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教学进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

篇(1)

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分清层次。这样在教学中既不会让有的学生感到进度慢,也不会让有的学生感到教学进度跟不上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在师范学校的钢琴大课教学中,有的学生是声乐专业,而有的是舞蹈专业,他们接触钢琴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有的人没有接触过钢琴,所以应该首先从学生的层次上来进行分类,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进步和提高。

其次,定期开展学生钢琴小组活动。不管学习的进度快慢,掌握情况的好坏,都应该及时让学生有展示和交流心得的机会。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还可以让老师把握教学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大课上碰到的问题和难点,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就得到解决。

第三,综合教材不照本宣科。在高师钢琴大课中,教材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但是毕竟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少、任务重,选取精良的教材无疑是我们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那么如何选材呢?这要同时参照我们上面提到的两点,学生层次分好了以后,教材千万不可以搞“一本化”,即一本统发的教材用到底。往往“一本化”既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也使我们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按本走路,没有教学激情。所以我认为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基础以及喜好也来个量身订制。另外,由于我们的学生将来是要面向中小学基础教育,那么更可以借用钢琴大课的形式引入或者挑选一些中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作为他们平时练习的课业内容之一,这样既照顾了学生们在钢琴练习的基础,又有了灵活实际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器乐教学;艺术实践; 合奏课;教学手段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与以往有所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无论从教学硬件上还是师资软件力量上均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日趋紧张。但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却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而做出调整改变,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而更新。

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影响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一对一的器乐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专业教师一般都能考虑到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却很少能考虑到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适应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存在问题在于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 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片面强调专业性。这种教学理念的误区在器乐教学中尤为突出。它表现为:首先,过于强调学生个人技巧的提高、高级演奏技术的培养,忽视了集体合奏与合作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基本音乐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片面追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忽视了学生基本功以及器乐教学法和音乐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将舞台演奏、合奏课、配器、乐队排练等课程放在重点必修课的位置上,甚至部分院校的音乐系科将此类课程忽略了。忽视了这些课程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进度,不能根据师范生的实际专业基础情况以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式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就会偏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师范院校中的音乐系科所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只是模糊地列入了“器乐”选修或必修这门课程,并未详细指出学生学业结束时应该大致会演奏哪几种乐器,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第二学期甚至第三学期才会开设器乐选修课,每周一节,每节选修课少则数人一起上课、多则十几人,40分钟一节的小组课(一人或者二人)与1小时20分钟的大课(十几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中的还课、指导演奏技法、学习新课这几项就填满了整个课程时间,根本没有空暇再加入掌握理论知识等内容。学生上课对于作品理解和技能学习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过于肤浅。现代社会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使用钢琴和声乐这两种教学技术手段。对于教师能够掌握一两门甚至多门中西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小型乐队编配,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功课”了。

3.教学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少科学适应性

高师器乐教学现在基本停留在口传心授、布置乐曲―练习乐曲还课―布置新乐曲的水平上。学生大部分都是自己学自己的、自己练自己的,很少与同专业的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就更少了。如果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使得学生机械地学习一些生硬的技术技巧、而不能将器乐教学上升到理论高度。

高师器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艺术情趣与艺术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西洋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教学理论,并具备较好的组织中小学基础器乐教学、指导课内外器乐活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应当放在培养能力上。

二、器乐教学各等方面的改革

1.提升器乐教学的品质,从技能水平提升到文化传授

这就对任课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自我完善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技术上胜任专业教学,在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上也要拥有较深的造诣。不仅仅对乐曲进行技能指导,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乐曲创作背景、演奏心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任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知识储备,将本专业和当今音乐教育形式相结合,帮助并引导学生找到较为适当的专业“结合点”,使其在社会上不仅仅胜任技能教学,也能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

2.改变传统的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进度每个学期大致18到20周,除去期末考试和法定假日外,正常一个学期的教学课时仅剩下15周也就是15个课时左右。通常情况下15课时能完成3首中小型乐曲、5首小型练习曲就已经很勉强了。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化,学生要较好的完成一首作品所需的时间也就随之增加。一个学期可以学习的作品数目会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而有所缩减。这样下去,4―5个学期能够对一种乐器的掌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大学期间要对几种或者数种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其中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细致的学习和掌握,再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浅显的学习,尽可能达到“一专多能”。

