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4: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篇(1)

浙江、福建、江西等东南诸省,山多地少,山地与丘陵占境内面积的70% 以上,是我国山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东南山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风景如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前景十分广阔,潜力亟待挖掘。但目前东南山区农业总体上还是处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要素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快东南山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客观上需要借鉴境外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引进境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加快与现代农业相配套的公共要素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产品标准化水平。

位于东南一隅的台湾省,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发达,山地精致农业颇具特色,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农产品营销体系运行高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然而,台湾农业人口老龄化,高昂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渐趋狭窄的市场困扰着台湾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台湾农业产业具有开发大陆山地资源、承接大陆销售市场的内在需要。

闽浙赣三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岸四省间的山地农业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要针对东南诸省山区、平原及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引导好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努力把两岸农业合作与开发东南山地资源、振兴东南诸省的山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台盟浙江省委会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宁舍族自治县举办“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12月台盟浙江省委会又邀请台湾全民种苗场、妙鹰有机实验农场等单位与景宁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社、浙江省农业科技专家等进行交流,考察景宁当地的生态环境,商讨两地合作项目,并就引进适种新品种、建立生菜种植基地,发展两岸农业供销体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考察和实地论证,台湾农业学者及农业专家、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景宁山地具有多样性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环境资源,台湾可以发挥品种研发改良优势、生产技术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投资或合资开发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承接内地庞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

两岸四省山地农业的互补性特征和浙江景宁县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探索性实践,展示了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进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促进东南诸省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认为需要抓紧做好几项工作:

一 要搭建由国务院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指导。市(县)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地方性互动平台。国家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在两地产学研各界初步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搭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互动平台,为两地农业产学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谈项目、技术开发,以及解决投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提供互动对接的平台和反映诉求、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管道,努力形成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长效运作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优惠待遇、扶贫资金的运用等方面积极扶持闽浙赣等省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

二 要将闽浙赣三省的部分县(市)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要求,在闽浙赣各省分别选择农业资源集中、山地特征明显、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精致农业的部分县(市),作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所在区域山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的洞宫山脉,地表千皱万裙,峰峦簇拥,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多种不同生长要求的经济植物在景宁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平地,特别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品牌农业。景宁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全国唯一的舍乡风情,还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相关台湾农业企业普遍看好景宁的农业投资前景。

景宁县委、县政府承接台湾农业产业转移的意向明确,为开展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包括景宁县在内的类似地区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在坚持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前提下,集中资源办好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努力为东南地区山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篇(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投资环境优势;招商引资;作用;问题;建议;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330-02

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农业生产和产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宣城市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主线,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宣城市农业投资环境优势

1.1 区位交通优势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地处苏、浙、皖3个省交汇处,地理位置独特,是连接沿海与内陆的枢纽。以宣城市为中心的3 h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距合肥市、南京市、杭州市均在200 km以内,距上海市也仅260 km,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完善,物流畅达,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的产品可快捷地送到苏浙沪皖等地的各大城市。

1.2 农业产业优势

宣城市农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经科学规划和多年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已形成禽业、粮油、竹业三大农业经济板块和山核桃及森林食品、茶叶、丝麻、特种蔬菜、南漪湖水产品、皖南烟叶六大特色产业。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36亿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1 285家,其中龙头企业国家级6家、省级95家。拥有宁国、广德和宣州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拥有绩溪、宁国、广德3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1.3 农业资源要素优势

宣城市是安徽省和苏、浙、沪地区重要的粮油、畜禽、茶叶、森林食品、丝麻、蔬菜、水产生产基地。自古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敬亭绿雪、涌溪火青等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名产,全市现有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40个以上,注册名特优新农产品310个。“三品一标”认证企业160家,产品总数达264个。全市85%以上的农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连续多年在上海市成功举办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生态宣城、绿色产品”美誉度不断提高。

1.4 生态环境优势

宣城市山清水秀,是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安徽省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城市之一。全市林木绿化率达58%;年空气环境质量二级以上超过360 d,优良率达98.9%;主要河流水质监测达标率100%;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

1.5 高效政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行政集中审批制度、招商引资项目全程帮办服务制度、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开展百名科长民主考评活动,出台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效能,全市上下形成了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2 农业招商引资在建设现代农业中作用

