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资银行发展

外资银行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6 08:2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外资银行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外资银行发展

篇(1)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令人瞩目的发展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从无到有,在机构布局、经营业绩和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取得了持续显著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不容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机构布局看,截至2011年末,已有48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252家分行及1家附属机构)、1家外资财务公司、94家外国银行分行和209家代表处。目前,外资银行营业网点设置已逐步延伸至内陆省份及二、三线城市,在50个城市共建立了782家分支行服务网点,初步形成了连贯东、中、西部,有一定覆盖面的服务网络。

从经营业绩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1年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达2.15万亿元,实现利润167亿元,整体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41%的低位,拨备覆盖率达255%;流动性比例大大高于监管标准,法人银行存贷比全部达标,资本充足率为18.83%。一些经营规模和实力不俗的综合性银行已开始崭露头角,有的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规模已与同期成立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大体相当。

从产品服务看,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由原来的单一业务品种逐步发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特色化、立体化、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已达240多个。许多擅长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航空航运融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资产及财富管理、托管等业务的特色银行也找准定位,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以衍生产品交易为例,外资法人银行在衍生产品市场中的份额仅次于大型商业银行。尊重商业选择、鼓励差异化经营是我们在引进外资银行过程中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各类型外资银行都能够在中国发掘业务机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三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保持着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最近十年为例,十年间,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实现了19%的年均复合增长,2011年实现利润相当于十年前全部外资银行利润的十倍,资产利润率也提高了近一倍。放眼全球,能够维持这一增长水平是极难一见的,无论与其境外母行(或总行)相比,还是与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相比,其在华取得的业绩都十分亮丽,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持续冲击影响的局势下更显难得。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有质量的发展

在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外资银行正逐步融入本土经济,它们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加强边远农村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建设。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已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设立了125个营业网点,并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了村镇银行,参与当地银行业竞争和金融服务环境改善。在“调结构,促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外资银行积极利用业务专长,为中小企业、新兴产业、进出口贸易等提供全方位优质金融服务,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咨询。截至2011年末,外资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境内企业贷款33.48%,超过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

事实上,在华外资银行快速发展本身就是其本土化程度不断提升的直接体现。从经营形式看,外资法人银行资产占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87.82%。从本外币业务比重看,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占全部资产比例已达71%。从客户基础看,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客户数量过半,相关业务量稳步攀升。更为关键的是,目前外资银行本地管理资源投入持续加强,许多银行建立并完善了与本地发展策略相适应的管理职能、人员培养机制和系统支持能力,一些银行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还追加投入了270多亿元人民币的资本金/营运资金,显示了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本土化经营策略的坚定信心。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显示出进一步本土化的趋势。

在华外资银行实现了

与本土银行的双赢式发展

三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和创新中飞速发展,外资银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在引进外资银行的初期,市场曾担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会对中资银行形成冲击。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外资银行带来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资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中资银行提升综合经营实力提供了压力和动力。通过股改上市和引进战略投资者,中资银行经营机制、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风险抵御能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更是大幅提升。

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仅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形成,也为本土带来了丰富的产品、服务和业界良好实践,促使中国金融服务环境更趋成熟。例如,一些外资银行具有专长的进出口贸易、银团贷款、小企业金融和消费信贷等经验,在本土市场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中资银行在这些方面的跟进和进一步创新,带动了中国银行业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银行间差异化经营格局也初步显露。

在有序竞争的同时,中、外资银行还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展开了多层次的合作。据了解,中、外资银行不仅在资金清算、信贷融资、跨境结算、金融市场业务等方面进行着广泛的合作,还积极通过战略协作共同开拓市场,联手推出金融服务。在母行层面,中、外资银行也相互为对方提供网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支持。

篇(2)

在沪外资机构的数量继续增加,业务扩展速度加快,新业务层出不穷。截至2003年7月末,上海市已有的57家营业性外资银行中,获得经营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有 26家;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34家;外资银行主报告行23家。全市所设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已达74家,其中外资银行总代表处4家。全市营业性外资银行的机构数量已占全国营业性外资银行机构总数的30%,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 1872.78亿元,负债总额折合人民币1721.81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 202.45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95.72亿元。不良资产率为3.31%,比全国外资银行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在上海银行业中也是不良资产率最低的经营群体。

继2002年东亚、汇丰、渣打、恒生银行等第一批外资银行内地分行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以来,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和瑞穗实业银行又获准开办网上银行业务。先后有花旗、汇丰、渣打、德意志等银行上海分行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获准 QFII证券托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部分外资银行还相继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多币种账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和买方付息票据等业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上海最近又在全国率先实施外资银行外汇贷款管理改革试点,在沪经营的外资行可自行审核办理外汇贷款利息和费用的收付。

经营特点显著

客户选择趋同。我们在对上海近20多家外资银行的调查中发现,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中有80%— 90%的客户是其本国在华的独资或者合资以及相关的外籍人士。这一方面是因为外资银行是随其本国(地区)在上海和江浙的直接投资和贸易服务而来到上海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往往与其本国银行签订了全球合作协议,其在华子公司将理所当然地选择其母国银行的在华分行。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对本国的企业有可靠的信息和资信评级,可以做出相应的贷款和投资。

业务经营集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其母公司的主办银行也随之纷纷进入中国,为这些老客户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截至2003年7月,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的外商投资企业贷款余额为54.29亿美元,占全部外汇信贷的 79.6%。大多数的外资银行,特别是欧洲的银行、日本的银行和韩国的银行,批发和公司业务占80%以上。外资银行业务集中不仅表现在公司业务上,还表现在外汇业务上,在34家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中,九成以上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占其全部业务的八成以上。