程度较深的乐器(下面称为主修乐器)学习应当从第一学期即开始授课,并尽量保持第一学年每周两节主修专业课程。加大课时量的原因包含这些:刚入校的新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从高考延伸至大学的刻苦努力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高考前的高强度练习使专业技术短时间内保持着比较娴熟的状态,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和使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积极性,这样第一学年就能增加将近35课时。可以利用这些课时规范学生的演奏技法,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技巧,为高年级广泛涉猎音乐作品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周一节专业技能课以外,应加设专业合奏课或者专业集体教学课程。学期结束时应当将专业合奏课或专业集体课教学列入技能课考试科目之中重点进行考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更为细致全面,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第三学年开始应当加入器乐专业教学法课程。针对初、中、高程度的教学阶段进行分段教学法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理论教学上得到提升。

程度较浅的乐器(下面称为辅修乐器)的学习应当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以每三个学期为一阶段,整个大学阶段应学习至少一门或两门辅修乐器。重点使其掌握乐器结构、基本演奏原理和初、中级的演奏技法,不应强迫学生拔高乐曲难度。应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涉及该乐器各个风格的乐曲,将该乐器的各种演奏技法和技能基本掌握即可,不应像主修乐器那样对选修学生要求过高。这样三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该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学习较多的乐曲。选修乐器课的第三个学期还应当加入简单的乐队合奏练习或重奏课,使学生在合奏和乐队课程上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乐队配器,初步掌握学校乐队的指挥和组成。

中小学音乐教师常有机会在学校排练节目,既充当技能课教师,又充当乐队指挥。因此,无论主修还是辅修学生,都应受到一样的重视,让他们在合奏课上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正确地掌握一系列简单的合奏曲目。

3.器乐教学与艺术实践、实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其实较为丰富,但器乐专业学生涉及的较少,一般声乐、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多。针对这个问题,如果单一乐器进行艺术实践不好调动舞台积极性的话,可以组织部分乐器以合奏和小乐队的形式与声乐、键盘、舞蹈一起进行艺术实践。不一定非要在音乐厅进行演出,可以组织二年级主修学生和三四年级的主、辅修学生,深入学校的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演出,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也丰富了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活。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师傅教徒弟”式的学习。在专业老师的主持和监督下,可以让四年级的主修学生,对一、二年级的辅修学生进行技术辅导。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专业学习上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严谨性。让学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就先行掌握部分专业授课的技巧。这样学生跨出校门以后可以较快的适应“学生―老师”的身份转变,用较少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高师音教器乐专业的发展和专业教学中间所存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也非某一因素的改变就能显现其效果,它是一个牵扯到大量因素的复杂工程。新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这也是作为高师器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应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高师器乐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中小学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

研究[J]2002.1.

[2]贾艺.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

[3]程岩.师范院校器乐教学改革初探.乐府新声.2005年第2期

[4]商立君.完善器乐教学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

课程研究

篇(3)

这一类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师范类教学的情况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钢琴艺术发展史、音乐教学方法论。钢琴艺术发展史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的钢琴技术的发展以及音乐风格的形成。应加强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讲授:1.钢琴技术的发展历史;2.不同时期钢琴音乐的美学观念及其风格形成;3.结合钢琴技术和美学观念,聆听和分析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要求树立学生不同时代声音观念和审美情趣,在演奏不同时代作品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完美并且准确地诠释作品,并且能够深入了解不同风格与不同技术之间的辩证关系。音乐教学方法论课程主要考虑到师范类学生的特点是不仅仅要求演奏也更要求其授课能力的培养,在授课能力的培养上,可以借鉴不同国家的音乐教学方法,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日本的铃木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等。掌握各种教音乐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将来面对的学生主要以幼儿教育及中小学教育为主。而且基本上钢琴演奏的专业教育占很少的比例,而大多数钢琴仅仅是音乐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在高师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钢琴演奏技术的学习以外,还要求其具备音乐教育与钢琴演奏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怎样将钢琴演奏与以上各种音乐教学法相融合,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音乐,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应当重视的问题。探讨钢琴在诸多音乐教学法中的作用和怎样将钢琴运用的更为得当,是这门课程需要解决的我问题。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钢琴教学法、乐谱分析、表演美学。钢琴教学法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从最基本的对“音”的认识、坐姿、手型等初级阶段开始到高级演奏技法讲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细致探讨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不同的弹奏法、指触如何表现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音乐。这门课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示范,并且配合示范做系统性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理性与感性上认识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乐谱分析:该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对乐谱的熟悉程度,要求学生不仅仅按照乐谱上的音演奏,还要求学生仔细研究乐谱中的表情记号,和声与调性,曲式结构等问题。本课程需要学生对乐谱做整体性分析,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谱面,能够结合音乐史相关知识,做到不仅仅是分析出和声调性以及曲式结构,还要将这些与作曲家创作风格极其历史时代相结合,将和声、调式以及曲式这些较为枯燥的音乐语言转化为丰富的历史想象,使学生的认知立体化。了解作品中各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对比,调性、和声的美学基础,主声部和支声部的互相补充和衬托,掌握乐曲的内部结构,才能在演奏中突出层次感。以免平铺直叙、杂乱无章。表演美学:本课程建立在钢琴教学法和乐谱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如何在表演中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身体与音乐的关系等美学问题。本课程除了对传统作品的表演美学进行讲解,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现代作品,通过作品诠释出不同于传统表演美学的另外一种表演美学。

