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域环境的重要性

区域环境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域环境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域环境的重要性

篇(1)

污染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区之间开展环境合作,不同地区在区域环境合作中的收益存在差异,需要基于公平考量进行区域环境合作收益的地区分配设计。本文以双主体的博弈分析为基础,分析具有不同属性的两个地区在环境合作与非合作情形下的效用变动。研究发现,区域环境合作可以增加区域整体的收益;但是,对于具体区域而言,存在地区间环境合作共赢的临界值。当两个地区的属性差异小于临界值时,区域环境合作才可实现两地区收益的同时提升;而当两个地区的差异超过临界值时,其中一个地区的收益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反而会降低。针对区域环境合作存在的地区主体收益受损的情形,讨论了在损失补偿基础上进行合作剩余分配的收益分配思路,并进行了不同补偿原则的数值分析;最后,建议加大对参与合作主体受损的补偿力度。

关键词 环境合作;收益分配;博弈分析;补偿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01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03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人口及其相应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向城市集聚,一个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在污染扩散传输作用下,常常跨越行政边界影响其他城市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逐渐呈现出区域性特征。

环境污染的区域性特征,使行政管理权限仅限于本辖区的地方政府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本地环境质量目标。各地区主体仅考虑自身收益而进行的经济与环境决策,容易导致在污染排放方面陷入“公地悲剧”,影响区域整体环境质量。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进行区域环境合作,利于环境资源在整个区域的优化配置,也有助于实现区域整体的环境经济收益最大化[1]。

1 主要观点简述

地区间合作的行为本质上是地区间博弈的结果,Neumann[2]和Nash[3]等提出与发展的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经典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地区间的合作与不合作行为。要使地区之间能够合作,至少需要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地区之间必须能够达成强有力的合作协议,这在有上级政府监督的情况下容易满足;二是地区之间的收益可以进行转移支付使各地区能够分享合作的收益。一些不同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污染相互传输以及污染控制成本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某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收益比非合作情形下小[4-8]。可见,区域环境合作中可能需要某些地区牺牲个体收益以换取区域整体收益的增大,这会导致区域环境合作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在区域环境合作中进行转移支付也就尤为重要。

考虑到各地区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存在不同的收益,为促使各个地区均有动力参与合作,需重新分配合作剩余,从而使各合作方均能从合作中受益。目前,已经广泛意识到需要对在区域环境合作中受损的地区进行补偿[9];但如果仅是对受损方的损失进行补偿,而没有使其因为合作获得额外收益,则意味着区域环境合作的利益剩余被一方完全占有,因此如何基于公平考量探讨区域环境合作各地区间的合作剩余分配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研究较少专门针对区域环境合作剩余的分配原则进行细致讨论,较多仅分析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际碳减排合作和公平性理论研究中涉及到的收益分配原则通常考虑各地区的人口、经济规模、富裕程度等因素[10-11]。基于此,通过博弈分析,讨论区域性环境污染所涉及的双地区主体在非合作及合作两种决策情形下的收益及其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公平分配原则下的收益分配和其对合作的影响。

2 区域环境合作中的地区收益变动

2.1 效用函数设定

环境资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生产要素,区域环境合作不仅应关注减少区域污染,还应关注污染控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简化分析,假设地区为理性经济主体,其目标为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效用函数包括经济效用和环境效用两方面。

进一步假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改善带来的效用均满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函数表达方面采用对数效用函数。则地区主体效用函数表达式为:

由式(6)可见,两地区均衡排放量均受到彼此的环境偏好系数Pi、污染物存留系数βi以及地区污染承受阈值EiC的影响。其一,考察环境偏好系数对均衡排放量的影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地区1对环境的偏好程度增大,则通过博弈,将使得地区1的污染排放量减小,地区2的污染排放量则会增大,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当一地区的环境偏好增大时,其减少污染排放带来的环境效用增量大于经济产出减少损失的经济效用,所以地区主体会减少污染排放,而另一地区主体由于受到来自对方的污染传输减少,可供本地排放的环境容量增大,则会通过增加自身的污染排放量来扩大经济收入从而最大化其效用。其二,考察污染物存留系数对均衡排放量的影响。基本上,污染物存留系数βi与地区主体的环境偏好系数Pi表现出相同的性质,即地区1的留存系数增大时,其污染排放对自身的影响将增大,对地区2的影响则减少,使得地区1的污染排放量减少,而地区2的污染排放量增加,反之亦然。第三,考察地区污染承受阈值对均衡排放量的影响。地区污染承受阈值EiC与上面两个参数表现出相反的性质,当地区1的污染承受阈值增大时,地区1有条件扩大自身污染排放,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地区2由于受到更大的来源于地区1的污染影响,将会缩减自身排放量。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一设定下,地区生产技术水平αi对两个地区主体的均衡排放量没有影响,但会影响地区的效用水平。

