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6 08:22: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代文化传承的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全面学习与了解古代文学的需要。程千帆先生指出,中国文学中方舆色彩,细析之有先天后天的差异,先天者,原乎自然地理;后天者,原乎人文地理。无论自然还是人文原因,中国文学充满了地域色彩,这是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研究中受到了重视,但教学中以时间为脉络的分期与讲授方式,造成学生对古代文学地域性特色了解的缺乏,必然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某一地域为窗口,在教学中渗透与引入其地域文化信息资源,帮助学生透视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从而弥补单一时间为轴来审视古代文学的发展之缺陷。因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不能忽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引入,这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特点提出的要求。
2.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依赖地域文化资源。现今中国高校教学改革出现面向经济、文化建设,面向地区发展服务的大趋势,古代文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学科,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使传统课程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从而也使学生从书本知识的单一获得转向实践考察理解与现实运用。这一实践教学的开展就要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依靠地域文献资源、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地域戏曲资源等开展实践教学。同时,每一所高校,都会受到其所在地域的地方文化浸润,校园文化、师生语言、衣食住行等都会带上地方特色,这些为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展开实践教学无形之中提供便利。
3.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保护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之一。而在教学中最能引起其兴趣同时又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地方文化资源为对象,激发、培养其传承和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文化保护事业中来,成为本地文化保护的青年主力军。这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学生而言,发动学生在文化保护的目标驱动下自主地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文献考证等方式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地方文化做积极、深入的了解,必将提升他们的地方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对地方文化保护来说,高校生源与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都会带有当地地方色彩,从而使得高校学子在校期间与毕业后都会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加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必对地方文化的建设发展、地方文化的宣传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和推广作用。
二、地域文化渗入古代文学教学
地域文化以各种形式留存在今天的生活中,笔者认为适合引入教学的文化载体形式以传世文献、文化名胜古迹与地方戏曲三种为主。
1.传世文献资源的引入。许多高校都坐落于历史文化古城,对古代文人而言或为居留之地、或为漫游之所、抑或贬谪之驿,往往留下了大量吟咏佳作。以湖南衡阳为例,许多唐宋文人都曾过往,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柳宗元、宋之问、张说、储光羲、齐己、坡、秦观、辛弃疾等等,而留下吟咏之作的文人从汉代至清朝一直没有中断过,这些都是记录衡阳历史文化的珍贵传世文献。在教学中,将这些有关衡阳的地域文献资源渗入课堂讲解或作业中,来自衡阳和湖南的同学会对这些地域文献怀有乡土情结,更容易产生认同和求知欲。这类地域文献是我们探寻古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重要文献。教学中,地域文献资源的引入,可以从多方面探索进行:首先,文学中的地域文化之课堂分析。对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代表性地方风物,课堂讲解分析时可着重分析,同时让学生由此展开材料搜集与寻找,并形成对此作专门探讨的小论文或文章。从而强化学生地域文化意识,也使他们由一般性知识点接受转变为自己动手开展研究性学习,达到深刻理解和领会。例如笔者在课堂讲授到王勃《滕王阁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衡阳雁去无留意”等涉及“衡阳雁”的诗词时,会引入学校所在地衡阳的雁城文化,激发他们对衡阳雁文化认知和了解的兴趣,再布置相关作业让他们通过文献查找来完成。其次,地域文化的专题讲授。学生们因为对本地文化有亲切感和认同感,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讲授有关本地文化的形成历史、传播与接受情况,如文人的贬谪与流寓带给地方文化传播的影响,历代有哪些文人居住和来过,他们的作品对当地文化的传播会产生什么作用。这些探讨利用得更多的是地方文献资料,因而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同时介绍哪些文献中会保留有关本地的文化资料,是以哪些文献载体为主,并结合今天传承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对以往仅仅存留于故纸堆的概念性知识有更深刻的亲身感受。例如南岳衡山是许多文人都曾吟咏过的,那么我们可围绕唐代文人对南岳衡山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的文化形成中有何作用的议题来深入探讨。再次,地域文化名人的学习社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本地历史文化名人,许多都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名片,学生也成立一些社团和兴趣小组专门学习和探讨这些名人留下的相关著作。比如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夫之是衡阳人,学生就成立了船山学社,进行学习调研活动,加强对本地文化的了解。
2.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名胜古迹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但凡有名胜古迹处则有文学产生,而文学的流传又有助于名胜古迹之名声流传的久远与广博。有鉴于二者之亲缘关系,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少不了对文化名胜古迹的探寻。(1)地区名胜文化采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阐释触景生情对创作的重要性,文学学习也一样要讲求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让学生通过地区名胜文化采风进入情境感受文学不失为有效途径。许多城市融名山名水名城为一体,自然也有不少的名胜去处,这就成为所在高校进行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文化生态资源。现今许多学校文艺学科都组织学生进行文化采风来培养学生,这即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笔者所在高校,每年都会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地区名胜进行采风学习,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不失为有效尝试。在对名胜古迹的采风活动中,可先要求学生熟悉历代吟咏此名胜的佳作,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古人,同时也可让他们创作相关拟作,在习作中感受古人如何描绘胜景。(2)文化古迹的实践考察。文化古迹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和历史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灵魂的彰显,同样也是古代文学开展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选择高校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作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将存留在文本上的文学作品转变成实物和古迹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形式呈现给学生,无疑加强了熏陶和感染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文化底蕴。以衡阳市为例,留存的文化古迹就有石鼓书院、杜甫墓、杜甫祠、禹王碑、南岳碑刻,借助对这些古迹的考察,同学们可以在情境中走入古人的生活,从而感悟文学的魅力,也体会古人咏物论史的具体情景。#p#分页标题#e#