三、职业规划及职业能力的训练

篇(4)

音乐,需要聆听,用心的倾听才能获得音乐教学的成功。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而审美情趣的获得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充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聆听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非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聆听的时间,让他们沉浸在倾听的精神愉悦中,培养聆听兴趣。

一、以趣为引,构筑心灵之桥

小学生的兴趣激发需要立足其心理特点,不能盲目选择一些无效的教学策略,更不能随意地将音乐推给稚嫩的学生。多媒体动画、故事、实物展示等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倾听兴趣的途径。.例如在《七子之歌》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聆听兴趣的培养作为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首歌曲中蕴含着一个赤子远离故土、渴望回归的强烈爱国热情,但是小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于是我为大家讲述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中的故事,孩子们在我的讲述中潸潸落泪,他们被那种母子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我又讲述了澳门离开故土的背景,音乐在学生的心灵中成为了一个情感的外显,对于倾听这首歌曲产生了强烈的欲望,甚至有的学生在听完两次后就会跟唱,课堂效果非常明显。趣味永远都是学习的基本保障,对于聆听音乐而言,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是打开他们音乐心门的金钥匙,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聪明才智,竭尽自己所能去为学生的聆听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闲为路,空出自主时光

聆听,需要时间,而这时间的获得也是教师给予的,课堂节奏的快慢把握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我们常说,教师是课堂这部剧的导演。角色如何进行演绎,全靠导演的安排,当然我们也要重视角色自身发挥的因素,他们会在自己的角色扮演中有着自我独创性的发现。教师要给予学生闲下来的时间,让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能够做到任情恣肆,可以在倾听中毫无顾虑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的欣赏过程中,我就依据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去充分聆听,给予学生这样的机会,也是我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辅助力量,只有不断地聆听,学生了解了歌词的大意,在歌词的引导和音乐的情感熏陶中,对于歌曲的看法才会更加独特。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在一堆篝火旁的温馨画面;有的同学听出了故事中的悲欢离合;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自己妈妈温暖的怀抱……如果学生只听一遍歌曲,很可能无法感受到这样深刻的情感,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思考的空间是需要教师给予充分保障的。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立足于学生的聆听基础,有的时候学生一遍听不懂,我们可以让其两遍甚至三遍地反复倾听,不要吝啬那些自己设置好的教学进度,也不要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固化,只有灵活地掌握课堂学习时间,才会有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三、以思为方,化解盲目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故而,思考是课堂中的必备品,在聆听中同样需要学生去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学生聆听的时候,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去倾听。教师设置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例如在《月光下的凤尾竹》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聆听。这首歌曲中饱含着纯洁而又真挚的情感,在舒缓的音乐享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心灵的净化和洗礼。学生在倾听的时候,我建议大家闭上眼睛去思考:这首歌曲可以使你想象到怎样的一个画面?你是否喜欢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第一次倾听完后,大家一起交流感受,有的学生想到了月夜下,美丽的凤尾竹散发着幽香,还有的同学想到了那个静谧的夜晚,我们一起互诉心事……种种美好的感受随着音乐一起流淌,在交流后我们再次聆听,仿佛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学生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倾听中同样有效。每一个音乐作品的背后都有着令人回味的情感,这些情感的挖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在聆听的时候,要做到真切的投入,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思考。只有学生自主聆听的效率提升了,他们的思想情趣才能得到提升。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让他们懂得自己是音乐的主人,为他们创造倾听的机会,调动他们聆听音乐的主动性,这将是音乐教学的本质回归,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冯丹.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策略[I].江苏教育.2013(21)

