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股票投资与投机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国证券市场从1990年诞生至今,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境内股市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各项规则制度不断趋于完善,也正逐步同国际市场接轨,对我国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股市的功能定位过于偏向融资,而缺乏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
纵观2012、2013年股票市场,A股市场持续低迷,年涨幅只有2%,A股上市公司业绩相比2011年整体业绩几乎是“原地踏步”,沪市有110家公司出现亏损,占总数的11.53%。“毒胶囊”、“塑化剂”、“地沟油”等等一系列事件引起的市场混乱,让持有相关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权益受损。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公司公布的《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者综合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盈利的投资者占调查总数的28.38%,亏损的占71.62%。令广大投资者欣慰的是,投资者权益保护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近几年,证监会开始将投资者权益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源头上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方面不断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另一方面加强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力度,特别对违法违规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查处。致力于投资者保护的专门机构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已经于2011年11月底正式成立,投保局主要负责证券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指导、监督检查、考核评估。
为了了解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护状况,笔者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开通了中国股票投资者财务权益保护网(ivfip.com,2013年3月7日开通),通过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家网络媒体公开该网站,面向全国股票投资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打印纸质调查问卷(内容与网络版相同)派专人发放并收回。问卷涉及的内容包括投资者的性别、年龄、入市时间、收入状况等,问卷的类型有多选和单选,其中多选6个,单选51个。
截止到2015年9月20日,网站浏览量达到2000多人次。一共收回问卷737份,有效问卷624份。其中,网络调查问卷537份,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83.99%。收回纸质调查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73份,有效率为88.5%。
二、调查结论
笔者经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参加股票投资的以男性为主,年龄一般在30岁到51之间,学历普遍较高。
表1 投资者的性别、年龄描述性统计量表
通过表5可以绘出以下饼形图:
图1 我国股民学历水平分布饼形图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者中男性居多,占61.54%,女性仅占38.46%。笔者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应该是:股票投资的风险比较大,而男性投资者更愿意冒较大风险,他们认为高风险往往能带来高回报。而女性往往以家庭为重,比较害怕投资失败,所以投资于比股票风险小的项目如购买债券、基金等。另外也不难看出我国的股票投资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占86.05%,30岁以下仅占13.95%。这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的,因为股票投资需要资金,而30岁以上的人往往事业和收入都比较稳定,这就为股票投资奠定了经济基础。从图3-1可以看出我国股民70%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本结果可能与全国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与本次选取的样本有关,因为本样本主要来自网络,能主动在网上接受调查者往往学历较高。
男性比女性投资收益高,长期投资比短期投资收益高,入市时间长的投资者收益高,学历高者收益水平高。
表2 投资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性别分类表
表3 投资者的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投资习惯分类表
表4 投资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入市时间分析表
表5 投资者2014年股票收益水平按照学历分类表
根据表2简单计算可得男性盈利百分比为22.91%(143/624),女性盈利百分比仅为9.78%(61/624),所以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在股票投资中收益水平要高。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股票投资者的投资习惯:34.62%(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喜欢短期投资,即买入后很快卖出,57.19%(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喜欢长期或较长期投资,即买入后等待一段或较长时间才卖出。从盈利水平看:短期投资盈利百分比为4.65%(29/624),而长期投资盈利百分比为25.80%((53+108)/624)。这说明长期投资盈利的可能性比短期投资大得多。从表4看出我国股票投资者的入市时间有长有短,而且比例也比较接近,比例分别为24.83%(1年以下),23.72%(2~5年),23.08%(6~10年),28.37%(10年以上)。但是从收益水平差看,入市时间长者往往盈利的比例大,即7.89%,20.94%,43.06%,54.24%。这说明入市时间越长,投资赔钱的可能性越小,而赚钱的可能性越大。根据理论假设:学历越高,股票投资赚钱的可能性越大。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完全证实了这一点。从表5看出专科及以下学历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14.2%,本科学历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33.33%,而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投资盈利的百分比为51.06%。说明高学历可能高收益,这一点不难理解,高学历者往往有一定技术或投资技巧,掌握的信息资源比低学历者多,这也是高智商和高智力在股票投资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二)对2015年预期收益普遍不看好,股民投资满意度不高,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大量违规操作,制度不够完善,2013年股市仍然会持续震荡。
表6 投资者的性别、投资满意度描述性统计量表
从表6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男性在总样本中的投资满意度为22.27%,女性投资满意度为32.38%,总体满意度为54.65%。说明我国股民投资满意度不高。通过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在男性样本中男性投资满意度为46.18%((49+46+44)/301),在女性样本中女性投资满意度为62.54%((67+72+63)/323)。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女性投资满意度比男性高,笔者认为原因可能:一是女性投资者在投资中比较容易满足,二是女性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水平比男性低。样本显示:有75.51%的股民认为中国股市存在大量违规操作,64.05%的股民认为我国投资制度不够完善,普遍(73.79%)认为2013年我国股市仍然会持续震荡,一半以上(57.33%)对2013年预期收益不看好。笔者认为以上结果均可能受到2014年股民投资收益水平的
影响。
(三)大多数股民风险意识差,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股民不知道如何维权。
股票投资是属于高风险投资,入市前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可以肯定的是入市前对股市有充分认识和了解的投资者投资时会更理智和更成熟。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8.79%的投资者对风险有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者占41.21%,说明我国投资者大多数还是比较理智的,但相当一部分人对股票投资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需要宣传和引导。
通过问卷计算分析:56.21%的股民不了解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4.33%的股民不知道自己有呢些合法权益。45.07%的股民觉得应该听过向公司拨打投诉电话来维权,12.15%的股民认为应该向客户经理反映来维权,仅23.43%的股民认为一个通过向监管部门反映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教育。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的结论及分析,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财务权益,笔者分别从政府、有关部门、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外部行业监管,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证监会是依法对全国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监督管理的合法监管机构,该监管机构应即时跟踪并总结证券市场经济活动的动态情况,掌握时事信息,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体系提供相应的修正意见。同时还应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借鉴经验,重视证券评级,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体制,真正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价值。
