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投资项目评价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风险投资 项目评价 评价指标
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过程就是一个评价投资项目的过程,选择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投资项目是风险投资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我们把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研究概括为: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过程;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风险投资项目的定量评价方法。我国的风险投资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是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及选择,大多建立在风险投资家个人判断基础之上,缺少适用于我国实际的有效的评价方法。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1946年ARD公司的成立,其经历了50年代的成型、60年代的成长、70年代的衰退、80年代的复苏和90年代初的暂时低谷,以及90年代末的高速发展,到今天的稳步前进这样大起大落的发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政策制度,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融资、风险项目评价及选择、风险企业的培育等制度、程序、规则,从而保证了风险投资业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分析借鉴美国成熟的风险投资经验有利于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1 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价发展的历程
考察美国风险投资从1946年ARD公司成立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根据项目评价过程、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完善与发展,把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ARD公司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是风险投资家以创始人倡导的理念为投资导向,进行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探索阶段。研究主体是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以自己丰富的经历和企业经营经验来评价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因素,进而选择所要投资的风险项目。
1946年,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在马萨诸塞州建立,ARD建立的目的是其发起人弗兰德斯和多里奥特所倡导的利用马萨诸塞州拥有的雄厚科技实力,来建立高科技企业,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以改变当地纺织业和传统机械制造业出现的严重亏损,振兴当地的经济而非赢利。美国为了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于1958年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创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这种新的组织形式。虽然最终证明这种组织形式并不适合风险投资的发展,但在最初却极大的促进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ARD最早、最成功的投资项目———数字设备公司(DEC)的巨大成功不仅使ARD获得了巨大的投资回报,更是使ARD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为风险投资的发展确定了方向:向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高风险同时能够获得高收益的项目投资。
从一定意义上说,风险投资项目评价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决定了向需要承担高风险、同时能够获取高收益的高科技企业投资这一宏观评价准则的发展阶段。
1.2 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风险投资产生以来,风险投资家如何评价、选择风险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归纳,总结风险投资家的决策艺术并进一步探讨评价规则。研究的主体也转变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是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过程,以及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企业投资公司的大量破产,使风险投资转而采用股权的方式进行投资,1973年美国成立了国家风险投资协会,对通过有限合伙方式进行的风险投资进行行业监督和制约。同时,1979年美国劳工部对《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中“谨慎人”规定的重新解释:“养老基金在不危及整个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基础上,可以投资到小企业和风险投资业”开始生效,这些政策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
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风险投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投资案例,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应改变,也给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风险投资的巨大成功在证明其投资理念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中的杰出代表有Wells(1974)、Tyebjee和Bruno(1984)、Robert(1991)。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过程是多阶段的。指出不同的评价阶段应当有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过程,并对风险项目的定量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中,Tyebjee和Bruno(1984)在Wells研究的基础上,以调查表的形式对41个风险投资家进行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调查,经过线性回归分析,他们得出了影响投资风险的因素为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影响预期收益的因素为市场吸引力和产品差异度;投资变现指标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均不显著,由此他们建立了评价阶段的决策逻辑模型。