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问题 教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31-02

音乐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格素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人文素养教育是实现师范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小学教育师范生培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乡村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对于小学教育师范生来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难免会涉及音乐课教学、音乐课外活动的组织和排练等工作,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他们胜任这些工作,同时也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陶冶情操,成为高水平的小学音乐的师资。本文试以乡村小学教师为考察对象,针对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熟悉小学音乐教材、加强学生岗前培训、制定考核标准等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小学教育师范生往往只学过几节简单的音乐课后便上讲台兼任音乐教师,而实际上,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所要具备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他们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传统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较差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在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的今天,小学教师的音乐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普通音乐师范院校都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才能入学学习,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同,该专业在招生时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的考核要求相对较低,有一些学校甚至不作要求。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很多学生甚至从来就没有上过音乐课,受过音乐教育或是学习过某种乐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大部分都偏向流行音乐方面,对音乐课上教授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兴趣。

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有很大的差异,“集体课”的授课形式使得授课的时间、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音乐技能水平不尽如人意。

(二)课程学时较少

由于专业需求,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包括语文、数学、教学法、心理学等,还有许多通识课程,所以能安排音乐课程的课时非常少,有些是一个学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由于课程学时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都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大班的集体音乐课主要在30到40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扩大教学对象的人数,大大减小教师的教学任务压力。然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上课,无法因材施教,同时,由于学生学习进度不同,教师上课感到吃力,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比如大班的钢琴课教学,一堂课9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40多名学生一一进行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有时候都不能保证对学生进行新课的示范,学生课后只能“瞎练”,不仅教学进度慢,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

(三)教学内容不合理

原来的师范生音乐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参照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内容包括乐理基础知识、音乐欣赏、音乐教学法等。学习的内容很多,有些内容比较深奥,学生很难理解。学生往往是什么都学,但又学得不深,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培养目标不是学艺精湛的音乐人才,而是要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通过技术技能的训练,能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特性有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小学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是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是师范院校,有很高的音乐技能和很深的音乐专业情结,所以在教学中就会潜移默化地把传统的音乐技能教学理念搬到小学教育师范生的音乐培养上来,把师范生当成音乐专业学生来培养,忽视了小学教育师范生对音乐针对性的学习和对未来该职业特色的音乐需求。

二、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师范生音乐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很多乡村教师不能胜任音乐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对乡村小学教师培养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及乡村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对象和硬件环境的特点,可从以下方面采取音乐教学改革对策。

(一)学习小学音乐课程新课标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的小学音乐课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新课标的出台,使得教师创新教学有了更大的舞台,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指引了方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学习小学音乐课的新课标,可以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等,为今后从事音乐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选择合理的音乐课教学内容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专门的音乐教材,很多时候都是用专业音乐师范院校的教材来参考,以至于有时候也会把培养专业音乐师范生的那一套模式运用到小学教育专业来。其实,大多数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并不完全正确,认为音乐教育就是音乐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演唱歌曲难度有多高,器乐演奏能力有多强,会演奏多少种乐器,往往忽视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忽视了音乐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新颁布的小学音乐课标中,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上要区别于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在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教学内容的制定与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强调师范性、基础性、实用性、审美性、创造性与多样性,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学习,音乐教学方法的学习也同样重要。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是关键。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学生的兴趣爱好容易被忽略,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厌烦。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必须把“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画家不一定会教画,音乐家也不一定就是好的音乐教师,“会”是一回事,“会教”又是一回事。教师要学会把讲台让给学生,鼓励学生多上台、多试讲、多讨论和多总结,讨论如何设计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环节、如何将音乐技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让学生做到与小学音乐教师岗位早接触、早了解、早熟悉。除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能力,比如合唱训练、合唱指挥、歌唱比赛和晚会演出的组织等。

