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德育最有效的途径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最有效的途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最有效的途径

篇(1)

【 关键词 】高中 地理教学 德育教育 渗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指出:“德育教育是全体教师的基本职责,必须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体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更应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树立“以德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适时渗透德育信息,“寓德育与智育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 挖掘地理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适时渗透,润物细无声

地理学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途径。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和德育价值。使学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除地理学的本身特点之外,学科之中的很多章节都可以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去感知地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即教育。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地理知识浩瀚无边,包罗万象。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宇宙的奥妙,海陆的变迁,气候的异常,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合理布局,农业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长,环境的有效保护等等,都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

3 感受家乡秦皇岛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不爱自己的家乡,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程度,热爱家乡与报效祖国是密不可分的。

4 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的内化

实践是最有效的德育大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校内或校外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视其为地理学习的一部分。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独立自主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5 结语

树立“以德为首”的德育教育理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地理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深挖教材中适合学生特点的德育信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同时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注意渗透的可行性,强化渗透的反复性,善于抓住教育点,适时找准切入点,自然妥帖的抓住时机渗透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在地理教学园地上怒放。

【参考文献】

篇(2)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作为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新时期的德育思维也相应发生了转折。第一,德育思维的出发点由“泛政治”转向人的发展。第二,德育思维的根据,从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转向现实基础和可能。第三,从德育思维的价值尺度来看,从片面抽象的集体主义转向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集体主义。

本次会议反映了专家学者们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如何估计当前学校德育的历史进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德育正在实现根本性转换,但这种转变远未完成。甚至可以说,学校德育存在着“危机”。有学者把它概括为“德”——“育”生态的危机。这种危机不仅仅是“德”的无奈——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的背景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也不仅仅是“育”的无力——教育者的教育努力惊人地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还是道德精神与育德模式的不相匹配,是“德”——“育”冲突的危机。要摆脱危机,就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德育生态”的理念强调:第一,德育的具体性。它强调德育过程中“育”与“德”的适应性,强调“育”的特性与“德”的品质一致性,认为只有在二者匹配时,才会产生德育效力。第二,德育的生态性。它强调道德教育的诸要素所形成的有机结构对实现德育目标的影响,突显的不是个别要素,而是诸多要素构成的生态。“德育生态”的理念提醒我们注意德育环境建设,注意德育的文化环境。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

我国的学校德育何去何从?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时代精神、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和人类发展是确立新时期道德教育的价值选择必须加以观照的四个基本点。

关于德育的规律,有学者认为应该研究进行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道德究竟可教不可教?应该以什么样的人性观为基础?性善论?向善论还是反映论?现在一讲德育,就是说教,最通常的作法就是开课。那么,儿童道德的形成、发展主要依靠什么?学校起多大的作用?课程又占多大的比重?儿童不上学难道其道德就不发展,就没有道德吗?有学者指出,德育的前提就是学生有道德需要,因此应该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高其需要层次。目前的德育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以管住学生和不让学生出事为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四、关于新的德育模式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对传统德育的根本改造,还需要构建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模式”不是一种操作步骤,而是指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尝试的系统过程。本次研讨会主要探讨了列入教育部“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的三个模式。

第一,整体构建德育模式。该模式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构建,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德育途径和方法体系、德育管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其中德育内容构建,就是把德育内容的要素结构和层次结构划分出来,以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为纬,以各项要素的不同层次为经,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活动;德育教育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的原则

根据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德育教育的需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大专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调动他们的活动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只有学生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才能体会到其背后的深刻涵义,德育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二)教育性原则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趋于成熟的阶段,也是他们人生最容易迷茫、彷徨和摇摆的时期,因此,辅导员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时候在本着趣味性原则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教育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三)适应性原则

在确立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和设计活动环节的时候,辅导员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经费、人力等因素的限制,也要考虑到本校学生在时间、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使活动适应校园实际及学生实际。唯有这样,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实施。

(四)特色性原则

不同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备不同的特色,辅导员要善于抓挖掘和利用这些特色,使校园活动开展的别开生面、创意十足。同时,具有针对性和特色性的学生活动,更加能够唤醒学生的认同感、亲切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到活动氛围当中,提高活动质量、强化德育教育。

(五)组织性原则

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经过精心的策划和合理的组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活动主题得以体现、内容得以展现、环节得以实施,学生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德育教育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学生活动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文体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文体活动是文艺活动与体育活动的总称,是高职院校学生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以下以“主题晚会”和“体育运动”为例,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1.主题晚会

针对一些特殊的纪念日或节庆日,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筹办主题晚会,在歌舞表演中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进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例如,2015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国建国66周年纪念日,在国庆节期间,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迎国庆 庆胜利”主题文艺晚会,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热爱祖国、保卫家乡的高尚品质。

2.体育运动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强健的体魄,也能够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体育精神,以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的良好职业操守。例如,为了庆祝北京取得了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辅导员组织学生举行体育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二)依托岗位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岗位实践活动,既是满足教学需求,也是满足德育需求。在岗位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操守、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现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丰收”。例如,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带领他们到工厂进行实训,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锻炼专业技能、感受职业氛围、提高职业素养。

(三)依托社会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带领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象牙塔”,见识到社会中各个领域、各个地区人们的真实生活,在开拓他们眼界的同时,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例如,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从事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有很多老人缺少亲人的关怀和照顾,需要更多的人奉献他们的爱心与力量,共同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使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身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四)依托竞赛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各种竞赛活动,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挖掘学生潜能,也能够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下面以“技能大赛”和“演讲比赛”为例,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1.技能大赛