地区差异性强。在沪的外资银行,无论是在客户方面还是业务取向以及经营战略上都表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性。如美资银行实力雄厚,客户资源丰富,业务拓展能力强,金融品种差异性大,经营方式灵活。欧洲的银行则表现出了稳健成熟的特征,他们更关心未来的发展空间。亚洲的银行由于文化差异小,进入市场更容易一些。

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截至 2003年7月末,在沪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人民币资产已达 418.83亿元,人民币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外资银行人民币资金的主要来源仍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业拆借,分别占人民币负债总额的54.14%和 29.17%。外资银行普遍反映人民币融资渠道狭窄,放贷的人民币绝大部分来自于同业拆借。因拆借多是短期资金,因此外资银行很难发放中长期人民币贷款。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近期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要求各分支机构停止向市场拆放,这意味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融资更为趋紧。

在沪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在沪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款余额占比从2001年底的 0.99%提高到2003年8月末的1.6%,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3.92%下降到2003年8月末的2.7%。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存款余额占比由2001年底的11.54%略提高为2003年8月末的15%,外汇贷款余额占比则由2001年底的48.40%大幅下降到 2003年8月末的5%。竞争有冷有热

来沪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当年就可以开展全面的外汇业务,但对开展个人零售业务的准入顺序不同,中外资银行在竞争方面表现出了如下特点:

同一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大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竞争。调查中,瑞穗实业、三井住友和日联银行均表示,他们的目标客户仍是日资企业,原因是对其资信比较了解。所以,日资银行间公司业务的竞争就格外激烈。

在外汇结算业务上也是如此,由于同一国家和同一地区的币种相同、业务特点相同,因此,竞争也就更为激烈。

同质业务的竞争大于不同质业务的竞争。同质业务是指那些性质相同,差异化不大的业务,如贸易结算业务,这是上海中外资银行共有的业务。所以,中资、外资、中外资银行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企业的偏好,银行的服务水平,地区的渗透能力,以及与其他业务的连带关系都可能成为决胜条件。比较而言,中资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应当十分注意这类业务的恶性竞争。

此外,在托管、信用卡,咨询服务方面,各外资银行间也有激剧的竞争。当前,渣打银行、东亚银行与汇丰控股以及汇丰控股与花旗银行间也存在全面的竞争。

公司金融业务的竞争大于零售业务的竞争。公司金融业务对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要求没有个人业务那么多,限制也比较少。零售业务开展较好的只有花旗、汇丰几家大银行,且又集中于高端客户。欧洲的大部分银行暂时都不想在中国大陆开展零售业务。目前,已有德意志银行和荷兰银行上海分行开展了个人零售业务。合作逐渐深入

今年,外资银行与中资商业银行多方合作正在进一步加强。

在资本合作方面,外资银行与中资股份制银行合作的意愿强于与四大国有银行。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更愿意与中小商业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因为他们创新能力强,经营灵活,不良资产率低,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如汇丰集团收购上海银行8%股权,随后又参股平安保险公司;花旗银行收购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股权,成为浦发行的第四大股东。

在具体业务合作方面,外资银行更倾向于实力雄厚且信誉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为了提高客户资金到账速度,安装了工行和农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三井住友等银行也倾向于与中资的大银行合作,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战略资源更容易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从合作意愿上来看,美资和日资银行明显要比欧洲银行强。日资银行和美资银行在个人业务、零售业务、网上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尤为激烈,他们都倾向于与中资银行合作,以缓解网点的不足,比如瑞穗实业就希望与民生银行合作开展保理业务,花旗银行准备和浦发银行在银行卡领域开展合作等。相比而言,由于欧洲银行在经营策略上不准备在个人业务上投入较多,他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意愿便不那么强烈。焦点初现端倪

目前,外资银行基于成本效益的和对中国的理性预期,仍处于战略布局阶段,但是,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中外资银行竞争的帷幕渐次拉开,竞争的焦点也初现端倪。

国内优质客户的争夺愈演愈烈。中资行与外资行优质客户的定位都集中于: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良好的国有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个人高端客户。据统计,目前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的绝大多数的客户对象是其所在国或地区的对华投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以及三资企业,大致比例为50%- 60%,中国国内的企业只占10%—20%。甚至有些外资企业,特别是日资企业,直接在董事会章程中写明,一切外汇业务需在本资银行办理。问题是应设法避免中资银行已经拥有的大量优质客户不断流失的状况,中资银行应设法避免再出现“爱立信事件”。据统计,中国银行业60%的利润是来自10%的优质客户。外资银行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全方位的服务优势,中资银行则有本土优势和现有的政策保护,基于此,对国内优质客户特别是国内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高端的个人客户的争夺将会日趋激烈,成为竞争焦点。

国际结算业务的较量寸土不让。虽然外资银行在客户资信调查、金融咨询服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上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约束较多,比如,目前外资行对中国市场占有的份额有限,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利润低、周期长、风险大、机会成本较多,外资银行不想过多涉足。

当前,中外银行真正的业务较量就是国际结算业务。这种业务以国际贸易为背景,风险小,操作规范。其客户基础是在华的三资,其中部分客户是外资银行从本国带来的,外资银行正是把这批客户作为“抢滩”点,巩固其在华的立足点后,再拓展其他客户群。外资银行凭借结算技术先进、国际网点多、操作规范以及与跨国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中资银行抢夺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虽然限制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非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算和放款项下的进口结算,但因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大,国有银行受冲击仍很严重。比如外汇汇款外资银行通常1天可以到账,而中资银行要 2至3天,所以大型三资企业基本上都在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随着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量的大幅提高,外资银行的国际结算优势会进一步显示出来。