3.地方戏曲资源的渗入。戏曲文学是元明清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表演作为基础的特点让戏曲文学的学习不能单独停留在平面的剧本文学,而应该触及和扩展到对戏曲舞台艺术的了解。但古代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因而引入地方戏曲资源成为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捷径。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具体的引入方式可依当地的戏曲资源情况而定,方式之一,可以请本地优秀的戏曲演员来演绎经典戏曲作品选段,演绎的形式可以直接请入课堂演唱文本,也可以针对课堂讲授需要,先录制好相关唱段的视频,在讲授过程中逐步播放。这种演唱往往加入了当地戏曲的地方特色元素,而且时间长短、演唱内容等可根据课堂需要而定,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感受到家乡气息,另外也比网络戏曲资源更能有针对性地配合教学。方式之二,成立兴趣小组,搜集整理当地的戏曲资源,了解地方戏曲发展情况。如笔者曾指导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形式对祁剧、衡州花鼓戏、衡阳湘剧和衡阳渔鼓等衡阳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做调查研究。
三、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参与地方文化保护
地域文化渗入教学的同时,教学也可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让他们成为地方文化保护的中坚力量,可行的方式大致有:
1.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增强本土意识。高校青年学生是当地建设的生力军,也自然将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那么在校期间培养其地方文化保护意识,必然对今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增强学生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意识不失为其中重要的途径。如开设一些地方戏曲欣赏课程、地方民俗文化等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也系统了解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豪感和本土意识,在这一过程中也进行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工作。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本土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保护和宣传,从而为本地文化宣传增添新力量。
2.实践教学参与保护。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现实中必然需要以具体的文化实体或文献文本为参照对象,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些参照对象的时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当地文化景点、本地古籍文献为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则在将书本知识转化到现实运用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知识的了解,熟悉了地方文化保护,从而让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例如讲到文人的贬谪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著名文化景点,让学生考察这些景点有哪些文人在贬谪之时曾来此登临赋诗题文,历代主题有何变化,查找这些景点的历代文献记载,并要求以作业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这些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本地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通过查找历代文人的题咏,则既增强古代文献知识又培养了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自发地投身于本地文化的保护与宣传的事业中来。
3.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教育必须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高校改革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它需要学生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从而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提升自身能力。具体到古代文学的学习,则需探究地进行,这既包括对古代文学本身的探索学习,也包括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那么地域文化则可成为学生运用古代文学知识来分析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选题时,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对象展开研究,如探讨古人吟咏当地的文学作品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讨论当地街道、道路命名中体现的文学作品之应用,分析当地楼盘命名及宣传中古代文学作品之显现等等,这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以当地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对此进行探讨,从而达到运用古代文学知识去探究社会生活的目的,也提升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分析对象,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所关注,并展开分析探讨,这无疑是对地方文化重要的传承性保护。
在舞台表演上,哈辉演技精湛优美,潇洒细腻,朴实而不呆板,聪颖而不轻佻,潇洒而无漂浮感,逐步塑造出“专情含蓄、柔美委婉、朴实多变、潇洒自如、优雅娴静”的独特表演风格。目前,在她的表演及演唱风格上,已经初步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清雅传神”之古雅风格,其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女性所特有的柔美、含蓄、娴雅与古雅之魅力。
Q:怎么想到从古乐着手创作的?
A:2006年那段时间,特别流行林海的钢琴音乐与琵琶曲,给我很大触动。而在一次看画展的过程中,一幅雍容华贵的唐代簪花仕女图触动了我,突然给我一种灵感:为什么不能用现在的审美意境来演绎中国古代的音乐呢?那是2006年的下半年,从那以后,我开始探索与思考。又一次在韬奋书店中看到清华大学彭琳教授写的《礼乐人生》经典书籍,给我以启蒙教育,于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乐以载道”这条路。于是开始有选择性地读书,中国古代音乐思想论、《乐记》、《声无哀乐论》、庄子的《逍遥游》等,都给我很多启发。
Q:新雅乐有什么特点呢?
