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诗歌语言的风格

诗歌语言的风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诗歌语言的风格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诗歌语言的风格

篇(1)

关键词:诗歌 语言风格鉴赏 解题方法 细节问题 语言风格

一.如何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1.推敲字词语句

语言风格首先体现在诗歌的字词语句的选用上。比如,宋代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诗歌中的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了作者的细心推敲,像“晓”“路”“雨”“叶”“雁声”“客程”“孤舟”“枫桥”等名词,“飘”“宿”“系”等动词,“萧萧”“急”“寒”等形容词,这些词语蕴含着作者的意图和审美情趣,能比较直观地反映诗歌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推敲诗歌的字词语句就能够迅速地把握其语言风格。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第一,从字词的功能类属入手

诗人擅长使用哪一类词,善于用什么样的手段使用词语,往往带有较大的“习惯”色彩,从这一“习惯”入手,就可以捕捉语言风格的“蛛丝马迹”。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空”“新”“明”“清”等词语显示出的共同特征是空灵、澄澈、清新,给人以素雅、纯净的美感。这种特点几乎是王维“诗中有画”的一贯风格。

第二,从字词的味道色彩入手

所谓字词的味道是指诗歌语言中的字词因意义、用法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意趣的个性特征。所谓字词的色彩,是指诗歌语言中的字词所表现出来的褒贬、文白、雅俗、庄谐等不同的个性趋向。个别字词的“味道”和“色彩”构成了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所以,把握了每一个字词的味道色彩也就把握了整首诗的语言风格。

第三,从字词的音节韵律入手

诗歌的音节韵律总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叠音词的使用总是能彰显出独到的艺术风格。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音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而且强化了词的意境氛围,同时,也显现出一唱三叹、凄切哀婉的语言风格。

2.明辨表现手法

首先要关注的是修辞手法,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这些修辞手法在展示语言风格方面有时比思想内容更直接,比如,李白的《观庐山瀑布》,采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所看到的瀑布,体现了潇洒飘逸的语言风格。由此看来,鉴赏语言风格,不能孤立地只看语言本身,还应高度注意与语言相关的一些因素。

3.体会意象用典

意象是凝聚了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物象。意象有别,思想感情亦不同,所体现的语言风格也不一样。比如,杨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这就决定了作为意象的“杨柳”常用于送别类题材的诗歌中.

二.如何解答语言风格鉴赏类试题

1.了解命题形式

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类试题命题样式比较单一,命题角度比较直观。其基本提问方式是: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变式提问方式有: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等等。在具体命题样式上,有时将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合并在一起来考查。

2.掌握解题方法

因为这类试题注重的是整体把握,所以,解答题目的前提是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有一个宏观的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对语言进行微观分析,从而把握语言风格。答题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准确判断诗歌的语言风格,能用一两个术语来概括;二是要结合具体的语言实体来分析,不能游离于语言本身做空洞的论述;三是要语言简要精炼,不必拖泥带水,答出要点即可。

3.熟悉解答程序

篇(2)

关键词:冰心 泰戈尔 比较阅读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题材相近、思想内容相似的文章,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比较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同质与异构两方面入手,同质即探寻文本之间的共性,异构即探寻文本的个性。寻找文本的同质性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探究文本的异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个性特色,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解读。

一、同质――探究冰心诗歌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

在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冰心的《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四首小诗,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尔著名的《飞鸟集》所作,尽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无数读者折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这四首小诗,并与同单元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散文诗进行对比,挖掘其中的同质之处,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罗列,便于学生赏析。

1.诗歌形式的同质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尔诗风的影响较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阅读冰心的四首小诗,提炼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比如《母亲》和《纸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抒发对母爱的渴望与眷恋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则借助“花”“芽儿”来说明奋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充满哲理。冰心的诗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中抒情、阐发哲理,使人读之有所悟。而泰戈尔的诗歌中,《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都描写了母爱,同样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从诗歌形式上,叙事、抒情、哲理是两人作品的最大同质性。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提炼叙事主线和情感主线,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闪现出来。

