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小课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一直被认为是能帮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初中物理实验过去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将探究性实验作为初中物理的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次在2001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正式提出.大纲指出:教师应“适当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适时地安排一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近,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编写的新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探究活动是进行适合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2)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当前,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个别范围内进行试验,呈现出单一性、个体性、随意性.单一性——对一个一个实验单独进行研究;个体性——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在进行研究;随意性——对实验的选题、设计随教师个人的意愿而定.由于缺乏系统的、整体的研究,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和实践尚处在自发试验的状态.
(3)面对新的教材和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原有的实验教学方式已逐渐显示出不足:统一的实验要求、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单一的实验内容又脱离社会实际,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开展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是物理教学走素质教育之路的有效途径.
(4)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学校物理实验室仪器设备条件,把新教材上的50多个实验分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家庭小实验等,并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但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实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给学生设置了问题情景后,让他们能独立地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恰恰是探究性实验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以及我校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在汲取过去几年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和不足,确立“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课题,旨在进一步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 课题研究的理论
所谓“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趣味性”,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物理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现象提出问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物理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他们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3 课题研究的目标
就初中生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炼出有助于学生“探究性实验”实施的指导策略.
(2)学生掌握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方式,具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3)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和研究,将课程从“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的定位上转移到促进“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的定位上.
(4)通过合理运用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指导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勇于实践的能力.从而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4 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4.1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最初的实验学习中,我们发现他们一般只习惯于思考老师向他们提出的问题,而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老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问题时,学生多半会到教材中找现成的实验方案,很少有学生能创造性地去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学生在热热闹闹地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很薄弱.而这些恰恰是探究性实验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而在今天探究性实验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够独立地进行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能够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实验来论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测,能够交流、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时而凝视实验现象、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专心聆听、时而激烈争论;时而独立探究、时而合作交流.过去实验课堂上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做的沉闷劲不见了.课堂上弥漫着积极探究的气氛,涌动着生命的活力.学生在收集资料、学会思考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更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们参加的各类比赛取得可喜成绩.在近三年的江苏省物理素质与能力竞赛中,我校有多人次获国家、省、市一等奖.在多年市中考中均有学生获得满分.在近三年的市中考物理实验操作考核中,我校考核成绩优秀率达到了98%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悄然改变,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是显然的.
4.2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当教师们面对了多年的教科书突然之间变的陌生时;当面对新教材中五颜六色精美的图片时;当看着所谓的“活动与探究”教学单元时.教师曾经茫然过:这样的物理该怎样上?探究性实验该怎样教?
在一步步的摸索和尝试中,物理实验课堂中教师的“教”不断让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演示实验”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主动探究”,教师的“总结结论”不断让位于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师从不知怎样从事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到逐渐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教学方法.特别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一节节的课题研究课,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究实验指导策略;教师示范策略;边讲边实验策略;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实验的策略;变演示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策略;动画模拟演示实验的策略等.
5 问题探讨
由于初中物理学习只有初二,初三两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初二,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初二,三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关键词】中小学微型课题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45-02
科研课题是促进教师发展、提升学校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有多少课题真正服务于当地教育教学?真正为课堂提质增效产生作用?有多少老师发自内心喜欢科研课题?笔者曾对重庆市县8所重点高中、知名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骨干做过调查:在抽样调查的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近63%的人认为区域性、整体性的大课题研究与自己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是脱节的,认为那些科研是“校长的研究”、“别人的课题”,有近30%的人认为大课题研究不是一线教员的“专业”,中小学教师没有时间、精力、能力搞大课题。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就要“研究老师该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能研究的问题,研究老师有回报的问题”,学校要长远发展、快速转型,就必须引领教师做科研,其核心要务在做引领教师做切合实际,能够胜任,富有实效的科研。我校科研聚焦微型课题,降低教师科研的重心,在微型课题管理方面摸索出了实战性、策略性较强的操作策略。