A:雅乐是宫廷音乐,祭祀等场合用,是很高雅、庄严肃穆的一种音乐。雅乐属于唐宋时期最鼎盛的音乐,我国已经失传了100多年了,而韩国、日本都还有。但新雅乐不是祭祀音乐,而是“典雅、静雅、庄重、古雅”之音乐,它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吸取了古代雅乐的一部分,它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是很纯粹的。新雅乐延续雅乐的部分艺术表现形式,把它乐器元素的精华流传下来,包括有磬、编钟、古琴、埙、笛箫等。第二,新雅乐的精神是优雅的,典雅精致,虚静恬淡。第三,“新”与时代联系,演唱、舞蹈、配器、服饰等都具备时代的个性与符号,同时没有脱离古典审美。我的每首作品并不是一蹴而就,起码经过了半年时间酝酿,为的就是让每首歌都能承载一个“道” 一个精神,从而能够传承下来,具有移风易俗的意义。
Q:新雅乐的题材来自古典诗词么?
A:大部分都是,有选取《诗经》的内容,比如《关雎》,也有唐诗《相思》,宋词《虞美人》,还有汉乐府诗集《长相知》等,还有一些是自创的,这都是作曲家们的辛劳付出。在进行《茶香》创作时,特意去找专门的中国传统的茶道老师学习,从歌名、词的修改、曲风的定位到歌曲的长度,演唱与茶道结合,是出自于我个人的创意,表演与唱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极大的难度与挑战,也是中国音乐界从未有的一次创新。
Q:你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A:在三联书店看到一本名叫《礼乐人生: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的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民族的文化核心就是“礼乐”,从而更加清晰地领悟到民族需要怎样的文化,民族的危机在哪里,作为年轻人的使命是什么。作为一个歌者,应该怎样在社会发展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在音乐的领域中探索它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当时,我带着一系列疑问和思考,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这本书的作者,遍寻了一年,才找到这位清华大学文学院彭林教授。此后,时常向老师请教,去清华听课。在了解到中国的礼乐文化,了解到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源,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内敛、礼让、仁爱与和谐”后,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感:“中国的诗词、格律、古琴等等,如果我们不去传承,难道还要等后辈去传承吗?如果我们不去传承,后辈又拿什么传承?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外壳,剥开外壳看的就是文化,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就是一个‘礼’字。”所以,新雅乐更通俗的说就是“以乐载道,以乐载礼,以乐载仁,以乐载和”,这也是孔子先生所提出礼乐之治的核心。一个社会不断地移风易俗,社会才会向文明发展,才能够成为文明古国。也许,这就是我做新雅乐的使命。
Q:怎么想到从古乐着手创作的?
A:2006年那段时间,特别流行林海的钢琴音乐与琵琶曲,给我很大触动。而在一次看画展的过程中,一幅雍容华贵的唐代簪花仕女图触动了我,突然给我一种灵感:为什么不能用现在的审美意境来演绎中国古代的音乐呢?那是2006年的下半年,从那以后,我开始探索与思考。又一次在韬奋书店中看到清华大学彭琳教授写的《礼乐人生》经典书籍,给我以启蒙教育,于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乐以载道”这条路。于是开始有选择性地读书,中国古代音乐思想论、《乐记》、《声无哀乐论》、庄子的《逍遥游》等,都给我很多启发。
Q:新雅乐有什么特点呢?
A:雅乐是宫廷音乐,祭祀等场合用,是很高雅、庄严肃穆的一种音乐。雅乐属于唐宋时期最鼎盛的音乐,我国已经失传了100多年了,而韩国、日本都还有。但新雅乐不是祭祀音乐,而是“典雅、静雅、庄重、古雅”之音乐,它的审美意境与精神吸取了古代雅乐的一部分,它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是很纯粹的。新雅乐延续雅乐的部分艺术表现形式,把它乐器元素的精华流传下来,包括有磬、编钟、古琴、埙、笛箫等。第二,新雅乐的精神是优雅的,典雅精致,虚静恬淡。第三,“新”与时代联系,演唱、舞蹈、配器、服饰等都具备时代的个性与符号,同时没有脱离古典审美。我的每首作品并不是一蹴而就,起码经过了半年时间酝酿,为的就是让每首歌都能承载一个“道” 一个精神,从而能够传承下来,具有移风易俗的意义。
Q:新雅乐的题材来自古典诗词么?