2012年,市本级完成招商项目16个,意向投资64.6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4个,总投资8.7亿元;已签约项目4个,计划投资13.4亿元;在谈和跟踪项目8个,总投资42.5亿元。县(市)区吸纳农业招商引资项目35个,招商引资达11.0亿元。全市农业产业化大中型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为全市农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1 招商引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依据宣城市农业产业化“十二五”规划建设目标及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并通过全市调研,决定立足农业产业化基础、生产要素资源、区位条件等各项优势,依托市本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宣州区范围内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丘陵岗地,招引资本规模大、产业层次高、牵动性强的农业项目。重点向投资客商推介农产品工业园建设、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畜禽饲料加工、兽药及生物制品生产、蔬菜基地建设及配套加工、高山茶叶基地建设及配套加工、中药材深加工等7类拟招商项目的基础资料、相关产业政策及其他准备工作,同时在宣州区范围内组织内安徽华卫集团禽业有限公司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编报招商引资对接项目6个。

2.2 招商引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招商不仅是资本的引进,还是现代农业管理经验的引进,是经营模式的引进。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作为招商引资出发点,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改扩建项目的嫁接与招商工作。如在合肥市农展期间,宣城市就安排了3家茶叶企业与中粮集团分别就开发有机绿茶、精品乌龙茶、出口绿茶等项目进行接洽。又如和威公司与江西双胞胎集团合作的畜禽饲料生产销售项目,在宣城市建设年产80万t的饲料加工厂,现已竣工投产。

2.3 招商引资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43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39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值达361.7亿元。建立了休闲农业项目库,组织编制了50个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2012—2014年重大项目,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4个、农业休闲园区和乡村旅游观光示范点906个。成功地引进了宣木瓜深加工、飞洪生态农业科技、宣城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项目。很好地将宣城市特色农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出口加工拓展,将农业与特色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养老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2.4 招商引资带动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内外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租用、征用农民的土地,兴办规模型农业企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而且助推了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使不少农民成为拥有土地、享受租金、获得工资的新型农民。同时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本,为城镇化提供了集聚人口,进而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如宣州区聘请上海孙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编制了五年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推进宣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及多项扶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目前,示范区已流转土地1 200 hm2,落户示范区的龙头企业12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入近2亿元,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2 000多户。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036元,比上年增长15.2%。

3 农业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项目储备不足。据统计,全市规模以上的农业项目储备不足20个,有重大招商前景的项目更少,往往是招引的企业有意向来投资某方面项目,再去安排相关招商工作时,缺少主动向投资企业推介招商项目库。二是客商多,但规模小,产业层次不高。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农业领域的投资与往年相比,呈上升的趋势,加之宣城市的区位优势突出,江、浙、沪3个地区来宣城市考察的客商多,联系洽谈的项目也多,但产业层次不高、投资规模偏小,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方面,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偏少。三是农业资源呈紧缩的趋势,亿元以上种养业项目落户难。亿元以上的农业项目用地面积较大,加之大面积农业用地的资源紧缺,涉及农户多,土地流转协调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一些项目的承载。

4 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农业项目储备库建设

农、林、水等农口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切实抓好农业产业项目库的建立、充实、更新与完善。要坚持以全市现有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政策为依据,真正开发出一批质量高、竞争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1]。

4.2 科学定位农业产业招商方向

一是招商区域定位上,继续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重点,力争在境外招商上有进展。二是招商项目定位上,要以突出投资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农产品基地与物流项目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为重点,积极引进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集聚、能形成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引进能充分发挥宣城市特色的大项目[2]。三是招商项目落户上,将市开发区作为招商主阵地,积极招引项目落户市开发区,有特殊需求的项目加强同各县市合作,同时要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改扩建项目的嫁接与招商工作。

4.3 加强项目选址落地环节工作

对农业招商引资所需的种养殖基地、农业新科技示范基地,可借助土地流转平台优先予以落实,引导和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地将土地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者参与土地规模经营,按照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要求,创新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带动土地流转[3]。因地制宜,可以在宣州区境内,规划出一块生态环境好、交通便捷的地块,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

4.4 完善优惠政策与配套服务

针对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地特点制定优惠政策,将原有分散的投资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和梳理,制定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更强、更优惠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4]。积极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确保农业招商引资招得到、引得进、安得下。

5 参考文献

[1] 王伟.襄樊市农业招商引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20-21.

[2] 柯建中.积极引资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J].农村发展论丛,1997(1):33-34.