2.艺术风格的同质性探究

诗歌形式相似,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趋同,冰心小诗的艺术风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子。在有关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品读两人的诗歌,总结两人的诗歌在语言和修辞上的共性。两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性的修辞手法,比如冰心在《纸船》中用“纸船”暗喻游子内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泰戈尔在《榕树》中也用“榕树”来暗喻故乡,用“风”、“鸭”和“影子”暗喻远离家乡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现了离家的孩子对家乡的眷恋。象征是诗歌重要的表现风格,在两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实物象征的手法来展现游子与故土之间的情怀。

3.思想内涵的同质性探究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涵,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及继承的历史文化。相对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建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泰戈尔的作品建构在印度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两人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同质性最为明显,一方面冰心的《母亲》《纸船》和泰戈尔的三首小诗都写到了“母亲”,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两人又在诗歌中融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来颂扬“母爱”,用婴儿般的情怀向母亲致敬。在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冰心尽管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但仍然坚持着泰戈尔展现“爱的哲学”的创作理念,这在教学中也是需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之处。

二、异构――剖析冰心诗歌对泰戈尔的影响

纯粹的接纳与学习不会成就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是靠思想内涵、情感切入点、艺术风格等因素来吸引读者的。冰心虽然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颇深,但只在诗歌的结构上借重较多,在其他方面却并非直接借鉴,而是有选择性地接纳。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经历,这些经历是与众不同的,充满了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迹,这是冰心诗歌与泰戈尔诗歌异构性的本源。在对两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入手,体味两人的诗歌作品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1.思想内涵上的差异

思想内涵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体现。在教材所展现的几首诗歌中,尽管冰心与泰戈尔都在描写母爱,都在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但两人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诗中的关键字句与情节,以便融入诗歌的氛围中。如冰心的《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最为普遍而平凡的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处在人生逆境时躺进母亲怀里的冲动,这是对母爱最真实的诠释。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尽管也展现了母子间的情谊,却为“母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泰戈尔诗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脉相承。一个追求真实平凡,一个追求宗教神秘,这是两人的诗歌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最大的差异。

2.情感视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诗歌讴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视角的切入是诗歌吸引读者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冰心与泰戈尔的诗歌存在本质的不同。尽管两人都以儿童的独特视角作为诗歌的情感切入点,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截然不同。冰心在《母亲》中用寻求母爱保护的儿童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纸船》一文则以青年人的视角展现对母爱的眷恋,全诗充斥着阳光的色彩,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泰戈尔的《告别》则从分别的角度去描写母子深情,从情感基调来看,展现更多的是眷恋和纯真的童心世界,充斥着感伤的情调。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对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便直观地展现两人的诗歌在情感上的差异。

3.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不同经历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文本的艺术风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炼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写作能力。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叙事风格偏外向,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细腻的感受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在阅读时情感随着叙事主线的推进而被调动;冰心的《母亲》《纸船》两首小诗,虽然也在描写母爱,但语言风格更加内敛,笔触更集中于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白,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剖析探索她的内心情感。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一个偏重外向,一个偏重内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人的诗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学中,比较阅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来看,比较阅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教学形式来看,除整合外部教学资源外,比较阅读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图表等比照方法来辅助阅读,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阅读除了了解两篇文章的同质性外,更将重点放在了寻找异构性上,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1、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考试说明可以知道,诗歌鉴赏考察的知识点有: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意象);诗歌的语言;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里我们重点研究诗歌的语言。

赏析语言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鉴赏。语言鉴赏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诗歌语言的整体风格特点等方面进行。

高考考查诗歌语言主要有三种题型:

1.炼字型(字)

2.诗眼型(词)

3.语言特色(风格、艺术)

了解了考查题型,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规范化答题呢?

第一类题型:炼字型

高考真题再现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提问的是:为什么?

