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数字化校园的含义
所谓数学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大传统校园的功能,并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目前,建设数学化校园的主客观条件都日趋成熟。很多学校也为此大胆创新,不断实践,立足教育教学的实际,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化校园,应用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向自动化、高效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硬件建设(网络,终端设备、系统设备)。二是软件建设(平台、应用系统、资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
实际上,这三方面可细化为五点内容:
1.是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区县教育城域网或互联网。
2.是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班班通”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室)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
3.是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4.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OA办公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条件分析
1.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农村学校的师生对数字化校园非常渴望,希望拥有与城里同样的教学资源,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的心理基础。
2.是随着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农村小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也进行了继续教育的相关业务培训,对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3.是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和班班通等活动的开展,农村小学的数字化教学设备设施日趋完善,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研究的物质基础。
4.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成功案例的学习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农村小学也初步具有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这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业务基础。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的措施和做法: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和应用数字化校园的意义,认识加强这方面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动员师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课题研究中来。
2.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建立课题研究的领导小组,明确课题研究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等,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分类实施和检查指导工作。
3.筹措资金,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都需要解决资金问题,课题研究也要有一定的经费预算,以保证科研活动的正常需要。
4.完善制度,建立机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中,建立相关的科研制度和课题考评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5.拓宽思路,努力钻研。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探索,并通过网上教研、网上办公等活动,在学校建立一个开放的、立体的、丰富有趣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给师生带来的提高:
1.在课程整合方面: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掌握并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实验,呈现教学中丰富、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也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建立更为科学的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通过多种反馈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程序,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在数字化办公和教师网上继续教育平台方面:可以运用校园网络平台,结合电教媒体等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资源,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使教师能够互相交流、沟通教学心得体会,补长补短;学校也可以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计算机网络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3.学生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相应提高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教师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会自觉接受传统办公向网络无纸化办公的转变,主动在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开展学习和教科研活动,把数字化校园作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干扰课题研究的因素,如果无目的地大量使用电教媒体,就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影响学科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接受高速运行的信息化办公环境,不能主动有效地应用数字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任友群王旭卿创建学习新平台广东教育出版社
两年来,学校依托虞城县教育局在我校建设的我县首个“班班通”工程项目及开展的数字化支持教育教学课题实验,把“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升干部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办学的总体目标,确立了“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营造师生成长乐园”的发展思路,数字化环境支撑下的学校发展呈现鲜明的时代特色,信息技术的融入正在改变着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也在技术的支持下发生变化。现在明德小学每位教师的每堂课几乎都离不开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师的日常办公、业务学习和交流协作也大都在校园网上进行,数字化校园正在成为明德小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两年来,明德小学在“班班通、堂堂用”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才使学校逐步迈上教育信息化之路呢?
一、2010年上半年:高起点投建“班班通”工程
2010年春季开学,刚刚开始招生的虞城县明德小学28个教室除了拥有传统的教学设施外,还配备有28台55寸的液晶网络电视。这是我县的首例,也是我县教育局的一大举措:在经过几年来的农远工程和“校校通”的教育信息化探索的基础上,决定以虞城县明德小学为试点,进行“班班通”工程建设与应用的新探索。
对于刚刚安装的“班班通”网络电视,主要应用是收看有线电视节目或学校统一播放的教育教学资源。虽然称“网络电视”,但主要还是通过长虹的“乐教”功能收看固定的网络节目,无法连入因特网。因此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班班通。因为没有电脑主机,教师要想使用电视上课,必须把PPT课件转化成JPG图像,用U盘插在电视机上才可使用,所以,这学期主要应用于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上。
二、2010年下半年:以培训和应用促进校园网建设
为了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建设好生态环境下的班班通,实现资源共享,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提高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架设了校园网站,为学校管理提供了一个交互性的平台:学校的通知、新闻、学习专题、备课资源和课件资源可在第一时间实现上传和下载的共享方式,网络的优势逐步展示出来。校园网站的建立标志着学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性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如虎添翼!