由于风险投资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这一阶段的研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没有考虑所投资的风险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一阶段对风险投资项目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不多;由于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并不完善,人们对风险投资的认识并不全面,早期的评价过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是粗放的,评价因素大多是框架式的(如产品、市场、行业、技术等)。
1.3 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直到今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细化。在对评价过程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更深入全面研究的同时,重点关注于对项目的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强调在严格定性分析基础上的精确定量分析,强调定量分析方法在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应用。
1997年美国税法的改革制订了对风险投资业非常有利的税收政策。此外,美国中小企业局重新修改了小企业投资公司的计划,使其更适合风险投资的需要。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接受,风险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在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及选择上,也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偏离了其发起人所倡导的传统的向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投资的理念,转而投向中后期的风险企业。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养老基金和大量闲散的社会投资资本聚集到风险投资中来,给风险投资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投资资本。使风险投资公司有实力去投资需要大量资本的中后期风险企业。另一方面,投资者对在短期内收回风险资本的期望,鼓励了风险投资公司投向中晚期的风险企业;大量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被运用到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风险投资项目定量评价方法迅速发展。一方面,与投资于中后期风险企业相对应,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方向就偏向于与中晚期风险企业相适应的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先进的评价方法能够应用到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中来,比如风险投资项目的实物期权评价方法、模糊多指标评价等等;随着对风险投资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过程和评价指标也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精确。在这一阶段,美国的专家学者如Hall和Hofer(1993)、 Fried和Hisrich(1994)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进行了研究。
Fried和Hisrich(1994)采用面谈与填写调查表的方法,总结出了风险项目评价过程。该过程包含了6个阶段,即开始阶段、特别筛选阶段、一般筛选阶段、第一阶段评估、第二阶段评估和结束阶段。同时,他们通过对风险投资家的面谈调查与结果验证,得出了3种通用的风险评价指标。附表列出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是美国学者根据本国实践而总结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
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对风险投资项目定性分析更深入全面;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确;同时,在认识到不同评价阶段有不同评价指标的同时,也认识到风险投资项目或风险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指标。
2 经验总结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价发展的分析,从中我们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并且能够发现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某些发展趋势:
(1)政府应当及时地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风险投资的健康发展。美国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发展是和美国风险投资业的此起彼伏相吻合的。不论是早期的《小企业投资法》的颁布、“谨慎人”的重新解释,还是后期税收政策的改变,都使得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深入到更宽更广的领域。低谷时期的经验总结和创造,带动风险投资业进入更高的辉煌,风险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又使得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研究更深入更全面,从而使风险投资走向稳步发展的道路。
(2)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对象是需要承担高风险,并能够获得高收益的高新技术项目。实践已经证明投资于高新技术项目是一种成功的能够获得高收益的投资理念。这些投资项目没有类似的历史数据可以参考,对这类项目评价的难度较大,需要更新、更适应的理论方法。
(3)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既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又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风险投资家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在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这一领域进行研究时更需要注重专家的意见。
(4)注重定性评价方法与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在全面深入的定性分析基础上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对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价更准确。并且,在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中越来越重视定量评价方法的运用。