(四)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

受专业课程开设的限制,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时设置得比较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音乐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是很难做到的,那么,学生在课后的音乐技能训练就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本身的音乐技能水平较差,大班教学的人数众多,教师不能一一顾及,课后训练的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为学生制订了一系列课后训练计划和措施,并根据班级的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训练,以“优生”带“差生”的方式来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此外,还要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对训练内容进行录像、录音,保证学生课后训练的质量。

(五)熟悉小学音乐教材

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要从事的音乐教学主要是小学音乐课,所以要求学生对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使用的音乐教材要很熟悉。为此,在进行音乐技能训练时,可以参考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和教学要求,编写一些视唱训练的教材供学生练习,也可以进行儿童歌曲表演唱训练。这样,学生不仅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也对小学音乐教材更加了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歌曲量的积累,要多学、多听、多唱,丰富自己的曲库。还要对新出的儿童歌曲或是动画片的主题曲多留意、多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曲库得到及时的更新。

(六)加强学生岗前培训

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培训,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得到巩固。根据实习学校情况的考察,为学生创造情景教学或是试讲,同时,还加入一些音乐教具的制作等,为学生站上教师岗位提前做好准备。

(七)制定考核标准

音乐教学技能的考核,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教学掌握情况最直接的评价。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的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音乐技能考核标准。这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课程学习更加重视,还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并对音乐课教学与训练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还要合理调整音乐课程的比例,使音乐课程的结构得到完善。当然,在培养模式上要具有灵活性,要根据学校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丽娟.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结构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周晓露,刘霄.小教专业(本科)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践途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5]孙作东.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状态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钢琴教学 改革 学生能力

一、高职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类高校的扩招,报考高职师范类专科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多数来自县、镇、乡、村。虽说学生入学前通过了由考生所在省份组织的统一联考,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基础,但是他们也是为了考试而临时突击,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真正有基础的很少。大部分学生则是从头学起。毕业前要让学生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难度较大,更何况改为2+1学制后,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已缩短到二年,学习时间更少。

在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上受音乐专业院校或本科院校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形成了“重技轻艺”的思想意识。教师把学生当作钢琴家来培养,一味地让学生弹奏高难度的独奏曲,而忽视了即兴伴奏及歌曲弹唱的弹奏能力。造成了学生只会弹奏五线谱固定作品,而面对简单的简谱歌曲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难以应对。

教育部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应用是高职院校的特点,使学生所学知识最终能和就业岗位“零距离”。

二、钢琴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师范类开设各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本身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教会别人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师范类区别于非师类的重要的一方面。所以,在钢琴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

(一)改革钢琴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

面对钢琴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模式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研究,推出了钢琴三结合教学模式。

钢琴三结合教学:即钢琴集体教学、钢琴小组教学,钢琴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其有机结合弥补小课和大课之不足,更适合学生的差异性学习和个性发展。钢琴三结合教学法,是以启发性原则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分层次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明显提高钢琴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使现在的师范生能够适应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

集体课教学,集中解决共性问题,不仅简化了教师的工作,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每节集体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结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中全体学生所具有的优点与共性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部分为讲授新知识,即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学生之间解决难题,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师生共同解决。

小组课教学,在集体课基础上,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主要解决个性的问题。在小组课中,把学生按学习层次混合分组,每位学生分别弹奏在集体课中学习的作品,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互学互评,指出其优点及不足之处,教师重点对每位学生予以指导,小组内其他成员则加以借鉴。

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提出较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并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独立完成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对学习基础差,缺少学习兴趣的同学则调动学习热情,提出基本的学习任务,增加个别教学辅导,并创设条件,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优势,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二)新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1.听辨能力

具备良好的听力,对一名音乐教师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钢琴课堂教学中注重听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听音乐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钢琴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在课上练习还是课下练习过程中,不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其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听”的任务:首先,听自己的弹奏,分析优缺点,力求不依靠老师或他人。其次,听同学的弹奏、听老师的范奏,继承优点避免缺点。第三、听赏音乐、感受音乐。