我们还引进了先进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与我校的网站紧密结合起来,组建了一个更加合理、科学、贴近实际的网络平台。此平台,栏目更清楚,功能更齐全,分类更合理。有了前期校园网使用的培训基础,教师们学习和操作起来可谓是轻车熟路,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作用强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师生们就有了自己的网络家园后,纷纷登陆数字化网络平台,逛教学资源超市,或叙述教学故事、或抒发教学心得、或吐露教学困惑、或探讨教学方法,小小的校园网成了师生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学习成长的加油站。
三、2011年上半年:用制度之“手”推动资源建设和课堂应用
为对数字化校园进行规范化管理,学校成立了“数字化支持教育教学课题领导组”和“数字化支持教育教学课题技术顾问小组”。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能更积极地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又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考核激励办法,如数字化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制度》、《明德小学校本培训制度》、《资源上传的考核办法》等。另外我们还从上课、备课(资源上传)、教学研讨、业务培训、成果展现等方面进行量化积分。领导组和技术组分工合作,每周作好记录,每月生成统计报表,做为绩效工资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与评先晋级挂钩。同时还结合不同的发展阶段把制度和措施及时作相应地更新或调整,使各项制度能随着信息化的应用而发展。
四、2011年下半年: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再迈新高度
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我校的数字化校园从无到有,教师们从不会用到慢慢用,直到今天我们好像越来越离不开它。但毕竟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从应用,还是从建设和管理上都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譬如课堂上对校园网的应用也处在多媒体课件授课层次上,还没发挥校园网的深层用途;我们上传的教案和资源原创性不是太高,并且缺乏进一步的汇总与整理;除数字化教学平台之外对其它功能应用不够,对WEB2.0时代的交流、共享、协作不力等等。由于硬件设施还比较薄弱,网络环境有时还会出现问题,教师的整体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新的学期学校又筹措资金,购置26台电脑,为所有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配上一台办公电脑;并用交换机改造了班级原有的上网方式。这样我校教师更方便于校园网上办公和授课。相信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明德小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一定会再迈上新的高度。本学期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在做着努力:
4.1 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使教与学的方式出现新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简单单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度使用课件上课,效果有时会适得其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挥。我们通过培训和教研在努力纠正这种偏差。信息技术更多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提供交流和表达的天地。
4.2 加强教师间协作,用集体备课、资源共享点亮集体智慧。由于数字化校园的支持,教师间协作变得非常方便,更容易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
五、结语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西城:新课题新认识
/谢晓
提起对数字校园的关注,西城区早在2008年就申报了北京市“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当时的认识是以信息化系统规划建设与应用为基础的,因此我们的着眼点放在信息化系统的基本架构和功能结构这一层面。随着课题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从市级项目专家培训中得到了新的、更丰富的体验。
我们认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关注基础硬件、关注信息技术普及、关注单一应用等一般要求向一个全新的阶段迈进,以校园为载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逐步影响到学校的主流业务。在我们准备利用数字校园的契机,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高地迈进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正确地把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可以说,数字校园发展过程正是办学理念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融合的过程。数字校园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
校级重点工作 当前阶段,我区参与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的实验校已经完成了全面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学校当前应该选取一到两个能够体现学校整体数字化建设思想的核心应用。首先,论证选取的核心应用是否能够起到对学校特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其次,梳理出该应用的基本功能框架,从功能框架出发,辐射建构以学校应用为核心的数字空间,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交换与共享。通过梳理功能需求,将信息化建设从技术层面拉回到业务实现层面,逐步组建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队伍和主导人才。
区级重点工作及思路 2010年底,我们完成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的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触动了我们,但这仅仅是我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第一步。我们的设想是将课题成果推广到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去,并继续发挥科研带动建设的效力。
尽可能地调动资源支持北京市数字校园试验校的建设工作,组织系列培训课程促使更多学校关注数字校园建设。
通过课题我们设计出区县数据交换平台方案的雏形,后续基于CIF标准的数据交换平台将成为我区推进数字校园的重点项目。
深化调研区内学校信息化工作实际需求,掌握教育信息化最新态势和发展方向,以整合、提升、发展学校信息化应用为目的,探究区县数字化校园规划方案。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怀柔:“数字区县建设”也应成为
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刘振林
数字校园建设曾经是在各区县没有教育专网、只有校园网时提出的建设理念,并在部分学校中实施建设,有些学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整体上来看,彼时的数字校园在网络优势的发挥上存在问题,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学校“信息孤岛”。目前,北京再次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该在建设思想和内容上不同于以前,那么,何不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概念加以推敲呢?