(5)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指标应当是有阶段性的。这不仅要求不同的评价阶段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并且要求对风险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 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 唐翰柚.风险投资决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 Tyebjee,T.T.,Bruno,A.V.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vestmentActivity[J].Management Sci,1984(9)
4 Fried,V.H.,Hisrich,R.D.Toward a Model of 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J].Financial Management,1994(3)
【关键词】 高科技投资项目 属性约简 Rough集
一、 相关Rough集理论
Rough集理论是一种可以利用不完全信息或知识去处理一些不分明现象的新型数学工具,也可依据观察、度量到的某些不精确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分类。早在1904年,谓词逻辑的创始人提出了含糊一词,并把它归结到边界线区域,也就是说在全域上存在一些个体既不能在其某个子集上被分类,也不能在该子集的补集上被分类。到了80年代初,针对的边界线区域思想提出了Rough集,把那些无法确认的个体都归属于边界线区域,而这个边界线区域被定义为上近似集和下近似集之差集。相关定义如下:
给定论域U,对于每个子集合X∈U和一个U上的等价关系R,可以根据R的基本集合(上、下近似集)的描述来划分集合X。
定义1 X的R-下近似集为:R*(X)=∪{Y∈U | R:Y:X};
X的R-上近似集为:R*(X)=∪{Y∈U | R:Y∩X}。
定义2 设R是一个等价关系族,r∈R,如果ind (R)=ind (R-{r}),则称r在R中是可被约去的,否则是不可约去的;如果P=R-{r}是独立的,则P是R中一个约简。
定义3R中所有不可约去的关系称为核, 由它构成的集合称为R的核集,记成core(R),core(R)= ∩red(P),其中red(P)是P的所有约简族。
定义4决策表是一知识表达系统T,记作T=<U ,A>,其中U是对象的集合,A是属性集。
二、高科技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此引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宋逢明和陈涛涛两位学者所建立的高科技投资项目评价指标[1],如图1。
三、Rough集理论对高科技投资项目评价的过程
步骤1 实值属性离散化
Rough集理论处理数据用的是符号化的分析方法,其属性值“0”,“1”,“2”等都是离散的符号。但是高科技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值都是连续性的实数,因而必须先离散化。对连续型属性进行离散化(即对取值区间进行划分,然后进行编码)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区间的个数。现有的分组方法大都是根据经验或实际问题的需要事先选定区间的个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等距离散法、等频离散法都需事先确定区间(或分类)个数。本文采用聚类的方法确定区间的个数,然后对各属性值进行离散化。
步骤2 初始指标体系删减
观察决策表<U ,A>对于论域U,若属性i,j 对应的评价对象的属性值相同,则认为属性i,j 具有相同的分辨能力,只需保留一个。经过删除相关列后初步简化决策表,同时删减对应的初始指标体系。
步骤3 属性约简
根据约简和核的概念,计算所有不可约简的关系,求解决策表的各种约简和核;利用求得的约简进一步约简决策表及其对应的指标体系。
步骤4 指标重要性及权重计算
根据[3]中指标重要度、权重的定义,计算指标权重;
步骤5 对象评价
利用最终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各属性的权重,结合各指标的属性值,综合决策规则的描述信息,对各评价对象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 实证研究
现有六个高科技投资项目,记为U={1,2,3,4,5,6},已知该七个高科技投资项目的宏观环境是同样的,对七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得到以下8项指标(获利率、技术因素、市场因素、销售能力、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资金能力、企业战略一致性)下的指标值不同,其它指标值都是相同或相差甚微。因此可以建立初始评价指标集为A={a, b, c, d, e, f, g, h},其中a代表获利率,b代表技术因素,c代表市场因素,d代表销售能力,e代表生产能力,f代表技术能力,g代表资金能力,h代表企业战略一致性。同时得到各项目的8项指标的指标值,如表4-1所示。
1.实值属性离散化
表4-1 备选地的属性值离散化结果
2.初始指标体系删减
观察表4-1,属性c和f对应的评价对象的属性值相同,即对于U属性c和f具有相同的分辨能力,故只需选择其中之一,不妨保留c;同理属性g和h对应的评价对象的属性值相同,不妨保留g,在决策表4-1中删去f 和h得到如表4-2的评价决策表。
表4-2 初始删减后的评价决策表
3.属性约简
对于决策表T=,其中U={1,2,3,4,5,6,7},A={a, b, c, d, e, f, g, h},通过对不可约简关系进行的计算得到core(A)={a,c,d,e},存在两个约简R1={a,b,c,d,e},R2={a,c,d,e,g},不妨取R2得到表4-3
表4-3 属性约简后的评价决策表
4.属性值约简
在决策表4-3中的属性没有条件属性与决策属性之分,在此不妨选择a、d、e为条件属性,c、g为决策属性,根据决策规则的一致性进行属性值的约简,得到仅包含决策规则核值的决策表4-4。
根据决策表4-4可以得出各评价对象的特征规则描述:评价对象1的特征可由规则r1,即c(1)=1,e(1)=1,g(1)=1来描述,评价对象2的特征可由规则r2即c(2)=1,d(2)=1,g(2)=1来描述,其它类似。
5.对象评价
从表4-4可以看出,对象4和对象7各有四个指标达标,对象1、对象2和对象5各有三个指标达标,对象3有一个指标达标,对象6没有指标达标,显然.评价对象6最差,评价对象3次之。对象7和对象4达标的四个指标中有3个指标是一致的,只有d指标和e指标不同,对象1、对象2和对象5涉及的指标分别是c、d、e、g。因此我们要计算c、d、e、g四个指标的重要性及权重。
6.计算相关指标的重要性及权重
设U={1,2,3,4,5,6,7},A={c, d, e, g}; P=U/ind(A)={{1,2,5,7},{6},{4},{3}},Q=U/ind(A-{c})={{1,2,5,7},{6,3},{4}}, S=U/ind(A-{d})={{1,2,4,5,7},{6},{3}},
W= U/ind(A-{e})={{1,2,5,7},{6},{4},{3}}, Y= U/ind(A-{g})={{1,3,5,2,7},{6},{4}}.
POSQ(P)={{1,2,5,7},{4}}, POSS(P)={{3},{6}}, POSW(P)={{1,2,5,7},{3},{4},{6}},
POSY(P)={ {4},{6}},
通过计算知,指标d、g 的权重相等且大于c和e。这样我们可以就判断项目7优于项目4.项目7和项目4总体上又优于项目2,项目2优于项目5和项目1。这样就得到了七个高科技投资项目的优劣关系。
五、结语
本文运用Rough集理论对高科技投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消除了以往诸多评价方法在权重设置时的主观性.使得对高科技投资项目的评价更加客观,通过实例验证,此方法在高科技投资项目评价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宋逢明,陈涛涛.高科技投资项目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1,(1):90-93.
[2]刘清著,Rough集及Rough推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黄光明、张巍.基于Rough Set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36-38.
