。而且凡事多问为什么的话,也有利于同学们了解事物的本质,了解学习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之中,更需要同学们具有这样的精神。科学家们都是从实验之中总结出真理。而且一直以来世界都流传一句话,实践出真知。
做化学实验的步骤可分为,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原理或是反应原理,现象解释,误差分析等。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能够尊重科学现象,严谨的执行每一个步骤,同学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可能因为手轻轻的抖了一下,结果导致实验的失败,需要从头再来。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并且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而且最终要能够掌握实验原理,每一个实验现象之所以能够出现的理论依据就是实验原理。而且同学们通过实验所一定要掌握的也就是实验原理。
三、归纳总结,将知识串联
【关键词】化学;解题技巧
快速准确的解决化学题目,除必须掌握有关化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解题思路和技巧、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化学的解题技巧”浅谈如下的方法:
一、 化学选择题的特殊解法
选择题的解法一般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直接法是从题设条件出发,通过运算或推理,得出结论后与所给出的各个选项进行对照,从而选择出正确的答案。而间接法则是利用一元选择题有且仅有一个选项正确的特点,通过排除那些比较容易判定为错误的选项,最后确定正确的选项。一般来说,解选择题需综合应用这两种方法。
由于解答选择题时,不需要写出解题的过程,而且题目本身给出了若干个选项,相当于给出了解题的提示,且一元选择题仅有一个选项正确。因此,针对这些特点掌握一些解答选择题的技巧就很重要。如淘汰法、反例分析法、排除法、极端假设法、十字交叉法、简算法、守恒法、差量法等。运用这些特殊的技巧和解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反之,一律采用常规的方法,既增大解题难度,又浪费时间,也不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二、化学元素推断题解题技巧
元素推断题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性强、思维容量大的特点,是化学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稳中有变”及“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试题中元素推断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也逐年增强。主要表现在:抽象程度提高,条件渗透交叉。题眼隐藏较深等。学生已很难寻找、利用、推导出题中的“题眼”。解答这些元素推断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熟练程度;不仅要求学生有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有亦此亦彼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总结了如下三种解题方法:
(一)直觉法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对问题直接的、下意识的、不经严密逻辑推理的思维。它可以跨越复杂的推理过程,直接得出最终的结论。但由于目前的教学过份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定势,即只有当条理很清晰,因果关系很分明时,才敢确认结果,而缺乏自觉地去评价、去完善、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因此对于直觉这种非理性的、离散的思维形式常常感到无从下手难以驾驭。其实直觉是以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为依据的,来自于厚实而清晰的知识积累和丰富而熟练的思维经验。因此扭转学生思维形式上的某种定势,打破固有因果链,通过适当的方法训练引发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实现思维突破的重要途径。
(二)论证法
无论是在科学发现中,还是在解题过程中,逻辑论证是人们从不同的假设中获取最合理答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也是培养完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由于缺乏解答推断题的操作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在元素推断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总有千头万绪,无从下手的感觉,于是答案往往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严密性和完整性。实际上,在一些背景复杂的元素推断题求解过程中,我们通过对题目背景的初步分析,得到的可能猜测不止一种,这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论证法,将可能的假设一一代入原题,与题中的逻辑关系对照,若结论与原题条件相符,则为正确答案,反之,则结论有误。而不应随意筛选,盲目对答。
(三)位置图示法
当前元素推断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与学生现有的实际思维水平存在相当的差距,缩短这一差距的方法除了在平时教学中遵循知识和思维的发展规律,理清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抽象层次和每一层次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给予适当、正确的引导外,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以退求进”,即引导学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图示法就是实现这一过渡的一种基本方法。所谓图示,就是采用图形或图表对题目条件进行形象化的展示,直观地揭示题目条件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形象简洁、系统完整地把握题目的关键,降低思维难度,培养学生掌握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高中化学解题的步骤
(一) 审题
审题一般有如下步骤:
1、读:默读题干和问题,一定要读完整题,有时思路就来自题目的下一问。
2、找:找“题眼”,画记号,尤其是框图题要把题干的信息用铅笔写在框图上便于思考,
对信息较多的题可以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出来,整理思路,找到解题突破口。
3、联:联系题目主干信息之间,题干与问题之间,题目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还缺什么桥梁。
4、挖:挖掘题目占的隐含信息、要回答的问题。信息题中有用的信息、异题中可以借用的信息。
5、悟:有了丰富知识经验积累和沉淀,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才使产生灵感,才能悟出方法,悟出技巧。
(二)谋求解法,归纳技巧
在审题过程,已经有了解题的眉目,用什么样的解法更合理?更快捷?常用的方法有:平均值法(含平均摩尔质量、平均分子式、平均碳数、平均氢数等)、十字交叉法、假设法(极端假设、等效假设、举证法)、关系式法、差量法(质量差、体积差、压强差、物质的量差)、守恒法(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讨论法(不定方程式、不等式、过量讨论)、图像法,淘汰法、放缩法等。