数字校园建设的关注点不应仅仅限于校园。教育是一个体系,因此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该是教育的整体而非局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研究等教育单元联系起来,使之更加系统、科学。据此,我认为以区县为单元,整合教育需求,实施“数字区县建设”更为合理。
“数字区县建设”应成为当前北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区县管理的特征较为明显,需求具有同一性。在一个区县内,教育布局、教育投入、教育规划、管理制度、领导体制、人事管理、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对统一,区域特征明显,能够实现教育需求的整合。另一方面,北京市各区县教育专网为区县整体规划、建设和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环境。我们需要搭建出着眼全区的教育应用平台,创设深化着眼全区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
在数字化建设中,我们要解除思想认识上的禁锢。首先,要反思过去,比如,信息中心的概念、数字校园建设的经验与不足等。其次,要力求理解、搞懂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教育需要什么、要知道从事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需要什么、要知道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什么,以需求带建设,将满足教育需求作为建设的目标。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才能敢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再次,领导的认识是关键。项目资金支持只是表象。只有领导认识到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了,数字化建设项目才可以通过,资金才可以到位,软硬件建设才可以完成。当然,这只是刚刚完成建设初始阶段。领导还要带头组织、管理、应用数字化教育平台,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使教育管理真正数字化,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真正信息化、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怀柔区电化教育馆)
顺义:转变观念精心筹划推进应用
/张自江
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数字校园的概念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深度而发展变化的,每个人对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数字校园建设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观念到建设直至应用都需要有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盲目建设,只能事倍功半。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在应用上狠下工夫,不能只做面子工程,切忌搞攀比,要在应用的实效性、便捷性、易用性等方面全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顺义区中小学2003年已全部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有较为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近年来有很大提高。良好的基础设施使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得以向更深层次、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要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挖掘学校特色,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支撑作用,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校园。在建设实验校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取得经验后制定参考标准和规划,分步实施,逐层推进,使本区布局调整后的学校全部建成数字校园,推进区域教育竞争力逐步提高。
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数字校园建设目标要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特色,切合学校实际。二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关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三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对现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满足数字校园可持续、生态化发展的需求。四是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及时总结,以服务为核心,深入推进数字校园应用。五是数字校园建设要坚持规范化、系统化、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六是要具有超前意识,关注新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北京顺义区教育信息中心)
石景山:以人为本 构建服务性数字化校园
/施为民
我区实验小学荣幸地成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我们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围绕建设核心、方向等问题在认识上各执己见。在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中,专家精辟的分析与引领,拨云见日,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轮廓,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规划的方向,澄清了萦绕心头已久的困惑。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基础教育将直接为人的生存和成长服务,是关乎心灵的教育,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快乐、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过程。因此,数字校园的核心设计理念应归纳为“以人为本”。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认为,数字校园的设计更应该关注教师、学生以及更多关心学校发展的人群,他们的实际需求决定着建设方向,是支持数字校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完善的数字校园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数字环境为依托、以数字资源为基础的综合体系,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校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实体学校教育教学同步,打造极具生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