篇(3)

论文关键词:观光休闲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 旅游

论文摘要:通过对观光休闲农业产生及发展背景的分析,阐述了其发展前景及其为现代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对如何开发好本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几种样板模式并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应采取哪些措施。

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认识,从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把观光休闲农业作为一产与三产的结合,延伸农业产业的切入点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来抓。

1、成武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必要性

1、1成武现状的客观要求

成武位于鲁西南菏泽地区的东南部,属黄泛冲击平原。2005年统计,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5亩,土地后备资源缺乏,人口增长快,劳力资源丰富。成武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改革开发的20多年,成武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属于欠发达县。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县也实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的新形式下,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确定其合理的发展方向,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其方向之一。

1、2民众节假日消费多样化的客观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再加上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生活空间减少,尤其是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各种污染、城市环境恶化给城镇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促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休闲放松方式,尤其希望能在传统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农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城市居民把目光转向农村,从而形成对农村观光旅游业的强烈要求。

1、3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好此产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参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地带动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下岗失业人员,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1、4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观光休闲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产生了叠加效应,在旅游、教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观光休闲农业除了提供采摘、销售、观赏、垂钓、游乐等活动外,还能够提供农村乡村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的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经济地位,并可缓解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5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观光休闲农业是目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方向。要使农业产业功能由单一供给向多样性转变。在保障食物供给和工业原料需求的同时,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循环型农业,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2、观光休闲农业的类型

观光休闲农业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而定,本文所提几种类型供参考。

2、1观光农园

所谓观光农园就是指对现有已成规模的果园、菜园、花圃等,进行修沏,整理,方便顾客,让游客入内摘果、采菜、赏花,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享受田间劳作的欢乐。对生产者来说,观光农园虽然增加了设施的投资,却节省了采摘和运销的费用,使得农产品价格仍然具有竞争力。对消费者来说,这种自采自买的方式,不仅买的放心,而且还达到了休闲的效果。所以,观光农园已经成为目前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农场内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一般包括:田园景色观赏、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解说、垂钓、野味品尝等,除了观光游玩、采集果蔬、体验农耕、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外,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随着休闲农场被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会议也可由市内宾馆饭店转移到休闲农场。那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2、3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指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农业公园的经营范围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是水果、花卉、蔬菜、小麦等专业性的农业公园,也可以建成综合性的农业公园。在园内可以设有服务区、景观区、蔬菜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除了上述类型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形态。并且我们除了设立种植业观光园外,还可以设立畜牧业、渔业观光园,从而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3、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措施

3、1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必须要找准服务的目标顾客。为此,在项目开发之前,必须对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目标顾客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析,对于欲开发的项目要有明确的定位。对于观光休闲农业的建设,地方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理念,首先要加强园区的统一规划。在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的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其次,要体现出观光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农民的聪明才智,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并注重与游客的互动。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不要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高消费。

3、2正确认识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观光休闲农业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依托高新科技开发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新选择。在现代社会中,农业已不仅是为人们提供衣食基本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而且日益与环境、休闲、教育、文化等精神生活相连,成为多部门结合的产业。由于农业的季节性较强,对气候的依赖性较大,因此观光休闲农业应及时根据天气情况和农业不同季节发展情况进行旅游线路、观光内容及价格等方面的调整。观光休闲农业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它的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此外,还要考虑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另外,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县观光休闲农业,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来指导,了解观光休闲农业的基本知识、特点和规律,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打量当地的资源,瞄准适宜开发的各种场地,准确定位观光休闲农业的规模、档次和水平,合理合算地开发成供人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旅游景点。

3、3政策扶持

为了加快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所需土地应与农用地一视同仁;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建设所需资金,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银行应适当放宽借贷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从事种植、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获得的收入暂时免征所得税;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内的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的优惠。还有其它一些牵扯到观光休闲农业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酌情给予放宽,从而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3、4规范管理

为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主管部门应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做好对观光休闲农业的审批立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及时协调各种矛盾,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5加强宣传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的农业产业,为了促进观光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刊、路牌等各种媒体和机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树立品牌。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研讨班、研讨会等形式与农业、旅游部门的干部、专业人员和农民企业家进行交流探讨,以及同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就可互通有无,进行经验借鉴,实现观光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篇(4)

关键词 蚕桑产业;农业经济;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 S88-9;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257-02