我们要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答“为什么”,这就得找到答题的方向(角度)。也就是要找到这道题的提问变体是什么。

提问变体就是:要答出它传神在哪里?怎样传神了。(题干中说它传神,问为什么?我们自然要回答)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意境展开联想再现情景。

我们一起来研究参考答案,看能否找出规律。

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或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尽地表现了离别酸楚的心情。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使用的手法。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又如: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试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第二种考查题型:诗眼型(一词领全诗)

高考真题再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转贴于 寓意不难答(隐含的意义,映衬怎样的主题),关键是回答“为什么”是关键词?从哪个角度答。

探究变体的提问:“折柳”一词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使诗的结构明朗,抓住这个词,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诗,所以命题者往往出这类考题考我们。

我们还是从研究答案找规律:

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二、三答的就是“为什么”是关键。步骤二:同意,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从线索结构上讲它的作用)步骤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题步骤:

(1)该词的隐喻是什么?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词的寓意答题方式)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或(线索、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3)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又如: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睿清。

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第三种考查模式:语言特色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两个角度来答。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分析:对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位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答题步骤:(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参考答案: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阅读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119-01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只有多读并且会读,才能达到鉴赏的高度,进而才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升人们的文化涵养。在传统的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诗歌的处理仅停留在教材层面,即只关注教材中的几首诗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但历年来的教学实践证实,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效果甚微。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诗歌阅读引导,语文教师就要将诗歌阅读教学当做一种促进学生达到诗歌鉴赏高度的载体,而不是在狭隘的空间内刻意追求某种效果。

一 引导学生读诗歌的文体

诗歌一般都具有较深的蕴意,要懂得如何鉴赏诗歌,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否则就可能会盲目、被动。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同时按照历史的顺序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句法、用韵、对仗等诗歌的基本知识。如《再别康桥》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略读课文,随即提出问题:“这首诗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勾勒诗意的?为什么?”而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并再次以问题引导:“诗中应用了多少个韵脚?分别代表了什么?”在这样的阅读引导下,学生会逐渐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诗意。

二 引导学生读诗歌的内容

人的记忆机能就如同浩瀚的海洋,当人们的大脑接收到某些信息,会迅速通过想象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同类信息,从而形成表象,而这即是人们常说的记忆表象。在诗歌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关注诗歌的内容,不能让阅读成为惯性,随读随忘。只有关注诗歌内容,才能引发学生的记忆表象,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阅读时,首先关注“空山”,随即感受“新雨”,继而“看到”天气,最后读出“秋”意。

空山(停顿,想象场景)新雨(加重语气,感受“新雨”)后;天气(停顿,感受天气)晚(感受)来秋(感受)。

三 引导学生读诗歌的风格

由于不同的诗歌作者具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和艺术素养,因此诗歌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格调、气质和风韵,而这就形成了诗歌作品的不同风格。如的诗壮丽雄浑,徐志摩的诗委婉蕴藉,王维的诗恬淡生动,李白的诗潇洒飘逸。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读出诗歌的风格,感受诗歌作者作诗时的心境,形成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由此,学生也能够在经验积累中逐渐学会鉴赏。此外,通过阅读了解诗歌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有利于学生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对诗歌形成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最终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用。

四 引导学生读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综合来说,诗歌的语言特点大体可分为以下5个类型:(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2)平淡,或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李清照的《一剪梅》。(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对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要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边读边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而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五 回归诗歌本体的阅读鉴赏

诗歌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回归诗歌本体的阅读鉴赏,所谓本体阅读,就是抛开诗歌的背景,包括人物、历史、文化、情感等一切因素,让学生们学会如何直接通过诗歌本身来阅读鉴赏的内容。解释与剖析显然并不是阅读之手段,只有体悟,即让学生抓住与诗歌进行碰撞的第一感觉,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情感中去,从阅读中获得。因此,教师应更加专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诗歌语言魅力,即语言的质感、语言的沉重、语言的纯净,让语言本身去打动学生内在感受,让他们学会“感悟式”的阅读方法,他们才会主动地进行再创造活动。那时学生也不再是简单的阅读者,而会成为诗歌的创造者,他们在诗歌的阅读中体验到了由创造与生产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六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部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所在,只有通过多种途径首先加强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才能使学生探索出一条通往诗歌鉴赏的捷径。因此,进一步完善诗歌阅读教学是当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课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言语风格;稳定性;变移性;变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