实验小学是我区品牌学校,在规划、设计数字校园时,始终秉承“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应用为核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计划在2年~3年的时间内,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环境,建成支撑教学业务和学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环境,实现学校95%以上的日常业务工作借助数字校园完成,积累至少一个学年的完整业务数据和资源,实现建立数字化工作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推进学校现有优势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的设计思路可以归纳为:围绕一个核心,指向三大主题,建设四个环境。一个核心即以“扬长教育”理念为核心,三大主题即扬学生之长、扬教师之长、扬家长之长,四个环境即教科研环境、育人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
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统一规范、软硬结合、继承发展、整合创新”的十六字方针,分三阶段逐步完成:第一阶段,建平台、建规范,逐步完善数字校园基础建设;第二阶段,以课题为引领,推动数字校园的使用;第三阶段,深化应用的尺度,拓宽应用的广度,使数字校园应用逐步常态化。
经过深入的调研交流,精心规划、设计的实验小学数字校园展现出美好的蓝图:学生在课堂、阅览室、花园中,使用着轻便的“电子书包”,手指轻轻滑过便可静静地享受数字化学习的快乐;教师使用着各式的终端设备,在信息的海洋中徜徉,时而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而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脑的教育,基于网的教育,基于‘小班’的教育”是南京市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简称“新三基”。“新三基”的提出,是南京市教育管理者对教育突破自我的一种反思,是对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发展定位,是对教育重新回归本质的一种创新性落实。
为什么这样说呢?“新三基”思想的本质,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虽然以往的教育改革及新课程改革,也提出要以学生为本,但是,这些以学生为本只是所谓的“理念”而已,而“新三基”是以学生为本的落脚点,是对课程改革或教育改革思想的创新与深化落实。
“新三基”思想是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设计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它不再是空洞的理念与口号,而是将理念落实到位的具体措施。它找到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它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动力,这就是从立脚点到技术到形式三位一体的方法与路径。也就是说,“新三基”是强调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方法与路径。基于脑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内在潜力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立脚点;基于网的教育,是把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基于“小班”的教育,是把师生关系的最和谐状态和学生学习环境的最佳状态作为构建教育理想生态的最好模式。
“新三基”教育思想的基础是物质基础与技术环境,也就是说,“新三基”思想是立足于强大的教育技术之上的。技术是推动改革与进步的动力,“新三基”教育思想,正是强调与突出了这个前提。那么,如何来落实“新三基”教育思想,使它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呢?
二、举旗“智慧校园”,领会“新三基”教育思想
贯彻“新三基”教育思想,必须有落点、实施方法和评价指标。而其中“基于网的教育”,可以说是“新三基”中其他“二基”的基础与载体。在信息社会,基于“小班”的教育离不开“网”,基于脑的教育也离不开“网”。“基于网的教育”与其他“二基”,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所以,“新三基”要抓好三个物质基础建设,才能使其得到稳固的落实。这就是坚实创新地推进“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的建设。这三个方面可以统称为“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就是以“新三基”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开展“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智慧的学生创造优质的物质条件,使教育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水平,在“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环境下,变得更为“智慧”。
中学理科和小学科学课程,是国民教育最基础、最核心的课程,是国民科学素养提升、国家文明和谐发展基础的基础。实施科技校园工程,要以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青少年科普活动纲要》为指导;要以《小学科学和中学理科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提升中小学理科和科学课程的优质实施为目标;以理化生和科学学科建设为内涵;通过“理科和科学实验室”的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科技实践与活动场馆的特色建设,科普教育及科学探究性学习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形成高水平、软硬件平衡发展的理科或科学教育与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质办学条件。通过“科技校园”创建活动,推动理科或科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阅读是培养中小学生所有能力的基础,是人终身发展的奠基。推进“书香校园”工程,就是围绕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培养,从物质上给学生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使阅览室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让整个校园都成为一个阅览室。让学生随处可取书,便捷取书;让学生随处可读书,快乐读书。同时,让纸质图书与数字化图书双翼齐飞。创建“书香校园”,把“大树底下好读书”变成现实,可以推动学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南京市缺的不是硬件,而是应用。从全国“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水平与软件应用水平来看,南京市在整体水平上是领先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均衡:农村与城市不均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不平衡,教师的应用水平不平衡。而且,这个不平衡,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一方面,南京市“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建设是无止境的,需要在淘汰更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另一方面,南京市的硬件装备完全可以满足当下的应用水平。所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只有加强应用,才能落实“新三基”教育思想。南京市教育局几年前提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法,建网、建资源、建队伍,不仅不过时,而且应进一步落实,强化“建资源”与“建队伍”。所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应从“建资源”“建队伍”来继续完善,淡化硬件建设的指标考核,突出数字化应用能力与水平的考核与评价,强调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基础管理平台、学习与教学资源建设和学科信息技术应用三个方面,推动学校“基于网的教育”的实现。