2.3 合作情形下地区主体的污染排放决策

环境合作情形下,各地区采取区域整体效用最大化的污染排放决策。这时,区域整体效用为:

2的5倍左右,这也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获得较大的合作剩余分配,将显著缩小两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偏好正相关,这种合作收益的分配将导致两地区的环境偏好水平也缩小,这有利于促进未来区域环境合作的达成。而基于经济规模原则的分配则不会改变两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环境偏好差异,对两地区未来合作的促进作用较小。

4 结 语

进行区域环境合作,可以实现区域整体的环境经济收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地区之间存在经济、环境方面的差异,现实过程中各个地区并非都能直接获益。本文基于双主体博弈分析,针对不同情形下区域环境合作中各地区的损益情况进行了研究,并对区域环境合作中的收益分配进行了不同情形研究,以保障参与合作的主体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研究表明相对于非合作情形,开展区域环境合作可以降低区域整体污染排放,同时增大区域整体收益;但各个地区在合作中的获益情况却因地区属性差异而不同。地区间环境偏好差异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地区间才有可能实现合作中的双赢,从而实现自发的合作;而差异超过临界值时,地区中的环境偏好相对较小地区将在合作中受损,进而影响其合作意愿。这可以解释珠三角城市群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已有相对较多的成功做法,而京津冀城市群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却进展缓慢。

针对区域环境合作中存在地区主体收益受损的情形,在比较不同分配原则及分配方案之后,认为应在损失补偿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剩余的收益分配,这也意味着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不仅需要补偿那些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参与环境合作的损失,还要加大其占有的由于区域合作而增加的整体收益的份额,进而促进区域环境减排行为合作的达成。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罗田. NAFTA背景下美地区和墨西哥的区域环境合作[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0. [Luo Tia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Mexieo in the Border Area under NAFTA[D]. Beijing: Fudan University,2010.]

[2]Neumann J, Morgenstern O.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4:112-126.

[3]Nash J F. Two Person Cooperative Games[J]. Econometrica, 1953, 21(1):129-140.

[4]Maler K G. The Acid Rain Game[J]. Valuation Methods and Policy Making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989, 12: 231-252.

[5]Kaitala V, Pohjola M, Tahvonen O. Transboundary Air Pollution and Soil Acidification: A Dynamic Analysis of an Acid Rain Game Between Finland and the USSR[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2, 2:161-181.

[6]Kaitala V, Maler K G, Tulkens H. The Acid Rain Game as a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mong Finland, Russia and Estonia[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97: 325- 343.

[7]Bergin M S, West J J. Regional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Transboundary Air Quality Management[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5, 30: 1-37.

[8]Missfeldt F. Gametheoretic Modeling of Transboundary Pollu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1999, 13(3): 287-321.

[9]涂少云. 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中府际间博弈关系研究[D].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 [Tu Shaoyun. Research on the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ransregional River Basin Based on the Game Theory[D]. Dali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

[10]Rose A, Stevens B, Edmonds J, et al. International Equ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Global Warming Policy[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1998, 12(1): 25-51.

[11]吕力. 论环境公平的经济学内涵及其与环境效率的关系[J]. 生产力研究, 2004, (11): 17-19. [Lv Li. Research on Economic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ir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J].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04, (11): 17-19.]

[12]徐玉高,何建坤. 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准则[J]. 世界环境, 2000, (2): 17-21. [Xu Yugao, He Jiankun. Equity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 Critical Review [J]. World Environment, 2000, (2): 17-21.]

[13]戴玉才. 公众环境意识的中日比较[J]. 林业经济, 2007, (2):77-80. [Dai Yucai. The Comparison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J]. Forestry Economics, 2007, (2):77-80.]

[14]部金凤. 中外生态价值发展阶段系数的理论探讨及对比研究[D]. 北京:北京工商大学, 2006. [Bu Jinfeng. Study on Domestic and Abroad Development Stage Coefficient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D]. Beijing: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2006.]