种桑养蚕在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蚕业生产依然为推动广西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战略背景下,广西地区桑蚕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桑蚕产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广西地区又一项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农业支柱产业。2011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广西蚕桑生产已遍及73个县(市、区),共有88.5万户农民种桑养蚕[1],蚕茧销售收入102.95亿元,种桑养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加快广西农民致富、优化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种桑养蚕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广西地区桑蚕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茧丝产量、质量也得到明显提升。蚕茧缫丝级别由原来的2A级以下普遍提高到4A、5A级,部分达到6A级。种桑养蚕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1.1 桑蚕饲养

种桑养蚕具有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周转灵活等特点,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桑蚕产业投入通常产出比高,见效快。以目前优良蚕种和桑树品种普及情况分析,种1 hm2桑平均可养45张蚕,1张蚕种平均产茧45 kg,按2011年鲜茧平均售价32元/kg计算,养蚕可收入可达1 440元/张,桑园年收入达6.48万元,高产的农户种桑年收入可达7.5万元,甚至更高。以河池市为例,2011年河池市桑蚕生产遍及11个县116个乡994个村,养蚕户达23.13万户,桑蚕生产产值达30.27亿元,平均每个养蚕户养蚕收入达13 086元,全市农民桑蚕生产人均纯收入达到560元,可见,桑蚕生产已经成为河池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是河池市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又如宜州市洛漏村孟山屯,全屯有33户人家共145人,2011年全屯桑园面积达22.67 hm2,产茧产量达50 t,养蚕纯收入达190万元,户均养蚕收入达5.8万元,人均收入达1.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增收工程示范村。从这些实例可以发现,种桑养蚕目前已经成为广西蚕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1.2 桑园套种

为进一步促进蚕农增收,充分利用养蚕冬闲时期的人工和土地资源,拓宽蚕农增收的渠道,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桑园套种的复合经营模式。在广西主要蚕区,蚕农已经充分利用养蚕冬闲时期进行桑园行间套种,以此提升桑园的地力和综合效益,促进桑园增产增收。以柳州市为例,2011年柳州管辖的柳江、柳城、鹿寨、融安、融水5个桑蚕生产主产县共建立了桑园套种绿肥、蔬菜示范基地225.2 hm2,带动面上种植1 066.67 hm2。据统计示范基地纯收入逾1.2万元/hm2,蚕农增收总计可达270万元以上;宾阳县2011年进行桑园套种甜豆,可收获甜豆6 000 kg/hm2,以市场价4.0元/kg计,产值达2.4万元/hm2,利润达1.2万元/hm2;融水县2011年进行桑园套种蔬菜420 hm2,其中套种南畔洲萝卜364 hm2,其他蔬菜56 hm2。桑园套种萝卜一般可收鲜萝卜7 500~12 000 kg/hm2,收入7 500~12 000元/hm2,另外还可压青萝卜茎杆15.0~22.5 t/hm2来培肥地力,以此提高翌年桑园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那坡县大力发展桑园套种马铃薯、蔬菜、绿肥等农作物,2011年全县开展桑园套种426.67 hm2,实现桑园增收2.25万元/hm2。可见,桑园套种有望成为广西地区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导产业。

2 桑蚕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增加经济收入

2.1 蚕蛹加工利用

研究表明,缫丝后干蚕蛹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各占其干重的20.77%和70.69%,氨基酸总含量为59.68 mg/100 g,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9.65%,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为2.14 mg/100 g [2]。可见,蚕蛹营养价值较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对蚕蛹加以开发利用,不仅使桑蚕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广西中蚕药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的蚕蛹加工项目,计划投资6 000万元,第1期可年生产蚕蛹蛋白600 t,第2期生产氨基酸300 t,蛹虫草100 t,总产值达1.22亿元,必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2.2 桑枝栽培食用菌

桑枝含粗蛋白5.44%、纤维素51.88%、木质素18.18%、半纤维素23.02%、灰分1.57%,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3]。实践证明:桑枝食用菌生产已经逐渐成为广西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是促进广西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宜州市为例,2011年宜州市桑枝食用菌生产突破5 000万棒,实现产值1.5亿元,利用桑枝6.25万t,桑枝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前景被十分看好。以环江县为例,2011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4万hm2,每年2次砍伐约产出15万t以上的桑枝。丰富的桑枝资源给环江县具备了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的条件和优势。在环江县,利用桑枝栽培云耳,桑园可增加产值4.5万元/hm2以上,如能利用70%的桑枝来开发种植云耳,资源的开发价值可达到4亿~5亿元。融水县2011年生产桑枝食用菌150万袋,主要品种有香菇、黑木耳、茶树菇、鸡腿菇等,年产值400万元以上。那坡县2011生产桑枝食用菌20万棒,实现产值160万元。由此可见,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不仅拉长了蚕桑产业链,同时也为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