三、创建“智慧校园”,落实“新三基”思想
以“数字化校园”“书香校园”和“科技校园”为内涵,创建“智慧校园”,只有明确内涵与方法,才能真正把“新三基”思想落实到位。其方法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科技校园”和“书香校园”三项工程。
――北京西城区实验学校书记、“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组长 梁 波
北京西城区的基础教育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优势,在巩固教育根基和课程改革阶段发展好势头的同时,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事情。“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课题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的。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教育正在主导着教育理念的变革。我们探索数据交换,以激发和释放信息管理平台及校园网的潜力;我们推动数字校园课题工作,以驱动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培养校园中信息化人才的创造力,最终促成开放创新、全民参与的信息化应用氛围。
――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张 冈
数字化的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数字校园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数字校园应该是信息技术应用在学校各方面实现全面渗透的标志。很多学校都具备了实现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可是多数学校采取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数字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技术专业力量的辅助。当前,学校借助外力往往是使用公司现成的解决方案。这种做法的最大问题是公司提供的方案与教育实际、育人模式有很大的出入,而且限制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状,确定了以课题为先导,以科研的方式方法开展数字校园工作的思路。
我们于2008年10月申请北京市“电子化学籍管理推广与应用”子课题“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综合数字校园研究与建设”。经各方面考察,选定师大二附中、一六一中学、西城外国语学校、七中、西单小学、三里河三小等六所学校作为课题试验校。根据上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一是探寻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帮助学校拟定切合教育实际、健全、可行的数字校园规划方案。二是设计一个解决方案,突破各系统间数据交换的瓶颈问题。
在课题筹备阶段,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有关数字校园参考资料的内容大多集中在系统框架的搭建和建设模式的表述上,没有关于对学校规划方案核心思想的研究结果,但正是规划思想的部分才起到指引应用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作用。于是,课题组将研究主题集中在点上,确定研究问题:试验校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可以为学校带来何种机遇,这些外部影响与学校建设的核心思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内化过程”。课题组通过对“内化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进一步来验证数字校园规划是否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观点
1.数字校园促进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变革
在数字校园中,学校管理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首先,只有运用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数字校园的建设目标才能够最后得以实现。其次,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数字校园中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数字校园的规划设计应源于学校
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需要以学校办学思想为指引,融合自身的教育特色、改革目标、工作重心,符合学校在数字化环境下工作的新思路。数字校园规划择优选取对学校自身发展具有牵引作用的应用,达到适应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目的。数字校园规划的要求也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所以这也就需要数字校园的规划源于学校,由学校内部提出,而不是借公司之手,或采用现成的公司解决方案。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试验校提出了自己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由学校设计的规划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理念。譬如,师大二附中数字校园规划的设计者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他们从学校系统发展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校的宏观策略和治学理念,尤其当学校自身的文化符号被注入设计方案后,学校的数字校园规划更好地展现了校园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当然,数字校园规划需要源于学校,并不代表完全不需要借助公司力量。公司的专业技能与完善的运营模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质量。
数字校园促使学校组织结构从传统转向现代
传统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机械式组织,强调上级行政上的权威,以上传下达的计划、指令、指标和会议决议作为管理活动的依据。这种管理体制比较僵化,不利于学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在学校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数字校园可以说是这一作用的具体途径。