[4]红,孙建勋.基于模糊聚类的粗糙集决策表简化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5):175-177
一、传统资本预算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资本预算模式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投资项目决策原则或方法。例如,企业通过净现值指标判断投资项目是否可行。二是在企业内部资本约束条件下,管理者在众多可投资项目中进行决策的方法。即如果某一期间企业资本预算不足以满足所有可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那么,管理者必须要在这些项目中进行资本分配。例如,管理者可选择净现值最高的一组投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是假设企业资本预算只受到企业内部可用资本的限制,而没有考虑外部资本。
实践证明,传统资本预算模式中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和约束条件下的资本分配两个方面在所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中是同样必要的。而大多数企业对于资本预算所需资金首选内部留存利润,外部债务和权益资本筹资是次要的资金来源。
但是,传统资本预算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1.资本来源的局限性。传统的资本预算模式只是就企业所拥有的可用内部资本,借助于评价指标,来选择某些或全部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而在实际投资项目评价指标运用中很少考虑通过举借外债、发行股票或暂停发放现金股利等方式来满足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对资金需求的情况。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1)外部筹资成本较高;(2)企业管理者比股东对投资项目具有更加乐观的估计,而且资本约束条件下的资本预算是使管理者仅接受净现值最高的投资项目的一种方式。
2.投资项目评价细节方面存在问题。在大多数公司理财教材中,关于资本预算的学习,一般只是讲述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中所需现金流量和贴现率的估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项目的净现值。但是,教材没有明确在企业投资项目评价中是什么人最终产生了这些估计。如果估计这些指标的人是通过虚夸项目盈利性以获取个人利益的话,那么就会使企业的资本预算出现问题。
3.公司总部和分部经理在资本预算模式中的地位不明确。企业集团总部中的高层管理者和集团中各个分部经理应该在什么时间,以什么理由,采取什么方式加入资本预算过程,传统资本预算模式中并没有明确这一点。实践中,有的企业集团,总部高层管理者只是参与资本预算过程中的最终决策。还有的企业集团,在资本预算中,明确指出将某一客观标准,如净现值指标,作为企业集团接受或拒绝某一投资项目的标准,而且这个标准被事先告知所有提出项目申请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这些管理者据此自己判断,假设企业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其所提出的项目能否被投资;而总部高层管理者只能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才介入资本配置过程。
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在企业集团资本预算中的运用
作为近期国外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内部资本市场是公司高级管理层将公司有限的可用内部资本,在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管理者所提出的竞争性投资项目中进行资本配置的一种机制(Ogden,Jen and O′Conner,2004)。内部资本市场主要研究作为权力中心的公司总部与各子公司、经营分部之间由于信息、激励等而产生的内部投资、融资等资源分配特征、效率及其经济后果问题。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对企业经营效益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筹资及投资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对项目的过度投资或选择一些不该投资的项目,对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消极的影响。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既促进了内部资本市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正确理解资本预算实务,解决传统资本预算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丰富和发展资本预算理论和内容。
1.资本预算中所需的内部资本优于外部资本。从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产生的背景上看,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从事资本预算的企业集团,一般只是考虑内部资本作为资本预算的主要资金来源,这是因为外部债务筹资会使企业和债权人之间由于利益冲突而存在问题,外部权益资本筹资会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矛盾。
Gertner、Scharfstein 和Stein(1994)提出了公司总部所管理的内部资本市场优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另外两个原因:(1)加强了监督。即使内部和外部资本提供者具有相同的监督能力,内部资本提供者也会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督。这是因为内部资本提供者具有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因此,他们能够从监督中获得更多利益。(2)更好地配置资产。当公司总部拥有多个业务相关的子公司或事业分部时,这将使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果一个子公司或事业分部的业绩较差,它的资产将被重新配置,直接地与公司总部的其他资产进行合并。相反,外部资本提供者将不得不把资产出售给其他使用者,而且往往不会得到其全部价值。
2.内部资本配置中采取一定方法解决资本预算所需的信息问题。如前所述,现代财务理论关于资本预算模式的细节方面存在问题。如传统的净现值法缺乏有关资本预算过程的一些重要细节的处理方法,这些细节的缺失会导致不完善的资本预算决策。Harris 和Raviv(1996)提出对于具有多层次、多分部的企业来讲,大多数关于资本预算的关键信息是在公司内部产生的,被不同层次、不同分部的管理者所掌握,而不是被公司总部的高层管理者所掌握。因此,企业必须要决定,不同层次、不同分部的管理者是被授权在他们所掌握的投资项目信息基础上进行资本预算决策,还是被命令将投资项目信息与公司总部高层管理者分享,以使高层管理者决策内部资本的分配。换句话说,企业所采用的资本预算模式支配着不同层次上的管理者产生和分享投资项目信息的方式,而且决定了授权给谁,在什么情形下授权的问题。
在内部资本市场的实际运行中,通常是要求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定期向高层管理者提供资本预算项目信息,而这些高层管理者运用这些信息将内部资本在所提出的投资项目间进行分配。然而这一过程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与冲突。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可能由于个人激励补偿问题而夸大他们所提出投资项目的潜在收益,因此,当高层管理者试图查明这些项目的真实收益时,往往面临信息上的劣势。
高层管理者有两种措施可以控制这种情况:一是高层管理者可以进行投资项目事后审计,判断他或她从事的投资项目是否无效。但事后审计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措施。二是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某一管理者提出的项目进行事前审计。不幸的是事前审计成本太高。Harris 和 Raviv(1996)提出一种折衷的方法,高层管理者只对那些可能有问题的管理者提出的投资项目尽可能进行事前事后审计。进行审计的可能性与要求的资本规模有关,如果事前审计表明项目是不盈利的,就不会将资本分配给管理者所提出的项目。
3.公司总部在资本预算中进行有效的内部资本配置。Stein(1997)提出在内部资本市场中具有竞争性的项目之间分配内部资本的一些问题。内部资本市场在资金有限的资本预算情况下会使各分部之间产生有效的竞争。这是因为,不像外部资本市场,管理内部资本市场的公司总部拥有从事“挑选胜者(winner-picking)”的控制权力――能够积极地将资金从一个项目转移到另一个项目。例如,一个分部经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能被投放在另外一个分部的项目上。简而言之,每一个项目都要竞争有限的资金,公司总部的任务是挑选竞争中的胜者和败者。
Stein 认为公司总部在内部资本市场中监督有限的资本预算项目将更为有效。监督太多的项目意味着集权(或至少在企业中不常见),但是太少的项目,将使资本分配机制不能有效地运行。多少项目是太少或太多?这将部分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集团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内部资本分配问题逐渐成为理论和实务研究的焦点。而内部资本市场理论正是研究与深化企业集团资本预算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在我国外部资本市场还不完善,企业在获取外部资本过程中受到较强约束的情况下,内部资本市场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在资本预算项目中进行重新配置的意义更加重大。
参考文献:
GERTNER R H, SCHARFSTEIN D S, STEIN J C. 1994.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apital market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CⅨ:1211-1230.