一、言语风格稳定性

1、时代风格的稳定性

运用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词语能反映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反映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而这种种社会因素也必然要反映到语言运用中来。如20世纪初“五四”时期的言语作品和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言语作品就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格。

2、民族风格的稳定性

民族风格的形成与民族特征密切相关。从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往往具有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族语言,共同的经济形式,共同的性格倾向和社会文化心理。于是在言语风格上也往往形成了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相对稳定的特色。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中,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民族色彩,其中,赵树理和老舍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中的民族风格也最为突出。,当作家的创作表现了民族性格特征时,那么民族的风格也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言语风格的变移性

(一)言语风格因人而异

作家的创作个性迥异。同为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曹氏三父子诗歌言语风格迥异。

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直抒胸臆,不饰雕琢,气魄宏大,反映现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钟嵘<诗品>定曹丕诗为中品,说他:“语近偶鄙”。这实际上还是当时注重辞采华美的看法,实际上曹子桓诗感发细致入微,余韵悠长。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任务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气”。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提出了“文气”说。他强调“文以气为主”。认为作家所具有的“气”,即作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等不同,其作品亦即显出不同的风貌。

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钟嵘<诗品>中列子建为上品,而且极尽誉美之辞。这正是因为曹子建诗文华丽无双,领时代之风气使然。曹植的诗确实是才气过人,并且气盛无比,以才趋笔,以气驭文,往往牢牢地抓住读者,不得不赞叹他的才情。曹子建是那种天才形的诗人,性情上又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因此诗文一般爱逞才使气,这在他早期的诗中有强烈的体现。

曹氏父子虽然同出一家,但由于他们的人生际遇但不同使这三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曹操一生雄才伟略,建功立业;曹丕一生富贵闲适,安守父业;曹植一生壮志难酬,郁郁寡欢。

(二)言语风格因事因时而异

这在一些跨世纪、跨时代的作家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特别是当时生动荡、革命、战乱,改朝换代,或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出现重大的变更转型,都会使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作视野、艺术趣味乃至情调语调发生重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个人风格的时代性转变。

三、言语风格的变移性包含着稳定性 ―“变中的不变 ”

以曹丕的诗歌为例,来说明稳定性与变移性的相互关系。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它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象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

曹丕的诗文中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昂、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欲报效国家的思想。诗歌的言语虽采用了自己独特的妇女式的口吻,“婉娈细秀”,但其中凄苦哀怨的诉说,苍凉的风调,都带上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都是“建安风骨”在曹丕诗歌言语风格上的投射。

四、言语风格的稳定性寓于变移性当中 ―“不变中的变”

任何作家的作品既是个人的创作,又是时代的产物。文学风格也是受时代因素影响的。其具体表现是:在同一或大致相同的历史时代里,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地位,置身于类似的矛盾斗争,面临相同的社会问题,受到相近的时代精神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等方面,必然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基本特色。

分析建安时期诗歌的言语艺术风格,曹操的苍凉悲壮,曹丕的通脱清丽,曹植的豪迈忧愤,孔融的豪气直上,王粲的深沉秀丽,刘桢的贞骨凌霜,却都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为时而作的文学精神,具有“志深而笔长”、“梗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的共同特点。这就是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试看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遣一,念之断人肠。

再看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泉下人,喟然伤心肝。

它们都是汉末实录,具有忧国忧民的共同情结。诗歌语言也都质朴无华,直抒胸臆,在风格上都属于慷慨悲壮一路。区别在于曹操以参与的身份写诗,而王粲以旁观者的身份写诗,在气象上曹操的诗要更阔大一点。

五、结语

总之,我认为,言语风格的稳定性和变移性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也如同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变移性中包含有稳定性,稳定性寓于变移性当中。将两者盲目地割裂开来,一味偏向于稳定性而抛开变移性,或者一味追求其变移和个性,都是言语风格研究的大忌。(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参考文献:

[1]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张德明. 语言风格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篇(6)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些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1.善抓“题眼”、“诗眼”和“词眼”。从标题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即“题眼”。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喜”字即是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一词。

2.从形象中去品味诗的意境、基调和社会意义。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往往有“冷”“热”之分,我们可以从形象描写的“冷”“热”中,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3.从注释中捕捉信息。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广泛而深刻的主题。

4.要善于联系作者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等,就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等。

5.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技法。在理解诗歌内容后再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诗歌的特征,体会其思想感情。

6.思考成果的表达要准确、规范。参透所给的诗歌固然重要,但将思考成果用文字表现出来更不容忽视。一般说来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紧扣要求。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问表现手法就答表现手法,问主题就答主题,严格按要求去做。

(2)要点齐全。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述文字的切入点。

(3)推敲用语。力求表达流畅,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对不同的提问方式,我们要注意不同的答题方法。

1.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和方法:(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和方法:(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和方法:(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析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和方法:(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5.分析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这个字用得好,有人认为那个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篇(7)

一、诵读标题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瞑》,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天之景,“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点明了时间;《归园田居》的标题则表明诗人回归农村田园生活,诗歌内容主要是描绘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联系作者

诗人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然有的诗人也创作不止一种风格的作品,但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仍然无处不在。如陶渊明诗歌闲适恬淡的风格,“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二)。这些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农村风光,歌吟饮酒抚琴、读书赋诗、访问邻曲、闲话桑麻的种种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衷心喜爱,表现出恬淡旷达、安贫乐道的旨趣。李白的诗歌清俊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于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登庐山瀑布》),如此奇特的想象、富于创造性的夸张、豪迈奔放的气势非“诗仙”莫能为之。而陆游的诗歌激越悲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雄浑豪迈、奋激昂扬的诗句,犹如燃烧在诗人心里的一支爱国火炬,始终吐射着赤热的火焰。其他诗人如王维的清灵空旷、杜甫的沉郁顿挫、“郊寒岛瘦”、曹操的悲凉苍劲莫不如此。

三、明确背景

诗歌总是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坦露,即使是对客观生活的描写,也是经过诗人主观感情的淘洗、升华。使之充满感情力量,在鉴赏时,要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王维的一生,除了开元十五年秋天出使塞上以外,长期在京中做官,一生比较安定地住在山林优胜的长安郊外。因而大多数诗为描写自己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他沉溺于内心生活、寄情山水、陶醉自然,正体现了他安适自得、追求清静、爱好孤独甚至参禅信佛的心境。李商隐一生在党争的夹逢中过日子,一直不得志,没有担任过重要的官职,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寄人篱下,做些幕僚工作。他的诗歌思想消极、情调消沉、凄凉婉转、意义隐晦,正是他一生遭遇的形象写照。

四、品味词句

虽然诗歌是用形象说话,但诗人的情感思想总是要化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揣摩诗句中所饱含着的情感。抓住了关键字句,就相当于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这在中国古诗中尤为明显。如王维《山居秋瞑》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句。着一“空”字,不仅将秋雨之后瞑色四合、山林空寂、万籁无声的画面展开,而且还将诗人寂然空旷、清雅幽静的胸怀和盘托出,真是一字之妙,境界全出。杜甫诗《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自”“空”二字,既描绘了丞相祠堂冷清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自己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感慨。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论梦游是出于虚构或是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而现实的黑暗和丑恶便被浓缩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即使像《离骚》这样的长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仍能集中反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识记术语

学生在分析鉴赏诗歌时,往往不能准确表达思想,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归纳一些诗歌分析中的常用术语,让学生熟记。这样,学生不仅能读懂诗歌,而且能将自己的理解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术语:

1 表现手法:常见的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烘托、渲染等。

2 表达方式:常见的如以物托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等。

3 整体风格:如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实、典雅庄重、雄浑悲壮、凄美缠绵等。

4 语言风格:如清新秀丽、生动形象、简洁凝练、幽默诙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