Study on Interests Allocation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Based on Game Theory

WANG Qi WU Huafeng LI Mingqu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篇(2)

[关键词] 四化两型;环境管理会计;三重评价;熵权模糊评价;物元分析

[基金项目]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2GK3083),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2C0646),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Ⅱ)28),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Ⅱ)30)。

【中图分类号】 F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01-2

一、绪论

近年来,生态环境状况正日渐恶化,因而世界各国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这种宏观经济背景对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做出了推进“四化两型”的战略抉择。“四化两型”是指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四化两型”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区域发展必须转变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绿色经营来适应“四化两型”战略的发展模式要求。

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绩效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概念,是特定区域内各经营主体集聚内外资源,既包括通过提品和服务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也是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环境绩效等三类指标,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特定区域内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和潜力。

据此,本文遵循“四化两型”的战略思路,并依据环境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首先从经营绩效、设计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构建出分层次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引入合理的量化分析工具,最后选择了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为样本,对“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衡阳市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模式的应用方式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构建

确定科学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对“四化两型”视域下的工业企业和区域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较为复杂,其构成要素与环境系统以不同形式存在且处于不同维度与层次之上,具体而言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维度的指标群,列示于如下表1中:

(表1)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

三、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方法的选择

为了对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的实际状况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本文选取了两个量化分析工具,其中物元分析用于确定经营工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熵权模糊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的整体区域协调发展状况。

物元分析方法实施步骤:第一,收集评价专家对同一层次评估因素的两两比较值,结合层次分析的原理计算得出它们的特征向量,并将各专家对评估因素值的权重值构造成复合物元矩阵。第二,确定n维物元和节域物元。第三,确定关联函数物元。第四,确定各专家的效度矩阵,计算第i个专家的效度系数。第五,在得出专家效度的基础上对原权重复合物元矩阵进行修正。第六,根据修正后的各指标的权重物元Rω的大小得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熵权模糊评价分析方法实施步骤:第一,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第二,将坐标进行平移。指标值经过坐标平移之后变为。式中,K为坐标平移的幅度(k>0)。第三,计算指标的的比重。第四,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第五,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当差异性系数值越大,则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就越强。

四、实例分析

此处我们选择了衡阳市的10家工业企业为样本,评价时间维度为2007-2011年度,运用物元分析方法对所有指标进行处理以得出其权重值;然后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和权重值,采用熵权模糊评价分析方法评价所选取样本企业在“四化两型”视域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下的经营绩效,也即样本企业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本文研究过程中的样本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水平如下表2所示:

(表2)2009-2013年度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状况比较

五、结论性述评

本文依据“四化两型”战略和环境管理会计理念,从经济绩效指标群、社会绩效指标群、环境绩效指标群三个维度方面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工业企业经营绩效三重评价指标体系;并将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中,测定了衡阳市10家工业企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在指标的选取上,其数据还需要借助于定性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加以获得和处理;在熵权模糊评价的过程中,指标权重赋权时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总之,本文目前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吉跃,蔡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经济地理,2010,30(12):2044-2049.

[2]刘霞.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5.

[3]黄梅,甘德欣,唐常春等.“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株潭生态工业网络构建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2):271-276.

[4]罗黎平.“四化两型”的科学内涵和理论阐释[J].企业家天地,2011,(5):11-12.

[5]吴志军.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共生关系分析――以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7):1148-1153.

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谢家平,陈荣秋.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的三维模糊评价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2003,(6):47-50.

篇(3)

2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抓项目,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得我市嘉北区域企业建设和发展较快,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在项目建设中,我们严格落实“三同时”原则;坚持没有环保设施的项目不准上,但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企业由于资金困难等原因,在生产设施建成后,污染防治设施未能同时到位,影响了该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环境隐患日益突出。为改变这一状况,市政府决定对嘉北区域环境进行治理。今年元月,我们在大友企业公司铁合金厂召开了现场会,4月份制定下发了《嘉北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并召开水泥、电石、铁合金行业污染治理技术推介会,市环保局的同志积极开展业务指导,各企业克服各种困难,精心组织治理工作,现在大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了任务。

刚才,我们现场查看了5家企业的治污情况,环保局高局长介绍了嘉北区域环境污染治理总体进展情况,超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介绍各自的污染治理情况,给4家按要求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颁发了环保专项资金。总体来看工作进展比较顺利,也还有个别企业行动缓慢,工作滞后,希望你们要向超达、聚鑫达、巨大等公司学习加强力量、加大投入、加快进度,按期完成任务。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要克服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思维方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进一步促进发展。电石、铁合金企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在国家政策加以限制的情况下,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大投入,这是政策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帮助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今后还将继续支持,但在资金的使用上,我们要进一步向治理效果明显的企业倾斜。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发展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不重视环境保护,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将付出沉重代价。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在速度、结构、质量、效益上相统一。

三是要把行动落实到围绕经济抓环保、抓好环保促发展上来。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环保工作,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各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要加快速度,确保按治理方案要求完成治理任务,今年10月还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我们将按《方案》规定予以处置;已经完成任务的企业要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环保局和园区办要加强监督管理,并协调监测验收和办理环保手续,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四是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有关法律,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切实把好源头,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坚决杜绝新、改、扩项目超标排放;要认真抓好老污染源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IS014*****环境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节能、减污、增效,充实产品“绿色”含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