一、选题设计“聚焦微型”
因为碍于时间精力、技术路线,包括功利化的研究目的,多数大课题不是把精力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造成课题设计、课题结题两头忙,研究过程空荡荡,阶段交流研讨无法聚焦课堂,课题成果未得到真正推广。我们的微型课题管理,从“选题”指导上狠下工夫,着力于研究切口小、周期短、有实效的小课题。
微型课题形成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缩小选题范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从朦胧、粗略的研究方向向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聚焦的过程。因此,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的选题培训形成了“加”、“压”、“调”三大策略。
1.“加一加”,细化研究对象。
即分析选题结构,给中心语添加限制语。短语中心语的限制越精细越科学,课题就越微型,越便于操作。如一位初二的物理老师想研究课堂提问,但一时找不到研究的着力点,我们通过“加一加”的办法,帮助他将选题锁定中心语,逐步递加,便于老师明确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原拟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第1加:初二物理课堂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2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提问研究;
第3加:初二物理课堂速度类应用题有效性提问研究。
2.“压一压”,锁定核心内容。
即通过不断压缩来细化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内容的方法。如一位七年级班主任拟制了“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的微型课题,我们通过“压一压”的方法将其研究聚焦到具体矛盾与困惑,内容相对单一,让选题由空泛变得具体,由模糊变得明确,变成一个易操作的小课题。
原拟题:培养班级管理小助手研究;
第1压:培养学习小组正副组长研究(锁定了研究对象的类别);
第2压: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聚焦到研究的内容);
第3压:七年级学生学习小组正副组长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研究(圈出了研究的范围)。
3.“调一调”,找准现实着力点。
即发现选题研究内容指向不明,研究方法不够简便,不合实际之后,根据具体背景及老师研究能力,合理调整研究的方法。
如我校一位英语老师第一次的拟题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研究”,课题指导小组考虑到这位老师刚从大学毕业,目前还未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着手这个课题,就指导其将选题调整为“七年级乡镇小学毕业类‘学困生’单词记忆方法的调查研究”,将“研究”调整为“调查研究”,表明该老师研究的重点只在为改进七年级英语教学提供依据,不做其他研究,课题工作量就变小了,该老师上手更快。
总之,拟题切口越小,圈定的范围越窄,研究方向就聚焦越准,探究就越深入透彻,成果的操作性、针对性也就越强。我们可以对一个工作点下足工夫;对一个教育事件用尽心力;对一个教学环节深入思考与实践;对一个或一类问题学生的特别帮扶做出效果……越微型,越普遍,就越便于老师们研究与交流。
二、过程管理“分而治之”
反思目前的课题怎么选题的呢?自上而下、大而宽的太多,切合校本实际的太少,很多选题指南上的题目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承担的,因为要经有高校研究机构等专家团队支持才能完成,基于此,很多课题是伪课题,是为结题而课题,没有扎扎实实的研究,没有可操作性的片段或模块,没有产生让老师们心服口服的效果。
鲍尔在《我看德络尔报告及其振兴教育的意义》中说:“实施课题研究的关键在教师,任何课题研究若没有教师的充分理解以及在课堂上的充分支持,就必定失败,而且多半是代价高昂的失败。”基于此,我们在微型课题的过程管理中,特别注重了“分段推进”、“分层要求”、“分类管理”的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研究流程:分段推进
几年的探索,我们逐渐形成了“三段六步”的课题管理模式。
三段:目标分解,绩效考核—研训同步,量化积分—评优定级,交流推广。
初中物理自主导学案阳光课堂一、研究背景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意识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所谓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是以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出严谨、活泼、高效的幸福课堂,意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目标的实现。
再次,自主导学阳光课堂,需要形成操作可行的教学模式,对于学案的编写模式、学案实施策略和课堂反馈效果有较高要求。
二、现状调查
1.对教师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初步从教师层面了解目前初中物理学习现状,发现: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多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谈论法和探究法效率不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虑很少。
2.对学生层面的调查与分析
由于课堂教学形式枯燥,学生被动学习,学习主动学习知识和实验探究的机会很少,物理学习兴趣不高。
三、研究策略
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为主线,提高物理课堂效率,提出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一)实施“半天无课日”,加强物理“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教研
物理教师结合每周的“阳光课堂”实施情况做出调整,设计好每学期的个人“阳光课堂”计划和每周的进展及改进措施。每周“半天无课日”,列出个人每周的具体实施措施,由物理教研组确定好每周的研究任务和实施方式。
(二)实施“青蓝工程”,推进物理“自主导学阳光课堂”高效进行
所谓“青蓝工程”,是指学校以优秀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师徒二人齐心协力共进步,为汇报课,提高课,总结课等物理公开课做好充分准备,为打造“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共同进步。
(三)开展“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小课题研究
在学科课堂模式、教学环节操作、教学效果测评等小课题方面的研究做到责任到人,合理分工,精细化研究,深入推进“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反思及改善。
(四)“请进来,走出去”,促进“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提升
学习优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听评课办法,落实关键环节和自学、互学效果,建立成熟的学科课堂路径。
(五)注重物理自主导学学案的设计和实施
1.按照“以学定教”原则,研究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注重学案的设计,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设定课前预习环节、自学与小组合作环节、课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等。通过展示预习提纲方式,小组谈论活动目标、讨论时间,使学生明确重难点,提高时间观念。
2.学案实施策略
(1)学案的评价通过表格统计、加分奖励、口头表扬、与综合素质评价相挂钩、学生汇总提纲、整理学科日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与展示,要求学生讲解时语言简练、卓词准确。
(2)自主导学阳光课堂模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带领一部分优秀学生先主动学习,再由此带动组内中上游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展开扩展。
(3)学案有效实施的具体做法如下:
①以案导学,预习新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亮点之一:导学案带动预习环节。为提高学生新课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明确新课目标和重点,应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梯度,和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选择导学案上的预习内容,标记难点,待新课上解决。教师可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达到预习目的。
②自学合作,探索新知。“自主导学阳光课堂”亮点之二:导学案带动自学合作环节。第一,教师课前展示新课重难点及课堂任务,学生自学,探索新知,标记疑难点。例《物态变化》这一章,“课堂导学”可这样设定:例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提出4~5个基础小问题和1个拓展变式问题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再设定4~5的小例题将所学应用于实践。问题层层深入。第二,学生自学后,由组长组织在小组内讨论。小组可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分为AABBCC三等,基础知识由B等级学生主讲,A等级学生评价,C等级学生听取、补充的方式进行。知识扩展部分由A等级学生主讲,B、C等级学生听取、补充的方式进行,组长根据学生表现将表扬分记在综合素质评价表上,要求各等级学生均获取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三,教师巡视,加以指导。本环节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对进展中出现疑问的小组加以指导,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③课堂展示,获取新知。导学案带动课堂展示环节。课堂展示采取优先展示的原则,各小组分工展示各重点部分,其他小组点评和补充,从而自主获取新知。让全体学生融入课堂,形成民主、积极、严谨、活泼的阳光课堂。