公司业务争夺近于白热化。外资银行大多实行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与严格分业管理的中资银行相比,其全方位的服务易于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外资银行竭力与国有商业银行争夺的企业或行业,除了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还包括的外向型企业,跨国企业、大型集团公司和高新企业以及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因外资银行能为这些企业提供包括现金账户的支付、抵押贷款、融资租赁、职工养老保险计划、消费贷款、企业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等一揽子服务,且有助于其扩大出口,降低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

在沪部分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在零售业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们布设网点,与中资银行合作,建立信用卡中心,特别是汽车金融服务公司进入中国后,将会对国内四大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和消费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冲击。

此外,花旗等8家外资银行抢先注册多项专利,仅花旗就有19项专利进入最后审批阶段,而国内四大国有银行只有11项专利。花旗的19项专利有3个共同特点:第一,大多冠以“系统”、“”之名,是一些商业方法;其次,他们主要是配合新兴的技术或技术而开发的金融服务与系统方法;其三,多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发明专利。花旗银行19项发明大多直指网上银行业务,这是外资银行争夺国内客户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同时,这些专利申请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强化花旗自身的服务能力,从专利转让授权中获利,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同台竞争,稍有侵犯就有可能面临巨额罚款,最终面临被迫退出市场的危机。

人才竞争决定中外资银行的成败。外资银行的雄厚实力、有效的激励措施和灵活的用人战略以及丰厚的待遇都对中资银行提出了挑战。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央行和政府机关的部分资深职员以及高级管理人才,流失到外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给中资银行带来损失,同时,也为外资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和无形资产。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对人才的重视远没有落到实处,应当充分认识到人才的竞争将是一个焦点。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恶性竞争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某些银行,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争夺客户,不顾风险、不顾回报、不计成本,打擦边球,有些中资银行对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同业借款利率不断下降,甚至下浮到30%-40%。如此低的利率在使外资银行获利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中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疑虑重重。类似的恶性竞争,只能加大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最终导致系统风险。

中外资银行的差别待遇和经营模式的不同,不利于公平竞争。目前,外资银行享受了部分超国民待遇。从中外银行税收负担差异来看,中资银行比外资银行至少高出五个百分点;外资银行的外汇贷款可以结汇,而中资银行则不可以;外资银行上海分行的经营地域可以扩展至江浙两省和其他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中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却不可以跨地区经营。这种不平等的情况扩大了外资银行单个机构的经营地域,降低了外资银行的网点成本。毋庸置疑,税收、中间业务管理等,外资银行其实也部分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外资银行混业经营,中资银行分业经营,经营方式的不同带来了竞争力上的差异。尽管外资银行在中国必须按中国的要求来做,比如,花旗银行由银监会监管,所罗门美邦(花旗的证券公司)由证监会监管,旅行者集团(花旗的保险公司)由保监会监管。花旗的代表处、分支机构不能兼营,人员也不能交叉,建筑物要分开。但是,花旗集团内信息共享,网络统一,其保险客户、证券客户和银行客户之间可以相互。而中资的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却是各自为战,无法共享信息。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竞争和风险的考虑上就稍嫌不足。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协议,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外币业务、人民币业务、营业许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如下承诺:正式加入时,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在客户对象方面的限制,外资银行可以立即向中资企业和中国居民全面提供外汇服务,且不需要进行个案审批。正式加入时,立即允许外资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基础上增加外币兑换、同业拆借、外汇信用卡的发行、国外信用卡的发行等业务。2003年底开放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人民币业务。2006年底,允许外资银行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这意味着加入后五年内,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三年宽限期很快就到,中资银行在经营目标、管理模式、金融创新和体制改革上都没有根本的改变。中资银行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在各种政策的保护下,依靠其本土优势,仍旧占据着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人很快就淡忘了“爱立信事件”之痛,放松竞争意识,淡化风险意识。以美洲银行为例,其非利差收入构成就有存款账户服务费、银行卡服务费、信托服务费、交易收入、私有权益投资服务费、贷款销售服务费、证券销售服务费和分支机构及业务销售收人等11项。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普遍存在着中间业务起步晚,范围窄,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类业务。近年来,中资银行加强了金融创新的力度,纷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推出买方付息票据和保理业务,同时,央行和监管机构也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减少审批环节,从结算账户到银行卡的推广都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如若中资银行不从根本的观念上进行改变,不把利润和风险收益回报当作经营的目标,没有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以及风险内控机制,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赖以形成垄断的本土优势和网点优势,就会成为桎梏和战线过长的成本劣势。

篇(3)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我国金融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外国金融行业的冲击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开始进入我国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许多发展改革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国内银行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由此,对于外资银行进入我国金融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影响

一、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银监会的数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家银行在我国设立了216个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我国设立了37个外商独资银行(其中下设223家分行)、2家合资银行(其中下设6家分行,1家附属机构)、1家外商独资财务公司。另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74家外国银行在我国设立了90家分行。(如表1所示)

同时,44家外国银行分行、35家外资法人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56家外资银行获准从事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业务。

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9.13%,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2.55%。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

1、增强市场竞争,有利于我国银行的体制改革

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国内银行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国内银行自助创新,积极开拓新的业务,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创新是促进金融发展、提高金融业效率的重要手段。外资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都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这对于我国国内银行的发展来说,可以学习、借鉴外资银行的先进技术和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尤其是主导现代国际金融市场主流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相关产品。