2.3 蚕沙利用

蚕沙是大宗的蚕桑副产物之一,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叶绿素、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物质[4],是提取天然产物叶绿素、生产生物有机肥、沼气等优良的原材料。早在20世纪50年代起,就有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的报道[5]。如今,利用蚕沙生产叶绿素、发酵沼气等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桑蚕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并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宜州市2011年蚕沙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年企业收集处理蚕沙1.23万t,生产生物有机肥3 406 t,产值441万元;忻城县利用蚕沙作为填充料发展沼气池2.5万个,不仅节约了能源,也优化了环境。象州县利用蚕沙饲养蚯蚓的效益良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见,对蚕沙的合理利用同样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4 蚕丝被生产

利用双宫茧、下茧、废丝等加工成蚕桑丝被,是桑蚕业发展的又一途径。如宜州市2011年利用双宫茧、下茧、废丝生产蚕丝被逾1.5万床,对桑蚕生产副产物综合利用增加了经济效益。象州县蝉宇蚕丝被公司生产的“蝉宇”牌蚕丝被,质量上乘,产品远销区内外及港澳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桑园优化石山区农业产业结构

广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广西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基本解决了山区农民吃饭问题后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是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调整桑蚕业发展的新思路,重点是向石山区发展桑蚕业,将桑蚕业作为石山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路子,探索石山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如巴马县燕洞乡五弄篇是典型的石山区,5个行政村承包耕地面积346.4 hm2,旱地325.07 hm2,水田21.33 hm2。到2011年,该片桑园面积发展到249.33 hm2,占承包地面积的72%,平均产值29 250元/hm2,比传统的玉米种植可增加收入2倍以上,为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新路子。位于广西西北部的凤山县,石山占43%。为改善石山地区民生和农村经济,凤山县紧紧抓住退耕还林的政策,致力发展石山生态桑园,大力推广桑园套中核桃,让原来荒凉的石山变成了金山。2011年套种核桃生态园1 000 hm2,桑产茧1 200 kg/hm2,产值3.6万元/hm2,在核桃进入挂果期后,预计产核桃1 500 kg/hm2,产值4.5万元/hm2,这样套种核桃的生态桑园产值可达8.1万元/hm2,是种植玉米收入的3倍,也为石山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4 蚕桑产品促进加工业发展,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成为当今桑蚕业发展的热门课题。其中,蚕桑产品的深加工项目备受关注,而其发展需要有充足的原料作为基础。广西地区由于蚕桑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打造农业千百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把桑蚕产业打造成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集群的目标。在国内外桑蚕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广西地区大力发展蚕桑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改良品种、改进技术,从各方面提高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提高原料茧的数量和质量,生产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和企业收入。广西地区的一些企业积极引进相关加工生产线对桑蚕资源进行深加工,不但促进了桑蚕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广西地区部分剩余劳动力再就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效益明显,间接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发展特色蚕业农业,提高蚕业效益

在种桑养蚕和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过程中,各地蚕农充分利用各自的自然生态环境,按照政府引导,并根据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等农业观光旅游新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柳城县茂林(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的生态休闲旅游,建起了农家乐。该农家乐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营养美食于一体,在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还为游人提供美味的蚕桑宴席,每年都迎来了大批的游客,自营业以来,经济效益初显成效;镇兴(屯)实施“万亩桑园+蚕文化”农家乐观光旅游,使游人在采摘桑果的同时也了解了蚕桑文化发展的历程,促进了蚕业发展和蚕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当地蚕业经济的发展。

6 实现“蚕业强省”目标,发展“三高”蚕业

为实现“蚕业强省”目标,广西地区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举措,稳步发展“三高”蚕业,全力做大做强蚕桑产业。“三高”蚕业依靠科教兴蚕、良种良法产业化,实现“亩桑产茧量高、蚕茧质量高、综合效益高”。发展“三高”蚕业是增强蚕业生产综合能力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三高”蚕业的发展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桑园面积增加、蚕茧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蚕农收入提高,促进农村生态蚕业和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广西地区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1位,桑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成为全国重要的蚕桑产业基地,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为广西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7 参考文献

[1] 梁贵秋,吴婧婧,陆春霞,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在广西蚕区的应用模式[J].广西蚕业2012,49(1):63-66.