有些课题试验校在提出的数字校园规划中已经较好地展现了现代化变革的雏形,体现了学校从传统组织结构模式向适应性组织转变的趋势。以七中教师专业平台的设计思想为例,教师具有职业化特质,是可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和解决问题的,他们不需要上级告知教学程序,而是依靠职业标准来指导工作。我们看到,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结构虽未必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但组织中的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意识形态已受到影响并发生转变,工作效率得到充分提升,数字校园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数字校园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促进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数字校园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数据层的规划。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实现教育管理信息的数字化。传统的管理信息被数字化,在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数据被准确地审核,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应用到其他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管理者借助数字技术支撑平台可以更高效地统筹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合理配置学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诸多因素的最佳功能。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将现有不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数字校园工作的实施加以改革,形成并健全学校管理的方法体系,最终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
2.数字校园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
当前有一种关于学习环境的倾向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组合。数字校园构建的正是信息化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与学习材料,方便快捷、丰富多元、开放共享,其优势是传统校园无法企及的。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面对面的交流,而是发展出师生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
例如,师大二附中在学校本校“导师制”理论基础上,规划了数字校园的“指导中心”模型,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教师、认知工具,还包括任务情境等资源。“指导中心”与学校课程体系相互作用,如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情境,这样的任务情境蕴涵着等待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智力操作,也集成了各种学习资源。当然,学生在解决任务情境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校的“导师制”设计每十名学生配有一名指导教师。这样,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传统班主任管理学生德育工作时代。学校构建“指导中心”,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有序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情境中深化应用,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促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理性深入的协作和交流。
3.数字校园促进终身教育理论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思维方式,同时对终身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求。一方面,终身教育理论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理论支撑。试验学校规划数字校园时注重了人在时间维度的发展,注重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考虑到了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的部分,如家校互动平台、课外学习的知识库、大众服务窗口、兄弟院校共享平台,将校内教育延伸到社区,与兄弟院校分享资源。另一方面,数字校园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拓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最大限度延展教育时间和拓展教育空间。七中设计学生生涯规划平台,规划了两个舞台场景:一个是现实舞台,包括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高考报考指导以及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另一个舞台是借助技术手段搭建的信息化平台,学生在信息化平台上自主学习与活动。现实与虚拟互相补充,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设计、自我成长。
形成“数字校园”规划模型
通过课题研究,试验校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本校数字校园的规划。下面,笔者将部分试验校的规划概念化,抽取出相应模型在此呈现。
二附中数字校园构建了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图1)
二附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结合了学校发展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学校主体活动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出了“课程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资源中心”、“发展中心”的多元建设内容。
七中数字校园人本理念,以重点应用带动发展(图2)
七中设计的数字校园规划提出了两个重点应用:学生生涯规划平台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估系统。前者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后者以教师发展评估为切入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西单小学辐射式构筑信息化平台布局(图3)
西单小学首先梳理了“业务视角”,从业务中发现学校当前薄弱环节定为学校所需;再根据学校需求结合理论要求设计出“学生成长平台”;接下来,以核心应用的建设规划出数据中心,继而辐射串联其他信息化平台。
(作者单位:北京西城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链接:部分课题试验校建设亮点
我校在数字校园规划的起步阶段,提出了“五大中心”思想,即数据中心、服务中心、课程中心、指导中心、发展中心。其中课程中心与指导中心作为数字校园主轴,决定了我校数字建设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将现有的课程管理平台从业务流程管理,向资源集成方向进行延伸。为教师提供课程资源共享,为学生拓展课程,延续学习空间,并优化了管理、监测、反馈、统计等功能。指导中心的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指导中心为每一个学生配备了导师,采用班主任和导师制并行的方式,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刘月婕)