3、有利于国内银行的国际化发展

外资银行的进入为我国银行业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可能,根据WTO的互惠原则,我国银行在海外开展业务会相对受到较为宽松的政策限制。国内银行在海外设立分行或网店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的品牌化建设,同时推进我国银行的国际化道路。

三、外资银行给我国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1、业务方面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外资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具有多样化的服务和金融产品,能够做到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个性化服务,吸引众多的客户,例如,美国的花旗银行就有300多种金融产品供顾客选择。所以在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来说,最大的优势就是中间业务发展较为成熟,服务较为完善。

2、人才建设方面

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业务,必然会选择优秀的国内人员为其开展业务,以便更快的熟悉我国市场,占领我国的金融市场。同时外资银行非常重视人才的培训,且拥有优厚的福利待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提供出国培训、旅游等机遇,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国内银行的优秀人才。国内银行的人才流失也反映了这一点。

3、金融监管方面

自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已经全面履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银行业将呈现出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及水平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策略

1、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国内银行应该加快转变银行的经营理念,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不断推出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此外,国内银行还应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研究市场变化,了解市场动态,帮助企业和客户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

2、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国内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垄断优势逐渐丧失。因此,监管当局应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民营银行,培养与外资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与此同时,国内银行之间也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通过合作加强业务交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与外资银行的合作

为了达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目的,中外资银行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股权上相互配合、业务上相互渗透的新型合作关系。外资银行通过积极入股国内银行可以利用国内银行的客户资源和经营网络,加快实现本土化经营。同样,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的外汇资金优势和国际网络资源,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此外,国内银行也可以利用外资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的优势,克服自己在国际结算等业务方面的不足。外资银行也可以利用国内银行在人民币业务方面的优势,获得票据贴现等方面的业务,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4、实施人才发展的战略

随着外资银行不断进入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当务之急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激励制度,防止人才的流失。同时,国内银行还应该加快引进国外管理人才,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此外,国内也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李晓峰,王维,严佳佳.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

学,2006年第8期

[2]黄宪,熊福平.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

第2期

[3]田素华,徐明东.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不同行业影响差异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11

篇(4)

从十多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后出现的视外资银行为“狼来了”的呼声,到今天中资银行“出海远航”,银行业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推动中资银行在机遇与挑战中实现跨越发展。入世至今,历经十二年的发展,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该如何进一步促进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为此,《财经界》记者采访了银监会银行监管三部的相关负责人。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答:在华外资银行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一)不片面追求资产增长,注重有质量发展

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母行(总行)衡量在华子行(分行)发展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涵盖财务指标、风险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三大类,各类指标的权重比较均衡,没有突出扩张资产份额的倾向,且未给予资产增长较高权重。他们认为: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不仅仅反映在资本、资产的规模上,更体现为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规模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质量和效益的相应提升。

(二)风险防控意识强

母行(总行)长期形成的风险意识文化显著影响在华外资银行经营方式,使其在华业务的发展受到风险管控水平和能力的有效约束,体现在对目标客户的甄选上较为严格,对在华机构授权较小,使外资银行目标客户偏于高端,许多具有不同需求层次的客户群体难以进入其目标范围。这种长期形成的控制风险的经营文化客观上影响了发展速度。

(三)根据母行战略,在华机构各司其职

境外母行(总行)在新兴市场相对保守的整体战略决定了部分在华外资银行仅仅是母行集团在华综合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市场定位差异化比较明显,无意在各业务条线与其他银行展开全面竞争。这些银行集团通过在华子行和参股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搭建起综合性业务平台。在华子行作为综合性业务平台的一部分定位明确,重点发展其母行最具竞争优势的银行业务,并与其他业务板块合力为目标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中国银行业协会外资银行工作委员会近期提供的《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也反映,外资银行的发展趋势是结合海外专业金融团队力量,致力于发展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给客户提供不同于中资银行的体验。

《财经界》:在华外资银行应如何看待当前发展态势和挖掘潜力?

答:在华外资银行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市场份额近年来一直在2%徘徊。主要原因有几方面。

(一)过度集中于发达区域和高端客户的发展战略制约了发展潜力

外资银行发展重心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尽管部分外资银行开始向内陆地区发展,但其整体经营战略和目标客户仍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端客户,特别是规模较小的外资法人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更是如此。中国疆域辽阔、经济体量巨大,外资银行立足局部的经营战略是影响其市场份额提升的一大因素。外资银行应强化均衡布局的眼光和视野,以便充分利用中国广阔的地域和丰沛的客户资源。

(二)经营战略及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发展速度与规模

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深刻认识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摸索。如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需,但部分外资银行自身经营战略难以及时调整。又如,一些外资法人银行改制后,发现原有市场定位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对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和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几年业务的发展。外资银行应加强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和判断能力,提高对本地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适时调整策略,抓住市场机遇。

(三)缺乏既了解企业文化又熟悉本地市场,且兼具专业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储备

外资银行要求管理人员既对外资银行文化比较熟悉,并能获得股东方的信任,又要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水平和特征有较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要有突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整体掌控能力,保证以条线为主的管理模式下各条线的顺利运行。但在实践中,能够全面满足资质要求的本地高级管理人员短缺。公司客户经理、合规、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财富管理、贸易融资等人才的短缺也较为突出。多数外资银行认为人才问题对其发展影响较大。外资银行应充分信任、培养和任用素质良好、能力出众的本地人才,强化人才储备,以便实现个人与银行双赢的结果。

(四)中资银行竞争力显著提升

我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以来,在发展战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变化。中小银行进入发展新阶段。中资银行整体在提升市场化经营管理水平、推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合理确定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积极稳妥开展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培育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优势,整体经营效益快速提高。外资银行应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中资银行的比较优势,为更好地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和合作奠定基础。