④精讲点拨,归纳总结。导学案带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新知进行知识、技能、方法的归纳总结,获得书本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⑤回顾所学,反思提升。学生回顾所学,反思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列入导学案中,展示交流共享,为自己课堂表现做出点评,为下一步改正方向明确目标。
⑥当堂检测,巩固新知。导学案带动当堂检测提升环节。学生通过1-2分钟的当堂检测,巩固新知,查漏补缺,将易错点收集整理于错题本中。同时小组长对组员的检测结果打出表扬分,计入综合素质评价表中。
四、研究效果
1.通过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导学阳光课堂”的开展,中学物理课堂形成“不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展示,暴漏问题,问题是亮点”的学生主体学习模式,逐步形成“轻负高效”的课堂模式。
2.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全体物理教师在教学、研讨、反思中进步,更加注重了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注重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积极思考、认真讨论、勇于呈现、乐于反思、主动学习,呈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阳光课堂。
五、结束语
改进教学方式,形成“自主导学阳光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的课堂模式,实现由重视教案到“以学定教”的既重视教案又重视学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叶加淦.初中物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李来贵,杨洪艳.浅谈初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方式中的“引导论练结”教学方法[J].山东教育,2010.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们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时,就会注意它,研究它,直至掌握它。
1.设疑激趣
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而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的艺术不仅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帮助学生把握问题思路,在学生思维的平静水面,激起一片片思维的涟漪。
2.情感激趣
培养学生兴趣这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与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分不开的。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对知识缺乏需求欲望,基于这一点,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如何设法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探究与追求的热情呢?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上入手。
3.利用迁移,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所学学科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将他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学生都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兴趣发展的基础。
二、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及真实性。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规律的桥梁作用。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因为单纯地讲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物理现象准确无误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
三、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素质培养
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将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从三个阶段进行: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初中学生来讲,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创造,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四、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自身的“转变”。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教”向“导”转化,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必要条件和各方面的帮助,充当学生学习的顾问和辅导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作为教师,应做到“六个为主,九个转移”。
“六个为主”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训练双基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要目的。
“九个转移”是:由单纯地迫求升学的观点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移;由教师的“教”向引导学生的“学”转移;由单纯地传播知识向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转移;由对学生的管、卡、压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移;由抢、耗时间向精讲、精练上转移;由只抓少数尖子生向关爱每一个学生转移;由教学上的“一刀切”向因材施教、开发非智力因素转移;由压在课下的作业向课上转移;把期末搞突击复习向加强平时训练转移。其次,教师要从过去单一的知识讲授向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转化。
五、初中物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教育,必须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通过对学生进行部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等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物理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加强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物理实验和物理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当今课程改革提出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如何做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平等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积极组织师生、生生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自觉接受教师的指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他们体味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艰辛,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二、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在物理教学中,我利用有趣的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以大量的演示实验、实例说明物理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选择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验,如纸盒烧开水实验;用手摸静电球,让头发竖起来实验;“流星雨”小实验;筷子提米实验等。学生对这些现象一时无法解释,教师又暂时不做解释,这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如,我在讲述“光的反射”时,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式,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自己做实验,采集数据,记录并分析数据结果,输入计算机,得到相应的图像资料,通过对比,从中发现光的反射规律。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思考、图像资料的处理、试验的总结及互相讨论,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的要点。这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物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必须灵活掌握,结合我主持的全国“十一五”规划《“四自四导”模式下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先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活动中,不仅体验到个人的智慧有限,需要向别人学习,而且能感受到互动分享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如我在教授《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节课时,先让学生明白先学研究的环节:确定目标―设计方案―操作研究―得出结论―分析总结。其中学生的活动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或查阅资料―实验操作或收集资料―分析现象并讨论研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获取新知引发新的思考。而教师的活动则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指导―反馈信息―适度评价―布置新任务。