(二)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投资者保护的宣传教育
投资者教育是一项经常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需要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应该创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宣传教育形式。如主题活动、媒体宣传、户外宣传、网上宣传、等多元教育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覆盖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三)上市公司应该加大信息披露并不断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投资者经常利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来进行投资决策的,所以上市公司应该尽可能多向投资者披露企业的重要信息,同时必须提高审计报告中会计信息的质量,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审计报告中列示的公司财务指标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关键。披露的信息质量越高,对投资者决策越有用,并且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资者财务权益的保护程度;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或不合规,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四)投资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与证券机构订立合同契约书
首先,投资者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我国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的投机意识浓、投资理念存在偏差、投资决策不科学等固有因素,严重阻碍了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从而纵容了大股东和内部管理者掠夺中小投资者的行为频繁发生。为此投资者应该对相关证券知识和法律法规有一定的掌握,要熟悉自身的合法权益,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如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要求订立合同契约书。投资者应当从自身利益点出发,要求证券公司与其订立各项能充分保护自身合法财务权益的书面契约,以确保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五)投资者应该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
随着监管的逐步完善和监管机构积极推动上市公司以分红等形式回报投资者,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举措的逐步实施,理性投资将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其优势必将不断显现。脱离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炒新,无论其股价在短期内如何爆涨,始终要受其内在价值的约束,最终会回归理性价值。中工国际、吉峰农机等股票的爆炒及随后的大跌都验证了这一点。股票的价值受公司业绩、企业成长、行业行业定位、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应该仔细阅读上市公司相关公告或报告,尽量获得最直接、最可靠的信息,据此对公司经营业绩、行业特点、发展前景、潜在风险等进行分析,也可以参考专业机构的评价分析。投资者应该“以史为鉴”,牢记理性投资。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治理
投资是一种有意识的经济行为,投资行为受人们心理意识的调节控制,诸如,投资决策动机、投资收益与预期、投资风险规避等问题,其实质就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在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资金的时间价值表现为对于投资时机的判断和选择,投资具有风险性,投资期越长,投资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因此证券个体投资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投资知识、风险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投资者成功的最根本素质。
1证券投资者投资心理误区的集中表现——认识偏差
证券投资者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不由自主地受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以至陷入认知陷阱。如跟庄、推崇股评、高换手率、市场非有效性等,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1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会过度依赖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会计报表的信息,注重那些增强能力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伤害自信的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过度自信是危险的,例如,很多证券投资者不愿意卖出已经发生亏损的股票。卖出等于承认自己决策失误,并伤害自己的自信心。他们每天总是给别人讲解股票的各种“知识”指导别人买卖操作,在大盘趋势向好的时候,每天总是眉飞色舞,讲解技术指标应用技巧等,非常看好后势,讲解大盘会上升到多少多少点位;在大盘趋势向下跌,没有进入底部区域之前,他们总是很乐观,总是认为经过适当的调整,大盘还会上涨;在大盘进入了真正的底部区域时,由于受到市场的心理暗示,就不断地解释下跌的理由,极其看好后势,会告诉周围的人大盘会下跌到某个点位,如果他是一个虚荣心很强的人,他会讲他如何买了那只股票,现在如何盈利。实际上这类人对股票的感觉和判断完全是市场心理策划的场效应对他作用的结果,这类人的股票投资往往是失败的。
1.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有些投资者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转变,投资者会错误地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会认为公司正趋于一种增长状态,并且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自我归因低估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偏差,对个人的信息过度反映和对公共信息的反映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他们心理模型的特点是有时恐惧、有时兴奋、有时觉得自己很专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主要是被市场的策划者所控制,在股票市场的头部区域进场,进行频繁买卖操作,或买入后持股不动。在市场完成从头部进入底部的下跌趋势中,总是期待反弹随时开始,或持股不动,或在市场没有真正进入底部时误认为是底部而把手中有限的资金提前用光,在市场进入真正的底部区域,他们作出卖出股票赔钱的离场操作,或想做买入操作但是手中已经没有了资金,这种心理模型的人是股票市场策划者最需要的。
1.3损失厌恶的认知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很多投资者偏爱维持原状。在股票投资中,长期收益可能会周期性地被短期损失所打断。短期的投资者把股票市场视同赌场,过分强调潜在的短期损失。在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常感到后悔,而为了避免后悔,又常常做出理。比如死守赔钱的股票,以拖延面对自己的错误,不愿把损失兑现。害怕兑现损失就持有亏损股过长的时间。实际上,股票市场随着策划者的建立和制造的市场利空或利好的心理暗示的场效应而涌动,有时很平静,有时汹涌澎湃,当大多数的被动投资者心态都变成了兴奋型的时候,市场就已经进入了头部区域,反过来当他们的心态都变成了恐惧型的时候,市场已经到了底部区域。巨大和强烈的股市心里场效应迷漫着整个股票市场。策划者就是通过调整股市心里暗示的场效应强度来控制和操纵被动投资者的思维和行为,就像电磁场一样,场里面一个电荷的运动只能由场来决定。
1.4羊群行为的认知偏差
证券市场中的“羊群行为”(herdbehavior)是一种非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自己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及各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对于市场的稳定性、效率有很大影响,也与金融危机有密切关系,由于市场上存在羊群行为,许多机构投资者将在同一时间买卖相同股票,买卖压力将超过市场所能提供的流动性,从而导致报价的不连续性和大幅度波动,破坏市场的稳定运行。股票指数的波动或股票的涨跌以及市场消息构成股票市场的一种氛围。股市策划者通过调节这种心理暗示场来达到股市策划者想要的被动投资者心态,而且一定能办到,这种氛围笼罩着整个股票市场,走进市场也就走进了这种氛围里,股市策划者就是量化地掌控和调整这种氛围使被动投资者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投资过程反映了投资者的心理过程,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最终会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这一偏差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这种反馈环是形成整个股市中著名的牛市和熊市的因素之一。
2证券投资者心理误区克服的关键——调适、塑造
在投资市场上,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要战胜自己,就必须不断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培养独立的判断力,磨练自己的耐心,具备良好的期望心理,思路敏捷,精练起市,性格坚毅,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对待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恰如其分地归因,以利再战。
2.1克服贪婪和狂热