校长寄语
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应突显学校育人环境的人文性,体现管理的服务与规范性,促进学校各资源对象的互动及内生性,从而为促进学校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拓展出良好的数字育人时空。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副校长 阮国杰
我们在数字校园建设时体会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数字校园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方向,独立地去搞另一套东西,即便技术上很先进,将来也很难真正得到应用;二是要处理好信息系统与核心业务的关系,在数字校园建设中信息系统是否全面渗透核心业务,甚至因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核心业务流程,都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三是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在设计每个系统时,先考虑系统使用的范围,使用的效果和使用的难度以及设计和部署该系统的经济代价。在对未来预期没有特别明确时,可以以个别应用为试点,待试验成熟后,再全面推进。
(北京第七中学 陈 颖)
校长寄语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原则,建设以应用为主的数字校园,为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以数字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发展。
――北京第七中学校长王文利
西单小学学生成长平台包括德育平台和学业平台两部分,内容分别涉及教育和教学两个领域,从活动建设、家校互动、素质评价、小升初等四个方面进行平台的设计,以期在原有德育活动相关流程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学生成长教育过程的电子化,管理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数据统计汇总等应用管理;提供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养成性活动,形成系统的学生养成性数据体系;提供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平台;毕业时,实现学生成长档案的集结和生成。
(北京西城区西单小学 王秀珍李 )
校长寄语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项目管理质量协调
【中图分类号】TP3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171-02
一 引言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而在新的信息时代下,网络则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另一个车轮。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信息化时代下的必然结果,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新时代下,数字化校园不应仅仅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而应该是为学校师生甚至是社会大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包括教育教学方式、工作和思维方式,都应充满便利、丰富、全面、高效和人性化的内涵,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应该体现高品质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投入不足、重建设轻应用、技术力量薄弱、统筹规划不够、数据冗余或缺失、数据分析能力弱、重复建设多、更新维护意识缺乏……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系统集成越来越复杂,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也自然涉及越来越多的方面,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益复杂,那么以往简单地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或交由学校网络中心全权处理的工作方法就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了,它势必要求学校应用系统的项目管理思想,从战略上保证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工作,让数字化校园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二 项目管理思想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重大管理新技术之一,它是指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应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概念更多是一些规模较大的软件企业中得到重视,它们在实施大型项目时运用项目管理理念,能够较好地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保证质量和进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念中包含九大管理范畴,分别是:整体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在每一个管理范畴中都严格地规定了各阶段的输入内容、工具和技术,以及输出内容,同时对每一个环节都做了时间和成本的预估,从而得到关键路径,即整个项目需要的总时间。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异常,包括范围的变动、成本或进度与计划不一致、人员的流动、技术或政策出现变数等,都要再次进行评估,再依据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复杂的信息系统保质、保量完成。
三 校方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工作
对于高等院校,一般来说并不缺乏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技术人员,但对于中职或中小学校来说,这方面就相对薄弱。虽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要求可能没有高等院校那么高,但基本上类似,所以对中职、中小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花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建设的数字化校园工程,最终很可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定位
首先,学校高层要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程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管理方式和工作理念,它在战略层面上会影响学校工作,对全校所有的人员都产生影响,甚至包括与学校相关的政府部门、合作企业、学生家长。所以,学校切勿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等同于搭建一个校园网甚至只是建一间机房那么简单,除了资金和时间的因素外,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包括技术上的和思想认知上的。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多数中职、中小学校来说都需要学校最高决策者亲自协调工作,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学校中几乎所有的部门,尤其是资金的使用和人员的调配。所以,学校在数字化校园立项之初,就要认识到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摆正位置,要对全体师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集全体师生的智慧,共同参与建设。