篇(4)

关键词:区域活动;环保教育;幼儿;变废为宝

区域活动又名区角游戏、学习角或兴趣中心,它是在一定的活动室中,教师根据幼儿各种兴趣、能力及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设置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区域环境,属幼儿自主活动的领域,也是幼儿园活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设有语言、美工、科学、建构、益智、角色游戏。现在,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也关注到环保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保又安全的环境教育呢?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区域材料的选择上多用废旧材料

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能更加的自信、聪明。但是有的材料缺乏操作性,只有观赏价值;有的材料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比较死板;有的材料不够实际,太过于昂贵。所以,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不过,在材料的投放和环境的创设中,也需要幼儿、教师、家长的共同合作,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1.幼儿――主动地参与

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要让幼儿共同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在投放区域材料时,也要鼓励幼儿收集废旧物品。

为了让幼儿能积极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我们班在教室门口放了三个收集废旧物品的箱子,我们班的幼儿主动带来了各种废旧物品,如,成成带来了纸杯和饮料瓶,彤彤带来了家里用过的旧桌布,康康带来了开心果的壳,还有其他小朋友带来的饼干盒子等等物品。我们教师指导幼儿将家里带来的物品以废变宝,把各种废旧物品变成了新的材料:饮料瓶变成了“自然区”的花盆,开心果壳变成了“美工区”的项链,废旧桌布变成了“娃娃家”的漂亮台布。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幼儿比以前更加喜欢玩区域活动了,动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更主要的是环保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用心、精心地准备

教师在选择材料内容时,要做个有心人,积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主张“变废为宝”。比如,在“生活区”里,我们用旧衣服让幼儿学习叠衣服;在“益智区”里,我们用废旧纸箱做了一个迷宫;在“美工”里,我们用废旧报纸进行手工制作。我们让幼儿明白“只要你做有心人,废物也能变成宝”。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幼儿了解废旧物品的价值,从而渗透环保意识,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

3.家长――积极地配合

家长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家长积极主动的配合,对幼儿开展区域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家长的参与,可以让他们了解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价值,并能积极帮助教师和幼儿收集材料,从而自然而然地教育孩子做个有心人,关心集体,保护环境。如,为了丰富班级的区域活动,我们提倡家长和幼儿一起努力,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家长们都十分支持。阳阳和爸爸用废旧吸管做了一个吸管贴画“可爱的家”,豆豆和妈妈用纸杯做了一个“大公鸡”,天天和妈妈用旧报纸做了一个“大轮船”……

二、区域材料的整理上培养环保行为

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就要把玩过的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及摆放。有的幼儿再活动结束后就将材料随便一放,有的幼儿活动结束后不洗手等等。如何让幼儿养成良好地物品摆放习惯,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呢?我在每次区域活动后给幼儿制定了三个规则来培养幼儿的环保行为和环保意识。

1.物品分类摆放

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每个幼儿都要把自己玩过的区域材料整理好,并要分类摆放,方便下次活动。

2.保持环境的整洁

在收拾完活动材料后,如果发现活动区里有不干净的地方,R上要拿抹布擦干净,以保持环境的整洁。有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我看见萱萱在拿着抹布擦“美工区”的桌子,因为没有人叫她擦桌子,所以我很好奇,为什么她要在活动结束后擦桌子呢?我一问才知道,原来其他幼儿在“美工区”做撕纸贴画时,在桌子上留下了了胶水的痕迹,萱萱就主动把桌子擦干净。我为他的举动感到很高兴,并马上进行随机教育,表扬了萱萱的行为。从那以后,幼儿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里的环境整洁。

3.洗手时节约用水

篇(5)

关键词: 云南省;区域形象;塑造

一、区域形象的内涵

区域形象是指某一区域内外的公众对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态、人文等各方面的整体印象和综合评价,是区域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通过系统设计和公众参与以及各种活动与传播的力量,强化区域精神理念,累计区域形象价值,增强区域的凝聚力与吸引力,改善区域发展的内外环境。