A:大部分都是,有选取《诗经》的内容,比如《关雎》,也有唐诗《相思》,宋词《虞美人》,还有汉乐府诗集《长相知》等,还有一些是自创的,这都是作曲家们的辛劳付出。在进行《茶香》创作时,特意去找专门的中国传统的茶道老师学习,从歌名、词的修改、曲风的定位到歌曲的长度,演唱与茶道结合,是出自于我个人的创意,表演与唱结合的过程是一个极大的难度与挑战,也是中国音乐界从未有的一次创新。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路径
The Case Research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QichuangRen
(L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an 23715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main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in China, and then, tries to discuss the methods to cultural inheritance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thought inheritance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ultural inheritance; path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都知道,园林建筑艺术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很久远的历史,并且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正在迸发出新的活力,取得了更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完全的摒弃以往的历史中的园林建筑设计理念和艺术,而是正在合理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其中园林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承。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的理解探讨下在园林建筑设计中是如何对文化进行传承的。
1我国现行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在世界各国的园林建筑体系中也是比较独特地存在,总的来说,最为明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首先,最为明显的就是关于意境的构建了,众所周知,我国园林建筑设计最为看重的就是意境了,“意”和“蕴”可以说是园林建筑设计的灵魂所在,没有了意境的园林设计是最不完整的中国园林;其次,我国的园林设计还最为讲究对于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充分设计,也就是说充分的在最为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最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构设计,我们认为最好的园林设计就是要给人一种你每走一步路就有一种换了一个场景的感觉;最后,在园林建筑设计造型方面,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大多采用两种设计方式,一种是完全对称式的结构,给人一种几何美感,另一种就是完全杂乱无章的虚幻的结构设计,给人一种变化莫测的感觉,这两种结构的有机结合造就了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
2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尤其是受到外来西方思想的影响,我国当前的园林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其对于固有的文化也进行了必要的传承。园林建筑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就介绍下当前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现状。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主要来说有两个方面的错误趋势,一方面是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太深,太过于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现代化建筑的结合,所以就导致了太多的园林建筑是被西方思潮大批量生产出来的,虽说在外在形式上是有创新,但是却缺少内涵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另一方面则是照搬我国固有的园林建筑设计,而这种照搬只是在形式主义上的一种迁移,而没有学到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内涵,当然这种传承也是不可取的。
这两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导致我国固有的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文化得不到很好地传承,以至于最终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当前我们急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此时,我们就需要认真看清现代化的园林建筑设计是否成为了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的阻碍,还是仅仅是传承方法上的不到位导致的这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文化的消散。个人认为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在哪,并且如何把这种文化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园林建筑设计当中来,也就是在传承的方法和手段上出现了问题。
下面我会重点探讨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主要传承的内容是什么,方法和手段又是如何的。
3我国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的途径
既然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传承问题,那么究竟如何来进行文化的传承呢,下面我就从形式上的模仿、空间上的延续和色彩上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下如何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进行文化传承。
3.1形式上的模仿
我这里所说的形式上的模仿并不是上文中所说的那种纯外在的形式主义的迁移,而是有自我意识在内的,经过变化的一种形式上的模仿,是有设计师的思想蕴含其中的。其基本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当代设计师们重点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主要结构组成和细节构件,然后进行具体的简化,提取出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原型”,这些被提取出来的“原型”就是我们进行下一部自主设计的基础所在,也就是说在这些“原型”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变化,这里的变化主要就是指“拓扑变形”,我们一般可以通过简化或者重组的方式进行符合我们自身审美观念的改变,进而创作出新的符合现展观念的园林建筑设计。举个例子来说,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中斗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设计结构,我们就可以把这种形状当做一种“原型”,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从而生成一种和原有的斗拱不一样,但确有其内涵的新的建筑结构。所以说,这种模仿重点就在于改变上,要使两者之间及存在着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把古典的园林建筑设计合理的融入到新的现代化社会中来。
3.2空间上的延续
空间上的其妙设计是我国古代园林设计的一大特色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把它融入到当今的园林建筑设计当中来。这里我所说的空间的延续主要就是体现在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对于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庭院”的继承和发展。“庭院”是我国古代园林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周围景观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所有设计师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这一点上古代的园林设计师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借鉴,其中我们可以借鉴到现代园林建筑中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外部的自然景观搬迁到庭院内,也就是通过人工迁移的方式在庭院内部进行自然景观的构造;另一种方式则是就在本身就是自然景观的地方建设庭院,从而达到更佳的切合度。这两种方式都能够使我们的园林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空间效果,有效地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舒适度和神秘感。
3.3色彩的运用
在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有形状上的问题,在色彩的选择上也是需要考虑的。可能一提到园林的色彩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绿色,但是在园林建筑设计上则完全不是这样,建筑的色彩需要多样化,并且需要达到和谐的程度。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最为突出的五种颜色就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和黑色。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至今广受影响的“五色体系”,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师就应该仔细研读我国古代建筑颜色的运用体系从而吸取其中的精华,经过变化后使其适应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例如,苏州的博物馆就是很好的把“无色体系”融入到了建筑设计中,从而创建出了新型的特色景观。
4园林建筑设计文化传承中的思想传承
思想才是建筑的灵魂所在,所以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对于一些古代园林建筑思想的传承。我认为古代的园林建筑设计思想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是三种思想:1)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当前我国极为推崇的一种思想理念,也就是说要尊重人的精神需求,始终把人放在首位,认识到园林建筑也是为人服务的;2)尊重生态的存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实这一点在古代园林建筑设计中就有所体现,需要我们去学习把握;3)追寻人们对于生活理念的理解,生活是人们的全部,所以我们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就需要考虑人们对于生活存在什么样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园林建筑设计虽然已经和古代的建筑设计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有很多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需要我们进行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这也是我们今后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注:本文章是皖教高[2011]5号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园林技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九间堂”别墅区总体及建筑单体设计的解读[J].时代建筑,2006(3):29.