《财经界》:如何推动在华外资银行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华外资银行应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参与我国科学发展并分享成果。

外资银行应坚持特色经营,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业务,实现多赢。完善客户选择策略,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中国金融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新的贡献。

外资银行应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国情细化发展战略,在战略上主动关注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主动关注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前瞻性地考虑在华网点布局,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5)

关键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3.8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21―05

一、天津市外资银行业务发展特点及总体评价

作为中国金融业最早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天津与上海,深圳、广州等一起成为外资银行聚集的主要区域。目前在全国主要金融对外开放城市中,天津市外资银行数量位居第五位,总资产、贷款、存款规模分别占全国的5.2%,8.5%和6%,排名位居前列。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凭借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定位明确和管理体制的优越性,以较小的规模实现了良性发展,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赢利能力稳步提高。

(一)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天津市共有外国银行分行14家,支行1家,代表处4家。在15家分支行中有10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其中香港汇丰银行还被授权经营对非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香港汇丰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获准经营全面外汇业务。

截止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规模折合人民币26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7.6%,占天津市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2%。各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天津除开办传统的存款、贷款、票据承兑贴现和资金拆借等业务外,在提供信用证服务和担保、办理国内结算以及外币银行卡等业务领域也进行了拓展,此外,还有11家外资银行开办了境外资金拆借、吸收境内非居民存款等离岸金融业务。

(二)外汇贷款等细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近年来,天津市外资银行在外汇业务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外汇业务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外汇存、贷款和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43%和34%,而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存、贷款市场份额则分别高达86%和75%。

(三)处于起步阶段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

截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存款、贷款分别为55亿元、27.8亿元、36.7亿元,余额分别是2002年末的6倍、21倍和8倍。实收人民币营运资金总额9亿元,是2002年的2.2倍。2005年前11个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实现利润0.34亿元,比2004年全年增加0.12亿元。2004年人民币业务资产收益率为0.6%,远高于同期0.3%的外汇资产收益率,产出能力已明显优于外汇业务。

(四)中间业务稳步发展

目前,天津市外资银行以国际贸易为背景的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份额超过30%。此外,在天津市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渣打、汇丰、花旗等银行纷纷取得网上银行和金融衍生业务执照,共8家分行开办了电子银行业务,7家获得包括利率掉期、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合约等衍生产品业务交易资格;汇丰和花旗还申请并获准开办外币银行卡业务。2005年1-11月,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累计形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0.7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重达8%,而同期天津市中资商业银行实现手续费收入8.8亿元,仅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8%。外资银行收入构成虽说较中资银行更合理,但其中间业务收入与通常意义上的跨国银行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是因为受制于政策限制和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等金融环境的影响。天津市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部分放开的领域仍集中在结算性、担保性业务方面,电子银行、衍生产品以及银行卡业务的交易量和收入均较小,QFII托管业务、保险业务等方面存在空白。总体讲,外资银行中间业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仍处于积累经验和培育市场阶段。

(五)资产质量总体良好,赢利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1-11月份,天津市外资银行本外币业务共实现利润2.19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人均实现利润74万元,约为同期中资商业银行人均利润的4.6倍。此外,外资银行不良准备充足并且普遍重视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一直保持了良好水平。2005年11月末,天津市各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6亿元人民币,不良率1.12%,比中资金融机构低4个百分点。

综观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中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依托成熟的经营理念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实现良性发展

1.从经营理念看,外资银行在市场导向、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等方面普遍具有成熟的、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经营理念。如在新业务的拓展方面,天津市虽然已有10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申请对中资企业开展人民币业务资格的只有1家,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外资银行普遍具备成本约束理念,重视资本利润率、成本费用率的核算,不盲目追求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的粗放经营模式,而着眼于稳健和长远发展,注重以最小成本追逐最大利润。

2.从服务水平看,外资银行尤其注重对客户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方法,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如日本日联银行从丰田公司来津投资的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关投资方面的咨询及援助,来津后继续提供咨询服务和资金支援。为使业务操作更方便,日联银行积极推进GCMS(全球现金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高效率的现金管理服务并提出导入贸易管理系统来提高贸易事物效率,并着眼客户商流,积极涉足应收账款买断等贸易金融领域。

3.从管理体制看,天津市外资银行内部考核机制实行扁平化、垂直型、纵横交叉的网状模式,激励和约束并重,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较中资银行具有较大优势。以中外资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上存在的差异为例:在组织结构上,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而中资重视垂直管理;在风险控制方面,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而中资银行重视事后化解;在人员管理方面,外资重人员激励,而中资重视人员控制。从近几年外资银行贷款增长结构看,在其垂直信贷审批体制和有效考核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受本级机构考核压力小,独立性较强,避免了中资银行“贷长、贷大、贷垄断”的倾向。外资银行各项业务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与执行效率也明显高于中资银行,在外汇贷款领域取得明显优势,不良贷款比率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4.从市场定位看,天津市外资银行的市场目标明确指向大型跨国企业和优质三资以及高端个人客户。天津市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0%左右,以摩托罗拉、三星、LG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电子行业及以丰田技术产业

链为龙头的汽车制造业成为支持天津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外资银行驻津机构的市场目标。2001年以来,天津市外资银行依托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发达的全球网络,强化对驻津摩托罗拉、丰田汽车、三星电子等跨国企业的服务力度,贷款的97%投向外商投资企业,显示了其与中资银行在优质高端客户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外资银行与母国跨国公司的天然血脉联系使得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尽显。