HARRIS M, RAVIV A. 1996. The capital budgeting process: incentives and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Finance, 51: 1139-1174.
[关键词] 风险投资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风险投资是对风险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对所投资企业加以培育和辅导,待其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投资行为。它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由于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为处于创立初期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企业缺乏经营经验,整个过程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且比一般项目投资风险高。风险投资项目的高风险性另外一个原因是严重的信息非对称性。风险企业家掌握着申请项目的详细信息,为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有时会发出虚假、错误信息,所以占据了绝对的信息优势。因此,风险投资家对风险投资项口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审时,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做到从源头防范和减少决策失误。据此本文对投资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模糊综合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与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特点相符的决策模型。
一、投资项目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为使评价指标体系能从不同层面上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投资项目中的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如下:一是科学性原则,该指标体系应能正确的反映评价对象各价值构成要素的因果、主附、隶属关系,以及客观机制。二是系统性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对象的结构、要素,以及各种因素的逻辑关系,从而对评价对象做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系统分析。三是全面性原则,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考核投资项目中风险的总体状况,通过考核来确定项目的风险大小,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影响投资项目中风险的各种要素。四是简约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在保证科学、客观、可行的前提下,力求简约。各评价指标所反映的问题应真正有代表性,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不应有交叉、重复,指标的内涵准确,指标之间界定明晰。这样可保证用最小的指标,准确、科学、合理的反映所要评价的问题,确保评价的质量水准。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数据收集条件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建立理想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的统计制度和数据的基础上,只能较多地关注可操作性,从而构建一套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于是,评价作为一个过程,只能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和相对的科学性。
二、投资项目风险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我们在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投资项目风险的五个因素为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设立了十二个二级指标,从而建立起投资项目风险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市场前景
好的产品构想能否有良好的市场需求,这关系到开发、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也即能否在市场上获得回报。风险投资家十分重视对市场前景的评价和分析,重要的指标有:
(1)增长潜力。选择处于高速增长的产业与不断扩容的市场中的项目与企业,是评价投资机会的重要原则。投资公司应从技术、产品、产业、消费趋势,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角度来评估项目产品未来的市场增长潜力。
(2)竞争优势。是指分析市场主要对手的产品和资源优劣势、市场进入壁垒及替代产品的威胁等。风险投资公司应评估投资项目的核心资源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并判断经营团体提出的竞争策略是否能有效地创造市场优势。
2.企业家才能
风险企业面临复杂的环境,不确定性高且难以评估。因此,企业家才能是一项很重要的投资指标,它决定着风险企业未来的命运。企业家才能包括:
(1)企业家人格特质。作为风险企业的关键人物,投资公司对企业家的人格特质会有高标准的要求。在我国社会诚信水平较差、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投资公司尤其要把忠诚正直的人格特质作为项目评审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风险投资家还应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企业家是否具有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是否掌握市场前景并懂得如何开拓市场,是否懂得利用各种渠道融通资金,是否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等。
(2)团队专长与经营理念。企业家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包括技术开发、企业管理、财务运作及市场营销等各种专业特长且具丰富经验的人士,并且能够合理分工和有效配合。由经营理念可以看出经营团体对于企业经营的态度,以及未来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组织运作方式。
3.投资获利性
风险投资家甘冒风险大胆投资,就是为了获得百倍、千倍的高额回报。对于占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机构而言,虽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引导投资方向是其主要目的,但盈利又是其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也应对该指标有所考虑。通过分析评估各项财务资料来考察项目的获利性。评价时应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预期投资报酬率。中国的创业家为吸引资金,往往高估投资回报率,所以投资者需要十分慎重地分析、评估各项财务资料,并以较保守的态度估计可能实现的投资报酬率。
(2)投资回收速度。由于风险企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资金回收速度越快风险越小。因此,投资者必须正确衡量投资回收期,过短或过长的投资回收期都是不合适的。
4.技术与产品特征
产品的技术是产品的灵魂,也是其价值的所在,技术是许多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风险投资家十分重视对技术的考察。主要的指标有:
(1)技术是否具有创造性和革命性。创造性和革命性的技术往往可以孕育一个巨大的产业。革命性的技术往往可以形成垄断地位,技术垄断就可以提高竞争者进人的门槛,风险企业就可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
(2)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这一点十分关键,一个好的技术构想能不能成为现实,关系到技术开发投资能否得到回报。技术的创新是有巨大风险的,它与许多客观因素有关,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要认真考查其可行性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此外,技术的适用性也不可忽视,技术的适用性是指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在未来使用方面的难度。
5.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主动承担和驾驭风险的投资动机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顺畅的资金变现渠道,可以说,策划退出是风险投资家自始至终都在考虑的问题。然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完备,没有建立起产权交易市场,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不畅已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1)退出难易程度。我国风险投资专家认为最合适的风险资本退出时机是在风险企业成熟期。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在风险资本退出时机的选择上比发达国家较为保守和谨慎,所以,投资公司应选择能及时变现的项目,根据经济形势和项目进展情况随时退出,以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2)退出方式选择。退出方式一般有三种:公开上市、出售(包括并购和回购)及清算。不同的退出方式将影响投资风险的最终结果与获利水平,其中,公开上市是理想的退出方式。我国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二板市场,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从而使得风险资本的循环运作存在较大的障碍,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投资公司应把获利的目标时刻铭记在心,必须根据风险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判断风险企业可采取的最现实的退出方式。
三、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指标评分方法的选择
一些具有模糊概念的系统,在进行评价时很难给出确切的表达,这时可以用模糊评价的方法。例如采用隶属度的概念,假设评语分为 5级,如{优、良、中、可、劣}或者{90、80、70、60、50}等,隶属度函数的构造可以用连续的,也可以用百分比来表示。经过分析比较,我们确定了以①低风险,②较低风险,③一般风险,④较高风险,⑤高风险,以上五个评价等级元素构成评价等级集合。
2.指标值的获得
我们可以通过德尔菲法向有关的专家、学者、中介机构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人员发出咨询函,填写各个指标所处的等级,并将其整理成模糊矩阵,以便进入下一步。
3.指标间权重分配方法的选择
目前流行的确定指标权重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强制确定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有助于决策的客观性和统一性,其数学基础并不高深,计算也很简单,因此被公认为是一种能较好的处理目标值难以定量描述的、多目标系统的复杂决策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本模型中我们选择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间的权重。
4.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1)划分因素集U.
设因素集为U={u1,u2,…,un},抉择评语集为V={v1,v2,…,vm}。
对因素集U作划分,即U={U1,U2,…UN}
式中即Ui中含有ki个因素,并且满足下列条件:
(2)初级评判
对每个Ui的ki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判。设Ui的因素重要程度模糊子集为Ai,Ui的ki个因素的总的评价矩阵为Ri,于是得到:
(3)多级评判
设的因素重要程度模糊子集为A,U的总的评价矩阵R为
则得出总的综合评判结果:
这也是因素集U={u1,u2…,un}的综合评判结果。上述的综合评判模型称为二级模型。如果因素集U的元素非常多,可对它作多级划分,并进行更高层次的综合评判。
四、结束语
风险投资评估在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项目评估方法。本文旨在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提出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希望本文能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常大勇张丽丽:经济管理中的模糊数学方法.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2]王俊峰:风险投资实务与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汤京华王玉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
[4]徐宪平: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与控制.中国管理科学,2001
关键词:政府投资 项目后评价 逻辑框架 因素矩阵
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两大部分构成。政府投资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目前我国的政府投资却缺乏从决策论证、建设实施、投入运营到后评价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完善机制。笔者认为应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套完善和规范的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方法体系,并通过规范的项目后评价机制约束项目决策和过程管理与控制,促进政府投资功能的顺利发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亦称为项目事后评价,指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准备、立项决策、实施以及投产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总结评价。通过项目后评价,将项目投资决策前分析、预测、估算的指标与项目投入运营后实际达到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真实、全面地总结评价项目前评价(项目决策)工作的质量,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判别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分析偏差情况及产生偏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正在投入运营项目管理和以后相关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借鉴和反馈信息。
充分发挥项目后评价作用,关键需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和项目后评价原则与目的的要求,结合国外的做法,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主要可以采用逻辑框架和因素矩阵方法。