[2]罗荩.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J].中外建筑,2004(2):8-12.
[3]颜向军.浅议园林建筑设计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2007(1):10.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韩愈在《师说》中所提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笔者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只是为“师”者的任务,也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任务。“传道”是古代文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这里的“道”实际上指的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古代文学教育既是通过一代一代的教育,才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继承和传播开来。
2、树立经典
古代文学教育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这里的教材是指文学文本,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文学教育与经学教育通常具有一致性,所以儒家的经典文本就成为古代文学教育的权威读本。
3、服务现实
在古代,就有无数士子都通过文学教育步入仕途,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在现代,从古代文学教育的功能来说,其形象性、生动性、潜移默化的功能,能够起到移风易俗、教化思想的作用。
4、塑造人格
古代文学教育要求以“德育”为先,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标。《大学》中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道德教育过程更是渗透在许许多多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古代文学教育的目的,要求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感知“德育”的思想和力量,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个人的修养。
5、发展学术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经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礼乐结合在一起。在文学学术得以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这些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虽然选择了相同的经典篇目,但在分析评点时却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可供学生择善而从,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二、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
虽然说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社会需求和价值观的改变,使得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断下降。虽然说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但是成效却并不明显。
1、古代文学教育的地位日益边缘化
古代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之、乎、者、也”,更是让学生学习做人,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的重要途径。由于受到现实主义教育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片面的认为教育就是以“会做题、能考试”,学生所学只为考取一个高分数,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古代文学教育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2、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由于古代文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艺古代文学教育的投入甚少,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这些都导致语古代文学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且授课过程过于模式化和流程化,所教授的内容过于强调共性,无的放矢。
缺少特殊性,使得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缺乏时代特性
古代文学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而是应该时时站在社会的制高点,紧跟时展的潮流,并与现代文化进行无缝衔接。教育工作者应从社会本位出发,对古代文学的实用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三、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
如前所述,古代文学教育的现状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去改变。笔者在此提出古代文学教育的“生活化”教育方法,有利于古代文学教育的进步和改善。教学“生活化”是指让教学处于一种日常生活的状态。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描绘的生活场景,解读文学作品中客观存在的内容。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体现。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古代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这些反映有些是外显的,有些是内隐的,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发掘,帮助学生轻而易举的读懂作品,并作品的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了解作品创作时期,作者的现实处境,及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作者个人的经历等。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都会被牢牢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在作品中寻找当时社会的影子,也要联系当下的现实生活,追古溯今,为作品解读服务。
第三,“生活化”教学是指创造一个自然的、愉悦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的既有认知和现实生活,采用通俗的方式,把日常生活的用语融合到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中去,着重授课幽默感和通俗性。幽默的语言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学生能更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场景、人文环境,记忆作者的人生理念。