关键词 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思维的运用
图像是高中化学知识最直观的体现,不仅是历年来高中的重点和热点,而且还是考查学生们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掌握,在高中化学图像中包括很多隐含的信息,解决高中化学题目中,要对解题思维有着一定的运用,不仅要有着扎实的高中化学知识,而且能根据具体的题目利用最正确简单的方法进行解题,图像是高中化学题目的一部分,所要考查的知识利用坐标把化学理论抽象为数学问题,考查学生们的能力,培养学生们的思维。
一、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
在高中化学中,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以及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化学知识中,不仅考查的是压强对高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这一基础中更加深入的探讨了物质的状态以及对高中化学平衡移动的探讨。
例:对于达到平衡感的可逆反应X+Y?葑M+N,当增大压强时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则X,Y,M,N四种物质的聚集状态是以下的(A)。
A,M,N为气体,X,Y中有一种是气体
B,X,Y,N是气体,M是非气体
C,N,M中有一种是气体,X,Y都为非气体
D,X,Y是气体,N,M有一种是气体
解答:在高中化学本题中,主要考察的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和移动的知识,考察到了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当体系的压强增大以后,可以很明确的得出V1和V2都是同时的偏离了初始的平衡性,二者都有明显的增大,这就说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状态同时都受到了压强的影响,从中可以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二者中都有气态物质的存在,但是现在还不能得出是有一种气态还是二者都有着气态,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对题目进行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能够可以说明生成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一定大于反应物中的气态物质中的化学计量数之和,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能够从选项中选择出答案,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
在对高中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影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也有着外因和内因之间的区分,在内因中,由于物质的本身结构与性质的不同导致的差异,而针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因,在外因中,我们可以考虑到:反应物的浓度,体系的温度以及压强,在本题中就是利用了压强来进行探讨的。
在高中化学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就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是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所以在改变浓度时就能够直接看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针对于压强来说,压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必须要通过反应体系的体积来改变浓度,能够进一步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在高中化学恒压的条件下,当体系的压强增大时,体积就会减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会同时的增大,从这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能够解决本题。
二、高中化学离子共存推断题
例:有一种无色透明的溶液,可能含有Al3+,Fe3+,K+,NH4+,Mg2+和Cu2+等离子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现向溶液中加入Na2O2粉末,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同时析出白色沉淀,如加入Na2O2的量与生成沉淀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表示,试推断:1,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离子,一定不含有( )离子,可能含有( )离子。
解答:根据本题的题目中,我们可以得知本题是高中化学离子共存的推断题,同时还有了相应的图像能够让我们进行推断和计算,要想推断出溶液中所含的离子的种类,就必须从以下着手,首先,从题目给出的要求可以看出溶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因此我们可以把Fe3+和Cu2+进行排除掉,其次,在当加入Na2O2之后,题目所给的是只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这就能推理出只有O2,而没有NH3,因此从中我们就可以排除NH4+,最后,就可以从题目中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从图像中,可以看出横坐标代表的是Na2O2物质的量,不同于直接加入NaOH,这一题目考查的就是对物质性质进行一定的了解,这就加大了本题的计算量,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纵坐标代表的是物理量产生沉淀的物质量,从图像的曲线和点就可以看出,由1开始,就有一定的沉淀产生,在随着Na2O2的增加沉淀也在增加,这就能够推出溶液产生沉淀离子的存在,在当沉淀达到2号点时,沉淀的量达到了最大,在过了2号点后,沉底的量就开始下降,从中可以得到该溶液中有Al3+,沉淀Al(OH)3在强碱的条件下会产生溶解,在当达到3时,沉淀量不减少,再加入Na2O2的量,沉淀量为a,从中可以得出沉淀是Mg(OH)2,在此之后沉淀量是一成不变的。
三、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的思维
在高中化学中,针对于图像题解题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思维逻辑的培养,能够根据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题目和图像进行一定的分析,能够从中可以得到隐含的条件,从而更方便与化学图像题的解决,能够把相似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归纳,训练出一种解决思路和技巧,并且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们在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更加方便。
结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化学图像题解题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一定的分析,抓住题目中所含的关键知识点和隐含的条件,以及反应规律,物质的性质等等,特别是针对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能够对解题思维和技巧进行一定的运用,能够方便学生们快速的解题。