区域形象有丰富的内涵。它由区域环境、区域行为和区域精神三部分组成。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区域环境是区域形象的最直观部分,是区域形象的外在表现,展现了区域的整体风貌。自然环境是具有区域特色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区域独有的宝贵财富。社会环境包括城市与乡镇的市政规划、公共设施建设、人文景观、公众卫生健康状况、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区域行为包括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民众行为。政府行为是区域形象的代表,民众行为是区域行为的主体。企业行为包括企业家与员工的素质与行为、经济效益状况、产品的品牌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等。区域精神是区域独特的价值观、文化内涵的集中浓缩,是区域形象的核心,它对内部公众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对外部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集聚区内外力量,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区域形象是区域参与竞争的武器、推介自我的工具、扩大影响的引力、对外沟通的旗子。一个地区良好的区域形象,对区域自身及所在国家,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不但能折射出区域的魅力和吸引力,还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辐射力,成为扩大对外交往、吸引投资与游人的“金字招牌”,是可以转化为有形财富的巨大无形财富。区域形象塑造是对原有的区域形象重新概括和适当提升,是对区域形象的计划安排,区域形象塑造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首先,通过区域形象塑造,可以将区域中的亮点概括出来,加以发扬和宣传,提出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的新亮点,提升区域品味,塑造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树立后会产生持续的外部效应,能够提高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创造区域的独特发展优势。

其次,区域精神也利于增强本区内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开发文化资源,使本区人民自觉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利于区域居民的精神文明的提高。良好的区域形象对区域个体具有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区域的发展目标而努力。

最后,区域形象塑造能够使现有的自然景观进一步人性化,向旅游者提供自然景物与旅游心理相协调的文化氛围,将本地历史文化遗存因素按照新时期的社会心理需求加以重新理解、消化、升华,使其拥有创造经济效益的商品价值,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有利于旅游资源的推广,如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推出香格里拉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三、云南省区域形象塑造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云南省从文化角度提出建立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定位,经过长期开发建设和精心培育,云南省旅游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成效显着。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和云南新闻网的数据,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省,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2008年旅游业仍创收660亿元,2009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6.83亿元。区域旅游形象是区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区域旅游形象可以代替区域形象。考虑到云南省现在的整个综合力量发展程度在全国居于后列,是比较落后、比较贫困的一个省份,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塑造民族文化大省的形象定位。云南省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奇特的自然景色。

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云南省具有奇特的自然奇观,丰富的旅游资源,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和石林是云南省拥有的世界遗产。云南省拥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和“药材之乡“的美誉,它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这些资源帮助云南省塑造了旅游大省的形象。

(二)民族文化历史悠久。

在云南省发现的古人类的化石,已经有170 万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此外,云南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文化的丰富。云南省从古代到现在,人类南来北往,东来西进,是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汇之处,是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阿拉伯文化乃至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处。云南省的各个地方可以看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的各种文化。

(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云南省的地理、气候条件很特殊,十里不同天,一山分四季。生活在这么特殊、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各个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各自很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就是其独特的文化。

这种情况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是云南省的特色。

(四)人类社会的博物馆。

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文化的遗迹,都可以在云南省找到,这在其它地方是很难看到的。云南省的各民族是富有创造力,创造了大量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

由于文化上的优势,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构思,是突出云南省特色、极具新意和文化深层次意义的一种战略设想。云南省区域形象建设从时序上看不是最先,但是从水平、影响与效果角度考虑,却具有后发优势。

四、云南省区域形象塑造对策建议

区域形象塑造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形象是区域间软实力的竞争,塑造区域形象,需要各方面的投入,这些投入的回报周期较长,却可以长期受益。云南省塑造区域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塑造区域品牌。

云南省丰富而特色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塑造。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环保非常青睐,云南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打资源、文化大旗,深入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加大滇池等九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江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序开展“森林云南”建设,塑造适合的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知名度。

(二)塑造农业绿色产业形象。

云南省优越的气候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塑造了农业绿色产业形象。花卉园林业、烟草、香料以及绿色保健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要继续保持绿色农产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形象。

(三)重视企业形象塑造。

企业的形象好坏直接影响本地区形象,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建立一批运作良好的企业,以企业群体形象为核心,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云南省现在烟草、矿业等行业有全国知名的企业,但总体来说,大企业数量较少,这也是云南省经济发展不快的原因,也不利于区域形象的推广。通过培养一批企业,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形成企业品牌,提高本区域的形象。

(四)利用区域产品提升区域形象。

名牌产品对一个区域形象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品牌是区域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品牌的成功是区域经济发展强大的驱动力和推进器。品牌的容量大,凝聚力强,尤其是成为驰名商标的品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非凡的繁殖能力和扩展能力。要加大名牌产品的培育力度,利用它提升区域形象。

(五)塑造社区与居民形象。

社区与居民形象是区域形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一个区域的文明程度。社区形象靠公众行为来塑造,在社区内通过健康有益的公共活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使社区成为群众高质量生活和安居乐业的家园。要引导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观念,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是云南省形象的代表,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自觉维护云南省的区域形象。