四、总结
与其他课程的授课相比,古代文学教育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学校领导和老师应提高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推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保证古代文学能更好的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新科.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
[2]姜丽华.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1)
[3]白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宋希芝.革新我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J].社会科学报,2008(11)
关键词:非遗“千角灯”的制作内容;工艺设计课程教学;途径
东莞是制造业名城,也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就是文化产业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怎样以文化创意激活蕴藏在这座城市深处的古老记忆,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东莞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欧美文化大力侵蚀本土文化,造成了文化同质的趋势,世界趋同化,唤起人们寻求本民族文化的精神标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千角灯”制作内容引入应用型本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对学生了解、学习并自觉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1 非遗“千角灯”与工艺设计课程
东莞非遗“千角灯”是广东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在广东,凡是添了男孩的家庭都会在男孩诞生后的元宵前后举行灯会。在东莞方言中,“千角灯”和“千个丁”语音相同,包含“百子千孙”、传宗接代的意思。据说“千角灯”来自宋代宫廷的八角彩灯,有1000个角,缀有1000盏灯,灯身由多个不同的立体三角形组成,是技艺、艺术、历史的文化载体,集书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手工艺于一体,它历史悠久、体积巨大、工艺精湛,被称为“千古一灯”。2006年,东莞“千角灯”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千角灯”因种种因素的制约,面临无人传承、濒临灭绝的困境。因此,对东莞非遗“千角灯”制作内容的传承研究较为紧迫和必要。东莞非遗“千角灯”本身是东莞的传统手工艺品,学生在课堂学习制作“千角灯”,一是可以振兴本民族传统技艺,让大学生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二是将传统艺术商品化,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三是创新性地传承发扬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同时,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2 非遗“千角灯”的制作内容进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现代化灯具工业大规模生产的冲击,以及“千角灯”体积庞大、制作工艺复杂、技艺要求高,同时扎作无图纸,只由师傅口传身授等因素的制约,“千角灯”的出品数量很少,东莞目前仅存3盏。“千角灯”逐渐失去了生存基础,精湛的传统艺术品只能在博物馆展览,实在令人惋惜。目前,非遗“千角灯”处于即将失传的危险境地。一方面,缺乏从事制作“千角灯”的相关技师,唯一的传承人张树祺先生年事已高,“千角灯”的结构复杂、制作技艺要求高,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其中传承这一手艺。
为了让这种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发展,经过笔者对“千角灯”的研究,概括出以下制作内容:
“千角灯”是纸扎手工艺,灯有1000个角、1000盏灯。整个灯分为灯顶、灯体、灯柱、灯带、灯尾五大部分。
第一,灯顶。俗称“华光盖”或“宝盖”。灯顶部分位于灯体上方,在灯的最上端,由8条立体彩龙骨架和圆形大宝顶构成。
第二,灯体。灯顶至灯尾的中间部分是灯体,由8个面组成。每个面从上往下分为8格,每一格双面都绘有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是“千角灯”的主体骨架,主要采用铁丝和竹蔑扎作而成。
第三,灯柱。灯柱共有8条,固定于灯体外面。灯柱是安放灯的主要地方,由下至上安放灯,长度和灯体相当,这8条灯柱有1000盏灯。
第四,灯带。灯带是“千角灯”最主要的装饰物,有24条。传说这24条灯带是宋代“高宗皇帝之女、孝宗皇帝之姐、光宗皇帝之姑”――赵玉女(1159 ~ 1245)亲手所绣,上面绣着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为古代皇族遗物,一向由赵家后裔珍藏。只有到每年春节时才拿出来挂在灯上展示,展示结束后又珍藏起来。
第五,灯尾。灯尾在灯体的最下方,与灯顶相对应,把灯体合成为一盏完整的大灯。
3 非遗“千角灯”的制作内容进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的途径
非遗“千角灯”是一种活态文化,能为课堂注入形式鲜活、内涵丰富、表现多样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其制作内容需要一定路径进行转换才能进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笔者经过对“千角灯”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决定将“千角灯”的制作内容分步骤引入应用型本科视觉传达专业的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中,步骤如下:
第一,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收集“千角灯”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千角灯”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千角灯”的文化背景中所包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等的相关基本知识,让学生深入了解“千角灯”这一民族特色艺术形式。
第三,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到博物馆观看“千角灯”的实物,现场讲解其审美特征和制作工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非遗“千角灯”的文化及艺术内涵,并产生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
第四,请“千角灯”传承人进入课堂为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分析工艺技巧,学生分组动手跟学。教师可进行文字和视频记录,对“千角灯”的制作工艺及相关实物进行数字化记录,将手工艺口头传授内容整理成文字记载的形式,建立课程资源档案,便于保护和传承。