5.从产品研发看,外资银行通过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不断推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抢占市场。以个人理财产品为例,由于增长潜力和利润空间巨大,个人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竞争热点。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相继成立个人理财中心,并纷纷推出与国际债券、海外股指挂钩的结构性产品。而中资银行由于缺乏先进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和资金国际运作经验,大部分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独立研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中资银行推出的条件复杂、创新挂钩的产品,很多是转售外资金融机构研发的产品,或只对条件做细微改动。例如本市某家中资银行向市场推出的数期理财产品均是通过法国兴业银行天津分行介绍,整体购买法国兴业银行香港分行开发的一系列结构性产品。汇丰银行也基本向所有开办外汇结构性理财业务的中资银行出售过其研发的产品。花旗银行则在为中资银行理财产品背后的资金对冲方面提供了大量服务,同时分享了大量的利润。

(二)坚持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资产重组与并购,不断调整在津发展战略布局

1.外资银行重组与并购活跃。2000年以来,驻津外资银行为满足其母行在华发展战略定位的调整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避免同国别外资银行因市场结构趋同导致激烈竞争的不利影响,不断进行业务整合和市场并购。先是日本东海银行与三和银行驻津办事处合并成立日联银行,后日本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驻津机构合并成立三井住友银行,再后法国里昂信贷银行与法国东方汇理合并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2005年8月韩国朝兴银行完成了对新韩银行的并购,而东京三菱银行也在酝酿与日联银行进行战略整合。

2.外资银行注重差异化发展策略和市场细分。

从天津市外资银行发展看,不同外资银行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如具备地缘优势的日、韩银行依托于驻津日韩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势,重点拓展贷款业务,其资产和利润等主要指标占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50%,优势较为突出;汇丰银行作为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外资银行,注重各项业务全面发展,业务种类最全面且贸易融资规模较大;欧美银行从经营成本、赢利因素以及其本身混业经营特点出发,主要关注投资银行业务等。总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战略已初步显现。

(三)积极调整竞争战略,将加快自身发展与参股中资实现业务扩张相结合

为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成果,许多外资银行都表示将会在政策允许条件下,在条件成熟的城市和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天津市的汇丰银行在2005年9月正式设立汇丰泰达支行,韩国朝兴银行在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也即将开业。此外,花旗等也在等待时机在滨海新区设立支行,扩大在津服务网络和业务范围。

此外,因外资银行短期内不具备通过物理网点实现规模扩张的条件,外资银行纷纷通过参股中资加强向中国市场渗透,期待借助中资银行的本土优势实现快速扩张。目前,德国施豪银行与建设银行合作成立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的业务稳步发展,英国渣打银行以19.9%的股权入股天津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也在酝酿引进澳新银行作为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当然,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外方股东提供各类技术援助和派驻董事,使其在完善治理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加强内控等方面取得进步。

二、后WTO过渡期外资银行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各方面因素,外资银行未来参与业务竞争的重点将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是优质高端客户和零售市场业务将成为外资银行重点拓展内容。外资银行在继续依托管理优势、体制优势强化对驻津外商投资企业和境内非居民自然人的服务的同时,包括优质中资企业和高收入个人在内的高端客户将成为外资银行未来市场开拓的重点;

二是在业务品种方面,住房消费信贷和汽车消费信贷将受到外资银行的关注。同时,外资银行将凭借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开展新产品和新业务谋求市场份额。重点将拓展成本低、风险小、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未来时期的网上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将成为中外银行的竞争焦点;

三是在人民币零售市场方面,当市场完全放开对个人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限制后,外资银行将充分利用其母行在产品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积极进行相应个人人民币产品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进工作,获得人民币业务更多市场份额,从而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大利润。

但同时应当看到,鉴于中国金融环境的特殊性,制度方面的软约束将长期存在,外资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着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一)有关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将继续影响外资银行业务规模的迅速扩张

伴随后WTO过渡期金融业开放的继续稳步有序进行,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将由批发(面向境内法人)向零售(面向境内自然人)逐步推进,服务对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将逐步取消,对国内银行的保护和对外资银行的政策限制也面临最后期限。过渡期完成后,WTO框架内的各项政策保护措施对外资银行发展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政策层面将由非审慎性监管转变为审慎性监管,如外资银行还将受境内外资银行合规性监管考核指标(如境内外汇存款/在华外汇资产不超过70%等)的影响等。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外资银行因零售业务缺乏网点支持和与中资银行的资金拆借受到额度限制等原因,资金来源多依赖境外的趋势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未来时期,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将主要受到外资外债政策的制约,如短期外债规模指标的规定,客观上将束缚外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壮大。此外,诸多具有区域特征的政策限制,如天津市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允许在区外开设外币结算账户,而保税区内的外资银行客户只能通过中资银行进行外币结算等政策措施,如外汇管理政策配套实施细则缺位,客观上限制了外资银行的业务,影响了外资银行对客户服务质量。

(二)外资银行面临如何更好适应本土市场经营环境的问题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外资银行虽然可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跨国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高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但在华机构网点的缺乏将长期制约其零售业务的全面推广,而在信息技术尚不发达的中国,其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等先进服

务手段的开发利用也将受到人力和成本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此外,在津外资银行的许多业务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因国内经营环境方面存在诸多如法律意识、行政效率、执法公正性以及债权、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就要求外资银行对所有的监管规定、外汇管制、税务和法律问题深入细致的了解,研究和熟知各项政策法规;同时,外资银行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以及创新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市场认同程度如何,都需要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经营策略,进行不断磨合。