2.分析教材能力

分析教材能力是从教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分析教材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在预习这一环节中体现。对于每一个练习曲和音乐作品都要求学生自己分析重点、难点、弹奏要点等。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分析出适合学生的共同难点和重点,如在拜厄100课分析中,有的学生认为“保留指”的弹法是难点,有的同学认为“倚音”的弹奏是难点,还有的认为“两手交替”弹奏是难点,但根据教材知识点的逻辑性来讲,“倚音”的弹奏应是本课中学生共性的问题,而其他的难点因学生个体能力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3.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确定之后,教师要设计各种方法手段来解决难点与重点。用什么样的方法顺利解决难点,又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所占的比重较大,节奏训练的教学一直被视为一个难点。所以在钢琴课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方面的从教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讲授拜厄48课附点四分音符时,有的学生能地弹准确,而有的学生则很困难。这时,教师请弹得准确的学生来示范讲解如何才能将这一复杂的附点节奏弹奏准确。有的采用“划拍法”、有的采用“口念法”、有的采用“节奏细分法”将问题解决。在学习前松后紧和前紧后松节奏时,学生把前松后紧节奏,比喻为小马跑时所发出的声音,把前紧后松节奏,比喻为母鸡生蛋的声音,这些形象的比喻和由浅到深的设计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很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三、钢琴教学内容改革提高学生钢琴伴奏及歌曲弹唱能力

近些年的师范院校钢琴教学已明显暴露其弊端。一般,学生经过几年的钢琴学习已能够弹奏难度相当于五、六级的钢琴曲,部分程度高的学生则能够完成具有相当难度的经典的钢琴奏鸣曲、协奏曲。但如果让他们弹奏简单的歌曲伴奏,却难以完成。这样的能力显然是不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的要求的。因此,提高学生歌曲伴奏能力及弹唱能力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当务之急。

1.五线谱与简谱并用,固定调与首调概念同时建立

由于在中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活动或是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中大量使用的是简谱,另外,现在全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大多数是简谱,少数是线谱,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都是五线谱,钢琴教材更全是五线谱,学生根本没接触简谱的机会。如果弹奏简谱只会C大调,改变调性后在键盘上根本找不到音的位置,给钢琴伴奏课程的讲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从学习钢琴开始,就要五线谱与简谱并用,建立固定调概念的同时也要建立首调概念,这样不仅为钢琴伴奏课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线谱与简谱并用的具体做法:哈农、练习曲、乐曲这三部分教学内容仍然使用五线谱记谱方式。基本练习中的音阶、琶音、和弦以及歌曲弹唱部分的教学内容使用简谱记谱。

2.加入儿童歌曲固定伴奏内容,加强歌曲的弹唱能力

钢琴伴奏课是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一般是在开设钢琴课一学年后开设,开设两学期(根据需要各校开设的时间不等)。课程内容以讲授歌曲伴奏技法为主,并且理论课比例较多,实践课比例相对较少。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基本掌握,但是很难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加之受课时的限制,在实践课中,教师也只能对学生的和弦配置、伴奏音型运用给以一定的指导,学生很少有歌曲弹唱的实践练习过程。

具体做法:从开始学钢琴时便加入弹唱的内容,由一般的三部分钢琴弹奏内容即基本练习(哈农、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乐曲,变为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弹唱四部分。根据每单元或是每节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知识点难易程度同步的歌曲伴奏,要求学生完成弹唱。这样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弹唱教学,学生就会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地形成弹唱的弹奏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

四、钢琴考试内容改革加强学生学习动力

一般钢琴考试是音阶部分抽签,练习曲及乐曲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本学期所弹奏的内容中选择一首定为考试内容。这种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学期的学习状况,过度纵容了学生学习的懒惰情绪。对于具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和部分聪明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钢琴基础,领悟能力,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练琴,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进而使得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对于“零基础”入学的学生和部分接受能力慢的学生来说,看到别的同学弹奏的程度高于自己,不甘于落后,面对具大的学习的压力,放弃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甚至一学期只练习两首考试的曲目,以便通过考试。这样做,虽说是通过了考试,但却没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训练,到了实践中还是一无是处。第二,考查内容不全面。前面已提到为了改革钢琴教学内容,添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传统的钢琴考试内容,则不能全面的考核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考试内容改革的具体做法:音阶、练习曲抽签决定考试内容,增加简谱儿歌弹唱的视奏内容。

音阶: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期教学进度要求,学生在本学期应熟练掌握的音阶全部为音阶抽签范围。

练习曲: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期教学进度要求,将学生在本学应掌握的练习曲根据难易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档次,每个档次的最高得分不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选择自己能力所能及的曲目。

乐曲:自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技能技巧特点及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乐曲。

篇(7)

关 键 词:高师院校 教学改革 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转贴于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