通过组织技能大赛,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力。例如,软件专业的学生通过参加软件设计大赛,不仅明确了自身在专业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激发了自身在学习与创造上的潜能,也意识到良性竞争的好处,为提高他们职场适应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

2.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中所涵盖的德育信息十分丰富,是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之一。例如,通过“万众创业 大众创新”的主题演讲比赛,鼓励高职院校的学生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五)依托座谈报告渗透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成功人士到院校开座谈或作报告,让大学生从座谈或报告中汲取养分、接受教育。例如,邀请李彦宏、周鸿t等风云人物为软件专业的学生作报告,在分享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人物背后所经历的挫折和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遵循“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特色性”和“组织性”原则的基础上,要不断深化学生活动主题、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创新学生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活动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标;教材;品德与社会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处理相互关系的需要产生了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更能体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扩大认知范围,提高德育教育实效。于此,我提出以下见解。

一、从课程中来,到课程中去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从课程中来”就是教育者要深入、透彻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思想理念和课程要求,树立以新校本课程为纲领,以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卓识和远见去研究教材。只有深入地吃透教材,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真正站在以新课程为纲领的高度,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到课程中去”就是要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高度去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最直接的生活经验、最有效的课程资源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全面而高效地落实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站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高度,深入地解剖,面对本地的教育实情、教育对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从生活中来”就是将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活动体验引进课程资源,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学生品德课堂教学中最珍贵的“活”教材,使学生的社会生活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

“到生活中去”就是教师要将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指导上,落实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落实到实践能力的发展上。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

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当前,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都是面向学生群体开展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计划和预设具有教育的适应性、普遍性的特征。我们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适应性,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即实施“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育。

“从学生中来”就是要从学生教育的思想状态、心理特点和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出发。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问题和隐患就及时调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展开最及时、最直接的课堂教学。

篇(5)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同时,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了法制教育。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的必经环节。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制化进程。

1. 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

2. 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篇(6)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根据教育局德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意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方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养成教育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效和主动性上下功夫,努力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 每月德育主题

三月:礼仪教育(一)尊师爱校教育

四月:礼仪教育(二)文明守纪教育

五月:礼仪教育(三)热爱劳动教育

六月:礼仪教育(四)爱护公物教育

七月:礼仪教育(五)勤奋学习教育

主要工作:

一、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1 、进一步将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本学期将从增强校园人文气息的物质文化和反映学校传统、风尚、个性特征的精神文化两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热心人事等多方参与校园建设和管理,激发大家爱校的情感,加快校内文化融合。

2、联系学校的总课题《基于教育生态,构建人文环境》,确立“以德治校”观念。结合 “阳光教师”工程建设,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容貌仪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业务水平五方面进行探讨,评选出具有“求上进、重水平、讲团结、有气度”新时代的长寿人。

3、继续开展“携手1+6”活动。针对学校实际,强化长寿桥小学师生的礼仪规范。通过师生共同制定并落实《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寓德育与礼仪教育中,寓德育与良好的校风校貌中。⑴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各类争章活动;⑵开展文艺活动,积极参与各项文艺比赛;⑶组织设计好一次“家校联合的运动会”。⑷以科技节为契机,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立科技指导团。开学初,制定计划,召开会议,明确各位指导教师的职责。各指导教师将根据要求进行指导,六一前后,结合运动会召开一年一度的科技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4、加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⑴宣传途径多样化。搞好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少先队黑板报、宣传橱窗、国旗下讲话等阵地建设。⑵板报设计个性化。精心设计开展班级黑板报设计评比,做到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排版合理。⑶少先队活动制度化。本学期将积极参加杭州市少工委举办的杭州市首届红领巾文化节,以此推动和发展我校的少先队文化,本次红领巾文化节含鼓乐队考级活动、少先队室评优活动、创意中队角评优活动、红领巾文化专题论坛、少先队活动案例评优、少先队校本课程评优、雏鹰红旗大队评选、红领巾文化特色活动交流展示、红领巾文化接力活动等。

5、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学习贯彻《杭州市中小学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重视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切实抓好法制教育,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禁毒禁赌禁黄的教育。

总之,要努力营造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时代性、艺术性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班队集体建设,切实推进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班主任工作是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他能有效地把其他途径的教育很好地组织起来,把任课教师地力量统和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本学期将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队伍培训、考核、评优工作。将成立“班主任培训班”,对于年轻的班主任进行系统的管理培训。力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2、加大少先队工作力度。⑴少先队要紧密围绕“《长寿桥小学师生礼仪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每月一次的中队主题队会、雏鹰争章活动和雏鹰假日活动,开展一次大队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⑵要规范少先队工作的台帐管理,加大指导力度,大队部要以“快乐少年”活动为主题指导一个中队进行一次主题队会的观摩活动。⑶以学习《长寿桥小学礼仪规范》为契机,拟订《长寿桥小学中队礼仪规范》和礼仪中队评估程序,申报、验收、挂牌,努力实现“班班争创礼仪班级,人人争做礼仪学生”的局面。⑷本学期将召开班主任交流会、中队辅导员工作研讨会,通过研讨,使所有班主任都能做到用爱心去塑造、用真心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将敬业奉献落到实处。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1 、抓好“三个结合”教育。进一步增强社区、家庭、学校的三结合力度,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生活。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各年级要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

2、搞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坚持开展向家长、社区的校园开放日活动。

每月活动安排:

2月:

篇(7)

首先,政治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们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第二,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第三,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其次,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