(三)外资银行在华整体战略布局重点的确立,将不同程度影响外资银行不同地域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全面健康发展

目前,全国外资银行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深圳和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天津、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经济圈等区域。近年来,在华外资银行普遍进行投资战略调整,把更多目光投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这一背景下,上海的外资银行机构网点和员工数量均实现快速增长,2004年末其机构数量已经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资产规模占到全国的半壁江山。而近年来与上海、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外资金融机构发展水平相比,天津外资在机构聚集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英国渣打银行的战略重点已向北京转移,法国兴业银行和巴黎银行在总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分行功能逐步弱化,各项业务停滞不前。天津如何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在今后经济对外开放整体战略部署与外资银行战略重点转移中获得更多市场份额需要深入研究。

三、外资银行发展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几点启示

“入世”四年来,中资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以及外资银行积极的展业姿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做出许多适应性努力。如中资银行开始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在新业务品种上紧跟在华外资银行。伴随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举措的逐步实施,中资银行传统银行业务得到进一步拓展,信用卡业务和网上银行业务突飞猛进,不良资产处置成效显著,内部治理结构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发展方向进一步明朗。应当说从目前情况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监管理念等方面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和变化。

从长期看,为确保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在WTO后过渡保护期内,宏观层面应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有关外资银行准入和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加快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减轻中资银行税负等方面为中外银行进一步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中资银行也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着力强化资本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努力提高赢利水平

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中资银行应在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和完善法人治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完善对管理者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等方面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应积极借鉴外资银行成熟经验,妥善处理资本、质量、规模、效益四者关系,重视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考核,约束分支机构不计资本占用盲目追求规模增长的行为。同时,应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引导各业务部门的合理扩张与收缩,努力降低风险资产总量和比例,坚持增收节支,严格控制费用增长,提高整体赢利能力和赢利水平。

(二)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培育客户忠诚度

与外资银行比较,中资银行物理网点多的优势将长期保持,如何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改革与发展赢得时间,应成为中资银行重点研究的问题。当前,中资银行普遍存在与客户间根基薄弱的问题,客户营销也仅停留在关系营销层面,存贷款及其他业务在银行之间搬家的现象十分明显。因此,中资银行只有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并利用强大的物理服务网络增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客户的忠诚度,才能在金融完全对外开放后抗衡外资银行的冲击。

篇(6)

[关键词]外资银行;国内银行;相关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42-01

自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获准进入北京设立代表处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余年。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引发了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市场的热潮。同时,中国对外资银行在政策上的限制也在进一步宽松。2006年,WTO规定的中国银行开放过渡期结束,外资银行可以向本地公司以及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同年,《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出台,这标志着对外资银行在人民币业务上的限制将进一步放松。经过几年的发展,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一定的探讨,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中国投资的外资银行受到中国银监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在登陆中国市场的初期,很多外资银行都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目前,中国内地的外资银行很多,但是市场份额却并不大,2010年的调查显示,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大约在1.7%。笔者认为,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的限制较多。外资银行包括外国独资和中外合资两种。外资银行虽然出资人在国外,但是它自身确是在中国内地注册的独立法人机构,因此必须遵守中国境内的法律法规,比如《商业银行法》和《储蓄管理条例》。除此之外,作为外资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还必须遵守从2002年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而这些针对外资银行的条例,大都是以中国的国有银行为假设约束对象,因此难免会存在着管得过死、过严的现象。因此,很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后都感觉到“水土不服”。

(2)面临中国银行的激烈竞争。在与中资银行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外资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资金不足。目前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仍然单单局限于本币存款和同行拆借。但是根据中国有关法律的相关规定,外资银行在增加分支机构的同时,还需要相应地扩大本金,同时还受到地域上的限制。这使得外资银行不能像中资银行那样通过庞大的分支机构来吸纳公众存款。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人民币业务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条件下,外资银行在资金成本上仍然处于劣势。

(3)政策法规的约束性。作为金融企业,外资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享有相应的权利,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义务。但是,在外汇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很多部门在政策理解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外汇管理局和银行之间、银行和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多重标准。这使得客户会在政策执行比较宽松的银行办理业务,而严格按照程序操作的银行反倒处于不利地位。

2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我们在看到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外资银行自身的优势以及它广阔的市场前景。前不久,一项全国性的金融调查显示,在外资银行进驻中国之后,有73.5%的人愿意选择国内银行,而大约有11.9%的选择外国银行。同时该调查还显示,外国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服务好,质量高”。也就是说,良好的信誉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自身的标准定位。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中国的13亿人口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外资银行有必要做好准备在中国市场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当前,外资银行应当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发展。

(1)抢占零售市场。中国各大银行都表示,国外银行进驻中国市场使国内的银行业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外资银行对中资银行的威胁主要表现在零售业务上。实际上,外资银行在中国扩张的武器,正是他们最擅长的零售业务。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主要是以存款为基础的个人汇兑、结算、人业务、投资业务、咨询评估、家庭理财、信用担保和承诺等各种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实现赢利的重要渠道。早先进驻中国市场的汇丰、花旗、东亚等外资银行,大都将零售业作为打开银行市场的突破口。而在2006年,花旗银行与中国人寿等组成的花旗财团成功收购广发银行,展现了外资银行通过占有股份的方式来获得银行零售业务窗口的新渠道。而当前很多国内银行都没有对个人零售业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大多数的国内银行而言,批发业务一直是主体业务。但是,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个人零售业务已经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美国的个人贷款已经占到贷款总数的40%以上。从中国的市场格局来看,虽然中国的企业贷款仍然占到贷款总数的90%,但是个人贷款也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信用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获得了大幅度的上升,并且上升的潜力还很大。而在美国,传统业务在金融行业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而证券交易、银行投资等业务正逐渐变成市场的主流。中国经济的增长必然带来居民财富的增长和储蓄的增加,这便为个人零售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外资银行应当瞄准零售业务市场,特别是高端客户理财市场。