第五,该课程的考核方式,通过大作业的形式完成,要求学生在传统的技艺上加入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实用美观又兼具民族个性特色的工艺设计作品。
第六,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校园巡展并推荐参加相关竞赛。
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充分激发学生对“千角灯”的学习兴趣和创意思维,让学生掌握“千角灯”的基本制作工艺,建立正确的民族艺术价值观。带领他们走进、了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充分发挥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为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提供可行的路径,从而推佣莞文化产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东莞非遗“千角灯”的制作内容进入工艺设计课程教学,不能只单纯地传承非遗“千角灯”的手工技法,而是要带领学生全方位地了解非遗“千角灯”相关的文化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意思维。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链条才能在教育中得到延续,从而挖掘出“千角灯”在现代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更好地促进非遗“千角灯”的传承保护及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拍图,彩绘,批量化,创新,发展
景德镇陶瓷绘画技法多样,无论哪种绘画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批批陶瓷艺术家前赴后继的传承与开拓,更是极大的丰富了陶瓷绘画的艺术语言。这里要谈的是各种陶瓷绘画门类之间的一个共同技法——拍图。
一、 什么叫拍图
拍图,亦称“拍稿”,是图样复制的一种方法,就是确定一个绘画母本,然后将其复制再现。拍图广泛运用与陶瓷绘画之中,适合复制产品和批量生产。景德镇陶瓷绘画的拍图方法不一,根据各种绘画工艺的不同特性要求,而灵活变化,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绘画种类,主要有:
1、成瓷母本图案的拍图。就是一件已经烧制完成的陶瓷绘画作品,作为绘画母本进行复制和批量。先用浓墨描一遍瓷器上定稿的图样,然后用喷湿的毛边纸贴在瓷器上印上画稿,再把毛边湿图贴于其它瓷件,用手掌拍击两下,便可将图样复印上去。描一次稿可连续复印二十次左右,如需继续复印,可用浓墨将图稿重描一遍再复制。也有的开始就在薄纸上定稿,然后在稿纸背面用浓墨描一遍轮廓,再按前述方法复制于瓷件上。
2、其他母本图案的拍图。指的是图案母本来源于别的图片资料(不是陶瓷绘画实物),应用与陶瓷绘画中来。这需要把图片大小调整到适合尺寸,复制打印出来,再进行拍图。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复印好的图片背面用铅笔或碳条均匀的涂满,然后把图片平贴在瓷器或者泥坯上,再用尖细的笔描摹图案,这样就把图案复制到了需要绘画的器形上,做到细致和准确;二是,用薄膜透明纸覆盖在复印好的图片上,然后用尖针对着图案轮廓在薄膜透明纸上戳孔,完了再将薄膜透明纸平铺在所需画的器形上,用醮了有色墨水(红、黄等)的海绵在上面拍扫,使图案轮廓呈点状线条印在器形上,这张薄膜透明纸可以反复使用很多次,十分快速和便捷,适用与大批量的产品绘制。
二、 拍图的起源和作用
景德镇陶瓷绘画的拍图起源很早,在绘画成为陶瓷装饰手段以后,为了适应批量化生产和优秀图案的有效传承传播,拍图是复制彩绘瓷的基本方法。
在古代,宫廷所需的陶瓷式样,是需要由皇帝或主要负责人审批立项的,尤其是陶瓷绘画的图案内容,基本都是由宫廷画家设计起稿的,层层确定方案以后,再进行陶瓷制作。受古代制瓷技术限制,所做瓷器的成功率相对低下,要想达到宫廷所需的形制样本,必须同时制作多件进行烧制,从而择优进献。对于需要彩绘的瓷器,则是根据宫廷画家设计好的母本,采用上述拍图方法加以复制,以确保所需瓷器的画面质量能够满足统治者的需求。而民间定制彩绘瓷器,也是多有设计者起草母本,再使画工用拍图方法临摹复制。
古代从事陶瓷绘画的工人基本都是职业画匠,他们长于具体的彩绘技法,但是由于没有太多的文化艺术素养,在绘画艺术表现创造方面则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况且,陶瓷在古代作为工艺产品,绘画只是其装饰手段之一,并不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进行创作。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的画工,他们只是以陶瓷绘画作为谋生的一项职业,并没有考虑过多的艺术创作追求,复制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尤其是有严格要求控制的官窑,更是要求复制品的精确和细致,拍图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步骤。
景德镇陶瓷技艺的传承,历来都是家族式或师徒式的。陶瓷绘画的师父不仅要传授基本的绘画技法,还要把优秀的图稿让弟子们一代代沿袭传播下去,拍图是学习和传播图稿的基本途径和操作方法。自清末民国时期,古代官窑体系被渐渐解散,大量官窑画匠流入民间窑场,随之而来的是官样图稿的开放传播,各种民窑禁忌题材(如,龙)得以在民间发展扩散,模仿官窑器物的图案广泛盛行,拍图起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瓷器不再只是工艺美术品,它更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艺术种类,满足着人们的艺术审美需要。陶瓷绘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也更加注重其本身的艺术魅力,甚至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但是,拍图这一技法始终存在,随时体现着它复制和传播的优越性。
现代社会,网络媒体和出版事业的发达,各类知识文化信息得到有效而广泛的传播,人们的审美眼界越来越宽广,艺术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陶瓷绘画也在向姐妹艺术进行着积极的参考和借鉴。许多来自于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别的绘画门类的题材和作品被大量运用到陶瓷绘画中来,极大的丰富了陶瓷绘画的内容,更新了陶瓷绘画的艺术面貌。陶瓷绘画工作者除了继续用拍图的方式传承传统的图案,还用拍图的方式把直接来源于别的绘画门类额图片运用到陶瓷绘画制作中,迎合着广大的市场审美需求。
三、 拍图的弊端
在精确完成任务和批量化大生产的前提下,拍图的好处十分明显,有着相当良好的工作效益,但是拍图也存在着许多不良影响。
首先,拍图只是一种复制的手段,使图案僵化,失去灵活创造的艺术趣味。当彩绘瓷作为艺术品而不是工艺品的时候,所谓“物以稀为贵”,再好的艺术品数量一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许多陶瓷工作者,甚至是一些大师,当他们的一件陶瓷作品形式深受市场认可以后,便加以大量复制。尤其陶瓷绘画作品,其内容构图形式的复制,便依赖于拍图,得以一件件克隆出世投入市场。许多画工靠一个构图,便可以在瓷绘市场悠游。有些人甚至做了第一个作品以后,再要复制,就是直接请人代劳,最后自己签名完事。这样的拍图复制,是不利于陶瓷绘画的多元化发展的,让陶瓷停留在工艺复制的僵硬循环上。