(六)宣传和传播区域新形象。

搞好区域的大众文化、大众体育和娱乐活动,是宣传和提高区域形象的一个手段,也是提高区域内群众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的一个方面。在得到区域内大众认可的同时,要通过一定的营销手段向外界介绍。相对于其他旅游省份,尤其是沿海城市,云南省的宣传意识不够,区域形象管理环节薄弱,并未建立起全程管理和将区域视为产品营销的观念,需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

(七)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区域形象的建设需要政府的推动,而政府的有效推动首先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建立。政府形象是一个区域的门面,良好的政府形象既是一种资源,有利于区域发展,也是区域形象的示范。政府形象靠政府行为来塑造,各级政府要提高办事效率,塑造政府为人民的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的公共关系策划和传播媒介,把政府的工作实绩塑造为政府的良好形象,树立区域内外的组织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增强区域凝聚力,振奋区域精神。

当前已进入品牌竞争的阶段,塑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刻不容缓。处于西部地区的云南省,更要抓住机遇,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形象的重要资源,发挥区域形象的功能,使西部的云南省披上文化的、绿色的外衣,实现区域形象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促进云南省的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黄淳. 云南省迈向21 世纪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暨实施云南省形象塑造工程研讨会综述[J]. 云南省社会科学,1998,4 .

、史燕,金林平. 论区域形象设计[J]. 商场现代化,2006,8 .

篇(6)

关键词:铁路工程 临时用地 复垦 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06-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得以全面发展。从蒸汽机车到现在的电气化高速铁路,中国的铁路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铁路临时工程对生态、土地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等问题,恢复土地原有生态功能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据估算,目前我国因建设工程等各种人为因素破坏的土地约1333万hm2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其中仅铁路临时工程破坏的土地面积就达约8.5万hm2。随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和铁路首份土地复垦方案通过评审,中国铁路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掀开了序幕。然而,由于铁路工程土地复垦刚刚起步,尚无经验可循,这使得复垦方案常常不能因地制宜地与区域地理条件相结合,复垦措施往往达不到土地复垦预期效果。

1 临时用地土地复垦综述

1.1 铁路建设工程产生的环境效应

铁路建设工程对沿线环境将产生较大影响,其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的施工扰动都将引起沿线土壤结构、地形地貌、水文、局部气候及生物多样性等区域性生态发生变化。铁路建设工程产生的具体环境效应如图1所示。

1.2 土地复垦的概念和复垦用途的确定原则

土地复垦,是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而被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原有生态功能及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既属国土综合整治利用范畴,又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而随着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在确定土地复垦目标时越强调其恢复生态环境的内容。根据中国的国情,在确定复垦后的土地用途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经济合理;(2)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可持续性发展;(3)体现生态效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4)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1.3 铁路临时工程用地土地复垦的特殊性及复垦潜力分析

铁路建设属大型临时工程,永久占地及临时工程都将使沿线土地原有性质及生态功能受到严重破坏。以某新建铁路线为例,全线建设工程总占地为1460.92 hm2,其中永久用地606.73 hm2,临时用地854.19 hm2,临时用地占总占地的58.4%。铁路建设中临时工程包括弃渣场、取土场、材料厂、运输便道、施工营地等,从以上数据可看出,铁路建设临时工程占地常常较永久占地更多,这也是铁路建设工程的特殊性。对于不同地形地理条件,铁路建设工程土地复垦所具备的复垦潜力不尽相同,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地形地质分析。

2 铁路工程临时用地复垦技术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2.1 预防控制技术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铁路建设工程临时占地较大,如该铁路桥梁、隧道、路基、站场等主体工程工点较多,且受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条件的限制,临时性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应严格执行源头控制、预防与复垦相结合的土地复垦原则。

对于占用土地的选择、土石方的优化调配及取弃土场的优化等控制措施应与沿线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密切合作,结合地方环境特点优化占地地类及减少土石方弃量,将弃渣尽量用作地方城市城镇、交通等设施的建设用渣,减少弃渣场破坏土地的面积。取土场尽量选择植被稀疏的丘陵、山包等裸地且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取土,减少工程建设对区域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工程技术方法措施及生态环境效应

铁路建设过程中对土壤原有生态功能破坏前所应采取的工程技术保护措施及各个工艺流程体现出铁路建设过程应结合建设后期的土地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由图2可以看出,表土剥离是工程建设初期非常关键的一环,这将为后续的土地原有生态功能恢复提供良好的熟土基础保障,同时也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性奠定了土质基础。