(2)开展人性化服务。针对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不够的现状,外资银行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开展人性化服务。各种营销手段的利用一直是外资银行的强项,因此外资企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开展人性化服务。首先,应当对市场进行细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不够大,因而更应当将业务做好做“精”,通过精品服务来吸引客户。其次,应当优待优质客户。实际上,从一个现有客户身上获得收益,要比获得新客户容易得多,因此外资银行应当优待优质客户,以期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最后,应当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降低成本。目前中国法律对于一些新的业务项目的法律约束比较小。因此外资银行的服务重点,应当放在金融创新上,金融创新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突破某些法律对外资银行的发展设立的障碍,从而获得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新的服务项目也有利于外资银行降低成本。

(3)力求通过合作实现共赢。针对中资银行强大的压力,外资银行更应通过合作来达到共赢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竞争来竞争。渣打银行就是这方面很好的典型。渣打银行进入中国市场是随着客户的足迹到来的。因此,它的脚步从中国沿海开始发展到内地省份。渣打进入中国市场,更多的是寻求长期的战略合作与发展,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渣打推出了一些产品,也希望能够促进当地银行推出类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合作者都在市场中获得利益。

3 结 论

笔者对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具体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字:外资银行进入;本土银行;印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33-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外资银行资产在接收国的比例不断增长。Asli(1998)指出,外资银行的加入有助于加快本国银行的经营效率和改革速度;通过施加竞争压力,增强本国银行的监管与监督能力;有效降低本国银行管理费用,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增加银行业利润从而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总之,外资银行的进入对接收国银行业乃至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外资银行进入对一些亚洲国家的影响不尽相同。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印度和中国是两个最为值得探讨的国家: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加同时也是FDI接收大国;均在9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拥有着相似的金融环境。本文利用2003-2009年印度和中国外资银行和本土银行的具体数据,通过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土银行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外资银行的进入对印度和中国本土银行影响是否显著。

二、理论基础

外资银行的进入是一个双刃剑,它对接收国有有利的影响同时也会产生不利的效用。

1.有利影响。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国内银行的发展,具体有利影响包括:一、改善竞争环境:Aali(1998)年提出外资银行进入有助于改善接收国国内银行业的竞争环境。二、有效刺激本土银行:外资银行进入可以通过提供新的技术和金融创新刺激接收国银行业的稳定性和办事效率。三、外资银行进入可以帮助接收国发展本土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可以增加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经济一体化进程。有助于加深银行业之间交换市场,招揽更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客户。(Kari等,2006)

2.不利影响。Suvadee等(2004)通过实证分析泰国外资银行影响力,指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导致泰国本土银行经常性开支上升,短期利润明显下降。外资银行进入有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外资银行进入有可能降低接收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降低信用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未完善,外资银行进入多带来的竞争有可能对国内银行业在短期内损伤很大,银行的净息差会高涨。

3.印度外资银行情况。印度外资银行的表现比本土银行更佳:利润和效率更高,不良贷款率更低。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快了印度银行业的改革,加速了印度对银行业放松管制和改革的速度。然而,不少学者指出外资银行在印度运作并非很好。Jenifer(2004)指出,这也许归咎于他们不愿意暴露他们银行的全部实力。Rudar(2006)也指出很多外资银行生产力和成本效率低下。

4.中国外资银行情况。不少中国学者认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效率要比中国本土银行要高,外国金融资产份额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国内银行的效率。然而,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增加将进一步恶化国有银行存款被迁移的现象;国有银行的贷款渗透率将下降等(Franklin,2004)。

综上,印度和中国外资银行占有率不高,外资银行对印度和中国的影响利弊参半,结果尚不明确。

三、研究方法

本部分将运用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和预测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土银行的影响。

1.研究模型。本文采用银行绩效决定因子完整模型进行探讨。该模型可用于测量银行绩效。模型如下:

DIijt=aoj+b0*FSjt+b1*Bijt+b2*Xjt+errorterm

其中,i代表银行,j代表国家,t为年份,a0j为固定效应,Bijt为本土银行表现指标的变化,FSjt为外资银行份额,Bijt=本土银行自变因子,xjt国家宏观影响因子。该模型的目的在于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与国内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外资银行所占的资产份额将会是重要的独立变量。其外,还将有两个独立的变量:银行自身因素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因素。

2.研究样本和数据。本研究所指外资银行指外资份额超过51%的银行。为了分析印度和中国的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土银行业绩的影响,本研究通过BANKSCOPE数据库手机两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相关银行数据。数据为2003年至2009年期间年度数据。其中挑选28家印度银行和34家中国银行作为样本。

四、研究结果。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依据表4.1得出,在中国,外资银行的进入不会对本土银行业的表现产生显著影响。外资银行资产份额的变化在五个本土银行绩效指标上均无显著影响。

印度受外资银行进入影响的情况和中国受影响情况类似。从表4.2得出印度绩效指标受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比中国更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股权/总资产、净利息收入/总资产、存款、sT资金/总资产和管理成本均可成功反映本土银行的盈利能力以及效率指标。净利率的上升,净利率收入和税前收入等增加可以导致股权的增加,再加管理费用和不良资产的下降,银行将更具竞争力。表4.2显示管理费用的增加导致税前利润的降低。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