[2] 王彦平,刘洁,吴予明,等.蚕蛹的营养成分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638-640.

[3] 廖森泰,肖更胜,刘学铭.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使用技术及规程[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篇(5)

都需要农业的发展支撑经济的飞跃。台湾在近几年的农业发展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条道路,而济南的农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如今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也将会进步增加,借助双方的优势,学习双方的特点让济台的农业发展来一次质的合作大飞跃。

台湾地区地狭入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百农户78万户,农业人111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50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

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

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

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

台湾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

济南市以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历城临港农业,章丘现代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区为重点,努力构建“一圈三带”(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带)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新框架。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三条底线”。

济南进一步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苗木)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轮沃土工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发展节约型循环型农业。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山水景观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农村经济 “十二五”发展规划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妥善应对农业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挑战,元阳县农业产业站针对元阳县县情及县委政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抓住我县全面健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五年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我县农业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元阳县产业发展现状

元阳县作为边疆民族特困县,近几年通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文件精神,目前元阳县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1.元阳县的基本情况

元阳县位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北麓,东接金平县,南邻绿春县,西与红河县接壤,北与建水县、个旧市隔河相望,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无一平川,境内最高海拔2939.6米,最低海拔144米,立体气候非常明显,从河谷到高山呈现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特点,故有“一山分四季,隔岭不同天”之称。全县辖2个镇12个乡,138个村(居)委会,104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2189.88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4.9%。全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七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7.6万人,占总人口的88.6%,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一个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元阳县资源富集,一、具有典型的山区立体气候特点,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9%,比较平缓的地区仅占1%,且生物多样性突出,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香蕉、甘蔗、茶叶、草果等多种经济作物,培育农业知名产业潜力很大。二、劳动力优势。全县有乡村从业人员23.4万人,对高山区、干热河谷区、和部分荒山的开发利用有充足的劳动力。三、旅游资源优势。元阳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以哈尼梯田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风情浓郁。四、水能资源优势。

全县水电可开发装机容量达50.38万千瓦,目前仅开发11.85万千瓦,开发潜力很大。另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已发现金、铜、铁、铅、锌、大理石、石膏等20 余种矿产,拥有大型金矿,铅、锌、铜具有良好的勘探利用前景。

2.支柱产业的发展现状

2.1茶叶产业

元阳县有“发展茶叶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海拔在144~2939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4℃,相对湿度84.3%,年均降雨量1403毫米,日照时数1770.2小时,年雾期为179.5天。”自于1973年凤庆等地引进云南大叶种种植,现有茶园面积3.5万亩,分布在高山九个乡(镇)海拔在1200-1600米之间,土壤为黄壤土,PH值在5-7.5之间,为酸性土壤,茶叶产品茶多酚含量比较丰富,是为理想的普洱茶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有66个初制茶厂,厂房面积达44775.7平方米,各种加工机械1000台(套),从业农户达6146户,24584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达300元,元阳现有梯田秀峰、真香茶、云雾茶等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2.2木薯产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栽植木薯面积 7.2万亩,产量达36万吨,涉及到14个乡镇。现有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家(元阳县红泰淀粉责任有限公司)。

2.3甘蔗产业

甘蔗生产已成为元阳县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辖区8个乡镇,种植面积4.25万亩,产量达12万吨,产值达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元,是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支柱产业。

3.传统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1柑桔

虽然柑桔目前种植面积不大仅有1567亩,产业从业农户652户,2681人,但人均纯收入1472元。

3.2香蕉

元阳县气候条件适宜香蕉的生产发展,香蕉产量高、全县适宜栽香蕉面积可达35万亩,现有香蕉种植面积13.5万亩,占适宜面积38.5%,香蕉是山区农民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全县还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香蕉产业格局。

3.3蔬菜(含马铃薯)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9万亩,产量达13万吨。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适宜于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市场。