2.2.1 表土剥离及临时挡护措施

工程施工时,应先剥离表层熟土,清除树根及杂草根系后再进行主体工程建设。表土剥离厚度应根据当地土质实际情况,一般为0.3~0.5 m左右,对于耕地等土质较好的可达到0.5 m。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采取土袋挡护坡脚的临时防护措施。其余面应撒草籽覆盖,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效应。弃渣场应根据原来土地类型进行复垦,如受堆高等地形限制宜多复垦为林业用地,弃渣场坡面采用撒草籽或植灌木复垦成林业用地。

施工结束后及时把剥离的表层熟土回填至周围的临时用地复垦区内,或用作路基边坡和护坡网格内以及线路两侧绿化带的覆造。这样将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减少铁路建设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2.2 土地复垦区的排灌系统

根据铁路现场调查,既有农田排灌工程多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复垦区的排灌工程可结合弃渣场的截、排水沟系统布设复垦区内支渠及农渠,并衔接周边农渠或斗渠等农灌系统,保证弃渣场土地复垦区的排水和灌溉,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维系和改善。

2.2.3 土地复垦区的道路系统

可结合进场道路及周边既有农村道路,布设田间道,宽度一般为3.0~4.0 m,并与周边原有村组道路相连或相交,形成交通网络,尽量减少便道对农田的占用,从而减少铁路建设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2.3 生态工程方法措施及其环境效应

铁路施工建设与土地复垦应联系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达到土地复垦前后的土地开发利用及生产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土地复垦的规模效益和良性循环机制。同时采取相应的农业、水利、生物等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的过程称为土壤物理改良。对于复垦后的土地,要采取一定量的生态工程措施,生态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恢复植被和环境优化等工程,这对区域环境也将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如图1)。

2.3.1 水土保持措施及环境效应

通过布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剥离土壤得到有效防护,工程建设中破坏的地貌、植被得到有效治理和恢复,减少项目区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铁路建设、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

2.3.2 环境优化工程设计

铁路项目环境优化应与项目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协调,在环境优化中以绿化美化为主。工程设计应能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3.3 土地复垦时机

根据铁路沿线不同降水量区域选择较好的复垦时机。如该铁路沿线区域5~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较为适宜耕种种植草木。而影响苗木成活的主要不利因素为11月~次年4月干旱少雨,该期间应加强浇水灌溉等管理工作,保证苗木成活率。保证沿线环境绿化的顺利开展。

2.3.4 抚育管理及环境持续性效应

土地复垦后通过加强苗木管理,采取松土、灌溉、施肥、除蘖、修枝等措施进行管护;对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坏应采取一定的补植措施,确保植苗当年成活率,提高土地复垦的实际成效,为铁路沿线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提供良好的正态效应。

植被恢复后能迅速固定疏松土层,大大减少降水对土壤的溅蚀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基地的水土流失,是最根本的治理方法。水土保持林草的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根据当地自然状况选择合适的乡土植物种类。

2.3.5 生态植被恢复

科学合理的植被工艺可有效提高植物对铁路沿线区域脆弱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1)植被密度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植被恢复目的、不同植被品种的种植密度是不同的。即速生喜光植物宜稀一些,耐阴且初期生长慢的植物宜密一些;树冠宽阔、根系庞大的宜稀一些,树冠狭窄、根系紧凑的宜密一些;高海拔、高纬度、低温、土壤瘠薄地区的植被密度应大一些,在栽植技术精细、水分供应良好、管理好的地区,密度宜稀一些;水土保持林可密一些,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则宜稀一些。

(2)植被格局

在废弃地上普遍种植植物,无疑是一种快速恢复植被的良好方法。但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不足的情况下,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最优的植被格局应由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板块组成本底,并由周围分散的小板块及其中的小廊道所补充、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人工和经费,又为植被的自然恢复提供了空间。

2.4 土地复垦的生态补偿措施

临时占地土地复垦的生态补偿措施是在经济措施与社会措施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技术补偿为指导,为生态补偿提供技术和资金保障,使得铁路大型临时工程土地复垦生态补偿得以实施。

通过经济、社会及技术等生态补偿措施的实施将使工程临时用地土地复垦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得到全面保障,使铁路沿线区域恢复原有临时占用土地的生态功能,在经济技术可行性上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为区域环境的可持续性创造了条件。

2.5 土地复垦措施成效

通过对铁路土地复垦技术及措施的研究并结合铁路实际案例可看出,通过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采取相应的土地复垦技术方案可以基本达到土地复垦的预期目标,能较好地达到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

3 结语

本着“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的原则,通过土地复垦设计和相关生态效应研究并结合对铁路实际案例应用分析,铁路建设临时工程用地土复垦通过结合不同地区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技术、经济可行的复垦技术措施,既满足土地复垦的具体要求,又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恢复和改善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以后的铁路建设临时工程土地复垦提供可借鉴的技术方案思路,推动我国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建造中国的绿色铁路交通。

参考文献

[1] 潘海啸.轨道交通与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8(S1).