2.校方机构和人员的设置
对于多数的学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工程都有自己的特色,不会与其他学校有完全一样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所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都是与众不同的,所以,只有甲(学校)乙双方默契配合、高效沟通、精诚合作,才可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否则,不是出现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浪费,就是工程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彼此在资源上浪费、合作不愉快,而且最痛苦的事是做出来的成果成了“鸡肋”。
校方应该与乙方配合,成立一个项目组,由专人负责。负责人可以认为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的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他应该得到充分的授权,并且他应该具备足够的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和广阔的眼界,并对学校整体上管理和运行程序了如指掌,他还应能够承担起学校决策层了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的说道者角色,毕竟多数的校领导并不能对技术上的细节做足够的了解。
在校方成立的项目组成员中,应该包括主要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各种岗位的教职工代表,当然还有若干IT技术骨干,他们分别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求、实现提出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随时参与质量把关。
3.全方位保障措施
很明显,数字化校园是一项消耗大量资金的项目,因此资金方面要有充分的保障。学校要根据自身的财力来规划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程,对每项需求要有充分的调研,切勿一味地贪图全功能、高要求。如果资金不充裕,应分步实施,但是对于基础数据库,则一定要规划好,尽量全面,以备今后二期、三期工程能顺利实施,防止后期工程进行时出现重建的弊端。规划是整个数字化校园项目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学校方面众多职能部门都将被要求参与项目的实施,每个部门都应该提供没有歧义的需求说明,且符合学校总体的需求,因此需要学校各部门都应该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果出现工作上的冲突,则需要由项目组负责人或者学校最高决策者给予协调。
4.全程跟踪和反馈机制
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甚至错误,造成这种偏差原因有很多,多数是由于甲乙双方沟通和理解上存在偏差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临时需求的更改或政策的变动引起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越早发现问题,其修正的代价就越低,一旦到了项目后期,甚至到了验收时才发现,那么修正的代价就非常大,甚至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质量,如果乙方在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流程中没有严格执行的话,那么整个项目的质量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势必给校方今后的运行埋下祸端。因此,从校方自身的利益出发,也应该组织不同岗位的教职工,以及学生代表甚至校外的家长、企业代表等项目干系人,积极参与到乙方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需求调研阶段和项目各阶段测试、总装测试等环节,如果有可能,还要在技术上共同参与,这样整个项目的质量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其次,数字化校园作为全校性的综合型项目,与校内师生人人相关,务必创设一种氛围,让全校师生了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进展。学校应该在醒目的地方宣传、公布项目进展,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有机会触摸到本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脉搏,并且能以适当的方式,例如图文、实物甚至亲自操作或测试已经完成的部分,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一种工作上的反馈,又提高了众人的参与程度,同时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地应用培训过程,因为数字化校园项目一般都比较庞大,待到验收通过投入使用后再去培训,涉及的业务范围和相关人员就非常广而杂,培训工作很难开展,仅在应用前集中培训效果一般都很难令人满意,所以应该在建设阶段就要将培训工作纳入其中,同时也是收集用户使用意见的一种有效途径,待校方议定后经过正式渠道反馈给乙方,及时地在建设过程中予以修正,又是保证整个项目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 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制度
向管理要效益。管理,已经成为现阶段各个部门效益之争的重要因素,有了良好的工具,还必须辅以高效的管理,工具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所以,校方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就应该同时制订系统的管理细则,做到职责到岗,可操作性强,可量化,既要有规定,又要有奖惩措施。制度要体现“金鱼缸法则”(公开、透明)和“热炉法则”(威慑、公平、奖惩及时),并要及时地根据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正,保证各个环节适应数字化工作的要求,保证系统中的数据正确、完整、有效、实时、规范,保证有专业技术团队对数字化校园软硬件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并形成工作记录,加上必要的资金支持,以便于实施可持续的更新和改进工作,让数字化校园工程长久地保持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化校园作为一个综合型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校方一定要认识到它不止是资金的问题、时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工作模式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问题、思想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只有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严格地按照项目管理的理念去执行,严格地按照PDCA循环去规范操作、高效沟通、持续改进、把控质量,才可能把数字化校园建设好、应用好。
参考文献
[1]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