投资者一旦被过度的贪婪所控制,手里有钱,就要买,他们不但是自己买,还总是劝别人也买,买股票的消息来源,看报纸、听股评、听周围的人推荐股票,或自己根据类比法选股票。这类人在大市趋势向上的时候,是赢利的,随着行情的进展,他们的赢利越来越少。如果遇到股票头部模型是横向振荡,这样的股票一旦策划者出净手中的筹码,几根长阴线,这类人将出现亏损。在大盘趋势向下的时候,这类人只要有钱就还是买卖。由于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情绪比理性更为强烈,贪婪和惧怕常使股价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震荡起伏,购买股票时,不仅需要具备某些会计上和数学上的技巧,更需要投资者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为,独立思考,不受干扰,对国家宏观经济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善于捕捉各种细微的动态变化和各种信息,克服投资的贪婪和狂热。投资应具有客观性、周密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股票投资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投资者既需要了解股票投资的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具有理智和耐心。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多地受各种信息的影响,应在对各种资料、行情走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比较、研究,再决定投资对象并且入市操作。这样既可避开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少做一些错误决策,又能增加投资获利机会。
2.2勇于承认错误,树立信心
投资者不可能每一个预测和决策都很正确,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承认,市场中总有事情是自己所不了解的。每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都是谦虚、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信心是投资成功的一个起码的条件,投资的自信来自于他的学识,而不是主观期望。作为证券投资者,必须潜心研究投资理论,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把别人的经验借来,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为自己的投资失误辩解,而是把每一次失误记录下来,以便下次不犯,每位投资者盘算股票之前,应该对股市做出某些决策性的判断。判断是稳定股票投资的信心,如果犹豫不决,缺乏信心,必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投资者投身于股市,要树立信心还需要耐心,如无耐心,后悔、失望、沮丧、冲动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这样失败的机会非常高。投资者必须考虑投资工具的流通性、收益性、成长性。收益性的高低也要依投资者自身的财经需求和其它情况来定,由于成长性与风险相连,投资者还必须考虑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最好与自己的价值体现,以及性情相一致,以避免与自己的人格特征冲突。投资者的信心和耐心是千百次成功得失中修炼出来的,也是理性判断和实践经验的结果。
2.3培养独立的判断力、自制力
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每位投资者的潜意识和性格里,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冲动,而投资者必须具备耐心和自我决断力,不应盲从他人建议,而应有自己的判断力。约翰特里思在《金钱的主人》一书中,反复强调“在市场中获得成功没有什么秘决,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有个显著的投资态度也就是说在关键时刻会相当仔细地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说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研究”。反对将成功投资者的成功归因于运气的做法。在证券市场,投资是一项高度技巧性的行为,投资者不要被周围环境所左右,要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决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投资一定要自己判断、研究行情,不要因为未证实的流言而改变决心,可买时买,须止时止。投资者的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投资交易经验和个人能力基础之上。否则,投资者没有根据的作出判断、决策、并且固执己见,那么意味着蛮干,并不是有自信心的表现。投资者必须有自制力。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的意志品质,自制力体现着意志的抑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的恐惧、懒惰、害羞等消极情绪和冲动言行。
2.4培养坚毅的性格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除了要知道投资既能让人赚钱也能让人蚀本的道理,还要明确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从事投资这一行当,一个成功的投资家,需要取决于他是否有足够的精力花在股市分析和技术的提高上以及是否具备坚强的性格,投资者在投资时一定要执着专一、坚守自己的准则,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投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实际控制,包括制定投资计划的能力、实际控制的能力、检查结果的能力、合理归因的能力、采取补救措施的能力。切实认识到股票不是储蓄,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智力和精力,股市既存在收益也存在风险,高收益与高风险成正比,如何趋利避害、顺势而为是一门科学,投资者应该克服追涨时只听利多,赶跌时只听利空的偏执心理,增强对经济环境、股市行情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培养坚毅的性格,消除紧张、稳定情绪。能对股市进行全面分析把握股市整体走势,认清当前的股市形势,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因素,对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分析。这样的一个既符合股市规律又有利于投资者自身的合理的心理价位不断确立,以确保预测准确,投资成功。
参考文献
1俞文钊.当代经济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股指期货:全称为“股票指数期货”,是以股价指数为依据的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同意在未来某一
个特定的时间,按照双方事先约定的股价进行股票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协议。
股票市场中投资人面临着两类风险。第一类是由于受到特定因素影响的特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给该股票持有者带来的风险,称为非系统性风险;另一类是在作用于整个市场的因素影响下,市场上所有股票一起涨跌所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称为系统风险。对于非系统风险,投资者用增加持有股票种数,构造投资组合的方法来消除;对于后一种风险,投资者单靠购买一种或几种股票期货合约很难规避,因为一种或几种股票的组合不可能代表整个市场的走势,而一个人无法买卖所有股票的期货合约。在长期股票实践中,人们发现,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代表了全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趋势和幅度。如果把股票价格指数改造成一种可买卖的商品,便可以利用这种商品的期货合约对全市场进行保值。利用股票价格指数对股票进行保值的根本原因,在于股票价格指数和整个股票市场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二、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机构投资者的成长,市场对规避股市单边巨幅涨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理论工作者,对推出股指期货以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呼声都越来越高,决策层也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同其他期货交易品种一样,股指期货也是适应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
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股票市场取得飞速发展,上市股票数量不断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胀。股票市场迅速膨胀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二战以后,以信托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取得快速发展,它们在股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并逐步居于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通过分散的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然而进行组合投资的风险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价格的非系统性风险,而不能消除系统性风险。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股票不断增多,其规避系统性价格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以美国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单种股票为对象的。1976 年,为了方便散户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DOT),该系统直接把交易所会员单位的下单房同交易池联系起来。此后该系统又发展为超级指定交易循环系统(简称SDOT)系统,对于低于2099股的小额交易指令,该系统保证在三分钟之内成交并把结果反馈给客户,对于大额交易指令,该系统虽然没有保证在三分钟内完成交易,但毫无疑问,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优惠和优势的。与指定交易循环系统几乎同时出现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对单个股票进行交易,而是可以对多种股票进行“打包”,用一个交易指令同时进行多种股票的买卖即进行程序交易。对于程序交易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纽约股票交易所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认为超过15 种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称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认的说法则是,作为一种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篮子股票的买卖,其买卖信号的产生、买卖数量的决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下完成的。