参考文献
[1]张煜.浅谈高中化学图像解题思维的运用和技巧[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16)
[2]王贞.倡导新型解题方法促进高中化学教育[J].中学数学参考,2013(26)
所谓课堂教学导言,就是每一课的导入语,又叫开场白,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在时间上一般为3分钟左右,长了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语,有助于学生快速完成角色的转换,进入课堂情景;也有助于教师破除“自我中心”的观念,促进自己在探究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成为课堂的成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带队者。
一段好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言有何标准?一般说来有三个:首先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要新颖有趣有创意,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其次,是切合本学科、本课堂的实际。离奇的导入语会使学生如坠云雾,知识点过度超前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知识点过度迟后的导入语会使学生感觉到是陈词滥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语不会与学生产生共鸣。所有这些,不仅不会收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会起破坏作用。第三是要有实效。任何一种好的形式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理论上的好不是真正的好。刻意追求形式的完美,词语哗众取宠,声色上的层峦叠翠,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在内容上可分为新授课、复习巩固课、实验课等。本文就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导言技巧问题,结合课改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生活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思维,强化新课学习的导向作用。
在讲授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这一节课时:
师:“节日里燃放烟花鞭炮时,在点燃引线后,往往可以看到爆炸的声和光,这里就有化学反应、热能与光能等的转化,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
生:“对,对!”
师:“当时我也很诧异。好,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就能解开这个谜了。”
下课后,很多学生能够用已学的知识对此作出论证,这或许就是意外的收获了。
二、渗透化学史导入新课
运用化学史的一般常识导入新课,展现了人们追求真理时的上下求索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通过对知识规律产生情景的再现,培养学生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整理、组织并系统化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机地渗透化学史中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工作和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的灵感和意向。
在讲授元素周期律的笫一课时,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提出问题。师:“你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最早是谁排列的吗?”生:“是俄国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师:“那么,他是怎样排出来的?为何排成现在的样子?按什么原则排列?你们能否重新排一下?”
通过这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和提出,使学生把原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课堂气氛立即就活跃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并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三、无声的语言导入新课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精心制作课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从配音到动画设计,可以让学生爱不释手,流连忘返。通过多媒体这个“助手”,也强化了课堂的主题,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形成认知上的冲突,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
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时,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几何域板”、“Flash”、实物投影仪等媒体工具设计制作一些模型、图表、动画等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联系初中教材上的定义来设计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氧的情况,制成课件向学生展示,进而发现相关问题、分析“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导入新课。
四、学生报告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让学生从所学的化学原理、方法、公式、规则等根源上探求,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我们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索查询相关资料,并辅以适当的指导,上课时让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开课。
五、巧用补白导入新课
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知识中面临的问题,得出错误的结论,通过分析比较,以错纠错,进而发现一些新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解溶液pH值计算时,pH=12的NaOH和pH=10的NaOH等体积混合物,求溶液的pH值。
【错解】C(H+)=(10-12+10-10)/2再求pH值。
错因分析:主要是忽略了水是弱电解质。在两种溶液中产生的氢离子混合后会改变,得到的氢离子浓度不是混合后总氢离子浓度的平均值,这样得到的pH值是错的。
从错因分析中可知,不能按照常规的思路直接求氢离子浓度,而应根据溶液中隐含的条件:水的离子积KW=C(H+),C(OH-)先求C(OH-),再求pH值。这种方法是正确的,进而发现新问题----水产生的离子在混合前后不能直接相加减。
六、实验“迹象”创设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问题悬念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克服困难意志力的培养和新学知识的掌握。
在讲授浓硫酸的性质这节课时:
师:“你们能不能不用火柴,而是用一根玻璃棒将酒精灯点燃?”