篇(7)

关键词: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全面迅速发展,由于人工介入的工序的逐渐减少,自动化空气质量监测对于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保证环节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因此做到全程空气监测质量尤为重要。

1 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1.1要充分认识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举措。推进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考核体系建设,优化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提高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平,提升区域特征污染物监测能力,推进典型农村地区空气背景站或区域站建设,对于促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更加接近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具有重要意义。

1.2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重要保障

开展对新增指标的监测评价,需要实施分析方法选取、仪器检定选型、设备购置安装、数据质量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系统调试运行、监测数据分析、监测信息等一系列工作,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保障上述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1.3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是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环境空气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健康息息相关。为满足社会公众环境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检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应及时准确环境监测信息,尽快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十二五”期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机制。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2 加快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监测指标,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开展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自2016年1月1日起,以上各地均按照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逐点实时监测结果。

2.1加强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系统能力建设

按照上述时间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完善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分步填平补齐相关监测仪器设备设施。在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设立必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空气监测点位。各省、地市级监测站及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应建立健全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监控平台,进一步加强各省区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的质量控制。

2.2要加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系统能力建设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陕西关中、山西中北部、兰州白银和乌鲁木齐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新建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同时扩展31个现有农村环境空气监测子站功能,形成区域环境空气监测能力。

2.3要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空气监测能力建设

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抓紧完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重点实验室的立体监测、区域预警平台以及数据实时传输及系统等基础支撑体系。

3 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能力建设顺利推进

3.1要加强组织,协调推进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2要加大投入,保障资金

各级环保部门应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

3.3要加强培训,提升水平

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新形势下环境管理的需要,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开展培训,以培养技能人才、专业拔尖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为重点,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为科学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3.4要定期评估,加强考核

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

4 自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的构成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是由监测子站、中心计算机室、质量保证实验室和系统支持实验室等部分组成。

监测子站的主要任务: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采集、处理和储存监测数据;按中心计算机指令定时或随时向中心计算机传输监测数据设备工作状态信息。

中心计算机室的主要任务: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设备手机各子站的检测数据和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并对所收去的检测数据进行判别、检查和储存;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检测子站的检测仪器进行远程诊断和校准。

质量保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对系统所用检测设备的标定、校准和审核;对检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主要技术指标的运行考核;系统有关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系统支持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根据仪器设备的运行要求,对系统仪器设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及时对发生故障的仪器设备进行检修、更换。

5 自动空气质量监测中质量保证控制环节

5.1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规范监测手段,确保监测数据和信息的准确可靠。此规范中对于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两重要指标外,还对数据的可比较性及追踪性提出了要求。

5.2具体完善促进实施手段

质量保证环节包括:A.监测人员培训;B.设定标准监测方法;C.分析员筛选;D.站点考核;E.检测仪器的阶段性维护; F.仪器使用,校准,维护历史记录。

质量控制环节包括:A.数据检查;B.数据处理;C.监测仪器的日常校对;D.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保养。

5.3主要控制手段

A.监测时间与频次控制;B.监测数据有效性质质量控制;C.监测仪器校准;D.监测仪器性能审核;E.检测仪器,校准装置,标准物质等的质量检查;F.落实数据审核。

6 质量控制操作责任划分

6.1监测站操作员质量控制环节责任范畴

按照操作条例,执行监测站的例行操作和仪器的站内例行校准;鉴定和设备报告,监测站环境的潜在变化和潜在问题;鉴定和报告监测站的潜在安全问题;对监测仪器进行简单的站内测试和维修;定期参加质量控制部门的组织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操作培训;当被要求时,参与质控和质保方面的监测站审计工作;在监测站点巡查后24小时内,完成仪器校订电子记录表格并上传至中心数据服务器。

6.2设备供应商、设备服务商部门质量控制环节的责任范畴

例行和紧急设备维护和维修监测及辅助设备。通过全面的测试及校准,对所有监测仪器的关键功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做到完善行的独立质量控制。

7 控制措施

7.1对于环境监测部门质控质保责任范畴划分的明确化,对于不同阶段的质控质保责任分配到户。

7.2对于监测站获得数据,经手人应有明确的修改权限,和筛选权限,保证数据的原始性,在未来的审核或者调用中,有据可查。

7.3逐步建立空气质量区域化网络系统。

8 结束语

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地大气质量标准,科学监测是科学治理的基础,对环境空气的监测点选择应科学规范,最真实反映城市总体空气质量,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监测结果。本文对探讨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中的全程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