它常与衍生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活动,组合投资保险、以及改变投资组合中股票投资的比例等相联系。伴随着程序交易的发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开始了“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和管理的尝试,“指数化投资组合”的特点,就是股票的组成与比例都与股票指数完全相同,因而其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指数的变化完全一致,所以其价格风险就是纯粹的系统性风险。在“指数化投资组合”交易的实践基础上,为适应规避股票价格系统性风险的需要而开发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就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了市场的需求,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在经过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后,在1977年10月向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提交了开展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报告。但由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辖权存在争执, 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琼斯股票指数达成协议,该报告迟迟未获通过。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菲利蒲.M.约翰逊和新任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约翰.夏德达成“夏德-约翰逊协议”,明确规定股指期货合约的管辖权属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才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扫清了障碍。
到1982年2月16日,堪萨斯城市交易所开展股指期货的报告终于获准通过。24日,该交易所推出了道.琼斯综合指数期货合约的交易。交易一开市就很活跃,当天成交近1800张合约。此后,在4月21日,芝家哥商业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货交易,当天交易量就达到3963张。日本,香港、伦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后开始了股票指数的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从此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货已发展成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股指期货交易也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激动人心的金融创新”。
(一)期货市场与金融期货的产生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纪的日本,不过直到1848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后,期货交易才算迈入有组织的时代。事实上,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商会组织。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才引进远期合同,盖因当时的粮食运输很不可靠,轮船航班也不定期,从美国东部和欧洲传来的供求信息,很长时间才能传到芝加哥,粮食价格波动相当大。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可以利用远期合同保护他们的利益,避免运粮到芝加哥时因价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损失。同时,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远期合同,减少因各种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费用上涨的风险,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由于期货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个现货价格风险转移的场所,因此,从期货交易的合约中即可看到各个时代经济结构的演变。
在期货市场150余年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金融期货这一新的期货类别的诞生,从而掀起一个期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1975年10月,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的抵押凭证期货交易。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交易。短短十年间,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相继问世, 标志着金融期货三大类别的结构已经形成。期货市场也由于金融期货的加盟而出现结构性变化。1995年,金融期货的成交量已占期货市场总成交量的80%左右,稳居期货市场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货的诞生,给了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发展期货市场的时机。自1980年始,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成立自己的期货交易所,至1993年,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期货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过美国,成长速度极为惊人。
(二)股票指数期货的产生(70年代)
与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其他各种商品期货一样,股票指数期货同样是顺应人们规避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专门为人们管理股票市场的价格风险而设计的。
根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股票市场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由宏观性因素决定的,作用时间长,涉及面广,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法加以规避,因此称为不可控风险。非系统风险则是针对特定的个别股票(或发行该股票的上市公司)而发生的风险,与整个市场无关,投资者通常可以采取投资组合的方式规避此类风险,因此,非系统风险又称可控风险。投资组合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统风险,但当整个市场环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发生变动时,即发生系统性风险时,各种股票的市场价格会朝着同一方向变动, 单凭在股票市场的分散投资,显然无法规避价格整体变动的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所谓不可控风险的影响,人们从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新型金融投资工具的股票指数期货。
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实质,是投资者将其对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预期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的过程,通过对股票趋势持不同判断的投资者的买卖,来冲抵股票市场的风险。由于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对象是股票指数,以股票指数的变动为标准,以现金结算为唯一结算方式,交易双方都没有现实的股票,买卖的只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
本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十分不稳定,利率波动剧烈,导致股票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金融工具。于是,股票指数期货应运而生。它的兴起,一方面给拥有股票和将要购买或抛出股票的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给期货投机者以投机的机会,使得股票指数期货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资者的青睐。
(三)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1982~1985年)
自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三年,投资者逐渐改变了以往进出股市的传统方式,即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还诞生出其它投资方式,包括:第一,复合式指数基金诞生,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国债的方式,达到买进成份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样效果;第二,运用指数套利,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这是由于股票指数期货推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差较大的现象,对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四)动态交易工具(1986~1989年)
股指期货经过几年的交易后,市场效率逐步提高,运作较为正常,逐渐演变为实施动态交易策略得心应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动态套期保值技术,实现投资组合保险,即利用股票指数期货来保护股票投资组合的跌价风险;第二,进行策略性资产分配。期货市场具有流动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场效率高的特征, 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的客观需求。尤其是过去十年来,受到资讯与资金快速流动、电脑与通讯技术进步的冲击,如何迅速调整资产组合,已成为世界各国新兴企业和投资基金必须面对的课题,股票指数期货和其他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决这一难题的一条途径。