生:“不能。”
师:“不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实验】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被点燃了。由此基础上产生的问题悬念,导入新课。
七、分组实验导入新课
探究式学习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分组实验,小组内学生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和配合,协调解决大家所面临的问题,生生互动,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因“生”制宜,从而为达到最佳课堂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碱金属第二节课《钠的化合物性质》时,让学生分别进行过氧化钠、碳酸盐的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找出存在问题,根据问题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向,按照问题思考的具体步骤以及问题演化的方向,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八、习题问题导入新课
一、守恒法
1.电子守恒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数目相等,即电子守恒。依据这一原理可以巧解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例1 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mol/L 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
A.M+ B.M2+ C.M3+ D.MO+2
解析:根据电子得失守恒。锌0.003mol,可失电子0.006mol,若M化合价由+5变为X,
则(5-x)×0.02×0.1=0.006,可得x=2。答案为B。
2.元素质量守恒法。元素质量守恒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原子)种类与质量保持不变的原理进行推理、推断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2 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取1g该样品投入25mL2mol/L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mol/LKOH溶液30.8mL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
A.1g B.3.725g C.0.797g D.2.836g
解析:本题化学反应复杂,数字处理烦琐,但若根据Cl-守恒,便可以看出:蒸发溶液所得KCl固体中的Cl-,全部来自盐酸中的Cl-,即:生成的n(KCl)=n(HCl)
m(KCl)=0.025L×2mol/L×74.5g/mol=3.725答案为B。
3.电荷守恒法。电荷守恒法是依据溶液中或离子化合物中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来列式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3 将KCl和KBr混合物13.4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的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g,则原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3:2:1 B.1:2:3 C.1:3:2 D.2:3:1
解析:原溶液中含有K+,Cl-,Br-,由电荷守恒可知:n(K+)=n(Cl-)+n(Br-),选项中符合这一关系式的只有答案A。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变化找出所谓的理论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
例4 向50gFeCl3溶液中放入一小块Na,待反应完全后,过滤,得到仍有棕黄色的溶液45.9g,则投入的Na的质量为( )
A.4.6g B.4.1g C.6.9g D.9.2g
解析:Na投入到FeCl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
6Na+2FeCl3+6H2O=6NaCl+2Fe(OH)3+3H2
若2molFeCl3与6molH2O反应,则生成6molNaCl,溶液质量减少82g,此时参加反应的Na为6mol;现溶液质量减少4.1g,则参加反应Na应为0.3moL,质量应为6.9g。答案为C。
三、等量代换法
等量代换法就是将物质变化时相互关联的等量关系用相关量代替,从而简化计算过程。解题时如能发现等量关系并运用得当,将会收到奇妙的解题效果。
例5 已知由Na2S、Na2SO3、Na2SO4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46% B.22% C.32% D.64%
解析:三种物质中钠元素与硫元素的个数比均为2:1,所以质量比为46:32,可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6%-32%)=22%,答案为B。
四、推测估算法
有些计算型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要计算,但只要认真审题,稍加分析,便可以目测心算,得到正确答案。
例6 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放入3LX(g)和2LY(g),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葑2Q(g)+nR(g),达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比原来增加5%,X的浓度减小1/3,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的n值是( )
A.3 B.4 C.5 D.6
化学知识按系统归类后学生碰到实际问题时仍会感到不知所措,这说明知识还没有与技能联系起来,转化为能力.若在此基础上将这些化学知识结合数学技巧加以归类,则无疑会给学生一些工具,他们应用起来便会感到豁然开朗,别有一番天地.常用的技能有:①关系式法;②差量法;③守恒法;④十字交叉法;③平均值法;⑥讨论法;⑦极限法;⑧图解法;⑨不等式法;⑩不定方程式,等等.
二、要按数学技能技巧建立起来的体系对学生感到陌生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
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应用较多,学生一般易于掌握,而对平时应用少的数学技能,教师则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系列训练.
1. 极限法
例1有一系列酚按如下结构特点排列:
OH、OH、OH、…,该系列化合物中氢元素质量百分比的最小值是多少?
分析分子式C6H6O、C10H8O、C14H10O…的通式为C4n+2H2n+4O,其n愈大,H%愈小.H%=limn∞2n+450n+44=limn∞2+4/n50+44/n=0.04=4%
从典型实例可以看出,化学上某些没有穷尽而又遵循一定规律的问题可以用极限法求解.如,大家熟悉的NO和O2或NO,和O2混合气与水反应的系列问题即属此范畴.
2.图解法
例2在一支试管中充满了10 mL NO2――O2混合气,将其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请以y(毫升)表示反应后试管内剩余气体的体积,以x(毫升)表示原混合气中NO2的体积,根据y随x而变化的情况确立y=f (x)的关系式.
分析先根据化学知识求出一些特殊的点:①x=0,y=10;②x=8,y=0;③x=10,y=10/3,然后建立平面坐标图(如右).根据右图可很快建立y=f(x)的关系式,即:①0≤x≤8,y=10-x-x/4=10-5x/5;②0
例3向m毫升b摩/升AlCl3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a摩/升NaOH溶液,①当a≤3b时,当a、b满足;②当a、b满足条件时,生成的沉淀会全部溶解; ③当a、b满足条件时生成的沉淀刚刚开始溶解,未溶解的Al(OH)3的物质的量为.