3.3.1反季节蔬菜 元阳县海拔带分布较广,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半山区至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因其气候冷凉,尤其适宜发展反季节蔬菜,可满足市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并便于蔬菜产品调配,同时中半山及以下山区也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春提前栽培。

3.3.2大棚蔬菜 我县的蔬菜有利于控温控湿,能起到蔬菜提前上市、调节花期、延长采收期、增进产量等效果,促进农民增收,目前我县重点在乌弯村委会和南沙镇等发展了大棚蔬菜基地。

3.3.3 山野菜 我县的野生蔬菜有70多种,部分野生菜(如:蕨菜、鸡脚菜、水芹菜、山蒜等)已成为人们日常佳肴,但其独特的生理生长特性,还未被人们所认识,人工驯化栽培也未起步,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因素

1.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1政策环境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1.2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户生产积极性较大

元阳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有七个少数民族,85%以上的农村人口,全县有劳动力22.1万人(其中外出打工的有3.3万人。因此,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对发展农业产业有较好的前景。

1.3区位优势凸显,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元阳县是典型的山地地貌,具有多种类型的立体农业气候。特别有利于大力发展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苷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随着二级路面的不断开通,有利于加快农产品的流通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2.农业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2.1.1一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利设施基础较差且年久失修、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区内机耕路及田间渠道网络不健全。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差。全县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

2.1.2设施农业不发达,仍处于起步阶段。滴灌、喷灌、温室、机耕、机收等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力度较弱,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低。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

目前全县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优质率较低;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实力不强,无法有效联结企业和农户;农业产业化利益机制不够完善。农民生产经营上存在不少盲目性。

2.3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网点和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防治突发性病虫的能力较差;检验检测、农业执法、技术推广手段落后,设备不全,还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

三、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核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力发展提升“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巩固发展“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传统产业;培育和扶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2.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坚持多元发展的原则;坚持示范带动的原则;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农业产业发展的总目标

全县重点培育“茶叶、甘蔗、木薯”等支柱产业和“柑桔、香蕉、蔬菜(含马铃薯)等传统产业,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农村建设,带动规范化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到2015年,全县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建设特色、传统农产品基地达到68万亩,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家,特色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新增农村专合组织达到96个以上;特色、传统农业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实现400元以上。

四、元阳县农业产业的建设重点

1.建设高标准农田

加强以平整土地、增厚土层、调整田型、培肥地力为重点的耕地质量建设;以排灌渠系、小型集雨蓄水和提灌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田间耕作道路、干道连接基地路为重点的通道建设。基地设施达到田成方、土成型,田、水、路、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达到旱涝保收。

2.建设设施农业

建设以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棚架、遮阳网覆盖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采用以产品分级、包装、储藏、加工为重点的产后处理措施,提高基地设施保障水平。加大适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使用,提高基地耕、播、收机械化水平。

3.建立核心示范园区

集中力量建设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示范园区,要将核心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一个产值上万元的企业、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展示窗口、一个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同时注重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生产管理、产后加工、品牌创建、市场开拓和机制创新等全方位示范,辐射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区。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规划三个核心示范区:一是建立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茶叶核心示范园带,重点发展茶叶产业;二是建立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产业;三是建立以新街镇为中心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旅游业。

3.1茶叶核心示范园带

3.1.1规划布局

坚持以推广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为主,结合低产茶园改造,到2015年,形成以牛角寨乡为中心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整个示范片面积达到2万亩;打造1家出口型市级龙头企业,企业年效益达千万元以上,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将示范片及其周边建设成为具有我县特色的生态茶叶产业经济区。

3.1.2预期效益

到2015年,通过茶叶核心示范片建设,改造旧有茶园面积1万亩,新增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万亩,实现各类名优茶年产量600吨左右,年产值在2000万元左右,促农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3.2新品种核心示范园区

3.2.1规划布局

坚持将市场需求与品种引进结合起来,在试验、示范、生产技术推广的原则上,积极引进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以乌弯、南沙镇为中心,打造以茄果类蔬菜、新品种为主的集中展示示范区,示范园区面积达到1.5万亩。

3.2.2预期效益

范园区内每年可进行15~20种蔬菜新品种的集中示范,其中,主要推广品种不少于5个,农产品综合产值达到2300万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发展相关产业,促农人均增收500左右。