(五)股票指数期货的停滞期(1988~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单日暴跌近25%,从而引发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风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虽然事过十余载,对如何造成恐慌性抛压,至今众说纷纭。股票指数期货一度被认为是“元凶”之一,使股票指数期货的发展在那次股灾之后进入了停滞期。尽管连著名的“布莱迪报告”也无法确定期货交易,是唯一引发恐慌性抛盘的原因。事实上,更多的研究报告指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并未明显增加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
为了防范股票市场价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均采取了多项限制措施。如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道琼斯30种工业指数涨跌50点以上时,即限制程式交易的正式进行。期货交易所则制定出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涨跌停盘限制,藉以冷却市场发生异常时恐慌或过热情绪。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价格“小幅崩盘”时,发挥了异常重要的作用,指数期货自此再无不良记录,也奠定了90 年代股票指数期货更为繁荣的基础。
(六)蓬勃发展阶段(1990 年-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股票指数期货应用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为理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非股票的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合约等等。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股指期货和权证等新的产品推出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单边市场,市场参与各方都只能在股市上涨中获利。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历史,使得市场各方在股市上涨和下跌中都有盈利的机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将得到极大丰富。对于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机者来讲,可以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作用进行放大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对于看好股票市场未来总体表现但缺乏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可以简单地买入股指期货,以获取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对于选股能力较强但对股票市场总体走势缺乏信心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买入看好的股票同时卖空股指期货来回避系统风险并获取套期保值的收益。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缺陷,当在某个阶段对某种证券的定价出现明显的偏差时,套利者就有了获取无风险套利收益的机会。
股指期货推出后,资产配置的手段得到丰富,配置效率将明显提高。在过去没有股指期货的时代,投资者进行一级资产配置的方法,只能是调整股票和债券等其它投资工具在全部资产中的比重。在看空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时,只能减少其持有的股票。这种最原始的资产配置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容易造成股票价格大幅度的波动,还受到流动性的限制。在股指期货推出以后,投资者就可以通过卖出股指期货,快速高效地实现资产配置,使暴露的风险敞口便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
股指期货推出以后,风险管理的方法更加有效。股指期货是高效率的风险管理工具,具有交易量大、流动性强、杠杆作用高、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比过去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便于机构投资者集中统一管理各项不同投资业务的风险敞口,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正是由于股指期货的这些优势,我们预期,股指期货的推出将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队伍和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基于对股票市场风险的担忧,过去很多机构投资者对于股票投资有着严格的限制。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 机制分析 风险防范 危机化解
国际资本流动主要有国际信贷、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三种形式,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流动路径、环节,影响因素和风险亦各不相同。国际资本流入或流出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影响。因此,分析其运行机制,找出风险防范和化解对策,是用好这把双刃剑的关键。
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分析
由于直接投资不会引起一国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明显,我们把分析的重点放在国际信贷、证券投资两种形式上。
1、国际信贷
当外国资本以国际信贷的形式流入某个国家,即以增加某国银行对外负债的形式流入某个国家时,该国银行的外币负债增加,同时,通常表现为该国银行在外国银行存款的外币资产也相应增加。即:(国际信贷)(某银行境外外币负债、某银行存放外国银行外币)。如果该国中央银行从该国银行购买外币,那么,该国银行本币的存款准备金将增加并出现超额存款准备金,该国银行将会增加本币贷款。这样,外国资本流入导致该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增加、本币贷款的增加和本币供给量的增加。即:央行购买外币(存款准备金)本币贷款,经济扩张。如果该国中央银行不从该国银行购买外币而允许居民持有外币存款,那么,该国银行将会增加外币贷款。这样,外国资本流入没有导致该国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增加,但导致对本国居民外币贷款的增加和外币供给量的增加,给本币升值带来压力。即:某银行存放外国银行外币对本国居民外币贷款货币兑换本币升值。
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造成借贷市场和利率的波动。如前所述,当国际资本流入时,将导致银行贷款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利率的下降。相反,国际资本的流出导致利率的上升。这样,如果发生了大规模的国际资本净流入,利率将出现一个下降的过程;反之,利率将出现一个上升过程。因此,国际资本频繁流动造成利率的波动。
如果国际借款流入而导致这些国家的银行发放贷款时,它们能根据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决定贷款的利率,针对可能出现的呆帐预提足额准备金,避免贷款过分集中在那些对于资本流动较为敏感的部门,当国际借款偿还导致这些国家的银行收缩贷款时,它们可以比较从容地解决资金调拨问题。但是,对于中央银行监管不力,银行体系不够健全的国家来说,国际资本流动将给金融体系造成较大的风险。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当国际资本流入而导致国内资金较为充裕时,银行为了扩大贷款往往会把资金贷给利润率较低的企业或信用级别较差的借款者。当国际资本流入而导致这些国家的银行发放贷款时,它们往往盲目扩大银行信贷而且银行信贷分配不当,使银行贷款扩展到偿还能力不高的债务人。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发生逆转,这些国家的银行往往因流动性不足而陷入困境,从而不得不求助于中央银行提供资金,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
2、 证券投资
当外国资本以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的形式流入某个国家时,外国厂商或居民需要把外币兑换为本币,以用于投资。如果该国中央银行从该国银行购买外币,那么,与上述分析相同,本币贷款和本币供给量将增加。如果该国中央银行不从该国银行购买外币并允许居民持有外币存款,那么也与上述分析相同,外币贷款和外币供给量将增加。
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造成股票市场和股票价格波动。当国际资本以股票投资的形式流入某国时,将刺激该国股票的需求和引起该国股票价格的上升。当国际资本以卖出股票的形式流出某国时,将增加该国股票的供给和引起该国股票价格下降。
在股票市场上,外国投机者通常寻找股票价格指数偏高的时机同时在股票市场、股指期货市场、股票期权市场上抛售股票现货、股指期货和股票期权,以获取股票价格下跌的差价。股票市场的投机将出现两种可能性:第一,如果外国投机者获得成功,那么,该国股票价格暴跌,该国股票持有者将遭受损失。这样,企业将会减少投资支出而居民则会减少消费支出,从而导致社会需求的减少。第二,如果该国政府采用大量买进股票的方法来反击投机,即使可以保持股票价格的稳定,但由于政府使用可以流通的本币买进了不能流通的股票,该国货币供给量将会减少。因此,大规模的股票投机往往对该国国内经济产生收缩性影响。
二、风险的形成与危机的爆发
从理论上看,国际资本流动,即使是投机性的国际资本流动,也可以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资产价格恢复均衡状态。以借贷市场为例,当某国借贷资金供不应求而导致利率上升时,国际资本为了取得更高的收益率而涌入该国,该国借贷资金的供给将增加,从而使利率回复到原来的均衡水平。然而在现实的世界上,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市场的参与者不可能作出准确的反映。例如,当借贷市场的利率上升时,市场的参与者有可能作出过度的反应而把大量资金投向该国的借贷市场,从而有可能导致该国借贷市场的利率大幅度下降。又如,当某国出现轻微的政治或经济动荡时,市场参与者有可能过于敏感地产生不利于市场的预期而把大量资金撤离该国的借贷市场,从而有可能导致该国借贷市场利率大幅度上升。同时,金融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当规模巨大的机构投资者在某国的金融市场上掀起投机风潮时,有可能导致该国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动荡。