分析由离子方程式Al3++3OH-Al(OH)3和Al(OH)3+OH-AlO-2+2H2O可算出:①ma/3000摩;②a≥4b;③3b
以上两个问题难在哪里?难在学生不善于分析、利用边界条件.如能借助数学中的平面坐标图,则一目了然.
3.不定方程式法
例41摩分子式为CxHyOz的有机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产生了等体积的CO2和H2O(气),消耗了3.5摩O2.该有机物中x、y的值分别为().
A.12B.24C.36D.48
分析根据题意可建立如下方程组:
x+y4-z2=3.5
x=y2处理后得3y-2z=14.
从数学上看,这时有无数组解,但与化学概念联系起来,则有z=2,y=6,x=3的解,即应选C.
例5常温下,有一种由烷烃A和单烯烃B组成的混合气体,A或B分子最多只含4个C原子,且B分子中的C原子比A分子多,1升该气体充分燃烧时,在同温同压下可得2.5升CO2气体.试推断原混合气体中A和B所有可能的分子组成及其体积比.
分析设A的分子式为CmH2m+2,B的分子式为CnH2n,1升混合气体中有x升A,(1-x)升B,则mx+n(1-x)=2.5,x=(n-2.5)/(n-m),其中m
讨论:①m=1时,n=2,x=-0.5(不合理);n=3,x=0.25(合理);n=4,x=0.5(合理).
②m=2时,n=3,x=0.5(合理);n=4,x=0.75(合理).
③m=3时,n=4,x=1.5(不合理).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现状 改进对策
高中化学课程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推动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加强对学习技巧的指导,注重对基本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现象、化学本质的规律讲解,提高学生科学的化学素养。还要加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但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化学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化学教学现状,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水平,就成了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出改进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学现状
(一)师生互动情况差,学习氛围不浓。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生的感受不管不顾,使高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很多教学中需要师生互动的地方都一带而过,使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师生互动情况较差。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喜欢提问尖子生,因为尖子生可以很快给出正确答案,节省教学时间,从而使化学尖子生和化学后进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由此可见,化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浓,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较少,是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缺乏学习技巧,对化学不感兴趣。
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学习技巧的指导,使高中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无法发挥潜力和优势。由于一些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掌握牢固的化学基础,因此无法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节奏,对化学渐渐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完成化学教师布置的任务。初中时期,化学教学进度相对较慢,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巩固时间较长,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无论是化学方程式,还是化学反应规律,都要求高中生很快反映和掌握。同时,化学学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对于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即使很努力地学习化学,但是仍然无法提高化学水平。
(三)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目标不清晰。
高中化学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采用比较枯燥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给高中生留自由发挥的空间,让高中生成为学习的工具。很多教师将化学实验课改为演示或者口述,仅仅要求高中生背诵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以便在考试中准确作答,但是对于高中生的成长却产生了很大的阻碍,很多在化学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得不到重视。而且,一些高中化学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常是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缺乏连贯性和科学性,导致高中生一节课下来找不到学习化学的重点。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探究改变教学现状的对策,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改进对策
(一)优化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
新时期,高中化学教师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师生情,积极与高中生交流互动,帮助高中生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化学课。要善于创设开放的课堂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给高中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讲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我创设了探究式课堂情境。我在大屏幕上提出探究问题:宇宙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让高中生自由发言,课堂氛围高涨。然后大屏幕上显示:古希腊人――水、土、火、气四元素;古中国人――金、木、水、火、土五元素。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18世纪发现30余种,19世纪发现54种,现现115种。这时有的高中生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之间有联系?我会告诉学生: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恰好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指导学习技巧,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化学技巧的指导,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改变高中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让高中生在化学课堂既能够学到知识,又能够得到快乐。在日常教学中,化学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差异化的教学策略,面向全体高中生。如讲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学重点是理解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我让高中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做出回答。再利用Flas演示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促进学生直观理解原子知识。通过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
(三)改进教学方式,明确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模块,挖掘高中生的化学潜力。同时,还要及时改进固有的教学方式,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如讲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时,我首先制定了教学目标: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了解酸碱电离理论。我组织高中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分别做同浓度的NaCl溶液、盐酸、NaOH、氨水、醋酸的导电性实验;做醋酸的导电性实验,并逐滴加入浓氨水。在学生实验以后我提问:在醋酸溶液中滴加氨水,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呢?这时高中生经过思考说:灯泡会逐渐变亮,因此加入氨水后生成了强电解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