逻辑框架法(LFA)
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开发并运用的一种项目设计、计划和评价工具,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国际组织把它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评价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使用LFA,把项目投资目标划分为宏观目标(Goal),具体目标(Objectives),产出效果(Outputs)和具体的投入活动(Input and activities)四个层次,辅之系统、规范的评价指标与验证方法体系,将项目的分析评价结果形成一个逻辑框架矩阵表(如表1),再将后评价结果与前评价结论进行对比,判断前评价的质量,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实施效果,项目实施后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运用LFA进行项目后评价,首先要深入研究项目的建设背景及重要假设条件落实情况,其次要收集分析项目前评价和后评价资料,然后将前评价和后评价资料编制成逻辑框架表,最后将对比分析前评价和后评价资料,得出评价结论,提供给政府或有关部门作为对本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和其他相关项目评价决策的依据。
因素矩阵法
因素矩阵法是作者在借鉴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项目后评价方法。它通过分析比较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判断项目的实施情况、出现的偏差及产生偏差的原因、为项目管理监督部门和实施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和确保项目目标按期实现提供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因素评价矩阵如表2)。具体分析步骤是:
(一)确定项目后评价验证指标
验证指标是检验项目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也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验证指标的选择因项目后评价的内容和目的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对项目的前期工作进行后评价,选择的验证指标主要包括:筹建机构及领导班子的构成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单位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厂址选择方案,征地拆迁情况,勘探设计情况,施工单位的资质情况,资金的落实情况,物资落实情况等。
(二)确定每个验证指标的权重
根据每个指标在项目后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权重范围为0(最不重要)到1(最重要),权重和为1,同一个验证指标在不同项目或同一项目的不同评价阶段的权重可能不同,评价时应分析确定。
(三)评价专家组成员分别对验证指标打分
将验证指标及项目基础资料提供给专家组各成员(专家组成员以5至9人为宜,可以建立专家库,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各项目评审专家,并注意技术专家、财务经济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搭配),请专家组成员根据项目的实施结果背靠背分别对每个验证指标打分并确定其权重值,评价分数为1,2,3,4,5,1表示最差,5表示最好,5分为满分,表示完全符合目标要求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四)计算项目实施效果加权评分值
首先汇总专家打分情况,采用简均方法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平均的方法,分别计算各验证指标的得分值和权重值,然后将验证指标的得分值与权重值相乘,得出项目后评价加权评分值。
(五)得出评价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Hyperion Planning 挖掘 探索
1 Hyperion Planning在预算领域的发展
Hyperion Planning是目前流行的预算管理软件产品,其最大的优点是基于多维数据库,不仅具有较强逻辑的数据存储功能,同时具备强大的多视角、灵活的分析功能。通过构建于Hyperion多维数据库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型,能清晰、直观的呈现出该企业的预算业务管理特点,甚至可以启发管理者对企业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创新。
Hyperion Planning从2002年引入国内,伴随着产品革新与升级,Hyperion Planning在预算领域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一直不断的在技术架构和用户体验上增强完善与改进。同时,企业的预算管理也从开始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发挥其数数据的作用,为实现预算的刚柔控制奠定基础,逐步向发挥系统的最大价值迈进。
2 Hyperion Planning潜在附加价值的挖掘
新的经济时代中,企业经营者面临着各种问题:如何保持业务单元的经营目标支持公司战略?如何控制业务单元的经营行为围绕经营目标,规避风险?如何配置公司资源,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如何认清复杂竞争环境中的成功要素,保证公司策略正确、有效?面对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何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上述问题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企业需要通过建立一个衔接战略与经营并能随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更新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传统的全面预算是存在缺陷的,最突出的缺陷之一是:预算的实现“与战略脱节”。企业全面预算是对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对战略目标的制定具有一定支持与修订作用;而战略目标决定了全面预算,对全面预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全面预算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如果该企业的全面预算已经通过借助Hyperion Planning系统进行了信息化落地,实现了规范、统一的管理,那么战略又置之何处呢?怎样使预算与战略两者有效的衔接起来?同样的Hyperion Planning系统平台又能否实现战略目标制定过程的落地?Hyperion Planning系统能否适应因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需制定不同情景的战略目标,使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我们需探索的课题。借助Hyperion Planning系统进行落地实现的管理方案主要体现于两部分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需研究探索的两大课题:
2.1 Hyperion Planning能否实现经营性指标多情景战略的落地(情景规划)
假设战略目标是一个中长期的规划,我们可以把“战略目标”归纳为情景规划在Hyperion Planning系统中的实现,实现与预算的有机衔接。
2.2 Hyperion Planning对投资价值分析的落地(投资项目评价与排序)
主要研究在Hyperion Planning系统中实现企业有可能纳入资本性投资预算的全部投资项目的综合评估和优先级排序,为运营投资提供决策支持,以保障战略准确实施。
3 Hyperion Planning附加价值的落地实现
从上述分析总结,可能存在并能通过这个软件平台实现的两部分内容为:情景规划和投资项目评价与排序。以下我们将以某能源公司(以下简称能源公司)对这两部分的实现为例,进行设计思路的介绍:
3.1 情景规划
情景规划主要以情景分析为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多种环境进行模拟的过程与结果。
情景分析就是对该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及主要行业环境未来变化的关键动因及变动方向的多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识别研究影响该公司整体及主要业务板块发展的外部因素及其可能的几种演变逻辑。
为此,系统设计一系列情景参数(宏观环境与行业环境参数),包括石油价格、近年该行业全球各板块市场规模、费率及工作量变化率等参数,并且将情景参数与滚动规划直接联系,通过录入情景参数未来变化的多种可能的情况,系统便可根据录入各种情景参数分别生成多种可能的结果。为规划措施的制定及比较决策提供依据,并及时建立基于多种情景的规划响应机制,增强该公司规划的环境适应性和响应能力。
3.2 投资评价与排序
能源公司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个业务单元的扩张需求日益增加,对公司资源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司需要在资源有限的前提约束条件下,综合考虑战略匹配、项目收益、环境变化等因素,综合评价资本性支出项目的优先级排序,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于Hyperion Planning系统中主要实现为三个模块:战略匹配度、经济预评价、情景风洞测试。
战略匹配度的实现,系统根据战略匹配度模型产生结果可自动计算判断项目在产业定位吻合度、市场吸引力、资源能力匹配度三维矩阵中,资本性支出项目所处于高、中或低战略匹配度。
经济预评价是各级单位针对拟投资项目进行内部排序的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评价项目的投资回收期、IRR、NPV等经济指标。系统通过基础数据的采集,基准贴现率的设置,自动计算出各资本性投资项目投资回收期、IRR及NPV。并且根据经济预评价评价标准,输出简单评价结论说明该项目是否通过。
情景风洞测试是指在项目计算期内,通过将情景因素迭代入经济评价模型中,测算项目在未来不同情景下投资回收期、IRR、NPV表现的一种方法。通过情景风洞测试,可以验证各项目在不同情景下其IRR、NPV等经济指标的表现。
4 Hyperion Planning其他附加价值的探索
未来潜在可持续研究的将管理落地于系统还包括有:单因素敏感性分析、EVA模型等等;同样也还有更多更有价值的管理方案需通过系统进行落地在等待我们的发掘。当然,附加价值的开发其前提是,必须保障当前管理功能于现系统中运行的稳定与顺畅,不能因此而使原有的管理功能后退或者受滞,否则这种附加价值的落地不但难以发挥其作用,反而阻碍原有管理功能正常操作与应用。
那么除上述已经在能源公司通过Hyperion Planning进行落地实现并实际应用的管理模型以外,我们将持续朝着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更多管理支持,使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发挥更多的价值和作用继续前行的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沈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2]张长胜.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曹洪(1982-),男,江苏省沛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中海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刘彦庚(1982-),男,河北省唐山市人。现为华北科技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户鹏飞(1987-),男,河北省衡水市人。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
一.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概论: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实施行政事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确立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原则。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的概念、制定及管理;单位预算的编制、审批及执行程序;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及具体项目的管理。
三.国有资产和负债管理:国有资产的概念和分类;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的概念及管理要求;应缴财政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
四.财务清算和财务报告:财务清算的原因和分类;清算财产的估价和变现;财务清偿和剩余财产分配。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五.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和形式;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杜邦分析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公司财务管理
一.财务估价:货币的时间价值及计算;债券的概念、价值及必要报酬率;股票的概念及价值计算;风险和报酬;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二.投资管理: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三.流动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的目标及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收帐款及信用政策的制定;存货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及扩展。
四.筹资管理: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筹资的渠道和方式;股票筹资与债券筹资的比较;短期负债筹资的主要形式;营运资金政策的选择。
五.股利政策:利润的构成与分配;股利分配政策的类型;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比较;目标利润规划。
第三部分审计
一.基本概念:审计的概念和种类;审计的职能和目标;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职业规范和审计责任。
二.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建议书。
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审计;流动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无形和递延资产审计;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及利润审计。
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审计报告准则;审计报告的编制;期后事项;特殊目的审计。
五.内部审计:适当的审计程序;舞弊的发现;舞弊调查。
第四部分统计基础
一.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集中趋势的测度;算术平均值、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级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二.概率和概率分布:概率的基本概念及计算;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三种常用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