不仅如此,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造成外汇市场和汇率的波动。不论国际资本流动采取银行信贷还是采取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形式,都涉及货币的兑换,从而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当外国资本流入某国时,在外汇市场表现出来是外币的供给增加或本币的需求增加,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导致外汇汇率降值和本币汇率升值。相反,当外国资本流出某国时,将导致外汇汇率升值和本币汇率降值。这样,在发生大规模的资本净流入时,本币汇率将持续升值;反之,本币汇率将持续贬值。因此,国际资本流动还造成汇率的动荡。
更为严重的是外汇市场上的金融投机。外国投机者通常在某国币值高估的时候借入该国货币,然后同时在即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市场、外汇期权市场同时抛售该国货币,以期待在该国货币汇率下降以后回购该国货币来偿还该国货币贷款,从而获取该国货币汇率变化的差价。受到投机性冲击的国家中央银行通常采用的反投机方法是动用外汇储备买进本国货币,以减轻本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由于国际市场上的游资高达7-8万亿美元,国际大鳄实力雄厚,调度资金便利,受到冲击的国家很难应付。这样,在外汇投机中将发生两种重要的现象,投机者方面:借入币值高估的某货币抛售某货币某货币贬值购回某货币偿还某货币并获取价差;受冲击国:借出币值高估的货币购买货币外汇不足货币贬值收回货币并损失价差。外国投机者在该国大量借入该国货币,导致该国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和利率的上升,会对该国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由于中央银行使用外汇买进本币,该国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出现收缩。如果该国中央银行允许居民持有外汇,该国货币供给量收缩将持续下去。
外国投机者的资产组合极其复杂,投机技巧高超,往往在国际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多管齐下,而且手段极其狠毒,令受攻击国防不胜防。大规模的投机对金融市场的波动有助涨助跌的作用,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幅度,加速经济泡沫的崩溃,其结果往往是债务危机的爆发、固定汇率的崩溃和经济的被迫收缩。收缩的过程是痛苦的,利率的上升、国民收入的减少、失业和通货紧缩都将不期而至。
1982年,墨西哥因为无力按期支付国际银行的贷款利息和偿还部分债务本金而发生金融危机。由于自己无力应付,不得不求助于美国。 1994年12月,墨西哥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到1995年初,比索兑美元贬值已达60%。危机的后果是严重的,在爆发危机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经济萧条。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通货膨胀率上升近 50%,就业人口的25%面临失业,工资购买力丧失55%,250多万人进入“超贫 ”的行列。 新世纪拉美国家再次爆发了金融危机。2001年底,阿根廷陷入金融危机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府频繁更替。2001年12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停付1410亿美元外债后,又使阿根廷政府陷入了信用危机。持续已久的经济危机使阿根廷的金融系统受到严重打击,比索兑美元贬值近70%。国际上大多数贷款机构都已经拒绝向阿根廷提供贷款。
始于1997年7月的亚洲金融风暴更是震惊全球。这股“风暴”由东南卷向东北,直袭韩国。发生危机的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1998年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4%至-0.8%之间,是30年以来经济情况最差的一年。这次危机不仅给亚洲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还波及到世界整体的发展。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从4.1%下跌到2.1%。
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危机往往是自身矛盾积累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则更多的带有国际资本冲击的影子。但它们深层次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失误、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协调、微观经济主体的脆弱和行为的不理性。
三、风险防范与危机化解
从现代货币经济体系和运作机制方面分析,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流通的相对独立化,形成与实物经济系统相对立的货币经济系统,并且两者背离的结果。所以防范风险和化解危机要从机制分析入手,抓住风险形成的关键环节,既要努力发展实物经济,又要健全自己的货币经济系统,力求标本兼治。
1、对冲性货币政策。如果汇率体制缺乏灵活性,外汇储备越多,越要避免名义汇率升值。外汇储备增加会引起货币扩张,为了遏制货币总量的扩张,克服总需求膨胀,应采取对冲性货币政策。可供采用的对冲政策措施有三种: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它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减缓了因购买外汇而造成的货币信贷扩张,同时又不增加银行体系的负担;二是限制了银行体系在资本流动方面的媒介作用,降低了因为资本突然外流对银行体系的冲击。然而,公开市场操作会抬高国内利率,进一步诱发资本流动。二是准备金要求。提高准备金率会降低货币乘数,也会抵消中央银行因为干预汇市而引起的货币扩张。但是,增加准备金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趋势发生逆转,阻碍了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长期下去,会引起金融脱媒化。这种政策也将进一步刺激资本流入。三是公共部门存款管理。这种政策措施是将公共部门存款或养老金存款从银行部门转到中央银行。
2、加强银行监管,健全金融体系。虽然发生银行危机的国家都有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但是,银行自身因素却是更直接的原因。如果银行在内控机制和市场纪律方面存在纰漏,加强银行监管则可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监管能够重塑操作环境,强化市场纪律,促进内部治理。例如,通过精心设计进入门槛和业务范围就会改善运营环境;选拔合格的所有者和管理者,淘汰不合格的管理者、所有者甚至整个银行;要求所有者自担风险,制定适当的贷款评估、分类规范和会计标准,能够改进内部治理;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确保市场参与者掌握充分信息,保证市场制裁的落实,也就强化了市场纪律。
尽管银行监管有局限,但是,在资本流入期间,这种政策在降低因贷款猛增、资产价格膨胀而引起的银行风险方面仍然有特殊的作用。由于银行贷款增加最多的国家往往就是后来爆发危机的国家,信贷膨胀但没有引发危机的国家是银行体系得以加强的国家。Andrew Crockett认为,健全的金融体系有利于经济的平衡增长,银行体系的强健有助于出口不利时内需的扩大,发展长期投资的金融机构和本币债券业务、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倚赖至关重要。
3、紧缩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支出,特别是公共支出,减少总需求,降低资本流入的通货膨胀效应。这类政策的优点如下:一是政策操作成本较低;二是可以替代汇率调整政策充当稳定器,削减公共支出可以限制实际汇率升值,因为非贸易品在公共支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财政政策缺乏应对资本流动的灵活性,它涉及立法和政治考虑,比较复杂。更何况,作为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很可能同税收和支出的长期目标相冲突。所以很少有国家在资本流入期间实行财政紧缩政策。
在资本流动出现波动迹象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财政紧缩政策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把核心收益和支出隔离出来。而且,即使出现了资本流动的严重波动,财政收支需要进一步紧缩,但变动幅度将会更小。这种办法的另一个优点是不需要对税收和支出进行大幅度调整。
4、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1)资本管制。二战后新成立的IMF曾赋予各成员国资本管制的权力。当时的美国代表怀特(Harry White)和英国谈判代表凯恩斯,尽管分歧甚多,但在控制资本跨国流动这一点上却毫无二致。这有两点深刻原因:第一,怀特和凯恩斯均认为,资本外逃将破坏二战后福利国家税收与金融政策的自主性。凯恩斯强调,如无“资本控制”,有产阶级不会接受福利国家的政策。 第二,怀特和凯恩斯均认为,国际贸易自由化与国际金融自由化是有冲突的。
一般说来,在经济扭曲的情况下,资本管制能够增进福利。因为资本管制实际上是在内外利率间加楔子,因此,在固定汇率制或有管理的汇率制下,它有助于货币供应量控制。资本管制是政府获取收益的工具,也是降低政府债务清偿成本的手段。但是,要让资本管制支撑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话,它就会无能为力,它对国际收支危机起不到防范作用。
限制资本流动的办法有两类,一类是数量控制的办法,规定资本流动的规模;第二类是税收(如交易税)或类似税收(不给国外借款的储备金支付利息)办法。这种措施成功地降低了国内利率,减少了短期资本流动;但是长期实行这种政策就会损害本国金融的竞争力。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资本管制对消费、经常账户和实际汇率的影响很小,但是它能够降低资本流动的总规模和改变它们的期限结构。事实上,智利、捷克和马来西亚在实行资本管制的一年中,其资本账户就分别缩减了7.6、3.5和15.1个百分点。而且,资本管制对吸引长期资本、防范短期资本有理想的效果。智利、哥伦比亚和马来西亚在实行资本管制之后,短期资本流入大幅下降。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结论。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表明,短期债务是资本流动发生波动和逆转的主要决定因素。
(2)鼓励资本外流。如果资本管制的目的是减少资本的净流入,那么取消资本外流的限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危机过后的东南亚国家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如韩国放松资本外流的限制以鼓励韩国企业对外投资;泰国、智利和哥伦比亚也有类似的考虑,它们现在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者将资本和利息汇回母国,取消了出口结汇制,对居民旅游换汇不再规定上限。