3.3现代观光农业综合示范园区

3.3.1规划布局 坚持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特点,新街镇为中心,辐射攀枝花等乡镇的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园区3万亩。园区可适当分设旱作节水灌溉区、优质无公害大棚蔬菜园区(攀枝花乡)、休闲娱乐园区。

3.3.2预期效益 项目建成后,种植业可实现年产值1325万元,其中蔬菜园区提供优质无公害蔬菜100吨,实现产值20万元。旅游休闲场所年均接待5万人次,每人每次收费10元计算,可实现年收入50万元以上,促农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4.加强农产品品牌打造

强力推进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整体认证,努力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比重。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坚持政府、协会、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重点打造“梯田秀峰”、“元梯红”、“反季蔬菜”等品牌。

5.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

严格推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行政执法力度;协助政府积极开展工作,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建立行业自律机制;通过追加资金、改造环境、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并建立检验监测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到2015年,实现基地标准化生产率达90%以上。

6.推进技术集成与运用

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和品种改良工程,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基地。大力开展特色优势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加快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基地良种覆盖率、实用技术到位率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率均达到100%。

参考文献

[1]李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探索[J].河南农业.2004.(3):40-41.

[2]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J].农业经济问题.2006.(3):20-25.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功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7-128-02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而我国的体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虽然发展前景较好,但是,经过20多年的建设,其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竞争力,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不相适应。

2 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2.1 立足农村,面向市民 休闲农业其所在地都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利用的资源主要是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以此为基础提供服务与休闲,表现为围绕城市发展的特征。而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向其提供休闲体验活动,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农村生活的认知、体验需求。

2.2 围绕农业,提供休闲 休闲农业策划设计的活动主要是基于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紧紧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展开的,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2.3 文化教育,拓展功能 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其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科普教育等功能也逐渐得到发挥。特别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休闲农业,在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的农业休闲山庄还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建立了科普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3 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

3.1 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利用资源、提品、开展活动创造价值,带来财富,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功能拓展与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农民以旅游为主业、种植为副业;农民的身份可以从务农转变成农商并举,农户可以独立经营,也可以形成私营企业;吸引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

3.2 休闲功能 休闲农业提供观光、休息、娱乐等休闲活动,这是其创造财富具有经济性的重要前提。城市居民休闲,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结构,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农家乐、农家大院、民俗村、垂钓鲜食等,带动了观赏经济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家畜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同时把第三产业引入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乡村风貌成为旅游本底,用景观的概念建设农村,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将乡村装点成旅游度假腹地;乡村民居成为观光体验产品,乡村民居与本地资源及文化特色相结合,形成产业型、环保型、生态型、文化型、现代型发展思路。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并且在一定区域内要差异化发展。具体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模式。

3.3 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使人认知动植物、农事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甚至可以引入亲子教育等活动,尤其可以有效地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与实践活动。

3.4 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生态和环保功能,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休闲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新家园的重要举措。

3.5 文化功能 特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拯救地方乡土民俗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我国农村蕴含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丰富旅游产品,也是培养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

3.6 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开展活动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与沟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耳目一新,促进水、电、路、网等硬、软件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成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与载体。

3.7 健康功能 休闲农业之地不仅可以让人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气和开展体育锻炼,更能提供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有些特色药膳等食疗项目的开发,也能增进其健康功能的发挥。

3.8 城乡交流功能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城乡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和纽带,有利益城乡一体化与社会和谐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4 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明确发展思路 休闲农业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顺应社会需求,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改善民生的民生产业,也是拓展农业功能,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各地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按照差异化竞争的策略,提质增效,实现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营运规划化、服务组织化、社会化。尽可能利用和开发当地更加有效的休闲农业资源,策划体验活动、创新产品设计,办出特色和水平,使休闲农业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

4.2 把握发展原则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本着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农业、扎根农村,利用开发农业、农村土地与文化资源,惠及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要讲究科学发展、合理规划、规范有序的原则。要在结合当地物资、文化的资源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导向,按能力、讲科学、上项目。要遵循生态环保的原则,不能破坏资源环境,要始终相信环境越好越值钱、越能做强做大。要将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实现休闲与乡村旅游融合,休闲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4.3 做好发展重点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升、提炼、整理,合理布局分区,完善发展规划,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要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的示范创建,培养优秀品牌,实现样本带动。要强化休闲农业产业人才培训,重点培训休闲农业发展建设的规划设计专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如:企业家、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等)。

参考文献

[1]何伟.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8.

[2]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