其次,拍图作为一种学习借鉴的方法途径,容易使人走入一味模仿照搬的道路上,失去艺术个性和创造活力。拍图的作用在于再现,使之能准确的描绘已有的图案母本稿样。很多陶瓷绘画工作者都是选定一个图片,然后在瓷器上拍图打稿,再进行彩绘。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过程必不可少,是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陶瓷绘画的题材构图直接从已有瓷器或姐妹艺术泊来,就会使人依赖于已有资料,惰于思考和创造,不注重自身能力和修养的提升,对陶瓷绘画艺术家来说是相当不利于以后的发展的。失去创造力的艺术家,将只是一个只会复制和抄袭的匠人。
四、 怎样看待拍图
拍图不是坏事,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它对陶瓷绘画的贡献作用,尽力避免其产生的懈怠消极影响。
景德镇陶瓷绘画自珠山八友以后,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艺术绘画门类,它特殊的材料和表现能力独具魅力,其艺术性慢慢被人们品味和认可。为了丰富和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往往需要向优秀作品甚至姐妹艺术学习和借鉴。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学习对象的各种表象特征,所谓的“传移摹写”。拍图,使学习陶瓷绘画的人能够快速的掌握构图和形态结构,也有利于初学者尽快见效以及提升信心。但是,不要只是单纯的模仿。在模仿的同时,必须勤于思考,多问为什么,多想该怎么做。要积极的锻炼和培养自我创造能力,主动提升自我文化修养,增广见识,为艺术创作打下结实的基础,给自己预留广阔的发展空间。
陶瓷绘画工作者要确立自己的艺术追求,为陶瓷艺术的壮大发展踊跃开路,艺术当随时代,努力创作出适应时代审美需求的陶瓷艺术品。要实现从拍别人的图,到拍自己的图,再到不用拍图,这一伟大转变,使陶瓷绘画充满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1、《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版
2、冯先铭《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古典舞;戏曲舞蹈;历史传承;影响解读
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61-01
一、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情感影响和研究
(一)舞蹈代表了一种情感的表达,通过身体的舞动和舞者心灵情感的释放,来表达舞蹈的丰富内涵。元稹在《曹十九舞绿钿》中写到“急管清弄频,舞衣才揽结。含情独摇手,双袖参差列。[柳牵丝,炫转风回雪。凝眄娇不移,往往度繁节。”对舞蹈艺术的情感有了一个形象的表达,说明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都可以通过舞蹈来表达内心的状态。中国古典舞为戏曲舞蹈注入了充分的情感表达。与此同时,戏曲舞蹈表达情感的途径不仅是眼神,更多的是肢体和心灵的一个互动。从戏曲舞蹈中同时也能感受到古典舞的意境美,为我们的古典舞提供了生命的力量。
(二)古典舞在后期的戏曲舞蹈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参考作用,后人根据古典舞丰富了现在的戏曲舞蹈,使戏曲舞蹈在古典舞的基础上更好地延续和发展。中国古典舞也是经历了创始、发展的阶段,在总结了戏曲传统艺术的动作基础上,创造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训练价值,突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以“中和为美”的美学视角效果和艺术价值。
二、戏曲舞蹈对中国古典艺术的题材影响和研究
(一)严格意义上讲,古典舞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古典舞本身就是介于戏曲和舞蹈之间的一个混合物,褪去了戏曲中最为重要的“唱”和“念”,还保留着戏曲的原生态。
(二)戏曲是在继承前代各种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戏曲涵盖了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并把他们巧妙地综合在一起,去表现丰富的内容和丰满的人物性格,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三、发展中的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的走向
(一)我们一直所说的传承就是要在继承中创新。中国古典舞无不体现了它所具有的韵味和它的精神气质,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了中国古典舞美的形态。而与中国古典舞相比,戏曲舞蹈更能让人从中品味到它的无穷神韵。
(二)中国古典舞只有和戏曲舞蹈相互传承,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越走越好。我们不仅要好好保留中国古典舞,还要让戏曲舞蹈不断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在不断的传承中去创新,在不断的相互影响中让它们大放异彩,这也是我们每位从事戏曲舞蹈工作者的责任。
四、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艺术之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
(一)可以说中国古典舞来源于中国戏曲,来源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作为一种独立物种,中国古典舞存在的历史才几十年,而它之所以能在近代作为一个独立物种崛起,是因为它融合了很多戏曲的元素在里面,它是借助了戏曲舞蹈的历史而得以传承的。
(二)古典舞里的许多动作其实都与戏曲动作很相似,这是因为古典舞是在容纳了很多戏曲舞蹈的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复兴传统文化”是当下返璞归真的一重要蜕变,这也将是中国在民族文化上的一次华丽转身。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传统文化不但能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标志,更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归属感”。
(三)古典舞是民族舞蹈艺术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戏曲舞蹈同样如此,所以,它们的价值是同等重要的,只是任务分工不同而已。如果没有中国古典舞的传统形态,那就没有戏曲舞蹈在现代的建设,也就没有民族的舞蹈文化的传承。戏曲舞蹈从中国古典舞中也吸取了许多精华,使戏曲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戏曲舞蹈也对我们的古典舞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戏曲艺术为中国古典舞艺术上的传承及创新提供了最充足的养料。舞蹈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们之间相互传承和创新。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艺术的融合和传承,可以再一次实现艺术文化上的创新。而且,在目前戏曲舞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在古典舞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艺术上的创新,深入研究并减少古典舞艺术上的繁琐化限制,让艺术文化多面开花,让中国古典舞和戏曲舞蹈在传承的基础上多面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