5、恰当的政策搭配。以Krug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危机来源于国内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之间的矛盾。 如果某个国家试图通过发行货币来为财政赤字筹资,那么国内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出口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持出口,货币必然贬值,和固定汇率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会判断该国货币即将贬值,从而发动攻击。当金融投机集团大肆抛出本币之机,该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只好动用外汇储备来打一场几乎是毫无希望的汇率保卫战。最终耗尽了外汇储备之后,汇率体制全线崩溃。
“三难选择”是当今国际经济体系的内在特性。所谓“三难选择”,指的是下述三个目标中,只能达到两个,不能三个目标同时实现: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将汇率的稳定作为政策目标之一,不仅无法利用汇率政策来实现内外均衡的调节,而且还易受到外部经济的冲击,特别是在国际资本流动特别巨大的今天,固定汇率制实际上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只赚不赔的好的投机机会,因此,除非实行资本管制,否则,固定汇率制将成为一国遭受经济冲击的潜在诱因。相比之下,浮动汇率制似乎更有优势。由于汇率的自由波动,一国政府不仅可以减少一个政策目标(汇率稳定),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政策工具(汇率政策工具),这样,政府在实现内外均衡的经济目标时,可以更加从容。
6、国际合作。目前发展中国家汇率所面临的风险极为巨大。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资本对于发达国家的利率变化极为敏感,而后者完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控制之外。艾其格林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从1975年到1992年,100 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机的触发,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利率(简称“北方利率”)变化密切相关。“北方利率”每增长 1%,“南方”银行危及的可能性就增长 3%。 这是因为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券资本)流入主要是在“北方利率”降落之时,一旦“北方利率”上升,国际资本就有可能掉头回转。不完全信息经济学告诉我们,货物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市场失灵”程度不同,后者更受“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影响。因此,“北方利率”的上升,不仅提高资本回转的可能,而且增加了对“南方”银行的“逆选择”:高利率只吸引过度乐观的“南方”借款者,从而加剧金融危机的爆发。
为了维持经济调整和债务重组的良好秩序,国际社会有必要允许在界定明确的条件下暂时停止向所有债权人支付款项。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IMF《约定条款》(Articles of Agreement)将其作用予以公开明确,并允许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停止有关诉讼。之所以这样做,当然不是永久性地改变债权人的权利,而是限制债权人在可能损害债务国重组进程或不必要的情况下提出诉讼,并进而迫使所有的债权人接受普遍的程序。米切尔•康德苏认为,这种初步设想应该可以与解决危机的其他合作性的措施协调一致。在日益全球化的金融世界里,债务人支付能力的早期恢复同样关系到债权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债权人也有必要关注那些有序的、谨慎的调整措施和债务重组方案。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兹(Joseph Stiglitz)则进一步指出,“有一借主,必有一债主。外国债主在很多情形下是边际贷款人(marginal lender)”。 可见,外国投资者也须对危机负一部分责任。
四、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正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中国家,上述分析结果在某些方面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在固定汇率或者联系汇率制度下,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应对国际投机的重要手段,保持经常账户顺差、警惕国际收支逆差对于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至关重要。我国的人民币目前尚不是国际储备货币,不能直接作为国际清偿手段,我们现阶段还不能放松外汇储备的管理。
2、银行不良贷款必须得到根本性解决,不仅要尽快消化存量,更要在健全金融体系、控制增量上下功夫,建立良好的信用制度。
3、国际资本大量流入时,要防止货币、财政政策的过度扩张可能造成的经济过热,可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财政政策,延缓和防止经济泡沫的形成;反之则反向操作,防止资产价格急剧贬值,陷入金融危机。
4、资本市场要进一步在开放中发展,开放的步伐要循序渐进,和我国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发展本国资本市场,增加投资和风险转移的工具。如发展金融期货等。
[关键词]股民逃顶技巧
市场经过一轮的大幅上涨以后,获利筹码日益增多,获利回吐的压力不断增加,行情顶部渐行渐近。顶部通常不是指一个具体的点位,其构筑常常有一个过程,这一段时间通常称为顶部区域。顶部区域经常会出现疯牛的特征,挣钱比较容易,但风险却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成功的投资者往往会识别顶部从而规避风险,但对于多数散户股民而言,逃顶是极为困难的事,因此,高位套牢和亏损在所难免。本文拟就股民逃顶问题做一研讨。
一、顶部的基本特征
股民及时逃顶的前提是能正确掌握顶部的特征,一般地说,顶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市场的技术压力明显增大。从K线的角度看,月线、周线,周线在高位,日线和60分钟线,都在高位,出现穿头破脚的K线组合,随之必然导致股价重心下移,发出明显的顶部信号;同时从技术指标上看,技术指标出现顶背离现象, KD值和RSI在80以上钝化,30乖离率达到10-15,指数在5天、10天、20天、30天均线上方甚远。
2.天量天价后量能不济,量指严重背离。指数创新高后,资金面吃紧,反弹出现后继乏力,龙头股放量滞涨,相对资金面来说,筹码抛压力量更大,甚至部分庄股资金链断裂,连续逃水。量增指滞,或指升量减,指数在高位大幅震荡,进入高位寻顶阶段, 上行空间非常有限,指数数次试图再创新高,却无功而返,形成M头等典型的看跌图形。并且此前热炒的股票往往会在震荡时到达价格最高位,后面即使指数上行,此类股票也已步入下跌或横盘格局。
3.人气鼎盛,几近疯狂。指数连连攀升,市场一片看好,利多消息满天飞,新开股民账户创出新高,老股民持仓不断增加,视踏空为最大的风险,市场视利空为利好。交易所营业部人潮涌动,论股沙龙爆满,赚钱效应凸显,股民大都获利丰厚。
4.股市基本面出现重大利空因素。包括诸如经济增速放缓,上市公司业绩整体下降,屡屡有黑幕曝发,进出口贸易额巨减,市盈率超历史最高值。
5.股市泡沫涌现,政策急速转向。面对市盈率高企和热度不减的股市,管理层突然强调风险,出手抑制过度投机,清查违规行为和违规资金,主流媒体谈论股市降温的社论频出,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或通过加快扩容促使股市降温。
6.板块轮动完毕,市场缺乏新的热点。一轮行情往往是在大蓝筹权重等启动下发起的,随之是板块的轮动,行情首先是从大蓝筹绩优向二线蓝筹演进,接下来是向三线低价股转移,最后,当绩差股板块也普遍轮涨完毕,行情缺乏新的热点跟进,指数应声而落在所难免。
二、顶部构筑的常见类型
1.急冲筑顶型。行情运行至末期,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在人气鼎盛中出现快速的最后冲刺,盘面指数连创新高,但随即遭到空方紧逼,多方溃不成军。这时表现在K线上经常以“大阴线”、“穿头破脚”的形式出现。急冲筑顶型一旦见顶回落,往往是宣泄性杀跌,留给投资者逃离的机会很少。
2.搏杀平衡筑顶型。多空双方在高位进行激烈搏杀,构筑一个复杂的顶部区域。这时,K线上经常会出现较长的上影线、下影线。如“射击之星”、“吊颈线”等,这种K线组合形态形成的顶部通常不会马上跌下去,多方在搏杀失败之后还会组织力量反击,给投资者离场提供一定的时机。
3.渐弱筑顶型。渐弱筑顶型又可称之为阴跌渐进筑顶型。空方力量不是马上就能明显地显示出来,而是慢慢地释放出来,不断消耗和吞咬多方的力量,直至最终完全控制局面,向下趋势已经慢慢形成且不可逆转,形成空头市场。表现在K线上如“三只乌鸦”等走势图形。这种渐弱筑顶型见顶信号出现后不会深跌,多方不肯认输,欲抵抗行情下行。由于见顶是渐进式的,为投资者离场提供较多的机会。
三、股民应备的逃顶策略与技巧
投资者要想成功逃离顶部,应该掌握以下5个方面的策略和技巧:
1.时刻强化风险意识
证券投资风险是指由于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发生危险或损失的可能性。证券投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政治风险等系统风险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事件风险、流通风险、违约风险风险等非系统风险。有投资活动就会有风险,在行情启动期风险相对较小,但随着股指的拉升,风险日益凝聚。股民常常保持防范风险意识,一旦发现风险来了临,可以采取转移、降低风险等方法规避损失,守住利润。我国股市的显著特征是慢涨快跌,一旦风险意识不强,很可能几个月辛苦获得的收益,几个交易日就殆尽。
2.关注宏观层面及政策走向
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运行有赖于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往往运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积极地财政政策推动经济的复苏,相反,当经济过热并产生泡沫和通胀,则会采取相反的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同时,国际、周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会对国内经济和市场带来影响。一般地税,当流动性过剩出现,经济结构性过热,如今年的房产热等症状,宏观政策会由宽松趋向紧缩,要早作退市准备,资金不宜在股市上停留。目前我国CPI持续升高,楼市泡沫一直未能真正有效控制,所以政府采取了提高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收缩市场上货币存量,阻击热钱流入,稳定物价,这对市场上必然产生消极影响,结果导致目前沪深股市双双回落近15%,投资者若能在短期顶部沪市3188点到来会,领会和解读宏观层面及政策走向,则可以减少损失。
3.关注基本面的变化
不管市场千变万化,公司基本面始终是是左右股市行情的关键性因素,一轮上攻行情的运行有时长达几个季度或一两年,期间,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当公司基本面逐步变坏,甚至恶化,出现不支持行情继续上行的情况时,理性卖空,远离市场是投资者的明智选择。例如2007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并有加速下滑趋势,表现在公司出口和经营业绩上持续下滑,这时,应果断选择卖出投资品。
4.关注市场信息及技术面变化