我在课前,预发―份探究性学习课题计划书,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研究书,小组长做好分工,各个组员都有不同的任务。为了考察各组工作成效,我先让组员自评,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最后还有指导老师对各个课题研究书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去“发现”,培养学生的成就欲和自信心。
一、“整合”的探究
1.内容的“整合”是关键。
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目前使用的初中新课程物理教材虽然克服了以往教材如教学内容偏旧等的不足,但教材内容还是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依照物理知识点在网上找到相关网站,把站名提供给学生或在网页上提供相关链接,让学生上网浏览,便可以从小小的窗口实现物理走向生活、社会。大量的感性材料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不但搜集到了和书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搜集到了许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满足的不只是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这也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所以整合对新的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方法的“整合”是核心。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学习过程互动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形式全球化。传统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乏自主、合作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我们力求在每一节物理课中都安排分层的课堂练习,在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逐步深入。计算机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也可使教师从中获得众多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3.形式的“整合”是创新。
鉴于学校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机制,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尝试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认识和思考,我们建立了以特定知识点为核心的“主题网站”,如用网页形式制作的课件——《密度》物理教学网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主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到“主题网站”去学习。学生接受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后,将真实实验和网上虚拟实验相结合,使传统媒体和信息媒体优势互补,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实验结论,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研究性课题的“整合”是根本。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研究性课题的整合,必然利用信息技术在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获取相关内容,整合使学生学习变得更为主动,他们有了小课题后,受各自兴趣、喜好等个性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网站或不同媒体上,以不同的视角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在交流研讨中,进行思维碰撞,各展所长,互为补充,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又感受到与他人共同讨论、探究的乐趣。这样的整合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验,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主体的终身学习。
二、整合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探究,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技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底。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积极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走向探究。
信息技术是课题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 “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
4.课程资源倾向多媒体。
关键词 探究性课堂教学 物理教学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01-02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当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下面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应用探究式教学谈谈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引疑引学
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适时地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教学情景中发生的现象进行质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探究中来。例如: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时,我设计了以歇后语:“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引出话题:为什么踩西瓜皮容易打滑?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摩擦我们人类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否生存下去?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重要性,并产生探究摩擦力的欲望。再结合日常社会中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摩擦力的大小有重要意义。自然导入了这节课探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又如:在“焦耳定律”教学中,这节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电线着火”的录像和展示电炉工作时的真实情况,创设“电热”的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感到物理很亲切,就在我们身边,感到物理知识很有用,学生的兴趣就浓,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下面的探究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提出假设,搜集证据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再如,“声音产生与传播”一节课,教师讲解真空不能传声问题时,教师没有正面给出问题,而是采取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寻找防御声波枪的任务引入问题。明线是寻找声波枪,暗线是寻找真空不能传声,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声波枪发出的声波正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保护自己呢?现在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先猜想一下,怎样可以防御声波?”这样的问题学生觉得很有趣,问题本身又很发散,易于引导学生猜想假设。
三、引导方法,设计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探索。一般的做法是先分析该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哪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各应该选择哪种方法为好,推测探究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然后根据这些被选中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实验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构思出探究步骤。如果没有探究计划,没有实验方案,科学探究的操作也就失去了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并推测它在探究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体验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学生猜想可能与压力及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后,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设计实验方案。可启发学生思考:(1)在研究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应怎样保证另外一个因素(受力面积)相同;(2)压力作用的效果能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观察到呢?在以上点拨、启发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利用所给的器材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活动参与中,学生既体验了设计实验方案成功后的喜悦,又弄懂了设计原理,动手自主实验的积极性被激发,课题研究便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