在上涨趋势中,应该对每一次冲高回落都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发现某一日股指冲高回落,由高点回落3%以上(或盘中振幅在3%以上),同时成交金额比前一天高出15%以上,就表明真正决定市场趋势的超级主力正在出货,当确认真正决定市场趋势的那部分资金已离场,投资人须在大盘跌破短期均线时抛出三分之二的筹码。此外,技术层面上,大盘放量滞涨,指标显示市场出现严重超买, 主要技术指标严重顶背离,部分指标高位钝化,热门强势股、基金重仓股出现较大调整,则表明离场时机到来,应迅速做出清仓的决策。
5.控制仓位,学会止损止盈
做股票投资,仓位控制十分重要,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对大盘真正完全的准确预测,因此应当设立一个止损止盈点,如跌破则积极减仓。投资者一般在行情启动初期开始建仓,随着行情的升温逐步加仓,若发现行情到顶部区域则必须学会止盈。做投资切忌贪婪,当指数运行至高位,市场分歧加大,震荡也在加大,该止盈减仓时就要减仓,而不能过多的期待反弹,对于一些在顶部放过巨量的,击穿上行趋势的或者走出破位走势的股票,要积极减仓,多捂现金在手,减仓幅度视仓位而定,一般减至仓位的1//3,减仓不要过多的考虑成本。对于中途介入的一些底部起动的股票,也要降低盈利预期,一旦发现走弱,及早放手可以减少因大幅下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总之,股票投资应秉承避险第一,赚钱第二的原则,逃顶既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策略和技巧,两者的完美结合,是投资者逃顶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皖城著:《K线戏法――股市逃顶与抄底技巧》[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1
[2]王军旗陈合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8
关键词: 股指期货 投资者 影响和作用
一、股票指数期货的特征
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简称股指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是由交易所制订的约定交易双方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一种标准化合约。股指期货交易本质上是一系列合约的交易,交易双方对一个确定的合约值进行买卖,这个确定值是由标的指数值与一定货币量的乘积决定的。目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拟推出的股指期货合约是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其中股指期货的价格是用股票指数的“点”来表示的。
股指期货具有期货和股票的双重属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期货,也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股票现货交易,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保证金交易,以小搏大。
期货交易具有杠杆效应,收益率可数倍放大。投资者进行期货交易时,只须支付合约价值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一般为5%―10%。如果拟定为10%的保证金,就可以控制100%的虚拟资金,具有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扩大了可能的获利空间。
(二)具有卖空机制。
这是期货市场区别于目前现货市场交易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期货行情看涨的情况下,可以先做买进操作,后做卖出操作,获取差价利润;反之,价格看跌时可以先做卖出操作,后做买入操作,获取差价利润。即可以进行双向交易。即使市场处于熊市时,只要判断准确,交易者同样可以从中获利。这样,期货投资的盈亏完全取决于交易者主观判断的准确性,而与价格是涨是跌无关。
(三)到期日现金交割。
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股票)交割,这是股指期货与其他种类期货合约的最大区别。由于股票指数没有具体的实物形式,合约到期时,以股票市场收市时的股票指数作为结算的标准,合约持有人只须交付或收取购买合约时的股票指数的点数与到期的实际指数的点数所计算出的点数差折合成的现金数,即可完成交收手续。
(四)“T+0”交易机制。
期货市场是功能市场,交易实行“T+0”交易机制,即当天可完成买卖操作。“T+0”交易机制和保证金交易机制的应用可使交易者在一天的交易中获丰厚的投资回报,“T+0”交易特性既可以活跃市场气氛,又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最终推动整个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推出股指期货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和作用
期货市场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市场,从股指期货的特点可以看出,与股票投资相比,推出股指期货对个人投资者将产生以下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一)拓宽了投资的渠道。
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市场,但由于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不一样,使得期货市场与股票市场具有互补性。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交易方式是一种现货交易,没有做空机制,因此只有股票在涨的时候投资者才能获利,而跌的时候就没有行情可做或者被套,这也是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市盈率较高的原因之一。但期货市场不一样,期货市场中具有做空机制,涨的时候和跌的时候都有投资机会。排除套期保值外,作为个人投资者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下跌的时候从股票市场撤出来转战期货市场,在股票市场展开上涨行情的时候又可以从期货市场撤出来重回股票市场,增加了一个市场(金融期货),就增加了一份机会!
(二)拓展了投资者的视野。
除了金融期货外,就商品期货而言,目前上市的品种有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橡胶、燃料油;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棉花、白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豆粕、豆油。这些商品要么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原材料,要么是一些上市公司的产品,通过这些商品价格的涨跌就可以很直观地得到上市公司业绩好坏的信息。期货市场商品价格的走势,对股票的操做具有指导意义。比如,在2008年上半年期货市场中有色金属商品大幅上涨,而在股票市场上大胆买进江西铜业、山东铝业、兰州铝业等股票,投资者据此将取得较好的收益。这是因为铜、铝是这些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上涨必定会给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可观利润,那么这样的股票上涨则是必然的结果。事实上,多数股票市场的个人投资者很少参与和关注期货市场的交易和变化,那么,股指期货的推出,将迫使个人投资者不得不关注期货市场的变化,进一步拓展了投资者的视野。
(三)不断提升投资水平。
在证券市场上,股票和股指期货是两种不同的投资工具,股指期货的推出,给投资者增加了很多投资组合的选择,从而必然会带来市场交易技术和投资策略的创新,提升投资水平。
首先,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对冲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通过证券组合投资可以有效地化解股票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而导致股票市场齐涨齐跌的系统性风险,则需要在资产配置中加入股指期货才能有效规避。
例如,投资者持有股票时,可通过卖出期指合约以预防股市整体下跌的系统性风险,避免以往“套牢”或“割肉”二选一的局面;如果投资者预计大盘要上涨又来不及全面建仓,则可通过买进一定数量的多头股指期货合约以避免踏空。这样不仅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促进了股市持久活跃,而且通过双向交易机制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其次,提供套利机会。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通常存在相对稳定的差价关系。一旦期货和现货的差价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严重偏高的情况,则可以卖出期货指数,同时买进一组股票现货来模拟现货指数。只要期货和现货的买卖手续费加上这组股票模拟指数的偏差度低于上述差价的偏离程度,则投资者必定能够从上述不合理的差价中获取无风险的套利收益,因为期货价格随时可能回到正常水平,至少在到期日必定回到现货价格。当然,由于股票不能卖空,相反的情况无法套利。事实上,套利交易的存在保证了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第三,除了套期保值外,投资者还可以利用股指期货进行投机,通过买空卖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加获利机会,改变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低吸高抛才能获利的单一盈利模式。另外,投资者还可以在股指期货的市场价格与其合理定价偏离很大时,进行套利交易。
股指期货交易为投资者带来了很多新选择,有助于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交易手段的丰富与多样化,与过去相比,可以使得投资者可以运用多种交易策略达到管理自身财富的目的。
(四)使投资者更加成熟。
股指期货的推出,促使投资者要积极学习有关期货知识、期货交易法规和条例,全面提高对金融期货尤是股指期货的认识。只有熟悉“游戏”规则,才能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时做到知己知彼,游刃有余。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时要做到谨慎、理性,按照自己的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严格控制仓位,严格止赢、止损。要认识到保证金交易制度的杠杆效应是柄“双刃剑”,在放大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使自己承受的风险同样放大,在巨大的利润诱惑面前,要先考虑到风险,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提高风险意识和操作技巧。只有广大投资者都表现出成熟的风险意识时,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才会更加成熟和理性。
参考文献:
[1]叶萍.我国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策略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